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体常见的病理解剖改变
病理学实验指导
6、遵守教研室和实习室各项规章制度。
四、绘图和实习报告描绘病理切片病变简图及书写实习报告是病理学基本技能(或基本功),可以提高观察病变、分析和描述病变的能力。
对培养临床医师书写病历、手术记录、分析临床症状及科学研究均有帮助。
描绘病变要求选择有代表性部分,真实简明的绘出病变特点。
应根据自己观察的病变特点,联系理论课内容,客观的分析,精练地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的书写格式如下:(举例)第十四章传染病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要求:(抄写本章“实习目的要求”的内容)二、实习内容:(抄写本章实习的“内容’,大标本、切片的具体名称可不写)三、绘图(或其它内容):淋巴结结核绘图组织切片观察与描述:1、低倍镜:可见正常淋巴组织结构,在淋巴细胞中可见散在结节状病灶及灶性红染无结构、颗粒状物质,即干酪样坏死。
2、高倍镜:结节状病灶由上皮样细胞、朗罕巨细胞、干酪样坏死及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构成,即结核结节(对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可详细描述)。
病理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结核实习报告人:×××报告日期:2000年7月15日(程瑞雪)3、心肌肥大(hypertrophy of myocardium)(1)高血压患者心脏体积大于正常,重量增加;(2)切面以左心室肥厚为主(为什么?);乳头肌增粗;(3)心腔扩大不明显(向心性)。
4、肝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liver)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色苍白浑浊。
请推测其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5、肾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kidney)肾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色苍白浑浊,皮髓质分界不清。
6、脾被膜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spleen capsule)脾脏淤血、肿大,包膜(或部分包膜)增厚,呈灰白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似在局部涂上一层糖衣,故俗称“糖衣脾”)。
病理解剖学
病理解剖学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适应1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萎缩的器官均匀性缩小,重量减轻,功能低下。
★3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外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其意义:强化了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
(支气管上皮鳞化的意义)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的形态学变化。
★1细胞水肿(水变性):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
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体积增大,颜色变淡。
2脂肪变★3玻璃样变(透明变性):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色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什么是玻璃样变,好发于?)4淀粉样变5黏液样变性6病理性色素沉着内源性色素: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外源性色素沉着有随空气吸入肺内的炭尘和文身时注入皮内的着色物质等。
7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外的软组织内有固体性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的沉积。
钙盐呈蓝色颗粒状或片块状。
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二、细胞死亡1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⑴胞核呈现: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⑵类型①凝固性坏死: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
好发于心肌、肝、脾、肾等。
★②干酪样坏死: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
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③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的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的生长而继发腐败。
分三种干性坏疽:好发于四肢湿性坏疽:好发于肠管、胆囊、子宫、肺等与外界沟通,但水分不易蒸发的器官气性坏疽:好发于深在的开放性创伤④液化性坏死⑤纤维素样坏死:好发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病理解剖学教材电子版
病理解剖学教材电子版活体组织检查:在患者活体身上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及摘除等手术方法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
适应: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发生了改变,或在轻微的损伤因素持久作用下,可通过细胞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改变加以调节,这个过程称适应。
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其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而致器官或组织缩小。
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失用性萎缩、神经营养性萎缩、压迫性萎缩。
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肥大。
增生:实质细胞数目增多而致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化生:一种已分化组织取代另一种已分化组织的过程。
变性:为物质新陈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故又称异常物质沉积。
细胞水肿:也称水样变性,在急性中毒、缺氧、毒素等有害因素作用下,细胞膜损伤,通透性增高,细胞内钠、水增多;或者线粒体损伤,影响线粒体的生物氧化作用,ATP生成减少,引起细胞膜的钠泵作用障碍,造成水和钠离子积聚。
脂肪变性: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一般细胞内不见或仅见少量脂肪滴(如肝细胞),如出现脂肪滴或脂肪滴明显增多。
