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化学传导_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_;__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人们最熟悉的、时常可感受到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特别关心并不断加以探讨和解释的现象之一。
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
是不断变化的、短暂性的心理现象。
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包括个体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体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2.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性格是核心)个体心理以心理过程为基础又反过来制约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里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他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格式塔心理学4.行为主义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说6.认知心理学7.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1.基础研究领域:普通/发展/实验/生理/社会/比较/变态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管理/医学/工业/军事/司法/运动心理学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性质和意义一、心理学的任务(一)描述心理事实: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资料(三)

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资料(三)1、多选下列属于理性情绪疗法的步骤的有()。
A、列出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和认识B、找到对应不良事件认识的非理性观念C、纠正非理性观念D、建立合理信念正确答案:A, B, C(江南博哥), D2、判断题记忆就是记忆力。
正确答案:错3、单选新生进入大学一年进入(),如果仍存在不适应感,焦虑、抑郁、人际恐惧等问题,那么需要预约学校的心理老师,获得正式的心里面谈。
A、稳定期B、调节期C、缓冲期D、发展期正确答案:A4、多选一个人和家人的关系越好,朋友越多,()就越多。
A、社会支持B、情感支持C、技术支持正确答案:A, B5、单选心理学把情绪分为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具有正当性,取决于()。
A、自我调节能力B、内心对情绪的接纳度C、心态是否乐观D、心态是否积极正确答案:B6、单选坦诚、尊重、关怀,保持心理距离是与()人相处的原则。
A、强迫型B、抑郁型C、偏执型D、分裂型正确答案:C7、判断题青春期的性态度影响以后的性态度,进而影响未来的生活。
正确答案:对8、判断题边缘型人格的人不能忍受孤独,孤独时即感到抑郁,情感不稳定,或好或坏没有原因。
正确答案:对9、判断题生理层面同样是男性,却可以有着不同的穿衣风格、行为模式和说话方式。
正确答案:对10、多选下列属于信念类型的不合理信念的是()。
A、过度概括B、任意推论C、二分想法D、负性想法正确答案:C, D11、判断题遗忘在任何记忆过程之中都有可能发生。
正确答案:对12、判断题“老师眼中的我”和“朋友眼中的我”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正确答案:对13、判断题受制于观察者的动机,经验,拥有的知识系统,爱憎所影响,没有人可以做到客观的观察。
正确答案:对14、多选情绪的组成要素有()。
A、内省的情绪体验B、外在的情绪表现C、情绪的生理变化D、情感正确答案:A, B, C15、判断题对于性别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倾向。
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53fb0ca9ec3d5bbfd0a7443.png)
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相关概念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人。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后面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当作知觉对象的事物或现象,常常是在现实生活中所要对待的刺激,并将它们从知觉背景中优先清楚地反映出来。
作为知觉背景的各种刺激常常未被知觉或被模糊地知觉。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物理演示实验时,课堂上存在多种刺激,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讲述、演示的实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把黑板、墙壁、讲台、教室内其他声音等作为知觉的背景。
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
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调换。
如当教师在做物理演示实验时,突然有一学生将自己的文具盒掉到地面发出一个较响的声音时,声音就变成了学生知觉的对象,而教师的讲述及演示实验就成为了知觉的背景。
知觉选择性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心理现象(个体心理)1。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
冯特和E。
B.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s- r刺激-反应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潜意识)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什么是知觉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心理学》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含义(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整个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80%。
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叫大脑皮层。
新近关于人脑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脑皮层上虽然有各种机能区域的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等等,(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最主要的。
可以说,人的一生,从胎儿开始,其生活的经历就已经纳入了社会化过程。
(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1、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2、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人们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就不会完全像镜子照物那样机械、呆板,必然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和特征,以及个人当前的心理状态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带有个人一定的主体特点。
3、心理的主体性质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4、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人类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人的心理,也可以叫做意识。
第二节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一、心理学的起源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
这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二、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一)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二)行为主义理论取向(三)认知理论取向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把人脑的内部工作与电子计算机进行类比,都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竞赛复习要点——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知识点复习题库第一章绪论1、WHO关于健康的定义2、心理卫生3、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或维度有哪几方面4、为什么说道德观的转换具有身心效应?第二章大学生活的心理适应1、适应2、心理适应的特点心理适应的类型3、主动适应4、被动适应5、大学生活的特点6、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7、大学生活适应问题的类型8、全身适应综合症(GSA)9、适应性障碍10、大学生适应障碍的原因11、什么是“四个学会”12、七向量发展理论13、使用《大学生活中的小应激事件量表》评价自己的大学生活14、分析一下自己应对挫折的方式。
15、简述什么叫心理问题?第三章心身问题1、你对自己身体的自我认识如何。
