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阳虚盗汗出汗阴虚盗汗出汗医案和食疗方
中药治疗盗汗、自汗。附《夏季热》
五味子麦冬北沙参黄芪白术防风中药治疗盗汗、自汗(附:夏季热)—— maodaoming 验方一般盗汗、自汗大多是阴虚阳亢、气血亏损所致,拟“养阴潜阳,生津补气,收敛止汗”为治则。
处方:北沙參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黄芪45克白术20克防风15克山茱萸12克瘪稻干12克糯稻根30克浮小麦30克穞头衣12克龟板15克鳖甲15克(先煎)龙、牡各30克(先煎)5~7帖即可治愈。
* 附:“夏季热”:本篇所指“夏季热”即是在夏、秋季节患有高热不退,而且一旦入睡就大汗淋漓,血象基本正常,原因不明,常用西药抗菌消炎连续几天吊针都无济于事。
笔者认为属于“阴虚火旺,热邪入侵”,停止吊针改用上方中药“滋阴降火,扶正祛邪”为治则,汗止热自退也!收效甚佳。
一般5~7帖即能痊愈。
处方同上治疗盗汗方,尚需添加:青蒿15克地骨皮15克板蓝根30克(如果血象白细胞、中性细胞增高者)再加:重楼(七叶一枝花)15克三叶青15~30克重要提示:(1)对类似夏季热儿童高热伴大汗(经吊针4~5天无效)者,也可用本方治之,但必须改为小儿用量,汗止则热退,效果十分满意。
如果服药 5~7 帖未见好转,请勿用本方。
必须另找原因。
(2)本方结核病例外。
又方《桑叶散》治盗汗(资料收集)用桑叶45克干燥研末,每日晚上睡前用米汤送服桑叶散9克,儿童用量酌减,连续服药5天为一疗程,一般服药一个疗程即可痊愈,服药期间停服其它中西药物,并注意保暖。
单味麦芽治盗汗(资料收集)应用单味麦芽(生、炒均可,以炒者为佳)大剂量,一般在60~120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煮沸后,稍煮片刻即可。
代茶饮。
亦可冲入保温瓶内,以备连用。
本方治疗盗汗,一周即可痊愈,最多二周,若三周无效,即可停药。
三叶青七叶一枝花。
治疗盗汗的中药方
盗汗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常常表现为睡眠过程中身体异常出汗,醒来后出汗停止。
中医认为盗汗多由阴虚阳亢、气血亏损所致,因此治疗盗汗的中药方多以养阴潜阳、生津补气、收敛止汗为治则。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盗汗的中药方:五砂散处方:五倍子5份,辰砂1份。
用法: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散0.5~1克,用温水调成糊状,于患者临睡前敷于肚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翌日晨起时取下,如无效可重复使用,一般连用3天即可凑效。
主治:各种证型的盗汗,对因肺结核引起盗汗。
玉屏风散加减处方:白术12克、黄芪20克、防风12克、炙甘草10克、北五味10克、糯稻根15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贴。
若汗出严重者加麻黄根12克、乌梅12克,有心悸者加熟枣仁12克、茯神18克、桂圆12克。
主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
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当归12克,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克,黄芪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要用以治疗阴虚火旺、盗汗面赤、心烦尿赤、舌红。
若阴虚火旺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泻其火而不伤其阴,适用于结核病。
主治: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
此外,治疗盗汗的中药方还有红枣7~10枚,仙鹤草20~50克,水煎服:用武火烧热锅,倒入腰花速炒熟,然后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每日1次。
这个方子主要用于治疗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盗汗等症。
总之,治疗盗汗的中药方有很多种,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在使用中药方前,需要了解自己的症状和体质,以便选择合适的中药方进行治疗。
同时,需要注意中药方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等不良后果。
当归六黄汤养阴除盗汗(等2则)
当归六黄汤养阴除盗汗(等2则)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6年第10期当归六黄汤养阴除盗汗我经常晚上睡觉都会出汗,一出汗就醒过来,醒后不久汗就会干,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虽然不是每晚都出汗,但是出现的次数比较频繁,所以经常睡不好。
后来,邻居介绍了一条专治盗汗症的偏方给我,服用一段时间后,夜间出汗的问题大为改善。
偏方如下:当归、黄芪、黄芩、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黄连4克。
水煎服,每日1剂。
重庆马先生点评:中医认为,盗汗分为阴虚火旺型、阳虚盗汗型及肝经郁火型等,而读者提供的偏方实际上为中医名方——当归六黄汤,是治疗阴虚火旺型盗汗的经典名方。
当归六黄汤具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发热盗汗、面红、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为治阴虚火旺型盗汗而设。
