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

现为两 槽 一脊 型 , 与上 述 C类 全 盆地暴 雨 发 生 的大尺
度 环 流分 布不 同 ,在 这 种大 尺度 环 流背 景 场配 置 下 ,
河 套 低 涡 的 高 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切 变 和 副 高 外 围的 西 南 暖湿 气 流
册1认 为 四川暴雨 过程基 本上 可分 为下列 四种 类型 , , A
2 资 料 及 方 法
利 用 N E / C R lx o 6 h一 次 的高 分 辨 率 C PN A O l每 资料及 四川盆地的 自动站降水资料 。通 过计 算涡 度 、 散
度垂 直速 度 的变 化 , 一步 认 识天 气 系统 演变 过 程 中 进 的动力 特征 和强 度 。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 的初步分析
陈永仁 1 , 春 国 1 , 跃 清 ,王 2 ,李 2
(. 国气 象 局 成 都 高 原 气象 研 究 所 , 都 6 07 ;. 1中 成 10 2 2四川 省气 象 台 , 都 6 0 7 ) 成 10 2 摘 要 : 用 N E 。 l再 分 析 资 料 、 合 多 种 数 值 预 报 产 品对 2 0 利 C P 1x 。 结 07年 7月 2 — 2 7 9日发 生 在 四 川 盆 地 的 大 范 围暴 雨 过
程进 行 了分 析 。 果 表 明 : 次 暴 雨 环 流不 同于 四川 盆 地 常见 的 四种 基 本 类 型 , 要 表 现 为 50h a中高 纬 度 为 两 槽一 脊 结 这 主 0 P 并 在 贝加 尔 湖 南 侧 伴 有 大 范 围阻 塞 高 压 , 太平 洋 副 热带 高压 5 8线 西 端 位 于 l4E附 近 , 时河 套 附 近 的冷 涡 为此 次 西 8 1。 同 降水 的发 生 补 充 了冷 空 气 。 大气 低 层 伴 有 西 南 低 涡 , 南 、 州 、 川 一 带 维 持 一 支 8 1 / 西 南 急 流 ; 云 贵 四 — 2m s的 高层 辐散 、 层 低 辐 合 的垂 直 配 置 及 暴 雨 区 维 持 的 垂 直 环 流 是 此 次 暴 雨 发 生 的 动 力 条 件 ; 雨 区 的降 水 中心 变 化 , 暴 与垂 直 环 流 的上 升 区域 位 置 变 化 有 密 切关 系: 欧洲 数 值 预 报 产 品对 此 次 暴 雨 发 生 的 环 流 形 势 预 报效 果 较 好 , 有 很 好 的 预 报 参 考 价 值 , 数 值 预 具 但
一次川渝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一次川渝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学分析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云图观测资料以及利用MICAPS系统对气象资料的分析,对2014年8月31日-2日川渝地区的大暴雨过程(后面统称“8.31”川渝大暴雨过程)进行探讨和研究。
本文就这次暴雨的降水特点、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
应用了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和对暴雨发生起重要作用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
主要内容是西南涡发展演变与此次暴雨形成的关系,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影响系统为暴雨的发生和持续提供的有利条件。
超低空南风急流促使川渝地区水汽陡增,对流不稳定性迅速增强,为强降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和层结不稳定条件,研究了“8.31”川渝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物理特征、发展机制和维持机制。
关键词:大暴雨,天气形势,西南涡,天气系统,高低空急流第一章引言第一节研究暴雨目的及意义暴雨是中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主要包括洪灾和涝渍灾。
长时间的暴雨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造成洪涝灾害。
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或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常导致次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从而造成房屋倒塌,公路冲毁,农田淹没,在城市里容易造成城市内涝,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渍灾会使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水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导致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作物生长,使农作物减收。
涝灾一般只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涝灾和渍灾在大多数地区是相互共存的,涝渍灾害如水网圩区、沼泽地带、平原洼地等。
许多气象工作者对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和研究,他们主要是对暴雨的形成机制和维持原因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暴雨的预报难度很大,经过对已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对今后的暴雨预报和灾害预警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可以有效地提高暴雨的预报水平和预报的准确率,更大的减少暴雨带来的自然危害,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节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许多国内外的气象工作者对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对暴雨预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这一地区经常受到暴雨的侵袭,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对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暴雨的形成机制,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一、四川盆地的地理特点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多变。
