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地名文化调研报告

地名文化调研报告地名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地名背后的文化意义,探讨地名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名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参观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当地居民和游客,通过了解他们对地名的认知、喜好和理解情况来推断地名的文化意义。
实地参观则是为了亲身感受不同地名背后的文化特点。
三、调研结果1.地名的起源在调查的地区中,许多地名起源于历史事件、地理特征或著名人物。
例如,某地名的起源是因为该地在古代是一片花海,因此得名为花海村。
还有一些地名起源于传说故事或神话传说,这些地名充满了神秘和想象力。
2.地名的文化意义地名通常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
例如,某地名中的“五福”代表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某地名中的“八里桥”则象征着人们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3.地名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地名不仅是当地社会的重要标识,还能够对地方经济、旅游、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某地因为其与历史名人相关的地名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某地因为地名中蕴含的环保意义而重视环境保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明。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们是某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名对当地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对旅游业发展有推动作用,还能够引领地方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地名文化是地方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五、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地名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地名文化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名背后的文化含义。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地名的保护和管理。
3.加强地名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推动地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4.开展地名文化旅游的推广和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总结地名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特定的命名方式和内涵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摘要:1.家乡地名的来历2.地名背后的历史与文化3.地名与当地居民的联系4.地名对于家乡的意义正文:【家乡地名的来历】我的家乡位于中国南方一个美丽的小城,这个城市的名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史书记载,家乡地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 多年前的夏朝时期。
当时,这里地处江南水乡,湖泊星罗棋布,因此得名“水乡”。
【地名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家乡地名“水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识,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家乡经历了多次改朝换代,但“水乡”这个名字始终未变。
它见证了家乡的沧桑巨变,也传承了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
“水乡”这个地名也反映出了家乡独特的自然环境。
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湖泊、河道、小桥、流水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正是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家乡独特的文化现象,如江南园林、水墨画等。
【地名与当地居民的联系】地名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它还是当地居民情感的纽带。
对于家乡的居民来说,“水乡”这个地名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只要提到“水乡”,就会勾起他们心中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同时,地名也是当地居民自豪感的来源。
家乡的居民以“水乡”为荣,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努力保护和建设家乡,希望“水乡”这个地名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地名对于家乡的意义】“水乡”这个地名对于家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家乡的象征,代表着家乡的形象。
每当提到“水乡”,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家乡美丽的水乡风光。
其次,地名是家乡文化的载体,传承着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正是通过地名,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最后,地名也是家乡居民的精神寄托。
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地名都是他们心中的家乡,让他们始终铭记家乡的美好。
总之,家乡地名的来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家乡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深厚感情。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袁文龙地之有名犹如人之有名。
地名是城市的名片,是了解地域风貌的窗口和特殊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原生态状保存下来的老地名,则更具极高的史料价值。
有人说它是城市的活化石,此话并不为过。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载体之一的老地名,也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城市居民的朴实情感,又往往寄托着城市居民的美好愿望。
蕴涵着神话或传说、轶闻、民俗的老地名,在民众的口传耳濡中,作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生存形式,代代传承,不失为是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纽带。