患阴虚火旺型盗汗的老人,常因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偏亢,阴虚则火愈旺,火旺则阴液不守,故见以盗汗为主的多种阴虚火旺表现。
在治疗上,宜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入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为方中君药。
盗汗因虚火旺,导致水不济火,故以黄连、黄芩、黄柏为臣药,以泻火除烦,合君药能热清养阴。
同时,由于出汗过多,患者多表气不固,故用黄芪益气,固表止汗;又合当归、熟地黄以益气养血。
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一为养血育阴与泻火除热并进,养阴以治本,泻火以治标,使阴固而水能制火,清虚热而不耗气伤阴;二为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以育阴泻火为本,益气固表为标,使阴气内守,卫气固密。
诸药合用,则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之功,改善盗汗问题。
因此,对于阴虚火旺型盗汗的老人,可以尝试服用此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黄楚燕肉桂粉护关节有关节疼痛的毛病,可以用肉桂粉10克,与羊肉150克,一同炖煮,做成羊肉汤食用,起到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湖南周先生点评:肉桂是很常用的药物,性辛热,可散寒止痛,对治求膝关节疼痛有一定作用。
夜间盗汗的中医验方
夜间盗汗的中医验方
夜间盗汗是指入睡后汗出,醒后即止的症状。
有的人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
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其中若是偶尔盗汗可不必在意,经常盗汗并伴有发热、咳嗽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夜间盗汗患者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自治。
验方法:
1、生黄芪 30 克,黑大豆 90 克,白术 10 克。
洗净加清水 500 毫升,煎至 250 毫升,加食盐少许,饮汁食豆。
2、浮小麦30 克,淮山药30 克。
浮小麦以布袋包,与淮山药同加水煎汤,代茶饮。
3、浮小麦 15 克,乌梅 10 枚,桑叶 9 克,红枣 10 枚。
加水煎服。
用于阴虚盗汗。
药膳法:
1、羊肚 200 克,浮小麦 30 克。
羊肚洗净、切块,与浮小麦同煮熟,吃羊肚喝汤。
2、浮小麦 50 克,红枣 6 枚,甘草 6 克,桂圆肉 5 枚。
水煎喝汤,吃枣和桂圆肉。
外用法:
1、五倍子 1.5 克,朱砂 0.3 克。
共研为细末,冷开水调,睡前敷脐中,次晨去掉。
2、龙骨、牡蛎、糯米各等量。
共研细末,布包扑身上。
每日数次。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 之 汗证(盗汗、自汗)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
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
瓶贮备用。
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
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
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
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
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
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
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汗症(自汗、盗汗)名医验方
汗症(自汗、盗汗)名医验方虚汗(多汗症、盗汗):千年健3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千斤黄花汤(壮医学止汗方):千年健15克,黄花倒水莲15克,土党参1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补气血、止虚汗,主治小儿多汗症。
芭蕉皮汤(壮医学止汗方):芭蕉树皮200—500克,水煎煮,外洗,早晚各一次。
功能敛汗止汗,主治小儿盗汗。
糯稻根3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盗汗)鲜霜桑叶焙干研末,水泛为丸,米汤送服,日服三次,每次3克。
(盗汗)傅青主手足汗外洗方:黄芪30克,葛根30克,荆芥9克,防风9克,水煎1盆,热熏温洗,一日一次,一次30分钟。
自汗不止:①防风去芦为末,每服6克,浮麦煎汤服。
②防风用麸炒,猪皮煎汤下。
《本草汇言》:“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
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
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甘麦大枣汤:浮小麦30—60克,红枣10枚,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脏躁症〈更年期〉及神经衰弱引发的多汗、自汗)盗汗之圣药——当归六黄汤:当归9克,黄芩9克,黄连6克,黄柏9克,熟地12克,生地12克,黄芪18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记载:“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
