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木枕-中国考古
中国文字博物馆——古代瓷枕展(上)
中国文字博物馆——古代瓷枕展(上)枕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卧具,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中枕的材质大致可分为软质和硬质两大类,包含瓷、玉、石、铜、木、皮、布等。
随着宋元时期陶瓷艺术的发展,瓷枕更日趋兴盛,因此,中国古代遗留最多的是以陶瓷枕为代表的硬质枕头。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自1992年入藏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伉俪捐赠的200余件瓷枕以来,不断加大对枕类藏品的征集力度,现藏枕700余件,堪称国内博物馆之首。
此次展览展出了110余件馆内藏枕,以瓷枕为主体,将枕的历史、枕上诗书画、枕上故事和枕中技艺向观众娓娓道来,讲述那些湮没已久的关于枕的记忆。
第一单元枕史枕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承载了人类各个时期不同群体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风俗习惯等。
不同时代的枕都呈现出它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艺术魅力。
人类为何要用枕?人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的演进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侧面为“S”形的脊柱,而颈椎有七节骨,形成一个凹位,若不用枕,颈部的正常生理曲线得不到维持,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与身心健康。
汉:殉葬枕的奢华最早的枕的实物是战国时期的。
汉墓中也发现以日常用枕作为随葬品的,但与玉衣、玉面罩等成套的玉枕,应该是专门制作的玉殓具。
出土铜枕、玉枕的墓葬,墓主均为诸侯王以上的高级贵族。
具有代表性的如云南江川李家山六牛青铜枕(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山靖王刘胜玉枕(公元前113年)、大葆台汉墓青铜龙头木枕(公元前45年)、中山简王刘焉玉枕(公元56-88年)。
石枕,西汉,出土于南越王墓西耳室。
表面光滑,有琢磨痕迹。
器面隆起,磨出4道脊,分成五个平面,两端平齐。
丝囊珍珠枕,西汉,出土于墓主人玉衣头套下,形状为长方形,丝囊,枕芯为珍珠,重达470克。
珍珠枕具有保健的功能。
唐:发型对枕的选择最早的陶瓷枕实物多发现于唐代。
多为小的矩形、倒梯形三彩或绞胎枕,也有少量仿生形枕和素面枕,均为贵族所用。
小型陶瓷枕的出现,可能与唐代崇尚高大蓬松的发式有直接的关系,它们是为了在休憩时保持美丽的发式而做的项枕(项指颈的后部),亦便于随身携带。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瓷枕”鉴赏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瓷枕”鉴赏图1唐河南巩县窑的三彩花枕图2唐湖南长沙窑釉下彩绘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枕藏品成系列、有规模,纵可囊括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枕,横可比较各时期不同地域所生产枕的特色。
以下试以其藏品为例,对我国枕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
我国的枕种类很多,但总的可分为软枕与硬枕两大类,至少在汉代以后一直是软硬两种枕并行的。
在古代,枕的用材多是因地制宜,最先可能用木头、石头、土块、竹藤……这也可能是枕字从“木”旁的最原始的原因。
高级点的用玉石、玛瑙等这些直接可以经过原料的原始物理加工形成的枕,而之后社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才逐渐有了棉枕、铜枕、陶瓷枕或几种材料的复合枕等这些较为复杂且需要物理、化学加工的枕。
如西汉南越王赵眜墓就出土有墓主人的软枕——丝囊珍珠枕,还同时在该墓西耳室出土了属于硬枕的滑石枕。
而由于软枕内的有机填充物和用于包裹的有机丝织品不易保存,留给我们的古代枕多是诸如陶瓷、石、木等材质的硬枕,所以说,古人并不只枕硬枕。
但硬枕与硬床相配,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寝室文化不同的一大特点。
《荀子·礼论》中有“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
”表示为悼父母之丧,以土块为枕,表示极其哀痛。
此风俗一直延续了上千年,甚至《明史》有记载进士曹阂因“母终,枕块,得寒疾卒”,这枕就不仅仅是安睡的意义那么简单了。
虽然文献里对枕屡有记载,但考古发现最早的枕的实物是在战国时期。
汉墓中也发现以日常用枕作为随葬品的,但与玉衣、玉面罩等配套的玉枕,应该是专门制作的玉殓具。
而且出土铜枕、玉枕的墓葬,墓主均为诸侯王以上的高级贵族,可见枕与丧葬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木枕在南北朝时期已相当普遍。
《北史》载:“基性清慎,无所营求,尝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说的是北齐皇建年间郑州长史朗基为官清廉,不贪图享受,他居住的地方,连木枕都没有。
反过来说明木枕在当时的普及性。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有数件,但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完整,实属珍贵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有数件,但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完整,实属珍贵徐珊珊2000多年前西汉人活得多精致?透视装、防蚊枕……我们古人有多精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人在炎炎夏日里已经穿上了这世上最轻薄的衣服枕着具有保健功效的驱蚊枕头其中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的“衣柜”里就有各式各样的时尚“定制单品”除了“透视装”素纱单衣她所珍爱的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共有7种颜色,印花+手绘制作堪称“西汉时装”中的“爱马仕”高级感爆棚目前这三件古代“时髦单品”已被南京云锦博物馆成功仿制今天,就带你走进匠人的“高仿”过程通过文物复制品近距离窥探古人的“精致生活”“高仿”素纱衣:丝线为1/4头发丝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轻、最薄的衣服。
自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以来,许多人尝试仿制它,却从未成功。
素纱单衣曾深埋地下2000多年,出土后由于环境骤变,加速其纤维分子链的断裂,纤维的强度大幅降低。
常年展览、光照、氧气等自然因素也加速了纤维的老化,虽然素纱单衣依然保持有一定的光泽和弹性,但无论从文物保管、开放陈列还是文化传承等方面综合考虑,仿制素纱单衣工作迫在眉睫。
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面料为素纱。
重量仅有49g,一个鸡蛋的重量是70克左右,一张A4纸重4.9克,所以这件衣服,大约等于10张普通A4纸的重量。
