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媒体、政府三方在舆情中的三方博弈

合集下载

突发危机事件中政府、媒体、公众间的互动模式研究

突发危机事件中政府、媒体、公众间的互动模式研究

突发危机事件中政府、媒体、公众间的互动模式研究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社会步入“风险社会”。

突发危机事件是对社会稳定的杀伤力大,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的“风险”代表之一。

政府、媒体与公众作为危机事件中的三大行为主体,在不同时期和政治体制下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是一个相铺相成,相互牵制,又相互影响的关联系极强的动态系统。

然而,政府、媒体与公众在通过互联网技术赋予了各自技术权力之后,三者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有了质的转变。

政府为化解危机,建设和谐社会而做出的政策重构,媒体为商业利益与公众
利益相契合而积极地实现其功能属性,公众为维护自身权益而主动地参与危机管理中。

本文在界定突发危机事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概念的基础上,明确研究方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突发事件中的政府、媒体与公众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

其次,利用博弈论的基本框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了突发危机管理中三者的合作
与冲突关系。

再次,从技术赋权的视角探析出,政府必须利用新技术及时公开信息,科学管理危机,媒体则应揭露事实真相,进行有效舆论引导,公众应采取冷静应对。

通过技术搭建的公共领域自由且客观地表达观点和建议,才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舆论引导的视角浅析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的关系

以舆论引导的视角浅析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的关系

以舆论引导的视角浅析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的关系作者:姜志浩来源:《活力》2013年第10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媒体尤其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职能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协调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的关系以引导和调控好舆论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舆论引导;新闻自由;议程设置在舆论引导中,政府、媒体和公众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各有特点。

政府是舆论引导的决策者和效果监督者,同时政府也接受来自媒体和公众的反馈与反映。

公众是舆论引导的主体和参与者。

也是要服务和引导的对象,同时公众也会对舆论的引导给予一定的反作用,包括通过媒体渠道进行反馈和通过政府渠道进行反映。

而媒体则担负着引导舆论的核心作用,通过一系列方法和途径对公众产生影响。

所以说,政府、媒体与公众在舆论引导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一方作用一方受力,政府作为舆论引导的决策者,在二者关系中扮演着平衡和牵制的角色。

一、舆论引导视角分析舆论引导。

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宣传工作部门和新闻单位提出的政治方向要求。

思想宣传工作部门与新闻媒体在反映舆论、评介舆论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报道,对社会舆论所起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二、政府与媒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舆论引导的视角下。

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具有鲜明的辩证统一的特点。

首先,二者关系的同一性体现在,在我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重要的宣传工具,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跃在宣传战线的各类媒体时刻要忠实地为党和政府服务,具体体现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思想。

和接受党和政府的内容督查等。

由此可见,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工具根据政府的决策需要而进行宣传报道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受制于政府,并没有自己的政治利益。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公众对于媒体报道的态度和反应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将探讨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博弈过程。

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媒体报道可以引导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议题的关注度和态度,甚至对政策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媒体报道通常以新闻形式呈现,通过采访、报道、评论等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

媒体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往往决定了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然而,媒体报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新闻报道往往需要简洁明了,因此可能会忽略某些细节或者只呈现某一方面的观点。

此外,媒体也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倾向性。

因此,公众需要对媒体报道进行批判性思考,以获取更全面、客观的信息。

公众反应的多样性公众反应是对媒体报道的回应和表达。

在信息时代,公众反应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社交媒体评论、网络论坛讨论、街头示威等。

公众反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情绪化的。

公众反应往往反映了社会舆论和民意的动态。

公众反应的多样性使得媒体报道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

媒体报道通过引导公众关注度和态度来影响公众反应,而公众反应又会对媒体报道产生反馈作用。

这种博弈关系既体现了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权力,也体现了公众作为信息接收者和参与者的主体性。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过程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之间的博弈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媒体报道媒体报道是博弈的起点。

媒体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角度和方式来引导公众的关注和态度。

媒体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

媒体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对于公众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阶段二:公众接收与解读公众接收并解读媒体报道是博弈的关键环节。

公众对于媒体报道的接受程度和解读方式会影响其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传媒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传媒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传媒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面对网络舆情的冲击与挑战,传媒机构与政府部门需要建立起紧密合作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网络舆情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治理。

I. 合作机制的重要性网络舆情对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传媒机构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的合作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传媒机构和政府部门进行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形成统一的声音和程序,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的各类问题和挑战。

II. 合作机制的必要条件(一)信息共享与协作1.1 信息共享平台传媒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实时共享网络舆情信息、事件分析和评估数据,促进双方的信息协同和分析。

1.2 手段与渠道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政府部门可以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并与传媒机构进行沟通和交流。

传媒机构则可以通过对政府政策的深入解读,提供专业和准确的舆论分析。

(二)制定共同的舆情处理流程2.1 定期会商机制传媒机构与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召开研讨和协商会议,就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和应对策略展开讨论,形成合力和共识。

2.2 快速响应机制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双方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紧密协作,迅速做出反应和处置方案。

