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 , 动手操作的作用
动手操作,让智慧的鲜花在指尖绽放
动手操作,让智慧的鲜花在指尖绽放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点亮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关键词:动手操作教学效率当今多媒体技术因其直观形象,声色俱全、操作便捷等绝对优势,广泛进入教学课堂。
然而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开在指尖上”,充分说明动手操作仍然是学生学习数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在数学课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把深奥的数学问题变得浅显,把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动手操作,让兴趣扬起来兴趣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内驱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营造活跃的教学环境,在做中发现,在做中探索,在做中收获知识,使学生乐学、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货币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买卖商品的情景,四人为一组,其中一人为售货员,在桌上摆放一些文具作为商品,为每一件商品贴好价格标签,再为其他三个孩子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模拟交易。
在模拟交易过程中,学生不仅熟识了人民币的使用,还巩固了加减一类的算法知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奥秘。
二、动手操作,让思维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他更加明智。
”手和脑的这种联系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又正好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具体教学就要求教师尽量为学生搭建参与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新。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的作用
学生素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对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是一个很好教学方法和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对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是一个很好教学方法和策略。
它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间的矛盾,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从而让学生爱上了数学。
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进行有序的思考,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的左右大脑进行同时工作,密切配合,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同时实践操作还可以让学生将抽象化的理论通过直观形象化的操作演示,加深印象,逐渐转化为深刻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将知识的精髓融会贯通,进而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解决知识的重难点纵观小学阶段中的数学教材,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单凭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学生并不能深刻理解其道理和原委。
鉴于此种教学难题,我们数学教师可以将概念进行具体化,适当地动手操作,让学生从操作中感受概念的意义。
比如:小学一年级教学加法的时候,学生根本无法接受加法是什么概念,更不知道加法是如何产生的,要想让一年级小朋友理解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是加法,加法是数的合并,对于一年级学生太抽象了。
如果把数的合并转换成物品数量的合并,对于物品的数量,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
一个老师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在自己的两只手中各放1块橡皮,把两手中的橡皮合在一起,问学生手中一共有几块橡皮。
学生自然会回答共有两块橡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这样的示范,可以更换手中的物品,可以是铅笔或者是小棒。
这样多举几个例子,学生一定会记住把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
分数的意义很抽象,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准备一些常见的图形,比如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纸片等。
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动手操作,对折展开,告诉学生这就是二分之一,然后对折再对折,展开后,让学生观察,这时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如果再继续对折,每份是几分之一等等,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先进行猜测,再用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下。
”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生疏的问题变熟悉,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体验。
个别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认识模糊、理解偏颇,以至于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动手操作的真正效能。
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运用动手操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更有意义。
一、动手操作——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总是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数学思维更是建立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
例如:在学习正方形的特征时,学生们通过测量很快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结论。
当学生提出用上下对折、左右对折的方法时,我反问道:“这能证明什么?” 生答:“能证明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
”我又问道:“这只能证明对边相等。
那要怎样折才能一眼看出四条边相等?”于是,孩子们又开始进行动手折纸。
经过交流,全班同学都明白了第一次对角线对折、再沿此线的高第二次对就会发现四条边完全重合。
可是这一环节并没有完,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他们又提出不少不同的折法:“先沿对角线1对折说明上边长=左边长右边长=下边长,再沿对角线2对折说明上边长=右边长,所以四条边都相等。
”“先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说明对边相等,再沿对角线1对折,说明左右边分别等于上下边,所以四条边也相等。
”“更简单,只要上下对折,再沿对角线对折”……就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不断地发现新的方法,然后又饶有兴趣地动手实践、讨论、验证。
尽管其中有一些折法并不能严密地证明四条边相等的结论,但是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在多种感官参与中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课的魅力。
动手操作,深化数学空间意识
探索篇•教学研究动手操作教学法不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化的模仿套出现有结论,而是在老师设定的问题情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总结数学知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的方法。
以下就是笔者运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空间意识的实例。
一、定内容,设置矛盾,引导探究运用动手操作教学法时教师首先应选好合适的教学内容,不能生搬硬套地为了“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其次教师还需做好课堂引导,预设探究问题,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发问推动探究进程。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对几何图形形成更直观的认识,整体把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因此,我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总结图形特性。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课前我给学生每人发了4cm 的木棒一根,5cm 的3根,3cm 和15cm 的各一根。
课上我拿出15cm 的木棒说:“请大家用手中15cm 的木棒和其他任意两根搭三角形。
”动手操作一会儿之后,学生苦恼地说:“老师,我们办不到15cm 的木棒太长了,其他任何两根和它围起来总是有空隙。
”我接着引导他们说:“我们放弃它,你们用其他的木棒试试。
”不一会儿学生分别拼出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我接着诱导说:“经过一番操作之后,谁能告诉我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一同学举手说:“我发现只有15cm 的木棒不能与其他的木棒组成三角形,然后我又看了看我组建好的三角形,我发现其中两个边之和都是大于第三边的。
”最后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三角形的特征全被大家总结出来了。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双手一步步构建出几何图形,体会边与边、角与角的位置关系,并且在遇到问题时用心观察与思考,最终发现图形的构成要点。
整个过程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空间观念,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想过程,联系公式,发现本质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图形的小学生在空间构想能力方面表现不足,我常常看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公式,然而在运用时又常对不同图形的公式产生混淆,因此,我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其发现公式的形成过程,从根本上理解公式。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2000字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小学阶段是全人生中最有创造和想象力的时期,有趣的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