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
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而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阴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
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
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
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
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盗汗、手汗以及汗证是指人体出汗量异常增多或出汗部位不正常的症状。
中医认为,盗汗、手汗、汗证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异常、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调理1.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中治疗盗汗、手汗的常用方剂。
逍遥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能够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耆、白术等,服用后可以缓解盗汗、手汗的症状。
2.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可用于治疗盗汗、手汗、汗证。
该方剂主要成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等。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盗汗、手汗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黄连石斛汤黄连石斛汤也是中医常用来治疗盗汗、手汗的方剂。
该方剂采用黄连、石斛、白术等中药,具有寒热互夺、益气固表的作用,对于盗汗、手汗的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针灸疗法1.内关穴内关穴是位于手掌中心处的穴位,是治疗手汗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手汗症状。
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电针、手饵针等进行治疗。
2.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气血的穴位。
针灸时可以采用“旋转刺激法”,即在针刺到位后顺、逆时针旋转针头,以激发穴位的效应。
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三、中医调理方法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盗汗、手汗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此外,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止汗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石斛等。
2.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对于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及身体过度疲劳。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盗汗、手汗等症状。
3.心理调节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也是导致盗汗、手汗等症状的一个因素。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
中医治疗自汗、盗汗[秘方]1 肺卫不固: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易于感冒。
稍劳汗出尤甚。
面色少华,脉细弱。
1玉屏风散;防风6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1.汗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加减:1.气虚重者,增加黄芪、白术用量,或加党参、五味子;2.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固表敛汗。
3.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4.舌红、脉细数(兼阴虚),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5.恶寒,脉缓者,加桂枝、白芍;6.头重肢困者,去黄芪、麻黄根,加薏苡仁、厚朴、苍术、白芷;7.兼阴虚者,加生地、麦冬、五味子;8.兼纳呆,脘痞者,加谷芽、陈皮以助脾运。
2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黄芪汤: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浮小麦3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3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临症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30条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心血不足:4归脾汤;人参9。