(三)建立舆情引导机制3.1 舆情研判专家团队传媒机构与政府部门应共同组建舆情研判团队,包括舆情分析专家、媒体人士和政策专家等,以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制定应对策略。

3.2 舆情引导与宣传双方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宣传,共同发声,回应社会关切,保持良好的舆论导向。

III. 合作机制的优势和挑战(一)合作机制的优势4.1 综合资源优势传媒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使得双方能够整合资源,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合力,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4.2 舆论引导的合力合作机制能够确保舆论引导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阻止网络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自媒体”时代下政府与公众的舆论博弈——以微博视角观察

“自媒体”时代下政府与公众的舆论博弈——以微博视角观察

互动 关 系 中 , 民众是 沉 默的 大多数 , 除非 有极 端
事件发生且被得 到关注。而微博时代 , 普通 民 众的意见 、 呼声更容易得到这种新 的介质快速 传 递 出去 , 在条 件 成 熟 的情 况下 得 到 更 多 的关
注、 认同, 在快 速 酝 酿 中猛烈 爆 发 , 向媒 体 和 政 府 蔓延 , 从 而影 响政 府 决 策 。例 如 , 2 0 1 2年 1 0
展 使人们进入“自媒体 时代 ” , 促使 我 国的公共舆 论格 局发生 巨大变化 。通过 以微博 为第 一视 角透视 我
国政府 与公 众两个舆论场 的博弈 , 进而提出政府在 自 媒体时代下应进一步推进政务公 开 , 培养 意见领袖 ,
建 立监 管机制等建议 。
[ 关键词 ] 自媒 体 ; 微博 ; 政府 ; 公众 ; 舆论 [ 中图分类号 ] G 2 0 6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 6 7 1 —5 4 5 4 ( 2 0 1 3 ) 0 4— 0 0 3 7— 4 0
中心( C N N I C ) 在京发布第 3 1次《 中国互联 网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 , 截至 2 0 1 2年 1 2 月 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5 . 6 4亿 , 互联 网普及率达
4 2 . 1 % , 微 博用 户规 模 达 3 . 0 9亿 , 微 博 已经 一 跃 成 为 互联 网信 息 传播 里最 活 跃 的舆 情 平 台。 微 博 的 兴起 开启 了真正 的 自媒 体 时代 , 它实 现

3 7—
效等特点 , 实现 了从传统传播向双向互播转变 , 这是 自媒体时代 的显著特征。 L 2
2 0 1 0年 是微 博 元年 , 在 网 民不 约 而 同地从 博客、 论坛、 MS N 等 逐 渐 转 移 到 微 博 客 的情 况 下, 微 博 已经 一 跃 成 为互 联 网信 息 传播 里最 活

危机传播中政府媒体公众的角色互动

危机传播中政府媒体公众的角色互动

危机传播中政府\媒体\公众的⾓⾊互动2019-06-14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繁发⽣。

政府、媒体、公众作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缺⼀不可。

本⽂以青海⽟树地震为个案,运⽤传播学中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对政府、媒体、公众三⽅在这⼀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进⾏分析,为今后我国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提供⼀些有益的思路。

关于“危机传播模式”的分类界定危机传播作为突发事件或应急状况下的信息传播活动,其传播模式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动⽽有所不同。

根据格鲁尼格 (James Grunig,1992)等⼈提出的“卓越理论” ,⼤致有四种传播模式:表1: 危机传播的四种模式①政府、媒体、公众的互动分析1973年,麦克劳德和查菲在纽科姆模式以及早期符号互动论社会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种新的研究传统,称为“互向模式”。

它注重⼈际传播或群体间传播,强调在任何研究中同时包括信源、传播者和接收者等三元素,注意传播环境的动态性质。

如图所⽰,它显⽰了在特定社会背景中上述元素之间的关系。

“精英”通常指某⼀有私利的政治利益集团。

“社会问题”是指当前有争议的任何公共事务,由与之相关的⼀系列信息(即图中的⼀组X)所构成。

公众既指受到影响的有关社区,也指媒体的受众。

媒体代表的是处理公共事务的编辑、记者和其他新闻从业⼈员。

②“风筝型”互向模式注重的是双向和互动作⽤的传播,在当代⼤众传播环境下,“精英”即指政府。

通过这⼀模式来分析青海⽟树地震事件,可以看到,经过2008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地震的洗礼,在处理重⼤危机事件时,我国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正在由⼀种单向传播逐渐转为双向互动。

1.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在我国,媒体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且是⼀种独特的公共资源和社会⼒量。

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媒体通过内参的⽅式把⾃⼰认为重⼤的事件反映给政府,另⼀⽅⾯,政府及时地召开新闻会,公布相关信息,以稳定民⼼。

2010年4⽉14⽇7时49分,青海⽟树发⽣地震,8时07分中国地震台⽹中⼼向社会消息。

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与网络媒体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与网络媒体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与网络媒体关系的博弈论分析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舆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公众论坛,已经成为网民参政议政、指点江山、谈是论非的公共平台,同时也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快速交流的重要通道。

