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合集下载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斯琴;荀学义;王佳津【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h的再分析资料和FY-2E红外云图、TBB等资料,对2014年7月7-8日由东北冷涡引发内蒙古东北部的暴雨过程形成原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低空急流是主要水汽来源,不同地区出现暴雨的机制不同,兴安盟东部、呼伦贝尔市东南部由于槽前、切变南缘地面暖锋附近,中低空急流汇合处,强辐合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天气的发生,而呼伦贝尔市西南部暴雨跟中上层冷涡的生成发展与对应的地面低压逐步耦合的动力作用相关;②湿位涡的分布对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700 hPa正负值区过度带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潜势,暴雨发生在700 hPa等值线密集带和850 hPa MPV2大于等于0的叠加区域内,700 hPa正负过渡带附近,偏向于正值一侧;③最大降水量的雨强落后于云团TBB最低值1~2 h,并不是强TBB与最强降水同步出现.【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6(044)006【总页数】8页(P1016-1023)【关键词】暴雨;东北冷涡;低空急流;高空急流;湿位涡【作者】斯琴;荀学义;王佳津【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呼和浩特010051;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东北冷涡(以下简称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部地区暴雨洪涝、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以及低温冷害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涡频发并持续发展对东北部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大影响。

东北冷涡在东北地区的频发性、持续性决定了它对东北地区天气气候的重大影响,从行星尺度上讲,东北夏季近40%的东北冷涡能够产生连续阴雨天气,然而东北冷涡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诱发中小尺度系统的突发性和反复性,在东北冷涡的形成、发展、持续甚至消退期均可伴随暴雨、冰雹、雷暴、短时大风,甚至龙卷等强对流天气。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摘要:东北冷涡是中国东北地区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冷涡结构特征和强降水的形成机理。

本文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的研究,总结出了其主要特征和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于东北地区的降水影响。

研究结果揭示了东北冷涡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过程,对于东北地区的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在中国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冷涡天气系统。

冷涡是指在大气环流中形成的冷空气团,具有相对较低的温度和较低的气压。

东北冷涡的形成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和其他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其强降水对于东北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东北冷涡的结构特征东北冷涡往往在冬季和春季出现,其结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辐合:东北冷涡的中心通常具有辐合性,即空气在其周围辐合,形成低压中心。

(2)冷气团:东北冷涡主要由一股冷空气团组成,该冷气团的温度较低且密度较高。

(3)降水带:在东北冷涡的周围,常常伴随着强降水,降水带较窄且降水强度较大。

3. 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主要与垂直运动、地形以及地表热力影响等因素有关。

(1)垂直运动:东北冷涡的形成与静稳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当地表温度较低,大气层对流不稳定时,东北冷涡易于形成。

(2)地形:中国东北地区地势复杂,山脉和河流交错,这些地形的高低起伏和湿度分布会影响东北冷涡的形成和演变。

(3)地表热力影响:地表热力影响是东北冷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地表环境对冷空气的加强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4. 东北冷涡对降水的影响东北冷涡的强降水对于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有重要影响。

东北地区大多数地方在东北冷涡影响下出现降水过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水资源的积累。

5. 结论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东北冷涡影响下泰兴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研究

东北冷涡影响下泰兴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研究

东北冷涡影响下泰兴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研究沿海的气候,能够对本地起到操控作用。

在东北冷涡影响下,泰兴地区,逐渐形成了强对流天气。

这种气候,不仅具有着强烈的气候特征。

同时,各种气象灾害,都会在强对流的气候条件下产生。

因此,面对如此恶劣的强对流天气,我国的众多气候专家需要根据以往的科研经验,根据一次东北冷涡影响下的泰兴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进行具体的研究。

从而做出相应的气候灾害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强对流气候,对当地造成一定的气候灾害。

尽可能的做好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灾害的防御措施,为当地人们生活与经济的发展做好有力的气候保障工作。

标签:东北冷涡;泰兴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Abstract:The coastal climate is capable of manipulating the region. Taixing in the northeast cold vortex under the influence area,and gradually formed a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This climate is not only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climate. At the same time,all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ill come into be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trong convective climate. Therefore,in the face of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is so bad that many climate exper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experienc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in Taixing area to a northeast cold vortex,specific research. Therefore,the corresponding precautionary measures for climate disasters can be made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trong convective climate and cause certain climatic disasters to the local area. As far as possible,the defense measures for the climate disasters in the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are done to do a good job of climate protection for the local peo ple’s liv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cold vortex in Northeast China;Taixing area;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泰兴地区,由于长时间受东北冷涡恶劣天气所影响。

