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doc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镜面对称
我 的 发 现
1、像与物体上、下方向相同。
2、像与物体左、右方向相反。
3、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猴子捞月亮
它们捞到月亮了吗?
这种现象是镜面对称
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
5
9
4+13=17
用
别பைடு நூலகம்
井底之蛙
9:00
3:30
7:05
人 教 版 二 年 级 上 册
汇报自学成果
1、你向前走一步,镜子中的你会怎么样? 2、你后退一步,镜子中的你会怎么样? 3、如果你蹲下,镜子中的你会怎么样? 4、你再站起来,镜子中的你会怎么样? 5、你举右手,镜子中的你举的是哪只手? 6、你抬起左脚,镜子中的你会怎么样?
7、你的头向左转,镜子中的你会怎么样?
第五单元-镜面对称
课题名称:镜面对称教学年级:二年级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8页例2、“做一做”2.教材编写特点《镜面对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71页的内容,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
教材非常简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湖面倒影和照镜子的情境开始引导学生了解镜面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这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以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几个“照镜子”的练习,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镜面对称是相当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
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的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
通过“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亲自照一下镜子,通过镜子内外的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照镜子的时候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4.我的思考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前一课时“对称图形”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
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例3通过湖面的倒影(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照镜子(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这两类最常见的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理解镜面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本节内容的“做一做”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的关系,较好的办法也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亲自站在镜子前方,做一做动作来感知(如条件不允许,可布置成课外作业回家感知)。
在此基础上,还可做一些小游戏来进行巩固,如“镜子里的你”,甲、乙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甲做动作,乙回应,乙回应的动作应是甲在镜子里的动作,乙充当甲镜子里的影像。
镜面对称
教学重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镜面对称的性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2)揭示学习的内容。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
作业设计
完成71页练习题
板书设计及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镜面对称
前后位置不发生改变
上下位置不发生改变
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教学反思:《镜面对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镜子里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整节课可以说学生一直在玩,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也是在玩中学到了镜面对称中所蕴含的知识,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的物体的像左右对称,而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人像对称得出结论的。
学生观察主题图
出示镜面对称的实例,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创设优美的意境,营造和谐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称
1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
(1)讲明游戏的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身体向前靠,身体向后移,做完后与另一位学生交换,两人分别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第三课时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第三课时优秀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第三课时优秀教案教学内容:本P69例3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准备: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天鹅那美丽的身影),创设情境。
2、揭示学习的内容。
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镜子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镜面对称1、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
1)、讲明游戏的.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
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身体向前靠、身体向后移。
)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学生汇报。
你们看到的情形与他们一样吗?3)、小结镜子里的前后方向和实际的前后方向是一致的。
4)、组织学生第二次游戏。
要求:还是两个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
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举起自己的左手与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再举起你的右手给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
)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5)、全班交流。
(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6)、小结。
2、看镜子写时间教师出示P71思考题第二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钟面上的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游戏,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有助于发现镜面对称的性质。
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镜面对称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第一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面
华舍实验学校马调琴
一、设计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就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镜面对称(教材第69页)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
镜面对称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之一。
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二、教材分析
《镜面对称》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见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69页)。
通俗地说,“镜面对称”是指相对于一个平面的对称。
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数学,用学得的知识解决数学现象。
本课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
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这是最常见的两类镜面对称,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镜面对称的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下面的“做一做”呈现的是照镜子的活动,意图是通过镜面内外人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对称作为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与学
生的日常实际联系较多,故在二年级上册引入“对称”这一常见变换应该说是必要的。
对称的表现方式很多,如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轴对称、镜面对称等,囿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只对轴对称和镜面对称作了介绍,其中镜面对称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
《镜面对称》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来学习的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又不同于轴对称,它富有变化性。
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来体验,在“玩”中学,从体验中获得知识。
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镜面对称的特征不容理解,可能会对镜面对称特征的感知、描述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在操作体验中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⑵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
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美。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学法:活动探究,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2、教法: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分析。
七、课前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
教师准备一些镜面对称的图片。
学校里有大镜子的组织学生去镜子面前“照一照”,如果没有,教师准备一面大镜子。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引出水面对称
1、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出问题。
——月亮真的掉到水里了吗?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2、汇报:平静的水面就象镜子一样,猴子捞的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当然捞不到月亮。
水面这个大镜子真是太奇妙了。
3、同学们,平常你见过这种现象吗?出示第一幅主题图。
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的倒影。
4、继续欣赏水面对称图片(说明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大小形状一样,是一种上下对称。
)
5、导入镜面对称
师:除了水以外,你还见过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东西吗?(镜子里。
出示第二幅主题图。
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
(板书:镜子里的数学)
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
[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平时的认知,初步悟出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动作一样。
]
(二)、镜面对称,探究镜面对称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你们想不想自己到镜子前去做一做动作,照一照自己呢?
生: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齐答:想!(学生走出教室,到大镜子前去照一照)师:那么,大家一起来观察观察“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变?
(学生们投入到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的探究活动中。
学生在镜子中做出了各
种各样的动作,一边做,一边议论。
稍后回到教室。
)汇报交流:镜子外的我和镜子中的我,大小一样,前后、上下的位置也没变,就是左右的位置变了。
师:照镜子,就是我们数学中说的镜面对称,镜面对称的特征就是左右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把学生喜欢做的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清晰地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和相对性。
](三)、巩固练习
1、游戏:《照镜子》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
(也可以学生跟学生做照镜子游戏。
)
师:我蹲下。
生:我们也蹲下。
师:我起立。
生:我们也起立。
师:我向前走。
生:我们也向前走。
师:我向后退。
生:我们也向后退。
师:我左手摸右耳朵。
生:我右手摸左耳朵。
[说明: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也可先请一个学生与教师合作,其他学生判断这名学生做得对不对。
这样设计是照顾一部分学困生。
整个游戏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动作,既巩固了镜面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
2、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
(课本71页第5题。
)
3、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课本71页第4题。
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拓展题
(1)写下1-9的一排数字,用小镜子照一照,看在镜子里是什么样的?(2)找找镜子外是什么时候?教师出示几个镜子中的钟面让学生说说镜子外实际是几时几分?
(四)、回顾总结
说说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九、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
前后
左右——变
上下互换
十、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第40页
案例反思:
这节课学生始终在玩中学,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所蕴含的知识。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倡导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生活中去,让数学不在是纸上的数学题,更多地成为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数学变得生动起来。
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让学生“闹”,让学生“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因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问题研讨]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在选择单个物体时,容易理解左右的位置变化,但在考虑一排物体时不够严密,不能理解它的左右变化。
其二,有一小部分学生“玩”的目的性不明确,课堂上如何引导,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著作类
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月第一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寿多涓:《新课标教学大讲义小学数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章类
吴正宪:《“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初探》,2003年4月《小学数学教育》网络文章类
徐爱娣:《镜面对称》教学设计和反思。
/jxgl/jxal/enjz/
吕红燕:《从体验中获取知识》/article_show.asp.
李兰芳:《正确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十二、教师使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