因此,地名不单是为人们指向认路的文字符号,而是汇聚着人类智慧,并浓缩着一段人文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难想象,如果常熟城内的老县场、新县前、坛上、塔前、教场湾、阁老坊、总马桥、小庙场、青果巷、义庄弄、六房湾、琴川河、洗砚池、醉慰街、含辉阁、会元仿、儒英坊、百忍堂、言子桥、翁府前、朱雀弄、九万圩、书院弄、忠胜巷等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一旦全部消失,那么常熟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历史内涵就将“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显得大为逊色。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遗憾的是不少老地名,已经在前几年人们的不经意见被悄悄地逐出了城市“名片”,正在逐渐消亡。
联合国第五、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都明确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便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
保护和规范地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我国民政部鉴于前一时期由于缺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有些地方出现的乱更名、乱起名现象,也在去年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而我省有关部门在详细调研基础上制订的《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亦将在年内正式出台,并首先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实施对老地名的保护。
其实,保护老地名也是与世界接轨的体现。
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老地名的内涵显得与当今时代脱节,不再适应当代民众的审美情趣。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自然界开发的扩大,一批新地名急需新的命名。
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

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泉州路文化与地名的关系专业:10商务日语姓名:曾偲丽学号:100644021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
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了解泉州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泉州街道的演变为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泉州市区“六纵六横”路网的15条主干道进行“白改黑”改造正在持续进行,原来的水泥路面成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网街道被称为城市肌理,从历史上的古城泉州今天的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泉州城市的路网格局几经变迁,充分折射出这座城市的不断发展。
宋元:十字形结构延续千年“从宋元时期至20世纪初,基本是以现如今的东街西街及中山路所形成的十字形及几十条纵横交错的小巷构成。
据《晋江县志》、《泉州府志》等相关文献记载,出于方便管理等需要,唐五代泉州城建成不久,就形成了以街坊为格局的城市结构,如今的东街西街和南街(今中山路)是当时古城主要干道。
宋代之后,实行开放式管理,坊墙被拆除,原旧坊墙所在地形成了一条条小街巷,彼时形成的道路交通格局,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都没有大的改变。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都里·街巷市厘》记载,当时泉州城内有13条街,45条巷子。
但由于早期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畜力等,因此,道路均较为狭窄。
古时的道路,除了主干道和部分巷子为石板路,大部分均为土路。
上世纪初:旧城街道仍狭窄泉州城路网的变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从1922年泉州工务局测绘的“泉州市图”,尚找不到泉州中山路,那时的路从天后宫西侧走入寮仔街北上,就是义全街、排铺街、南岳街、亭前街,连接旧城南街,直达威远楼,算是泉州的“南北通”了。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

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化地名的由来与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影响和文化发展等息息相关。
剖析地名这块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
标签:中国地名文化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
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
地名固然是符号标志,但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
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发现:“地名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及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
”(王秉钦,1995:181)一、“中国”国名的由来“中国”又称“中华”,古代又称“华夏”“九州”“神州”。
“中国”一名,由来已久。
商代的领土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但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只有黄河中下游一带,更大范围的地区分封给各诸侯国或一些部族管理。
到了后期,人们只把以王都为中心的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商”。
而“商”位于东、西、南、北四方土地的中央,成为国中之国,所以当时称“商”为“中国”。
到了西周时期,把帝王所在的京都或中原地区也称为中国。
如《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中国”这一名称含有京都及地区位于中央的意思,同时也指政治、文化的中心。
“中国”一词在古代也指华夏民族居住的地区。
“中华”两字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裴松之注。
“中”指“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华”字则来源于“华夏”。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古称。
由于华夏民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并位于东、西、南、北四方的中心,所以又称“中国”为“中华”。
“华夏”是中国的古称。
“夏”,大也,指中国是有文明礼仪的大邦。