211144891_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211144891_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3)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崔 悦,王健博辽源市气象局,吉林辽源 136200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等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2年6月4—7日影响吉林省辽源市的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冷涡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的发展与成熟阶段,类似于中间涡暴雨形势特征。

冷涡降水具有日变化特征,午后极易发生强对流天气。

暖锋的发展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初始扰动。

干空气下摆侵入,增强不稳定层结,促使风雹天气发生。

VIL值的跃增和减小与冰雹的出现和消散相对应。

VIL高值不能说明大冰雹是否出现,还应与VIL高值维持时间相联系,维持时间越短,越不利于大冰雹的产生,这对冰雹直径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关键词 东北冷涡;暴雨;强对流;雷达回波;VIL值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3–0117-03东北冷涡(以下简称冷涡)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雨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常引发暴雨、雷电、风雹和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

我国东北地区22.4%的暴雨和53%的风雹都是在冷涡背景下产生的。

连续几天在同一个地区产生暴雨是东北冷涡最显著的特点,也可产生伴随强对流的短时强降水。

由于东北冷涡具有多变性,导致难以预报东北冷涡天气系统影响下的降水过程和强对流天气,所以众多气象工作者针对东北冷涡的气候特点和降水特征,围绕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预报等开展了诸多研究。

郑秀雅[1]利用1956—1989年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气候特点和降水特征。

黄秀娟[2]分析发现,500 hPa位势场上,整个欧亚地区在40°N附近是否存在明显的西风急流是后期有无东北冷涡形成的关键。

何晗[3]对冷涡背景下短时强降水的统计表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冷涡中心东南部和西南部。

杨晓宇[4]通过分析雷达产品特征,提出了东北冷涡背景下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指标。

一次海上冷涡引起的强对流过程及海上大风成因分析

一次海上冷涡引起的强对流过程及海上大风成因分析

一次海上冷涡引起的强对流过程及海上大风成因分析一次海上冷涡引起的强对流过程及海上大风成因分析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强对流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

这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还对农业、交通、航空等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

深入研究这些天气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对于预测和防范这些天气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一次海上冷涡引起的强对流过程为例,分析其成因和演变过程,揭示海上大风的形成机理。

这次海上冷涡引起的强对流过程始于一个强冷空气团在海面上形成的冷涡。

冷涡是指在高层冷空气乘风过海,通过湖泊或大海地表,吸收大量热量后,形成的一个中尺度旋转涡旋。

当冷空气与暖海面交汇时,冷涡相对稳定而且湿度较高,同时海洋表面对流也相对活跃,这种环境就很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

在这次事件中,此冷涡携带了大量冷空气和水汽,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影响到了附近海域。

强对流天气主要表现为雷电、大风、冰雹和暴雨等现象。

在这次事件中,冷涡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了巨大的动力和热力条件,导致了强烈的对流活动。

当冷暖气团相遇时,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且下沉,而暖湿气流则受到冷空气的推动上升形成云团。

云团的不稳定性使得气温急剧下降,同时气压出现较大的变化。

这种强烈的动力和热力对流产生了极大的空气运动,形成了瞬时的强大风暴。

海上大风的形成与地面大风略有不同。

在海上,由于水面的平稳,风暴经常会形成旋涡状。

这次海上冷涡引起的强对流过程也是如此。

强烈的对流运动使得冷涡的旋转加剧,同时海面蒸发产生的水汽也为风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海面的风暴通常具有周期性的结构和旋转特征。

海上大风在形成后,对岸上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它会导致海浪的猛烈波动,破坏沿海设施,威胁到渔船和海上工程的安全。

其次,强大的大风会对航行的船只带来巨大困扰,降低海上交通的安全性。

最重要的是,强对流天气还会引发洪涝灾害,给沿海城市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

综上所述,海上冷涡引起的强对流过程及海上大风的形成是相互联系的。

一次冷涡天气过程的分析与应对措施

一次冷涡天气过程的分析与应对措施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10)一次冷涡天气过程的分析与应对措施郭婧芝,王楠楠,刘鑫鹏吉林省珲春市气象局,吉林珲春 133300摘要 东北冷涡是亚洲东北部特有的天气系统,在气象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冷涡是指在高空槽或脊附近的冷空气形成的涡旋,通常伴随着低气压或槽线,是一种强烈对流天气。

