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西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
西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西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通常包括理性行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制度理论等。
这些理论不仅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在行政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西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
首先是理性行政理论。
理性行政理论强调政府决策和管理应当依据合理的目标和客观的信息,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福利。
这一理论主要源自韦伯、泰勒和西蒙等学者的思想。
韦伯提出了理性行政的概念,他认为政府应当依据规范和合理目标来实现行政任务。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主张通过科学方法和标准化管理来提高行政效率;而西蒙则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主张政府行为主体的有限信息和认知能力导致政府决策和管理不能完全符合理性选择的标准。
这些理论对行政管理理念的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是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治行为主体的个人利益导向,政府决策和管理更多地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
这一理论主要由布恩和图韦斯等学者提出,他们认为政治行为主体的个人利益驱动决定了政府决策和管理的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对于解释政府行为主体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第三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化和企业化的行政管理方式,提倡引入市场机制和管理技术来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一理论主要由奥斯本和盖瑞等学者提出,他们认为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存在着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应当引入更加市场化和企业化的管理方式。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政府改革和行政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和演进。
最后是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强调政府行为主体的制度环境对于政府决策和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理论主要由诺斯等学者提出,他们认为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和行为是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
制度理论对于政府行为主体的理解和政府行为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综上所述,西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包括理性行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制度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理解政府行为主体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和演进。
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作者:曹凡来源:《人间》2016年第09期摘要:公共治理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理论之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西方国家便开始涉足,并且在公共治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本综述将涉及对公共治理的研究背景、概念的界定、核心理论和研究困境的研究。
本文以公共治理的研究背景为公共治理研究的起点,对公共治理的概念进行厘定,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然后论述公共治理的核心理论——网络管理理论,最后对公共治理理论面临的困境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方;公共治理理论;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28-01一、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背景治理理论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
二是与市场和等级制的调节机制发生危机有关。
在对英国政府的分析中罗茨认为,英国政府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可以用“空洞国家”来概括,其表现为,私有化以及公共干预范围的缩小、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功能的缺失、英国政府功能的缺失等。
所谓国家的空洞化就是指公共部门变得零散化,而这种零散化导致政府在执行中的控制力变弱。
同时,组织网络不断增加,大量的复杂组织的管控变得更加困难,政府的控制能力也必然受到大众的质疑。
Kettl指出,因为政府的合同外包,使得政府发现他们自己正处在复杂的公私关系的环境中,而政府对这种情况的认识和了解却是很不缺的。
政府只有很少的控制力,但是他们却呈倒着一个他们无法真正彻底控制的体制负责。
那些不介入的控制不可能给予政府足够的影响力以调控网络,国家空洞化侵蚀了政府的协调与计划能力。
玛丽克劳德·斯莫茨认为,现在已经严重弱化了国家,重要的很多资源和控制力也由于地方的分权而被削弱。
杰夫斯特劳思曼在对公共管理发展的描述中提出,公共管理正在稳步向前发展,更加趋向于协调理论、网络理论、治理理论以及制度构建和维持理论的方向发展。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一)治理的涵义1、治理的内涵以“governance"(“治理”)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的兴趣。
无论传统用法或辞书上的解释,都以“治理”为“统治”的同义词。
但在愈来愈多的讨论治理的著作中,它的用法和内涵都转移了方向,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在众多定义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治理的目标简单地说,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善治”。
善治涉及到:“一种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一种独立的司法体制以及履行合同的法律框架;对公共资金进行负责的管理;一个独立的、代议制的立法机构负责公共审计机关;所有层次的政府都要遵守法律、尊重人权;多元化的制度结构以及出版自由。
”(来福特维奇把善治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意义的、政治意义的和行政管理意义的。
)——这是一个“政治——行政”的治理框架。
治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
它不仅关注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部门,而且重视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连接,强调非市场力量的凝聚(如公民和非营利部门的参与)。
可以说,治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以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公私合作的结构和过程,其目标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及公共服务的质量。
——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的治理框架。
在美国,治理主要是通过调整技术层面的权力配置尤其是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来提高政府绩效,回应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内部解制型治理,而不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和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府 自身的改革。即政府仿效企业对内部机构、 管理流程
等方面进行改造 , 引入 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家精神和管
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二是政府与外部关系的
变革。即政府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 社会的关系, 通过解
除管制、 市场化、 服务外包等手段放松对市场的管制, 发
挥市场“ 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通过权力下放、 职能移交 等手段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基层, 职能回归社会 , 发挥 自 治 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服务供给的作用。西方政府改革的主 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 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政府职能的实现需要通过
