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媒体、政府三方在舆情中的三方博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众、媒体、政府三方在舆情中的三方博弈——基于于欢案一审阶段爆发期和蔓延期的舆情研究

@小丽塔呀

目录

一事件背景 (1)

二相关理论 (2)

1、前十效应 (2)

2、博弈论 (2)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3)

3.1选择时间节点 (4)

3.2公众评论与媒体信息的摘取 (5)

四舆论场的产生 (6)

4.1政府舆论场的产生 (6)

4.2媒体舆论场的产生 (6)

4.3民间舆论场的产生 (7)

五三方舆论场的博弈 (7)

5.1媒体舆论场与公众舆论场 (7)

5.2媒体舆论场与政府舆论场 (12)

5.3民间舆论场与政府舆论场 (15)

5.4 小结 (18)

六总结 (18)

七参考文献 (19)

公众、媒体、政府三方在舆情中的三方博弈

——基于于欢案一审阶段爆发期和蔓延期的舆情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内容分析、词频分析等方法,对于欢案一审阶段舆情的爆发期及蔓延期中政府、媒体及公众三方之间的博弈及博弈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三方博弈中,公众舆论对于政府及媒体的场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等。关键词:于欢案;民间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政府舆论场;博弈论

一事件背景

4·14聊城于欢案是指2016年4月14日14时,发生在山东省聊城冠县的刑事案件。

吴学占追债女企业家苏银霞,并多次对其进行极端的辱骂、殴打,苏银霞多次拨打110和市长热线,但都未得到有效帮助。2016年4月14日,苏银霞之子于欢因无法忍受讨债人员对其母的侮辱,情急之下用水果刀致使杜志浩等四名催债人员被捅伤。

其中,杜志浩因未及时就医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另外两人重伤,一人轻伤。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2017年5月27日,该案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采取微博直播的方式通报庭审相关信息。经过一天的庭审,参加诉讼各方充分发表意见后,法庭宣布择期宣判。

2017年3月24日9时,《南方周末》官网发布文章《刺死辱母者》文章随后被多家网媒转发

2017年3月24日17时,@猫扑发布事件相关微博,获得过千转发

2017年3月25日10时,@新京报发布事件相关微博,引发热议,截至27日,微博转发量达四万余次

2017年3月25日13时,@头条新闻、@财经网等多家媒体官微相继发布相关微博,@于海青、@徐昕等大v也参加事件讨论。事件开始持续发酵2017年3月26日10时,@山东高发官微发布《关于于欢故意伤害一案的情况通报》,再一次引发热议,@新京报、@Vista看天下、@人民日报等媒体接

连报道,引发事件达到热议峰值

2017年3月27日9时,@Vista看天下、@头条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多部门就#刺死辱母者#案发声律师:证明正当防卫难度大》、《起底案件追债团伙》等相关新闻,推动事件达到新一波热议高潮。

二相关理论

1、前十效应

中国大陆网络空间的舆论存在一种“前十效应”。也就是说,对网络上出现的某些新闻或社会现象,前十位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决定了后续的数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意见和评论的内容与态度,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前十效应即可看作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空间的表现。网民在发表评论时,很自然地需要探察已存在的评论所形成的“意见气候”,权衡发表意见的后果。前10条评论无形当中即是后续评论的参照,当一致的意见越来越多,新意见所需要突破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一方的沉默逐渐推高优势意见的强度,形成“滚雪球”般的舆论增势。①

2、博弈论

博弈论最基木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三是口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析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②3、危机阶段划分理论目前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研究可分为阶段型、扩散型、因果型、情景型等研究类型。

国外学者对于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演化周期阶段的划分,二是灾害、危机演化模型的建构。

其主要划分阶段理论有:

(1)危机的 F 模型(即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将危机的发展划分为:危机激发阶段、危机急性阶段、危机延缓阶段和危机的解决阶段。

(2)Robert Heath 的4R 模型

国内学者根据国外阶段划分模型又有了相关归纳和总结。谢科范等人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一文中,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归纳为四个阶段:(1)潜伏期。表现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致因业已存在,但因为能量不够或缺乏强力触发而暂未显化为为民众所感知的突发事件,这一阶段属于平静阶段。(2)突发期。表现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现端倪,少量的信息开始涌现,但可能不大为人所关注。(3)蔓延期。表现为网络能量快速集聚,意见领袖出现,热度大幅增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舆情呈现出爆发性。(4)终结期。表现为热度开始冷却,社会关注度下降,新的网络热点开始出现并替代原来的热点。③

进行对比分析之后,本文选择以谢科范等人的4阶段模型为研究依据。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于欢案在一审期间的舆论爆发期及蔓延期的舆论话题的发展及引起话题发展的公众,媒体及其政府之间的博弈,因此此次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爆发期与蔓延期重要时间节点的公众评论、媒体主要议程设置、政府相关回应,并对其进行词频分析及相关关键词的对比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