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举痛论PPT课件
第三十九篇举痛论?第一节五脏卒痛

第三十九篇举痛论第一节五脏卒痛视频第47集—7:30我们现在看326页,这个是《黄帝内经》第三十九篇举痛论,所有的痛症我们如何去辩症,所以现在一篇篇分开来,你们要厥或者是咳或者是痛,寒、热都有,黄帝问他说这段很好玩,专门讲这个天,天的道理必有验于人,这个在人间就讲天地阴阳的在人间会得到验,如果专门以前古代的常常引经据典《史记》怎么说,《战国策》怎么说,一定古代的道理一定会合于今的,所以我们念史书很重要,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那这个太了解人了一定会被人家恨的,所以很多人很恨我,尤其西医很恨我,因为太了解他了,那我们不做人身攻击,基本上我一直认为说人都是好人,他们出发点心都是善的,那他会去学西医并不是他的错,而是医学理论的问题,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去推翻这理论,因为我们学的东西去救人,只此而已。
这个就是这段讲的就是明,明白,我们要做个明医,明白的医生,不一定要做这个名医,但是一定要做这个明医,心里要很清楚,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心里很清楚这个过程,病发生的过程。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西医不明,所以不明他才要一直在研究,一直在研发很多东西,那《黄帝内经》几千年前的东西它就结束了,我们到现在还在研究,还在追寻这种法规,病因病的发展的过程,病的治疗的法则还有病的结束都写得一清二楚,我们不需要再去研发新的,代表它是真理,那西医他一直在研发新的,代表他这样走了没路走了,我们不需要研发,我们已经结束了,他还在开始。
这一段讲的就是言而可知,就是我们要做诊断的时候,病人讲话或者你跟他言谈,听,闻诊或者问诊,视而可见,眼睛看得到是望诊,扪而可知,你切脉,望闻问切最早,视诊被从这里给它出来,望闻问切大家都知道最早是来自《黄帝内经》这一段,我们要眼睛看、耳朵听、嘴巴问、手去摸脉。
他就想知道这个道理,岐伯说你要知道哪一个道理你要说你要问,那黄帝就说希望知道内脏五个脏突然发生痛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里呢注意看岐伯怎么解释,经脉流行不止,循环不周,这是正常,我们人的一个常态是不断的循环,只往前不往后的,一直这样循环,只前进不往后,所以我们一直从出生一直到老不会往后走,你个性可能会往后,到了 80岁返老还童,个性会往后,但是身体还是会一直老化,那一直是往前走的,如果一逆着走就是病态,气逆就是病态,所以循环不周这是常态,当寒气跑到经络去,造成循环速度减缓,如果是客于脉外,我们这个血脉在这边,这个脉外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经脉一种是血脉,这个是血管,脉外,经脉的外面,那如果是寒气进来的时候造成气血循环的速度减缓,或者是停滞不前的时候,如果是在脉外,在血脉的外面,当你的血脉的外面的时候,这个寒会把血管缩小,寒则缩,血管会缩小,所以说越冷的时候这个脉管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让它血就变少了,因为血的速度会变慢。
黄帝内经第举痛论

黄帝内经第三十九篇举痛论【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①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②,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③,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④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⑤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孔,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接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⑥,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⑦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⑧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⑨,阴气竭⑩,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黄帝内经巜举痛论篇》详解寒邪对人体各处造成的疼痛