此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在夏季发生,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该冷涡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风雨和降温,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通过回溯气象要素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此次冷涡天气过程的成因和后果,探讨了针对本次冷涡天气过程当地采取的应对措施,为类似天气过程的应对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冷涡天气;预报;应对中图分类号:P458.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0–0265-03东北冷涡的形成与发展,通常会引发暴雨、雷电、风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交通出行等领域造成负面影响。

有研究表明,我国东北地区22.4%的暴雨与53%的风雹由冷涡引起,因此提升气象预报准确性,使气象预报更好地服务于民,要加强对冷涡天气的研究[1]。

近年来,有大量学者研究东北冷涡,有研究指出,要对冷涡活动的个数、强度、影响进行统计,明确冷涡天气的频次、位置、环流背景、水汽输送、降水、冷暖平流等要素[2]。

部分研究者就冷涡影响下的区域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强对流天气进行研究,认为冷涡研究对于提升气象预报质量、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3]。

1 东北冷涡介绍在东北地区,冷涡经常出现在夏季和初秋,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阴雨洪涝的主要因素,其研究价值极高。

东北冷涡的主要特征是温度差异大。

由于受到高空槽线的影响,冷空气在东北地区聚集,形成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

这种温度差异会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

同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也是东北冷涡的主要特征,一次典型的东北冷涡天气过程通常会持续数天,影响范围广泛。

东北降雨进程分析报告

东北降雨进程分析报告

东北降雨进程分析报告近期,东北地区遭遇了一次持续的降雨过程。

本报告旨在对该降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原因和影响。

一、降雨过程特点此次降雨过程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降雨范围广泛:降雨覆盖了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其中以吉林、黑龙江两省为主要受灾地区。

2. 降雨强度大:降雨过程中,部分地区降雨强度超过常年同期的平均值,局部出现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3. 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达数天,导致地面积水严重,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

二、降雨原因分析1. 受台风影响:近期,东北地区受到多个台风的影响,台风带来的水汽和气旋效应导致了降雨增多。

2. 气候因素:东北地区处于夏季和秋季的过渡季节,气温和湿度相对较高,气候环境有利于降雨的形成。

3. 静止锋面:此次降雨过程中,静止锋面停滞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强降雨的条件。

三、降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1. 农业受损:降雨过程中,部分农田被淹,农作物受灾严重,农业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2. 交通受阻:降雨导致部分地区道路积水,交通受阻,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3. 生活用水供应紧张:降雨过程中,水库蓄水增加,部分地区的生活用水供应得到缓解。

四、对策建议1. 提高气象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提前预警,加强对台风和降雨过程的监测和预报,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减少降雨过程对交通和生活用水的影响。

3. 加强农业灾害防范:加强农田排水和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减少降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上所述,此次东北降雨过程的特点是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台风影响、气候因素和静止锋面是导致降雨的主要原因。

降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受损、交通受阻和生活用水供应紧张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降雨过程,建议提高气象预警能力,加强基础设。

辽宁地区一次局地暴雨到大暴雨成因分析

辽宁地区一次局地暴雨到大暴雨成因分析

暴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暴雨预报是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中小尺度系统是暴雨过程的直接制造者。

朱乾根等[1]指出,暴雨(特别是连续暴雨)的重要条件为降水持续时间。

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产生暴雨,其中:天气尺度系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一般只会引发短时暴雨,但若干中小尺度系统的连续影响可使暴雨系统维持或加强。

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辽宁暴雨频发时期,本文选取2016年7月30日至8月2日发生在辽宁地区一次局地暴雨到大暴雨过程,主要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和雷达资料3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暴雨产生机制,以期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天气实况2016年7月30日20:00至8月2日8:00,辽宁省出现局部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同时伴随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图1)。

本次天气过程平均降水量29.8mm ,降水量居前3位的分别是瓦房店万家岭(208.6mm )、凤城石城子(162.1mm )、瓦房店老爷庙(161.3mm )。

其中,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大连和丹东部分乡镇。

此次天气过程中出现了较强的对流天气,8月1日14:00,锦州凌海双羊镇出现10级瞬时大风;全省共监测到闪电6568次。

2环流形势的演变7月30日20:00,500hPa 巴尔喀什湖附近为低槽,贝加尔湖为高压脊,内蒙古中部至河北南部为低槽,副高呈带状分布,588dagpm 线位于朝鲜北部,辽宁地区受高空槽前西南气流控制。

