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善和时代的进步,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实现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一些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和艺术素养等方面。
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1.评价方式逐渐多样化传统的中小学生评价方式主要是指学科成绩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只能反映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成绩,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入多种评价方式,如品德评价、作品展示、多维测评等,让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展示。
2.评价标准不断完善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环节。
现在,各地政府和学校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逐渐完善。
例如,在品德评价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在学业评价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能力、方法、水平等方面;在身心健康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活习惯等方面。
3.评价结果被广泛认可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为学生定制合适的教育计划,帮助他们全面成长,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经过多年实践,许多学校已经在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体现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潜能,促进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现和发展。
尽管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评价过程存在主观性评价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还需要不断完善。
2.评价方式不够个性化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评价方式不够个性化,可能会导致一些优秀的个性无法得到体现。
3.评估的真实性难以保证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因为教师和学生对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同,因此造成评价标准和真实表现之间的差距,影响评估的真实性。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参考5篇中小学教育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参考5篇中小学教育引言中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阶段。
教育界对于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一直有着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中小学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范文参考。
一、教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角色转变教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以前的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现在的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二、游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游戏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
通过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更好地接受知识。
五、体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体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结论中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教育者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中小学教育中,游戏教育、家庭教育、教育技术和体育教育等方面应用得当,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这些研究内容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参考,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1.张三,李四. (2018). 教师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角色转变[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3), 25-30.2.王五,赵六. (2019). 游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科技,35(2), 18-23.3.陈七,杨八. (2020). 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J]. 现代教育研究, 40(4), 51-57.4.刘九,周十. (2021). 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5(1), 12-16.5.李十一,赵十二. (2020). 体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J]. 体育教育研究, 35(4), 42-46.。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近年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备受关注。
以往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忽视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构建和应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一、综合素质的定义与重要性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
传统的学业成绩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其他发展方面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素质,还需要综合素质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求,提高个人竞争力。
因此,重视中小学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要考察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
这些方面的发展互为依存,相互影响,综合考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应符合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准确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要便于实施和应用。
评价指标应具备一定的操作性,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同时也要方便学生理解和把握。
4.动态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随时调整和更新。
学生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与之相适应。
动态更新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由多个构成要素组成,包括知识水平、学科能力、实践能力、人际关系与情绪管理能力、品德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1.知识水平:评价学生在各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对学科知识的创新思维。
2.学科能力:评价学生在学科中的各项能力,如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语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等。
浅论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相关问题
浅论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相关问题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以及相关问题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培养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素质。
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2.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注重实践能力4.培养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即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是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教育观念不同、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价标准不科学等。
下面将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介绍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1.教育观念不同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之一是教育观念不同。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导致教育中出现分歧和矛盾。
教育部门应该引导和规范各方教育观念,使教育观念形成共识,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课程设置不合理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之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素质教育难以实施。
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以漯河市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为例
诚然 , 科学 、 理性等智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 l 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 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
・
1 ・
黄伦峰 : 国学经典教育与中J 学素质教育研究——以漯河市中J学国学经典教育为例 J 、 J 、
也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 当前很多 I 、 授 环境熏陶以及 自身实践, 使其内化为人格 、 气质、
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着“ 重智育, 轻德育, 轻体育” l 的 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 旨 。 在于培
2中小学素质教 育的主要 内容 . 中小学 素质教育是一 种广泛而全 面 的促进 中小
放 , 家争 鸣。 百 同时 , 中小 学素质教育也是教育理论界
和各级教育部门探讨 、 实践 的重点 。无论是 中小学课 学生全面成长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 育。 通过开展素质 应 学 改, 还是教 育理 念 、 教育方式 、 教材教 法 , 中小学素质 教育 , 当让 中小学生 在道 德品质与公 民素养 、 习 教育一直在争议 中前行。 能力与实践能力 、 流与合作 、 动与健康 、 交 运 审美与表
有一定 的 自我教 育 、 应环境 和社会生活 的能力 ; 适 来, 是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 中小学教师面前 的 我 , 当务之急。