在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经理、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冀元看来,“素纱单衣的制作技术对现代人而言并不复杂,除了织造就是简单的缝纫。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现代的很多工艺条件都发生了变化。
”譬如,吐丝的蚕宝宝驯化后更胖了,吐出的丝更重了。
为了更真实的还原素纱单衣的面料,制作团队经过多次考察和验证,最终找到较现代蚕丝更细,纤度为11旦的三眠蚕丝宝宝。
此外,制作团队还特意定制了一台门幅48厘米宽的织机,织造用的木梭也是重新定制。
他们还采用了电脑测绘技术,一比一还原衣服上的纹样。
【精】战国西汉墓出土竹木枕及相关问题
战国西汉墓出土竹木枕及相关问题关键词:战国西汉墓葬竹木枕漆器作者:洪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枕作为寝具,起源很早,其字从“木” ,反映了古人最早应是以木为枕。
许慎《说文解①字木部》云:“枕,卧所以荐首者,从木,冘声。
根据文献记载,枕至迟出现在殷商时”代。
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七:“汉诛梁冀,得一玉虎头枕,云单池国所献。
检其颔下,有②篆书字,云是帝辛之枕,尝与妲己同枕之。
是殷时遗宝也。
春秋以后,枕已经普遍流行,” 。
还有将秘籍藏于枕中者,称为“枕中书”《越绝书外传枕中》载,越王把有关治国之策③“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邦宝” 。
《汉书刘向传》载:“上(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
”颜师古注:“鸿宝苑秘书,并道术篇名。
臧在枕中,言常④存录之不漏泄也。
枕在军营中也有使用。
” 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下士所撰的《淮南子道⑤应训》载,齐伐楚,有善为偷者为楚将子发盗齐将军枕等物,致齐师大骇,还师而去。
汉代,漆枕在日常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曹操《上杂物疏》列出的曹操献给汉献帝的各种物品中⑥就有漆枕,即漆画韦枕、黑漆韦枕,并说明“御杂物之所得孝顺皇帝赐物” 。
文献记载表明,唐代的枕还被用作辟邪驱鬼等。
《唐书五行志》载:“韦庶人妹七姨,嫁将军冯太和,⑦权倾人主,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 。
而宋代的瓷枕,文献中更是多有记载,出土物也是屡见不鲜。
可见,自古以来,枕作为寝卧之具,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庶民百姓都要使用,枕可作为馈赠、赏赐、进献之物,有些枕的造型和装饰具有辟邪驱鬼之意。
考古发现证明,枕还是重要的随葬品或枕尸之具。
由此可知,枕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考古发掘出土情况看,战国西汉时期一些墓葬中出有枕。
枕的质料复杂、多样,包括竹、木、铜、玉、石、纺织品等多种质料,其中以复合胎质为多。
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还没有发现单纯的竹枕,都是与木等合制;单纯的木枕有,有的髹漆,有的还有彩绘;单纯的玉枕也有,少见,多与铜、木、竹等合制,有的还嵌金箔等;单纯的铜枕有,少见;纺织品质料的枕,均以纺织品为囊,内填充他物以为枕。
马王堆汉墓中的陪葬品解读古代王陵中的社会生活与仪式
马王堆汉墓中的陪葬品解读古代王陵中的社会生活与仪式在中国陵墓考古工作中,马王堆汉墓是一处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发现。
这些墓葬被认为是西汉时期一位重要贵族的墓地,出土的陪葬品数量众多,包括丝织品、华丽的玉器、瓷器、铜镜、青铜器等。
这些珍贵的陪葬品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仪式的机会。
一、丝织品的意义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丝织品。
这些丝织品采用了复杂的织造技术,具有精美的图案和色彩。
它们通常被称为华服,是贵族阶层进行仪式和庆祝活动时穿着的装饰品。
通过对这些丝织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王陵中举行的各种庄重仪式。
其中一种重要仪式是祭祀祖先。
按照古代的观念,祖先灵魂的存在对后代的福祉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王陵中的墓主人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祈福。
丝织品作为祭祀仪式的重要装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富裕和繁荣。
二、玉器的象征除了丝织品,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如玉璧、玉佩、玉璋等。
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因此,这些玉器的存在表明墓主人在生前具有高贵的地位和权势。
另一方面,玉器在古代王陵中还具有宗教信仰的意义。
古代中国人相信,玉具有超凡的力量,可以保护和祝福人们。
因此,王陵中的玉器被认为是墓主人在来世中得到保护和祝福的象征。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玉器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来世的向往和对神秘力量的虔诚信仰。
三、瓷器的精美除了丝织品和玉器,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瓷器。
这些瓷器大多采用青花技术,装饰着各种吉祥纹样,如鲤鱼、莲花、如意等。
这些瓷器的出现表明古代中国王陵中的生活非常丰富多彩。
瓷器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被认为是贵族阶层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瓷器品质精美,细节考究,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对艺术的追求。
四、青铜器的庄严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一些青铜器,如青铜镜、青铜器等。
我国民间五花八门的枕具
我国民间五花八门的枕具作者:王淼来源:《理财·收藏版》2019年第05期枕头是融入中国人生活的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寝具,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传说,殷商时代即有“帝辛之枕”。
20世纪80年代,长沙马王堆还出土了已上千年的锦面药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枕具,它们无不具有观赏性、趣味性、文化性,值得我们品玩、收藏。
现在,就让我们带您来认识这卧室珍宝——枕具。
老祖宗的枕具传说殷商时期已有枕具。
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提到:魏咸熙年间曾发现了一件玉石虎枕,枕下刻有“帝辛”二字。
帝辛就是商纣王,因此断定起码在殷商末期已有枕具。
这是见诸文献的年代最早的枕具。
虽说从来没有人亲眼见过殷商玉枕,但是专家们推断枕具的产生年代有可能比殷商时期更早。
老祖宗的枕具品类非常丰富,有药枕、肖形枕、凉枕、箱枕、脉枕、臂枕、耳枕、布枕等等。
药枕将草药或药物充填枕袋,使用时可使药物接触头部,能收到防病去病的效果。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锦面枕,里面就装有佩兰,可算是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药枕。