河南、山东北部以及大连地区风速依次递减,分别为12、10、8m/s ,大连地区存在风速的辐合,辽宁西部和大连地区开始降水。

850hPa 辽宁北部有一横切变,辽宁受西南气流影响,低压带控制辽宁地区。

7月31日上午8:00,500hPa 高空槽东移加强成一低涡,588dagpm 线南落至朝鲜中部,降水进入辽宁。

850hPa 切变东移加强成一涡旋至内蒙古和辽宁交界,本溪、辽阳、沈阳和铁岭一带存在偏南风风速辐合区,最大风速为8m/s ,相应风速辐合区降水加强。

东北冷涡背景下锦州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

东北冷涡背景下锦州地区大暴雨过程分析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3期暴雨作为一种主要的气象灾害,由其引发的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每年都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威胁。

因此,暴雨的研究和预报一直受到政府和气象部门的高度重视,是气象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大量研究事实表明,中国夏季的暴雨频率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准周期特征及气候倾向[1-5]。

关于东北地区暴雨的影响系统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孙力等[6]分析了1961—1995年东北地区夏季异常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得出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的一致性特点,也存在着区域的差异性特点;同时表现出多雨、少雨或波动等变化特征,即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降水突变,降水量明显减少,1980年代降水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1990年代则变成旱涝交替的波动振荡状态。

东北暴雨主要是由东北冷涡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所产生。

东北冷涡是在东北地区发生、发展的较为深厚的冷性涡旋,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系统,可以给我国东北部地区带来持续暴雨、异常低温、洪水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

锦州地区强降水多发于7—8月,且暴雨天气过程都与副热带高压位置、低空急流等密切相关。

本文利用2016年7月20—21日的MICAPS 的实况资料和欧洲中心数值产品对此次锦州地区局地大暴雨降水情况、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用以提高今后工作中把握重要天气变化的能力和决策服务能力。

1天气实况2016年7月20日15:00开始,锦州市自南向北陆续出现降雨天气,21:00后雨强逐渐加大,截至21日14:00,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据全市108个自动观测站数据显示:降大暴雨的乡镇有71个,其中超过200mm 的乡镇有3个,分别为义县石匣子207.0mm 、黑山白厂门200.8mm 、北镇市区204.3mm ;超过100mm 的乡镇有69个,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市区、凌海市、义县南部、北镇市和黑山东部和西部地区,累积雨量在100~186mm 之间,其他地区降暴雨,大部分地区雨量在70~100mm 之间,小部分地区雨量在60~70mm 之间;最大降水出现在义县石匣子,累积雨量为207mm ,最大雨强为28.8mm/h 。

2017年丹东地区突发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丹东地区突发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空 气配 合 , 由于 水汽 充足 , 抬升 明显 , 造 成 了短 时 间 强 降 水 的 产 生
关键 词 突发 暴 雨 ; 天 气过程 ; 高低空 急流 ; 对 流有 效位 能 ; 辽 宁丹 东; 2 0 1 7年 中图分类 号 P 4 5 8 . U2 1 . I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7 — 5 7 3 9( 2 0 1 7 ) 2 3 — 0 2 2 1 — 0 3
市椅 圈镇 , 为9 1 . 3 mm。
此次 降水 过 程有 2个 特 点 : 一 是降 水空 间分 布 不均 , 雨
从 高低 空形 势 可以 看出 , 此 次 过程 5 0 0 h P a环 流 背景 为 副热带 高 压 主体位 置偏 南 , 中纬度 地 区为 偏西 气 流控 制 , 呈
料 进 行 分析 , 旨在 寻找 对预 报 有益 的 思路 , 从 而 提高 暴 雨 的
预 报水 平 。
1 暴 雨 过 程 概 况
嬖 世

受冷 空 气和 偏南 暖湿 气 流共 同影 响 . 2 0 1 7年 7月 1 4日
¨ 一 上 — n 一 一
9 : O 0至 1 5曰 8 : O 0, 丹 东 市区 、 东港市 、 宽 甸 县 普 降 大 到 暴 雨, 凤城 市 小到 中雨 。 全市 8 1 个 自动 气象站 中 , 有 l 0个站 出 现暴 雨 ( 超过 5 0mm) ; 全地 区平 均 降水 量 2 2 . 9mm( 图1 ) ; 全 市 4个常 规站 的降 水 量 分别 为丹 东 6 1 . 4 m m、 东港 7 6 . 8 mm、
现 代 农 业科技
2 0 1 7年 第 2 3期
资源 与环 境科 学