英国下放人从传统的事后鉴证和报告向加强事前目标的确定以及事事权力的改革的内容其中就包拒米懈员考试录用权以中的控制从传统侧重对合法性的审查转变成注重3eii及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的制定权下放给具体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的评价最终形成一个以公众需求为政府部门和执行机构由各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导向以投入产出作为过程以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作点执行
政府职能 因素集中体现在 2 0 世纪 6 O 年代后期至
7 0 年代初期西方国家的经济滞涨, “ 凯恩斯主义” 影响下
政府职能持续扩大 , 另一方面是经济不景气以及税收的 减少, 财政危卡 门 自 使政府改革以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西方发达 国家的政府改革是在复杂的背景下进行
官僚 因素问题由来已久, 西方的代议民主制使得 官 僚拥有行使公共决策的权 力, 但是, 官僚 自身就是“ 经济
30
的建设上实行“ 联邦在线 2 0 0 5 ” 计划 , 要求联邦政府到
2 0 0 5 年所有政务实现网上办公。 2 . 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改革主要是
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的变革, 由传统的政府单一供给变 成政府、 企业 、 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供给, 供给主体 的多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管理和治理方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市场经济和个体自由。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分配,通过法治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同时通过社会福利系统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首先,市场经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核心。
市场经济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生产和消费,通过供需关系形成价格,进而影响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和健康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的基石。
其次,个体自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自由包括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
政治自由包括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宗教自由等,个体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与他人合作、选择信仰。
经济自由则包括自由经商、自由选择工作和职业等,个体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并自由行使购买和销售的权利。
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注重法治和社会正义。
法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法治保障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并规范了市场经济的运行。
社会正义则通过建立社会福利系统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社会福利系统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老龄养老金等,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最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社会参与是指个体和社会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包括利益集团的发声和意见反馈。
民主决策则是在政治和经济决策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通过选举和代表制度来实现民主。
综上所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模式以市场经济和个体自由为核心,通过法治保障权利和自由,通过社会福利系统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这种模式的发展得益于西方国家对市场经济、个体自由、法治和社会正义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在公司治理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综述,以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比较不同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1.1 股东优先理论股东优先理论是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公司的首要责任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该理论提倡市场化、自由主义的经济观念,主张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并享有决策权。
其核心机制是通过股权市场的股价反映公司价值和绩效。
1.2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关注的是代理问题,即当存在代理关系时,代理人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不为委托人着想。
该理论提出了如何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如设置激励机制、建立监督机构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真正代表委托人的利益。
1.3 董事会治理理论董事会治理理论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该理论认为董事会应该代表股东监督经营者,制定战略决策并确保其合理实施。
同时,董事会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组成、独立的监督机制等,以避免权力滥用。
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2.1 全面股东理论全面股东理论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是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关注股东、职工和社会的利益。
该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还应该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实现共赢。
2.2 添补短板理论添补短板理论强调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制度缺陷,主张通过引入外部机构和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
该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必须借助外部监督和约束,通过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和中介机构等方式来添补公司制度中的短板。
三、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比较3.1 目标取向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强调市场化、股东权益,推动公司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注重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追求共赢发展。
3.2 治理机制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侧重于董事会的作用和责任,关注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完善。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一)治理的涵义1、治理的内涵以“governance"(“治理”)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的兴趣。
无论传统用法或辞书上的解释,都以“治理”为“统治”的同义词。
但在愈来愈多的讨论治理的著作中,它的用法和内涵都转移了方向,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在众多定义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治理的目标简单地说,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善治”。
善治涉及到:“一种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一种独立的司法体制以及履行合同的法律框架;对公共资金进行负责的管理;一个独立的、代议制的立法机构负责公共审计机关;所有层次的政府都要遵守法律、尊重人权;多元化的制度结构以及出版自由。
