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教学大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训诂学的六个时期。教学难点是先秦、清代两个时期的名人名著。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训诂学发展的时期
一、萌芽时期 二、兴起时期 三、扩展时期 四、变革时期 五、衰微时期 六、鼎盛时期
第二节 训诂学成就
一、先秦的训诂学成就 二、两汉的训诂学成就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训诂学成就 四、宋元明的训诂学成就 五、清代以来的训诂学成就
4.教学内容
一、曰、为、谓之
第一节 释义术语
二、谓 三、犹 四、之言、之为言 五、貌
一、读曰、读为 二、读与某同
一、读如、读若 二、当为、当作 三、统言、析言
一、或为、或作 二、本作、本或作
第二节 注音术语 第三节 词例术语 第四节 校勘术语
1.教学基本要求
第四章 训诂方法
理解并掌握各类基本的训诂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训诂工作。
《训诂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1101402 课程名称:训诂学 学 时:32/2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汉语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 综合性应用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属于我国古代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 教学等工作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课程任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训诂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不同历史 阶段的训诂成就、训诂术语和方法等。第二,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训诂学知识阅读古书,提 高辨误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 训诂学的新领域
一、俗语词研究的意义 二、俗语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俗语词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训诂学

训诂学

7、传统训诂学的术语:
一、某,某也(有时可不用也):是训诂最常用的特定形式,表示某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词在前)如:槁,枯。 挺,直也。
二、1、谓(被解释的词在前,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如:后生:谓少年。“谓”有时也用来表示比喻意义。)、2、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亦作“这之”、“之谓”。但和“谓”不同,前后次序相反。)、3、言(加在解释的词语之前,组成“某,言某也”的格式。有阐述的意思,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4、犹(组成“某,犹某也”的格式,大致和现代“等于说”相当。)、5、曰(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被解释的词在后面。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这类的“曰”多用来给词下定义。
以上术语可归类:分别近义词的:曰、谓之、为。用近义词或引申义作解释的:犹。用共名释别名的:属、别。形容状态的:貌。说明虚词的:辞。声训以求语源的:之言、之为言。声训读破的: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正误的:当作、当为。
考核目标:
识记:历代对“训诂”的解释、训诂学的内容、训诂的实践形式、传统训诂学的术语。
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或用“读若”、“读如”等标示,后来多用反切注音。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给古书注音。
宋代朱熹著《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和《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古人有时以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寄寓训诂的内容,如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和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
5、训诂学的原则:
三、1、当作(当为)(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2、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3、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有时也用本字说明假借字)、4、之言(之为言)(使用这术语,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的推原有关。其格式为“某之言某也”,“某之为言某也”。)、5、浑言(笼统地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或“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或“对文”)二者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浑言”彰其同,“析言”明其别,旨在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与区别。6、其他:(1)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基本格式为“某,某貌”。有时也用“……之貌”。(2)破读、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这“破”,也叫“破读”、“破字”或“易字”。“读破”是另一种含义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改读的主要是声调,所以有人把这类的“读破”又称“四声别义”。有时候,读破字也有声母、韵母的不同。(3):(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4)属、别:都用来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事物的共同性,“别”强调事物的区别性。“属”又叫做“丑”。顺带提到“连属”,即“连读”,表示上下文意和语气要相连。(5)一曰、一名:“一曰”用以指出别义,或指出并存数说;“一名”限于用来指别名。(6)如字:表明某字当读本音,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7)通语、凡语、代语、转语:通语指非地区性的普通词语。凡语即一般通用的词语。代语指方言之间意义相同可互代的词语。转语指因果、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8)变文、互文(互辞、互言、互文见义、参互见义):“变文”说明引用原文时词语有变动。此外,不是变动引用原文的字眼,而是在行文中变动词语,以协和音响,避免词语单调、重复,也属变文。(叙写佛教故事的也叫变文)“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又叫“互辞”、“互言”、“互文见义”、“参互见义”。互文基本作用是使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9)今文、古文、故书: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成,行文中多用本字。当时称为“今文”。后来又发现了一些用战国时代字体写的经书,多用假借字,称之为古文经学。今文经派重在微言大义,古文经派重在章句训诂;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故书”等于说“旧本”,专用于《周礼》、因《周礼》只有古文本。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训诂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几种素养:1.了解训诂学课程的性质内容、目的要求及学习方法。