加强老地名保护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加强老地名保护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加强老地名保护对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传承和文化记忆:老地名通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是一个地区或社区的历史演变的见证。
通过保护老地名,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体验和感受过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社会变迁。
这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识,从而形成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
2.文化身份和社会认同:老地名常常与当地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认同紧密相关。
保护这些地名有助于保留地域特色,防止文化同质化和标准化,维护社区成员的文化认同感,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3.语言和语境:老地名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地理、生态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这些地名通常反映了当地语言的独特特征和语境,是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老地名有助于保留和传承地方语言,防止语言失落和衰退。
4.教育与研究:老地名蕴含丰富的历史、地理和环境信息,可以为教育、研究和学术领域提供宝贵的资源。
保护这些地名有助于提供历史地理材料,促进地方文化研究,为学者、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研究和教学的资源。
5.文化创意和旅游发展:老地名常常具有浓厚的文化创意价值,可以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同时,这些地名也吸引了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6.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老地名通常与地域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保护这些地名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通过传承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地名,可以促使人们更关注地方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加强老地名保护不仅有助于保留历史文化遗产,还能促进社会认同、文化传承、语言保护、教育研究以及创意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这是一个涉及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地名的重要性发言稿

地名的重要性发言稿各位朋友: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地名重要性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地名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标识,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拿我自己的家乡来说吧,我家乡有个小村子叫“槐树村”。
这个名字听起来特别普通,但却藏着好多故事呢。
我记得有一次,村里的老长辈跟我们这些小孩子讲,以前村里有一棵巨大的槐树,那可是先辈们遮阴乘凉、议事聚会的地方。
那个时候,村子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名字,但这棵大槐树就像一个地标一样。
慢慢地,大家就把这个村子称为槐树村了。
从这件小事里,就可以看出地名和历史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每一个地名背后可能都有一个故事或者一段历史。
地名还非常具有实用的价值。
我曾经出去旅游,在一个陌生的城市。
当时我迷路了,只能通过地图查找地名来找我要去的酒店。
这个时候,地名就像是在这个陌生城市里的导航坐标,准确地指引着我走向正确的方向。
如果没有那些准确的地名,我想我可能在那座城市里真的像一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了。
另外,地名也是一种情感的纽带。
每当远方的游子听到自己家乡的地名时,心里都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
我的体会是,不管走得多远,“槐树村”这三个字就像家的召唤一样。
念起那些地名,就会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想起故乡的亲人朋友。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名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我们当地有一些传统节日,都是和地名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村里会在槐树村的村头那片空地上举办丰收节庆典。
如果抹去了这个名字,这个庆典就失去了它本身所蕴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
总之,地名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标记,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游子的乡愁,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导航。
我们应该重视地名,保护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
对了还想提一下,有些古老的地名因为城市的发展可能面临消失的危险,我们需要行动起来,保留这些珍贵的地名及其蕴含的文化财富。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众所周知,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
它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指代作用,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因此,可以说,作为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体现的地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其璀璨的结晶。
特别是汉语地名,因其以汉字这种“因形示意,寓意于形”的文字体系为载体来表达呈现,故基本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范畴。
传统文化就如一块雄厚的基石,为汉语地名命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探讨地名由来,我们先来说说现今人们所谓“地名”是怎么出现的。
“地名”一词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归纳,分析,进而概念化的结果。