2、沃尔夫的心理应激理论3、新巴甫洛夫理论4、坎巴氏情绪理论5、体源性自卑感6、性焦虑7、如何进行自我身心调节8、大学生身心问题的调适第四章需要与动机1、人类需要的特点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3、动机与动机冲突的类型、动机形成的条件、学习动机不足的表现4、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5、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挫折6、大学生遇到挫折后,常见的不良反应7、简述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哪些?第五章学习心理1、大学学习的特点有哪些独特性的表现2、学习的心理结构如何3、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有哪些原因动机的定义4、学习焦虑有哪些原因5、学习注意障碍有哪些原因6、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整体和部分学习法7、考试焦虑的自我调节方法8、常见的学习障碍有哪些第六章大学生的人际关系1、人的本质是什么2、人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定义及构成3、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基本特点的看法如何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类型4、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5、社交恐惧症6、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原因有哪些(交不到知心朋友的常见原因)7、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8、请使用《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诊断量表》分析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情况第七章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及其内涵(三种形式)2、某些大学生自大的原因3、某些大学生自卑的原因自卑的定义自卑的主要表现4、逆反心理及其原因5、嫉妒心及其原因6、如何才能正确认识自我7、如何才能积极的悦纳自我8、如何调适自卑心理9、评价父母、老师和同学眼中的我10、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最显著的特点第八章人格发展1、人格人格的五大特征2、卡特尔的人格理论3、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4、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5、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6、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7、母亲的养育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8、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哪些人格障碍的定义9、罗杰斯关于“机能健全人”的标准人格健全的标准代表性的有哪几种10、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第九章情绪与情感1、情绪的特点及其分类(人类情绪的基本形式)2、情感的特点及其分类3、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4、为什么心理冲突可能导致情绪障碍5、有哪些情绪调节的方法第十章性心理1、性心理一般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2、如果在3岁以前社会化有障碍,那么性心理容易出现哪些问题3、男女性心理有哪些主要区别4、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有哪些5、爱情的结构有哪些心理成分6、有哪些择偶理论7、健康的性心理标准8、性神经症9、性别认同障碍10、同性恋的双亲命运学说11、攻击性性变态12、隐匿性性变态13、什么是性别角色再教育14、如何评价自慰行为15、简述性成熟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A型题: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个性倾向性A.需要B.动机C.兴趣D.注意E.信念2.心境是一种A.迅速的情绪状态B.积极的情绪状态C.较短暂的情绪状态D.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E.强烈的情绪状态3.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A.激情B.心境C.应激D.情感E.心情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的地点是A.德国柏林大学B.美国芝加哥大学C.英国剑桥大学D.德国莱比锡大学E.美国斯坦福大学5.面对同一客观事物,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哪一心理现象的特点A.情绪B.情感C.认知D.激情E.心境6.人们欣赏自然景色、赞美祖国山河、鉴赏艺术作品时的内心体验属于A.情绪B.道德感C.理智感D.美感E.性格7.科学心理学以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成立为标志,诞生于A.1859年B.1869年C.1879 年D.1889 年E.1899 年8.人们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寻求尽可能多的正确答案的思维是A.发散思维B.辐合思维C.抽象思维D.形象思维E.创造思维9.以下哪一项属于人格倾向性的内容A.能力B.气质C.认识D.自我认识E.需要10.以下哪一项是情绪情感产生的中介A.客观事物B.需要C.动机D.兴趣E.生理状态11.在音乐的伴奏下拔牙,疼痛似乎减轻了,这种现象是A.感觉对比B.适应C.感觉的相互作用D.痛觉适应E.感觉补偿12.个体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机会迅速而合理地采取行动,体现意志的哪一种品质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顽强性E.自制性13.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被公认为最严谨的科学方法是A.实验法B.调查法C.问卷法D.观察法E.测验法14.判断一瓶散发出酸性气味的液体可能是醋的认识过程属于A.感觉B.知觉 C.注意D.想象E.思维15.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A.埃里克森B.冯特C.艾宾浩斯D.弗罗伊德E.马斯洛16.以下哪一项不是知觉的基本特性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E.间接性17.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一般人群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B.护理对象与护士C.患者与有护理需求的人群D.患者、患者家属、有护理需求的人群E.患者与患者家属18.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属于A.认识过程8.心理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E.个性心理19.关于遗忘曲线,正确的是A.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B.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C.遗忘速度发生较慢D.遗忘发展先慢后快E.遗忘与信息干扰有关20.以当前为起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踪至未来的研究方式是错误:正确答案为:C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前瞻性研究D.回顾性研究E.抽样研究21.以下哪一项属于瞬时记忆系统A.情绪记忆B.短时记忆C.信息编码D.感觉记忆E.操作记忆22.情感与情绪相比较,更具有A.先天性B.明显的行为变化C.明显的生理变化D.稳定性和深刻性E.冲动性23.注意的特性是A.生动性和直接性B.整体性和选择性C.间接性和概括性D.形象性和新颖性E. 指向性和集中性24.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说明A.嗅觉的感觉阈限较高B.联觉现象C.感觉的对比D.感觉的相互作用E.感觉的适应2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过程A.知觉B.想象C.记忆D.需要E.思维26.在感觉适应现象中,哪种感觉最难适应A.视觉的暗适应B.嗅觉的适应C.痛觉的适应D.温度觉的适应E.味觉的适应27.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心理现象的实质A.大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B.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C.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带有主观色彩上心理活动可以不依赖于人体而独立存在E.社会化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28.以当前为终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溯既往的研究方式是错误:正确答案为:D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前瞻性研究D.回顾性研究E.抽样研究29.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A.思维B.想象C. 联想D.再造E.幻想30.从远距离观察某一棵树时,虽然落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会较小,但并不改变我们对其实际大小的知觉,这是因为知觉的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E.错觉31.