2.了解训诂学所训释的内容。

3.了解训诂学的方法。

4.了解训诂学释词的方式及术语、训诂学的历史。

5.培养和加强学生对训诂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复习各科教材中的文选内容及其注解。

是学习本课程的前提。

注意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2.总结各章节的知识点,要做到前后融会贯通。

3.利用训诂学原理解释常见释义所采用的方法。

4.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在训诂的内容与训诂的原理,因此,讲课内容要突出这两部分内容。

5.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详略得当,合理安排必讲内容与自学内容。

同时要体现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音韵学、汉字学。

(4)第四节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

2.重、难点提示(1)重点:第一节释词与解句。

(2)难点:对所释词语意义的辨析。

第三章训释词义的方法(1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与5)1.教学内容(1)第一节因形求义:概念;起源;原理;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2)第二节因声求义:概念;原理;声训的历史;声训的作用;(3)第三节因文求义:概念;因文求义使用方法。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因形求义;因声求义;(2)难点:利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与声训方法的运用。

第四章解说词义的方式(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4)1.教学内容(1)第一节直训:同训、互训、递训、歧训;(2)第二节义界和描述;(3)第三节譬况、举例及其它:譬况、举例、插图、由反知正、增字足义、反义相训。

2.重、难点提示(1)重点:解说词义方式的掌握;(2)难点:增字足义与反义相训的辨析与运用。

第五章训诂的常用术语(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4)1.教学内容(1)第一节释义术语;(2)第二节注音术语;(3)第三节词例术语;(4)第四节校勘术语;2.重、难点提示(1)重点:训诂术语的的掌握;(2)难点:对注音术语的辨析。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绪论《训诂与训诂学》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绪论《训诂与训诂学》

举例
《史記·陳涉世家》: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 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举例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 器。”
清人王念孫《讀書雜志》:“佳”當作“隹”,字 之誤也,“隹”,古“唯”字也。
(一)前人对训诂的解说
• “訓詁”這個術語很早就有,最初單稱“訓”或者 “詁”,“詁”也作“故”。
• 《漢書·揚雄傳》:“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 詁通而已。”
• 《說文解字》言部:“訓,說教也。從言,川聲。” 段玉裁注云:“說教者,說釋而教之,必順其理。引伸 之凡順皆曰訓。”
• 《說文》言部:“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段玉 裁注云:“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 說教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訓 故者,順釋故言也。”
何谓“训诂”
举例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举例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徵之矣。”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論語·陽貨》:“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 樂云,鐘鼓云乎哉?”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
文字学、小学
• 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 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 言 孳 乳 而 寖 多 也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 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 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

北京⾃考《训诂学》考试⼤纲北京市⾼等教育⾃学考试课程考试⼤纲第⼀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的⼀、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北京市⾼等教育⾃学考试汉语⾔⽂学专业(本科)专业课,教材采⽤⾼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出版的《训诂学》(第2版),王宁主编,李国英、李运富副主编。

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具性,⽬的是让学员在古代汉语课程的基础上,进⼀步直接阅读各种古代训诂材料,掌握训诂原理和注释体例,从⽽提⾼古籍阅读能⼒,并能在实际⼯作中应⽤训诂学知识解决⼀般程度的疑难问题。

本课程的特点有:⼀、本课程所讲解的训诂学理论与⽅法都来⾃对古⼈注释古书的训诂实践的归纳,它的基础是古代⽂献,它所⾯对的材料相对来说⽐较艰深。

古籍阅读是本课程的基础,也是本课程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定要阅读并且读懂⼀定量的原始⽂献,包括古注、训诂专书与字词考证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理解本课程讲述的训诂体例、训诂原理与训诂⽅法。