公民社会民主意识的提高和网络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各类社会舆情演化速度加快,社会影响激增,既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又考问着政府的执政能力,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由此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成为政府在职能转变中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情危机,能否与媒体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如何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效果,也成为政府机关和从政人员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政府与媒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构成网络舆情危机治理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共生体系。

在这一共生体系中如何调整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政府与媒体关系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政府与媒体关系现状的分析,挖掘出导致其不利现状的深层原因;然后重点运用博弈论概念和博弈论模型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与媒体博弈关系的最优策略
选择,得出构建双方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是解决网络舆情危机的唯一途径,也是处理好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最佳选择;最后,提出了优化双方良好互动合作博弈关系的几点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重点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博弈理论,静态分析了政府与媒体的博弈关系,证明了双方合作的最优策略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动态分析了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二者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从全新的角度和思路对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一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

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而公众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媒体的报道方向和态度。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更加复杂和激烈。

本文将从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媒体报道媒体报道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向公众传递信息、监督社会、引导舆论等重要职责。

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在媒体报道中,选择什么样的话题、如何报道、采访谁、用什么样的角度等都会对公众产生影响。

1.1 话题选择媒体报道的话题选择直接决定了报道的热度和受关注程度。

一些社会热点事件、重大新闻往往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媒体在选择报道话题时,往往会考虑到公众的兴趣点和关注度,力求做到既能吸引眼球又能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1.2 角度和立场媒体报道同一事件时,不同媒体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报道。

有些媒体可能会偏向于某一方,强调某一方的观点和利益;而另一些媒体可能会持中立立场,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的全貌。

媒体的角度和立场会直接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1.3 采访对象媒体在报道事件时,会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来获取信息。

有些媒体可能会采访当事人、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以获取权威信息和观点;而另一些媒体可能会采访普通民众,以了解民众的真实感受和看法。

不同的采访对象会呈现出不同的报道效果,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

1.4 形式和风格媒体报道的形式和风格也是影响公众反应的重要因素。

有些媒体可能采用严肃、正经的报道方式,注重事实和数据的呈现;而另一些媒体可能采用轻松、幽默的风格,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不同的报道形式和风格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情感反应。

二、公众反应公众反应是对媒体报道的一种回应和表达。

公众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到媒体的报道方向和态度,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公众反应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包括社交媒体评论、网络舆论、集会示威等形式。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一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而公众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媒体的报道方向和立场。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显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互动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媒体报道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向公众传递各种信息的责任。

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看法。

在某些情况下,媒体报道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例如,一些夸大事实、制造恐慌的报道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媒体在报道时需要慎重考虑,避免过度渲染,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以免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公众的反应也会对媒体报道产生重要影响。

公众的反馈和舆论压力往往会促使媒体调整报道的方向和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公众的声音更加容易传播和扩散,一条微博、一篇文章就有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媒体在报道时需要考虑公众的反应,及时调整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以符合公众的需求和期待。

否则,媒体可能会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影响其长远发展。

此外,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还体现在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媒体作为第四权力,承担着监督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

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引导公众的舆论方向,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媒体也需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公众的反应和监督有助于媒体更好地履行其职责,避免出现偏颇和失实的报道,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总的来说,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媒体需要在报道时慎重考虑,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避免过度渲染和误导公众。

公众也需要理性对待媒体报道,不盲目相信和传播信息,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只有媒体和公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实现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舆论场交锋:博弈、冲突、互动与通融

舆论场交锋:博弈、冲突、互动与通融

舆论场交锋:博弈、冲突、互动与通融】舆论场之争;冲突;博弈;通融;交集因为社会化媒体的异军突起和网络文化的繁荣勃兴,舆论场一个曾经隐形的社会文化概念,从未像现在这样引起管理机构和传播学界的高度关注。

这种密集关注,既强化了社会各界对于舆论场特征和功能的基本认知,也助推了各方人士对于舆论场生态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的持续探寻。

一、舆论场的基本含义综合分析当下社会舆论的主要生成方式及其集合构成,舆论场,应是基于文化学及传播学范畴的社会文化圈层划界,是公共意见分类集中表达并形成集聚效应的传受人群集合,是对等传播时代异军突起且互不兼容的社会文化纷争主战场,是突破既有文化传播格局的主要力量交会点,也是影响当今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主流文化走向及其基本构成的社会动力源。

循着近现代文化信息传播发展的基本路径,我们从中不难捕捉到社会舆论场的历史演进轨迹,以及非主流舆论力量默然前行的灰色影像。

在精英传播时代,因为传受关系的固化格局,因为传播平台的自然垄断,社会舆论大都被强势集团和媒介机构牵引,往往停留在主流文化的附属物层面,或者成为其传声筒,或者成为其衍生物,即使有些许反对意见和不同声音,也只能淹没在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媒介机构和主流人群的附和声中,也只能在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中,于基层社交圈子寻找微弱的自我平衡。

传统社会文化信息传播衍生变化的这般格局,并不能从根本上消解和改变非主流社会的舆论墒情;相反,类似非主流舆论场不仅长期存续,而且一直在草根文化圈层暗自生长,持续探寻突围既有文化传播格局的有效破解之道。