古代最流行的药枕当数菊枕,以菊花、菊叶作填充料,可祛头风,明眼目。
现如今,民间多以荞麦皮作枕,虽然意在取其松软适宜,但与古代药枕不无联系。
其实可作药枕的药物有很多,比如说用蚕沙(蚕的粪便)作枕可以清火败毒,还有取橘皮作枕的,用饮过的茶叶作枕的,拿艾草作枕的……总之,药枕的品类极为丰富。
肖形枕将枕头做成各种形象即为肖形枕。
目前我们已知最早的肖形枕是东汉时期的“鸡鸣枕”。
枕的造型为公鸡,腹部宽厚,两端呈犄角式上扬,一角做鸡头,一角做鸡尾。
以鸡形为枕,寓意“勤奋振作,鸡鸣即起”的含义。
后世枕具的造型越来越丰富,主要有下面几种:民间布虎枕多为小孩而设,得以流行的原因首先是老百姓普遍认为老虎可以镇克邪祟与祸患,保护儿童的安康。
其次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虎形枕既是枕头又是玩具,因此长辈送给孩子的礼物中多见布老虎。
狮形枕也比较多,以狮背为枕面,或是在狮子身上加设枕面,造型有卧狮、立狮、双狮、双头狮等。
汉代王侯的陵寝用枕
汉代王侯的陵寝用枕
王永波;刘晓燕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文章对汉代王侯墓中发现的玉枕进行了分类研究,以期探明王、侯陵寝的用枕等级制度。
【总页数】8页(P99-105,5)
【作者】王永波;刘晓燕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汉代王侯受赐特点论析——以《史记》《汉书》景帝遗诏的差异为视角 [J], 尤佳
2.徐州的汉代王侯墓 [J], 阎孝慈;
3.汉代王侯谪免制度视野下的海昏侯考察 [J], 蒋波
4.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过程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的合理选择 [J], 杨胜; 唐超; 廖烨晖; 唐强; 马飞; 何洪淳; 钟德君
5.对汉代画像
与汉代社会的新探析
——简评《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 [J], 黄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枕头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第一章 枕头的起源及历史演变第一节 枕头的起源、传承和演变枕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通的卧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从目前的实物资料看,枕头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那时的古人类只是无意识地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枕头成为人们就寝和卧而休息时的必需用具。
在我国的古代,先秦文献中已有枕头的记载,考古资料证明战国时期出现了枕头的实物,并有了早期的造型和简单的装饰。
汉代及以后时期,枕头的造型在继承战国遗风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并逐渐民间化和大众化。
一、枕头的起源枕头的最大功能就是供人们就寝或卧而休息时的一种用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性。
在原始时期,古人类可以就近随便拣一块石头、一根木头、一束柴草、一张兽皮,或者用自己的手臂弯曲而垫于首下,作为睡觉时的头枕物,这大概就是最初的枕头雏形。
《论语·述而第七》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1说的就是用手臂荐首的现象。
古人类从无意识的使用枕头到有意识的使用枕头,这一过程也为追求最简单的舒适感觉。
我国古代医书里曾指出:“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
”也就是说,枕头的高度,以仰卧时头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宜,即仰卧时枕高一拳,侧卧时枕高一拳半。
一般来说枕高以10—15厘米较为合适,具体尺寸还要因每个人的生理弧度和舒适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医学水平的进步,才知枕头是为了保持身体颈椎和脊椎的正常弯曲,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损。
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约距今30—20万年前)就懂得以石为枕的道理。
法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居住的一处山洞遗址,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枕在一块燧石上。
燧石枕虽然不是有意识的制作,只是随便拣来垫枕,但是已具有了枕头的功能,说明原始人类已经使用枕头而就寝。
埃及古王国第三至第六王朝时期(公元前2686——2181年)出土有软质枕、木枕、石枕(图1-1-1 )。
2在我国原始文化遗址中,还未见有枕头的实物资料。
试论汉代玉枕
尸, 反位 , 设床 策于两楹 之 闲, 如初 , 枕 。” 衽 有 由此
出土的这批汉代丧葬玉枕形式 复杂多样 ,特 征
明显 ,是 当时玉枕流行情况 的实物见证 。大多数 玉
枕 由玉 片 、 玉板等组成 , 也有少量 由整块 玉料雕成 或 为铜镶 玉 、 玉而成 。 嵌 从其造型 、 工艺分析 , 可分 为长 方盒形 镶玉木枕 、 凳形兽 头玉枕 、u 形嵌玉铜枕 板 “”
江苏徐州火山汉墓 刘 和
西汉早期
1 长方盒形玉片镶 未 盗
玉 木 枕
银缕玉衣 玉 面罩
玉 面罩
《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 9 7钲
江苏徐州后楼 山 MI 王亲属 西汉早期 楚
江苏徐州后楼 山 M 2楚王亲属 西汉早期
l
1
铜座镶玉木枕
不祥
未盗
已盗
《 文物) 9 3 ) 9. 1 4
《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 9 7年
江苏徐 州后楼 山 M 5楚王亲属 西汉 早期
江苏徐州天齐 M1 王亲属 西汉早期 楚 江苏徐州苏 山头 M 列侯 2 西汉早期
l
1
不祥
不祥
未盗
已盗
玉 面罩
玉面罩 彩绘面罩
《 中国考古学年鉴 》
◎ ◎ ◎ ◎ ◎ ◎
口 赵 赞
汉代是 中 国玉器 史上繁荣 发展 的时期 , 也是 我 国古 代葬玉之风 比较盛行 的时代之一 。由于汉 代推 从表一可 以看 出 ,两汉诸侯 王墓 出土玉枕多发 现于西汉早 、 中期等 级相对 较高的墓葬 中, 以早期 尤 居多。而江苏徐州发 现数量 最多 , 达十余件 , 占全 国 出土玉枕 的半壁江 山。西汉 中期 以后徐州地 区出土 极少 , 推测可能是 以漆 ( ) 或其 他质地代替 , 木 枕 如徐 州北 郊后山发现 的一座 西汉 墓[墓 葬 内出土有大泉 1 】 ,
西汉早期墓葬木俑的形制特征
西汉早期墓葬木俑的形制特征作者:张瑾瑾来源:《美术文献》2018年第03期[摘要] 目前,就已经挖掘出的汉朝随葬品来说,随葬人俑为其中的一大类目。
由于木俑坑难清理,木俑易腐烂难保存,所以考古资料匮乏,受关注较少,但其中不乏精美的艺术品。
本文首先探究木俑的发展渊源,再探索西汉早期的典型墓葬,将出土木俑根据形制特点总结出几大类型,再对其分类阐述,分析木俑的形制发展,以期得到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西汉早期木俑形制特征中图分类号:K879.3文献识别码:A一、西汉早期木俑的发展渊源木俑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木俑才作为随葬物品大量出现。
在商周时期的奴隶制社会,“杀人以卫死者日殉”①。
