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收购黄山组织变革案例(1)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
海尔管理的五个阶段
从无序到有序(1984~1988)
从有序到体系(1988~1990)
高度发展阶段(1990~1992) 从高度走向延伸(1992~1998) 1999以后,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
案例——海尔BPR革命
变革酝酿(1999年9月始) :应新经济和国际 化竞争的需要,提出海尔的“市场链”与BPR思 想。 市场链的含义是围绕集团战略目标,把企业内部 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 来的单纯行政机制(即纵向的依靠自上而下的计 划安排和行政指令,横向依靠会议调度和上级命 令协调)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与契 约关系,从而形成以“订单”为驱动力、上下工 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
JIT采购
成品库存
JIT送料
商业库存
再 造
国际供应商
JIT配送
用户
商流革命
专业线 传 统
生产计划
按生产计划 批发 零售 配送还
用户
制造平台
再 造
配 送 定单
用户
管理结构的变革
结构调整:由直线行政职能的“金字塔结构”转 向项目小组式的“矩阵式结构”。
集团管理职能不再是程序化的由上至下的统一指 令,而是通过项目对各事业部的业务进行集中管 理。 但项目小组的职能松散,无法搭建信息平台,使 总部的职能管理失效。 超事业部制:将矩阵式的结构彻底转变成为横纵 的流程型网络结构。
取得成果
1 集团对外统一物流形象,容易和供应商讲价 3 不必提前付钱给供应商 5 采购、配送周期缩短,成本降低 6 物流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各事业部物流拆分整合成集团物流 2 供应商数量减少,质量提高 4 物流和商流、生产是收费服务关系 4 库存资金和仓库面积大大减少
企业战略管理自测题任务答案
企业战略管理自测题任务答案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企业战略管理自测题第一章----第八章答案第一章正在策划进军汽车制造领域,这一战略层次属于(公司战略)。
2. “过去的情况,必将延续到将来”,这一假定所代表的战略管理演进阶段是(长期计划阶段)。
3. “过去长期计划运用的延续性预测已经不够”,这一假定所代表的战略管理演进阶段是(战略计划阶段)。
4. 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一步是确定企业的(产品与市场领域)。
5. 某轻型汽车公司接到一家大学的合作意向,准备开发一种载重汽车,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这些问题中属于战略层面的是(是否有必要进入载重汽车市场)。
6. 胜利公司是一家专门经营化妆品业务的公司,没有下属的子公司和分公司,该公司的战略管理层次主要有(公司战略-竞争战略)。
第二章1. 一般来说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产业是(低利润高风险)。
2. 北京市自1998年起,对机动车辆尾气排放标准进行了严格限制,其中轿车必须安装电喷带三元催化器。
它属于企业宏观环境中的(政治法律因素)因素。
3. 在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中,此起彼伏的“价格大战”是由于(固定成本高)原因引起的。
4. 在保健品和化妆品产业中,最重要的进入障碍是(产品差异)。
5. 如果一个产业的进入壁垒比较高,潜在进入者对产业内现有企业的威胁就(越小)。
6. 宏观环境分析常用的模型是(PEST模型)。
7. 战略集团是指在产业中同样的战略领域,遵循着相同或类似战略的(公司群体)。
8.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清仓处理大甩卖”之类的企业行为是(库存成本高)的表现。
9. 是指在产业中同样的战略领域,遵循相同或类似战略的公司如何称为(战略集团)。
10.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是指(产业内)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程度。
11. 目前大中城市餐饮业中,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有档次、有品位的餐馆,“物美价廉”已经不是人们就餐的首要选择。
企业变革成功的案例
企业变革成功的案例
企业变革的成功案例有很多,这里提供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海尔集团的变革。
海尔集团是中国的家电龙头企业之一,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困境和品牌形象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海尔集团开始了一场深度的企业变革。
这场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品牌重塑:海尔集团重新设计了品牌形象,强调其产品质量和创新精神,通过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多元化发展:海尔集团开始涉足多个领域,从家电扩展到家居、智能科技等领域,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3. 国际化战略:海尔集团开始进军国际市场,通过收购和兼并等方式,快速拓展海外业务,成为全球化的品牌。
4. 组织结构调整:海尔集团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管理体系,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技术创新:海尔集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这些变革措施的实施,海尔集团成功地扭转了经营困境,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如今,海尔集团已经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其品牌价值和企业规模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个案例表明,企业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变革的成功需要坚定的决心、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执行。
只有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时代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
海尔集团并购案例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一、背景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
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
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5.65亿元,利润2.1亿元,生产洗衣机71.3万台。
1995年5月海尔洗衣机“玛格丽特”被评为1995年中国市场十大畅销洗衣机。
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
但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而且资产负债率高达143.65%,资不抵债1.33亿元,前景堪忧。
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和3500多名职工的生计,1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盘活国有资产而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进行的产权交易,其成败扣人心弦。
二、并购目的中国家用洗衣机行业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95年总产量达到约950万台。
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机可分为单桶、双桶半自动洗衣机及全自动洗衣机,而全自动又可分为波轮、滚筒及搅拌式。
单桶洗衣机为原始类型,1995年时大多数厂商已不再生产。
双桶半自动较全自动便宜,是当时中国市场的主流,而滚筒在欧洲较为普遍,但在亚洲以波轮更为常见。
对于当时总容量达900多万台的洗衣机市场,海尔70多万台显然只是一个不大数目。
第六章 组织变革
第六章组织变革一、单项选择题1、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在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要素的变化。
