《死亡诗社》影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1224050102胡敬阁

不一样的故事,同样的感动

——《死亡诗社》与《放牛班的春天》对比影评很喜欢讲述师生情的电影和文章,每次看到这类电影和文章,总是会很容易的被打动。也许是师生情所折射出的纯洁,美好,神圣,诚挚与纯粹,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最短暂而又最容易失去的,所以我特别珍视这类感情,特别是当自己身处纷繁杂乱的社会中,感到茫然无措的时候,这种感情往往能让我疲惫的内心慢慢平静沉淀下来,然后坚定自己的信念,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灵魂。《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有着共同的地方,即师生情和导演、编剧对当时社会传统教育缺乏人性化的反抗以及对思想自由的向往,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虽然这两部影片都是关于教育的,但在教育对象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死亡诗社》针对的教育对象成绩优异积极进取且乖巧听话的学生而《放牛班的春天》所针对的教育对象则是那些性格乖张,顽劣成性的问题少年。前者备受学校老师和家长甚至社会各界的关注,生活条件优越,只要努力学习,遵守校规,遵循父母安排已好的人生路线走下去,可以说是个个都是前程似锦而后者是被学校老师和家长及社会忽视,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他们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内心极其孤寂悲伤,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可以说是个个前程渺茫。因此两部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有所不同。前者主要表达了对传统教育禁锢孩子思想自由的批判,及由于传统父母一味不顾孩子内心真实想法而为他们安排谋划人生,使他们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做自己喜欢的事,以致产生悲剧,从而表达出对传统父母这种控制自己孩子的行为的愤慨与无奈,对像“captain”这样勇敢追求新思维的老师的赞颂,对新式人性化教育的向往和无限期待。后者主要表达了对那些像影片中校长那样只顾个人利益,把学生当做挣钱工具的教育者的批判,对克莱门特这样真正关爱学生,专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的赞颂,以及告诉世人,问题学生更需要关怀和人性化的教育。两者对比我们会发现,前者更多的是启发学校家长应该怎么做的,而后者更多关注的是问题少年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

好莱坞编剧罗伯特·麦基告诉我们,作为编剧,最重要的是为电影奉献一个好故事。《死亡诗社》与《放牛班的春天》在叙事方面所做的努力成为这部影片的亮点。我们先来概述一下两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死亡诗社》以师生情为主线,追求自由,寻找真实的自我为辅线,讲述了在美国一个传统的、全美最具声望的、校规校律十分严格的寄宿学校,来了一位反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独特甚

至奇怪的英语老师,他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之下慢慢地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开始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解放,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我觉得其叙事结构更趋散文式,即淡化表层冲突,而更注重人物心理矛盾。这个影片的矛盾冲突一共有三个。第一个是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追求思想自由的执着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格格不入,这个是贯穿影片的主要矛盾。第二个是顶着优秀哥哥压力的那个男孩,爱上了一个已经有未婚夫的女孩,而且人家已经快要结婚了,不过他很勇敢,也很执着,尽管被女孩子的未婚夫打,还是跑到了女孩子的学校向女孩表白,被女孩拒绝之后,女孩在一个晚上找他,想与他彻底断绝来往,但最终女孩被他的执着打动,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没有结局,但可以让观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第三个矛盾冲突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即另外一个想要当演员的男孩在老师的鼓舞下成功演出了一场话剧,可最终他的父亲逼他放弃当演员,并让他转校,他知道无法违抗父亲的意愿,唯有死可以解脱痛苦。故事情节不是跌宕起伏型的,而是层层递进的。《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主要以师生情为主线,但辅线有所不同,辅线应该是克莱门特对残暴高压,只知体罚学生的校长的反抗。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到一间外号“池塘之低“男子寄宿学校当学监。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难缠的问题学生,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方法改变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打开学生封闭的心门。这部电影是采用回忆倒叙的方式,在吸引观者注意、激发观看兴趣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中带着些许幸福回味的氛围。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冲突,叙事也较《死亡诗社》平缓,如果非要细分的话有四个。第一个是克莱门特初来学校时不受学生尊重,如何处理好与学生关系,并把他们引上正途成为他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个是学校来了一个行为及其恶劣的问题少年,怎样保护其他孩子不受伤害又成了他的问题。第三个是他发现皮埃尔·莫安琪具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又构成了一个新的矛盾。第四个矛盾是当合唱团小有名气之后,最初反对的校长要窃取他的劳动成果,而正在这时,一心报复的蒙东烧毁了学校,好在他带孩子们捉迷藏了,但他还是被辞退了。如果说《死亡诗社》给人的感觉像是一首充满激情与无耐的抒情诗,那么我觉得《放牛班的春天》更像是打破尘封已久的孤寂哀伤之后看到希望的曙光而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与歌唱。前者像是听一个教父在神圣庄严的讲述,而后者像是坐在一位沉静祥和的老人面前,老人面带微笑,眼神中充满向往儿时美好时光的情意,语气亲切温和地讲述着……