盆地内多山,有大雪山、大峨眉山、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等著名风景名胜。
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候湿润,年均降水量在800-1400毫米之间。
1. 季风影响:四川盆地受到季风的影响较大,夏季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水汽,造成了盆地内的暴雨天气。
由于地形复杂,盆地内山地高地与低地地势相对,水汽在受阻时往往形成暴雨。
3. 气旋天气:四川盆地受气旋的影响较大,气旋在盆地上空停留较长时间,形成局部暴雨。
4. 地表覆盖:四川盆地农田、森林和草地覆盖广泛,植被繁茂,蒸发蒸腾强烈,地表水汽含量大,是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暴雨过程的分析1. 局地性暴雨:四川盆地的暴雨更多呈现出局地性的特点,相对于一场大范围的暴雨,四川盆地内暴雨更多出现在山地高地地区,造成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2. 暴雨频率:四川盆地暴雨的频率较高,特别是夏季暴雨频繁,尤其是下午和夜间暴雨较多,造成了城市内涝、农田受灾等问题。
3. 暴雨灾害:四川盆地暴雨带来的灾害较大,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农田受灾等问题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四、对暴雨的应对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对四川盆地暴雨的气象监测要加强,特别是对暴雨的形成机制和受灾区域的预报预警,做好暴雨防范工作。
2. 加强防治措施:对四川盆地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加强排水系统的改造和加固,加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减少暴雨带来的灾害损失。
3. 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对四川盆地的居民要提高防灾意识,特别是在暴雨天气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在山地、河边等危险地带逗留,减少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失。
东北降雨进程分析报告

东北降雨进程分析报告近期,东北地区遭遇了一次持续的降雨过程。
本报告旨在对该降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原因和影响。
一、降雨过程特点此次降雨过程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降雨范围广泛:降雨覆盖了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其中以吉林、黑龙江两省为主要受灾地区。
2. 降雨强度大:降雨过程中,部分地区降雨强度超过常年同期的平均值,局部出现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3. 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达数天,导致地面积水严重,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
二、降雨原因分析1. 受台风影响:近期,东北地区受到多个台风的影响,台风带来的水汽和气旋效应导致了降雨增多。
2. 气候因素:东北地区处于夏季和秋季的过渡季节,气温和湿度相对较高,气候环境有利于降雨的形成。
3. 静止锋面:此次降雨过程中,静止锋面停滞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强降雨的条件。
三、降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1. 农业受损:降雨过程中,部分农田被淹,农作物受灾严重,农业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2. 交通受阻:降雨导致部分地区道路积水,交通受阻,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3. 生活用水供应紧张:降雨过程中,水库蓄水增加,部分地区的生活用水供应得到缓解。
四、对策建议1. 提高气象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提前预警,加强对台风和降雨过程的监测和预报,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减少降雨过程对交通和生活用水的影响。
3. 加强农业灾害防范:加强农田排水和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减少降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上所述,此次东北降雨过程的特点是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台风影响、气候因素和静止锋面是导致降雨的主要原因。
降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受损、交通受阻和生活用水供应紧张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降雨过程,建议提高气象预警能力,加强基础设。
副高断裂前后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比较分析

分析 了5 0 P 副高 区域 暴雨过 程 的发 生机制 。四川 盆 0ha 地暴雨与副高活动的关系也很 密切 , 气象 工作者也做 了 不少研究 。肖洪郁 。 将影 响 四川暴 雨 的副高类 型概括 为北部阻塞型 、 中部 阻塞 型 、 纬向阻塞型 、 向东移 型四 纬 种。顾清源等¨ 还分 析 了 5 0 P 0 h a无低 值 系统影 响 , 副
高西 北 侧 连续 性 暴 雨 的 触 发机 制 。
9 h内 的 累 计 降 水 量 分 别 达 到 了 14 3 m、 1. m 6 3 .r 28 5 m、 a
1 8 9mm 、 7 1 4 . 8 . mm 。
的重要系统 , 受到气 象学者 高度重 视 ~ 。黄士松 等 最早指出, 高结构 相 当复杂 , 非纯 粹动力 性 质 的系 副 并 统, 热力 因子对其维持及 变化起非 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 来 , 国雄 、 吴 刘屹岷 、 金海 等人。 通 过 对副高 的系统 何 性研究发现 , 副高垂直结构非常复杂。此外 , 关于副高与 暴雨关系的研究工作也很多 。如陶诗言先生研究 了副高 北跳与 中国雨带 的分布关 系 , 明确 指出副 高西北侧是