⼆、训诂学知识的增长和运⽤训诂学知识的能⼒的提⾼依赖长期的积累。

古往今来关于字词训诂的材料卷帙浩繁,⽽且往往琐碎零散,不太可能在短时间⾥把握如此⼤量的材料,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着⼒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同时,长期地耐⼼地积累关于字词训诂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提⾼。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阅读⼀定量的训诂材料,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概念术语、基本原理和⽅法,并能适当应⽤。

1.掌握训诂的概念,了解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以及训诂与训诂学的关系。

2.了解训诂学的产⽣与发展过程,以及训诂⼯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3.熟悉训诂材料的基本类型,了解随⽂释义的注释书、经过类聚的“⼩学”专书和从语⾔⽂字⼊⼿的专门考证等各类训诂材料的内容、体式、结构和特点。

4.掌握以形索义、因声求义、⽐较互证三⼤训诂⽅法。

5.了解训诂学的应⽤范围,并且能够运⽤训诂学的⽅法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1.训诂学的学习以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为基础,同时⼜是古代汉语课的延展与深⼊,学习训诂学⽆疑会提⾼古代汉语的⽔平。

《训诂学》课程导论教学课件

《训诂学》课程导论教学课件

•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 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 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他 认为: (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 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古语用当 时的今语去解释;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方言,用 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 (二)《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说释而教之“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 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 描绘、说明。 • 黄侃说,“诂”就是“故”, “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 综上,训诂的本义是“解释古语” (动词)或“古语的解释”(名词)
• “训”、“诂”二字最初是分开使 用的,如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要籍 《尔雅》的前三部分分别为《释 诂》、《释言》、《释训》。 • 二字连用始于汉代毛亨的《诗诂训 传》。当时二字的组合形式尚不固 定,“诂训”、“训诂”皆可。
《训诂学》课程导论
—、课程性质 训诂学课属于汉语基础理论课程。 是从事文史研究式作的—门重要的课 程。 二、课程目的 训诂学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训 诂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阅读古书 的能力,为从事科研、教学和整理古 籍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要求
懂得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明确学习训诂的意 义; 了解训诂学与相关学科的共关系:掌握各个历 史时期训诂的特点,对训诂源流有—个概略的认识。 掌握形训、声训和义训的原理和特点;熟悉常 用的训诂术语的含义和作用。 了解古书注解的源流;结合古注要籍的学习, 掌握古注的各种类型的特点、体例;了解通释语义的 重要专著的内容、体例和作用,并能利用古注和训诂 专著阅读古籍。 了解训诂的主要原则,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教学大纲杨凤仙编写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796目录前言 (798)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798)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798)三,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 (798)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 (799)第一节训诂学和"训诂"的含义 (799)第二节训诂简史 (799)第三节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 (800)一,二者内在联系:都是以词义为研究对象 (800)二,二者的区别 (800)复习与思考题 (800)拓展书 (800)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801)第一节训诂学性质 (801)一,训诂学性质 (801)第二节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805)一,对传统训诂学的评价 (805)二,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805)复习和思考题 (805)拓展书目 (805)第三章训诂内容和方法 (807)第一节主要内容 (807)一,训诂的主要内容 (807)第二节训诂的方式 (807)一,训释词义的基本方法形训就是以形索义 (807)二,解释概念:形训,声训,义训 (808)三,训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808)拓展书目: (808)第四章古注 (809)第一节古书的注释 (809)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809)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809)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811)四,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注释用语 (813)五,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820)思考与复习题 (821)拓展书目 (822)第五章训诂学有关著作 (823)第一节《尔雅》 (823)第二节《说文解字》 (824)训诂学797一,《说文》的时代和作者 (824)二,《说文》解说文字的条例 (824)思考与复习题 (824)拓展书目 (824)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798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06选修课.编写目的:介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情况.