网络传播技术革新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兴盛,为长期郁积的非主流社会舆论提供了释放能量的新出口;自媒体等社会化媒体开创的互动传播和对等传播时代,又为非主流社会舆论赢得平等话语权提供了无限可能。

换言之,上世纪末以来的信息革命和传播多元,为非主流舆论场登临传播前台及挤占舆论主阵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文明层次的普遍提升,以现实和虚拟社区为单元的大众文化的顺势而为,又为非主流舆论强势崛起培育了强劲的文化基因。

信息稳定视角下的政府、媒体和民众之间博弈模型建构研究

信息稳定视角下的政府、媒体和民众之间博弈模型建构研究

数值表示怀疑。因补偿标准过低 ,未得到安置土地 ,
① 1 9 5 5年 , 因 F市城 市 规 划 的 需要 ,Q 某 经 历 了第 一
使一望而知的直觉认识规范化,从而使人们了解这类
直觉认识应怎样应用于新的形势,以及在较为复杂的
[ 收稿 日期]2 0 1 2 — 1 1 — 1 2
次 拆 迁 。政 府 给 予 Q 某 两 间 商 铺 作 为 拆 迁 补 偿 和 拆 迁 安 置 。
随 后 ,Q某 在 安 置 地 上 建 了一 栋 总 面 积 近 7 0 0平 方 米 的 5层 楼 房 ,并进 行 精装 修 ,总 耗 资 大 约 5 O万元 。
[ 基金项 目]本文是邱新有 主持 的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 基于信 息稳定 视角下 的政 府 、媒体 与民众三方 良性传 播模 式研 究》 ( 1 l B X W0 2 0 )的阶段性成果 。本次 田野调查得以完成 ,得益于调查地干部群众 的充分信任 以及大力 支持 , 在写作过程 中,依据学术惯例,本文的地名和人名做 了一定技 术处理 [ 作者简介 ]邱新有 ( 1 9 6 4 一) ,男,江西贵溪人,江西师范大 学传播 学院院长;胡珊 ( 1 9 8 9 一) ,女,江西新余人 ,江 西 师范大学传 播学院研 究生.
迁户在 2 0 0 2 年中秋节前乔迁新居。 ”Q某等人认 为,
拆迁时张贴的 《 通告》 中并无明确 “ 不另行安置”
的规定 ,对于该 区政府、某街道办隐瞒的相关内容 ,
在此阶段 中,当 Q某等人遭遇不公 ,上诉至 x 某等政府官员的时候,他们非但没有积极处理,弥补 失误 ,反而消极对待,一再采用拖延手法。Q某也有

1 0 0・
国 家 行 政 掌 院 学 报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的博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复杂。

媒体报道可以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而公众的反应又会对媒体的报道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的博弈,以及这种博弈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媒体报道对公众反应的影响首先,媒体报道对公众反应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媒体是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它能够向公众传递各种信息,包括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科学发现、文化艺术等等。

媒体报道的内容、角度和方式都会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一些重大事件得到了媒体广泛的报道,公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度会随之增加,进而引发各种不同形式的反应。

另外,媒体报道还可以塑造公众对某一事件、人物或组织的认知和评价,甚至对某些事物产生偏见或误解。

公众反应对媒体报道的影响与此同时,公众反应也会对媒体报道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包括点赞、转发、评论、投票等。

这些公众反应可以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产生“舆论风向”的效应。

一些热门话题或热点新闻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烈讨论和广泛关注,进而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在某种程度上,公众反应可以激励媒体加大相关报道力度,以满足公众需求。

媒体报道与公众反应之间的互动事实上,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是相互交织、互动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媒体报道会针对公众关注度高的问题或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跟踪报道,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公众对某一问题或事件产生较大关注、热议或争议时,也会引起媒体注意并跟进报道。

这种互动作用往往在网络舆论场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和迅速。

影响因素分析技术因素首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型媒体技术如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工具普及率高,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话语空间开放且信息量大。

传统媒介形式如报纸、广播电视相较之下显得相对滞后。

从博弈走向共鸣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治理

从博弈走向共鸣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治理

从博弈走向共鸣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治理一、本文概述《从博弈走向共鸣: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治理》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论治理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分析了自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包括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舆论形成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等。

接着,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治理面临的困境,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的频发、舆论的极端化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治理的创新路径,包括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优化舆论生态环境等。

文章强调了政府、媒体、公众等多方主体在舆论治理中的责任和角色,并提出了通过博弈论的方法实现多方共赢的策略。

文章展望了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等方向,并指出未来网络舆论治理将更加注重社会共识的达成和和谐网络环境的构建。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特点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展现出了与以往时代截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前的网络环境,也对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网络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极快,影响力巨大。

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具有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快的特点。

一条信息在发布后,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数以万计的用户转发、评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空前强大,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强。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使得网络舆论变得极为复杂,各种观点、立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舆论场。

同时,由于自媒体平台的匿名性特点,使得部分用户在发表观点时可能更加大胆、直接,甚至偏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舆情管控成为各个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舆情管控旨在通过对舆情进行搜集、分析和引导,掌握社会舆论动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保障社会稳定和治理的顺利进行。