站 累 计 雨 量 ≥ 5 . r 1 站 累 计 雨 量 ≥ 10 O m, 0 0 m, 6 a 0 .m 100 m 以 上 的 大 暴 雨 主 要 集 中 在 广 元 、 阳 、 中 、 0.m 绵 巴 南 充、 阳、 资 内江 、 山 、 宾 等 地 区 , 乐 宜 降水 最 大 为 绵 阳 三 台
第3 O卷 第 4期
21 0 0年 1 2月
高
原
山
地
气
象
研
究
V0 . O N . 13 o 4
一次移动型大暴雨天气过程扰动及物理量场结构和特征

3 扰 动 及 物 理 量 场 结 构 和 特 征 3. 初 始 扰 动 的 发 生 、 展 和 维 持 1 发
( 称 81 简 .9—2 0移 动 型 大 暴 雨 ) 移 动 型 川 西 和 川 东 ,
弱 ( 略 ) 我 们 对 这 次 过 程 初 始 扰 动 的 发 生 和 发 展 图 。 及 其 环 境 物 理 量 场 进 行 分 析 . 而 认 识 全 川 移 动 型 从
大 暴雨 天气 过 程扰 动 及物 理量 场 的结 构和 特征 。 2 环 流 背 景 盛 夏 , O和 6 天 左 右 的 夏 季 风 低 频 波 十 分 活 3 0
气过 程 的 分 析 表 明 : 始 扰 动 产 生 在 对 流 层 中 层 移 初
动 性 低 槽 底 部 强 烈 发 展 的 低 空 热 低 压 倒 槽 中 , 利 有
的 物 理 量 配 置 环 境 、 尺 度 系 统 的 稳 定 型 和 非 均 一 大
热 成 风 偏 差 分 布 对 其 发 展 和 维 持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大 暴 雨 中 心 分 别 在 中 江 ( 0 mm) 岳 池 ( 5 r m) 24 和 13 a 附 近 。 大 暴 雨 位 于 川 西 时 呈 带 状 、 通 四 川 南 北 、 度 贯 强
大 气 动 力 学 最 关 心 的 一 类 问 题 就 是 中 小 尺 度 扰
动 的 发 生 、 展 和 维 持 . 论 上 常 用 标 准 模 方 法 求 解 发 理
中 图分 类 号 : 3 、 P4 4 1 文献标 识码 : A
气 不 断进 入 贝加 尔湖 低 槽 , 该 槽 发 展成 闭 合 中 心 , 使 青 藏 高 压 向 异 常 稳 定 的 日 本 海 高 压 西 南 伸 部 分 靠
2012年8月四川盆地东部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雨 发生 前 1 0余 小时 , 大气 运 动 已处 于 较强 的非平 衡 状 态, 且 越临近暴雨发生 , U< 0的非 平衡 性越 强。顾 清源 等 采用 B a r n e s 带通滤波和非平衡动力强迫 的中尺度特
式 中 W ( i , j ) =e x p (一 ) 为距 离权重 系数 ,F ( i , j ) 是F 0 ( i , j ) 周 围的原始格 点值 , N是 F 。 ( i , j ) 周 围的格
1 0 6 。 E ) 范 围内, 有2 2 9个站 ( 包括 区域气 象观测 站 ) 的降 雨量超过 1 0 0 m m, 5 4个站 的降雨 量超过 2 5 0 m m。通过对 此次过程 的中尺度雨 团活动 的分析发 现 , 在 西南 急流 中
存在多个 中尺度雨 团活动 , 而 中尺度雨 团 的活动 与造成 暴雨的 中尺度 系统 密切 相 关。在暴 雨 的 中尺 度 分 析方
摘要 : 针对 2 0 1 2年 8月 3 0日~ 9月 1日四川盆地东部 的大暴雨个 例 , 采用 B a r n e s 带通 滤波和物 理量诊断方 法 , 对 暴雨过 程
的中尺度活动特征进行分 析 , 结果得 出 : 7 0 0 h P a的中尺度辐合系统与强降水位置对应较好 , 且 中尺度低 涡引发强降雨 的强度
2
绵阳市“7月23日~26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总结

绵阳市“7月23日~26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总结摘要本文采用了绵阳市常规气象资料和500hpa、700hpa和850hpa高空形势,结合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应用,总结出了这次过程的主要成因是发生在亚洲中高纬为稳定的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其中西北低涡-切变及副高西伸加上受高空低槽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暴雨;副热带高压;回波中图分类号p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031-020 引言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
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绵阳气候宜人,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826mm~1 417mm,空气比较潮湿,相对湿度全年平均在70%~80%之间,境内海拔高度差别很大,最高处海拔有5 588m,最低海拔307m。
常年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和泥石流等气象灾害。
7月23日~7月25日,受高空低槽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绵阳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梓潼建兴降雨量近300mm,梓江梓潼水位站25日7时30分洪峰流量5 634m3/s,超警戒水位2.44m,距保证水位仅0.06m)。
1 天气实况7月23日8时到7月24日8时绵阳市中东部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方大暴雨。
其中雨量较大的有(单位:mm):石马 214.5、龙门 187.7、仙海 149.6、杨家 145.8、青义 129.5、安县 141.3、青莲 170.2、许州 166.5、仙峰 159.4、梓潼 143.3;7月24日8时~7月26日8时累计雨量表(单位:mm):绵阳83.7,平武33.0、北川104.5、安县79.7、江油118.5、三台172.1、梓潼114.9、盐亭106.6。
全市共有3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33.3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5469亿元。
2 暴雨成因分析2.1 500hpa高空形势及影响系统分析根据2010年7月24日8时500hpa实况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23日略有东退后,24日开始逐日西伸,青藏高原东北部一直有一小高压存在,在两个高压之间有一低涡-切变,切变底部向南伸至盆地北部,低涡中心从22日~23日略有东移,其切变底部在东移过程中扫过盆地西北部,造成了盆地西北部的大暴雨。
