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学概论之铁金银锡铅
文物保护学概论(一)
① 文物材质本身因素
• 事物的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 起主导作用,在文物的损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因即 文物的材质构成。
思考题
• 例一:为什么金属文物会生锈? • 例二:为什么出土的铁质文物通常锈蚀得最严重?而纯
金器却不易生锈? • 例三:为什么有机质文物比无机质文物更脆弱,更难于
文物的八大特性
• 物质性 • 文化性 • 历史性 • 唯一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 • 价值固有性 • 权属公有性: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 世代传承性 • 公众性(公益性:公益诉讼制度)
• 物质性,也就是作为实体的“物质”的一面,具有基 本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质感、密度、硬度、 熔点、以及热胀冷缩、湿胀干缩等)和化学性质(如 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这里尤其 注重的是物质氧化腐蚀劣变的原理和防治技术);
仓等)
遗迹:古建筑(庙宇、宫殿、房舍、谷
• 文化遗产
• 自然遗产
一、文物及文化遗产
1、文物(cultural relics)的定义
• 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唐) • 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 • 古器物、古物(北宋) • 古董、古玩(明清) • 古物(民国) • 文物(新中国) • Antique 、Relic (西方)、有形文化财 (日) • Cultural Property 、Cultural Heritage(UNESCO)
纺织品(棉、麻、丝、毛等) 皮革类(裘皮制品、羊皮书) 古尸 ;竹、木、漆器 骨、角、牙器 音像材料
• 复合材料类文物
其它角度分类方式:
平面文物组包括书画、印刷品及照片、档案及善本、纺织品和标本 ;
立体文物组包括有机类文物、陶瓷及无机文物、金属文物、出土文 物。
《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
《文物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文物保护系平台课、考古系专业选修课二、教学对象:文化遗产学院本科生三、教学目的:通过讲授文物和文物学的涵义、基本理论、文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文物门类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主要文物门类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从事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种类,这些文物集中了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也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最有力的物质见证。
因此,了解、学习这些文物和其中的知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必经途径之一。
通过对这些文物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中国,还会让大家更加热爱今天的中国,从而为建设明天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也是《文物学概论》这门课长远的教学目的。
四、计划课时:36课时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0课时)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2、文物的时限3、中国文物的特点二、“文物学”的定名问题1、文物学的定义2、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3、文物学的特点三、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4、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管理6、研究文物收藏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社会科学方法:1、调查法2、文献比较法3、类比法现代科学技术法:1、年代测定断代2、文物调查与研究3、成分分析第二节文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文物学与历史学1、文物学和历史学(狭义的)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与历史学密切联系二、文物学与考古学1、文物学与考古学研究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密切联系三、文物学与语言文字学1、文物学为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功底是文物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四、文物学与文学艺术1、文物学为文学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有利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第三节文物的鉴定与收藏一、文物的定名与分类1、文物的定名2、文物的分类二、文物的鉴定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2、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三、文物的收藏1、民间收藏2、国家收藏第四节文物的管理与保护一、文物管理1、文物管理的必要性2、文物管理的原则3、文物管理的内容二、文物保护1、文物保护的方针及原则2、文物保护技术第二章中国文物学简史(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一、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1、丰富的古代文物以及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2、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3、浩如烟海、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4、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二、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1、文物在古代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2、文物是高雅的馈赠品3、文物收集还是一种变相的积财法4、古人的厚葬观念是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节中国古代文物学一、古代文物学的萌芽期(北宋之前)1、古代文物学萌芽的历史背景2、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基本情况3、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特点二、古代文物学的兴盛期(两宋)1、两宋文物学兴盛的原因2、两宋文物学兴盛的标志3、两宋文物学的成就与不足三、古代文物学的中衰期(元、明)1、文物学中衰的原因2、元、明时期文物学概况3、元、明时期文物学的特点四、古代文物学的复兴期(清代)1、清代文物学复兴的原因2、清代文物学的特点3、清代文物学评介第三节近代文物学一、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1、1900年前后,中国境内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三大发现2、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二、近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罗振玉2、王国维3、郭沫若三、近代文物学的成就1、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物学研究2、重视田野考古成果3、增加了新的文物学门类4、文物机构的创立和文物专门人才的培养第四节现代文物学一、现代文物学的特点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文物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3、自觉地、充分地应用田野考古成果二、现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唐兰2、陈梦家三、现代文物学的主要成就1