白茯苓12 白术9甘草(炙)6,黄耆(炒)15,龙眼肉15,酸枣仁(炒)15,木香6,当归9,远志3 [用法]加枣3枚和生姜3片,水煎服自汗之气血不足证: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
5大补黄芪汤;人参3克山茱萸5克茯苓5克甘草5克五味子5克熟地8克川芎3克肉苁蓉5克黄芪6克防风6克白术6克2.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半身或某些局部出汗。
苔白薄,脉缓。
6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红枣12枚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治盗汗圣药——当归六黄汤
j 饕 囊 黪。 i 鸯
猪 腰杜 仲 治 治 盗 汗 药 — — 当 归 黄 汤
中医学 认 为 ,人 体 不 论 睡 着 还是 清醒 时 ,无端 出汗 的情 况 都 称 为 “ 自 汗 ” ;睡着 时 出汗 ,醒来 时 汗 就 渐 渐 停 止 了的情 况 ,称 为 “ 盗 汗 ” 。一般 而 言 ,人 体 出 现 阴 虚 状 况 则 出 现 盗 汗 ,阳虚则 出现 自汗。 当归六 黄 汤 是金 元 “ 四大 ” 医 家 之一 的李 东垣 创 制 的一 则 名 方 ,称 它 为 “ 治 盗 汗之 圣 药 ” ,主治 阴虚 火 旺 所 致的盗汗 。 组 成 : 当 归 、 生 地 、熟 地 、 黄 芩 、黄 连 、黄 柏 各 l 5 克 ,黄 芪 加倍 。 水3 O 0 毫 升 ,共 煎 至 1 5 0 毫 升 。饭 前 服 ,t l  ̄ J L 减半服之 。
而 盗 汗有 不 同的 中 医证 候 类 型 ,当归 六 黄 汤虽 然 有 良好 的 临床 效 果 ,被 称 为 “ 治盗 汗 之 圣 药 ” ,但 不 能包 治 一 切 盗 汗症 。只 有 在 医生 指 导 下 正确 应 用 ,才 能取 得预期效果 。
( 江西 金洪涛 )
我 因肾虚腰痛 有七八年 了,
功 用 :滋阴泻火 ,固表 止汗。 主治 :阴虚 火 旺 ( 可 见 如 下 症 状 :盗 汗 、发 热 、面赤 、心 烦 、唇 赤 口干 、大 便干燥 、尿黄 、舌红 )。 注意 事 项 :产 后 盗 汗 者需 在 医生 指 导 下应 用 。盗 汗是 一 种 临 床 症状 , 在很 多疾 病 中都 可 以见 到 这 一症 状 。
症状 、体征 以及舌 象、脉 象 ,中医将 肾 虚腰 痛分为 两种类 型 :肾阴虚型和 肾阳 虚型 。除一般 肾虚腰 痛主症外 ,伴有心
吴兆祥治疗自汗盗汗(阴阳两虚)医案一例
吴兆祥治疗自汗盗汗(阴阳两虚)医案一例吴兆祥治疗自汗盗汗(阴阳两虚)医案一例【医案】李某,女,41岁,西医大夫。
1962年10月26日初诊。
该患者自1957年12月即患头晕头痛,失眠出汗,记忆力减退,阵阵发烧。
经过中西医的治疗,病势却越来越剧。
于1962年10月2 6日来本院(北京同仁医院)中医门诊治疗。
中医所见症状:素有神衰头晕、心跳气短,日夜泄汗,失眠。
动则气喘咳嗽,呼吸胸痛,自觉气凉。
舌苔白,口苦不渴,食欲不振。
脉象细弦虚数,重按无力。
病延六年。
诊断:古人云,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此为心肾不足,肝阳过亢,脾肺同病,阴阳两虚之症。
拟以补阳敛阴,强心肾、益肺脾、柔肝。
治法:拟以玉屏风加减为主,再用八味地黄汤、人参养荣汤、生脉散、牡蛎散加减。
人参6克桂枝3克杏仁6克川贝母6克五味子4.5克硃茯神1 0克硃麦冬10克法半夏6克细辛0.6克生龙牡各15克生白术6克炒枣仁15克炙甘草3克浮小麦15克黄芪10克白芍12克1962年10月31日,二诊。
以上方加减服五剂后,精神较好,汗泄之后仍有形寒,咳喘见轻。
夜寐不安。
脉细弦略数。
再以补阳固表,敛汗安神。
高丽参4.5克生黄芪10克炒防风1.5克生白术10克桂枝4.5克五味子6克焦白芍12克法半夏6克硃茯神12克炒枣仁30克麻黄根10克硃麦冬6克煅龙牡各15克当归6克浮小麦15克熟地1 0克1962年11月19日,三诊。
以上方加减,共服11剂后,诸恙逐渐减轻,当即恢复半日工作。
因劳累及停药的关系,虚汗时作,夜寐仍少,心跳气短,喘咳不止。
舌苔白腻,脉弦数。
再以原法加减。
高丽参3克生白术10克五味子6克生龙牡各15克炒枣仁15克茯神10克生黄芪15克山药10克浮小麦15克焦建曲6克炙甘草6克1962年12月17日,四诊。
以上方加减,共服14剂,汗泄与咳喘已减七八。
恢复工作后,往往过劳时仍有咳喘、白痰,心跳、出汗。
舌苔薄白,脉细弦稍数。
症状虽然逐渐好转,阴阳两虚尚未恢复。
治盗汗、自汗验方
治盗汗、自汗验方
一、自汗(清末张锡纯名方)
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一般三天即有显效。
如三天不见效,停用。
(山萸肉是收敛重药,可治虚脱证。
如研末敷在涌泉,可治呕吐。
)
二、盗汗(即睡后汗)
生黄芪12克,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当归各6克。
显效。
三、食疗名方:阴虚滋补,或治潮热汗、:
燕窝6、银耳9克,鲜百合15克。
燕窝与银耳泡发一小时后,与鲜百合+冰糖,隔水炖熟,每日早晚各一次。
(燕窝可用女贞子30克替代)
四、外敷治盗汗
五倍子5份,朱砂1份,共研细末。
每次用0.5——1克,睡前敷于肚脐,起后可取。
中医通治方自汗盗汗24方
中医通治方自汗盗汗24方1、属性:治伤风脉浮,自汗恶风。
方见伤寒门2、属性:治中湿脉细,自汗体重。
方见头痛门3、属性:治男子血气不足,体常自汗。
方见诸虚门4、属性: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黄柏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以上各一钱半)黄(二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临卧服。