”(来福特维奇把善治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意义的、政治意义的和行政管理意义的。
)——这是一个“政治——行政”的治理框架。
治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
它不仅关注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部门,而且重视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连接,强调非市场力量的凝聚(如公民和非营利部门的参与)。
可以说,治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以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公私合作的结构和过程,其目标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及公共服务的质量。
——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的治理框架。
在美国,治理主要是通过调整技术层面的权力配置尤其是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来提高政府绩效,回应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内部解制型治理,而不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提要】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企公司化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在梳理与借鉴中西方公司治理基础上,探讨对我国公司制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
【摘要】Structur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a Problem in the economic field in china,and also is the center of state-owned by the modern throries of Corporate west,It provides a series of practical ways and theoretical measures for Chinese corporate reform.【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治理模式/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本所有者Corporate governance/siockholder Corporate governance/residual claim/human capital proprietor【正文】中图分类号F271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1)05-114-021 公司治理结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8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什么是公司治理,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制度安排学说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在他的《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一文中也说:“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①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②如何评价和监督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③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一般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利用这些制度安排和互补性质,并选择一种结构来降低代理人成本。
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的源流与趋势
三、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启示
西方治理理论的源流和趋势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 示意义。首先,我国应当加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发挥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积 极作用,推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其次,我国应当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创 新,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后, 我国应当加强法治建设和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活力的领域,它不断演变和发展,以适 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艺术 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思考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角 色和价值。
谢谢观看
二、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主要流 派
1、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20世纪初在瑞士苏黎世兴起的一个文艺运动,它强调对传统艺术 的反叛和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达达主义的代表艺术家包括马塞尔·杜尚、 让·阿尔普和汉斯·贝尔墨。
2、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强调表现人的梦境和幻觉。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 家包括萨尔瓦多·达利、马克斯·恩斯特和乔治·德·基里科。
一、治理理论的源流
治理理论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随着苏 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治理模式和体制。在此背景下, 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旨在解释和指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治理、善治、公共治理、合作治理等。这些概念强 调政府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间机构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 与互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理论认为,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 而是需要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过程。
参考内容
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是一个丰富而多元化的领域,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变 迁和发展而不断演变。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进行深 入的了解和探讨。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综述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综述流派归类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White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象的科学原则;MaxWeber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
Gulick、Urwick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
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Taylor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
Taylor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
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
HenriFayol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
Gulick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
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
Weber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
这是传统公共行政学不可推脱的缺点。
理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对;二是认为行政原则本身存在逻辑矛盾。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一)治理的涵义1、治理的内涵以“governance"(“治理”)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的兴趣。
无论传统用法或辞书上的解释,都以“治理”为“统治”的同义词。