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实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B.带有主观能动的色彩C.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D.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密切联系E.以上都是32.以下哪一项不是气质的体液学说分类A.多血质B.胆汁质C.抑郁质D.平衡质E.粘液质33.以下不宜界定为研究方法的概念是A.个案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测验法E.实验法34.自觉确定目的,调节自身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A.认识过程B.人格倾向性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E.人格特征35.护理心理学横向研究最关键的前提是被试者必须具备A.合作性B.代表性二盲目性D.方便性E.可比性A型题:1.护士的最初称谓“看护”,首创于()A.14世纪B.8世纪C.4世纪D.6世纪E.10世纪2.以下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双重作用的情绪反应是()A.焦虑B.恐惧C.敌对D.愤怒E.抑郁3.驱动长期伴侣发展更密切关系的主要动力是()A.相似性B.接近性C.互补性D.接纳性E.外貌的辐射作用4.某患者,颅部外伤后出现癫痫症状,伴有人格改变(原为本单位的劳动模范,现多次先领导要求待遇,如得不到满足,则又哭又闹),反复至医院要求诊治,诊断为“外伤后人格改变”。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心理学综合复习1.名词解释心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无意识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人格即个性心理认知心理学一种心理学体系,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积极心理学一种心理学体系,是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研究突触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知觉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的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整体性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空间知觉个体对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距离、立体和方位等知觉适应(感觉适应)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情绪记忆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感情为内容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同)内隐记忆指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创造性思维即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分配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注意转移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情绪智力:分为五个方面: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用自己情绪激励自己,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与别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大学生心理学复习资料

①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2.心理反应受社会实践活动制约;3.心理反应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②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③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④错觉:人脑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必然歪曲的知觉现象。
⑥学习的定义(心理学中):学习是指学习者练习或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⑦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知→产生无助⑧习惯的定义:动作的不断重复便形成了习惯。
其心理机制是神经系统中由于不断刺激和强化而形成的稳固的条件反射系统。
属于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动力定型。
⑨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特征:刻意,不自然。
(提醒)第二阶段7-21天左右,特征:刻意,自然。
(稍不留意,回到起点)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特征:不经意,自然。
(习惯性的稳定期)分析论述⑴分析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并探讨在实践中如何有效的缓解这一现象的副作用。
答: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知→产生无助。
形成原因有:①教师对待学生的不一致与情绪化;②太多批评太少赞扬;③教师在教学中的无意识失误;④教学方法不合理。
如何缓解:①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②设置合适的目标;③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④训练正确归因和乐观的态度;⑤用行为强化动机和自信。
⑵习惯形成的阶段性并思考人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
答: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特征:刻意,不自然。
(提醒)第二阶段7-21天左右,特征:刻意,自然。
(稍不留意,回到起点)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特征:不经意,自然。
(习惯性的稳定期)人生应该养成的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规律、健康饮食、适当的运动和劳动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勤于思考、温故知新、合理安排分配好阅读学习和娱乐休闲的时间;良好的做人行为习惯比如礼貌待人、勤俭节约、保持诚信等。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为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心理学知识,本文将提供一份完整版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通过对各个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地复习和理解心理学的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神经系统与生理心理学大脑结构和功能:大脑结构、大脑功能、左右脑半球功能差异。
神经传递与神经化学: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
感觉与知觉:感觉器官、感觉传递和感觉整合。
三、学习与记忆经典条件作用:强调条件作用的基本概念、条件作用的类型和过程。
操作条件反应:操作条件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学习过程。
记忆过程:记忆的类型、记忆的过程和遗忘曲线。
四、认知与智力思维与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概念层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语言与思维:语言的认知功能、语言习得和语言发展。
智力与智力测试:智力的定义和分类、智力测试的方法和应用。
五、情绪与动机情绪与情绪表达:情绪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情绪的表达方式和与情绪相关的面部表情。
动机与需求:动机的类型、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需求层次理论。
六、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青少年身心发展:青少年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
成人发展:成人的身心变化和发展任务、老年期的身心发展。
七、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经典人格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人格特质理论(如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发展:人格形成的因素和过程、人格变化和发展。
八、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常见的精神疾病。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九、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人际关系的特征和因素、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社会认知的过程和影响、社会行为的类型和解释。
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权威和从众行为。
以上是心理学复习资料的完整版,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主要领域和内容。