王室贵族性喜奢华,不仅生前需要随从侍女,死后也希望有人前呼后拥,因此,在很多大中型墓室中经常得见活人殉葬,侯家庄的殷商陵墓,人殉数目达数千人。
②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奴隶也不再会被迫“生殉”,生殉非“礼”。
③人殉被遏制,而形似人却没有生命的木俑被作为人殉的替代品④,出现在战国墓中。
到了汉代,社会风气一反春秋时期“节葬”之风,事死如事生:“匹夫无貌领,桐人衣纨绨。
”⑤老百姓都穿着简陋的“无貌领”,而殉葬的“桐人”衣料却是富贵精美的“纨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汉代的陪葬木俑与战国时期的木俑艺术风格上有明显不同。
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木俑,精美者大多出现在楚地,即今日湖南、湖北地区。
盖因“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木俑“在楚国得到成规模的发展。
楚人……相信灵魂不灭而崇敬神灵。
”⑥到西汉初期,这一片古属楚地的地方仍然沿袭木俑陪葬的习俗,艺术风格也沿袭楚文化的传统,但技艺水平较高,不像战国时期的楚地木俑表情呆滞、体态扁平。
在厚葬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极力追求木俑的艺术性与观赏价值,木俑生动形象、写实传神,作为楚文化的延续,演变发展成为独特精美的艺术品。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造型精美的木俑,被认为是西汉早期随葬木俑的典型代表。
天長西漢木牘述略
1952004年11月,天長市安樂鎮常莊、紀莊村民組在挖蓄水塘時,發現西漢古墓一座,我們聞訊后立即組織專業人員前往現場。
因農民挖塘採用機械作業,古墓已遭破壞。
經我們搶救性清理,出土遺物一一九件,包括壺、鈁、洗、釜、燈、碗、帶鈎、銅鏡等銅器八件;鎮、劍、削等鐵器七件;鼎、盒、壺、罐、甕等陶器八件;奩、案、樽、盆、盤、杯、勺、硯、盒等漆器四十七件;盆、木俑等木器十五件;以及木牘三十四枚。
在這些豐富的隨葬遺物之中,尤以三十四枚木牘價值最高。
這批木牘共書寫二千五百字左右,出土於墓室頭廂,且伴有漆硯盒,盒内裝有青石板硯和圓形研墨石,硯面留有墨汁。
木牘保存較爲完整,少數殘缺;既有兩面書寫文字的,也有一面書寫文字的。
字體爲隸書,部分木牘字跡不太清晰。
木牘長22.2—23.2釐米,寬3.6—6.9釐米。
其内容豐富,包括文書、信件、藥方、帳單、名刺等。
整理時,我們按照木牘的原始排列編了三十四個序號。
一、文書政府文書一枚,屬簿藉類,編號爲01,長22.7釐米,寬6.9釐米。
兩面均寫有文字。
A 面題爲“户口簿”。
“户口簿”三字橫式墨書,隸體,字跡工整,字體較大;正文豎排,八行,一百二十二個字,字體較小。
户口簿記録了一個縣的户口狀況。
户口名簿下角有一“卿”字,説明本户口名簿不是上報之本,而是本級政府最高長官的審核本,被確認後,作爲户口統計年報底册檔案被保存下來。
在户與口的總數後標有“少前”二字,是與上年度相比,本年度户口少於上年度。
雖未注明具體數字,但表明該縣人口在流失。
B面題爲“算簿”。
“算簿”書寫形式與户口名簿一樣,正文九行一百一十五字,字跡較小。
算 簿集八月事算二萬九復算二千卌五 ①都鄉八月事算五千卌五 ②東鄉八月事算三千六百八十九 ③垣雍北鄉八月事算三千二百八十五 ④垣雍東鄉八月事算二千九百卅一 ⑤鞠(?)鄉八月事算千八百九十 ⑥楊池鄉八月事算三千一百六十九 ⑦·右八月 ⑧·集九月事算萬九千九百八十八復算二千六十五 ⑨卿算簿是以户口名簿上統計的人口爲依據,統計全縣年徵收口算錢份額,根據各鄉上報的口算錢份額合計並進行復核。
海昏侯墓主棺中出土包金丝缕琉璃席可与金缕玉衣媲美
海昏侯墓主棺中出土包金丝缕琉璃席可与金缕玉衣媲美西汉时期的家具种类很少,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居室内一般仅有席、几、案、榻等少量低矮的家具。
海昏侯刘贺去世后带入墓中的家具也不多,但豪华的金丝缕琉璃席,精美的人偶、兽形席镇,无不展现出汉代极高的工艺水准。
主棺出土包金丝缕琉璃席海昏侯墓中出土了竹席、草席、藤席等遗物的残片。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在主棺中出土了一领完整的包金丝缕琉璃席。
包金丝缕,指的是在丝线外面包一层金箔;而琉璃,当时比黄金还贵重,是从西域引进的。
据了解,整个琉璃席长约1.8米、宽约0.45米,由包金丝缕将384片长方形的琉璃片缀合起来,而每个琉璃片长约6厘米,宽约4厘米,席子的周边还包裹着色彩斑斓的云母。
整领席子排列平整、纵横有序、云母泛亮、金光点缀。
这是迄今世界上最豪华、最贵重的卧席,堪与金缕玉衣媲美,充分反映着刘贺当时的财富和地位。
64个席镇还原刘贺生活状态汉代与席配套使用的家具是镇,也叫席镇。
由于席子一般是卷起来放置,铺开使用的时候不可能平整,因此需要将席子的四个角用重物压住,于是出现了镇。
席镇一般四个为一组,压在一领席子的四个角,叫四隅置镇。
海昏侯墓出土的席镇一共是64个,数量之多、造型之美、质量之高,都是罕见的。
我国古人最早的起居形式是席地跪坐,所以席子便成为古代用途最广泛的坐具。
古代用席是讲究礼节规制的,人们地位和身份的不同,使用席子的数量也是不同的。
《周礼》记载“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三重,大夫再重”。
这就是说天子要铺五重席,诸侯要铺三重席,大夫要铺二重席,而平民百姓只能铺一重席。
按照这样的规矩,海昏侯刘贺可以铺三重席。
如此,出土的64件镇实际上是16套,按照三重或双重席计算,这些镇可以敷设5至8个席位。
这也许就是刘贺日常的生活状态。
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席镇,代表了汉代较高的工艺水平。
因为以前的席镇多是秤锤形、铜盖形、半球形等,以素面为主。
只有到了汉代,才创制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动物形席镇。
西汉中晚期墓葬木俑的形制特征
西汉中晚期墓葬木俑的形制特征作者:张瑾瑾管一诺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2期摘要:据目前已经挖掘出的汉朝随葬品来说,随葬人俑为其中的一大类目。
由于木俑坑难清理、木俑易腐烂难保存,考古资料匮乏,受关注较少,但其中不乏精美的艺术品。
本文在探索了西汉中晚期典型墓葬的基础上,将出土木俑根据形制特点总结出几大类型,再对其分类阐述,以期得到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西汉中晚期;木俑一、西汉中晚期墓葬木俑发展西汉中晚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随葬木俑的形制特点、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此时木俑主要机制出土于江苏地区,有西汉中晚期随葬木俑的普遍性与共性,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地区性,作为西汉中晚期木俑的典型代表,与长沙马王堆汉墓木俑等典型的楚地木俑有所区别。
就木俑的身躯雕刻而言,湖南长沙马王堆所出土的木俑只是对五官进行细致描绘,对于四肢和躯干只是简单雕刻出大致位置和形状,再施加彩绘或穿上衣衫,很多木俑的手臂也仅仅是用细竹条支撑。
而连云港地区的木俑,不仅面部五官刻画更为细致,身躯雕刻也毫不放松,有些木俑的手臂双足是单独雕刻后插榫另接上去的,服饰发型也有所不同。
二、西汉中晚期代表性墓葬木俑西汉中晚期木俑主要集中发现在江苏地区,其中连云港地区陆续清理出木俑,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出土大量木俑,扬州邗江胡场汉墓群中有两座发现木俑。
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出土木俑共有126件,除去10件马俑,1件狗俑,剩余皆为人俑,共115件。
考古学家将其划分为侍俑、伎乐俑、杂耍优倡俑、仪仗俑等。