常见于肝细胞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内或血管壁出现均质、粉红染色、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沉积。
病理性钙化:正常机体只有骨和牙有固态钙盐大量沉积,如在骨与牙之外的其他部位有固态的钙盐沉积。
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死亡后所出现的自溶改变。
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凝固性坏死易出现(心、脾、肾);液化性坏死易出现(脑、胰腺)。
坏疽:为组织坏死后又继发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的结果。
分为干性坏疽(四肢末端)、湿性坏疽、气性坏疸、纤维蛋白样坏死(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坏死组织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除、机化或包裹、钙化细胞凋亡:指细胞接受某种讯号后或受到某些损伤因素作用后,由有关基因调控、自身启动的程序性死亡过程,故也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病理学重点详细版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
包括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
其目的在于避免细胞和组织的受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调整应答能力。
2、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3、萎缩: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或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4、病理性萎缩发生原因为:①营养不良性萎缩②压迫性萎缩③失用性萎缩④去神经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⑥老化和损伤性萎缩5、萎缩的病理变化:萎缩的阻止和器官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
去除病因后,轻度病理性萎缩的细胞有可能恢复常态,但持续性萎缩的细胞最终可导致死亡。
6、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在性质上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在原因上可分为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
7、肥大的病理变化:肥大的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肥大深染,肥大组织与器官体积均增大。
某些病理情况下,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却可以增生,以维持组织器官的原有体积,甚至造成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假性肥大。
8、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
根据其性质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
根据其原因可分为代偿性增生和内分泌增生。
9、病理性质增生的结局及意义:①去除引发因素可恢复正常②增强细胞和组织的功能③过度增生可逐渐发展为肿瘤。
10、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通常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上皮组织的化生在原因消除后可恢复,但间叶组织的化生大多不可逆。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1、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称为损伤。
2、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①缺氧②生物性因素③物理性因素④化学性因素⑤营养失衡⑥神经内分泌因素⑦免疫因素⑧遗传性缺陷⑨社会心理因素3、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1)细胞膜的损伤,是细胞早期不可逆性损伤的关键环节。
病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
病理学重点知识点大全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适应和损伤性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
适应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一.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肉眼观察:萎缩的组织、器官体积常均匀性缩小,重量减轻,质地硬韧、色泽加深。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2)萎缩细胞胞浆内常有脂褐素增多(3)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增生。
电镜观察: 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减少,自噬泡增多。
分类: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炎症性萎缩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肉眼观察:肥大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2)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减少.血管受压。
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内细胞器及细胞内物质含量增多。
分类: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时的心脏。
内分泌性肥大:如雌激素作用下的乳腺。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分类:弥漫性.局灶性增生的原因:激素:如前列腺增生。
生长因子:如再生性增生。
代偿:如缺碘所致的甲状腺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常见类型:.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肠上皮化生:发生于胃粘膜。
骨组织化生:多见于间叶组织、纤维组织。
意义:1.有利于强化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
2.常削弱原组织本身功能。
3.上皮化生可癌变。
(化生是一种对机体不利的适应性反应,应尽量消除引起化生的原因.)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1 缺氧:使细胞代谢紊乱2化学物质和药物3物理因素4生物因子5营养失衡:生命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剩6内分泌因素7免疫反应8遗传变异9衰老10社会—心理—精神因素:致心身疾病11医源性因素:致医源性疾病损伤的形式:可逆性损伤(变性) 不可逆性损伤(坏死)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
人体解剖总结