2012-2013-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一、判断对错1.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产物。
()2.意志是指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
( )3.青春期是指12-20岁的青少年,该时期的少年的人格逐渐趋向独立,他们希望能够自主地决定和判断一些事物,有很大的独立性,并开始初步建立两性关系。
( cuo )4.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期。
()5.刻板印象指的是当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的被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
( cuo)6.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 )7.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认知过程决定或调解的,歪曲的认知往往会导致人的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合理的认知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 )8.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偏差。
( )9.共情是指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情绪和想法的一种个人特质。
( )10.青春期又被称为“暴风骤雨”期。
()11.自我中心的学生凡事从自我出发,无视他人存在,习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把自己放在家长、老师、领导或先知的位置上,对别人指手画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 )12.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非泾渭分明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的状态。
()13. “热情—冷酷”是决定人际吸引的核心品质。
( )14.发展性咨询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
()15.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在情绪上的困扰,都只是情绪管理失当引起的问题。
( )16.艾里斯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并将其归纳和简化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三大类别。
()17.“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是一种投射现象。
( )18.挫折只会对人造成消极方面的影响。
()19.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构成,分别是亲密、热情和承诺。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505768be53a580216fcfe26.png)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基本问题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人的情绪、情感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自我感受。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
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
二、情绪和情感的相互关系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某些时候统称为感情。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一)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
(二)情绪带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受情境的影响很小。
(三)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区别,但是二者又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三、情绪、情感在生活中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适应性作用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而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
通过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泄,既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工作,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
2.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1、管仲的心理学思想2、孔子的心理学思想3、荀况的心理学思想4、朱熹的心理学思想古希腊的心理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2、亚里斯多德:《灵魂论》3、柏拉图:《理想国》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人类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学的实验工作。
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三大流派: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柯夫卡和柯勃所创立):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他们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经被动学习以后的结果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验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必多(Libido)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 2.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恋父、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 3.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各种心理防御机制解释在三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基础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2、实验心理学3、生理心理学4、发展心理学5、社会心理学6、认知心理学7、人格心理学8、变态心理学9、动物心理学10、心理测量学应用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2、临床心理学3、咨询心理学4、工业心理学5、管理心理学6、广告心理学7、消费心理学8、环境心理学9、法律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 2.调查法3.个案研究法4.实验法(0.1实验室实验0.2.自然实验)观察法通过对人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而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叫观察法。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普通心理学试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2、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3、记忆的基本过程有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4、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5、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两个重要特点。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2、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某种感觉或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4、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道德标准评价别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
三、判断题1、性格无好坏之分。
(X )性格有好坏之分。
2、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X)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3、遗忘就是永远都无法回忆或再认。
(X )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4、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X )激情是指强烈、短哲、爆发式的情绪体验。
5、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四、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
A、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B、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C、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2.心理是(A )。