、文物机构及研究队伍空前发展2、文物学研究更加专业化3、文物学研究新门类的出现4、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与新技术的引进5、注重对各门类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三章中国文物分论(22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1、陶土的不断选择和加工,导致了制瓷原料的发现2、窑炉构造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窑温,为瓷胎的烧结创造了条件3、自然釉的启发及对陶衣工艺的借鉴,促进了高温钙釉的发明二、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1、早期瓷器阶段(东汉中晚期以前)2、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南青北白”阶段(隋、唐、五代时期)4、“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时期)5、彩绘瓷阶段(元、明、清时期)三、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1、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2、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青铜器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的时代特征1、青铜器的初步发展时期(夏代)2、青铜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商、周时期)3、青铜器的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中国古代青铜珍品简介及其欣赏1、大盂鼎2、大克鼎3、毛公鼎4、利簋5、害夫簋6、卫盉7、何尊8、墙盘9、宜侯夨簋10、虢季子白盘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真伪鉴定1、青铜器作伪的历史2、青铜器辨伪的方法第三节中国古代玉器一、玉的概念及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1、玉的概念2、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二、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及主要特点1、玉器的产生时期(新石器时代——巫玉)2、玉器的成长时期(夏、商和西周时期——王玉和礼玉)3、开一代新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用玉)4、继承中的创新(秦汉时期——葬玉)5、夸张与生动(隋、唐、宋时期——世俗用玉)6、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全面世俗化)三、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1、作为装饰品及工具2、作为祭祀的礼器3、作为实用品4、玉的道德功能5、作为随葬用玉6、作为地位或王权的象征四、中国古代玉器真伪的鉴定方法1、从玉色方面看2、从玉质方面看3、从器形方面看4.从纹饰方面看5.从琢工方面看第四节中国古代书画一、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书法萌芽时期的(先秦时期)2、书法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3、书法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4、书法的继续发展时期(唐代及之后)二、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2、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时期(战国、秦汉)3、中国古代绘画的继续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4、中国古代绘画的兴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5、中国古代绘画的繁荣时期(两宋时期)6、绘画风格的转变时期(元代)7、地方画派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三、中国画的分类和基本特点1、中国画的分类2、中国画的基本特点第五节中国古代铜镜(自学内容)一、中国古代铜镜的产生二、中国古代铜镜的特点1、齐家文化铜镜的特点2、商代铜镜的特点3、西周时期铜镜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5、汉代铜镜的特点6、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特点7、隋、唐时期铜镜的特点8、宋、金时期铜镜的特点9、元、明、清时期铜镜的特点三、中国古代铜镜的作用1、以铜镜借喻历史2、以铜镜作为男女间爱情的信物3、铜镜是相互馈赠的礼品4、铜镜作为吉祥、辟邪之物参考资料:1.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文物保护学概论题库
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纸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2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3 颜料的成分红色--辰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炭(C) 。
4一般瓷器的烧结温度在1200——1500℃5 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6表面有彩绘的陶器上干硬泥土的清洗处理这类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以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浸润变软后,再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再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和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7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积物一般有石灰质(碳酸盐)、石膏质(硫酸盐)及硅质(硅酸盐)。
这些沉积物均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清除沉积物的原理基本分两类。
一种是分离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积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钡离子,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等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组合成新的可溶性钠盐,用水即可清洗干净。
8陶器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类污垢常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具体操作如下:用棉球蘸百分之三的双氧水溶液浸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9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洗表面有彩绘、彩釉的陶瓷一般采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硝酸、醋酸、硫酸、氢氟酸来清洗。
10 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复剂聚醋酸乙烯酯配成的A·T·K面团修补剂白色石膏修补剂11陶瓷类文物修补的基本要求①必须能保存陶瓷文物的一切特点②修复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原作③修补残缺部分,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研究、修补时不得超过残缺部分④修补者不得把自己的臆测和增添部分加进文物12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文物保护材料
文物保护材料第一章.文物保护的定义及保护材料的要求一.文物保护的定义文物保护是在尊重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前提下,通过自然科学的理论探讨文物的损害机理,并在其理论指导下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恢复、保持文物原貌, 并尽量延长文物存在年限的科学。