然而,舆情管控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对其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舆情的变化速度极快,难以准确预测和掌握。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且消息传播的路径多样化,导致舆情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舆情管控针对一个舆情事件的调查研究时间可能已经很长,而在这过程中可能早已出现新的舆情事件。

这使得舆情管控的核心在于积极导引和处理焦点事件,但很难做到既及时又准确。

其次,舆情的真实性难以辨别,虚假信息泛滥。

在互联网上,虚假信息大量存在,由于迅速、易复制的特点,虚假信息很容易迅速传播并引起公众的关注。

舆情中的真伪信息如何辨别是舆情管控的重要问题之一。

虚假信息和谣言一旦传播开来,不仅会产生社会恐慌,还会扰乱决策和公共秩序,给公众带来误导和损失。

再次,舆情管控面临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挑战。

舆情管控需要对大量的用户生成的内容进行搜集和分析,并根据结果做出相应应对措施。

然而,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和技术支持,而舆情管控部门在这方面的能力有限。

因此,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舆情管控,提高搜集和分析的效率,是摆在舆情管控面前的一大难题。

此外,舆情管控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和矛盾。

舆情管控涉及到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等不同利益主体,不同主体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

政府可能希望通过舆情管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企业可能希望通过舆情管控维护自身利益,而公众可能希望通过舆情管控获得更多信息和保障自身权益。

如何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找到平衡,是舆情管控难以克服的困难之一。

最后,舆情管控的合法性和隐私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

在舆情管控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可能会对公众的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这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利益博弈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利益博弈

2011年第11期山东社会科学No.11总第19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5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利益博弈诸葛福民原光(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10)[摘要]信息公开对于公共危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收集是政府危机决策的依据,信息发布是稳定社会情绪、调动社会力量共攘危局的手段,但是,政府、媒体和公众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形成了对于信息公开的不同态度。

信息公开的过程就是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

只有整合利益、达成共识,提高公共危机中信息公开的水平,才有利于促进公共危机的治理。

[关键词]信息公开;公共危机;利益博弈;危机治理[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1-0168-04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公众的愿望和需求公开或开放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使公众能在最短时间、以最小的代价、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的过程与相关制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的政治主张,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信息公开已正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在信息公开领域取得了可喜进步,但迄今为止,社会各界对信息公开的看法与做法仍不尽一致,特别是当公共危机爆发时,在危机信息是否应该公开以及如何公开的问题上依然存在较大争议。

所谓公共危机是指具有破坏作用的社会不稳定状态,也是确定性缺失最为严重的非常状态,危机引发的破坏性和混乱性是确定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确定性的缺失导致表征确定性的信息成为稀缺资源,使之成为了各方争相获取的重要对象。

在这一过程中,与危机信息关系最为紧密的社会主体———政府、媒体和公众对信息公开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政府、媒体、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态度的差异在公共危机中,公众会积极地自力寻求与危机相关的信息,相互之间会主动地就既有信息与自身体验进行探讨交流,会有意识地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施压,要求了解危机真相与解决方案等关键信息,对外界信息特别是官方信息会持有限的接受态度。

【最新资料】三方博弈理论模型

【最新资料】三方博弈理论模型

一项关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灾民应急管理的三方博弈理论模型摘要:经过仔细分析现有的研究,本文探讨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大规模灾难的受害者之间的关系。

这项研究描述了在球员和相关制度安排之间的最优平衡点。

最后一部分分析模型的优点和缺点,并为模型的升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三方博弈模型;救灾应急管理机制设计;Ⅰ简介近年来,大规模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和飓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巨大的灾害不仅在物质层面上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对于受害者的将神和心理上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1]。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灾难是区域性的,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总是在一定的区域或地区爆发,而且当地并须尽快救灾、对灾民进行救济[2]。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应对这些巨大灾害所需的大量的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当地政府自己所拥有的资源。

因此,拥有巨大资金和权利的中央政府,必须对灾民们伸出援助之手,一起渡过难关。

例如,中央政府可以提供大量的的资源,其中包括物质上的支持(应急帐篷、食品、水等)和精神上的支持(心理咨询、治疗等)。

然而,受害者本身受到的伤害是不能被忽略的不能被忽略的,因为不论多么强大的政府,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力资源和物资的不足总是存在的。

此外,受害者和政府之间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合作可以大大提高救灾的效率。

也就是说,受害者的自救行动对于确保救灾的成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并非所有的受害者都愿意与政府合作,因为他们的合作意愿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其中政府投入的总体水平影响最为明显[3]。

根据上面的分析,整个救灾会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而实际上,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两方以上当事人之间的一场竞赛,例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灾民、媒体等等。

考虑到上面的因素,各种论文分析了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他们的行为模式,在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使用的游戏规则。

这些论文可以分为两类: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在理论研究方面,吉磊、姚洁和志虹(2005)建立了一个动态博弈理论模型来分析“紧急”和“紧急管理”[4]。