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含氧量、pH、温度、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球-管平衡是指肾小管可根据肾小球滤过量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进行自身调节。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都是按固定比例重吸收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67%。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细胞凋亡是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是细胞主要功能性活动之一,与细胞坏死有本质的区别。
静息电位是指在安静状态下,细胞未受刺激时膜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差,且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
特点为膜内较膜外电位低。
动作电位是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当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时,膜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转变成内正外负的状态,随即膜内电位又很快恢复到原来静息时的负电位。
液态镶嵌模型是指细胞膜以脂质双分子层作为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灰质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在一起显现灰暗色泽。
白质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种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显现白亮色泽。
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转运的结果是建立或维持某些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
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
单纯扩散是物质完全以物理扩散的方式所作的跨膜运动,是物质分子随机热运动的结果。
它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物质转运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的较大分子或带电离子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才能进行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人体生理解剖学
三、颅骨及其连结 (一)颅的组成 颅骨共23块(不包括3对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 (1)脑颅:包括顶骨2、 颞骨2 、额骨1、枕骨1、 蝶骨1 、 筛骨1。 (2)面颅:包括泪骨2、颧骨2、腭骨2 、下鼻甲骨2 、上颌骨2 、鼻骨2、犁骨1、舌骨1、下颌骨1。另有三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部的中耳鼓室内。
第二章 运动系统 概述 1.运动系统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借骨连结构成整体的支架即骨骼,肌附着于骨。 2.运动系统功能 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为枢纽,骨骼肌为动力。共同完成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及运动的功能。
运动系统组成、功能 运动系统骨连骨 支持运动加保护 肌肉动力骨杠杆 关节枢纽连邻骨
(二)胸廓 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构成 。 1.胸骨 (1)形态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胸骨柄上方凹陷为颈静脉切迹,柄、体交界处形成略微向前隆凸的胸骨角。 (2)临床意义: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软骨,是记数肋的标志。
2.肋:共十二对。 (1)形态分部 前部为肋软骨,后部为肋骨,末端有肋头, 内面下缘处有肋沟. (2)肋的连结 1)肋的后端连结:肋的后端连于胸椎。 2)肋的前端连结:肋的前端连结不尽相同。 ①第一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柄。 ②第二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角。 ③第3~7肋借肋软骨与胸骨体相连。 ④第8~10肋借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 ⑤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肌之中,称浮肋。 肋的连结 一肋连于胸骨柄 二肋对角标志明 三至七肋与体连 八至十肋成肋弓 十一十二称浮肋 前端游离肌肉中
3.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渐缩小,与承受体重压力密切相关。 (2)后面观: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同,颈部棘突较短,胸部棘突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腰部棘突近水平后伸。 (3)侧面观:可见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起减缓震荡作用。其中,颈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后。 脊柱的整体观 上细下粗尾部尖 承受压力密相关 后观棘突一条线 颈短胸斜腰平扁 侧观生理四个弯 线条大方又美观 胸骶弯曲凸向后 颈腰二曲凸向前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二、课程教学目标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病理学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模块。
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变化阐述疾病的本质。
病理生理学侧重从功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变化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因此两个模块是不可分割。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续表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续表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续表第四章:炎症续表第五章:肿瘤续表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七章:环境性急诊的救护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十章:免疫性疾病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第十四章:神系统病第十五章:传染病第十六章:寄生虫病五、教学实施1. 教学建议(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基础模块学时安排建议实施学分制的学校,按16~18学时折合2学分计算。