一、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发现问题的本质。
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中抽象、模糊的概念和规律,提升他们关心、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学习分数,通过实际的操作,能够感受到分数大小的差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除了学习分数之外,生动的教学、有操作性的游戏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觉发现问题和探求答案。
例如,数字布置游戏可以运用小学生对数字的认识,通过游戏累积数码、认识数码位数,让小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学会数学的原理。
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运用知识点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加注重细节,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课堂教学工具,如比拼卡和字母卡,通过看、摸、感受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概念和技能。
这些小玩具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够让学生将抽象问题转变为具体形象,使学生在看到或感觉到数字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作用。
在课外促进数学发展的时间,同样可以动手实践。
比如,在假期进行的积木拼图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培养专注和想象力,每块积木是一个数字或形状,学生将不同的积木拼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数字和几何图形。
这样,学生可以在拼图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这对训练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常识应用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学生的操作切实有效,学生才会动而不乱,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操作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
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
首先强调让学生经历公式、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是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
小学几何公式的推导很多是建立在学生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这些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教学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数学难教,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概念及原理的教学尤为艰难。
常常是事倍功半。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待进生对数学概念及原理的理解更是有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作用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许多老师说数学难教,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概念及原理的教学尤为艰难。
常常是事倍功半。
教师费力讲,可学生理解模糊,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待进生对数学概念及原理的理解更是有明显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有如下几个作用:1、动手操作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学习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教学生研究,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生硬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我在教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一节内容时,就充分体会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总结的优越性。
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前一天放学,我就让学生回家自己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画出高,标出底和高,上课时,我请一个后进生让他将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拿到讲台上,告诉全班同学底和高。
然后要全班同学动手将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一个三角形,并且将这个三角形从一侧平移到另一侧。
拼成一个长方形,老师巡视检查,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的动手操作,兴趣非常高,接下来让大家思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了是底和高,少数后进生不知道,我又让他们将长方形还原成平行四边形。
然后又拼成长方形,这样反复动手操作以后,后进生也认识了底和高,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x宽”很容易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x高”。
低年级数学课中的动手操作
低年级数学课中的动手操作作者:刘梅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20期摘要:在低年级数学课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适当掌握一些数学思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动脑动手,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作了分析。
关键词:数学;动手;兴趣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0-023-01一、动手操作能化难为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了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感性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数学知识为现实原型,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
教学前先复习不退位减法“23–2”,学生很快说出“23–2”可直接从个位“3”里去掉“2”得“l”,“1”与十位的“2”个十合成“21”,然后把“23–2”改成“23–7”,引到新授的例题中,这时提问:“现在要拿掉7根,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3减7不够减了。
”这时又提问:“怎么办?”让学生动用小棒演示,允许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讨论,以便把实际的外部活动通过语言向思维活动转化,通过全班交流,发现都是请十位帮助:拿出l捆小棒打开,退“l”当作“10”,再与“3”合成“13”,这样个位有“13”根小棒就可以减“7”了;也有的学生在打开整捆的小棒后,直接从“10”根里去掉“7”根,余“3”根,再把这“3”根与价位上原有的“3”根合并得到“6”根,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直观地看到计算结果十位少了“l”,这样边操作边思考交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演算退位减法的表象,然后及时摆脱学具,让学生看算式讲,他们也就会用刚才头脑中建立的表象讲清算理了。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强化了知识,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而使其易于接受。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这就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小学生只有在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取数学知识,而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起到了很好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作用,同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不断地积累理性材料,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不可改变的特征。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动一动。
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如果一切以教师的讲解为准则,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
”俗话说:“你听到的,你将很快忘掉;你看到的,你将记住;你做过的,你将学会。
”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
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课堂上应给学生多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摘要: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就动手操作的方法和意义谈了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让课堂更活跃,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急于探究的情绪;培养学生创造力,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大大加强,并能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不畏挫折的主动学习的精神。
可以说“动手操作”对学生而言,它的意义不仅如此,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操作,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参与者,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同时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让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方向,然后展开思维、讨论,这样也就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操作学习更有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更高,同时也就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如在教学《比的性质》的时候先设计“悬念”,把学生引入“比值不变”的情境中来。