现代意义上的“地名”概念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其中有“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的话;而与班固同时代的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也运用了“×,地名,从邑×声”的释名方式。
而现存最早的地名学著作《汉书地理志》,是一部以汉代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志书,收集了汉代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重要的军事区划名称,各政区内的主要自然地理实体名,人工建筑和名胜古迹名,共达四千五百多条。
最早地名词典则为晋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京相璠所著《春秋土地名》,它是我国第一部地名词典。
该书主要对先秦诸史中所载春秋时期的地名,进行渊源、类别、位置的解释。
清代学者陈芳绩编纂的《历代地理沿革表》,则是我国第一部地名沿革表,分部表、郡表、县表三等。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直至近代,先后有17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西安市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而对其的研究也能为我们全面了解西安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有所帮助。
本文主要以西安市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九个区比较著名的地名为研究对象,从地名命名与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关系入手,在探究其由来的基础上,阐释其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错综复杂关系,以便对实际层面上的地名管理与服务、地名文化保护与发展和地名标准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
地名的文化意义

地名的文化意义
地名的文化意义
地名是一座城市、一片区域、一个国家的象征,它包含着深刻而又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底蕴。
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历史上,一个城市的地名都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沿革,还反映了这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
一个城市的地名可以反映出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反映出当地民族的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情况,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其歷史悠久的特色。
比如,“京”在汉语中表示“京城”,历代中许多朝代都将此作为都城的名称,这说明当时的集权文化仍在持续发展,决定了当地政治文化的定位。
一个城市的地名还可以反映出当地地理特征的变化,比如“浙江省”地名的由来就是从“浙”,表示此地水流湍急,易发生涨潮等现象;“江”表示此地又多河流汇集;“省”的历史渊源,则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文化,即道路或区域被政府分管。
因此,一个城市的地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可以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以引爆当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透过家乡的地名,追寻文化的根脉

透过家乡的地名,追寻文化的根脉【摘要】:在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密切的理论支撑下,以教材中“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为抓手,将家乡地名文化研究作为角度开展教学。
课堂以打卡金华、了解通名专名、讲述地名故事、守护地名文化为线索,前期准备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做到脚上沾泥;中期实施指导学生撰写报告,做到手上拿笔;后期教学引导学生当堂展示,做到眼里有家乡,心里有乡情。
最后,以本课为契机,鼓励学生个性化设计“家乡文化研究”专题,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逐层递进的专题研究序列。
【关键词】:家乡文化、地名、调查研究、语文教学一、地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可能性地域文化与文学颇有渊源,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由气候与土地等的不同论述北学与南学精神之殊异;并在《中国地理大势论》阐述南人与北人气概之不同表现于诗于文于赋上各为家数,“文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特甚焉。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分析南方之文与北方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表述“南人之想象力之伟大丰富”是“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之”的;鲁迅在《北人与南人》直言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可见,就地域文化与文学有颇多值得探讨的学术空间。
然而,地域文化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既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需依靠地理学的手段,学术研究尚且难度不小,遑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但是,将地域文化缩小至家乡文化,便使得在“地域文化与文学”这一大概念理论支撑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融入地域文化研究成为可能。
1.应教材之新变,是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缘起统编新教材将“家乡文化生活”纳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单元导语”要求学生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了解家乡的人和事,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回顾昨天,深入认识家乡;考察今天,对丰富家乡生活提出建议;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地名文化发言稿

地名文化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地名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地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通过研究地名,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特点、人文风貌以及发展历程,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首先,地名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标志和象征。