课程简介: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语言工具课,是本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训诂体式,训诂条例,读注和作注,训诂简史等知识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义,读懂古籍,继承文化遗产;学会辨析词义,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任务是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训诂"和"训诂学"的名词概念,常用术语,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和随文释义的注疏,明确训诂学的任务和目的,理解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及其与语言学其他分支的关系,掌握研究训诂学的基本方式,了解常见训诂学著作.三,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3学时)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3学时)第三章训诂内容和方法.(9学时)第四章古注.(15学时,其中理论9学时,实践即使阅读古书注解原文6学时)第五章训诂学有关著作.(6学时)训诂学799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相关概念,重点是了解训诂的含义;难点是了解训诂学史的相关知识.学时分配:3第一节训诂学和"训诂"的含义训诂学,即"古汉语语义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以词义为主,兼及语音,语法和修辞一,i[i]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传统的训诂形式可以分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着."训诂"的本义是训释,疏通古代语言."训诂"汉代人大多写作"训故".在当时的用法中,"训"是动词,"故"是名词,两字连用时,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故训,先王之遗典也."训诂是词义解释的学问,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古代汉语的语义,并探讨词汇理论,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句意章旨,名物制度及语言的表达功能等.第二节训诂简史时有古今,地隔南北,语言文字自然产生变化和差别.时闲的推移,带来名物制度,风俗人情的改革变异,反映在文字记录上,不能不出现时代的隔阂.只要语言有需要解释之处,就会出现训诂.一、先秦的词语解释和为某书作解说的传注,是训诂的萌芽.二、汉代,严格意义的训诂产生.出现了:第一部训诂专书,《尔雅》;第一部方言词典,扬雄的《方言》;第一部形训词典,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部音训词典,刘熙的《释名》.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方法上,开始出现"义疏",即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训诂专著,有魏张揖的《广雅》,晋吕忱的《字林》和梁顾野王的《玉篇》.四、唐代出现了为前人的注疏作注解的"正义".著名的有孔颖达等人《五经正义》,《文选》的李善《注》和五臣《注》,《史记》的张守节《正义》和司马贞《索隐》,《汉书》的颜师古《注》等.宋人敢于怀疑,不迷信旧注,形成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邢昺为《论语》,《孝经》和《尔雅》三书所作的《疏》,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四书集注》,都很有影响.元明两代,是训诂的衰落时期,元卢以纬的《语助》,这是研究虚词的第一部专着.清朝是训诂的黄金时代,段玉裁,王念孙等提出了就古音求古义的训诂原则,人们以此为手段,使古代经,史,子,集中的许多词义难题迎刃而解,是训诂学上的一次革命.清代学者,为群书所作的注解成千上万,出现的训诂专书也不胜枚举,如戴震《方言疏证》,刘淇《助字辨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郝懿行《尔雅义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毕沅《释名疏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等.训诂资料汇编《经籍籑诂》(阮元主编)和《康熙字典》也是清代值得一提的成果.近代学者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上,又丰富和发展了训诂的理论方法,使之成为有系统理论,有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800确研究范围和方向的独立学科.在这方面做出成就的有章炳麟和黄侃等.第三节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一,二者内在联系:都是以词义为研究对象.二,二者的区别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词汇学相比有局限性,因为它长期处于经学的附庸状态.训诂学本身侧重语言思想内容(主要是词义)的研究;而现代词汇学则不然,它不仅研究词义而且要研究词的构成方式.复习与思考题1.谈谈训诂的含义2.孔颖达对训诂的理解3.训诂学的趋势如何4.训诂学如何与当代接轨5.阅读王宁〈训诂原理〉,谈谈收获拓展书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商务印书馆,20052.《词汇学简论》,张永言,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3.《训诂学简论》,张永言,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4.《古汉语词义答问》,陆宗达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5.《训诂学》(修订本),郭在贻,中华书局,2005训诂学801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学习训诂性质重点:训诂学与语义学,词义学关系难点:训诂学的前途和出路学时分配:3第一节训诂学性质一,训诂学性质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 词义学.(一)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尘封已久的训诂学自本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论著纷纷发表.这门几成绝学的古老学科已经走出了曾经鲜为人知而备受冷落的窘境,又生机勃勃地立于当代中国之学林.举凡涉猎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人,均不同程度地向训诂学界投以关注,期待的目光.10余年的训诂学研究,有对前人成果的整理爬梳,有前贤未及的新领域的开辟,也有为传统学术现代化所做的努力. 可以说成绩显著,功不可没.然而对于本学科的性质这个最根本的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却一直很少有专门深入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尽管如此,这毕竟是研究训诂学难以回避的问题,不少学者也曾粗略地描述过它在科学坐标系上的位置.这些论述散见于训诂学概论一类的著作.本文就常见的有关著述,对训诂学性质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并加以评说.列举各种说法时以论著出版或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笔者所见,专门探讨训诂学性质的论文仅有1篇,论及训诂学性质的著作有10余种.归纳诸家的论述,大体可得以下几种观点.1.