有疼痛突然停止的,有疼痛剧烈而持续的,有疼痛剧烈而不能按摩的,有疼痛按摩没有作用的,有疼痛触按时跳动应手的,有心与背相牵引而痛的,有胁肋与小腹部相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大腿内侧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发疼痛而昏迷不醒,过一会又苏醒过来的,有疼痛时伴有呕吐的,有腹痛而随之腹泻的,有疼痛而大便不通的,所有这些疼痛,症状表现不同,应该如何区别?寒邪停留于脉外,则经脉受寒引起经脉收缩而不伸展,则经脉枸急,牵引外面的小络脉,所以突然出现疼痛,但只要得到温暖,经脉就会舒张开,气血运行通畅,疼痛立即停止。
若反复受了寒邪,则经之不愈,寒邪停留于经脉之中,与人体热气相搏,于是经脉盛满,脉中邪气充实,疼痛剧烈,不可触按。
寒邪停留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气凝聚不散,小的络脉拘急牵引,因而出现疼痛,用手按压血气得以散开,疼痛可以停止。
如果寒邪处于督脉,那就按压不到。
如果寒邪侵入冲脉,冲脉从关元穴起,随腹直上,寒邪侵入,冲脉气血运行不畅,冲脉多气血,热气郁结日久向上逆行,所以病人腹痛,按压时跳动而应手。
寒邪停留于背俞经脉,血气凝塞而不畅流,血气凝塞则血虚,血虚于是感觉疼痛,背俞与心相连,所以心与背牵引而痛,用手按压可到达病所,热气到达病处,疼痛停止。
如果寒邪入厥阴经脉,此脉下连阴器上连于肝,寒邪进入其中,于是血脉凝涩,经脉拘急,致使胸肋与小腹部牵引疼痛。
如果寒邪留于大腿内侧,血气上逆于小腹,血脉凝塞,上下牵引,所以腹痛向下牵引大腿内侧。
如果寒邪留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脉之中血液凝塞,不能注入大的经脉,血气停留而不畅行,时间久了就会成为积聚。
如果寒邪入五脏,逼迫五脏阳气上逆,使阴气阻绝不通,阴阳之气不能正常衔接,会出现突然疼痛、昏迷不醒的症状,如果阳气复苏即可苏醒。
寒气停留于肠胃,胃气厥逆上行,所以疼痛而兼呕吐。
寒邪停留于小肠,小肠功能失常,水谷不能久留,所以腹痛而兼腹泻。
而热邪会耗损肠中的水液,使病人口干舌燥,大便坚硬难出,出现腹痛而且便秘的症状。
培训_素问·举痛论病证

二、十四二种疼痛的举例
•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 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 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 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 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 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 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 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 别之奈何?
病机: 病位深——手按之热不能到达病
所——故按之无益
6、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 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 之,故喘动应手矣 冲脉起于关元——关元,任脉穴,脐下 三寸。
病机: 冲脉是为经脉之海,为血海,寒客冲
脉——经气淤滞——冲脉不畅——鼓动 应手
7、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虛, 血虛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厥气——寒逆之气。据文意及前后文例, “厥气”似应与下句“寒气”互易,成 “寒气客于阴股,厥气上及少腹”,于 理较顺。
病机:
肝脉布胁肋过少腹绕阴器循阴股,寒客
10、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 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积矣。
病机: 寒邪客于小肠膜原的络脉之中——经脉 拘急——络中之血不能注于大经——气 血稽留——日久成积
举痛论
(病证部分)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 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 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 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
53再01拜稽帝首曰对:曰愿:闻何人道之之五问藏也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 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八)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八)SW46——《病态论篇第四十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SW46—D0401→Q0501‖→‖SW39—Q0501‖迁移说明:1、《素问悬解》置于卷六《奇病论》,并云:“此段旧误在《病能论》中。
”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2、《甲乙》置于卷九第八《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且正置于《刺腰痛》前,既明确了“肾为腰痛之病。
”又弥补了腰痛之论帝问伯答形式不足,故从皇甫谧处置。
Q0401颇关在肺:1、高士宗注:“肾上连肺,故颇关在肺,在肾关肺,当腰痛也。
”2、后文Q0501“少阴脉,贯肾,络肺”,即为本解。
颇关在肺,即密切关联在肺。
SW41——《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SW41—C0101→C0304‖→‖SW46—Q0501‖→‖SW39‖迁移说明:1、《刺腰痛》无问无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2、《甲乙》置于卷九第八《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并接于《病态论》SW46—D0401→Q0501帝问伯答之后,从之;3、本篇所论,均与“令人腰痛”之痛症相关,随《杂病》痛症之部份重简并居本位,依病名分类,与《举痛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SW41—C0201‖→‖SW41—C0208‖→‖SW39‖迁移说明:本句原位“厥阴之脉”条后,黄元御置于“散脉”条后,甚优,从之。
‖SW41—C0208‖→‖SW41—C0209‖→‖SW39‖迁移说明:本句原位“昌阳之脉”条后,黄元御置于“肉里之脉”条后,甚优,从之。
‖SW41—C0304(左取…取左)‖→‖SW41—C0304(两髁胂上)‖→‖SW39‖迁移说明:1、“左取右,右取左”六字,原位本句末尾,《素问悬解》置于卷八《刺腰痛》“以月生死为痏数”句前,而成“左取右,右取左,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
”从之;2、黄元御曰:“左取右,右取左,缪刺之法也。
以月死生为痏数,《缪刺论》:‘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是其法也(王冰注。
各种疼痛解析-黄帝内经【举痛论】星星论道