地名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地理标志和象征,传递着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
比如,北京的“故宫”,这个名字就代表着北京作为中国古代皇帝的居住地,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再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代表着法国的工业精神、工程技术和现代化程度,成为法国的象征之一。
地名文化正是通过这样的代表性地标,让人们对地区有更深刻的印象,并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知。
其次,地名文化体现了特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从地名中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
比如,江苏苏州的名字中包含了“苏”字,这个字源于古代中国的苏文化,反映了苏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名城的地位和影响力。
再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这个名字来自于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城市Barcino,它的地名体现了古老的罗马文明和西班牙的历史底蕴。
通过研究地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承。
此外,地名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地名和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的地标和地名取而代之,往往抹去了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因此,我们要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地名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地名文化的管理和规范,保护传统地名不受污染和侵蚀,同时注重培育新的地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推广地名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创新和交流。
地名文化的推广不应该只是死板地传统宣讲,而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
基于地名对所处历史文化的解读

基于地名对所处历史文化的解读———以家乡略阳为例12文化产业管理成海军 1211031003 摘要:略阳,虽是陕南山区之县,地处陕、甘交界毗连之处,是汉人与氐羌人的杂居之地,亦是蜀道中的一段,历代兵戎常争不断,文人及商贾往来,南北东西政权交替,在此都留下了不少文化遗存,演绎出了太多的历史剧。
岁月交替,社会变革,文化遗存信息日渐湮灭,今日之略阳人,很少知晓略阳昨日事,或有数典忘祖之忧。
为使厚重的略阳历史文化,不至于淡出世人的视野与社会生活,使年轻一代能继承略阳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开拓略阳更美好的明天。
引言:当下的网络对于那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都有着各种解读,但对于我的家乡(一个不起眼的西北小县城)不知是何种原因,在网上却很少搜集到一些比较官方的资料,所以我便萌生一个念头: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弥补这个缺憾。
立足自己的专业,探索我的家乡陕西略阳县以及下辖的接官亭镇和峡口驿镇地名的来历以及过去的历史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这也是算对家乡的一些贡献吧。
对资料的搜集比较仓促,有的也未经考证,但我想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能在寒假走访当地史馆和学者弥补不足,完善百度百科关于这几个地名的解读。
略阳地方史志最早见于《永乐大典》记载,《大典》卷9764引《沔州志》,应为南宋禧三年(1207)至明洪武七年(1374)时期的州志(时略阳称沔州);《大典》卷11981引录《武兴集》为古武兴现略阳的又一本地方文献,但可惜未发现有存世版本。
明清时期,略阳县利用档案编修志书较为兴盛,留传下来的旧县志现档案馆有7种版本,建国编辑有两种县志。
一、“略阳”的来历1)明嘉靖《略阳县志序》说到:“略阳汉之属邑,为古梁州之域,星分舆鬼之次,旧属沔州,复俱为县。
其地多山水,平原川壤绝少,民俗朴质。
先代以来,亦有名贤隐士。
其来历、兴废、改迁之由,详见於篇,兹不复赘。
物产之饶,由大江通於川蜀,其可志者多矣。
故阙而无徵,残而未备,有待於今日,非偶然尔,盖亦有数也耶。
地名中的文化

地名中的文化——地名起源探寻活动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特殊的文化符号,它蕴含了当地人民对于家的浓烈情感。
地名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外,还蕴含该时代的地理、社会、历史、政治、民族和语言等大量信息。
我们鄞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清代史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
堇,草名也,加邑为鄞。
”“鄞”由此得名。
鄞地建县始于秦。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句读音为勾)三县。
其后历经时代演变,直至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
鄞州的山溪沟渠、湖塘堤岸、景物古迹、街巷里弄等地名之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虽然不少地名的本义已经消失在历史沧桑中,但后人能凭借这些名称勾起对那些逝去历史的记忆。
例如:【集士港】因中塘河在该镇有十字交叉之港,故原名“十字港”,后人雅化为“集士港”,寄寓了招贤纳士的美好意愿。
【堇山路】以区境内赤堇山得名。
【埕窑】曾是鄞州东南部横溪镇有名的烧窑基地,那里的18个大窑皆烧埕,所以该地命名“埕窑”。
【陈婆渡】传说宋代以前陈婆渡这儿有一条九曲江,与江、海直通,潮激卤浸,满目荒凉。
后来一对姓陈的渔民夫妇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
在三江口边搭了一个茅草棚,以捕鱼为生,成为这里的第一户人家。
老汉夫妇在前江北岸搭起埠头,人称陈埠头。
有时见行人对河犯愁,陈婆就用自家小渔船为人免费摆渡。
老汉去世后,陈婆就不再捕鱼,正式设渡方便行人。
陈婆生前最大愿望就是造一座桥,可惜一直未成。
死后当地人为纪念她,募款建桥,并把此地命名为“陈婆渡”,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请同学们行动起来,询问你的长辈和村委会(居委会),拾趣你家所在地(或曾居住地)周边的地名,一起来探寻地名中的文化。
请地理课代表于6月9日晚自修前收起,交于班主任办公室吴华锋老师处。
地名中的传统文化含量

地名中的传统文化含量地名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沉淀中形成的。
每个地名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与意义。