鸡西市一次东北冷涡大暴雪天气分析

鸡西市一次东北冷涡大暴雪天气分析

黑龙江气HEILONGJIANG METEOROLOGY 第37卷第3期2020年9月Vol.37 No.3Sept. 2020文章编号:1002-252X (2020)03-0014-02鸡西市一次东北冷涡大暴雪天气分析贾安琪,张铎,侯霁轩,张福艳(鸡西市气象局,黑龙江鸡西158100)摘要:本文利用常规地面及高空观测资料、各物理量及风云四号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及云图等方面对2019年冬季鸡西市一次大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深厚的高空{涡,{涡底部强西南急流为 ,强降雪中心位于冷涡前部及地面冷锋上&从物理量来看,降水区中低层正涡度区与200 hPa 辐散区相配合,高低层配置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的抽吸运动是本次暴雪累计降雪量达历史极值的重要原因。

另外,本次大暴 雪天气从红外云图上可明显看到东北冷涡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图分类号:P458.1'21文献标识码:A1引言鸡西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 寒冷,降水相态以雪为主&冷涡暴雪是鸡西市冬季常 的一天气,暴雪的大风、温及道路结冰等天气,给交通、设施农业及电力、通 信等基础设施带来不利影响& 2019年11月17-18日 鸡西地区出现大暴雪天气,雪量达历史极值。

降雪期间道路湿滑,路面积雪结冰,部分时段出现风吹 雪现象,同时降雪强度较大,局部路段出现较严重的 雪阻&本文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资料、各类物理 量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次冷涡暴雪天气程进行 了诊断分析研究&2降水实况11月17-18日,黑龙江省大范围出现降雪天气, 东部雪量较大。

鸡西市 大暴雪,大日降雪表1 2019年11月17日20时-18日20时鸡西市降雪实况降雪实况17 日 20 -18 20 时24 h 量(mm )积雪深度(cm )自有资料 :排(纯雪相)鸡西21.6163鸡东28.3272密山24.8251虎林27.5313量为28.3 mm ,达历史极值314;降水相态为纯雪,最大 积雪深度出现在虎林市达31cm 。

一次冷涡强对流天气气象服务案例分析

一次冷涡强对流天气气象服务案例分析

一次冷涡强对流天气气象服务案例分析一次冷涡强对流天气气象服务案例分析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频繁,各种极端天气现象层出不穷。

其中,冷涡强对流天气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天气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通过对一次冷涡强对流天气的气象服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防范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案例发生在某山区城市,该地区气候多变,容易发生冷涡强对流天气。

当地气象部门在预报中准确预测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来袭,即将有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极端天气现象出现。

根据预警情况,该地区立即启动了橙色预警,提醒居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这次强对流天气来袭前,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预警信息,其中包括强对流天气的特点、趋势以及对人们的威胁。

同时,气象部门还提供了简明明了的应对建议,包括避免户外活动、关紧门窗、及时转移易受灾的人群等。

通过及时发布天气预警和提供科学有效的应对建议,气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对极端天气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与此同时,气象部门采用先进的气象观测技术手段,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和模拟,预测和评估了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影响范围。

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精确判断了强对流天气的到达时间和预计强度,从而为地方政府、居民和救援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了将气象服务最大化地传递给民众,该地区在预警发布的同时,还联合媒体对强对流天气进行全面宣传。

媒体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公众的感知度,还缓解了居民的恐慌情绪,使居民能够更加理性地应对此类极端天气的到来。

此外,气象部门还通过建立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机制,及时向地方政府传递相关的气象信息和建议。