扬州邗江胡场M1号汉墓发现木俑三十件,其中侍俑十六件,多为女俑,神情庄重;舞俑九件,体态修长弯曲;还有三件说唱俑,姿态生动传神。
M5号汉墓中,出土木俑十三件,墨色画出眉目五官,绘塑结合,其中坐俑九件,立俑两件,舞俑两件。
云台公社高高顶发现一座汉墓,为西汉晚期的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一组木俑,都属于侍俑之列,其中有抄手俑三件,宽袖长袍,恭顺谦卑的站立;持盾俑两件,表情庄严,巍然肃立;拱手俑四件;举臂俑一件;还有一件无臂屈膝的细腰女侍俑,姿态优美。
枕头 始于古 盛于今
枕头始于古盛于今石枕(远古时期)--人们大都以草捆或石头把头垫高来睡觉,大概是“丘陵掘穴而处”的原因吧。
那时的人们不重视枕物的外观或材质,能有垫高的作用就可以了,而石头是随手便能拿到的,因此以石头居多。
其特点是:不仅不美观,形状也不符合头部的需要,而且它本身很硬,故而不别人们所使用。
竹枕(战国时期)--出现了竹枕,据考证表明,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古墓里出土的漆木床上就有一个保存完好的竹枕。
其特点是:在材质上和外形上做了很多的改变,接近于人体的需求,但竹子的硬度还是会让头部有不适应的感觉。
木枕(唐代)--木枕较为盛行《新唐书.卓行传.阳城》记载:常以木枕,布裘质钱,人重其闲,争售之。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用一个小小的圆木做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就会滑落惊醒,故名曰:警枕。
其特点是:枕硬易醒,不能使人安睡,木质遇汗易吸不易散,使其变形腐烂。
陶、瓷枕(唐代)--始于隋唐,盛兴于宋、元时期。
陶枕,坚硬不理想,不做日常使用,一般用于随葬器具;瓷枕,性清凉,不易寒冬使用。
倒是消暑的凉物,是一种夏季盛行的寝具。
这两种枕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民间制瓷艺术很有特色的品类之一,还兼具有观赏、陈设价值,那些各具匠心的制瓷工匠十分注重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遂使得我国古代陶瓷枕中迭有精品涌现,它们是古代雕刻艺术的一种体现。
但由于本身的质地比较硬,经及本身的制作工艺,所以观赏性与陈设性大过于枕头的实用性。
布枕(清代)--清朝出现的枕物,内襄由棉或布填充而成,枕面上会刺一些图案,如动物,人物、植物等,是清代民间刺绣手工艺的一种体现。
其特点是:由于枕头大多在北方使用,内置物都由棉、布填充,可以达到蓄热、预寒的功效,但棉、布可以吸汗蓄热,却不具备透气的功效,而且很容易滋生细菌和小虫,所以不被人广泛用,更多的是作为手工艺刺绣的珍藏品。
药枕(远古时期)--是装了药物的枕头,用药枕治病。
长沙马王堆西汉一号墓曾出土的“香枕”可以得出,药枕在我国至少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清代刘《广群芳谱》中记载:“决明子药枕治头风明目”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药枕是将某种具有特殊效果的药物置于枕袋中,病人睡眠时,头温使药枕内药物的有效成份缓缓的散发出来。
略论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木枕-中国考古
略论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木枕洪石枕是寝具中的一种,也称为“枕头”,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使用。
许慎《说文解字》云:“枕,卧所以荐首者,从木,冘声。
”①刘熙《释名》云:“枕,检也,所以检项也。
”②其字从“木”,反映了古人最早应是以木为枕。
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比较早的木枕属于春秋时期,在安徽青阳县龙岗春秋墓③中出土,编号为M1∶7,厚木胎,由盖、身两部分组成,黑漆脱落殆尽。
底面皆平,背弧弓,盖、身以子母口扣合。
体中空,下底内镂有三条内凹槽。
素面。
长46、两端宽12、中间宽13、厚8厘米(图一)。
此枕为盒形,可藏物,而且该墓为春秋晚期的吴越墓葬,与《越绝书·外传·枕中》④记载的可藏书之枕相合。
该墓为单棺单椁墓,墓内另有陪葬棺和边箱,木枕出自边箱。
根据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考古资料,战国时期墓葬中尚未见到单纯的木枕出土,而多出土竹木合制的枕⑤,而西汉时期⑥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木枕,其中多数髹漆,有的还有彩绘。
从目前的统计看,木枕主要出自山东、江苏、湖北,山西、安徽、湖南等地也有出土,其中以江苏扬州出土最多,木枕的类型最丰富。
图一黑漆木枕(安徽青阳龙岗M1∶7)一、木枕的类型根据枕端、枕面的形态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枕端呈马蹄形,枕面呈弧形。
根据枕托的有无,又可分为二亚型。
Aa型:无枕托。
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M11∶6,实木枕。
为一块整木制成。
底为长方形,长29、宽7.7厘米。
自下而上逐渐收缩成圆弧顶。
高11.7厘米(图二)。
简报未介绍此木枕是否髹漆。
葬具为单椁单棺,椁室分棺室和边箱二部分。
简报未介绍枕的出土位置,也无墓葬平面图。
墓葬年代为西汉⑦。
江苏扬州东风砖瓦厂M9∶10,彩绘漆枕。
枕端朱地黑绘云气纹和鸟兽纹,边沿绘几何纹。
枕表面髹黑漆,两侧朱绘云气纹,夹有彩绘羽人、小鹿、狐狸、鹤、长尾鸟等;边沿用朱褐色绘几何纹。
枕长22.4厘米(图三),从发掘简报中的线图比例尺推算,枕底宽约13厘米,枕高约12.6厘米。
扬州西汉墓陪葬木俑初探
On Wood Funerary Figurines in Western Han Tombs
of Yangzhou
作者: 张学涛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13-1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扬州 西汉 陪葬木俑 形制
摘要:作为西汉诸侯王国的都城所在地,扬州目前已发掘的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较多陪葬木俑。
这些木俑分别经历了西汉前期、西汉中期和西汉晚期前段、西汉晚期后段共三期四阶段,其形制按内容可分为人俑和动物俑两大类,种类丰富、造型生动。
这些西汉墓陪葬木俑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一座两千多年前的汉墓在长沙市马王堆出土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物
主题词: 汉墓;考古发掘;随葬器物;西汉早期;手工业生产;西汉初期;木俑;白膏泥;陶盒;木瑟
摘要:<正> 一座距今两千一百多年的西汉早期墓葬,在湖南省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出土。
在这座古墓葬里,从尸体、棺椁到大批的随葬器物,都保存比较完整,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一项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对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文化、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医药,防腐等方面都有极重要价值。
现在,我国的文物、考古和科学工作者,正在对这一重要发现进行研究和整理。
这座古墓埋葬女尸一具,外形基本完整。
尸体包。
汉代不愧是中国玉器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看土豪们的枕头就知道!