修复注重恢复文物的原貌,而保护却包含着更多的内容,既要探讨文物病害的原因,又要在理论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文物保护的目的是恢复文物的原貌,延长文物的寿命。
二.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1.理科知识:文物保护需要化学、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由于文物是由不同的物质材料组成的,种类很多,包括金属、陶瓷、石质、棉麻丝毛、竹木漆器、革、骨角器,以及复合的文物如古建、壁画等,因此有关材料方面的知识如材料学、金属腐蚀学、陶瓷工艺学、纺织造纸工艺与材料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
2.人文科学的知识:具备考古知识可确保修复工作者了解自己修复保护的文物的特点、特征、时代等;科技史知识可帮助了解过去各种文物的制造工艺,各种材料和工艺的出现和应用情况。
艺术修养: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的知识可以使保护工作者从艺术的角度更好地进行修复保护工作。
三.文物修复保护的过程文物保护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各个阶段。
这些过程包括:现场提取、清洗、加固、粘接、补全、存放与展示阶段的保护等。
四.文物保护材料的要求和特点文物保护中应用的材料种类繁多,保护中对各种材料的要求各不相同。
对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的总体要求应该是:1.材料的性能、组成、纯度已知,不了解成分的材料不应使用。
2.使用方便,最好不受条件限制,如在野外室内都能用。
3.应用中对文物无害,对操作人员无害。
4.价格适当,运输与储存方便。
5.应用前经过实验证明可用,并经过鉴定。
五.研究文物保护材料学的目的1.通过材料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文物保护材料的性能,更有效合理地使用它们,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从科学角度去选择合适的材料。
文物保护学概论(三)
• ☆ 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技术研究 • 1、考古发掘现场关键技术 • 2、可移动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
• 3、文化遗产利用与传播综合技术等
• 文物保护理念的最小介入或零介入 • 世界第一部文保法规、第一篇文物检测文章的诞生 • 文化遗产保护的“两性” • 文物的三大价值 • 文物修复的三种模式 • 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 • 保管文物、装箱的四字要诀 • 修复文物古迹应遵循的“五个原” • 文物保护工作的“五纳入” • 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六步” • 中国文物保护必须遵守的“七字真经” • 文物的八个特性 • “玉在九窍而尸不腐” •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十大原则 • 文物库房的“十防” • 文物工作的十六字基本方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保护的定义以及各种保护组织的建立、操作标准 和原则规范的制定
• —1930年,第一本专业论文集出版《Manual of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Paintings》
• —1950年,Inte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Artistic Works (IIC)国际文物保护委员会成立
一、保护的起源
•
人维持生命的需要和认识:对食物进行储存防腐处理、对尸体进行
装饰防腐处理—木乃伊、“玉在九窍而尸不腐”(一万年前的东湖
林人在鼻下人中放置玉石:冰晶石)
•
人对能够遮风避雨的载体—房屋建筑等整理和修复:如定期修缮、
用石灰保存石刻
•
人对物品的完整性和美的心理需求
•
对重要文献资料的储存保管:甲骨文的传世
金属质地文物保护技术
金属质地文物保护技术金属受外界环境影响,会出现返回原矿物质的矿化腐蚀现象,导致金属文物的损坏。
腐蚀速度取决于材料质地和所经历的空间和时间。
保护金属文物,需控制、清除有害腐蚀物,阻止腐蚀发生。
青铜器保护青铜器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铜、锡、铅,同时含有极少量的铁、镍、锌、硅等杂质。
数千年前的青铜制品,都不同程度地被腐蚀。
处于稳定状态的腐蚀物,可保护内部金属免遭腐蚀。
不稳定的腐蚀物,腐蚀继续延伸扩展,给青铜器带来危害。
青铜器的腐蚀物主要是淡绿色的粉状锈,青铜器与氯化物接触形成氯化亚铜,氯化亚铜与水作用生成氯化亚铜和盐酸,盐酸可与铜、氧化亚铜、碱式碳酸铜继续作用而产生碱式氯化铜,氧化亚铜与氧、水作用,亦生成碱式氯化铜。
如此继续长期腐蚀,终会导致青铜器物全部转化为粉状的碱式氯化铜而彻底损坏。
氯化物和水腐蚀青铜器,因此保存青铜器的环境需干燥,无空气污染。
青铜器出现氯化物粉状锈,称作青铜病。
腐蚀青铜器的覆盖层是复杂的,常见的腐蚀物有:氧化铜、氧化亚铜、硫化铜、硫化亚铜、硫酸铜、碱式硫酸铜、碱式碳酸铜、氯化亚铜、碱式氯化铜、氧化锡。
青铜器的保护主要是防治青铜病。
办法是必须将铜的氯化物转化为不含氯离子的稳定物质,或将铜的氯化物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封闭起来,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隔绝,使青铜器处于稳定状态。
防治青铜病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碱液浸泡法。
将被腐蚀的青铜器置于倍半碳酸钠溶液中浸泡,使铜的氯化物逐渐转换为稳定的铜的碳酸盐,青铜器的氯离子被置换出来转入浸液中。
浸液需定时更换,直至浸液中无氯离子出现为止。
随后将器物用蒸馏水反复清洗,除去碱液,干燥后封护。
碱溶液仅把氯化物提取出来,保留着色彩斑斓的孔雀石等腐蚀层,不损害青铜器的原貌。
此法缺点是置换反应时间长;另外氯化物不仅附在锈层表面,而且已渗入器物腐蚀结壳的深部,难以置换彻底。
②氧化银法。
用氧化银与氧化亚铜接触,封闭氯化亚铜的暴露面,达到控制腐蚀青铜器的目的。
先用机械方法,剔除粉状锈,露出灰白色蜡状物氯化亚铜。
文物的定名与分类
一、文物的定名与分类文物的定名与分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是文物保管、保护、研究、宣传和举办文物展览的需要决定的。
因而必须认真、科学地做好这项工作。
(一)文物的定名文物的定名系指对各类器物名称的命定。
为文物定名具有统一性,需根据大家共同接受的文物定名原则进行,为做到文物定名的正确性,需按照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
文物定名的原则:在对文物进行定名的实践过程中,逐步累积经验,并总结出如下几条定名原则,也即定名的主要根据。
(1)有自名的器物,一般要依自名定名。
如薰炉,其得名是因为在长沙西汉张端君墓中出土的铜薰炉上有: “张端君薰炉一”等铭文;槅的得名是依据南昌西晋墓中出土的一件漆槅,其底部有“吴氏槅”三个字。
有的器物虽有自名,但由于其名比较偏僻,使用者较少。
如扁壶,西晋时期的一件瓷扁壶,上有文字曰:“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pi)者也”;九江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扁壶,自名为“钾”;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一件漆扁壶,自名为“柙”。
可见,扁壶依据质地的不同名称也不同。
宋代之后,因其形状将其统称为“扁壶”。
还有盘口壶,从东晋至唐代一直自名为“罂”,如浙江嵊县唐墓中出土一件盘口壶,上有文字“元和拾肆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直一千文。
”虽然如此,多数人还是习惯称之为“盘口壶”。
(2)根据约定俗成定名。
即指某器物已在史籍著录中定过名,一般不再另取新名,以免与旧称混淆不清。
(3)对史籍著录所定器名,需对历代著录是否沿用,并结合实物作一番考证,若有误需纠正,予以重新定名。
(4)对没有自名,也未见史籍著录者,可根据其造型、用途予以定名。
(5)对某一器物进行定名时,要专家共同研究,力求定名准确无误,能取得学术界的认可。
(二)文物的分类文物分类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方法之一,并发展成为文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文物分类学。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它包括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及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遗物、遗迹。
文物考古学中的金银器鉴定技术
文物考古学中的金银器鉴定技术文物考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致力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和保护。