各种疼痛解析-黄帝内经【举痛论】*星星论道本篇列举了痛症的十四种不同的表现,分析讨论了各种疼痛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指出寒邪侵袭经脉使气血受阻是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
因为本篇主要讲述疼痛,所以叫做【举痛论】。
黄帝问:我听说善于谈论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定会联系到人体生命的生理、病理规律;善于谈论古代养生经验的,必然会结合当今的实际;善于谈论别人的理论实践的,必然会比照自己的实践经验。
这样,才能彻底明白道理,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这就是所谓的明达事理的人。
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如何做到通过病人的语言就可以了解病情,诊察病人的面目颜色就可以知道病之所主,通过我们扪诊即可知病痛所在,让自己有所体验,并启发蒙昧解除疑惑,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具体的你想问什么呢?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岐伯答:人体经脉中的气血运行不止。
如果寒邪侵袭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通,如果寒邪侵入经脉之外,因寒邪的收敛作用,就会使脉道变细,从而导致此经脉所供应组织的气血减少,因此,都会发生突然疼痛。
黄帝说:疼痛有的突然停止;有的剧痛无休止;有痛得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的用按压的办法可止痛;有的按揉后没有减轻;有的按上去手会有剧烈搏斗的感觉;有的前胸后背互相掣引疼痛;有的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作痛;有的腹部疼痛波及大腿内侧;有的久痛不愈而成积块;有的因疼痛而昏厥,但一会儿又能苏醒过来;有的疼痛的同时还伴有呕吐;有的腹痛伴有泄泻;有的腹痛伴有大便秘结不通。
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其病形各不相同,任何加以区别呢?岐伯说:寒邪侵袭于脉外,经脉受寒则经脉屈曲拘急,同时牵拉分布于体表的细小脉络,而引起疼痛,如果受寒的经脉得到热气,疼痛就会立刻停止。
假如再次感受寒邪,体表卫阳之气受损,疼痛就会发生很久。
寒邪侵袭经脉之中,和人体本身的热气相互争斗,则经脉内充满邪气,故脉满而痛不可按。
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向上与寒邪相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
黄帝内经第五十三讲《举痛论》

黄帝内经第五十三讲《举痛论》第四节,《素问。
举痛论》教材186页,第四节,也就是病证这一章的第四节,《素问。
举痛论》。
这一篇我们在第三章的病因的时候,涉及到过,就是九气为病那一节,也是属于“举痛论”的。
关于篇名问题,我们在讲九气胃病,那一节的时候也已经讨论过,“举”根据这一篇下面有一句话,帝曰:愿闻五脏卒痛。
所以有的注家认为这举痛是“卒”字之误。
这是一种解释。
另一种解释,因为这一篇讲了十四种疼痛的症状,病机的问题,所以说列举十四状的疼痛与病机。
因此叫“举痛”。
举是做列举来讲,举例,举出来。
所以关于题目有这么两种解释。
我们现在选的这一段,就是论十四种痛的病机与鉴别。
这里有十四种疼痛。
每种疼痛的病机是什么?怎么样鉴别它们?因此说,这一大段,主要是论十四种痛的病机与鉴别。
我读一遍: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已。
而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wszg/。
得炅则痛立止。
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
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培训_素问·举痛论病机