风云四号卫星产品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图1 2021年9月4日08时风云四号A星水汽通道(6.25㎛)云图
2. 中尺度暴雨云团特征
暴雨的产生维持与暴雨云团的演变过程直接相关,通过静止卫星高时空分辨率的云图可以监测暴雨云团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进而监测暴雨天气时空的发展特征。
图2给出了
25分至9月4日18时15分的
图3 2021年9月4日10时25分风云四号A 星可见光通道(0.65㎛ )云图
和 11时的1小时累积降水量叠加图
图2 风云四号A 星红外增强动态云图
高空间分辨率的可见光云图能够进一步监测暴雨云团的云顶特征信息,进而进一步监测预警暴雨的落区范围和降水量值。
图3给出了9月4日10时25分风云四号A 星可见光通道云图(0.65㎛)和 11时的1小时累积降水量叠加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暴雨区上空
由暴雨云团覆盖,暴雨云团在成熟阶段有明显的上冲云顶和暗影,并且云顶的褶皱纹理非常明显,这些云图特征说明上升运动发展剧烈。
与降水的叠加也可以看出,降水落区主要发生在暴雨云团覆盖的区域内,并且降水的大值区主要位于上冲云顶和暗影的附近。
(a)对流云团覆盖面积逐小时变化曲线 图6 9月3日19时至4日16时乐山地区平均对流定量产品变化示意图
(b)最低亮温和平均亮温逐小时变化曲线
2。
四川省眉山市“7.21”大暴雨过程分析

««« 青海气象0四川省眉山市“7・21”大暴雨过程分析王雪芹1徐卫红方敏赵媛胡超(四川省眉山市气象局,眉山620010)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FNL1 x 1°再分析资料、FY —2G 卫星云图对2019年7月21—22日发生在四川省眉山市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低层稳定的水汽输送配合高空低槽、低层辐合切变系统以及西部山区地形抬升触发的共同影响造成了此次持续性暴 雨天气过程;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较高的能量环境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条件;此 次眉山区域暴雨过程发生在低亮温对流云团中,对流云团的合并造成暴雨区域和强度的增大,且对流云团 中有强烈的大尺度垂直上升运动,卫星资料能很好地反映短时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常规资料不能捕捉到的天气实况变化。
关键词:暴雨;NCEPFNL ;卫星;眉山1引言四川盆地处于青藏高原东侧,地形复杂,是我国暴雨的高频中心之一叫暴雨作为一种重要的灾害性 天气,一直深受气象部门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 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不少研究针对不同区域和季节 的暴雨,无论是在形成机理上还是监测预测上都进行了较全面有意义的探讨,得到不少有意义的结论叫对暴雨的研究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 景下,需要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有利配合,才能产生暴雨,而中尺度天气系统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天气系统。
近年来,通过天气学中尺度分析以及运用气象卫 星、天气雷达等探测手段,对暴雨的中尺度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BT 。
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从眉山 市地形图(图1)可以看到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为盆地西南边缘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呈西高东低,最高峰位于眉山市西部洪雅境内,自然条件复杂,每年6—9月是境内暴雨多发季节,现采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FNL1 x 1°格点再分析资料、结合卫星资料对2019年7月21—22日发生在眉山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的诊断分析,以求找到更适合本地的暴雨预报着眼点,提高对暴雨过程的预报能力。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试验

冰方 案 、 F e r r i e r微 物 理 方 案 进 行 数 值 模 拟 对 比 分 析, 为 合理 选择 中尺度 数 值 模 拟 微 物 理 方 案 提供 科
学依 据 。
地暴 雨进 行 物 理 机 制 或 地 形 因素 的 分 门 别 类 只是
有研究表 明 , 在 中尺度数值模 拟过程 中 , 微物
3 3个县 市 降 了暴 雨 到大 暴雨 , 其 中大 的 中小 尺 度 因 素 所 造成 的
影 响仍然 有待 于逐 步 地 去 试 验 和 探 索 , 较 多 的科 技 工作 者 已经就 此作 出过 尝试 ' 加 ] 。
2 天 气 过 程 简 介
2 0 1 0年 8月 1 8 —1 9日, 四川 全 省 1 4个 市 州 的
栋 等人 对 四川 盆 地 1 9 8 1 -2 0 0 0年 夏 季 暴 雨 的大 尺
2 0 1 0 年 8月 , 四川全省月平均 降水量为 2 1 2 . 8 mm, 较 常年 同期偏 多 1 9 %, 全 省各 地暴 雨事 件频 发 。
本文对 1 8 —1 9日盆 地 西 部 地 区 一 次暴 雨 过程 进 行 分 析 和数值 模 拟 , 从 大 尺 度 环 流 背 景 场 和 中小 尺度
2 0 1 4年第 3期
贵
州 气
象
Vo L . 3 8 N0. 3
第3 8 卷
J o u r n a l O f G u i z h o u Me t e o r o l o g y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6 5 9 8 ( 2 0 1 4 ) 0 3 — 0 0 1 2 — 0 6
“6.28”、“8.18”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数值预报

近 ,4小 时 最 大 降 水 中 心 达 1 0 2 2 mm . 常 接 近 实 况 . 非
评分 值 分 别 为( . 5 0 0 6) ( 2 2 0 0 5 。对 小 0 3 , . 7 和 0.9 , 3 】 刊 大雨 . HLA FS的 空 报 率 高 于 "模 式 , 2 rm 量 如 5 a