议程建构理论下媒体的舆论博弈——以成都四十九中事件为例

议程建构理论下媒体的舆论博弈——以成都四十九中事件为例

2021/11上媒体的舆论博弈概述缘起:互动产生博弈。

近年来随着媒介权力的不断下放,网络技术催生下的社会化媒体不断冲击着由新闻媒体所主导的传播格局。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构筑起单向度的线性传播,而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兴起,塑造了“去中心”的语境特征,打破了媒体单方面构筑的“拟态环境”,促使传统舆论场向新型舆论场的转变。

社会化媒体赋予了个体更为灵活的发声渠道,使得个体的意见不断汇集。

随着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和热情不断提高,公众的话语权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政务新媒体的广泛开通,逐渐形成了媒体、政府、公众三足鼎立的舆论生成机制。

在多元舆论场中,各主体根据自身情况和舆论态势发出不同的声音,舆论博弈也由此产生。

舆论场之间的博弈,看似公共话语权的争论,实际上是媒体、政府与公众在舆论领域的双向传播和互动。

进程:舆论倒逼进展。

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在中国形成了网络舆论‘倒逼’传统媒体舆论、市场化媒体‘倒逼’主流媒体的舆论格局。

”[1]“倒逼机制”是一种公众影响机制,是公众的意见诉求对特定的主体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并自下而上地迫其做出回应和处理的过程。

其本质上是民众对于信息的对抗性解读,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意、民生、民心的体现。

一方面,在自媒体环境下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恶意炒作、煽动情绪,放大对于公权力的不满。

“谎言倒逼真相”“谣言倒逼真相”的“伪倒逼机制”也成为网络舆情持续发酵、真相和舆论赛跑过程中新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倒逼”所造成的舆论影响和舆论压力会增强舆论监督的实际效能,促进舆情事件的发展和解决。

突破:议程建构视角。

议程建构理论早期多集中于政治学领域,科布等人基于公共议程与政策议程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政治学视阈下的议程建构的三类模式,但媒体与媒体议程并没有成为公共议程与政策议程之外的主要研究内容。

[2]1981年,朗氏夫妇通过对“水门事件”中报纸与民意的研究改变了原有的研究格局,认为议题的形成是媒体、公众和政府三方相互“竞合”的结果,这一过程被称为议程建构。

三个舆论场博弈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研究

三个舆论场博弈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研究

三个舆论场博弈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研究一、新传播科技赋权下的传播网络图景及三个舆论场的产生(一)新传播科技赋权下的传播网络图景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网络时代。

在该时代,传统媒体时期传播者、受众泾渭分明的情况宣告终结。

也就是说,在新传播科技赋权下,受众再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也传播着信息,承担着传播和接受信息的双重角色;而媒体再也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主体,而且随着媒体对网民传播的信息的追逐和开发报道,媒体也成为了网民的受众。

媒体与网民间存在着传受身份交织的情况,双方共同构筑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传播网络图景。

1.媒体与网民传受身份的频繁互换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新常态。

(1)网民成为信息传播者。

网民不但接受网络媒体的信息,也传递着信息,特别是56网、爱奇艺、搜狐等知名网站鼓励用户生成内容,以及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为网民提供发表意见、交流信息、发布信息的空间,使网民每天进行着大量的信息生产。

这样一来,网民就成为了信息传播者,扮演着传者和受众的双重角色。

(2)媒体也扮演着受众的角色。

在今天,我们经常会发现,网民热议的话题往往会成为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议题,许多引起强烈反响的事件,其最初的揭发者或者有关信息的传播者不是媒体而是网民。

例如表叔杨达才、嘉善县副县长黄晓明的“跨国家庭”、福来顺涮锅店挂清真卖猪肉等等事件,都是先由网民披露和传播,然后网络、传统媒体在看到网民传播的信息后,再进行跟进和挖掘,进而进行更深度、更持久的报道。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媒体记者热衷于网络蹲点,看到网民传播有价值信息后立即进行挖掘报道。

这充分说明,媒体再也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网民也为世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信息,而且网民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能引起媒体的追逐,媒体在寻求、获取和筛选网民传播的信息时,其实就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受众,因为受众,即受传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1],所以不管是网民还是媒体,只要处于信息的接受和反应的位置,就是受众。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应对公共传播中的危机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应对公共传播中的危机管理

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应对公共传播中的危机管理The government how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摘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稳固。

由此可见,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日益走入我们的生活,甚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媒介环境。