地方政府则积极组织各级部门协同行动,合理安排人员,加强抗灾设施的排查和维护,并及时向灾区居民发布风险提示。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冷涡强对流天气气象服务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准确预测和及时发布天气预警是防范极端天气的关键。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次东北冷涡降⽔的过程分析⼀次东北冷涡降⽔的过程分析彭⼒河北省唐⼭市丰南区⽓象局,河北唐⼭ 063300摘要:本⽂采⽤2008年全国730站的逐⽇降⽔资料,结合 NCEP/FNL6h⼀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3⽉23⽇—28⽇⼀次东北冷涡降⽔天⽓,从⼤尺度环流背景,降⽔影响系统,⽔汽条件,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等其他⽅⾯进⾏诊断进⾏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涡过程是由上游⼩槽东移发展⽽成,被上下两阻塞⾼压切断达到发展成熟;通过对冷涡发展过程中涡散度剖⾯分析,发现冷涡发展过程中,冷涡中⼼和正涡度中⼼有着很好的对应,冷涡发展初期低层辐合、整层上升,成熟阶段整层辐合上升运动与冷涡的发展⼗分吻合;此次冷涡降⽔的产⽣,伴随着良好的⽔汽条件,24-25⽇⼤值区域的降⽔均由锋⾯所致,其中,24⽇⼤值区域降⽔与对流不稳定有关。

关键词:东北冷涡;降⽔;诊断分析⼀引⾔1东北冷涡的定义东北冷涡的基本定义如下:500hPa天⽓图上,(35°N~60°N,115°E~145°E)范围内,有⼀条或⼀条以上闭合等⾼线,并且有冷空⽓和明显的冷槽配合,维持3天或以上的冷性漩涡,定义为东北冷涡。

2东北冷涡简介东北冷涡(NECV)是东亚⼤⽓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系统,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的重要天⽓系统,对东北地区的天⽓⽓候有重⼤影响[1]。

极地是东北冷涡形成的冷空⽓源地,东北冷涡形成于贝加尔湖附近,⼀边旋转⼀边东移,在移动过程中不断发⽣变化,有时加深,有时填塞,它途经我国东北地区,然后移向勘察加半岛。

东北冷涡是在东亚阻塞形势下于东北地区发⽣的较为深厚的冷性低值系统,其空间与时间尺度⽐低涡、西南低涡等要⼤⼀些,⼀年四季均会出现,其中以初夏和盛夏出现频率最⾼。

它的基本环流特征是对流层中⾼层为闭合系统,由中⾼纬度基本西风⽓流中的深槽向低纬完全分离,在东北区域上空形成东北冷涡;东北冷涡的形成与⼤型环流的分布和演变有密切关系,极涡、副⾼、印巴低压、青藏⾼原⾼压、北⾮⾼压等系统的有利配置是各类阻塞形成的根本天⽓学条件;东西两半球的桥式打通必然导致⼤⽓环流的异常,阻塞形势的建⽴,引发东北冷涡的形成。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摘要:东北冷涡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其形成机理和结构特征对于预报强降水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逐时观测资料、数值模拟结果和卫星云图,对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东北冷涡的形成与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以及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探讨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可以为强降水的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第一章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在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强对流天气系统,其伴随着剧烈的降水和大风。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带,地理环境复杂,长年受到西伯利亚冷气团和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象条件异常丰富。

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研究其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对于强降水预报至关重要。

第二章东北冷涡的形成机理2.1 大尺度环流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冷涡往往与大尺度环流存在紧密联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静稳度和切变线的形成。

在大范围背景风场较弱的情况下,大尺度环流对东北冷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2.2 水汽输送的影响东北地区地处亚洲大陆边缘,水汽资源充足,水汽输送对于东北冷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水汽输送路径和水汽通量,可以揭示东北冷涡形成的水汽来源和输送途径。

2.3 地形的影响东北地区地形复杂,山脉和平原的分布格局对于东北冷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脉的抬升作用和平原的地理条件为东北地区冷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章东北冷涡的结构特征3.1 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特征东北冷涡的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特征与其降水强度密切相关。

通过对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可以揭示东北冷涡的温度和风速分布规律。

3.2 湿度分布特征湿度是东北冷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其分布特征决定了其降水量和降水形式。

通过卫星云图和观测资料的分析,可以揭示东北冷涡的湿度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3.3 云团和降水带的形成东北冷涡的云团和降水带对于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卫星观测的一例东北冷涡天气的初步分析

基于卫星观测的一例东北冷涡天气的初步分析

基于卫星观测的一例东北冷涡天气的初步分析孙月环;成坤【摘要】应用FY2E卫星云图和配合云顶亮度温度,结合天气图、地面实况资料,对2012年5月13-16日一次东北冷涡形成、发展及消亡的过程进行分析。