而在这一过程中,金银器的鉴定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文物考古学中的金银器鉴定技术,包括其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金银器鉴定的原理金银器鉴定的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和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
首先,物理学对金银器的材质特性进行研究,包括密度、熔点、硬度等。
其次,化学分析可以通过检测金银器中的元素成分,判断其纯度和合金成分。
最后,对于具备一定历史文化背景的金银器,还需要考虑其时代特征、制作工艺等,以辅助鉴定。
二、金银器鉴定的方法1. 目视鉴定法:通过肉眼观察金银器的外观特征,对其时代、风格和制作工艺进行初步判断。
例如,古代金银器的装饰纹样、雕刻题材等可以反映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
2. 化学分析法:通过化学分析技术,检测金银器中的元素成分,以确定其纯度和合金配比。
常用的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质谱等。
例如,金银器中的银含量与年代有一定的关联,有助于确定其制作时间。
3. 物理测试法:通过对金银器的物理性质进行测试,比如密度、硬度、熔点等,以辅助鉴定。
例如,不同时期的金银器制作工艺不同,硬度和熔点也有变化,检测这些特征可以帮助确定金银器的年代和真伪。
4. 影像技术法:借助先进的影像技术,如显微镜、X射线放射技术等,对金银器进行图像分析和细微结构观察。
这些技术能够揭示金银器的制作工艺、修复历史等,提供重要的鉴定依据。
三、金银器鉴定技术的应用1. 确认金银器的真伪:通过上述的鉴定技术,可以判断金银器的真伪和制作时间,防止古董市场上的赝品流通。
2. 研究古代技术和文化:金银器作为古人生活的重要器物,通过鉴定技术,可以了解古代的制作工艺、手艺传承等文化信息,丰富对历史文化的研究。
3. 文物保护和修复:金银器的鉴定结果可以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指导,防止错误的修复方法对文物造成损害。
4. 学术研究和展览展示:金银器的鉴定结果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依据,并为文博机构的展览展示提供珍贵文物。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大纲《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有机文物的保护
《文物修复学》论文有机物的保护学院美术学院专业(方向)文物修复学号 2009161071 姓名陈皓韵指导教师余晖2010年5月30日摘要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很多是带有大量埋藏环境包裹物,并且多是破碎的、残缺不全的。
对这些残片进行科学的清洗与修复,可以让艺术品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充分表现出来。
这样便于研究者进行研究,便于博物馆陈列展出,便于人们认识和欣赏古代遗物。
目前,对于文物修复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物修复应该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即只要残缺部分不影响文物的稳定性与艺术性,就不必进行修复,尊重其本身的历史信息;另一种观点认为,文物修复应该再现文物的完整性。
即只要文物残缺了,就应该进行补全,这样有利于归类、进一步研究文物,体现文物的艺术性。
由于上述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导致不同的修复原则和修复方法。
近些年,文物工作者一直在讨论文物的修复原则,多数人认可“修旧如旧”的原则。
它的主要观点是:尊重文物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尽可能延续文物的生命,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的历史信息。
修复工作不可主观地去除或改变文物表面历史痕迹,修复之前必须对其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进行认真研究,确保修复的效果能体现该文物的原始风貌。
关键词:考古;文物;修复;文物工作者;科学性AbstractArchaeological artifacts unearthed large burial environment is a lot more, and package is broken, incomplete. These pieces of scientifically cleaning and repair, can let the cultural values, history, art and artistic value fully displays. Researchers studied, so as to facilitate museum exhibits,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ancient relics.At present, in the restoration, have two kinds of views, a view of cultural relic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minimal intervention to repair. As part of that does not affect the relics of the damaged stability and artistic, needn't repair itself, respect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other view,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hould reproduce integrity. Namely, if relics incomplete should be complementary, 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study, classified, reflect the cultural relics. Due to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in the practical work, resulting in different restoration principles and repair methods.In recent years, the cultural relic workers have been discussing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relics to repair, the majority of people recognized "instancing" principle. It is the main point of cultural relics, respect the historical truth,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and cultural life, continuation possible maximum history of cultural relics. Repair work to eliminate or change the subjective cultural history vestige, surface of its historic must repair,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earnest study, ensure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effect can reflect the original style.Keywords: Archaeology; heritage; repair; cultural workers; scientific目录中文摘要 (Ⅱ)英文摘要 (III)绪论 (1)一、出土文物的清理和修复 (3)(一)普通文物修复(二)脆弱文物修复二、出土文物的修复与补缺 (9)(一)陶制文物(二)青铜器结论 (18)参考文献 (19)后记 (20)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在考古记录完成后,对出土文物进行采集是必然的。
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学概论1
2.文物保护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根据上述原理设计成各种专用分析仪器
一、成分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AES) 电感耦合离子体发生光谱(ICP/AES) 原子吸收光谱(AAS) X荧光分析(XRF) 原子X荧光(PIXE) 中子活化分析(NAA) 用于陶瓷、玻璃、釉料、颜料、金属、纸张、骨质等