5、属性: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并宜服之。
黄(去芦,蜜炙,二钱)白茯苓(去皮)熟地黄(酒蒸)肉桂(不见火)天门冬麻黄根龙骨(以上各一钱)五味子浮小麦(炒)防风(去芦,各八分)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各七分)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发厥自汗加附子,发热自汗加石斛。
6、属性:治真气不足,上盛下虚,面赤自汗,小便频数。
如汗不敛,加肉桂黄。
方见诸虚门7、属性:治表虚自汗。
芍药(五钱)官桂甘草(炙,各二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本方加黄二钱,名黄建中汤,治虚劳自汗。
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治妇人血虚自汗。
其自汗漏不止者,加桂枝一钱,熟附子半个,名桂枝附子汤,煎空心服。
8、属性:治盗汗。
防风(五钱)川芎(二钱半)人参(一钱二分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饮调下。
9、属性:治盗汗极验。
白术(不拘多少,锉作小块,或稍大)浮麦(一升)上用水煮干,如白术尚硬,又加水一二升,煮软取出,去麦不用,切作片,焙干,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不拘时,另用浮麦煎汤调服。
10、属性:治荣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饮食进退,面黄肌瘦,并皆治之。
柴胡(去苗)秦艽(各二两)鳖甲(二两,醋煮三五十沸,去裙,再用醋炙黄)干漆(炒尽烟)人参茯苓干葛川乌(炮,去皮尖)玄参(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先用小麦三七粒,煎汤一盏,去麦入药,再煎三五沸,食后服。
11、属性:治虚热盗汗,百节酸疼,腰痛,肢体倦怠,日渐羸弱,口苦舌涩,心怔短气。
绵黄(炙)远志(灯心煮,去心)当归(酒洗)泽泻(以上各二钱)白芍药龙骨()人参(以上各一钱半)甘草(一钱,炙)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中医治疗漏汗的临床医案
中医治疗漏汗的临床医案
临床上,中医常利用药物和针灸来治疗漏汗。
下面是一个由中医医师制定的临床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李女士
- 年龄:35岁
- 主诉:长期夜间出汗
- 病史:已经有5年夜间出汗的病史。
夜间出汗严重,衣物和
床单经常被湿透。
伴随症状有头晕、心悸、四肢无力。
中医诊断:
肾阳虚、阴虚火旺
治疗方案:
1. 中药方剂:用温补肾阳、清热生津的草药配制,包括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山药等。
每日分2次服用。
2. 针灸治疗:针刺“百会”、“睛明”、“太溪”等穴位,选择温补
肾阳的灸法进行治疗。
随访观察:
- 初次随访:服药1周后,夜间出汗减轻,衣物和床单湿度较
之前有所减少,头晕、心悸、四肢无力等症状有所改善。
- 随访观察时间:每周随访一次。
- 随访内容:观察夜间出汗症状的减轻情况,询问其他症状是否改善,根据患者反馈进行调整。
- 随访期限:连续随访至症状基本缓解为止。
此为仅供参考的中医治疗漏汗的临床医案,实际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阴虚盗汗的中药方剂
阴虚盗汗的中药方剂一、引言阴虚盗汗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主要表现为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方剂在治疗阴虚盗汗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二、阴虚盗汗的中药治疗原则1.滋阴降火:由于阴虚盗汗是由于肝肾阴虚、心火亢盛所致,因此治疗时应以滋养肝肾为主要手段。
2.清热解毒:当出现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热证时,应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3.调节气血:气血不足也会导致阴虚盗汗,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调节气血。
三、常用中药方剂1.六味地黄丸【组成】淮山药30g,山药30g,泽泻15g,茯苓15g,丹皮12g,桃仁12g,熟地黄30g,生地黄30g。
【功效】滋阴降火、益精填髓。
【用法用量】每次9-12克,一日2次,温水送服。
2.二至丸【组成】熟地黄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菟丝子9g,川牛膝6g,桑椹6g。
【功效】滋阴益肾、止汗。
【用法用量】每次9-12克,一日2次,温水送服。
3.左归丸【组成】当归15g、白芍15g、炙甘草10g、泽泻10g、车前子10g、白术10g、山药10g。
【功效】滋阴清热、益气生血。
【用法用量】每次9-12克,一日2次,温水送服。
4.四物汤【组成】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熟地黄15克。
【功效】滋补益气血、调经止痛。
【用法用量】每次9-12克,一日2次。
5.龙骨牡蛎散【组成】龙骨30g,牡蛎30g,茯苓15g,甘草10g。
【功效】平肝降火、滋阴止汗、安神。
【用法用量】每次9-12克,一日2次。