└僵仆
┌不眠 过思---伤心脾---转输失司,气失升降,志凝神聚,气留不散--气结┤ 纳差
【小结】
1. “百病生于气”,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 的基本机理。这一观点具有很高的理论 价值及临床意义。
2. 情志太过最易导致气机失调,突出了情 志致病的重要性。指出情志致病的病机 是气机逆乱失调,为诊治此类疾病提供 方向。
张介宾注: “悲生于心则心系急,并于肺则肺
叶举。”
心肺同居膈上,心系连肺
悲伤过度——心系拘急——肺布叶举— — 上下焦不通——上焦郁闭,荣卫不散— — 热气在中——热消心肺精气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 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精却—— 却,退也。指肾精不能上承而 下陷的病理过程。 不——应据《新校正பைடு நூலகம்改作“下”,方 与帝问语及恐则气下合。
• 举凡情志伤人,必先影响人体的气机,使气 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然后伤及内脏。 《灵枢·寿夭刚柔》云:“忧恐恚怒伤气, 气伤藏,乃病藏。”故《阴阳应象大论》谓
• 病案举例
• 思则气结案 一女新嫁后,其夫经商二年不
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里床
坐。丹溪诊之,肝脉弦出寸口,曰:此思男 子不得,气结于脾,药难独治,得喜可解。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 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 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 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 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 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
然此则以伤气机而论,而彼则以伤脏 而言。实即情志过度,损伤脏气。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二)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二)‖SW46—D0401→Q0501‖→‖SW39—Q0501‖SW46—D0401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
病主安在?黄帝问:有患厥症,脉诊得右手脉动沉而紧,左手脉动浮而迟,不合常理。
主病在哪?Q0401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
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岐伯说:冬天诊脉时,右手脉动本该沉而紧,符合四时脉动规律;左手脉动浮而迟,违背四时脉动规律。
如在左手,当是主病在肾,密切关联在肺,当是腰痛。
D0501帝曰:何以言之?黄帝问:为何这么说?Q0501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岐伯说:足少阴肾经,贯通肾、联络肺,而今诊得肺之脉动,肾脏因此有病,所以是肾病导致腰痛之病。
‖SW41—C0101→C0304‖→‖SW46—Q0501‖→‖SW39‖SW41—C0101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
【春无见血】。
足太阳膀胱经病,令人腰痛,牵引项部、脊椎、臀部,背如肿状。
刺其膝窝内,使足太阳正经出血。
春天勿要出血。
C0102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
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
【夏无见血】。
足少阳胆经病,令人腰痛,就如用针刺其皮肤内,疼痛渐渐加剧,不可用于上下俯仰,不能用于左右环顾。
刺足少阳胆经在成骨之端,出血。
成骨,是指在膝外侧之骨骼特别突起处。
夏天勿要出血。
C0103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
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
【秋无见血】。
足阳明胃经病,令人腰痛,不可用于左右环顾,环顾如有幻象者,易悲。
刺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前三次,使其上下调和,刺出血。
秋天勿要出血。
C0104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
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四)‖SW58—Q0302→Q03022‖→‖LS24—C0206‖→‖SW39‖SW58—Q0302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下纪】。
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背与心相互牵引而痛,刺任脉之天突穴,与十椎处督脉之筋束穴及上纪、下纪穴位。
上纪,是任脉在胃脘之中脘穴;下纪,是任脉之关元穴。
Q03021【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
背与胸之经脉斜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胸后背痛而涩,胸胁痛而呼吸不畅,不能安卧,上气喘急、呼吸短促、半身偏痛。
Q03022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任脉络满浮起,臂部经脉斜行而出,旁络胸胁,散布于心,贯穿横膈,上肩后加入任脉天突穴,斜下入肩,交会于十椎之下中枢穴。
LS24-C0207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肠中有虫、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针;心痛不可刺的情形有:体内有甚多积聚,不可刺于腧穴;肠内有寄生虫、积块和蛔虫,都不可用小针针刺;C0301心肠痛,【懊、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
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并/心】腹、憹痛,形中上者。
心肠痛,懊恼、烦躁作痛、臃肿、积聚、往来上下移动、痛感时有时休、腹部发热、易口渴、涎水直流,这是有蛔虫。
用手并拢按住且牢牢控制,不让蛔虫移动,用大针刺蛔虫,长时间控制住,待蛔虫不动,就能出针。
心腹满、烦恼且痛,是腹内上有积聚。
C0401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耵聍】,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
先取手,后取足。
耳聋听不见,刺耳内手太阳小肠经听宫穴;耳鸣,刺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的情形有:耳内有脓,如有耳屎,导致耳朵听不见;耳聋,刺无名指爪甲上与肉交会处,先刺手少阳三焦经关元穴,后刺足少阳胆经窍阴穴。
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
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极其透彻,这就是所谓明达事理的人。
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诊所得的情况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诉我呢?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麽邪气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故寒邪侵袭于经脉内外,则使经脉凝涩而血少,脉气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黄帝说: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剧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按压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压也不见缓解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胁肋和腹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陰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而呕吐的,有腹痛而后泄泻的,有痛而大便闭结不通的,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其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岐伯说:寒协侵袭于脉外,则经脉受寒,经脉受寒则经脉收缩不伸,收缩不伸则屈曲拘急,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内外引急,故突然发生疼痛,如果得到热气,则疼痛立刻停止。
假如再次感受寒邪,卫陽受损就会久痛不止。
寒邪侵袭经脉之中,和人体本身的热气相互搏争,则经脉充满,脉满为实,不任压迫,故痛而不可按。
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则随之而上,与寒邪相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
寒协侵袭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以致血气凝涩而不散,细小的脉络拘急牵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则血气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
寒邪侵袭于侠脊之脉,由于邪侵的部位较深,按揉难以达到病所,故按揉也无济于事。
寒邪侵袭于冲脉之中,冲脉是从小腹关员穴开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气侵入则冲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鼓脉欲通,故腹痛而跳动应手。
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黄帝内经白话文:举痛论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
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极其透彻,这就是所谓明达事理的人。
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诊所得的情况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诉我呢?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麽邪气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故寒邪侵袭于经脉内外,则使经脉凝涩而血少,脉气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黄帝说: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剧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按压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压也不见缓解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胁肋和腹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陰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而呕吐的,有腹痛而后泄泻的,有痛而大便闭结不通的,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其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岐伯说:寒协侵袭于脉外,则经脉受寒,经脉受寒则经脉收缩不伸,收缩不伸则屈曲拘急,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内外引急,故突然发生疼痛,如果得到热气,则疼痛立刻停止。
假如再次感受寒邪,卫陽受损就会久痛不止。
寒邪侵袭经脉之中,和人体本身的热气相互搏争,则经脉充满,脉满为实,不任压迫,故痛而不可按。
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则随之而上,与寒邪相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
寒协侵袭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以致血气凝涩而不散,细小的脉络拘急牵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则血气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
寒邪侵袭于侠脊之脉,由于邪侵的部位较深,按揉难以达到病所,故按揉也无济于事。
寒邪侵袭于冲脉之中,冲脉是从小腹关员穴开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气侵入则冲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鼓脉欲通,故腹痛而跳动应手。
素问·举痛论2