2.文物保护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二、结构分析 核磁共振(NMR) 色质联谱(GC/MS,LC/MS) 红外吸收光谱(IR) 激光拉曼光谱(NRS) X射线衍射分析(XRD) 顺磁共振(ESR) 用于宝石、陶瓷、有机物材料等的分析
2.文物保护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三、微观形态及表面分析 光学显微镜(偏光、金相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显微分光光度计及图像分析系统 电子探针(EPA) 光电子能谱(ESCA) 俄歇电子能谱(AES) 用于釉料、陶瓷、金属、纺织品、木料、岩石、纸张、古生物样品、 金属锈层的分析
已用于陶瓷的烧结工艺、原材料相变、测定玻璃化温度等
2.文物保护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2.4 研究文物毁坏的原因及锈蚀腐败机理 文物毁坏的原因:
A. 文物本身组成和性质的因素 B. 环境因素 C. 人为因素 D. 自然因素
2.文物保护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人为因素的破坏 城市现代化建设,开矿、采石、爆破震动 地下水过度开发、河流改道、地基下沉 现代工业废气、废水、废物 旅游业发展 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 不合理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出土后保护不利 不科学的保存方法,不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保护修复材料,不科学的保护方 法、工艺带来的有害保护和破坏性保护 文物盗掘造成文物的损坏 管理不善引起的文物破坏
文物保护基础
文物保护基础二 大纲第一章 绪论( 学时)教学内容:一 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二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三 文物的分类(适合于文物保护研究的文物分类方法)四 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五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六 文物保护工作瞻望思考题:、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试设想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 陶瓷的修复与保护(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陶瓷的原料、组成及性质( 学时)一、陶瓷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二、陶瓷的原料三、陶瓷的结构与性质第二节 陶瓷器物的腐蚀及清洗( 学时)一、陶瓷器的腐蚀情况.酥粉.沉积膜的形成.带釉陶器表面形成黑斑.黑色污垢:(有机脂类和碳黑).彩绘剥落,颜色掉色、变色二、陶瓷器的清洗.泥土的清洗.表面沉积膜(物)的清洗.陶器表面污垢清洗.可溶性盐类的清洗第三节 陶瓷类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 学时)一、修复内容.检查.清洗.找对(核拼).粘接.加固.补配.仿色.作旧二、陶瓷器的保存环境第四节 彩绘陶器的修复与保护( 学时)一、彩绘陶器的清洗,加固技术二、环境因素对彩绘陶器的颜色的影响第五节 砖瓦类文物保护简介( 学时)一、原料及结构二、砖瓦类文物的保护思考题:陶器与瓷器有哪些主要的区别?.陶器酥粉的原因是什么?.陶器、瓷器的原料、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怎样?.陶瓷器修复、保护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第三章 金属类文物的保护(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青铜器的保护( 学时)一、青铜器的组成及特点、铜的存在及冶炼、铜合金的分类、青铜的特点、各类青铜器的化学组成二、青铜器的腐蚀、腐蚀现象、 粉状锈 生成机理的探讨三、青铜器的传统保护方法 、铜的去锈( )机械去锈( )药剂去锈、对 粉状锈 的处理 、铜器的修整( )焊接与粘接( )整形四、青铜器的现代保护方法 、去锈方法( )机械去锈( )激光去锈( )还原去锈( )化学试剂去锈 、稳定技术( )去除氯离子( )缓蚀( )表面封护、现代检测技术在青铜器修复中的应用五、青铜器的存放与保管、青铜器存放环境、青铜器的日常维护、有机材料溢出气体对金属文物的腐蚀思考题:青铜器的组成和结构怎样?.阐述 粉状锈 生成机理的基本条件。
文物与化学
文物与化学文物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技术及方法的应用,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就他们自身而言,又分别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
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和应用以及他们相互转化的规律和能量变化的学科。
根据物质的结构和特点,可以把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分为两大类,即无机物和有机物。
有机物是碳氢化合物和他们的衍生物;无机物是指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外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
无机物和有机物都是化学研究的内容。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物的保护管理,涉及社会不同职能的各个部门;文物的科学研究,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
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因此,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
当代世界,保持民族文化特性,保护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各个国家的共同要求。
文物的种类繁多,范围甚广。
按照化学成分分类,可以分为金属类文物、无机非金属类文物、有机质文物。
包含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保护好出土文物对研究各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文化、科技、生活特性有重要意义。
因此,文物的保护实质上就是对文物负载的花纹、图案、形状、成分及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科技、文化等的保护,从而使文物有较高的资料价值、珍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博物馆学笔记:藏品保护
博物馆学笔记:藏品保护第五章藏品保护一、藏品保护的概念和内容1.文物的损毁与质变(1)人为损毁文物的表现①为城市的现代化,用新建筑替代古建筑。
②名胜古迹区兴建机场、公路、桥梁、索道、饭店和人造景观,破坏文化古迹的环境风貌,毁坏文化古迹。
③交通发达引起频繁震动,破坏地质构造的稳定,削弱地下文物的地壳基础。
④水利资源开发,河流改道,影响尚埋藏于地下的文物的保存。
⑤城市用水量增长,地下水减少,地基下沉,妨害文物安全。
⑥烟囱林立,烟雾迷漫,污水废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腐蚀文物。
⑦旅游业发展,观光旅游者文化素养、道德风尚欠缺,对文物随意触摸、涂刻造成危害。
⑧不合理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出土后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利。
⑨不适当的养护方法和修复工艺。
⑩管理不妥,疏忽失职,造成损坏。
(2)自然破坏文物的表现①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潮汐、地下水活动、台风、雷击等灾难性的巨大破坏力对文物的损毁。
②气候变化、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生物危害等对文物的侵袭。
2.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1)分析藏品的成分结构(2)探索藏品的质变机理(3)查明藏品在地下的埋葬环境(4)研究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5)藏品的保养方法(6)藏品的修复技术(7)藏品的年代测定技术(8)藏品的复制技术(9)自然标本制作技术3.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1)保持文物原状①文物原状的概念文物的原状是指文物经过人为作用和自然力影响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历史地形成了经历变化后的状态。