但在愈来愈多的讨论治理的著作中,它的用法和内涵都转移了方向,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在众多定义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治理的目标简单地说,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善治”。
善治涉及到:“一种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一种独立的司法体制以及履行合同的法律框架;对公共资金进行负责的管理;一个独立的、代议制的立法机构负责公共审计机关;所有层次的政府都要遵守法律、尊重人权;多元化的制度结构以及出版自由。
”(来福特维奇把善治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意义的、政治意义的和行政管理意义的。
)——这是一个“政治——行政”的治理框架。
治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
它不仅关注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部门,而且重视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连接,强调非市场力量的凝聚(如公民和非营利部门的参与)。
可以说,治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以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公私合作的结构和过程,其目标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及公共服务的质量。
——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的治理框架。
在美国,治理主要是通过调整技术层面的权力配置尤其是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来提高政府绩效,回应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内部解制型治理,而不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述评,理论]关于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
关于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述评一、引言对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划分和研究视角也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有阶段论、学派论、范式论、途径论、谱系论等。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阶段论的观点影响较大,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笔者也侧重于按照历史脉络对公共管理学理论进行系统划分。
笔者认为,西方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公共行政时期、新公共行政时期、新公共管理时期和公共行政的当代发展时期。
前三个时期的思想译介和研究成果较多,人们了解也较多,而21世纪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迅速,特别是西方公共治理理论更是席卷全球,对我国的影响也较大,而且出现小丛林(small jungle)现象。
但是很多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著作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对于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前沿是十分不利的。
近年来,笔者更加关注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西方公共治理的前沿理论,并在尚未有译著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占有和消化英文原著,取得了关于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即新公共服务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也是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对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论进行系统概述与评析,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二、相关概念界定:治理与公共治理,与统治交叉使用,含义相似,主要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学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援助机构的发展研究和福利国家危机引发的政府改革运动赋予了Governance新的含义,跨越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行政学等多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治理机制。
一般认为,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标志着新治理开始流行,1992年世界银行提出治理就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西方治理理论述评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评述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论,探讨其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适 用范围,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各 种理论层出不穷。本次演示将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新公共管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等,并对这些理论进行综合评价。
内容摘要
公共事务治理是西方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领域,治理理论强调 公共事务的多元参与、协同合作与自主管理。具体而言,多中心治理理念主张将 公共事务交由多个主体共同处理,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效应。网络化治 理则注重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关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问题。
西方治理理论的内容
社会治理是西方治理理论的又一重要领域。在这一领域,治理理论主张社会 力量的积极参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实现社会协同。同时,强调 对公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支持,以促进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西方制度变迁理论主要研究制度变迁的规律、原因和过程。该理论起源于20 世纪80年代,是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制度学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 来的。西方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制度变迁的动力、路径、形式和制度选 择等方面。
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在动力方面,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 人口变化、资源禀赋变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政治权力分配、社会心理变化等 内部因素。在路径方面,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通常经历从非正式到 正式、从局部到全局的演化过程。在形式方面,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 迁主要包括渐进式和突变式两种形式。
引言
引言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不断演变,制度变迁成为了学术界的焦点。西方制 度变迁理论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演 进的规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从制度变迁理论概述、评价、应用和 结论四个方面对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深入剖析。
治理理论与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研究
治理理论与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研究近年来,治理理论已成为有关政府改革的一个全球性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不断加大了自身改革的力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要进一步的完善。
通过对西方治理理论的分析和我国政府改革的回顾,为我国政府管理改革提出合理的建议。
标签:治理理论;我国政府改革;启示1西方治理理论综述1.1治理理论的涵义和特征(1)治理的涵义。
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民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这种定义,既包含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含义。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从行政学的角度看,治理理论则强调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公共行政。