副 高略 有 束 退 青 藏 高 原 为 一高 脊 北 地 区 为西 北 西 偏西 气 流 , 安 到 成 都 有 一低 槽 6月 2 日 7 0 P 延 9 0h a ( 略 ) . 连 、 都 分 别 有 一 低 涡 , 连 经 郑 州 到 图 上 大 武 大
武都 有 一低 槽 , 疆到 河 西 走 廓 为偏 西 气 流 控 制 到 新
一
来首 次 区域 暴 雨 天 气 过 程 。这 敬暴 雨 过 程 持续 时 间 很 短 降水 强 度 和 降 水 范 围是 我 省人 汛 “ 来 最 强 但
和最 大 的 一 次 。 暴 雨 落 区 主 要 位 于 宜 宾 、 贡 、 自 内 江 、 州 和广 安 ( 图 1 其 中 南 溪 ( 2 ,mn ) 开 达 见 ) 194 、 县 ( 2 mm ) 宜 宾 ( 0 rm ) 内 江 ( 0 3 m ) 12 6 、 156 a 和 11 r a 四县 ( ) 量 达 10 市 雨 0 mm 上 6月 2 日 嘴 时 5 0 P ( 略 ) , 宁 、 萨 一 8 0h a图 上 西 拉 带 分 {l 一 低 槽 、 宁 有 一 低 摁 , 热 带 高 压 5 8线 ;有 I 南 剐 8. 位 于 长 沙 、 F 、 海 一 线 到 2 t0 汉 1上 9 1 8时 , 太 平 洋 7 西
一次低能大暴雨成因分析

副热带 地 区 , 热 带 高 压 的外 围流 场 控 制 到 了 青 藏 副
高原 东部 地 区 , 由于受 东部 台风 打转 的影 响 , 副热 带
维普资讯
第 3 O卷第 5期 20 0 2年 1 0月
气
象
科
技
V0 . 0. 1 3 No. 5
Oc ., 002 t 2
M ETEOR O LOG I CA L C I S EN CE N D ECH N OLOG Y A T
一
次低 能大暴 雨成 因分析
因此 , 能稳 定 是 这 次 强 降 水 过 程 的 主 要 特 点 。 此 低
高压 稳定 且 强 盛 , 线 在 3 。 附 近 。在 这 种 稳 定 脊 0N
的两槽 一 脊形 势 下 , 巴尔 喀 什 湖 冷 槽 不 断 分 裂 小槽
东 移 同 副热 带 高压 外 围青 藏 高原 东 部上 空 西南 气 流
中 的小波 动 相结 合 , 成 了 四川 盆地 西 北 部 的 大 暴 造
成都 站 0 s e值相 比较 ( 1 , 表 1中可 以看 出 , 表 )从 以前 3次过程 8 0 P 5 h a的 铷 值 比这 次 过 程 对 应 时 次值 大
收 稿 日期 :0 2年 3月 2 20 9日 ; 稿 日期 :0 2年 8月 1 定 20 2日
作 者 简 介 : 岚 . .9 2年 出 生 , 程 师 . 事 短 期 天 气 预 报 工 作 康 女 17 工 从
雨天 气 过程 。 3 引发 9 1 . 8大暴 雨 过 程的 主 要影 响 系统 通过对 这 次过程 和历史 上川 西北 大暴雨 ( 里选 这 用 19 9 8年 9月 1 6日、9 8年 8月 1 19 9日和 1 9 9 5年 8 月 1 0日 3次过 程 , 3次 过程 川 西 北 地 区的 最 大 日 这 雨量均 超 过 2 0 m) 5 m 过程 临 近前 两个 时 次 和 过程 中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以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地势复杂、气候多样的省份。
四川盆地是该省的主要地理特征之一,而盆地地区的暴雨过程常常给当地人民带来严重的灾害,因此对这一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暴雨的形成原因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受季风和地形影响较大。
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形因素四川盆地地势高低错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特征较为明显。
这种地形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暴雨过程。
当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时,容易引发暴雨天气。
山地还会加剧降水的局部性和强度,使得局部地区暴雨天气更加显著。
2. 季风因素四川盆地季风影响较大,夏季主要受到暖湿气流影响,这种气流容易带来暴雨天气。
而梅雨季节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充沛,易形成暴雨过程。
3. 湿度因素四川盆地气候湿润,大气层湿度较大,这种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来源,因此暴雨过程形成的条件也相对较好。
二、暴雨过程的特点1. 频发性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具有频发性的特点,尤其在夏季和梅雨季节,暴雨天气比较常见。
暴雨过程频繁发生会给农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等方面带来不便和损失。
2. 局部性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即暴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出现暴雨的地方容易出现局部性的强降水,降水量差异较大。
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较大,一旦出现暴雨天气,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大量的降水,给当地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水患。
4. 持续时间长四川盆地的暴雨过程往往持续时间较长,不仅在一个地区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暴雨过程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暴雨过程对四川盆地的影响1. 农业影响暴雨过程对四川盆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暴雨过程易引发洪涝灾害,给农作物的生长和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暴雨过程可能造成土地冲刷和水土流失,导致农田退化和耕地减少,影响农作物丰产。
2. 交通影响暴雨过程对四川盆地交通运输带来不便。
2010年7月15~18日绵阳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严重 , 区多处 路桥 及通 乡公路 被淹 , 洼 田地严 重积 水 , 城 低
势特征对 于此次 降水 也十 分有利 。
1 高空切变 线和低 空急流 . 3 7 1 月 7日0 0 h a 四 热 带 高 压 之 间 的 辐 合 流 场 , 水 ~ 中 江 一 西 昌一 线 有 一 切 天