汉代不愧是中国玉器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看土豪们的枕头就知道!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是一价值连城的珍品“玉枕纱橱,夜半凉初透”这是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这里提到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
在宋代,玉枕往往是指瓷枕。
瓷枕是中国古代汉族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
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
据说开始时是作为陪葬的冥器,以后又作寝具和诊脉之用。
而在汉代,土豪贵族们却实实在在的用玉片做枕头!就连一个食官监都用着玉枕。
徐州狮子山楚王陪葬墓就出土了“食官监”玉枕,玉枕呈板凳状。
由枕足、枕板和兽头饰三部份构成。
上面镶饰有35片雕琢精美的龙形、长方形、“亚”字形等玉片。
山东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墓出土一件类似的玉枕,玉枕由核心木板、玉枕足、玉底板、玉面板和兽头饰等18块玉件组合而成。
目前从出土玉枕来看,共有四种形制。
第一种是此种形制的板凳形制的玉枕。
第二种是在铜制或漆木制成的长方形枕表面镶嵌各种形状玉片。
第三种是用一整块长方形大玉块制成。
第四种形制的玉枕由长条形玉版、正方形玉版插嵌而成长方盒子形状和“U”字形的。
徐州火山刘和汉墓出土的镶玉枕徐州后楼山1号汉墓出土的蟠龙铜架镶玉枕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东汉青玉纹枕,是由一整块青玉雕刻而成中山靖王刘胜墓和窦绾墓出土的玉枕却为“U”字形南越王的枕头以珍珠填充,丝囊已朽在两周时丧葬用枕已成为一种定制,但丧葬中使用玉枕的时代相对较晚,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玉枕的使用主要在汉代。
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显示看,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枕多发现于西汉早、中期等级相对较高的墓葬中,尤以早期居多。
玉枕是敛葬用的,生活上基本不用。
而且一般只在西汉王侯及高级贵族墓中出土。
汉代墓葬中,玉枕的使用并非单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玉器(玉衣或玉面罩、玉琀、玉握等)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殓葬玉器的组合。
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
只想感慨一句,汉代真不愧是中国玉器发展的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看古汉代马王堆出土了芳香中药,才知道我们老祖宗过得才是真正的精致生活!
看古汉代马王堆出土了芳香中药,才知道我们老祖宗过得才是真正的精致生活!最近一阵子,网络上关于“精致生活”的讨论热度剧增。
不过,要小编说,什么“贴面膜”“喷香水”,比起我们老祖宗来说,精致程度弱爆了!今天小编带大家看看,从古汉代马王堆出土的一系列器皿和药材。
咱们的老祖宗证明,“养生的美”才是精致的最高级形式!!“搏芬若以枕兮,席茶兰而芷香。
”司马相如·《长门赋》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1件药枕,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药枕。
药枕出土于北边箱,为长方形,长45厘米,高12厘米。
枕的上下两面用“信期绣”香色绢,两侧用香色红茱萸纹锦,枕的上下两侧都有用绛色镂钉成的四个十字形结,以便约束枕内填塞物。
枕因长期埋藏于墓中,有的部位已经腐朽开裂。
在修复中,发现枕内填塞物全部为佩兰。
(马王堆出土的辛追药枕和佩兰)佩兰,又名水香、香草、大泽兰,为菊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佩兰的地上部分。
夏季开花之前收割地上部分,除净泥土,晒干或阴干备用。
佩兰全草含挥发油1.5%~2%,故其气味特别芳香。
佩兰性平味辛,能芳香化湿、醒脾和胃、清暑辟秽。
用本品做药枕既有芳香化湿和抑菌消毒辟秽的作用,又具养血安眠之功效。
马王堆出土的芳香文物01出土文物:芳香类中药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中药,佩兰只是其中的一种,至今尚可辨认的药物还有花椒、桂皮、杜衡等10余种,分别存放于药袋、香囊、枕头和熏炉中。
花椒,又名秦椒、蜀椒,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花椒、青椒的果皮。
本品含挥发油,香气浓烈,其性热味辛,有小毒,能温中散寒,止痛,燥湿,杀虫。
桂皮,即肉桂,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或大叶清化桂的干皮、枝皮。
本品含挥发油,其性热味辛、甘,香气较浓,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桂皮具有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等作用;其所含桂皮醛有很强的杀真菌作用,尤其对皮肤癣菌作用最强;而桂皮油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杜衡,又名马蹄香,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杜衡的根茎或全草。
古人都“枕”么了——3月9日晚21:15《华豫之门》“民间珍宝档案”
古人都“枕”么了——3月9日晚21:15《华豫之门》“民间珍宝档案”酷爱收藏的你,看到它一定不会陌生(北宋定窑孩儿枕故宫博物院藏)它就是国宝级重器“北宋定窑孩儿枕”说到这尊定窑白瓷孩儿枕,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定窑孩儿枕的传奇故事。
北宋时期,定窑已成规模。
有一对夫妻,同为烧窑能手,虽然结婚10余年,生活幸福美满,但眼看两人都已近而立之年,却无子嗣。
