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与人生理想的名词解释

哲学与人生理想的名词解释
1. 哲学:哲学是关于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它探讨人类本质、客观世界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等问题,试图寻找人类精神和存在的真正意义。
哲学的目标是通过理性思考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疑难问题。
2. 人生理想:人生理想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它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人生理想是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3. 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不同的人生观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实践活动和人生结果。
4.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判断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南针,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人生道路。
5. 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对于社会和人类的贡献和影响,它是评价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
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对于社会和人类的贡献和影响的大小。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哲学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名词解释 哲学

名词解释哲学
哲学,指的是对于基本现实问题、存在意义、知识、价值观和道
德等方面的普遍和系统性思考和探索。
作为一门学科,哲学涉及问题
的本质、真理的性质、意识的本源、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否等诸多领域。
哲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形而上学(研究现实本质)、认识论(研
究知识的来源和限制)、伦理学(研究道德价值观)以及社会哲学、
政治哲学等。
哲学的目标是通过思辨和理性分析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并通常以提供关于生活方式和人类存在的重要问题的答案或指导意见
为终极目标。
最常用的哲学名词解释

最常用的哲学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深奥而广泛的学科,它探索和解释了许多复杂而抽象的概念。
在哲学中,有一些常用的名词,它们在不同的哲学分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解释一些最常用的哲学名词,探索它们的含义和重要性。
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和个体的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有意义和自由的,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存在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挑战,试图为人类生活给予意义。
二、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追求经验和实证的哲学观点。
实证主义认为,唯有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的事实才是可靠和有效的。
实证主义主张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不承认超越经验的领域。
三、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思考和分析的方法,它强调对矛盾和冲突的理解和处理。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以矛盾和对立为基础的,相互作用和冲突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辩证法是一种综合和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
四、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探索存在,本质和实体的哲学分支,超越感官经验和科学方法。
形而上学试图回答关于现实本质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形而上学的范围广泛且抽象,但它仍然在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五、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行为的哲学分支。
伦理学探索了对错和价值观的问题,以及人类应如何行动的问题。
伦理学强调道德和伦理原则的制定和遵守,以及个体和社会之间的道德责任。
六、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知识,信仰和认知的哲学分支。
认识论探索人类如何获得知识,以及知识的性质和范围。
认识论提出了对知识的怀疑和批判,同时也探讨了关于现实和真实性的问题。
七、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观点,认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幸福和最小化痛苦是道德行为的标准。
功利主义强调行动结果的后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或道德准则。
根据功利主义,行为的好坏取决于其对人类幸福的贡献程度。
八、存在论存在论是研究存在和实在性的哲学分支。
存在论探讨现实的本质和存在的不同层面。
存在论探索意义,自由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哲学名词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
语出《易传·系辞上》。
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两仪】中国古代易学范畴。
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四象】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
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之意。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以元气为天地本原。
【贵无论】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则指天道之无为,人类无须以人力干预也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欲。
儒家重名教,道家尚自然,二者长期有争论。
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释儒,进一步展开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并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认为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途径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治。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对人类存在的意义、真理、价值以及认识的探究和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和一种生活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哲学相关的基本名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哲学的核心概念。
一、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认识过程和能力。
它探讨了我们如何认识、获取知识以及如何理解和解释世界。
认识论强调了思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感知、思维、观念、直觉等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认识论的研究,哲学家试图理解人类的认知极限以及思维的本质。
二、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探讨道德行为和价值观。
它研究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价值选择,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以帮助我们在面对伦理问题时作出决策。
伦理学与个人、社会以及全球道德问题密切相关,例如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正义、善与恶等。
通过伦理学,我们可以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社会价值观。
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基础领域之一,研究现实世界的本质和存在问题。
它关注实体、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试图回答关于存在、真实和实在的问题。
形而上学涉及到时间、空间、因果关系、个体和整体等概念,探讨宇宙的本质和最基本的事物。
它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自然界和人类经验的各个领域,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四、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强调人类个体的自由、责任和存在的意义。
它探讨人类在存在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认为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对于塑造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存在主义强调每个人的个体体验和选择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和痛苦,并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五、逻辑学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推理和思维方式的规则。
它关注命题、论证、演绎和归纳等逻辑原则,以及思维的剖析和评估方式。
逻辑学处理的对象是如何确立有效的推理和论证,而不是关注真实和假设的内容。
通过逻辑学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提高思维的清晰度和合理性,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和观点。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它以世界观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用以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它是联结唯物论和辩证法两大基本观点的中介环节。
唯物论:是关于物质及其运动、静止的观点,包括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可知性与不可知性的统一,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统一,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原因与结果的统一。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事物或外界对象。
(强调了主观能动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生产实践,二是科学实验。
(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4)实践的根本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
(目的性是人的特性) (5)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无产阶级的实践观点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又称为唯物辩证法。
(1)一方面,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它的物质利益决定的;另一方面,这也正是唯物主义的本质所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是其他哲学的共同点。
(实践是哲学的基石)(3)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扬弃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基础,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这是最伟大的理论成果。
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1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
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然产生对世界个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运用世界观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实事求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包含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章: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直接感知或借助中介间接的感知的事物的共同体本质的抽象,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感知的,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所改变和确证。
运动:标志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一切变化和过程的本质,就是一般的变化。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物质运动节律性的体现。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事物运动的延展性和伸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主观映像,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语言:是一种时间的,既为别人的存在也为自身的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相对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和时期,它的性质基本不变;有特定条件下,事物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现变化。
第四章: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将原来浑然一体的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世界二重化。
实践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意识名词解释哲学