地 消失 , 四川 高空 转 为反 气旋 环 流控 制 , 阳降水 减 弱 至 绵
结束。
1 地 面 形 势 场 特 征 . 2
绵 阳城 区2 h 4 极端 降雨量 为2 47 m, 3. a r 全市 区域性暴 雨天气 累计 过 程 降 雨量 最 高 值达 到6 43 m。2 1年 7 1 t0 1 .r a 0 0 月 4E2
四 J 地 区 输 送 西 北 气 流 , 北 风 与 西 南 风 在 川 西 北 部 形 成 I l 西
后暴 雨天 气预报 服务和开 展防灾减 灾提供 经验参考 。
1 环 流 形 势 分 析
11 高 空 环 流 特 征 .
切 变线 。 西北 气流 和西 南气 流 共 同作 用下 , 在 四川 盆 地 形 成一 高空低 涡 , 中心强 度达 ̄ 5 4 /P ・m ・。 其 ] 1 8 gh a e s 1 2 0 h a 四川 南部 上 空 出现低 空 急 流 , 心 4 t 时7 0 P 上 E1 中
四川盆地一次西风槽和台风共同作用暴雨过程分析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第40卷第2期2020年6月Vol.40 No.2June. 2020文章编号:1674 -2184(2020)02 -0011 -07四川盆地一次西风槽和台风共同作用暴雨过程分析周懿第,郭云云.2,余芳彳(1.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2,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72;3.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成都610072)摘要:利用NCEPl°xl°再分析资料、国家自动站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FY4A 红外云图云顶温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一次 少见的西风槽和台风共同作用下的区域暴雨过程。
结果显示:(1)本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西风槽和台风,二者在四川盆地形成有利锋生的变形场。
(2)变形场中心位置乐山市产生了区域性大暴雨,盆地东部处于锋生区,致使雨带向东移动。
(3)台风为此次过程贡献了大量水汽。
西风槽和地形作用促使雨带大致呈东北-西南带状分布。
(4)西风槽后冷空气和台风外 围偏东气流产生地面辐合线,是乐山MCS 触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四川盆地暴雨;西风槽;台风;变形场;MCS中图分类号:P45& 3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j. issn. 1674 - 2184 - 2020.02.002引言暴雨是四川盆地的主要影响灾害之一,多年以来气象工作者们从分布特征切、影响系统S')等多个角度对四川盆地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
赵大军等先后对四川盆地最常见的西南涡暴雨进行了详细分析。
陈静 等着重探讨了低空急流在四川盆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肖递祥等凹分析了四川盆地二十余次极端降水个例,发现极端降水个例常见于“两高切变”和“东高西低”两种环流型下。
杨舒楠等期研究了 2013年7月3 ~5日四川 盆地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现强降水的产生和分布与冷空气的入侵有密切关系。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一、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冷空气锐势槽南移至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它屡屡带来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于东北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等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就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中暴雨及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旨在深度了解该现象对东北地区天气的影响与演变规律。
二、气象背景本次东北冷涡过程发生于X月X日至X月X日,属于冬季转春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段,东北地区气温普遍较低,且出现了屡次冷空气活动。
而在X月X日前,东北地区气温较为温柔,降水较少,属于晴冷天气。
三、天气进步过程(一)开始阶段X月X日起,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性降水过程,天气逐渐转阴。
这是冷空气南移过程开始的标志。
同时,低层的暖湿气流也开始向东北地区输送,导致了较强的水汽输送条件。
(二)冷空气影响X月X日晚至X日凌晨,冷空气锋面逐渐移入东北地区,导致气温迅速下降并伴随明显的降雨。
此阶段的降水以小雨为主,但雨量较为持续。
(三)冷涡形成随着冷空气锋面的南移,东北地区开始形成东北冷涡。
冷涡通常在冷空气锋面之后形成,并且具有较强的气旋性质。
在该过程中,东北地区降雨加剧,呈现出暴雨的特点。
同时,由于冷涡的存在,上层大气对流条件逐渐变得不稳定,为后续进步提供了条件。
(四)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月X日下午,东北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
天空阴沉,雷电交加,伴有强风和冰雹。
这是由于冷涡的对流不稳定性及水汽的积聚导致的。
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
四、影响分析(一)降雨量该次东北冷涡过程中的降雨量较大。
依据当地气象台的观测数据,X月X日至X月X日期间,东北地区的平均降雨量超过了正常水平的X倍。
降雨主要集中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日内,其中较大范围的暴雨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二)对农业的影响这次暴雨对当地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方面,降雨过多导致一些旱地农作物泡水、倒伏等损失。
同时,由于降雨过多,农田排水不畅,可能引起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四川盆地两次区域污染过程对比分析