地名中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对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地理等意义,也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传承历史文化的地名地名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来自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传说、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它们在地名上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
例如,北京的“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中最具代表性和规模最加宏大的建筑群之一,它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特征和气息保存下来,是中国宫殿建筑、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珍贵遗存。
二、反映地理环境的地名地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因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地名中的传统文化含量也与此密不可分。
例如,云南的“石林”,其实是一些由方解石和石灰岩组成的森林,由于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这些石头化为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奇妙石柱和岩石,构成了一片石头的“森林”,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成为了中国国家级风景区。
这里的地名“石林”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对当地文化影响的体现。
三、传递民俗文化的地名地名中的传统文化往往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映了民族文化传统的魅力与风貌。
例如,湖南的“张家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张家界”的名字来源于当地历史文化中一个传说的人物张家界。
据传说,张家界在唐朝时是一个著名的将军,掌管着当地的军事和政权,他不仅保护了本地的人民,而且喜爱自然风光,留下了许多文字和诗歌来描述这里的美景,后人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里,成为了美好风景和传统文化的符号。
四、反映宗教信仰的地名地名中的传统文化还与宗教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西藏的“拉萨”,是西藏的首府,同时也是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其名称来源于藏语当中的“拉萨”,意思是“神秘之地”。
浅谈地名与文化

浅谈地名与文化第一篇:浅谈地名与文化浅谈地名与文化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地名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们在相互交流中为了识别周围环境对位于地表特定位置上的地方所赋予的名称。
”地名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或社会文化内涵,它还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其某一历史阶段的地貌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以及宗教信仰等。
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对地理位置的命名更是丰富多彩。
中国地名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
许多古老的地名往往负载着历史时代的许多印记,地名可以告诉人们朝代的年号、官府的名称、皇帝用字的避讳等。
而且一般都会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如:古城苏州,有十几个别称:春秋时期是勾吴的首府,称为吴中,也称吴都。
战国时建立吴国,别称吴门。
秦属会稽郡,郡县连称吴会。
隋朝以后才以姑苏山为由改称苏州。
在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如有地名与帝王及其皇族的名字相同,就必须更改,也就是避讳。
这种避讳在历史上非常流行,唐宋时期达到高峰。
如河南省洛阳市的宁人坊,原名为宁民坊,因其讳唐朝李世民的名字,而更改为宁人坊;湖北咸宁县,原名为永安县,但在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因避太祖父赵殷永安陵讳而更名为咸宁县。
另外,地名还能够折射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各行各业,各种市集的集散地。
如北京的马厂、羊房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兴旺发达的畜牧业;北京的沙锅刘胡同、豆腐陈胡同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的手工业情况;北京的瓷器口、帽儿胡同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的经销的商品。
北京的周口店、长城、天安门、紫禁城、十三陵等地名都能折射出古老北京的悠久历史。
地名还带有感情色彩。
不过这种色彩的浓淡程度不一罢了。
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地名日益增多,地名色彩也因语言发展变化而变化。
地名的感情色彩,在地名产生时就有了。
最初是人们表达与自然界斗争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胜利或喜悦,希望或祝愿。
在耕作、畜牧等生产活动中,人们遇上一块如意的地方,收获丰厚,于是冠以优美动听的名字表达人们的感情。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原创实用版5篇】目录(篇1)1.家乡地名的来历概述2.家乡地名的历史渊源3.家乡地名的文化内涵4.家乡地名与当地居民的联系5.结束语正文(篇1)【家乡地名的来历概述】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与情感。
家乡的地名,更是凝聚了历史、文化与乡愁的符号。
本文旨在探讨家乡地名的来历,让我们从地名的角度更好地了解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家乡地名的历史渊源】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家乡地名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据史书记载,家乡地名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地名的来源往往与地理环境、历史事件、民族迁徙等密切相关。
例如,家乡地名中常见的“山”、“水”、“川”等字样,便是对地理环境的直接描绘。
而一些地名则与历史事件有关,如“项羽岭”便是因楚霸王项羽曾在此地驻扎而得名。
此外,家乡地名还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嘎拉达”这一地名便源于蒙古族的语言。
【家乡地名的文化内涵】家乡地名不仅是地理环境的标识,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名中蕴含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历史事件的记录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
从地名中,我们可以窥见家乡的过去,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