A、脑的机能B、心脏的机能C、脑与心脏协同活动的结果D、脊储的机能3.看到一面五星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视觉B、知觉C、感觉D、记忆4. 一般说来,文艺工作者擅长()。
A、动作记忆B、逻辑词语记忆C、听觉和运动记忆D、形象记忆5.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是()A、逻辑思维B、直觉思维C、形象思维D、动作思维6.具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的情绪状态叫()。
A、激情B、应急C、心境D、情感7.期望理论是心理学家()做的一个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提出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简答题(一)、为什么心理学家强调发展学生的内部归因,如何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P119-120)答: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当前自我效能感强的大学生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足和外部不可控的因素。
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和承认学生的努力,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努力的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仍旧达不到学习要求和自己的奋斗目标时,要防止学生因挫折和失败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此时教师应告诉学生“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理,只要是努力了,虽败犹荣。
(二)、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要点是什么?(P69-70页)在教育上如何使用强化理论?(P70-71页,综合(二)、(三)、(四)作答)。
[第三章]答: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要点是:1、如果一个操作过程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2、由于行为效果的强化是使行为频率增加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对有机体的有选择的强化,就可以使行为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运用强化理论,区别对待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要处理好强化的质与量的关系,强化的时间安排等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2、准确运用奖励与惩罚;3、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4、精讲多练、排疑解难;5、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三)你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有哪些?如何理解?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积极的自我观念、环境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情绪调控能力较强、行为较合理、人格较完整。
在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应注意: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理想尺度。
(四)、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要点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答:1、个体对于人、事、物都有一种追求成功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成就动机;2、理论中的成就情绪,都需要技巧与能力来完成;3、个体在从事或选择某项工作时,会同时产生两种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4、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5、个体面对成就情绪,会根据以往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以及个人具备的条件来决定追求或放弃。
大二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大二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对于大二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必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在学习和生活中。
下面是大二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的简介。
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一生中生理、认知、社会情绪与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比如,大二学生正在青春期,他们身心发展迅速,情绪波动大,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指导。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对于大二学生来说,了解学习理论有助于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了解认知学习理论,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如何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式进行学习。
三、记忆与遗忘记忆与遗忘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大二学生面临更多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因此了解记忆与遗忘的规律对于他们的学习至关重要。
例如,了解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差异以及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掌握和复习。
四、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情境时,对自身情绪的评估、调节和处理的能力。
大二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青春期,情绪管理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可以有效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五、人格与发展人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和个性特征。
了解大二学生的人格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
同时,大二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了解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六、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幸福感、自我实现、积极情绪等积极心理特征的学科。
大二学生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大二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包括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记忆与遗忘、情绪管理、人格与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心理现象(个体心理)1.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冯特和E.B.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 s- r刺激-反应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潜意识)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什么是知觉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㈡感觉的相互作用:(选择题)1、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2、不同分析器的相互作用。
(1)感觉补偿,它是指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2)联觉也是一种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它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三、知觉的特性㈠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特性。
影响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的事物更容易成为人们的知觉对象。