训诂学即语义学|词义学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研究语义.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湖北出版社,1980年,1页)吴孟复《训诂通论》:"训诂学就是研究语义的.""我国传统的训诂学与语义学相当."(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1页,16页)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它(指训诂学,作者)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汇学.""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5页)齐佩róng@①《训诂学概论》:"'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的一种专门学术.""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中华书局,1984年,1页)西学东渐以后,各种西方学术思潮猛烈地撞击着自成体系的国学.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有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学科的地位,价值,力图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找到其对应的位置.一分为三的传统"小学"音韵之学与科学语音学衔接,形体之学同科学汉字学相承,对于训诂学,自然就有人将其和现代语义学认同.这种认同用心之良苦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无庸讳言,这确实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语义学( scmantics)是西方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共同营造出来的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哲学语义学和语言语义学之分.不仅哲学语义学与训诂学大相径庭,就是语言语义学也与训诂学难以相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802(1)研究对象不同"语义学是一门研究意义,特别是语言意义的学科."[①]这就是说,语义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各级语言或言语单位.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或言语单位特别是词和句的意义,重在探明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从而指导人们的言语活动.而训诂学的直接研究对象当是训诂.任何一门人文科学都是先有了某种人类文化现象,然后才有相应的学科出现,而且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必定是那一相应的人文现象.正如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也无疑是训诂.训诂是解释疏通古汉语言语作品,训诂学就是要通过对训诂材料,训诂活动的探讨,把握训诂的实质,揭示训诂规律,总结训诂方法,其目的在于指导古籍的释读.持训诂学即语义学或词义学之说的学者们混淆了训诂与训诂学的畛域,因而将训诂学与语义学等量齐观.训诂是一种活动,将其结果诉讼文字即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训诂材料,如随文释义的注疏和《尔雅》等训诂专书.它们的直接对象是汉文古籍中的语词,只指出某语词作如何解,而并不追究为什么要作如是解.这与语义学有较多交叉之处.训诂学则是对训诂材料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章太炎的《文始》等.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某语词为何作如是解的规律,都不同程度地使训诂材料理论化了.人们从中可以领悟到汉文古籍释读的方法. 由此可见,训诂学与语义学对象既异,任务有别.此外,语义学研究的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词和句的意义,而训诂学探究的则是如何理解和解释古代文献的意义.这就又有了历时的差异.(2)涉及范围有异迄至今天的语义学,无论是哪个学派的,研究范围尚未超出词和句的意义,而训诂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以释词解句为核心内容的训诂,但训诂却不仅仅是释词和解句.训诂资料表明:除释词解句外,训诂尚需辨析古书异例,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可谓集大成之作.亦可指明篇旨段意,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即是.也有主要探究出典的,如李善的《文选注》.此外还兼及校勘,王念孙《读书杂志》和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颇多精辟的理校.这些都是汉文古籍释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自然就成为训诂学涉猎的范围.史籍训诂中则更有对史实的考核补订, 如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等.而裴松之注《三国志》,列举魏晋人著作达二百余种,文字总数超出正文三倍,对史实多有补充和辨正.上述几个方面,是到目前为止的任何一家语义学也未曾涉及的.统览训诂书籍,我们可以发现,除释词解句是训诂家共同关注的核心外,随训诂文本的性质不同,训诂内容亦各有侧重.经籍训诂多兼阐发义理,名籍训诂多并考订史实. 训诂学与语义学研究对象有别,涉及范围既异,则不能认为是同质的学科.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语义学研究成果如义素分析,语义场理论等作为训诂学"他山之石"而被吸收借鉴.(二)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陆宗达《训诂简论》:"训诂学曾经一度是文献语言学的总称,……训诂学绝不简单地等于语义学,它其实包括了古代汉语研究的各方面的内容."(北京出版社,1980年,168页)殷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科学.""应该注意的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以为核心,但并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载《文史哲》1982年3期)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 philology)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linguistics )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20页)许嘉璐《训诂学的性质及其它》:"现代意义上的训诂学所研究的是自尔以前的训诂实践和古人对这种实践所做的并不系统完整的论述.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的,综合的,总结式的学科.""如果一定要跟西方语言学中的学科比附的话,我们可以认为训诂训诂学803学近于语文学加语用学,却离词义学更远."(载《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增刊·古汉语专辑)许威汉《训诂学导论》:"训诂学既是传统的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字学,声韵学,语义学,历史语法学,文言修辞学及校勘学等的综合运用.