②博物馆的原状分类a.博物馆的建筑物是古建筑或纪念建筑,属专题性、纪念性博物馆,其馆舍本身即为文物,建筑物原状的内容应包括固有的位置、规模、造型、结构、法式、工艺、材料、色彩、质感、环境布局、景观风貌等。
b.博物馆的建筑物虽也是古建筑或纪念建筑,但原附属于这座建筑的文物已不复存在,仅被当做馆舍。
c.博物馆的馆舍是现代建筑,应按原状保存的只是馆藏文物。
藏品来自发掘的出土文物、搜集的传世文物和一切移入博物馆收藏陈列的文物。
文物保护的技术
文物具备的五个特征:1、必须是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文献形态和狭义的实物形态2、必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3、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4、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5、同文物固有的使用价值分离文物的分类的目的: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便于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利用;为了更好的保存文物文物分类原则:在同一次分类中,应遵循同一标准的原则;按一定标准将同类文物划归一类;一种分类法只能依据一个标准;对复合体文物进行分类,应以约定俗成为原则文物分类方法:时间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功用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属性分类法、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
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
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文物进行防护、保养和修缮。
文保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文物保护的意义:1、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弄清各种不同文物的损坏机理和运动变化规律;2、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为制定和选择文物保护方法,采取文物保护手段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寿命,为长久发挥文物价值服务;4、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5、文物保护技术是文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其研究可以丰富、完善文物科学的研究,为文物保护研究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文物分析鉴定方法:形态分析、波谱分析、元素分析、色谱分析文物断代方法分为五类: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辐射规律断代利用天然辐射引起的各种效应来断代根据磁性规律断代物理、化学及其他方法断代实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1、文物保护技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2、文物保护、修复必须遵循“整旧如旧,保持原貌”和“可逆性、可再处理性”的客观规律。
文物保护学概论题库
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纸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2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3 颜料的成分红色--辰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炭(C) 。
4一般瓷器的烧结温度在1200——1500℃5 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6表面有彩绘的陶器上干硬泥土的清洗处理这类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以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浸润变软后,再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再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和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7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积物一般有石灰质(碳酸盐)、石膏质(硫酸盐)及硅质(硅酸盐)。
这些沉积物均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清除沉积物的原理基本分两类。
一种是分离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积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钡离子,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等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组合成新的可溶性钠盐,用水即可清洗干净。
8陶器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类污垢常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具体操作如下:用棉球蘸百分之三的双氧水溶液浸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9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洗表面有彩绘、彩釉的陶瓷一般采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硝酸、醋酸、硫酸、氢氟酸来清洗。
10 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复剂聚醋酸乙烯酯配成的A·T·K面团修补剂白色石膏修补剂11陶瓷类文物修补的基本要求①必须能保存陶瓷文物的一切特点②修复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原作③修补残缺部分,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研究、修补时不得超过残缺部分④修补者不得把自己的臆测和增添部分加进文物12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浅析分析化学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浅析分析化学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作者:全洁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化学这门学科对出土文物的保存、修复、除锈、质地的鉴定、封护、做旧、铅同位素分析法以及青铜器原料来源追踪等的重要性,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应用进行了认真分析,随着化学这门科学向文物保护领域的渗入,构成了文物保护的技术革新,为文物工作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分析化学文物保护;重要性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分支,是以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重要方法,是在现代文物保护和修复中的不可或缺的,而且还在矿物学、生物学、医药、考古学等诸多学科中得到了廣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历史,很早就有学者开始研究在古遗址、古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的保护问题,但在我国把化学这门学科应用到文物保护中却是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所重视。
文物是人类文明遗留下来的实物,是研究人类社会情况的凭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
由于文物年代的久远、出土后环境的改变,极有可能造成文物的腐烂、霉变、金属的锈蚀使文物材质外观的改变,给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保护研究上带来一定的误区,因而可以通过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来得出精准的数据。