先出两道比值是“3”的口算题请学生口算,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编几题比值是“3”的口算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研究中来。
在编题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
接着,请同学们讨论:“怎样编题,比值总是‘3’,你有什么诀窍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
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希望获取成功的动机。
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比值都是“3”的算式间比的前项与后项的变化情况,从而揭示了这一性质。
这样教,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
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性质,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数学课题组唐玉明摘要:对小学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
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本文就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思维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的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
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
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一、放手操作,体验数学趣味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
课堂上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推想得出结论的做法,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先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磁砖铺成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蓝猫与菲菲刚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争吵?你能帮帮它们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猜测,为蓝猫与菲菲解疑难。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的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学生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在整个教学中,孩子们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活动,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用手又用脑,让数学课生动起来
用手又用脑,让数学课生动起来在数学课上,动手操作对思维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恰当地使用学具,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从“玩”中学,从“做”中学。
通过动手操作、动耳倾听、动脑思索,让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的理解数学算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一、使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
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出示例题:24+9后,让全班学生摆小棒。
边操作边思考: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13和20合起来是33。
(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这样又可以捆一捆,一眼就看出3个十和3个一是33。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观察,理解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的算理。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使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需要通过操作实物的活动来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适当的学具操作将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学习境界,使他们对枯燥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用两根小棒摆一个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放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
然后可让学生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学具,从用手拉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性,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顺应了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还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
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
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
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
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三角形时,教师从红领巾、小队旗的形状等引入新课后,请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出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通过画,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好3厘米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
先请学生用8厘米的小棒去搭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小棒太短了。
“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搭吗?”学生们互相讨论,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探究实践能力
3.乙烯受体与双组分调节系统
3.1 细菌中的双组分系统: •双组分系统是由2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一种是传感器,另 一种是反应调节组分。 胞外传入区 传感器 双组分 系统 反应调 节组分 细胞质的组氨酸 激酶结构域
组氨酸残基发生 自身磷酸化作用 可以直接与配体信号 直接作用
接受区
输出区
独立蛋白
含有一个保守的天 冬氨酸残基 下游信号
反 应 调 节 组 分
3.乙烯受体与双组分调节系统
3.2 乙烯受体ETR1蛋白: 胞外传入区 传感器 C端组氨酸激酶 结构域同源序列 接受区 反应调 节组分 ?
•ETR1蛋白在同一 多肽上含有传感 器和反应调节组 分两种结构域。
ETR1蛋白
输出区
•其传感器的C端包含了与 组氨酸激酶结构域同源的 序列,有自身磷酸化的能 力,但是没有找到与原核 生物传入区同源的结构。
3.1双组分系统: 传 感 器
•感受器具有两个区域:细胞外的传入区和细胞 质的组氨酸激酶结构域。感受器的传入区可以直 接与配体信号直接作用。当传入区接受外界信号 时,组氨酸激酶结构域内的一个组氨酸残基可发 生自身磷酸化作用。
•反应调节组分由一个接受器和一个具有转录激活作用 的输出区组成。接受器区含有一个保守的天冬氨酸残 基,上述自我磷酸化后的磷酸基团可通过一个独立蛋 白转给此天冬氨酸残基。而接受器区的磷酸化状态可 通过输出区,影响下游的反应。
RGA蛋白是一类转录抑制因子,抑制GA的信号转导, GAI和RGA基因有82%的序列相同,它们都属于植物特 异性GRAS调节蛋白基因家族。GRAS基因具有很高的 保守性,无论在单子叶还是双子叶植物中,目前已知的 与GA信号转导有关的GRAS基因在N-端都含有DELLA 区域,该区域中17个氨基酸的缺失即能产生矮化的表型 。小麦的Rht-B1、Rht-D1和玉米的d8基因都属于 RCA/GAI同源基因。N-端缺失DELLA区域的Rht和D8 蛋白可以导致小麦和玉米的半矮秆,表明赤霉素信号反 应中DELLA区域的完整性对于RGA/GAI蛋白的活性是 必要的。拟南芥SPY基因是最先揭示的GA信号转导组 分,SPY基因在植物中呈组成型表达,是GA信号转导 的抑制因子,赤霉素信号能够通过抑制SPY基因来激活 RGA/GAI基因。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对培养思维的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对培养思维的作用:G626.5:A:ISSN1672-6715(2019)07-138-01动手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可以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表象,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
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这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能够切实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把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凭借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操作,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以引导思维感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积极地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和思考的方法。
如教学“湊十法”:由于一年级学生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算理,我决定采用摆圆片的方式来辅助教学,例题是“9+2”,这对于学生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学生刚学过10加几的加法,我让学生先拿出9个白色的小圆片,再拿出2个红色的,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呢?摆摆看!于是学生便积极的摆弄起来,很快就有同学说出了“十”的方法,他将1个红色的小圆片移动到白色的圆片中湊成十个,一下就看出共有11个小圆片了。
这种方法既直观又好掌握,便于学生理解,学生的思维也自然而然地得以引导。