四、注意事项1.中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治疗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五、结论中药方剂在治疗阴虚盗汗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医生会针对性地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
在使用中药方剂治疗阴虚盗汗时,需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促进康复。
治盗汗的医案
治盗汗的医案
治盗汗的医案
盗汗是指在睡眠中出现体温明显升高、出汗过多的症状。
盗汗会严重
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需要及时诊治。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治疗
盗汗的一些医案。
1. 饮食调养法
盗汗患者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些蔬菜水果,保证营养
均衡。
此外,可以适量饮用绿茶和黄酒,这些东西有利于调节体温、
养生健身。
2. 中药调理法
中药调理式盗汗的常用方法。
选用石菖蒲、茯苓等中药调养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盗汗症状。
饮用一些药膳汤剂,如甘草、枸杞、
红枣一起熬煮后饮用,可以滋养身体,起到益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
作用。
3. 心理疗法
盗汗患者某些患者是由于精神紧张、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才会引起的盗汗。
对于这类患者,应做好心理疏导,减轻压力,消除精神紧张。
4.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盗汗的传统方法之一。
选取穴位在抗阴阳之外的穴位,如“神门”“内关”等穴位,通过针灸的方式改善身体的气血运行状况,从而缓解盗汗症状。
5. 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益于预防盗汗。
盗汗患者可以选择一些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放松肌肉,改善血气循环,从而减少盗汗发生的机会。
综上所述,治疗盗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下,全面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相信盗汗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预防盗汗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注意生活饮食的调节,加强身体锻炼,避免过度压力和紧张情绪的影响,从而预防盗汗的发生。
调治夏季体虚多汗药膳两款
调治夏季体虚多汗药膳两款
生地黄鸡
用料:
生地黄150克,乌骨鸡1只,饴糖100克。
做法:
生地黄切碎与饴糖拌匀,放入鸡腹内蒸熟即成。
功效:
滋阴凉血,补虚止汗,适
用于自汗、盗汗。
乌梅黑豆汤
用料:
乌梅15克,黑豆30克,淮小麦50克,蜂蜜适量。
做法:
1.以上原料加清水煎浓汤,去渣取汁,加
蜂蜜适量即成。
2.喝汤,每日1次~2次。
功效:
宁心安神,敛汗止汗,适用于自汗、盗
汗。
药 膳 坊·YA0 SHAN F ANG
夏季适当出汗,人体会感觉舒服些。
但有两种“汗”不是健康的信号,一是动辄出汗,称为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的病人,是卫气虚弱、腠理不固的表现;二是夜间睡眠中出汗,称为盗汗,多见于阴虚病人,是阴虚内热、营气不守的表现。
患者可以选用以下常用食疗方。
3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医治疗盗汗名医名方与偏方
中医治疗盗汗名医名方与偏方盗汗是阴阳俱虚+治疗虚汗的八大饮食+自汗、盗汗治疗口诀+盗汗圣药——中医治疗盗汗名医名方与偏方什么是盗汗呢?平常运动出汗,只要出得恰到好处,这都是正常的。
盗汗就不正常了。
盗汗就像一个贼,人在那儿睡觉,有一个贼偷走了人体的心液,所以盗汗不仅是阳虚了,更是阴虚。
如果长期盗汗,那人就会越来越消瘦。
林黛玉就是这样,天天盗汗淋漓。
阳虚还只伤六腑,阴虚就五脏都伤了。
阴虚盗汗的人,喜欢冷饮,但人很精神。
阳虚盗汗,这类人平日里是倦怠无神,喜欢喝热水。
盗汗怎么办呢?建议食疗,或者严重的话就看中医,用中药调理。
如果没有选对就只治标不治本,有时停药还会很严重,而且这些人身体虚,不胜补,食疗加适当运动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虽然慢点但对身体好。
头汗多是阳虚有很多人头部喜欢出汗,而且汗豆大豆大的。
比如有的人锻炼只脖子以上出汗,或者一吃热、辣东西头上就挥汗如雨……头为诸阳之会,是阳气最足的地方,所以头就不怕冷。
看冬天,有的人哪儿都怕冷,就这脸不怕冷,那因为脸部气血特别足。
阳气最足的地方能够憋住汗,阳气虚就会哗哗出汗,然后再虚就精脱了,全部出去了,就是出油汗了,这汗跟油一样滴了出来。
所以如果头上出汗不止,出油汗,就是典型的阳虚。
看外国人锻炼身体,会发现,他们后背出汗,胸膻中出汗,腰以下不出汗,这是肾虚的表现。
如果只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就是上下不交通。
所以真正的好的出汗方式是,腿一定要出汗,如果锻炼到腿出汗,身体肯定明显见好。
锻炼微微出汗就可以了,出大汗必损心阳平常也没做什么事,就坐在那儿,浑身出汗,这叫自汗。
现在这种病人其实挺多的,这就是太阳表虚,皮表固摄不住汗液,这其实也是一种病。
汗为心液,出汗要适时且恰当,出汗太多肯定会出问题。
怎么样才算适时且恰当呢?比如我们做运动锻炼啊,都要出汗。
这个汗怎么出?我们去国外看,国外很多人锻炼身体,不会别的,就是跑步。