四川盆地两次区域污染过程对比分析杜筱筱1,冯 勇2,3*,成 翔1,赵晓莉11.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四川成都 610072;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72;3.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72摘要 利用MICAPS数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小时数据和CLDAS2.0实时数据产品,对2020年12月20—28日和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4日四川盆地出现的2次区域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四川盆地2次区域污染过程的污染演变路径都是盆地东北→盆地西北部→盆地南部→整个盆地,2次污染过程持续时间和达到区域污染的天数均相同,但2020年12月20—28日污染程度更严重。
较高的相对湿度、持续的小风速和低混合层高度是2020年污染过程比2019年污染过程更严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四川盆地;大气污染;污染特征;环流形势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0–0282-05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大气环境呈现向好趋势。
但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仍有持续性、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发生[1-3]。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海拔300~ 700 m,四周被海拔1 000~4 000 m的山地所环抱。
特殊的地形使四川盆地大部地区不易受冷空气影响,秋冬季容易出现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的区域污染天气[4-5]。
空气污染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问题,多年来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刘培川等[6]的研究发现四川不同污染类型下PM2.5平均浓度差异大,区域污染、秸秆焚烧、燃放烟花爆竹3种污染类型对四川省PM2.5年均值贡献比例依次降低;罗青等[7]通过分异指数和相关性分析对四川盆地近地面风场及污染物输送通道进行了统计分析;邓中慈等[8]利用四川盆地一次气态前体物和气象因子研究发现,2015—2017四川盆地PM2.5浓度逐年降低,影响PM2.5的主导影响因子包括SO2、NO2、CO、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
重庆95特大暴雨预报浅析课件.ppt

aa
c
2004年09月4~5日700hPa全风速及流场 (a、b:4日08、20时,c、d:5日08、20时)
3.3 水汽输送与辐合
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与辐合是持续强降水重要条件。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 前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到300hPa的水汽辐合情况,9月2日,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 位置偏西,588线控制重庆,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辐合在青藏高原东部(图a), 此时整层水汽输送以南海为主;3日,水汽辐合中心逐渐向东南移动,中心值小于40*10-3kg·m-2·s-1(图b、c),此时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强;4日08时, 水汽辐合中心进一步向东南移动,重庆大部处于整层水汽辐合区,强度加强(图 d),西部开始出现强降水,并逐步向东扩展。
大部无降水, 偏西偏北地区 阵雨
我市大部地区 中雨,中部降 水中心格点 50mm
东北部大到暴 雨,格点中心 70mm
东北部大到暴 雨,格点中心 90mm,其余地 区阵雨
大部地区小到 中雨,中西部 地区中雨,格 点中心50mm
东北部大雨, 格点中心50mm
东北部暴雨, 格点中心 1 0 0 mm, 其 余 地区阵雨
整层(地面到300hPa)水汽通量矢量(箭矢所示,单位:10-3kg·m-1·s-1) 及水汽通量散度(单位:10-3kg·m-2·s-1)(a:2日08时,b:3日08时,c:4日08时)
4 数值预报检验
在此次暴雨预报服务过程中,欧 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T213、日本传 真图等数值预报产品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尤其欧洲中心流场、相对湿度对 我市强降水落区预报提供了较准确的 参考信息,对西南低涡在四川盆地北 部停滞的预报也有较高水平。
9月4、5、6日流场和相对湿度场(a、c、e)和 3日20时ECMWF的24、48、72小时预报(b、d、f)
西南涡和高原涡相互作用下高原东侧暴雨过程分析

西南涡和高原涡相互作用下高原东侧暴雨过程分析一般指在我国青藏高原以及西南地区因为特殊的气候和特殊地形两个条件的的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浅薄气旋系统就是西南涡。
西南涡大部分都是出现在中低层上,是一个小低压的气旋性环流,西南涡属于中尺度环流系统,其直径一般都是300千米到400千米之间,是我国四川盆地地区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西南涡的产生、变化和移动都对我国青藏高原中东部及我国西南地区的降水有着密切的直接关系。
高原涡指的是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500hPa上出现的低涡,其中大部分的高原涡是青藏高原上形成的,少数是从我国青藏高原的西侧地区移入高原的,其中在青藏高原上生成的主要分为冷性高原涡和暖性高原涡这两种。
冷性高原涡基本上都是在青藏高原的西南地区和北部地区的形成的,尺度较大并且较为深厚,而且大部分是在冬半年形成,天气过程以阵性降水为主,而暖性高原涡相反,基本上都是在夏季形成的,主要是在在青藏高原中部、南部地区以及新疆的柴达木地区形成的,暖性高原涡是一个浅薄的降水系统,范围比较小,移动的速度也比较慢,一般不会对生成的地方造成降水。