它具有传播全球化、去中心化、开放性、即时性、信息多元化等鲜明特征,个中也会产生很多信息的负面影响,给我国政府的公共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政府必须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和受众人群特点进行相应的公共传播危机管理和舆情监测。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环境;政府公共传播AbstractThe data released by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shows that the Internet users in China mobile Internet usage was 83.4% as of June 2014,it exceeds the traditional PC usage in the first time. Mobile phone , the first big Internet terminal, its position is being more secure. Thus, emerging media such as Internet, mobile phones, mobile TV is increasingly being into our life, it even created a new media environment for us . It has the spread of global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open, bright features such as real-time, divers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it also can produce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of information,which has brought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government' s public. The government must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law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dience for the corresponding public dissemin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and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Key word: new media; media environment; government' s public communication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新闻与自由》中就提出“拟态环境”,即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众、媒体、政府三方在舆情中的三方博弈——基于于欢案一审阶段爆发期和蔓延期的舆情研究@小丽塔呀目录一事件背景 (1)二相关理论 (2)1、前十效应 (2)2、博弈论 (2)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3)3.1选择时间节点 (4)3.2公众评论与媒体信息的摘取 (5)四舆论场的产生 (6)4.1政府舆论场的产生 (6)4.2媒体舆论场的产生 (6)4.3民间舆论场的产生 (7)五三方舆论场的博弈 (7)5.1媒体舆论场与公众舆论场 (7)5.2媒体舆论场与政府舆论场 (12)5.3民间舆论场与政府舆论场 (15)5.4 小结 (18)六总结 (18)七参考文献 (19)公众、媒体、政府三方在舆情中的三方博弈——基于于欢案一审阶段爆发期和蔓延期的舆情研究摘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内容分析、词频分析等方法,对于欢案一审阶段舆情的爆发期及蔓延期中政府、媒体及公众三方之间的博弈及博弈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三方博弈中,公众舆论对于政府及媒体的场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等。

关键词:于欢案;民间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政府舆论场;博弈论一事件背景4·14聊城于欢案是指2016年4月14日14时,发生在山东省聊城冠县的刑事案件。

吴学占追债女企业家苏银霞,并多次对其进行极端的辱骂、殴打,苏银霞多次拨打110和市长热线,但都未得到有效帮助。

2016年4月14日,苏银霞之子于欢因无法忍受讨债人员对其母的侮辱,情急之下用水果刀致使杜志浩等四名催债人员被捅伤。

其中,杜志浩因未及时就医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另外两人重伤,一人轻伤。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2017年5月27日,该案二审公开开庭审理。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采取微博直播的方式通报庭审相关信息。

经过一天的庭审,参加诉讼各方充分发表意见后,法庭宣布择期宣判。

2017年3月24日9时,《南方周末》官网发布文章《刺死辱母者》文章随后被多家网媒转发2017年3月24日17时,@猫扑发布事件相关微博,获得过千转发2017年3月25日10时,@新京报发布事件相关微博,引发热议,截至27日,微博转发量达四万余次2017年3月25日13时,@头条新闻、@财经网等多家媒体官微相继发布相关微博,@于海青、@徐昕等大v也参加事件讨论。

事件开始持续发酵2017年3月26日10时,@山东高发官微发布《关于于欢故意伤害一案的情况通报》,再一次引发热议,@新京报、@Vista看天下、@人民日报等媒体接连报道,引发事件达到热议峰值2017年3月27日9时,@Vista看天下、@头条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多部门就#刺死辱母者#案发声律师:证明正当防卫难度大》、《起底案件追债团伙》等相关新闻,推动事件达到新一波热议高潮。

二相关理论1、前十效应中国大陆网络空间的舆论存在一种“前十效应”。

也就是说,对网络上出现的某些新闻或社会现象,前十位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决定了后续的数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意见和评论的内容与态度,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前十效应即可看作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空间的表现。

网民在发表评论时,很自然地需要探察已存在的评论所形成的“意见气候”,权衡发表意见的后果。

前10条评论无形当中即是后续评论的参照,当一致的意见越来越多,新意见所需要突破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一方的沉默逐渐推高优势意见的强度,形成“滚雪球”般的舆论增势。

①2、博弈论博弈论最基木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

其二,是均衡概念。

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

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

三是口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析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

②3、危机阶段划分理论目前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研究可分为阶段型、扩散型、因果型、情景型等研究类型。

国外学者对于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演化周期阶段的划分,二是灾害、危机演化模型的建构。

其主要划分阶段理论有:(1)危机的 F 模型(即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将危机的发展划分为:危机激发阶段、危机急性阶段、危机延缓阶段和危机的解决阶段。

(2)Robert Heath 的4R 模型国内学者根据国外阶段划分模型又有了相关归纳和总结。

谢科范等人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一文中,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归纳为四个阶段:(1)潜伏期。

表现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致因业已存在,但因为能量不够或缺乏强力触发而暂未显化为为民众所感知的突发事件,这一阶段属于平静阶段。

(2)突发期。

表现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现端倪,少量的信息开始涌现,但可能不大为人所关注。

(3)蔓延期。

表现为网络能量快速集聚,意见领袖出现,热度大幅增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舆情呈现出爆发性。

(4)终结期。

表现为热度开始冷却,社会关注度下降,新的网络热点开始出现并替代原来的热点。

③进行对比分析之后,本文选择以谢科范等人的4阶段模型为研究依据。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于欢案在一审期间的舆论爆发期及蔓延期的舆论话题的发展及引起话题发展的公众,媒体及其政府之间的博弈,因此此次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爆发期与蔓延期重要时间节点的公众评论、媒体主要议程设置、政府相关回应,并对其进行词频分析及相关关键词的对比分析。