它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由此看来,我们应该认识到训诂学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技术科学(参照白兆麟的一些见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13页)按,白兆麟的见解可参见其《简明训诂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以上诸家在表述上虽有差异,但其核心意思是一致的,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或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他们都敏锐地指出了训诂学非语义学或词义学,同时不同程度地说明了其综合性.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然而这种貌似稳妥的界说其实并没有揭示出训诂学的性质,而是仅仅明确地指出了其属概念,并且说明了训诂学与诸多学科的联系.训诂学的特质究竟是什么,他们并未高度地概括出来.既使是以语言学或语文学为其属概念,其可商榷之处亦颇多.(1)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linguistics )和语文学(philolgy)均系舶来品,并非传统国学里固有的学科名称.将土生土长的训诂学硬放在西洋学术语言学或语文学的框架里,找它的位置,自然难免乖舛之处,因为这是两种迥异的文化背景下生长出来的学术之树,大体比照还可以,具体对应却很难.界定某一学科的性质,关键在于找出其种差.这就是说必须是精细的,周密的,大体比照是无济于事的.如果单凭后人对训诂二字的理解来界定训诂学的性质,说它属于语言学或语文学均无不可,因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训诂即顺释古代的书面语言.但是在训诂活动方兴未久时,顺释疏通的就不止是古语古言了.只要我们能尊重训诂事实,对逸出训诂二字的涵义所圈定范围的归纳篇旨段意,审核异文,分析构字理据,校勘古籍讹误,考订史实真伪等不要视而不见,就不得不承认这些均非现代语言学或传统语文学所能涵盖的内容.[②]清儒戴东原的《孟子字义疏证》完全是阐发哲学思想的,与语言学或语文学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它不是训诂书籍.这足以说明把训诂学放到语言学或语文学里是不合适的,犹如拿着柳树的枝在场树的干上寻觅它固有的位置.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传统国学与现代科学嫁接,更不反对训诂学吸收现代语言学或别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因为训诂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开放型的综合学科,只要是对汉文古籍释读有用的学术,理所应当为训诂学所容纳吸收.(2)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训诂学里的非语言因素,如前所述,自然不能以语文学来范围,因而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学.语用学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是30年代末由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从此,语用学便成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其主要对象是句子, 研究句子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用义.我们只能说语用学与随文释义的训诂在某些方面确有共同的旨趣,而且其研究成果如前提理论,交际中的文化因素等可以,也应当为训诂学所吸收.但训诂学并不能与语文学加语用学契合无间.因此,许嘉璐先生虽然为传统训诂学的现代化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但这个勉强的比附却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够允惬的.古汉语书面语言确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训诂学的研究内容却不止古汉语书面语言,而且不是其直接对象.其直接对象是训诂.因为训诂是对文本的解释,训诂学是研究如何解释文本的.文本的载体是记录语言的文字,解释当然要先从语言文字入手,但仅仅就语言文字论语言文字,对于一些比较专门的文本则难免捉襟见肘.如解经必有古代哲学知识,释史必有史学功底,解释有关于天文历法的文本,则不可没有天文历法知识.说训诂学不是语言学或语文学,并没有使训诂学降格贬值,实际上正是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在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804一领域的特征.当然我们也不想妄自尊大,无端地抬高其地位.只是想实事求是地认识把握其特质, 以期扬长避短,进而取长补短,使传统学术现代化.(三)训诂学即阐释学申小龙《训诂:中国文化阐释的前沿—一评:中的训诂学思想》:"张世禄明确指出,中国训诂学的性质,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中国训诂学并非纯粹的字义理论,而是大部分偏于实用的研究,是读者识字或辨认词语的一种工具之学.它与语义学是异质的."(载《读书》1988年2期)笔者手头没有张世禄先生的原著,凭申小龙博士的书评看,张先生对训诂学性质的界定确实别出心裁.这是他在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语言学中浸润了半个多世纪以后的独特领悟.虽然训诂学尚不能与西方阐释学相提并论,但毕竟为我们科学地把握训诂学的性质拓宽了思路.阐释学(hermeneutics)又名解释学,诠释学或释义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④]"在当代社会,释义学主要是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艺术和语言哲学,文化哲学及文艺批评理论出现的."[⑤]它是哲学,也是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把训诂学视为阐释学,其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训诂学就是研究如何解释古代文本的.然而中国的训诂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具备哲学和一般方法论的形态,所以不如换一个说法更为妥贴.训诂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树上枝桠,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特证,而西方科学虽然呈渐趋综合之势,但现有的学科绝大多数还是科学分工日益精细的产物.将两种文化背景迥异,思维走向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中的某些学科做简单的比照,势必出现方枘圆凿的情形.(四)训诂学是研究正确解释语言的学科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81页)洪诚《训诂学》: "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训诂学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也就是讲清楚怎样注释。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备课讲稿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备课讲稿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专本套读训诂学教案