篇解: 篇解:本篇例举十四种疼痛的病因病机 及鉴别要点,故名篇。 及鉴别要点,故名篇。
【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 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 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 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 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 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 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 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 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 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 而痛。 而痛。
一、疼痛的病因病机 1、病因:寒邪为主要因素。 病因:寒邪为主要因素。 2、病机 客于脉外则血少→气血虚少不荣(虚) 客于脉外则血少→气血虚少不荣( 寒邪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气血不通(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气血不通(实) →痛
【原文】 原文】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 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 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 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 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 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 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 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 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 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 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 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 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 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内经素问:举痛论

内经素问:举痛论内经素问:举痛论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这就是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的。
举痛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
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极其透彻,这就是所谓明达事理的人。
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诊所得的情况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诉我呢?【原文】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翻译】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原文】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麽邪气造成的呢?【原文】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翻译】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故寒邪侵袭于经脉内外,则使经脉凝涩而血少,脉气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原文】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翻译】黄帝说: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剧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按压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压也不见缓解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胁肋和腹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阴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而呕吐的,有腹痛而后泄泻的,有痛而大便闭结不通的,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其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原文】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内经素问举痛论

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这就是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的。
举痛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
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极其透彻,这就是所谓明达事理的人。
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诊所得的情况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诉我呢?
【原文】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翻译】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
【原文】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麽邪气造成的呢?
【原文】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翻译】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故寒邪侵袭于经脉内外,则使经脉凝涩而血少,脉气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13
2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X 日Hale Waihona Puke :20XX年XX月XX日3
素问·举痛论(节选)
2020/10/13
1
【原文】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 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 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 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 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 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 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 结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