《病理学与生理学》病理学基础重点总结
《病理学基础》:复习总结一、绪论病理学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第一章、疾病概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一危险因素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脑死亡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料,以挽救其他患者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病理知识点整理GuGuTobacco
病理知识点整理第5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第1节适应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全身性萎缩常具有顺序性,先累及脂肪及骨骼肌,其次为平滑肌肌肉、脾、肝等器官,心、脑萎缩最后发生。
萎缩细胞胞质浓缩,核深染,胞质中常可见褐色颗粒,称脂褐素,在心肌细胞及肝细胞内多见,且常位于胞核的两端或周围。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实质细胞的增多。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化生与干细胞有关,只发生于同源性的组织细胞。
第2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水变性):水,胞质内。
气球样变性:细胞胞质异常疏松透亮,细胞肿胀体积超过正常细胞2~3倍,形如气球。
脂肪变性(脂肪堆积):脂滴,胞质内。
苏丹Ⅲ染色,脂滴呈橘红色。
玻璃样变性(蛋白质堆积):蛋白质,细胞或间质内。
常见: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血管壁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
纤维素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
常见: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肌炎。
病理性色素沉着:色素、细胞内外。
含铁血黄素:提示陈旧性出血。
脂褐素坏死组织的细胞核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坏死根据形态变化及发生原因可分为: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等实质脏器的缺血性坏死(梗死)。
干酪样坏死:常见于结核病的结核结节中心。
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充满粘稠脓汁的脓肿):常见于脑组织坏死。
坏疽(腐败菌感染):干性坏疽:常见于四肢,特别是下肢远端。
湿性坏疽:常见坏疽性阑尾炎、肺坏疽、肠坏疽、坏疽性子宫内膜炎。
第3节损伤的修复修复: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细胞分裂、增生来修补和恢复的过程。
再生:在修复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增生。
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
肉芽组织: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
作用:抗感染及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机化坏死组织、凝血块和异物。
病理解剖学
一、名词解释1、适应当环境或机体需要发生改变时,机体某部分组织器官相应的改变其功能、结构和代谢的一些反应。
2、萎缩正常发育的器官和组织,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和数量减少而制器官或组织减小。
3、化生一种类型的成熟细胞或组织由于环境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类型的成熟细胞或组织的现象4、变性致病因素作用下,组织细胞发生代谢障碍,表现为细胞内或间质中异常物质沉积,或正常的某些物质异常增多。
5、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6、凋亡是指细胞接受某种讯号后或受到某些损伤因素作用后,由有关基因调控、自身启动的程序性死亡过程,故也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7、修复组织缺损后,由周围健康的组织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8、漏出液漏出液是非炎性积液,由于:①血浆渗透压降低、②血管内压力增高;③淋巴管梗阻等引起。
9、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
10、脓毒血症在化脓菌性败血症的基础上,细菌可随血流到达全身,常在肺、肝、肾、脑等处引起多发性脓肿,称为脓毒败血症。
11、肉芽肿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浸润和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12、痈多个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脓肿。
13炎症介质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
14、炎性假瘤炎性假瘤为一种特发的非特异性慢性增殖性炎症,临床表现类似肿瘤,但实质上是炎症,故名炎性假瘤。
好发于眼眶和肺等处。
15、炎性息肉由于炎症突出于黏膜表面的增生组织团块。
16、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进入组织间隙、体腔和黏膜表面等。
17、肉芽组织再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构成的幼稚结绨组织。
18、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时,肺内出现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嗜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19、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内,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粘集或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固体质快的过程。
20、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于某部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病理解剖学
变性:指细胞和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而数量显著增多。
颗粒变性:为细胞水肿中较轻的一种改变,细胞内水分增多,出现大量淡红色的微细颗粒 (光镜下),实为肿大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电镜下)。
水变性:比较重度的细胞水肿的改变,细胞体明显肿大,细胞水分增多,变得较为透明,淡染,核亦常增大变淡,称胞浆疏松化,当细胞再度明显肿大变圆,胞浆完全透明时,称气球样变。
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称脂肪变性。