比如加拿大,街上好像天天都有跑步的人,老在那儿跑,然后跑得呼呼呼,大汗不止。
各类汗证及食疗方
各类汗证及食疗方很多人经常问:我总出汗,睡觉也睡不好怎么办?今天介绍下面几款治疗盗汗的食疗方。
脉:汗脉浮虚,或濡或涩。
自汗在寸,盗汗在尺。
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
盗汗者,属阴虚,睡着时出汗,睡醒则止。
【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适合阳盛阴虚盗汗者当归黄(各一钱)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七分)上锉一剂。
水煎,通日服。
【汤当归地黄汤】治盗汗属气血两虚者2.2. 当归熟地生地白芍(酒炒,各一钱)人参(五分)白术(去芦,一钱)茯苓(去皮)黄(蜜炙,各一钱)黄柏(蜜水炒)知母(蜜水炒)陈皮(各八分)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
枣一枚,浮小麦一撮,水煎,温服。
自汗者,属阳虚,动不动就出汗【参芪汤】治自汗人参(去芦)、黄芪(蜜炒)、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当归(酒洗)、熟地各一钱、炙甘草二分、白芍(酒炒)、酸枣仁、牡蛎(煅)各一钱、陈皮七分、乌梅一个、枣二枚,浮小麦一撮。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盗汗,自汗者,宜实腠理也。
【白龙汤】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自汗,盗汗等症。
桂枝白芍(酒炒),龙骨()牡蛎(各三钱)甘草(炙,三钱)上锉一剂。
枣二枚,水煎服。
【文蛤散】五倍子为末,用津唾调,填满脐中,以肚脐贴封住,一宿即止。
加白枯矾末,尤妙。
又方用何首乌末津唾调,填脐中。
即止。
【四制白术散】白术(四两)黄(炒一两),石斛(炒一两),牡蛎(炒一两),麦麸(炒一两)止用白术,为末。
每服三钱,粟米汤调服。
心汗者,心孔有汗,别处无也,名曰心汗。
因忧思悲恐惊、劳伤、郁结而成。
【茯苓补心汤】治心汗症茯苓、人参、白术、当归、生地黄、酸枣仁、白芍、麦门冬、陈皮、黄连炒,各等分,辰砂五分研末,临服调入,甘草三分上锉一剂。
枣二枚,乌梅一个,浮小麦一撮,水煎,食远服。
头汗者,邪搏诸阳之首也。
其症渴饮浆水、小便不利,此温热也,必发黄。
用茵陈汤或五苓散,二药之分,为有虚实故也。
治脚汗方白矾五钱、干葛五钱为末。
水煎,逐日洗。
连五日,自然无汗。
自汗盗汗中医秘方
自汗盗汗中医秘方
中医治疗:
中医在对患者看诊后,会根据具体的病因和病症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治疗。
根据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盗汗情况,采用不同的中药配方,根据患者体质,以养阴清热、使热内消、清肝泄热,化湿和营等治疗原则来对盗汗患者进行调理。
中医分自汗、盗汗两种, 对于自汗、盗汗的辨证,应着重辨别阴阳虚实,一般来说,多汗证以属虚者为多。
肺卫不固→益气固表
营卫失调→调和营卫
气阴亏糜→益气养阴
湿热泻脾→清热泻脾
康复治疗:
1.食疗方大枣50g,浮小麦50g,水煎,吃枣喝汤,每日2剂。
2. 止汗药饼药物组成:五倍子、煅龙骨各等份。
功用:敛肺降火,收汗止渴。
用法:将五倍子、龙骨共研细末,瓶装备用。
需用时取药末5g,用醋调成一药饼,置脐部,用胶布封贴,每晚睡前用,日间剥去,连用15天。
本方适宜于小儿盗汗。
小儿喂药困难,惧怕打针,内治给药很不方便:况且西药不良反应较多。
3.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4.加强饮食调理可适当多吃鱼、甲鱼、燕麦、浮小麦等。
尽量少吃辛辣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阳虚盗汗出汗阴虚盗汗出汗医案和食疗方
中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
如果出汗太多或者是自汗、盗汗时间过久,就会伤津耗神,从而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易感冒、睡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
出汗多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白天,轻微的活动就会出汗叫(自汗),自汗是由于人体卫气不足引起的,卫气无法固护津液,稍有活动,就会大量汗出;盗汗是由于人体阴津不足引起的,阴虚生内热,而津液外泄。
一种是在晚上,入睡以后,就开始大量的出汗,人醒了汗马上就停叫(盗汗)
两种汗,有什么区别呢?
阳虚盗汗:
手脚心汗多,自汗,即白天出汗,活动后明显。
且出汗后怕风,活动后出汗更明显。
平素喜感冒,并容易有倦怠乏力、面色差、舌苔白、脉弱等症状。
中成药: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桂附地黄丸等。
阴虚盗汗:
主要是盗汗,即睡着时出汗,醒来后出汗停止,表现为盗汗、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常伴有两颧潮红、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状。
汤剂或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虚汗停颗粒、杞菊地黄、坤泰丸、当归六黄汤等。
-----------------------------
手脚心出汗盗汗
1、脾胃有热,口臭便秘,烧心!用三黄片、藿香清胃胶囊!
2、脾虚运化失常,舌头两头有齿痕,大便不成型,用二陈丸和补中益气丸搭配用!
3、阴虚内热:有痰,湿气重,心里烦躁,手脚心发热,口干,爱喝水,舌苔少甚至没有,容易盗汗,用知柏地黄丸!
4、阳虚:手心脚心出汗特别凉,怕冷,吃凉的拉肚子,用桂附地黄丸!阳虚的太厉害用右归丸!