3.1选择时间节点图1 知微事件于欢案传播趋势图关于研究阶段的时间划分,本文根据知微事见关于于欢案的传播趋势图(图1)及危机事件划分理论将整个事件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潜伏期、突发期、蔓延期及终结期,并将每个阶段进行以天为单位的具体时间段划分。

3.2公众评论与媒体信息的摘取本次研究通过公众评论、媒体报道及评论分别对公众议程和媒体议程进行分析研究。

公众评论的选取标准:在于欢案的爆发期,依据知微事见传播趋势图找出舆情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选取相关时间节点的重要传播信息(共6条),再基于前十效应,搜集每条信息下前20条热门评论。

蔓延期根据知微事见传播趋势图在该阶段每天选择一个舆情峰值点,然后选择该峰值点的前4条信息,并收集此4条信息在微博平台的前20条评论作为样本。

因此,评论的样本容量数应为220条,但是由于数据收集时间与舆情发生的时间相差较久,部分数据遗失,导致最终评论的样本容量为141条。

媒体报道的选取标准:依据阶段划分理论,以天为基本单位,基于百度搜索,在爆发期和蔓延期每天选取前20条相关报道,共收集到160条样本。

3.3样本关键词的选择将收集到的样本按照舆情发展阶段分别输入图悦-在线词频分析工具中,得到相关文本的词频表格,在众多关键词中,本文选择词频高于2的关键词进行数据整合并得到了在该事件中重复率较高、表述清晰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多组关键词。

在公众评论中,这些关键词包含:儿子、警察、凌辱、责任、杜志浩、法院、法官、母亲、高利贷、正当防卫、人性、舆论、杀人在媒体的报道中,这些关键词包含:母亲、儿子、凌辱、警察、无期、正当防卫、高利贷、法院、司法(最高检、官方、案卷、阅卷、查阅)、真相(黑幕、揭开、双方,家庭,现状、捐款、曝光、背后)、金融(实业、央行、中央)、涉黑(黑社会)、专家(学者、法学家)、偿命、杜志浩(死者)、思考(反思、三问)而将公众评论关键词和媒体报道关键词进行重合度比较后,又得出了以下7个关键词,即儿子、法院、高利贷、警察、凌辱、母亲和杜志浩。

四舆论场的产生在《新闻学大辞典》中,对于舆论场的定义是“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

”1构成舆论场的主要因素就是同一空间内相邻因素的互相影响和感染。

舆论场的区分有不同的方式。

以载体为视角,舆论场可分为传统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以传播介质为视角,将舆论场又能分为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了网络舆论场中的“两个舆论场”的论说,即主流媒体舆论场(又称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

而刘九洲则将我国的舆论场划分为三个:政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

④根据本文选择的案例,我们采取刘九洲三个舆论场的说法。

4.1政府舆论场的产生政府舆论场可以认为是政府在某一事件中的回应与立场。

在于欢案的事件中,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引发了轩然大波,而且很多网民都在质疑法院的判决。

我们根据法院回应可以看出,法院及时并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而且一直在积极回应并关注事件的进展。

4.2媒体舆论场的产生媒体舆论场是在媒体的新闻实践中形成的。

在于欢案中,媒体舆论场大致可以分为主流媒体的报道、主流媒体在自媒体上的发声等等。

因为网络中的文章转载比较多,因此媒体舆论场中的观点有时会趋同。

而在某些时候,媒体舆论场的观点又会分化,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同时,媒体舆论场既反映政府的声音,也会反映民间舆论场的声音。

1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第40页.4.3民间舆论场的产生在自媒体中,网民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和发表观点。

而民间舆论场也随之产生。

民间舆论场主要就是网民对于此事件的一些评论以及自媒体中意见领袖的话题引导。

民间舆论场既会影响到政府与媒体的议程设置,与此同时,政府和媒体的回应也会影响到民间舆论场的情绪观点等等。

⑤五三方舆论场的博弈一直以来,媒体以沟通民间舆论场和政府舆论场为己任。

作为“第四权力”,国内媒体不只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还充任着“舆论监督”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宣传与法令依赖媒体传达;民间的意见需要媒体的渠道。

媒体本身既成为了两个场域之间的“通道”,同时也在两个场域中嵌入了重要位置。

5.1媒体舆论场与公众舆论场在新媒体时代之前,传统媒体凭借强大的资源和权威的地位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民间舆论场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媒体“压制”着民间舆论场。

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发声门槛逐渐降低,人人皆为记者、人人皆可表达,意见表达的便捷逐渐消解了“沉默的螺旋”的效果,大量“小众”的、分化的观点在网络上出现、抱团,传统媒体过往在公众舆论场的位置逐渐被“去中心化”的网络剥离出来,“草根”、“大V”、“公知”等等博弈参与者渐渐摆脱了“公众”这一群体对个体的淹没,这种“反沉默螺旋”的效应同时也加速了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崩塌。

虽然新媒体时代下的公众舆论场正在挣脱传统媒体的“阴影”,但媒体与公众舆论的博弈并不是简单地从“压制(或操纵)”转变为“对抗”,而是交叉缠绕,互相影响,彼此溢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