虎斑心:为心肌脂肪变性的一种情况,常发生在严重贫血时,可见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若虎皮斑纹,故有“虎斑心”之称。
心肌脂肪浸润:为心肌间质内有较正常为多的脂肪组织。
病理性钙化:骨牙之外的其它部位组织内有固体的钙盐沉积,称病理性钙化。
营养不良性钙化:变性,坏死的组织或异物的钙盐沉积。
坏死:生活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坏疽:为组织坏死后又发生了继发性改变的结果。
大块组织坏死,由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或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坏疽。
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廊,只见红染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
肉眼为淡黄色,细腻,质地松软状如干酪故名。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的过程叫机化。
溃疡:皮肤,粘膜坏死组织脱落后,遗留较深的缺损称溃疡。
空洞:内脏器官(如肺、肾)坏死组织液化后可经自然管道排出留下空腔,称空洞。
核的异型性:核的多形性和深染特别多见于恶性肿瘤细胞,称核的异型性。
胞浆性假包涵物:胞浆成分隔着核膜向核内膨出,以致在一定的切面上看来,似乎胞浆成分已进入核内,但实际上大多可见其周围有核膜包绕。
其中胞浆成分常现变性性改变。
髓鞘样结构:在某些严重的损伤时(如细胞水肿严重),细胞膜性结构呈螺旋状或同心圆状卷曲,则形成典型的髓鞘样的结构。
人体解剖学与病变解剖学
运动系统解剖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结等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
肌肉: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心肌等
神经:包括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等
骨骼:包括头骨、脊柱、肋骨、四肢骨等
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血液的运输和分配
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肿胀、发热等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等
病理学检查:组织切片、细胞学检查等
内镜检查: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
病变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病变范围较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病变,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肿瘤切除、器官移植等。
放射治疗:对于病变范围较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病变,可以考虑进行放射治疗,如放射性粒子植入、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等。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分泌多种激素,调节多种生理功能
性腺包括睾丸和卵巢,分泌性激素,调节性功能和生殖功能
神经系统解剖结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病变解剖学基础知识
3
病变解剖学定义
病变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疾病状态下的形态学变化和病理生理机制的科学。
病变解剖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结局,以及疾病对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人体解剖学与病变解剖学
XX,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
人体各系统解剖结构
病理学各章节总结50
各章总结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适应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
(2)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1、上皮性:胃腺上皮→肠上皮化生柱状上皮(气管、宫颈、胆囊)→鳞状上皮化生2、间叶性:纤维结缔组织→骨、软骨骨骼肌→骨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一、原因和发生机制二、形态学变化(一)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1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细胞内水分的增多。
肉眼:器官体积肿大,颜色苍白。
镜下:依病变轻重,分别呈颗粒变性,疏松样变,气球样变。
2、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细胞内甘油三脂的蓄积。
(1)好发部位: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
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和病理学
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和病理学医学是一门科学,探索人体的各个方面,包括解剖、生理、生物化学等。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便是病理学,也称病态解剖学。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这极大地依赖于解剖学的知识,它们是关系密切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和病理学,为读者介绍这两个领域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如何与医学实践息息相关。
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组织和器官结构的学科。
它涵盖了人体结构的所有方面,从头部到脚部,从浅表到深层。
人体解剖学被视为医学教育的基础,它们是理解人类解剖学的基础。
在解剖学的知识下,医生才能更好地诊断患者的病情。
因此,所有的医学专业都需要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知识。
在人体解剖学中,被研究的内容除了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之外,还有器官之间的联系。
各器官的结构和联系对于医生诊断疾病的影响极大。
通过对器官进行解剖学研究,医生们可以了解人类体内的功能和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
病理学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科学。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的改变。
病理学是理解疾病的原因和病因学的基础。
通过对疾病的病理学研究,医生们能够了解疾病的发展轨迹、疾病的诊断方式以及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在实际诊断和治疗疾病时,病理学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病理学的研究中,主要涉及人类组织和器官与疾病的关系。