(2)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根据治理的涵义和内容,治理理论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①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可以成为杜会权力的中心。
因此,治理意味着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②强调国家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模糊了公私机构之间的界限和责任,不再坚持国家职能的专属性和排他性,而强调了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③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希望在管理系统内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组织性和自主性。
④在政府完成社会职能的手段和方法方面,政府除了采用原来的手段之外,还有责任采用新的方法和措施,以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3)治理理论的目标。
随着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深入,人们对治理的目标追求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善治做为治理的终极目标。
善治,又称有效治理或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西方的 治理 概念
西方的治理概念西方的治理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政治理论和实践。
然而,现代西方治理概念主要是在启蒙时代和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在本回答中,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西方治理概念进行探讨,包括民主治理、法治和社会契约。
首先,民主治理是西方治理概念中的核心元素之一。
民主治理强调人民的权力和参与,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被治理者的授权。
在西方国家,人民通过选举代表来参与决策和监督政府的行为。
这种选举制度被认为是实现政府与被治理者之间合法性和责任的关键机制。
民主治理还强调公民权利和自由。
人们有言论自由、组织自由、媒体自由等权利,这使得政府的行为得到约束和监督。
民主治理要求政府依法行事,并通过法律保护公民权益。
其次,法治是西方治理概念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意味着国家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
政府行为必须依据法律,不能随意行事。
法律不仅适用于普通公民,也适用于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
法治要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具有透明度和公正性,以保证法律的公平正义。
法治还强调法院的独立和司法的独立性,确保对政府行为的审查和监督。
通过法治,西方社会力求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最后,社会契约是西方治理概念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社会契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自愿承诺,即人民同意接受政府的统治并遵守政府制定的规则。
根据社会契约理论,人民放弃了部分个人权利和自由,以换取政府提供安全、法治和公共福利。
政府在这一基础上有责任保护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契约理论强调政府与被治理者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互动,有利于建立稳定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总结来说,西方治理概念主要包括民主治理、法治和社会契约三个方面。
民主治理强调人民的权力和参与,通过选举和公民权利实现政府的合法性和责任。
法治要求政府受到法律的约束,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社会契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自愿承诺和政府的责任。
这些概念相互联系,共同构建了现代西方国家的治理框架。
西方的治理概念
西方的治理概念西方的治理概念源于欧洲的政治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西方的治理概念包括了民主、法治、透明度、问责制等多个方面。
首先,民主是西方治理的核心概念之一。
民主的基本原则是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至关重要,政府的权力应当来自于人民,并应代表人民的利益。
民主制度包括普选制、权力分立、言论自由、公民权利和自由等要素,以确保人民能够参与政治决策,监督政府行为,并实现政府的合法性和合法性。
其次,法治是西方治理的重要基石之一。
法治的核心原则是所有人都是法律面前平等的,政府和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并且法律应适用于所有人。
法治保证了权力的合法行使和限制,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正义。
西方国家的法治原则体现在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体系中。
透明度是西方治理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透明度要求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公开透明,并向公民提供充分且准确的信息。
透明度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行为,防止腐败和滥权,并促进政府的责任和透明度。
透明度的机制包括公开会议、公开信息、媒体监督等。
问责制是西方治理的核心原则之一。
问责制要求政府对其行为负责,并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
问责制的目的是防止滥权和腐败,确保政府行为合法、公正、透明和有效。
问责制体现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政府与媒体之间等关系中。
西方的治理概念还包括了精英理论、自由市场经济等。
精英理论认为社会的决策权和权力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这些精英有较高的智慧和能力来进行决策。
自由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并主张市场的自由度和竞争力能够达到最优的经济效益。
西方治理概念的实践经验表明,民主、法治、透明度、问责制等原则对于实现政府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效能性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原则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
治理理论及国内外实践综述
治理理论及国内外实践综述作者:王春曲燕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9期摘要:治理理论是当前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它强调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的传统一元管理模式,倡导市场非政府组织、公民群体等新兴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梳理治理理论的兴起、内涵和发展,结合国内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实践,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治理理论;实践;综述中图分类号:C9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26-04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出现了从统治到治理的广泛变革,强调市场、企业、NGO和各类公民组织在治理过程中合作作用的治理理论逐渐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
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也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社会治理模式在社会快速变革条件下表现出的适应性不良等问题,公共治理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充分借鉴治理理论及应用实践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外治理理论及研究(一)西方治理理论20世纪后期,西方福利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政府管理危机,由于政府“超级保姆”的角色,导致了政府职能扩张、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种种弊病,导致公民强烈不满。
全球化的深入也使毒品、环境保护、市场垄断等国际问题逐步发酵,种种不可治理性以及新地方主义的兴起,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科学。