㈡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对客体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定律:(1)接近性(proximity):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2)相似性(similarity) :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continuity)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closure)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㈢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有语词加以标志的特性。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识经验、实践经历、兴趣爱好、言语提示)㈣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即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第三章注意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一)、注意的概念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特征。
(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5-9个单位)影响注意广度的重要因素有两个:(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对象的排列,复杂程度(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在一定事物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分散是指心理活动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离开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条件: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自觉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神经活动灵活的人,注意的转移就迅速、容易。
(四)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较短,但人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容易疲劳。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有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多,很容易因疲劳而导致注意分散。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引起和保持注意的原因和条件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2)人的内部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和过去经验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加强意志锻炼(4)排除外界干扰(5)合理组织有关活动二、注意规律与教学⑴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尽可能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②教学内容要尽量丰富;③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尽量防止单调呆板。
⑵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①让学生加深对活动的理解;②让学生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的活动上;③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④让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与外部的实际动作结合起来。
第四章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二、记忆的过程1.识记2.保持3.再认、回忆三、记忆系统⒈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仍能保持一个极短暂时间的记忆形式。
感觉记忆的特点: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0.25-1秒;②信息编码依据其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③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是9个-20个字母;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短时记忆包含的是我们正在思考和正在操作的信息,又叫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15-30秒,不超过1分钟;②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③短时记忆多以声音形式进行存储,也能够存储图像。
3、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
长时记忆的特点:①信息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②记忆容量无限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四、遗忘1、遗忘: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⑴材料的性质、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
⑵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情况下,人门在学习中最后学习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学习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
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3)学习的程度: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通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材料称之为过度学习材料。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150%,效果最为经济合理。
3.遗忘的原因: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先前所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请联系我们学过的记忆相关理论来谈一下如何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4、复习方法多样化5、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第五章思维、问题解决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感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2、概括性: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二、思维的分类(二)、根据思维进程的方向分:1、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
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
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第二节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在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和情境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呈现的刺激模式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就越容易选用恰当的知识与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2、问题的表征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呈现的。
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3、定势(心向)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果以前以某种想法解决此类问题多次并成功,则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会重复同样的想法。
4、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一种定势。
5、酝酿效应:当人花很长时间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不能成功时,把它搁在一边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星期,而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似乎立刻就发现了解决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动机与情绪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解决问题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字曲线7、专家与新手问题解决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
一个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对于这一领域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节想象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第四节创造性一、创造性概述(一)创造性即创造力。
以思考和执行的新奇性和适宜性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