专本套读训诂学教案

专本套读《训诂学》教案【课程名称】训诂学【课程类别】全国统考【教学学时】30学时【开课专业】公共关系【开课时间】12月7日—1月6日【授课教室】1教512【参考教材】《训诂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课程性质、目的】:一、课程性质训诂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

该课程属于我国古代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有关知识,把握各章节重点,以顺利通过考试,同时自觉地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规律来指导古书阅读、指导古籍整理,更好地注音释义、辨讹正误,更好地编纂字典词书。

【课程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各个历史时期训诂的特点,训诂源流,训诂的原理和特点;2、训诂的内容、常用的训诂术语的含义和作用。

古书注解的源流,古注的各种类型的特点、体例;3、通释语义的重要专著的内容、体例和作用;4、训诂的主要原则。

【教学内容要点】: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教学课时数:3课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训诂的基本体式,辨清训诂的基本术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训诂体式的分类2、训诂术语分类教学难点:1、随文释意与通释语义的区别2、训诂术语的分类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5.1训诂的两种基本体式: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随文释义的注疏有具体的训释对象,即针对某一古籍进行系统的训诂工作;通释语义的专著并无具体训释对象,即训诂工作不限于某一古籍。

5.2随文释义的注疏名称:1传;由此达彼曰传。

1)内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

2)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

3)大传:是撰取大义。

4)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

5)集传:与集注相同,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特点是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新疆汉语言文学本科训诂学课程