A、外在结构B、内在结构C、人员结构D、技术结构2、战略价值链再建的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目标是()。
A、提高顾客满意率B、创造竞争优势C、转变服务态度D、使顾客满意,创造忠诚顾客3、企业战略管理就是要把复杂的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协调一致,使之相互适应。
在这几个要素中,变化最快的是()。
A、环境B、战略C、组织结构 B、技术4、组织的柔性化结构更强调组织对()的适应性。
A、环境B、内部条件C、员工D、外部市场5、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有效实现的基本条件是()。
A、员工的支撑B、领导层的支撑C、网络技术的支撑D、社会的支撑6、美国迪尔(Terrence E. Deal)和肯尼迪(Allen A. Kennedy)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
A、价值观B、英雄人物C、典礼及仪式D、文化网络7、组织文化不包括的内容是()。
A、组织的仪式和典礼B、组织的规范和标准C、组织具有的主要价值观念D、组织中某成员的工作态度8、文化变革可能不会在()情形下发生。
A、大规模危机出现B、领导更迭C、组织初创规模较小D、文化力强9、以下不属于组织成员反对变革的深层次原因是()。
A、对不确定性的恐惧B、对既得利益的威胁C、对未来发展认识的不足D、对新知识的追求10、推动组织变革的主要力量是组织中的()。
A、员工B、技术条件C、管理者E、资金参考答案:1、B2、D3、A4、A5、C6、 A7、D8、D9、D 10、C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变革的动因有:()。
A、外部环境因素B、内部环境因素C、竞争威胁因素D、经济变化因素E、政治因素2、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消费需求的变化B、竞争观念的变化C、科技的飞速发展D、经济因素E、法律因素3、推动组织变革的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第一篇: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组织行为与变革课堂讨论案例--1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海尔概况: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海尔的前身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上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
在“名牌战略”。
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曾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厂商。
海尔现有员工2万多人,在海外拥有62个经销商、30 000多个营销点。
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215亿元。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
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顺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一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
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
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先后兼并了18个,这18个企业当时账面上亏损了5.5亿元,后来都扭亏为盈了。
海尔收购黄山组织变革案例
海尔收购黄山组织变革案例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组织变革案例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前言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员工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
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
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
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
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
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
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
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
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
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
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
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
组织变革案例
组织变革案例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前言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员工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56.6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但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1997年共亏损4982万元,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从银行的贷款中支付。
海尔转型案例分析
海尔转型案例分析
—-陈秋宏、张莹莹、陈枭飞、兰川1、变革的原因--适应互联网时代
·企业的互联网思维:零距离、网络化——企业需要将与员工、合作方的博弈关系转为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企业与用户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所以员工需要自主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需要参与到设计中来)
企业的互联网宗旨:用户体验—-从用户被动接受产品到用户主动参与全程体验,企业必须以创造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为宗旨。
2、进行了哪些变革
(1)组织机构:中控式→分布式(扁平化、网络化、没有中心)
倒三角、自主经营体
按矩阵方式划分的功能模块→平台(大平台套小平台,小平台长出小微物种,丰富整个海尔生态圈)
(2)战略:正式实施网络化战略(封闭的传统企业组织→开放的生态平台;与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利益共享)
提倡创客文化,鼓励员工利用海尔资源内部创业
(3)中间商→巨商汇(通过一个互联网平台来管理经销商及小卖家)
(4)将O2O彻底打通,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线上线下博弈→线上线下融为一体)
3、变革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风险
好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员工积极性得到提高、小微公司直接面向整个市场,能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力,对顾客的需求反应更及时,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风险: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海尔转型时,竞争对手全力以赴打市场)业绩风险:为了保证库存不折价,就必须把周转速度加快,就必须有订单、保证订单与工厂直连,如果订单是假的,就可能造成产品积压,就会有库存折价。
小微公司长大反向整合(如雷神等获得发展之后远离海尔)
4、新的组织结构图
张瑞敏告诉记者:海尔现在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
题目: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