然后我又出示类似的題目加以推广和巩固,加深学生对“湊十法”的印象,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思维和具体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米,使概念具体化,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指尖上的数学——例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作。下 面,笔者结合 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粗浅的看法 。 捆 ,3捆 就 是 30根 。
一 、 动 手 操 作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师 :说 得 真 好 。因 为他 先 用
爱因斯坦 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从教育心理学的 4根 小 棒 加 6根 小 棒 ,所 以 老
了一辈子的语 文课 ,上 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语文课 。”可见 ,“学 一 些优秀的教 师时常独 自思考或 与其他教 师交 流 ,或回顾 、或
师 :24+6等于多少呢 ?咱们 可 以借 助身边 的小棒 来摆一
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数 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动手操作有 摆 ,算一算 。摆好的小朋友看着小棒说说 自己是怎样算 的。
利 于激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 ,培养 学生对概念 、算理 的理 解和逻
师 :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摆一摆 ,边摆边 说你是怎样算
过直 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引导学生在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 ,理解 数学概念 ,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 ,逐步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 。
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强化 了对算理的认识 。 五 、动手操作 ,发展 学生数学思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思维是从 动作开始 的 ,切断 _『
数学学习过程 中,学生 的动手操作过程不是单纯的身体动
师 :你说得真清楚 ,谁再来说一说 ,24根加 6根怎样算 ?
作 ,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在教学过程中 ,该动
生 :先摆 24根 ,再摆 6根 ,先用 4根加上 6根等于 l0根 ,
手操作的时候 就应该让学生操作 ,必要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操 10根 可以捆成一捆 ,表示 1个十 ,再 和原来 的 2捆合起来 是 3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所以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在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先用现实生活的的树叶和课本图片举例,通过动画小蚂蚁的运动路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周长,接着让学生动手描绘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并提问学生该如何描线,需要注意些什么细节,这些老师不用示范,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猜想,描完后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和课本,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周长,通过触觉感受什么是周长,并让学生寻找身边事物哪些有周长,也动手摸一摸,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可把数学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动手操作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中,在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测量方法?可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合作进行测量,探究如何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测量方法,不断探究讨论,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
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共5页)
动手操作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
”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真正地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我结合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谈一谈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奇、情绪化等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选取一些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素材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热情。
并且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自豪感,这不仅让学生兴趣大增,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劲头。
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
”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
如一些概念性知识,数学中的一些性质与定理,学生难以理解,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给数学的应用带来障碍,而且不利于学生智能的提高。
通过自己亲手探索得出的结论,可信性强,而且记忆特别深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以动手操作活动为依据,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构建数学模型。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活动性这些特征时,只凭老师的一句话学生不易理解,我就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让学生用学具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拉动任意两个顶点,三角形纹丝不动;再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拉动相对的两个顶点,原四边形在不断地变形。
浅谈动手操作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浅谈动手操作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上让学生摆一摆、做一做、摸一摸、画一画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学习离不开动脑,当然也离不开动手,有句古话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我想也可以这么说:动而不思则傻,思而不动则呆。
手脑并用才能学得真实、学的有用。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可想而知,动手操作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多高。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近段时间的有意探索。
我觉得动手操作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新的教学改革提倡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而非他主学习,机械的灌输。
前不久,看过这样一则短言:鸡蛋,从外打破的是食物,从内打破的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的是压力,从内打破的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打破你,那么你就成了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我想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自觉性,这样即使厌学的学生也会获得重生。
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好比是给了学生学习一个孵化的巢穴,有趣的活动氛围会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我班上是有这么几名厌学的后进生的,在课堂上我大量设置动手环节,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好像换了个人,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学习态度端正了,好的学习习惯也养成了不少。
二、动手操作可以培育出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能力。
课堂上学生的动手操作任务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
需要老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默契的配合。
老师巡视时常常手把手的教,这不仅是教手,也是一种交心,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交流,久了,师生关系就会变得融洽。
同学合作动手实践时,往往有明确的分工,谁组织、谁操作、谁记录等都很明确,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养成了小组合作操作的习惯,课外我都时常见他们集体感很强。
三、动手操作能有效地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上,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往往在课堂上也不能好好的约束自己。
但是如果老师能巧妙的引导他们动出智慧来,他们在课堂上一定也能大放异彩。
皮亚杰也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尖上的。
”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好动的需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拆一拆、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创新思维。
下面就简要谈谈动手操作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二、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数学又是抽象的。
很多时候学生光借助想象是很难理解数学问题的,这时候动手操作就能帮助孩子直观的理解题意,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既需要学生
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探索着未知,动手实践活动也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