一、化学在出土青铜器保存上的应用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量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而一般学术上的青铜器是指铜、锡、铅的合金,而云南省个旧市锡文化历史悠久,锡矿业开采从汉代开始至今持续开采了两千多年,个旧卡房镇黑蚂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云南通往异国(越南)的重要通道,又是红河州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必经之路,银铜业发达,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锡金属的地区之一,城市因锡而生、因锡而兴,有“世界锡都”的美誉,锡产品享誉全球,锡业的繁荣促进了个旧地区的社会进步。
1989、1994、1995、2010年由云南省文物考古所、红河州文物管理所、个旧市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黑蚂井汉代青铜墓地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青铜器占的比例很大,这些青铜器从地下发掘出来后,随着存在的环境改变,在空气中受到了水、光、温度、酸、碱等的影响,造成了这些青铜器的表面发生了化学变化,外部极易产生“铜绿”这种碱式碳酸铜,俗称青铜器病,化学式为:Cu2(OH)2CO3 ,其中一个青铜器得病会传染给其它的青铜器,嚴重地影响出土青铜器的保存,为了让这些在地下沉睡千百年的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使更多的子孙后代能了解我们的先祖们在锡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的青铜文明,个旧市文物管理所的文物工作者有义务来研究用化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
有机文物的保护
有机物的保护学院美术学院专业(方向)文物修复学号2009161071姓名陈皓韵指导教师余晖2010年5月30日摘要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很多是带有大量埋藏环境包裹物,并且多是破碎的、残缺不全的。
对这些残片进行科学的清洗与修复,可以让艺术品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充分表现出来。
这样便于研究者进行研究,便于博物馆陈列展出,便于人们认识和欣赏古代遗物。
目前,对于文物修复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物修复应该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即只要残缺部分不影响文物的稳定性与艺术性,就不必进行修复,尊重其本身的历史信息;另一种观点认为,文物修复应该再现文物的完整性。
即只要文物残缺了,就应该进行补全,这样有利于归类、进一步研究文物,体现文物的艺术性。
由于上述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导致不同的修复原则和修复方法。
近些年,文物工作者一直在讨论文物的修复原则,多数人认可“修旧如旧”的原则。
它的主要观点是:尊重文物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尽可能延续文物的生命,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的历史信息。
修复工作不可主观地去除或改变文物表面历史痕迹,修复之前必须对其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进行认真研究,确保修复的效果能体现该文物的原始风貌。
关键词:考古;文物;修复;文物工作者;科学性AbstractArchaeological artifacts unearthed large burial environment is a lot more,and package is broken,incomplete.These pieces of scientifically cleaning and repair,can let the cultural values,history,art and artistic value fully displays.Researchers studied,so as to facilitate museum exhibits,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ancient relics.At present,in the restoration,have two kinds of views,a view of cultural relic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minimal intervention to repair.As part of that does not affect the relics of the damaged stability and artistic,needn't repair itself,respect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Another view,resto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hould reproduce ly, if relics incomplete should be complementary,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study, classified,reflect the cultural relics.Due to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in the practical work,resulting in different restoration principles and repair methods.In recent years,the cultural relic workers have been discussing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relics to repair,the majority of people recognized"instancing"principle.It is the main point of cultural relics,respect the historical truth,scientific and artistic and cultural life,continuation possible maximum history of cultural relics.Repair work to eliminate or change the subjective cultural history vestige,surface of its historic must repair,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earnest study,ensure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effect can reflect the original style.Keywords:Archaeology;heritage;repair;cultural workers;scientific目录中文摘要 (Ⅱ)英文摘要 (III)绪论 (1)一、出土文物的清理和修复 (3)(一)普通文物修复(二)脆弱文物修复二、出土文物的修复与补缺 (9)(一)陶制文物(二)青铜器结论 (18)参考文献 (19)后记 (20)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在考古记录完成后,对出土文物进行采集是必然的。
金属类文物鉴定
金属类文物鉴定【最新版】目录一、金属类文物鉴定的重要性二、金属类文物的种类和特点三、金属类文物的鉴定方法四、金属类文物鉴定的意义和价值五、金属类文物鉴定的现状与挑战正文一、金属类文物鉴定的重要性金属类文物鉴定是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金属类文物的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
此外,金属类文物鉴定还有助于打击文物犯罪,保障文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金属类文物的种类和特点金属类文物主要包括铜器、铁器、金银器、锡器等。
这些文物种类繁多,具有以下特点:1.铜器:铜器是我国古代金属器的主要类型,主要用于祭祀、宴享、生活等场景。
铜器的特点是质地坚硬,色泽光亮,造型精美。
2.铁器:铁器出现较晚,主要用于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品等。
铁器的特点是强度高,硬度大,易于锈蚀。
3.金银器:金银器多为宫廷用品和贵族饰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金银器的特点是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图案精美。
4.锡器:锡器主要用于生活用品,如锡壶、锡杯等。
锡器的特点是质地轻便,色泽银白,防腐性能好。
三、金属类文物的鉴定方法金属类文物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观察法:通过观察文物的形制、纹饰、铭文、色泽等特征,判断其年代、真伪和价值。