一
艺术审美 素质 , 生艺术兴趣爱 好广泛 , 学 有健康 的审 美情趣 , 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等 。
二、 制约当前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分析
1 力教 育 的挤 压 . 智
《 教学与管理 》
21 年 l 月 2 01 0 0日
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
以漯河市 中小学 国学经典教育为例
◎河南漯河 医学高 等专科 学校
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措施研究
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措施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措施,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
一、优化课程设置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因此,优化课程设置是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拓宽选修课目的方式,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同时,课程设置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例如通过设置科技创新类课程和社会实践类课程等。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提升教师素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
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技巧,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培训应该加强,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并注重实践环节的培训。
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改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除了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设施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设一些特色教育基地,如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四、积极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可以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学校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社团,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
中小学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好的素质教育。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建设浅析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建设浅析语文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建设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内涵、内涵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内涵建设的途径三个方面来进行浅析。
一、语文教学的内涵语文教学的内涵主要包括语文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其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素养。
二、内涵建设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内涵的建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内涵建设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我们不再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内涵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达、情感态度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内涵建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内涵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如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做好内涵建设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内涵建设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语文教学的内涵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这有利于推动整体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内涵建设是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
语文教学内涵建设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语文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内涵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要注重教材的更新和优化。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教材内容的更新和优化是内涵建设的第一步。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增加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体现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
揭秘素质教育内涵 促进人全面发展论文
揭秘素质教育内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摘要]: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揭秘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它的提出既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它关注人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现代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基础;它的实践性与现代性表明,它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现代的丰富与发展。
然而,当前教育界却有不少人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由此导致教育观念混乱,不仅曲解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而且将教育实践引入误区。
因此,界定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一、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巨大潜能若能全部发挥出来,人类就可能进入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为此,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提出来的。
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包括性格、兴趣以及对学习的不懈追求和进取精神,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作为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活动的目标。
这个思想对我们形成素质教育理论和搞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都确立了这个思想观念,就能有效地消除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模式如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方针中所指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那么素质教育就是落实“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德、智、体、美、劳基本质量的教育,也是在此基础上提高一部分人某些方面特殊知识、能力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
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
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很遗憾,在不少学校,我们看不到教育方针;在不少校长的头脑里,很难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
在这里,教育不仅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
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
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
总书记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实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这一点告诉我们,素质教育要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
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其实,自从我省本次素质教育工作一启动,我们就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
一、引言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
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
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
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
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
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内潜性。
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
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
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
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
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
中小学教育政策解读分析
中小学教育政策解读分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政策成为广大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小学教育政策是为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本文将对中小学教育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政策。
一、义务教育政策1. 基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基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是针对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而出台的。
政策倡导实施城乡一体化教育,加强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2. 教育公平政策教育公平政策旨在消除教育资源的差异,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政策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并推动高中阶段学校的多样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机会。