高原涡不仅仅直接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当高原涡向东移动出青藏高原后,会对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天气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还有少数的高原涡的东移后也可能会引发高原东南地区一个大范围的强降过程。
高原涡还可以东移与高原的背风坡的西南涡发生相互作用,而西南涡又是引发四川盆地地区夏季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
暴雨概况在2013年6月29日20时到7月1日20时四川盆地内发生了一次强降水过程(图1),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特大暴雨过程,四川省内一共有33个气象站日降水量超过了50毫米,其中还有5个气象站日降水量超过了200毫米,其中遂宁站日最大降水量更是达到了415.9毫米,为2 0 年来四川省最大的日降雨量。
图1 2013年6月30日08时到7月1日08时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日累计降水分布图从遂宁自动气象站逐时的降水量统计图(图 2)可以看出,遂宁的降水大概是从6月30日凌晨开始的,到了30日10 时左右降水有所加强,在30日10时到17 时每小时降水量都超过了20毫米,最大值达到了54毫米左右,到了22 时以后由于降水区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所以遂宁地区的降水量也有所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频繁出现暴雨天气,给当地居民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深入了解这一天气现象,本文将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
一、气象背景
该次暴雨天气发生在2019年7月7日至7月8日,主要影响
范围为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
在这一天气过程中,湿空气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向四川盆地输送,夹带着大量的水汽和热能。
二、形成过程
1.大气环流形势
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受到低层东南气流和高层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
东南气流带来了丰富的水汽,而西南气流则构成了有利的辐合条件,为大气形成了较强的垂直运动。
2.地面热力条件
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地面温度较高,形成了强热源,助推大气的对流活动。
热力条件的不稳定性加剧了对流发展的强度和范围。
3.地形效应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山脉交错,地形复杂。
这种地势特点在该次暴雨天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形引导作用。
山地的抬升作用加大了大气中气流的垂直运动,为对流云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暴雨过程
在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团不断形成,发展成为雷暴云团,并逐渐与地形相互作用。
当云团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由于山地中的上升气流与云团的下沉气流相互作用,云团会出现局地性强对流现象,产生大雨、雷电、冰雹等天气现象。
四、降雨特点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降雨的强度和范围都很大。
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较大,导致山区出现了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而在平原区域,降雨导致地势较低的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五、灾害影响
该次暴雨天气过程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受山洪的影响,许多道路被损毁,交通中断。
土石流造成了严重的农田损失和山区房屋倒塌。
此外,暴雨还引发了许多洪灾,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六、对策措施
针对暴雨天气可能引发的灾害,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与减灾措施。
首先,应加强气象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风险等级和警示信息。
其次,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提前转移受威胁地区的人员。
此外,对于低洼地区和易发生内涝的地段,要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和维护,加大防护力度,减轻暴雨对农田的影响。
总之,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到气象背景、地形特点和地面热力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在未来,通过加强预警、科学规划和减灾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暴雨天气,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这次暴雨天气的降雨强度和范围都很大,导致山区出现了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平原区域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该暴雨天气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巨大困扰,土石流和洪灾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针对暴雨天气引发的灾害,应加强气象预警、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提前转移受威胁地区的人员,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和维护,减轻暴雨对农田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暴雨天气,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