5、一紧张出汗,是因为肝郁气滞,用小柴胡颗粒搭配加味逍遥丸!手汗多用劳宫穴,脚汗多,用复溜穴!
----------------------------
二陈汤加减化湿巧治“一动就出汗动则汗出”
【组成】清半夏9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白术12克。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此方主要治痰湿阻滞气机,腠理开阖失灵,有的人之所以特别爱出汗,一动弹就一身汗,中医往往考虑有内热、营卫不和、脾肺气虚等因素。
但是,痰湿阻滞于内导致的多汗,,中医往往考虑有内热、营卫不和、脾肺气虚等因素。
但是,痰湿阻滞于内导致的多汗,近些年是越来越多了。
这和中国人肥胖率飙升有关系。
有这个毛病的人,往往肥胖,而且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
这些都是有痰湿蕴结于内的表现。
患者那一层厚厚的脂肪,就是痰湿的表现。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头的古方,二陈汤。
它被誉为千古治痰之总剂。
中医人在应对痰湿为患的时候,几乎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二陈汤。
其中,半夏燥湿降逆健脾,陈皮行气除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药性。
半夏和陈皮又都是以陈久的为好,故而叫做“二陈汤”。
【病案举例】
男78岁每日汗出,动则为甚,以胸背汗出为主,其病已有数年之久,曾求治于数家医院,然终不见好转,临床各项检查均无异常。
2006年4月3日初诊,患者形体肥胖,舌体大、且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
遂以痰湿自汗辨证施治,方以二陈汤加味:清半夏9g,陈皮12g,茯苓15g,甘草6g,白术12g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5剂后自汗明显减少,守上方连服半月,患者自汗症状消失,回访半年自汗未有再发。
-------------------------
《千金方》牡蛎散治阳虚盗汗方:
【组成】牡蛎(熬)白术防风各100克.
【用法】以上三味打细粉,每日服一次,用酒送服2克,此方是止虚汗盗汗之医方的鼻祖,用来治疗所有多汗症都有效果。
-------------------------
浮小麦:
《本草纲目》记载,古人认为“小麦秋种冬长,春生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关于浮小麦敛汗的作用,在古医典籍中也多有提及。
中药纲要上说,浮小麦,性凉,味甘咸,归心经、脾经、肾经,具有益气、除热和止汗的功效。
凡由气虚引起的自汗和阴虚引起的盗汗患者,均可应用浮小麦治疗。
补心、除热、敛汗、利小便。
《卫生宝鉴》记载浮小麦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文武火炒令焦,为末。
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
盗汗中医食疗方
黄芪50g,浮小麦50g,
(这个量熬一次喝两次,一次喝半碗即可)
喝一两次再看看还有没有盗汗情况。
一般两三次即止。
如果还不能解决用下面方法:
炙甘草10g,淮小麦50g、黑豆50g,大枣10枚(劈开),桂枝6g。
日2-3次饭前服用。
一般两三天即可。
五倍子治疗出汗盗汗:
五倍子10克,研末,加水少许搅成糊剂,睡前置患者肚脐中心,外用纱布固定。
有效率98%,一般用1次即愈。
患者刘某有五六年的盗汗史,每到夜晚睡觉时,必汗流如洗,痛苦不堪。
曾在县中医院用草药和谷维素、刺五加、人参生脉饮等治疗,效果不佳。
后来用本方只外贴1次,当晚就明显见效,连贴3次盗汗症状全无,且至今未复发。
手足出汗-蒲辅周,施今墨秦伯未验方
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属血虚,手足不温者属气虚,均不作主证治疗。
于主方内酌加枣仁、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碧梅子之类。
经常多脚汗者,用白矾、葛根各五钱研末,水煎十数沸,每日浸洗。
阴虚火旺的盗汗:五心烦热,宜滋阴降火,用之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方,有内热的情况脖子也出汗多,要吃白虎汤加减。
小儿盗汗:龙牡壮骨颗粒(体质差,缺钙,爱出汗,经常感冒)
其它出汗盗汗食疗方:体质差,缺钙,爱出汗,经常感冒:土鸡、桂圆、黄芪、红枣炖服。
出汗盗汗泡脚方:桐树花或韭菜煮水加白矾10克,泡脚。
适用于起床足汗多,脚臭。
总结:汗出部位:
1.头汗多为上焦邪热,中焦湿热或虚阳外越;
2.半身汗多见于中风痿证、截瘫患者,患侧无汗;
3.心胸汗出可见于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4.下半身汗出,或为肾阴虚,或为肝胆湿热下注;
5.手足心汗过多,多与脾胃有关,或为阴经有郁热,或为阳明热盛,或为中焦湿热郁蒸。
6、而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热者属血虚,手足不温者属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