例如,家乡地名“凤凰山”,传递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寓意着祥瑞吉祥。
这些地名文化,既是家乡的独特标识,也是我们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载体。
【家乡地名与当地居民的联系】家乡地名与当地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名往往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信仰观念。
例如,家乡地名中的“庙”、“寺”等字样,便表明了当地居民对宗教信仰的重视。
同时,地名也是当地居民情感寄托的象征。
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世代居住的居民,家乡地名都是他们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
【结束语】家乡地名是我们了解家乡历史、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途径。
目录(篇2)1.家乡地名的历史渊源2.地名背后的民间传说3.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4.地名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正文(篇2)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个独特的地名,这些地名或是来源于历史,或是出自民间传说,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故事。
家乡地名调查报告

家乡地名调查报告家乡地名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也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而家乡的地名则是家乡的标志,是一座城市或乡村的名片。
本文将对我所在的家乡地名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由来和意义。
二、家乡地名的由来1. 历史渊源我家乡地名的由来与其历史渊源密不可分。
据史书记载,我家乡在古代是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因地处交通要冲而得名。
当时,这片土地上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从中心地带流过,形成了一个小岛。
人们将这个小岛称为“中心岛”,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地名。
2. 文化传承家乡地名的由来也与当地的文化传承有关。
在我家乡,有一座古老的庙宇,供奉着一位历史上的名人。
这位名人在当地享有盛誉,被尊为“文化之神”。
因此,人们将这座庙宇所在的地方命名为“文化庙”,以示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三、家乡地名的意义1. 历史记忆家乡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每当人们提及这些地名,就会联想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故事。
这种记忆的传承,使得家乡地名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记忆的载体。
2. 地域特色家乡地名还反映了地域的特色和文化。
比如,我家乡有一座山峰,形状独特,被当地人称为“龙头山”。
这个地名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山峰的形状,也凸显了家乡的地理特征和自然风貌。
3. 社会认同家乡地名也是人们对家乡的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
当人们离开家乡,远离熟悉的地名时,常常会怀念家乡的美好和亲切。
这种认同感使得家乡地名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纽带,连接着人与家乡之间的情感。
四、家乡地名的保护与传承1. 保护意识的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家乡地名面临着改名或淡化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家乡地名的保护意识,倡导保护家乡地名的重要性,以避免文化遗失和历史断裂。
2. 教育与宣传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家乡地名的由来和意义。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地名的认同感,也可以促进家乡地名的传承和发展。
3. 保留与创新在保护家乡地名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适当进行创新和发展。
地名文化讲稿

电子系 081180073 申伟博谈亳州的地名与文化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着地名,地名代表着信息、代表着历史、代表着文化、代表着一个地方很多重要的东西。
下面就以我的家乡的一些地名谈一下我个人对于地名文化的看法。
我来自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纬34度,属于比较典型的北方城市。
同时,这也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与厚重的文化积淀的城市。
然而,相信很多同学都不认识这个字,我总结了认识这个字的五种可能:一、到过亳州或知道亳州;二、认真学习历史,知道商汤王灭夏桀之后,把都城建立在亳;三、在学习曹操的诗歌时,了解了曹操的籍贯——安徽省亳县。
四、高考前认真复习语文,学到了音形义辨析中的“亳”;五、亳州当地人。
因此,大家不认识它也很正常。
下面,我介绍一下亳州的来源。
“亳”字在词典中有一种释义——古国名,故址在今安徽省亳县。
春秋时陈地,汗为沛之谯县,魏为谯郡,晋为南兗州,齐为亳州。
“亳”字最早出现在商朝,商朝有两件重要的事,一是商汤灭夏,二是盘庚牵殷。
商汤灭夏之后,把都城设立在亳,后来,他的子孙盘庚觉得亳的地理位置不太好,便把都城牵到了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即殷墟遗址所在地。
但是,当时的“亳”却并非今天的亳州,它位于河南境内,当然距离亳州不是很远,可以说,亳州就是当时的京畿重地。
因此市内现有一座汤陵公园,据说商汤王的牙齿埋在这里。
亳州市原为县级市——亳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地级市,总面积8522.5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34万人,下辖谯城区和涡阳、蒙城、利辛三县,(相信,“涡”这个字很多人也会读错,这也是高考时的一个考点呢!山南水北为阳,涡阳自然位于涡河的北面,涡河是淮河的支流,是我们的母亲河)谯城区即为原来的亳县。
因此,确切的说,我来自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之所以称为谯城区,我想和汉魏时谯郡和谯县的称谓是分不开的。
亳州是中国著名的酒都,古井贡酒誉满天下,她也是中国的四大药都之一,每年的9月9日这里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世界中医药博览会,届时会有大量的游客与药商来到亳州观光洽谈生意。
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资环学院06张婷瑶 060906049涵---关系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
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置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