这种研究方式称为组织学或病理学。
通过对组织的改变和发展的研究,医学专家们能够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设计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医学实践医学实践是医学系到底的环节,它是医学理论得以实现的重要契机。
医生通过在医学实践中的积极探究,不断钻研医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其在真正治疗病人时的能力。
在医学实践中,医生们需要修炼技能,掌握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和技术。
在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和人体解剖学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
用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致命疾病。
通过这样的艰苦实践,许多医生的从友好的普通人到庙堂赫赫的白衣天使,他们用他们的坚持,付出和知识贡献于这个社会,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人体常见的病理解剖改变第五章人体常见的病理解剖改变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致病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患病机体有关部分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都会发生种种改变,这是研究和认识疾病的重要依据。
各个器官虽然在功能和结构上互不相同,但在各种致病因子的影响下,不同器官却可呈现同样的基本病理反应和结构改变。
例如,肝炎、肺炎、脑膜炎、阑尾炎、腹膜炎等,发生于不同的器官,虽然各自有其本身的病因和独特的病变,但却都属于炎性疾患,都具有细胞、组织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性渗出和细胞、组织增生等共同的炎症基本改变,其本质也都是病因对机体的损伤和机体对损伤的防御反应在相应局部的表现。
人体病理解剖改变主要阐述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及体液循环障碍、炎症以及肿瘤(见临床篇肿瘤章)等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适应(adaptation)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
这种反应能力可保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维护细胞、器官乃至整个机体的生存。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肥大、增生、萎缩、化生。
1.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hypertrophy)。
肥大可分为代偿性肥大与内分泌性肥大二类。
代偿性肥大通常由相应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引起,如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大等。
内分泌性肥大是由内分泌作用引起的肥大,如雌激素影响下的妊娠子宫等。
肥大还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如运动员的骨骼肌肥大)和病理性肥大(如心肌肥大、一侧肾切除后对侧肾肥大)。
2.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hyperplasia)。
增生可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实质细胞的增多是通过有丝分裂来实现的,因此,实质细胞的有丝分裂引起的器官(肝、子宫、前列腺等)的体积增大常常是通过增生和肥大共同完成的。
增生可分生理性增生(如青春期女性乳腺上皮增生)和病理性增生(如肝细胞毒性损伤后的再生)。
3.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由于实质细胞体积或数目减少使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称为萎缩(atrophy),萎缩一般是可恢复的。
根据病因,可将萎缩概括地分为生理性萎缩及病理性萎缩。
生理性萎缩是生命过程的正常现象,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许多结构、组织和器官可逐渐萎缩,这种现象也称为退化。
例如,在青春期后胸腺的逐步退化等,此外,在高龄时期,几乎一切器官和组织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萎缩,即老年性萎缩,尤以脑、心、肝、皮肤、骨骼等为明显。
病理性萎缩,即在病理状态下出现的萎缩,根据原因不同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如消化道梗阻)、废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肌肉萎缩)、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时的肾实质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如脑垂体功能低下时,病人的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等都萎缩)。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metaplasia)。
但这种转化过程并非表现为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变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较幼稚的细胞通过增生转变而成,因此,化生只出现在具有增生能力的细胞。
上皮细胞的化生,以鳞状上皮化生最为常见。
如长期吸烟者,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细胞。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修复一、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作用的强弱和持续的时间决定着损伤的程度,有的引起较轻的可复性损伤,有的则引起严重的不可复性损伤,导致细胞、组织的死亡。
损伤的原因包括缺氧,物理因子(机械性、高温、低温、电流、射线等刺激因子),化学因子,生物因子(细菌,病毒,真菌,原虫,寄生虫等),免疫反应等。
二、细胞和组织损伤的表现(一)变性和物质沉积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当原因消除后,变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仍可恢复。
但严重的变性则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变性可概括分为二大类:细胞含水量异常和细胞内物质的异常沉积。
1.细胞水肿在一些细胞损伤因子(缺氧、缺血、电离辐射以及冷、热、微生物毒素)的作用下,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损,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转运功能发生障碍;或细胞膜直接受损时,则导致细胞内水分增多,形成细胞水肿,严重时称为细胞的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细胞水肿通常为细胞的轻度或中等度损伤的表现,当原因消除后仍可恢复正常。