在中国古代,民间流行一种习俗叫“栓(拴)娃娃”,也叫“抱娃娃”。
是说婚后不孕的妇女到当地的天后宫,拜求送子娘娘赐子,然后用红线拴上一个泥娃娃,抱回家,再供奉起来,就能顺利怀孕。
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就请了一个泥娃娃。
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夫妻二人仍然没有得子,妻子日日为此伤心,丈夫则一气之下将泥娃娃摔了个粉碎。
但这一摔却将妻子的心摔了个粉碎,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怀孕生孩子的可能,在哭泣中蒙眬地进入梦乡。
睡梦中,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娃娃在草地上欢笑着奔跑,口中还不停的叫着娘。
跑累了,小娃娃头倚靠在胳膊上,笑盈盈地躺在了地上。
一觉醒来,她的心情好了许多,睡梦中孩子的笑脸也一直留在了她的心里。
思来想去,她画了一个样子,挑了一块上好的坯土,描摹出了一个小孩样的瓷枕头。
丈夫见妻子如此这般,就将妻子所描绘的枕头精心烧制。
这只孩儿枕,精巧秀丽、栩栩如生,特别惹人喜爱,妻子枕着它睡觉,仿佛便能在睡梦中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娃娃。
没想到过了半年,竟然怀孕了。
夫妻二人喜出望外,认为孩儿枕起到了天后宫泥娃娃的作用。
依照民间习俗,请回泥娃娃的妇女成功怀孕后,每餐要给泥娃娃安排碗筷,逢年过节还要摆上水果糕点,换上“百家衣”。
于是,家里的孩儿枕便也有了同样的待遇。
后来,他们的孩子顺利出生,孩儿枕就成了孩子的大哥,还要按照民间的习俗,叫这瓷枕为“娃娃大哥”。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么硬邦邦的瓷枕古人真的要睡在这上面吗?我泱泱大国,绫罗丝绸、棉麻丝绢,缺了哪样?非要睡这种又硬又冷的枕头,不怕把脖子睡断吗?古人为何这么“自虐”呢?难道它真的就是陪葬用的吗?二十世纪以前,用惯了布料软枕的人都以为唐宋时代的瓷枕是殉葬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木枕洪石枕是寝具中的一种,也称为“枕头”,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使用。
许慎《说文解字》云:“枕,卧所以荐首者,从木,冘声。
”①刘熙《释名》云:“枕,检也,所以检项也。
”②其字从“木”,反映了古人最早应是以木为枕。
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比较早的木枕属于春秋时期,在安徽青阳县龙岗春秋墓③中出土,编号为M1∶7,厚木胎,由盖、身两部分组成,黑漆脱落殆尽。
底面皆平,背弧弓,盖、身以子母口扣合。
体中空,下底内镂有三条内凹槽。
素面。
长46、两端宽12、中间宽13、厚8厘米(图一)。
此枕为盒形,可藏物,而且该墓为春秋晚期的吴越墓葬,与《越绝书·外传·枕中》④记载的可藏书之枕相合。
该墓为单棺单椁墓,墓内另有陪葬棺和边箱,木枕出自边箱。
根据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考古资料,战国时期墓葬中尚未见到单纯的木枕出土,而多出土竹木合制的枕⑤,而西汉时期⑥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木枕,其中多数髹漆,有的还有彩绘。
从目前的统计看,木枕主要出自山东、江苏、湖北,山西、安徽、湖南等地也有出土,其中以江苏扬州出土最多,木枕的类型最丰富。
图一黑漆木枕(安徽青阳龙岗M1∶7)一、木枕的类型根据枕端、枕面的形态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枕端呈马蹄形,枕面呈弧形。
根据枕托的有无,又可分为二亚型。
Aa型:无枕托。
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M11∶6,实木枕。
为一块整木制成。
底为长方形,长29、宽7.7厘米。
自下而上逐渐收缩成圆弧顶。
高11.7厘米(图二)。
简报未介绍此木枕是否髹漆。
葬具为单椁单棺,椁室分棺室和边箱二部分。
简报未介绍枕的出土位置,也无墓葬平面图。
墓葬年代为西汉⑦。
江苏扬州东风砖瓦厂M9∶10,彩绘漆枕。
枕端朱地黑绘云气纹和鸟兽纹,边沿绘几何纹。
枕表面髹黑漆,两侧朱绘云气纹,夹有彩绘羽人、小鹿、狐狸、鹤、长尾鸟等;边沿用朱褐色绘几何纹。
枕长22.4厘米(图三),从发掘简报中的线图比例尺推算,枕底宽约13厘米,枕高约12.6厘米。
该墓为夫妇合葬墓,椁室分棺室、头箱和边箱三部分,棺室内放置两个棺,枕出自头箱。
墓葬年代为王莽时期⑧。
江苏扬州市郊M6为夫妇合葬墓,两棺内各出1件枕(M6∶2、13)。
男棺出土彩绘漆枕1件(M6∶2),枕面呈弧状。
枕端髹朱红漆,余髹褐漆。
枕端绘青龙、朱雀各一,衬以云气纹,外用四道褐漆线作装饰带。
枕面长17.6、宽5.6、高12厘米(图四)。
从发掘简报中的线图比例尺推算,枕底宽约9.4厘米。
另外,女棺出土漆枕和漆面罩各1件。
漆枕(M6∶13),已破碎,剖面呈圆形,髹褐漆,枕端髹朱红漆。
枕长约40、径4.5厘米。
简报未发表线图和照片。
面罩(M6∶8),已破缺。
髹漆,无纹。
椁室内分棺室和足箱两部分,棺室内放置两个棺,枕均出自棺内头端(人骨朽)。
墓葬年代为王莽时期,但男棺未见王莽钱,其下葬的时间似应早于女棺⑨。
此型枕有1例发掘简报介绍是实木,即实心,其余简报均未介绍,推测以实心的可能性为大。
另外,对比下文的Ab型空心的木枕,在枕端有圆形气孔而实心的则无来看,此型枕的枕端均无圆形气孔,也可佐证其应为实心。
图二 Aa型木枕(山东临沂金雀山M11∶6)图三 Aa型木枕(江苏扬州东风砖瓦厂M9∶10号)图四 Aa型木枕(江苏扬州市郊M6∶2)Ab型:有枕托。
枕托为马蹄形,斜插在枕的侧面中部。
江苏邗江⑩姚庄M101∶196、242,分别为漆枕、粉彩枕。
墓葬为夫妇合葬墓,两棺内各出土1件枕。
男棺出土的漆枕(M101∶196),枕端各有一圆形气孔。
枕通体髹褐漆,上饰彩绘云气禽兽纹,菱形几何纹勾边;枕托髹朱漆,绘褐色云气纹。
枕长40、底宽10.5、高11厘米;枕托长13.7、宽16.2厘米(图五)。
同出的有一件漆面罩,彩绘云气、禽兽、羽人等。
面罩内上顶及左右壁各嵌铜镜1面,四角及边沿有鎏金铜乳丁。
女棺出土的粉彩枕(M101∶242),残,发掘简报中报道其形制与男棺内出土的漆枕相同。
枕上涂一层灰色粉彩。
长38.8、底宽10.7、高9.7厘米。