通过6.7μm水汽云图和红外云图分析冷涡能量释放过程中,降水和雷暴分布特征,并且试图建立降水和雷暴落区预报依据。

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在FY-2C卫星云图、大尺度环流形势场对冷涡反映都很敏感,冷涡降水主要发生在三四象限,强雷电主要发生在"逗点"云系形成过程中即成熟阶段,冷涡消亡过程中,瓦解的碎散云系由于有冷空气的作用,也会带来阵性不均匀雷阵雨天气。

TBB低值带与强降水雷暴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水的发生区往往是TBB的相对低值中心,雨带摆动及强度与TBB 低值带的摆动和强度相一致。

TBB≤-30℃,应注意降水的预报,TBB≤-60℃,可能出现雷暴天气。

雷暴的发生发展经常出现在水汽图上高空急流左侧的暗区和亮区的过渡带,暗区对应着水汽图上的干区,能量在这一区域可以得到有效的储存,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不稳定能量释放,强对流天气出现。

【期刊名称】《气象灾害防御》【年(卷),期】2015(022)001【总页数】5页(P14-17,48)【关键词】卫星;冷涡;雷暴;诊断【作者】孙月环;成坤【作者单位】[1]延边州气象局,延边133001;[2]长白山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33“东北冷涡”是东北地区夏季常见的天气系统,它常常带来暴雨、低温及雷暴等灾害性天气。

目前关于国内东北冷涡的定义主要有两种:朱乾根等[1]指出,东北冷涡是指东北地区具有一定强度(闭合等高线多于2根),维持3-4天,且具有深厚冷空气(厚度在300m以上)的高空气旋性涡旋。

另一种是目前业务中经常用的定义[2]:高空500hPa图上和700hPa至少能分析出一条闭合等高线,并有冷中心或明显冷槽配合的低压环流系统;冷涡出现在35°N-60°N,115°E-145°E范围内;冷涡在上述区域内的生命史至少为3d或3d以上。

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强对流过程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特征分析

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强对流过程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特征分析

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强对流过程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特征分析摘要东北冷涡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常见天气现象,其常常伴随着强对流过程。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特征的分析,发现这次强对流过程是由冷涡形成和西南暖湿气流的不断输送而产生的。

在环境条件方面,强垂直风切变、高能量位和较强的水汽条件是这次强对流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

对流风暴特征方面,本次强对流过程具有暴雨、大风、冰雹等多种特点,形成了多个强降水中心。

本文的研究对于东北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和防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东北冷涡;强对流;环境条件;对流风暴特征引言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也是我国传统的工业强基地。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东北地区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强对流天气是东北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强对流天气中的强风、冰雹、洪水等不仅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掌握东北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和特征对于地方政府和公众自救互救,开展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环境条件和对流风暴特征,来探究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发展机制和预测方法。

结果1.环境条件分析通过对这次强对流过程的环境条件分析,可以发现:(1)冷涡是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冷涡可以激发对流运动,增强上升气流,进而导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本次强对流过程中,地面上冷涡的中心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附近,其强度达到了1500 hPa。