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作为新兴力量的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群体,对于弥补市场机制弊端和政府功能失效的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①自此,治理理论逐步成为西方学术界探讨的理论热点[1]。
西方治理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崭新的政治画卷。
从上述关于治理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这些理论家们都反映了治理的一些共同特征,即:管理主体从传统一元管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转变;政府职能从职能全能走向治理职能有限;政府与市场,尤其与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关系从单方强制走向自愿平等的协调合作关系;政府更加突出其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及有效性的特征等。
西方新公共治理理论研究评述
2018. 1(下) 现代国企研究111新公共治理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提出批评后创建起来的新模式。
在新公共治理理论看来,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贯穿于21世纪之前的整个公共管理领域新公共治理理论对政府职能进行了新的定义。
认为政府不再是一家独大,不能只是对自己实现自我服务。
应该制定规章制度,完善奖励机制,监督条约的实施,发挥市场和社会群体的作用承担一部分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鼓励公众参与。
一、关于新公共治理理论实践的研究新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公共行政有其特殊的政治色彩,公务人员在参与行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影响。
鉴于此,新公共治理理论主张让公务人员主动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订中来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便于公共政策地执行。
(一)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新公共治理的实践在新公共管理范式中把公众当作是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也具有消极情绪,未能体现出公众在公共治理的作用。
“有道德的公民理解法律基础(宪法),相信美国体制的价值是天赋权利,愿意履行个体道德责任,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包括在交谈中注意忍耐和宽容。
”[1]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诠释了想要提升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就离不开公众参与,通过“行政官员与公民之间回应与责任的双向机制”,能够提升公共事务管理的效能。
(二)寻求公众参与新公共治理的工具和方式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公共部门、私人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共同编制了一张庞大繁杂的网络治理结构,是时候对公众参与公共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有高度的关注,为了提高和保证新公共治理的合法性,美国政府在新公共治理实践中采取多元化的治理,在多个政策领域鼓励公民与利益相关者通过准立法和准司法的程序来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
[2](三)完善新公共治理中的法律制度在美国公共行政机关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权以便对不同的治理方式做出选择。
对新公共治理的实践来说,宪法本身是静态的。
然而,针对新公共治理过程的法定框架早已存在于联邦层面,并且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发展迅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治理理论综述
(一)治理的涵义
1、治理的内涵
以“governance"(“治理” )为题材的理论著作的涌现,反映着社会科学界对统治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的模式感到的兴趣。
无论传统用法或辞书上的解释,都以“治理” 为“统治” 的同义词。
但在愈来愈多的讨论治理的著作中,它的用法和内涵都转移了方向,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在众多定义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2、治理的目标
简单地说,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善治”。
善治涉及到:“一种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一种独立的司法体制以及履行合同的法律框架;对公共资金进行负责的管理;一个独立的、代议制的立法机构负责公共审计机关;所有层次的政府都要遵守法律、尊重人权;多元化的制度结构以及出版自由。
”(来福特维奇把善治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意义
的、政治意义的和行政管理意义的。
)——这是一个“政治——行政” 的治理框架。
治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
它不仅关注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部门,而且重视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连接,强调非市场力量的凝聚(如公民和非营利部门的参与)。
可以说,治理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以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公私合作的结构和过程,其目标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及公共服务的质量。
——这是一个“社会——政治” 的治理框架。
在美国,治理主要是通过调整技术层面的权力配置尤其是政府内部的权力配置来提高政府绩效,回应当前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内部解制型治理,而不关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3、治理兴起的主要原因
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是治理理论兴起的根本原因。
治理理论的兴起还与市场和等级制的调节机制发生危机有关。
治理理论的兴起还与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密切相关。
——公民社会的成长经济全球化直接推动了公共治理模式的产生。
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活动跨越了国家疆域的限制,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国际性的跨国经济、社会组织,直接导致新的管理领域和管理主体的产生。
治理理论的产生受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管理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一方而它使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更为便利,缩短了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之间的相对距离,密切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反馈,从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回应性和依赖性。
另一方而,信息技术也增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而的拥有量,从而削弱了传统政府的优势地位,对于传统垂直型单向度的权力运作方式提出了挑战,公民要求更多地参与管理。
4、治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治理” 与“统治”(传统公共行政)的区别
首先,传统官僚制在理论上先入为主地认为存在一个具有终极权威的权力中心,它通过一种与市场交易特质不同的公共行政体制输送服务,以纠正市场在公共经济中的失灵。
其次,传统官僚制在纵向关系上通过等级划分构建集中的命令结构,在横向关系上以“鸽笼式” 的部门划分塑造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两者相互耦合而出一幅“精密仪器” 的图象。
再次,传统的官僚制以“非人格化”、“中性” 和“缺乏激情” 的文官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的规划者、组织者和承办者,以文官的声音而非使用者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作为反馈的回路。
Government refers to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ublic ernance is the way government gets its job done. Traditionally, government itselfmanaged most service delivery. Toward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wever,government relied increasingly on nongovernmental partners to do its work, throughprocesses that relied less on authority for control.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