简报没有发表此枕的照片及线图。
同出的还有一件粉彩木雕面罩,有鎏金四叶铜饰、铜泡钉。
椁室分头箱、侧箱、足箱和棺室四部分,每棺内出土的一套枕和面罩均放置于棺内头端(人骨朽)。
墓葬年代为西汉晚期11。
江苏扬州平山养殖场M4∶61,漆枕。
髹褐漆,素面无纹。
枕长38、底宽10、高8.8厘米;枕托长20、宽18厘米(图六)。
同出的1件漆面罩M4∶54,内髹朱漆,外髹褐漆,素面无纹。
长66、宽42、高约35厘米。
葬具为单椁单棺,椁室内无间隔,棺椁之间有很大空间。
枕出自棺内人头骨下,人头骨上有漆面罩。
墓葬年代为新莽时期12。
江苏邗江姚庄M102∶15、35,分别为漆枕、彩绘漆枕。
墓葬为夫妇合葬墓,两棺内各出土1件枕。
女棺内出土的M102∶35,为彩绘漆枕。
薄木胎,中空。
枕端上各有一圆气孔。
枕通体髹酱褐色底漆,上绘褐红色火焰状云气纹,云气纹中间饰有锦鸡、飞龙、狐狸、羽人、獐、鹿、羚羊等鸟兽,枕的周边饰有47颗鎏金铜泡钉,泡钉之间补饰有二方连续菱形纹饰等。
枕长35.6、底宽11.2、高10.8厘米;枕托长13.8、宽17.5厘米(图七)。
同出的1件漆面罩上也有鎏金铜泡钉,还有精致的彩绘花纹,如凤、羽人、动物等。
另外,男棺内出土的漆枕M102∶15,枕身为马鞍状的长方形。
通体髹酱褐色漆,素面无纹。
长24、底宽10、高10厘米。
同出的1件漆面罩嵌贴金箔和银平脱动物等。
简报未发表枕和面罩的线图和照片。
椁室分棺室、头箱、足箱、东侧箱、西侧箱五部分,每棺内出土的一套枕和面罩均放置于人头骨处。
男墓主卒葬时间为西汉晚期,女墓主卒葬时间为王莽时期13。
此型枕,有实心和空心之分。
实心的枕端上无圆形气孔,空心的枕端上有圆形气孔。
图五 Ab型木枕(江苏邗江姚庄M101∶196)图六 Ab型木枕(江苏扬州养殖场M4∶61)图七 Ab型木枕(江苏邗江姚庄M102∶35)B型:枕端为兽头形,枕面呈平板状。
根据组合方式的差异,可分为二式。
BⅠ式:联体式,兽头枕端与枕面为一整木雕凿而成。
湖北荆州高台M2∶20,髹黑漆地,朱绘纹饰。
枕面中间宽、两端窄,中间呈弧形下凹。
枕足底部两端向上卷曲,中间内凹,上部作子榫插入枕端的母榫之内。
枕身正面与足髹黑漆,枕身背面髹红漆。
枕两端内雕成豹头形,并用红漆描绘。
豹头突额环眼,长鼻大嘴,口腔内上下各朱绘牙齿四颗,头部及面部尚绘有点状和卷曲状的豹纹。
此枕制作精巧,造型别致。
通长62.4、面宽16.6、通高16.6厘米(图八)。
葬具为一椁二重棺,椁室分头箱、足箱、边箱、棺室四部分,枕出自边箱。
墓葬年代为西汉早期(西汉初年至文帝时期)14。
湖北江陵凤凰山M168∶235,简报中将之定名为木双虎头形器,笔者推测可能为枕。
整体呈扁长形,枕面微呈弧形。
枕端各雕一虎头,虎口咬住一横木,两前爪亦抓此横木。
背面中部有一把手。
整器涂黑漆,虎腹与把手上再涂朱漆,虎前爪、额和颈部有朱漆绘花纹。
长56、宽10.5、高9.3厘米(图九)。
葬具为一椁二重棺,椁室分头箱、边箱和棺室三部分,枕出自边箱。
墓主为老年男性。
墓葬年代为西汉文帝前元十三年,即公元前167年15。
图八 BⅠ式木枕(湖北荆州高台M2∶20)图九 BⅠ式木枕(湖北江陵凤凰山M168∶235)BⅡ式:分体式,兽头枕端与枕面组合在一起。
山西省阳高县古城堡12号汉墓,为夫妇合葬墓,其中北棺出土了1件木枕和面罩。
枕髹漆,彩绘,并嵌有玉片。
在枕的两侧,放置一对木雕涂彩的天禄辟邪,皆面向外放置。
枕长34、宽7.5、高约9厘米(图一○)。
同出的1件面罩,系由厚度为5毫米的4块薄板制成,长约60厘米,宽约34厘米。
内外髹漆,外黑内红,并施彩绘。
面罩的表面镶嵌着玻璃或玉制的璧、璜、菱形饰片,其表面绘有兽云纹和云气纹。
面罩长约60厘米。
这件面罩被放置于死者的头部及胸部之上,面罩的宽度为34厘米,与放置于死者头部之下的枕的长度相同。
葬具为一椁内放置两个棺,棺椁之间有很大空间。
北棺中出土刻有“耿婴”小型铜印章,墓主当系耿婴。
墓葬的年代当在西汉宣帝时期,即公元前1世纪中叶16。
江苏东海县尹湾M6∶1,木雕虎头,2件,正方形,浮雕,边宽7、厚2.5厘米,疑原饰于木枕两端。
木枕前后镶嵌长方形琉璃片,长34.8、厚7.5、高13厘米17(图一一)。
同出的面罩M6∶3,木胎,内外镶嵌琉璃片及玉璧。
面罩为长方形,盝顶,长50、宽41.5、板厚1.5厘米。
罩内上下正中各嵌璧一件,下为琉璃璧;上为玉璧。
罩内外镶嵌有不同形状的琉璃片,有长方形、猫耳形、环形、半月形、梯形、三角形等。
部分琉璃片面上有内凹的纹饰,并填以金箔。
其中长方形琉璃片四角有小孔。
该墓为夫妇合葬墓,葬具为一椁内放置两个棺,椁外有足箱,枕和面罩均出自北棺内人头骨处。
墓葬年代为西汉晚期,下葬时间为元延三年即公元前10年18。
图一○ BⅡ式木枕(山西阳高古城堡M12出土嵌玉木枕)图一一 BⅡ式木枕(江苏东海尹湾M6∶1)木枕除了上述类型外,还有些个例。
年代稍早些的如甘肃天水放马滩秦代墓葬M4∶5,木枕,长条形木块,两端上翘,中间凹平。
长31.5、宽7.5、高3.5厘米(图一二)。
葬具为一棺一椁,棺椁之间有空间,放置一些随葬品,枕出自棺内一端(人骨朽)19。
湖南长沙咸家湖曹■墓78号,为漆枕。
简报中无文字说明,有线图(图一三)。
葬具为黄肠题凑,椁室分外椁和内椁,外椁包括前室、便房,内椁内放置三重棺,枕出自棺内一端。
墓葬年代为西汉中期武、昭、宣时期20。
安徽天长三角圩M1∶11,木枕,半圆柱形,内凹,中空,枕面嵌青玉片五块。
枕长38.5、宽11.4厘米,笔者根据简报中线图的比例尺推算枕高约11.4厘米左右(图一四)。
两端似乎应有装饰物,但简报中没有交代。
同出的还有1件面罩,长60、高33厘米,笔者根据简报中线图的比例尺推算枕宽可能42厘米左右。
此墓为夫妇合葬墓,椁室内并列双棺,有头箱。
枕和面罩的出土位置简报未交代,也无墓葬平面图,笔者估计二者应出土于棺内。
墓葬年代为西汉中晚期21。
图一二木枕(甘肃天水放马滩M4∶5)图一三木枕(湖南长沙咸家湖曹■墓78号)图一四木枕(安徽天长M11∶1)二、木枕的年代上文对木枕进行了类型式的划分,根据出土木枕的墓葬年代,可大体推断木枕各类型的出现、流行和消亡时间(表一)。
由表一可知,各时期木枕的使用情况如下。
西汉早期:BⅠ式。
西汉中期:Aa型、BⅡ式。
西汉晚期:Aa型、Ab 型、BⅡ式。
新莽时期:Aa型、Ab 型。
由此可以看出,Aa型木枕使用时间是西汉中期至王莽时期,Ab型木枕使用时间是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BⅠ式木枕仅在西汉早期使用,BⅡ式木枕使用时间是西汉中晚期。
其中A 型木枕使用时间较长,出土数量也稍多,应是西汉时期木枕的主要形式。
而西汉中晚期木枕的类型较多,表明这一时期应是木枕比较流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