但如进一步继续发展,则可能形成脂肪变性甚或坏死。
2.细胞内物质沉积在病理状态下,不同的原因可以导致多种不同的物质在细胞和间质内异常沉积,它是变性的主要表现。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脂肪沉积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其它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fattydegeneration),如肝、肾、心等,尤以肝最为常见(因为肝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图2-6-1)。
(2)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为十分常见的图2-6-1 肝细胞脂肪变性变性,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壁,有时肝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也可见于细胞内。
①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瘢块等。
②血管壁玻璃样变这种改变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
③细胞内玻璃样变亦称为细胞内玻璃样小滴变性。
这种情况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或其它疾病而伴有明显蛋白尿时。
(3)纤维素样变性为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主要见于急性风湿病及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4)粘液样变性组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称为粘液样变性。
(5)淀粉样变性组织内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称为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二种。
前者在我国极为罕见,多发生在长期慢性化脓、骨髓瘤及结核病等情况下。
局部性淀粉样变则较常见,好发于眼睑结膜及上呼吸道等处的慢性炎症而伴有大量浆细胞浸润。
(6)病理性色素沉积组织中可有各种色素沉积,其中有的来源于机体自身,称为内源性色素,如含铁血黄素、胆色素、脂褐素、黑色素等;有的则来自体外,为外源性色素,如炭末及纹身所用的色素。
(7)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之外的其它部位组织内有固态的钙盐沉积,则称为病理性钙化。
如结核坏死灶、脂肪坏死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变性坏死区的钙化。
(二)坏死坏死(necrosis)是指活体内的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凡一切损伤因子,只要其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或持续一定的时间,从而使受损组织、细胞的代谢完全停止时,就引起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
在多数情况下,坏死是由组织、细胞的变性逐渐发展而来的,一旦组织、细胞坏死就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在个别情况下,由于致病因子极为强烈,坏死可迅速发生,有时甚至无明显的形态学改变。
例如,将活检的组织、细胞立即投入甲醛溶液中固定时,细胞迅速死亡,但形态上则保持完好,故单纯从形态上有时难以判断细胞是否死亡。
1.坏死的病变包括细胞核及细胞浆的变化。
(1)细胞核的改变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①核浓缩,即由于核脱水使染色质浓缩,染色变深,核的体积缩小;②核碎裂,核染色为小碎片,核膜破裂,染色质碎片分散,崩解在胞浆中;③核溶解,在脱氧核糖核酸酶的作用下,染色质的DNA 分解,核失去对碱性染料的亲和力,因而染色质变淡,甚至只能见到核的轮廓。
往后染色质中残余的蛋白质被溶蛋白酶所溶解,核便完全消失(图2-6-2)。
这一状态约经几小时才能见到。
坏死细胞核的上述变化过程可因损伤因子作用的强弱和发展过程的快慢而有所不同。
损伤因子的作用较弱、病变经过缓慢时,上述核的改变可按顺序发生,即先出现 A正常细胞 B核浓缩 C核碎裂 D核溶解消失核浓缩,然后碎裂,图2-6-2 细胞坏死时核的变化模式图最后核溶解;但如图上例:细胞坏死模式图图下例:肝细胞坏死损伤因子作用强烈,经过急剧(如中毒),则往往先发生染色质聚集,随后即进入核碎裂,甚或可从正常核迅速发生核溶解。
(2)细胞浆的改变坏死细胞的胞浆结构崩解,呈颗粒状。
(3)间质的改变实质细胞坏死后一段时间内,间质常无改变,以后在各种溶解酶的作用下,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并崩解、断裂或液化。
临床上将这种已失去生活能力的组织称为失活组织,在治疗中必须将其清除,以防细菌在失活组织中生长繁殖,合并感染。
2.坏死的类型:引起形态学改变有两个基本过程,即蛋白质的变性和细胞的酶性消化。
根据坏死的形态表现,坏死可分以下几类:(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称凝固性坏死(coagulation necrosis)。
其特点是坏死组织的水分减少,而结构轮廓则依然较长时间地保存。
例如,肾的贫血性梗死初期,虽然细胞已呈坏死改变,但肾小球、肾小管以及血管等的轮廓仍可辨认;脾的贫血性梗死也是如此。
凝固性坏死包括结核杆菌引起的干酪样坏死(caseousnecrosis, caseation)及坏疽(gangrene)。
干酪样坏死表现为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图2-6-3),由于坏死组织含有较多脂质(来自崩解的粒细胞和结核杆菌)故略图2-6-3 干酪性坏死(镜下)带黄色,同时,脂质又阻抑了溶酶体酶的溶蛋白作用,结结核病灶中心的干酪样坏死果形成了状如干酪的物质,因而得名。
呈一片模糊细颗粒状无结构物质坏疽为组织坏死后又发生了继发性改变的结果。
当大块组织坏死后,由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即成为坏疽。
坏死组织经腐败菌分解,产生硫化氢,后者与血红蛋白分解产物铁相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使坏死组织呈黑色。
坏疽又可表现为干性坏疽(多发生在下肢,图2-6-4)、湿性坏疽(多发生与体表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和子宫等)和气性坏疽(多见于深在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夹膜杆菌感染)。
(2)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on necrosis)坏死组织起初肿胀,随即发生酶性溶解,形成软化灶。
此时,坏死组织的水解占主导地位。
与凝固性坏死相反,液化性坏死主要发生在含可凝固的蛋白质少而脂质多(如脑),或产生蛋白酶多(如胰腺)的组织。
当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发生细菌感染时,白细胞的水解酶也能引起组织溶解液化(如感染的肺梗死)。
图2-6-4 足干性坏疽(3)固缩坏死大多为细胞的生理性死亡,乃细胞衰老过程中各个细胞功能逐渐息灭的结果。
这种坏死通常表现为单个细胞坏死或小灶状坏死,而不见整个实质区细胞同时坏死,故可与树叶的枯萎凋谢过程(apoptosis,凋亡,图2-6-5)相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