二、综合素质教育政策1. 德育为先政策德育为先政策要求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
政策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以塑造健康的人格为目标。
2. 教育评价改革政策教育评价改革政策呼吁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模式,提倡综合素质评价。
政策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多元发展,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估。
三、教师培训政策1. 职业发展政策职业发展政策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政策提出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 优质资源政策优质资源政策旨在优化教师的教育资源配置。
政策要求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促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条件,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课程改革政策1. 新课程标准政策新课程标准政策是为了推动我国课程改革而制定的。
政策要求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培养,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2. 创新教育政策创新教育政策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提出、内涵、发展及其实施环境
素质教育的提出、内涵、发展及其实施环境素质教育的提出、内涵、发展及其实施环境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在国内外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内涵、发展以及实施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当时,中国教育界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推行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它包括了认知素质、能力素质、情感素质和道德素质等多个方面。
认知素质是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能力素质是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素质是指学生的情商、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道德素质是指学生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从1993年开始,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不以应试为唯一目标”的教育方针,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然后,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界开始探索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和途径。
最后,到了当前的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对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评价进行了明确规定,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环境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
首先,教育制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需要进行改革,教育评价要从单纯以分数为导向转变为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
其次,教育资源要得到充分保障。
教育经费的增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也需要得到提高。
此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要从传统的功利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给孩子创造合适的成长环境。
社会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提出源于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刻反思,它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涵盖了认知、能力、情感和道德等多个方面。
浅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浅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作者:奇云孟敬来源:《卷宗》2012年第09期摘要:素质教育概念和内涵能否科学而精练地表述,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自觉从事素质教育的实践行为。
本文试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政策导向,应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新的阐释。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概念;内涵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
素质教育概念和内涵能否科学而精练地表述,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自觉从事素质教育的实践行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政策导向,应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素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使受教育者某些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
而我们通常所说素质教育,一般是指狭义的素质教育,它则是针对“应试教育”中“重知识、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它是一种重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相结合的整体性教育,目的是寻求一种更科学的教育途径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资料检索发现,有关素质教育的定义非常繁杂,至少有30种之多。
这其中,既有词语定义,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以养成健全素质为主旨的教育;也有哲学定义,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发展的教育。
也有官方定义,如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野寨中学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王琴素质教育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鉴于学校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满足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要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在近二十年的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多有研究,笔者在对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归人本教育的本性,理清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梳理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为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深化起到辅助作用。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1.素质教育的概念总述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
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
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
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
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要领的本质特征。
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
《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浅论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相关问题
浅论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相关问题陈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00)摘要每次提到“素质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个教育类型。
那么到底何谓“素质教育”呢?目前广为大家接受的一个解释是:“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它提倡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起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这是对“素质教育”进行了一个总体的解释、概括,但其实,若想真正了解“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是需要进一步的讨论、研究的,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多方面去讨论、解释“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具体内容及其未来的发展路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围绕它进行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但实际上,关于它的讨论的一个奠基性的结果也并没有出现。
素质教育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
时至今日,已经30个年头过去了,对于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学校来说,素质教育似乎还是一个亟待翻越的高峰。
很多中学教师都抱有“如何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中寻找到一种平衡?”的疑问。
在对素质教育以及与它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来做一个阐释。
我很喜欢这样的一个解释:素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它的内涵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近年来,中学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它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知识的积累。
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目前,中学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普及。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各级学校也积极响应和落实相关要求。
然而,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当前中学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
由于高考的存在和影响,学生们和家长都非常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导致教育被分数主导,素质教育在一些学校中变得名存实亡。
学校和老师往往为了追求升学率而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机会被压缩。
其次,中学素质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学校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全面的思考和有效的实施措施。