无疑的,两部影片成功塑造了两位令人敬仰和尊崇的伟大的老师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活的可爱学生。《死亡诗社》中教诗歌的英语老师,有着独特的教学方式他上课时一反传统的做法和激情,让观众也随之感到“热血沸

腾”,而不仅仅是耳目一新,奇特怪异。观者会不由自主的爱上这位其貌不扬却思想开放的好老师。除了老师之外生活在有一个优秀哥哥的巨大压力下的羞涩男孩,热爱演艺事业的激情男孩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教音乐的克莱门特,也是其貌不扬,《死亡诗社》喜欢的是诗歌,而他喜欢音乐,他坚信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改变人的一生,能给处于黑暗和彷徨中的人带来光明和希望,能使误入歧途的人洗心革面走入正途,于是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打开封闭的心门,经过努力,他不仅改变着这群问题少年,也改变着体育老师,甚至是校长。影片中有一个画面,校长听着学生们的合唱,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不由自主的也叠起了纸飞机,并扔起了纸飞机,可见音乐的魅力有如此之大。学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具有音乐天赋的皮埃尔的和年龄比较小那个的孤儿。总之,两部电影在塑造人物方面都很成功!

两部电影中都有很多令我难忘的情节,首先从《死亡诗社》说起。第一个令我难忘的情节是影片开头,学校刚开学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离别的场面,为整部影片奠定了一种压抑,感伤的基调。第二个难忘的情节是英语老师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课:他先把学生领到一个小照片馆,让学生看一张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的照片,并以一种怪异的声音告诉他们:Seize the time.然后又把他们领回教室,让他们撕去课本中对诗歌的定义。第三个难忘的情节是老师布置了作业,让他们下周就交,但是有一个同学没写,老师就在课堂上用激情的语言激发他当即作出了一首诗,台下掌声雷动!第四个难忘的情节是喜欢当演员的那个男孩被他的父亲强行带回家与父亲争吵之后,知道自己无法违抗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采取自杀的极端方式表示与父亲的对抗!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在这个地方运用动静对照的方式,争吵前在剧院的热闹,争吵完之后的平静,行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运用动静相间产生的反衬效果很好地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而且对于人物刻画、情节起伏、主题传达、对观众的心灵震撼力、乃至语言美感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第四个难忘的情节是当那个男孩死后,他的室友精神将近崩溃,先是哈哈大笑,然后哭喊着向前奔跑,越跑越远,然后他的身影越来越小,形成了一个点最终消失在茫茫雪原。导演在这里使用点的位移和长镜头,产生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情绪感染力,这里点的运动将这种不可名状的悲凉极及导演忧患深广的思绪充盈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并绵绵不断的弥散开来,渗入人们的心灵,牵动人们的思想!最后一个感人的情节是影片末尾,当老师要离开的时候,随着第一个学生克服内心矛盾勇敢地站到桌面上,激动人心的音乐声响起,深深地揪住了观众的心,不由自主的有一种特别悲愤、压抑、难受的感觉,然后越来越多的同学站到了桌面上,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送别最亲爱的老师!真的太具震撼力了!《放牛班的春天》难忘的画面有以下几个。第一个是克莱门特刚到校是对学校建筑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