意识名词解释哲学意识名词解释: 1、哲学: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理性思维,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
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研究的是关于世界观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它经历了三次飞跃,即神学的世界观阶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阶段、辩证法的世界观阶段。
2、哲学是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
它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强的自觉性、系统性、逻辑性和独创性,而其他社会意识则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多方面的反映,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直观性和片面性。
它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系统性、逻辑性和独创性,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又具有自己的特殊研究对象——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特殊的研究对象又构成了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
哲学是“人的智慧”,也就是人通过思考自然界和社会而获得的最高认识。
第一个内涵是认识论,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二个内涵是方法论,哲学就是世界观的方法论。
哲学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概念之一。
它可以指导我们去研究任何一门具体科学,也可以用来指导任何一门具体科学。
但它不能代替具体科学。
3、意识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自觉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够能动地选择、加工。
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能动性。
人的意识在先天的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一定的自觉程度,这是意识的自觉性。
其二,目的性。
意识在反映客观事物时,必须有一定的目的。
如果没有自由意志,没有预定的目的,就不会有意识,因此,意识是自由意志和目的性的统一。
在意识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如宗教意识形态、封建意识形态等等。
意识的能动性还表现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被动的,意识的创造性表现在意识不仅反映现实,而且能够反映出对现实的能动的改造。
4、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主观能动性,亦称为意识的反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的能力或倾向。
哲学名词解释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辩证法D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辩证法一词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辩证法是一种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论方法。
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独立于意识之外,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其它生命意识唯物论,哲学理论,肯定世界的基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
该理论的基础,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
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
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心灵主义的一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 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
马原名词解释

预览: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①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试图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②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它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特点: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用机械的力学解释一切,认为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甚至认为“人是机械”。
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历史的发展着的过程。
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③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原;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一,基本类1、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对哲学下的定义是:“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哲学用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
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
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义,爱是什么,善与恶,美与丑,幸福是什么……。
一切以思维概念为主体的问题都属于哲学范畴。
2、形而上学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又称“第一哲学”。
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上有什么存在?它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家们试图阐明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体及其性质、空间和时间、因果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本体论,即对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连的研究。
另一个分支是宇宙论,即对本源、基本结构、本性、宇宙动力学的研究。
3、逻辑逻辑来源于逻各斯概念,逻辑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
也是一种以客观规律作为依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4、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
当时在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
5、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6、辩证法也译作辩证术,是一种主张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论。
用论证的方式化解不同意见。
它是在两个或更多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间的对话,目的是通过这种有充分理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3.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4.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
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5.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6.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8.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10.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13.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14.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15.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16.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17.否定观: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18.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