2.化学分析法:通过对文物的金属成分进行化学分析,判断其材质和制作工艺。
3.放大镜观察法:通过放大镜观察文物的微观结构和瑕疵,判断其真伪和年代。
4.无损检测法:利用射线、超声波等无损检测技术,对文物进行内部结构和缺陷的检测,以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四、金属类文物鉴定的意义和价值金属类文物鉴定对于了解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打击文物犯罪和促进文物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金属类文物的鉴定,可以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五、金属类文物鉴定的现状与挑战当前,金属类文物鉴定在技术和设备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鉴定水平参差不齐、设备和技术更新不及时、文物鉴定人才短缺等。
古老的艺术文明—铁翦金
古老的艺术文明—铁翦金编者按:喜欢藏传文化的朋友对铁鋄金一定不陌生,凭借其繁杂的工艺,在过去只有级别非常高的人才会佩戴此物。
在中国嘉德2016年春季拍卖会专场,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上出现了一支15世纪西藏铁鋄金信筒,长27.8cm 信筒上下两段,可开合,预估价RMB 100,000-150,000,最后以RMB 345000 成交,今天小编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古老而又精巧的工艺。
先来科普一下铁翦金正确的写法应该为”铁鋄金“,在这里读“jian',解释:马头上的装饰物,多作兽面形。
康熙字典有记:鋄【戌集上】【金字部】鋄【唐韵】【集韵】亡范切,音。
【玉篇】马首饰。
【张衡·东京赋】金鋄镂锡。
【马融·广成颂】金鋄玉镶。
【正字通】今俗名马鞍曰鋄银事件是也。
【谢朓集】映舆鋄於松楸。
【注】蔡邕独断,金鋄者,马冠也。
如玉华形,在马髦前。
鋄金银的出现时间众说纷纭,有的书籍标注始于夏商时期,有的资料则显示始于宋朝,而工艺来源有的说源自丝绸之路,部分书籍则南传和北传的说法,因为小编找到的资料不全面,无法断定始于哪个时期,但是能确定的是在元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普遍工艺,在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地流行尤其广泛,目前能见的标本藏传佛教地区特别多,常出现在刀剑武器、法器、锁具、家具等器物上“鋄'字很难读,很多人都用“错金银”来代替,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错金错银是另外一种工艺。
铁鋄金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工艺呢马未都先生在某节目里是这么描述的:”鉄鋄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艺,因为金不附着在铁的表面,如果你用物理的方法,比如你像在铜上,在银上这种鎏金的方法他是不可以把金鎏在铁上的,那么他只好用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叫“鋄”,这个“鋄”简单地解释为撞击,它是事先要把纹饰刻出来做好,然后用极薄的金用高速地撞击让它这个金粘结在上头,因为金是比较柔软的,这个延展性非常好,在高速的撞击下,铁会依附于这个铁器的表面,所以这是用鋄金的一种古老的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脱水 : 加固封护 : 1、有机硅类加固法 2、微晶石蜡法 3、聚丙烯酸酯乳液加固法
粘接:若铁器有所破裂或残缺,应进行粘 接、补配。加固后的铁器在常温下用吹风 机再次干燥后进行粘接,锈蚀严重的大件 铁器需要用环氧树脂进行填充处理。
最佳保存环境:
温度:14~20℃,
相对湿度<35%,最好在20%~30%之间
铅器的清洗不要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因为水可以使铅发生析氢反应,可以使用 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微量可以使铅器钝 化的硫酸根离子及钙镁离子。对于含铅较 高的青铜器,要用加入0.1%硫酸钠的蒸馏 水清洗。
铅器可以保存在金属或玻璃容器中,也可 以用聚乙烯袋包裹,放在油漆干透经检验 合格的柜子里,必要时,可以嵌埋在有机 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里,这种高分 子树脂可以用氯仿(CCl4)溶解除去。
阴极:O2 + H2O + 2e → 2OH- 或 2H ++ 2e →H2(PH<4的土壤)
三氯化铁是铁器上的一种重要的有害锈, 可与水形成如下反应:
FeCl3+3H2O→Fe(OH)3+3HCl 这个反应开始很慢,一旦盐酸产生,反
应便加快进行,生成的盐酸与铁反应,形 成新的三氯化铁:
Fe+ HCl →FeCl3 细菌腐蚀 :铁细菌 、硫酸盐还原菌
光照加速腐蚀试验后
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鎏金银盒
三、锡器
锡在常温下不易被氧化,具有明亮的光泽, 因此常用于在青铜器表面镀锡,不仅可以 使器物更美观,还可以提高其抗腐蚀能力。
锡疫:低温相变 锡鑞 :铅锡合金 新锡鑞:锡91%、锑7%、铜2%
铅锡器
四、铅器
铅易氧化,在表面形成一层灰色的氧化物薄 膜,是稳定的古斑,具有保护作用。但在长 期埋藏地下的潮湿环境中,与地下水或空气 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盐,体积膨胀, 是一种难看的白色锈壳,应予以去除。铅器 还容易受到有机酸(如醋酸、鞣酸)及油脂 等物质的污染,所以,不能置放于橡木制或 新的涂有油漆的柜厨中。
三、由铁素体和游离的碳组成(有时也含有少量 的渗碳体)。如战国早期的可锻铸铁及西汉中期 的灰口铁等。
一、铁器的腐蚀机理
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铁器的腐蚀与铁 本身的性质、铁器的铸造结构及其接触的 环境有直接关系,一般的说,通常是化学、 电化学和细菌腐蚀交叉作用的结果。 当铁器埋藏于地下时,铁直接与土壤、 水份接触,发生如下电化学反应: 阳极:Fe → Fe(2+)+ 2e
文物保护学概论(五)
——铁金银锡铅
第二节 铁器(Iron antiques )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使用天然金属,已有近9000 年的历史
最早大规模冶炼和使用的金属是铜。 铁的蕴藏量仅次于铝,约占地壳总重的5%,有300
多种铁矿物遍布各地。 人类使用铁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真正进入铁
器时代则是公元前2千纪中叶以后。 中国开始人工冶铁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相当于春
二、银器
银器的保存环境条件愈差,变色愈快,因此,研 制性质优良、可以吸收紫外线、阻断氧及腐蚀介 质的防银变色缓蚀剂(corrosion inhibitiors), 是银质文物保护重要的课题之一。
复配银缓蚀剂配方:用配比(体积比)为乙醇: 水=5:6的稀释剂配制
1-苯基-5-巯基四氮唑(PMTA)
2-巯基苯骈恶唑(MBO)
巯基苯骈咪唑(MBI)
最佳配比为MBO:PMTA:MBI=1:2:3。
银器陈列时,要注意防尘、防紫外线辐射, 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采用空气净化装置, 也可以将其置于密闭的玻璃匣中,上面用 10%醋酸铅浸泡过的绢布遮盖,能有效的 保持其明亮的外貌。
收藏在库房的银器可用几层柔软的薄连纸 包裹,放在聚乙烯袋子里,避光密封存放, 相对湿度(R.H.)不超过55-60%。
陈列时采取密封充N2等技术,或放置于 密封袋或容器内保存,内置干燥剂,并定 期检查。
铁质界碑(光绪25护处理后
第三节 金、银、铅、锡器的保护 一、金器
绿色的铜锈 :用氨水或酸类去除 红色铁锈:可用盐酸去除 鎏金器物 :机械法 金器表面石灰质沉积物:可用1%稀硝酸处理 有机类污垢: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软化除去
二、铁器保护的一般步骤: 检测→去锈、清洗、缓蚀→脱盐(脱氯)
→脱水→加固封护→保存
检测:在简陋的考古工地,可以采用湿室 检测法、磁性检测法,结合锈色观察、密 度测定,使用探针、硝酸银试剂等方法对 铁器的锈蚀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去锈、清洗、缓蚀 : 1、磷酸浸泡法 2、醋酸溶液浸泡法 脱氯(脱盐) : 1、蒸馏水清洗法 2、倍半碳酸钠法 3、复配碱性清洗液浸泡法 4、碱性亚硫酸盐还原法
秋早期或更早。 中国较早地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
明了一系列生铁炼钢技术。
陨铁 、块炼铁 、白口铁、可锻铸铁
我国古代的各类铁器,其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只含铁素体,即含碳量很低的铁碳固溶体, 如最早的块炼铁;
二、由铁素体和渗碳体(FeC3)组成。这种铁器的 耐蚀能力较好,因为渗碳体多分布于器表而渗碳 体的耐蚀力又比较强。如战国初期的白口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