新疆汉语言文学本科训诂学课程

新疆汉语言文学本科训诂学课程新疆汉语言文学本科训诂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的训诂方法,了解古代文献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一、训诂学概述1. 训诂学的定义和范畴:训诂学是古代文献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文献的校勘、注释、解释等问题。

2.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训诂学的兴起,到现代训诂学的发展,介绍训诂学的演变和重要学派。

3. 训诂学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训诂学对于文献研究、文化传承和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 文献校勘:介绍文献校勘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方法,包括源流考证、版本考辨等校勘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注释学:讲解注释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注释学的目的和原则,包括词义注释、古代注释家的观点等内容。

3. 解释学:介绍解释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词法解释、句法解释、语义解释等,讲解文本解释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4. 辨章论证:介绍辨章论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章法辨析、篇目辨别等内容,讲解辨章论证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三、古代文献的训诂研究1. 《诗经》训诂:介绍《诗经》的训诂学研究,包括经学与古文献学对《诗经》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2. 《史记》训诂:介绍《史记》的训诂学研究,包括正误辨析、地名人名考证等研究方法和成果。

3. 《论语》训诂:介绍《论语》的训诂学研究,包括文字考证、经学解释等研究方法和成果。

4. 《孟子》训诂:介绍《孟子》的训诂学研究,包括篇章解读、义理辨析等研究方法和成果。

四、现代训诂学的发展与应用1. 现代训诂学的流派:介绍现代训诂学的主要流派,包括新校勘学、新注释学、新解释学等,讲解各流派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2. 文献与社会变迁:探讨文献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包括文献的保存传承、文献的社会意义等内容。

3. 训诂学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训诂学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课文解读、文学批评等方面。

赵晓庆-训诂学doc

赵晓庆-训诂学doc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训诂学》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限选课,也是专业拓展课、本科大二大三年级的选修课。

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的一个部门。

它是随着文字学、音韵学以及后来语法学的分工而日益确立的一门学科。

《隋书·经籍志》已开始将“小学”分为训诂、体势、音韵三类。

晚近学者章太炎正式使用“语言文字学”的名称,确定了其中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门类。

训诂学是与文字学、音韵学并列的学科,经过近现代学者的探索,训诂学在学科内容、对象、材料、任务、目的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界定。

它的对象是古代文献语言(古代书面汉语)的词义;材料是古代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是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是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因此它也可以成为古汉语词义学。

Exegetics is a branch of Traditional Philology (Xiao Xue). It is an increasingly established discipline with the division of labor among philology, phonology and later grammar. "Sui Shu Jingji Zhi" has begun to divide " Xiao Xue " into three categories: exegesis, posture and phonology. Zhang Taiyan, a late scholar, formally used the name of "Philology", which includes philology, phonology and exegetics. Exegetics is a parallel subject with philology and phonology. After the exploration of modern scholars, exegetics has been clearly defined in the subject content, object, material, task and purpose. Its object is the word meaning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 language (ancient written Chinese); the material is the ancient language and the explanatory books and exegesis books of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the task is to study the rul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rm (form, sound) and content (meaning) of ancient Chinese words, and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word meaning itself; the purpose is to accurately explore and interpret the word mean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 so it can also be used as the semantics of ancient Chinese words.2.设计思路训诂学课程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课程目标
本课程对学生达到如下毕业要求有贡献:
(1)知识掌握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训诂学内容、价值、方式与方法、简史与要籍、观点与原则,以及新领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掌握的训诂知识分析古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3)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针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更好地把握文献的内容。

(4)阅读能力: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献,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5)沟通能力:能够疏通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发展脉络,提升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以语言为“利器”,做好职场沟通。

(6)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跟踪语言文字学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适应语言文字领域及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要求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传统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2)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
(3)通过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4)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5)增强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
《训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
四、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
《训诂学教程》,许威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3版。

参考书目:
《训诂学》,郭在贻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训诂简论》,陆宗达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编,山西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训诂学原理》,王宁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王宁、宋永培编,中华书局,2018年1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