”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
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
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
北宋时,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
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
(《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
”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
从山东地名解读齐鲁文化

从山东地名解读齐鲁文化摘要: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反映特定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山东地名与齐鲁地理文化、齐鲁历史文化、齐鲁居民生活、齐鲁方言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本文从这些方面解读山东地名所反映的齐鲁文化。
关键词:山东地名;齐鲁文化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心理、民族、社会等文化内涵。
地名属于语言学中的专有名词,它是地名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民俗历史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地名的研究,可以再现特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深层次了解一定社会的物质和意识形态。
正如冯骥才先生在《地名的意义》中所说的,“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地名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俗心态的典型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璀璨结晶。
山东是中国东部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素有“齐鲁之邦”、“礼仪之邦”、“孔孟之乡”的美誉,也是文化资源大省。
山东省下辖17个地级市、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共有8万多个行政村,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在对山东地名文化的考察中,使人深刻地感受到:地名之于文化,是尘封的记忆,是文化的代言,是历史的引领。
地名使我们看到了山东文化的多元、变迁与凝固,强化了对齐鲁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起作为山东人、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和爱国情。
一、山东地名与齐鲁地理文化山东人把齐鲁文化概括为“一山一水一圣人”,指的是泰山、黄河和孔子,这个概括道出了山水自然因素对齐鲁文化的基础作用。
山东中部,地形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环学院06房地产班张婷瑶 0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
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
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置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
”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
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
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
北宋时,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
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
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
(《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
”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
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
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
次则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前后街,皆二丈许。
其余多不及二丈……,各街面悉敷以石板,两旁有阶沿,高于街面四、五寸,阶沿上宽二尺内外。
……城内外各街平坦,无一陂陀。
”1913年,拆除满城,与大城并击为一。
满城胡同名称悉改为街或巷。
新中国建立后,成都从一个消费性城市,逐步向综合性工业城市转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区范围扩大,街道变易甚多,随着城市规划的建设加速,许多传统的街道得到改造,城市的主要干道拓宽延伸,形成了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系统。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新建各大干道,如:
1、贯通南北之干道:人民路、解放路、府青路、红星路;
2、贯通东西之干道:新华大道、蜀都大道;
3、环城干道:一环路和二环路。
同时由于兴建这些干道拆除了若干小街小巷,这些小街小巷的
名称也就随之而永久消失。
这些老地名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城市改造,城市扩大,一部分新街名取代老街名是地名文化发展的必然延续。
由于城市地理的变化,导致街道地名的变化和数量增加。
1981年成都市第一次地名普查公布,成都中心城区街、路、巷、居民点共1087条。
1991年再次对成都中心城区进行地名补查,此次统计的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05条。
二、成都街名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一)成都街名记录了城市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历史
成都作为区域政治中心城市,历史上曾是数个王朝的都城,长期以来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此,成都成为了机关衙署的汇集地。
因而,成都长久以来的区域行政中心地位也在其街道地名中得以反映,例如在成都的街道地名中就有不少以历代官府衙门命名的:正府街:是因宋代成都府衙署驻地而得名。
总府街是因明代都指挥使衙署和清代巡抚衙门和总督衙门先后设此得名。
明代和清代制度,一省最高长官叫巡抚,但遇有军事行动时,常跨省行事,故在几省巡抚之中任命一名为总督(仍兼本省巡抚);军事行动结束,总督之职撤销。
清初,四川未设总督。
康熙年间,为筹划进兵西藏,曾暂设总督兼四川巡抚,在巡抚衙门之外另建总督衙门(现四川宾馆位置)。
不久,总督之职撤销,街名留存。
督院街为明代巡抚察院衙门和清代总督衙门驻地(衙门旧址在今四川省政府所在地)。
雍正九年清廷设四川总督,以抚署为督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