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
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
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
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
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
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
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
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
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
用海尔人人都熟悉的话说,各公司可以“各自为战”,不能“各自为政”。
张瑞敏说,集团所要求的,你必须执行,有问题我来负责,我来订正,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允许阳奉阴违。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案例解析课件
组织变革的策略选择
扁平化管理
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加强 横向沟通与协作,提高组 织决策效率和灵活性。
矩阵式组织结构
结合产品、客户、区域等 不同维度,形成多项目协 同作战能力,提高组织适 应性和创新能力。
网络化组织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破 传统组织边界,实现内部 资源共享和外部合作共赢 。
组织变革的管理与实施
04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影响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提高运营效率
海尔的组织模式变迁,从传统的 层级结构向更加灵活的矩阵结构 转变,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
市场变化,提高运营效率。
降低成本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流程,海尔降 低了不必要的开销和浪费,从而实 现了成本的降低。
提升创新能力
新的组织模式鼓励员工跨部门合作 ,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的产 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03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原因
外部环境的变化
01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海尔面临着 国内外品牌的激烈竞争,需要不断调整组织模式 以适应市场变化。
02 政策法规调整
政府对家电行业的政策法规不断调整,海尔需要 适应政策变化,调整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
03 消费者需求变化
随着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海尔 需要更加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以满足消费者需 求。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案 例解析课件
目录
• 海尔简介 • 海尔组织模式的变迁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原因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影响 • 海尔组织模式变迁的启示
01
海尔简介
海尔的发展历程
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 ——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 。
1991年,海尔在青岛市工 商行政管理局正式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 立。
【推荐下载】案例三:海尔集团的横向一体化战略
案例三:海尔集团的横向一体化战略下面一篇介绍海尔集团的横向一体化战略,从1991年起,海尔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集团资产从几千万元迅速增长至39亿元。
案例三:海尔集团的横向一体化战略 案例: 从1991年起,海尔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集团资产从几千万元迅速增长至39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其中,海尔内部认为购并红星是所有购并中最成功,所以这里的案例分析主要以它为对象,并在部分内容涉及海尔对顺德爱德的购并和整合。
1995年7月4日,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后,更名为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总公司,从而使它成为海尔梅洛尼洗衣机有限公司之后海尔集团下属的第二个洗衣机子公司。
其后,采取了一系列整合活动,海尔自己将之称为“以企业文化激活休克鱼”。
这里有些数据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红星被购并后第三个月里(1995年9月),就盈利2万元,10月盈利7.6万元,11月盈利10多万元,12月一个月盈利150多万元,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该公司洗衣机销量,已从1995年7月份的全国第7位上升为1995年底的第5 位;全国市场占有率增长3.7%。
截止到12月底,该公司1995年出口洗衣机8.2万台,创汇1230万美元,位居全国洗衣机行业首位。
顺德爱德的情况也比较好,在1996年7月时,原公司已经完全停产。
从1997年5月28日,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到1997年底完成产量 10万台,实现利润260万元。
案例分析: 并购可以理解为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通常意义上二者之间没有严格个意义区别。
从兼并的狭义角度考察,兼并与收购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指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为一体,而后者则并非合为一体,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居于控制地位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变革案例
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
前言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员工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56.6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
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
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但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1997年共亏损4982万元,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从银行的贷款中支付。
用当时安徽省、市领导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日晒下的冰棒,越化越少,快剩下一根木棍了。
”
海尔集团恰在这紧要关头,以其十分雄厚的力量,于1997年12月31日将黄山电子公司整体兼并,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企业组织机构调整,安徽、山东、合肥、青岛两省市上下都极为关注,大家拭目以待,其成败扣人心弦!
10多年,海尔集团共兼并了18个企业,这些企业被集团领导形象地比喻成“休克鱼”,认为:“吃这种休克鱼,只要注入企业文化,它就会活起来。
“10个月间海尔的管理模式同化着“黄山“,以海尔的无形资产盘活原黄山电视机厂的有形资产,迅速开展了市场、产品、人员和内部组织结构方面的调整,使企业日清日高,很快出现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合肥市领导对处境尴尬的黄山电视机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