一些学校只是形式上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开展,而缺少实质性的内涵和培养。
同时,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也需要完善,目前仍过于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再次,与知识教育相比,中学素质教育的投入和资源相对有限。
知识教育具有明确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而素质教育却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的资源支持。
影响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除了政策因素,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资源支持,包括教师培训、教材建设和活动组织等方面。
二、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中学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零散的活动和宣传中,而是应该深入到课堂之中,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其次,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
2 N . 0 O2 1 0 1
。 。t 。 Her d 『 al
课 改 论 坛
面 向素 质 教 孙 术 慧 ( 城市 第四 中学语 文教研 室 山东诸城 2 2 2 诸 6 2 2) 摘 要: 针对 中小 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 热点问题 , 分析 了实施 素质教育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 究 了通过优 化课 程设置 , 研 加强师生互动 . 落 实“ 基 ” 学 以 及 开 展 丰 富 多彩 的课 内外 活 动 等教 学 改 革 措 施 , 面 贯 彻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培 养 更 多 高 素 质 的 应 用性 创 新 型人 才 。 双 教 全 关 键 词 : 质教 育 教 学 改 革 。 素 中图分类号 : 2 4 G6 .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3 7 5 2 1 )7 c一0 8 1 1 7 —9 ( 0 o o () 1 -0 9 4
的 同 时 , 力 在 教 学 工 作 中 全 面 贯 彻 实 施 努 程 中 , 师 的 主导 地 位 和 学生 的 自主 学 习 、 教 枯 燥 的教 师 讲 学 生 听 、 堂 灌等 单 一 的 素 质教 育 , 社 会 培 养 更 多 高 素 质 的 应 用 满 为 自主 探 索 地 位 不 能 动 摇 , 因为 只 有 教 师 的 文 化 知 识 学 习 场所 。 富 多 彩 的课 内 外 教 性 创新 型人 才做 出 自己应 有 的 贡 献 。 丰 引导 , 能使 学 生 具 有 明 确 的 目标 , 而 少 学 活动 , 得 学生 们 在 教 师 的 引导 下 , 同 才 从 使 在 走弯 路 , 到事 半 功 倍 的效 果 开 教 师 的 学 们 的 掌 声 鼓励 中 , 强 了上 进 心 , 收 离 增 锻炼 了
素质教育研究观点综述
素质教育研究观点综述陈晓季自80年代中后期"素质教育"一词出现于报刊,迄今已有10余年。
这期间,我国理论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十分热烈。
本文拟就其中一些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一、素质和素质教育1.关于"素质"一词,辞书上的解释一般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学解剖特点,主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对素质概念我国学术界虽有过分歧和各种不同的理解,如:"素质概念的基本特性的先天性"等,但目前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素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有的学者的文章是这样表述的:"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还有的学者的文章则表述为:"素质"一词,通常有两种解释:-是指个人先无具有的生理解剖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大脑的特点。
这种特点一般都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
二是指人通过先天遗传与后天经验(包括环境影响与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素质,即生理解剖特征与生理机能特征;二是思想、心理素质,对个人认识活动具有定向、调节等功能的智力与非智能因素,包括思想、道德、情操,以及认识过程中本身的感觉、知觉、意志、性格等;三是业务素质,即个人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的业务知识与能力。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构成素质的整体结构。
还有的学者则非常简洁地将"素质"解释为: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教育学中素质的本质及其内涵
教育学中素质的本质及其内涵对素质整体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素质的起源出发,根据不同研究学者对素质的内涵分析,归纳出素质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调先天生理素质,第二阶段强调后天素质的培养,第三阶段强调先天和后天对素质的综合作用,第四阶段走出先天后天的限制,从其他角度来研究素质。
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析素质的五大特点,素质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发展性、隐蔽性、结构性。
提出素质的定义:素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内化加工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状态,是个体对外界的整体认识在他人印象中的一种投射。
关键字:教育;素质;本质;内涵;特点一、绪言素质一词最早来源于生理学,是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也指易患某种心理异常疾病的遗传因素[1]。
生理学上的素质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和遗传性。
在教育学中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学者对素质一词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学中的素质一直沿用生理学的概念,强调教育对象的先天素质。
到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界对素质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从生理学的素质过渡到教育学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此时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素质是后天的而非先天的,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习得的而不是自然的,素质是基于心理的而不是基于生理的。
这种转变彻底颠覆了学者之前对素质的认识,这也是教育学中对素质认识的一个新起点。
在此之后,不同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素质进行了研究,鉴于素质的时代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学者目前还没有在脱离素质具体表现的上位层面给素质下一个内涵全面、揭露素质、特别是教育学中的素质的本质的定义。
理论的完善对实践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基础概念的探究是理论完善的第一步,所以研究素质的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对素质的多元化认识在陈佑清看来,素质要素是构成素质结构的砖块和材料,而素质结构则是由素质要素按照一定的联系构建起来的房屋[3]。
同时他认为除了少数纯生理或者身体素质之外,所有的素质都是以生理素质为物质前提,以个体心理素质为存在形式,以社会文化为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素质都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合金[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实际上在中国的学校几乎没有素质教育。
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
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1]”有9类15个定义。
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
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2]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3]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编辑本段现实现状
实际上,素质教育在中国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大空话罢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这说,又不少学生完全同意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给家长作秀。
[4]
编辑本段定义
作为定义,既要简洁,又要能涵盖要领的本质特征。
依据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
中国素质教育大讲堂
路坎坷,很不乐观,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
陶宏开教授作为特邀顾问。
陶宏开教授的素质教育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但是在会上,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
他说,人类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说,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
从现场来看,教职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至少没有第二个人带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随处可见。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
《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
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
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
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
言简意赅!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
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已经推起高潮。
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
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
“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
”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3.素质教育[5]应该从新闻人物做起,充分发挥新闻人物的社会效应。
素质教育[5]的基础就是成人教育,是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
成人教育原应在婴儿教育、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但中国的现状是:部分已经走上社会的经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仍缺少人的基本素质,已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必须立即加强婴儿教育、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成人教育,对现阶段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必须补充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