同时,冷涡在上空形成发展,与其相对应的高空急流也加强了整个系统的动力。

因此,冷涡是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基本环境因素。

(2)高能量位是这次强对流过程的必要条件之一。

高能量位通常指高能量位强势代表的气压格局,如西南气流的传输、海洋暖湿气流的增温等。

在本次强对流过程中,西南暖湿气流的不断输送与冷热交汇的强对流充分反应了高能量位场的存在。

东北冷涡背景下三类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时空分布和环境特征对比分析

东北冷涡背景下三类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时空分布和环境特征对比分析

doi:10.11676/qxxb2024.20230029气象学报东北冷涡背景下三类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时空分布和环境特征对比分析*曹艳察1 郑永光1 孙继松2 华 珊1 盛 杰1CAO Yancha1 ZHENG Yongguang1 SUN Jisong2 HUA Shan1 SHENG Jie11.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re,Beijing 100081,China2.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2023-02-28收稿,2023-10-09改回.曹艳察,郑永光,孙继松,华珊,盛杰. 2024. 东北冷涡背景下三类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时空分布和环境特征对比分析. 气象学报,82(1):22-36Cao Yancha, Zheng Yongguang, Sun Jisong, Hua Shan, Sheng Jie. 2024.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types of regional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82(1):22-36Abstract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ynoptic-scale systems that causes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in the warm season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system and different types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processe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Fifth Generation Atmospheric Reanalysis Product of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and hourly precipitation and wind data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re of China,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processes including nine thunderstorm wind gust, nine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eight hybrid type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of 2017—2021 are screened out.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y dynamic synthesis approach.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severe weather processes and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system are significant. In the thunderstorm wind gust processes, more than 70% of thunderstorm wind gusts occur in the southwest or south of the cold vortex center. However, in the hybrid type processes, more than 70% of thunderstorm wind gusts occur in the southeast or south of the cold vortex center. More than 75% of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occur in the south to southeast of the cold vortex center in both the hybrid type processes and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but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 latter occur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cold vortex. Processes of thunderstorm wind gust and heavy precipitation mainly occur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stages of the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while hybrid processes mainly occur in the maturity stage.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three types of severe weather process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understorm wind gust processes are concentrated from May to June, generally corresponding to a stronger cold vortex, denser 500 hPa isotherms, a drier atmosphere, a larger vertical temperature lapse rate and stronger vertical wind shear. Thunderstorm wind gusts mostly occur near the front area. The cold and dry advection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superimposing on the shallow warm and wet air in the lower layer i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in the frontal zone. Meanwhile, the downdraft formed by* 资助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004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5017)、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项目(CMA2022ZD07)、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CXFZ2023J013)、风云卫星应用先行计划(FY-APP-ZX-2023.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引言
东北冷涡是指冷空气锐势槽南移至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它常常带来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于东北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等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就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中暴雨及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该现象对东北地区天气的影响与演变规律。

二、气象背景
本次东北冷涡过程发生于X月X日至X月X日,属于冬季转春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段,东北地区气温普遍较低,且出现了多次冷空气活动。

而在X月X日前,东北地区气温较为温和,降水较少,属于晴冷天气。

三、天气发展过程
(一)开始阶段
X月X日起,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性降水过程,天气逐渐转阴。

这是冷空气南移过程开始的标志。

同时,低层的暖湿气流也开始向东北地区输送,导致了较强的水汽输送条件。

(二)冷空气影响
X月X日晚至X日凌晨,冷空气锋面逐渐移入东北地区,导致气温迅速下降并伴随明显的降雨。

此阶段的降水以小雨为主,但雨量较为持续。

(三)冷涡形成
随着冷空气锋面的南移,东北地区开始形成东北冷涡。

冷涡通常在冷空气锋面之后形成,并且具有较强的气旋性质。

在该过程中,东北地区降雨加剧,呈现出暴雨的特点。

同时,由
于冷涡的存在,上层大气对流条件逐渐变得不稳定,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强对流天气的形成
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月X日下午,东北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

天空阴沉,雷电交加,伴有强风和冰雹。

这是由于冷涡的对流不稳定性及水汽的积聚导致的。

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

四、影响分析
(一)降雨量
该次东北冷涡过程中的降雨量较大。

根据当地气象台的观测数据,X月X日至X月X日期间,东北地区的平均降雨量超
过了正常水平的X倍。

降雨主要集中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日内,其中较大范围的暴雨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二)对农业的影响
这次暴雨对当地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方面,降雨过多导致一些旱地农作物泡水、倒伏等损失。

同时,由于降雨过多,农田排水不畅,可能引起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三)对交通出行的影响
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给交通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降雨过程中,道路湿滑,能见度较低,行车安全性下降。

同时,雷电活动较为频繁,可能导致电力设施故障,进而造成交通信号灯熄灭等问题。

五、结论
通过对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中暴雨及强对流天气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东北冷涡能够引发强降雨及强对流天气,对东北地区
的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2. 东北地区冬季到春季的转换时期,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
东北冷涡容易形成。

3. 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农业和交通出行都有一定的影响。

4. 需要加强对东北冷涡过程的监测和预测,为当地的防灾减
灾工作提供参考。

这次分析的结果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预测该天气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多的研究和观测数据,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东北冷涡的认识和预测能力
综上所述,本次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由东北冷涡引发,在东北地区的天气中起到重要作用。

农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农作物泡水和倒伏等损失,以及农田积水影响作物生长。

交通出行也受到困扰,道路湿滑、能见度降低以及电力设施故障等问题都会导致交通安全问题。

因此,加强对东北冷涡过程的监测和预测,并提高对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当地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观测数据,提高对东北冷涡的预测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防灾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