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1. 什么是痹症?
痹症是一种中医学术语,用来描述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气滞血
瘀等原因引起的疼痛、麻木、拘急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等不同类型。
2. 寒痹的特点和症状
寒痹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更重,且疼痛感随寒冷天气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和
活动不灵活等。
3. 湿痹的特点和症状
湿痹是由于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较轻,并伴有湿重感、麻木感和身体沉重感。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
肌肉酸软和活动困难等。
4. 风痹的特点和症状
风痹是由于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较重,且疼痛感会随风的变化而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肌肉抽
搐和活动障碍等。
5. 痹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湿利水
和祛风通络等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
治疗时需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6. 预防痹症的方法
预防痹症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受凉潮湿环境,保持情绪舒畅等。
此外,饮食
方面应注意多摄入温热食物,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
以上是对痹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docx
800字以上。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热、暑等病因导致的肌肉、关节、
筋骨等部位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将痹症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和淤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是因寒邪入侵体内,使经络受阻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经寒凝,舒展则痛减。
临床上常表现为寒性跌打伤、寒湿痹、风寒湿
痹等。
湿痹是由于湿邪困脾渍肌,阻滞经络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肿胀涨,末稍沉重,舒展不畅。
临床表现为湿性腰痛、湿疹病、风湿
骨病等。
风痹是因风邪入侵体内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不定,游走
不停,患处易于变换。
临床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热痹是由热邪侵袭致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剧烈,火热红肿,多伴有微热和口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金刚病、热性
跌打等。
淤痹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在经络中阻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
疼痛紧缩,舒展不畅,患处常有硬块。
临床表现为淤血疼痛、肌肉挛缩、筋膜炎等。
鉴别痹症,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脉证、舌诊等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识,以明确痹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具体的针灸、推拿、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中医治疗。
中医痹症

中成药
湿热痹颗粒或四妙丸
单方验方
⑴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 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 水煎服。 ⑵葛根银花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风湿热痹型
【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
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不安。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宣痹汤加减(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 30克,栀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 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 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外敷贴于痛处。 ⑵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⑶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 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⑷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 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⑸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⑹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 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
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
脏腑损伤证候。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推拿等疗法,均有一定
效果。
辨证分型
(完整版)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 年1 月1 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 “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
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 年版)》中的诊断标准:(1)近1 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 3)关节液(至少 2次)清亮、勃稠, wBc<20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 (多 40岁);(5)晨僵感 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 ( 感) 。
( 6)综合临床、实验室及 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 (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痹症概述 • 痹症的中医治疗 • 痹症的中药方剂 • 痹症针灸疗法 • 痹症的护理与预防 • 痹症典型病例分析
01
痹症概述
痹症的定义与分类
痹症定义
痹症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 于肌肉、经络、关节等部位,引起气血痹阻,闭塞不通的一 类疾病。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针灸疗法
取气海、关元、肾俞、命 门等穴。
03
痹症的中药方剂
薏苡仁汤
成分
薏苡仁、苍术、桂枝、芍药、 麻黄、生姜、甘草
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一剂
当归拈痛汤
成分
当归、黄芩、赤芍、羌活、防 风、连翘、忍冬藤、桑枝、桂
枝、猪苓、泽泻
功效
活血通络、清热利湿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一剂
禁忌
在使用艾灸疗法时,需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对于实热证、 阴虚证及皮肤溃疡患者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05
痹症的护理与预防
心理护理要点
1
针对患者心理状况,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
2
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对痹症的错误认 知
3
提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患者 焦虑、抑郁情绪
生活调护及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阴冷的生活环境 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针灸疗法
取大椎、风门、风池,配穴:曲池 、合谷、环跳。
风湿热痹的治疗
治则
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方药
宣痹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针灸疗法
取病变关节局部穴位,如膝眼 、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痹症-PPT课件ppt课件

最新课件
3
病因病机
❖ 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因劳累
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 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
❖ 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由于劳逸不当或体质禀 赋差,阳气不足则易为风寒湿邪侵袭而表现为
风寒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或寒郁化 热则表现为风湿热痹。
❖ 病机主要是肢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病初以 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则虚实相兼
❖ 背脊: 水沟 身柱 腰阳关 夹脊
❖ 股部: 秩边 承扶 风市 阳陵泉
❖ 膝部: 犊鼻 梁丘 阳陵泉 膝阳关
❖ 踝部: 申脉 照海 昆仑 丘墟
最新课件
8
其他疗法
❖ 1.刺络拔罐 ❖ 2.水针 ❖ 3.电针 ❖ 4.耳针ຫໍສະໝຸດ 最新课件9按语
❖ 1. 针灸治疗痹证有较好效果,尤其是风湿性关 节炎的疗效较好,一般有效率可达到85%~95 %,治愈率达到20%~50%。但类风湿性关节 炎病情缠绵反复,非一时能获效。
❖ 2.本证还须与骨结核、骨肿瘤鉴别,以免延误 病机。
❖ 3.平时注意保暖,避免风冷侵袭。
最新课件
10
护理
❖ 1、居室朝阳、干燥、避免久居潮湿之地。
❖ 2、切勿汗出当风,或淋雨,以防止病情加重或 复发。
❖ 3、注意姿势。日常坐、立、行、卧要使病人各 关节处于功能位。最好睡硬板床,枕头不要太 高,可使脊柱保持在一直线上,对治疗后的功 能恢复有重要意义。站立时应尽量抬头、挺胸, 做时尽量伸展腰脊四肢。
最新课件
4
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
❖ (l)行痹: 主穴:阿是穴
❖ 配穴:膈俞、血海
❖ (2)痛痹: 主穴:阿是穴
❖ 配穴:肾俞、关元
痹症全面研究多篇

痹症全面研究多篇1. 痹症概述痹症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疾病概念,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楚、麻木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痹症与风湿性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有关。
本文档将对痹症进行全面研究,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2. 痹症病因痹症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肌肉失养而发病。
内伤病因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使人体内在因素失调,导致痹症的发生。
3. 痹症病机痹症的病机主要涉及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关节肌肉失养等方面。
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局部关节肌肉酸楚、疼痛等症状。
经络阻滞会使气血运行受阻,进一步加重痹症症状。
关节肌肉失养则会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4. 痹症诊断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
患者常有外感或内伤史,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楚、麻木等症状。
体检时,可发现受累关节的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体征。
此外,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也可用于诊断痹症。
5. 痹症治疗痹症的治疗原则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康复锻炼等。
中药治疗可根据病因、病机和患者体质选择相应的药物,以达到祛邪通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针灸治疗可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痹症症状。
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关节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
6. 痹症预防痹症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保暖,避免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
5. 定期进行康复锻炼,增强关节肌肉力量,预防痹症发生。
7. 结论痹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全面研究痹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助于提高痹症的治疗水平,减轻患者痛苦。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痹症,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它是由于寒湿、气滞等原因引起的气血不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
痹症主要包括风湿痹症、骨痹症和筋痹症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逐步解释痹症的概念,并探讨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治疗方法。
痹症的病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其中寒湿环境,如寒冷的气候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引发痹症。
另外,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也可能成为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是由于痹邪内蕴,气血不通所引起的。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升降不畅。
中医认为,寒湿为痹的常见邪气,能够导致气滞、血行不畅以及筋脉受阻。
此外,外感风湿、情绪不畅、经络损伤等原因也可能导致痹症的发生。
这些因素会使得气血运行受限,导致局部肢体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方面,痹症的主要症状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
痹症患者常常感到肌肉、关节或筋脉部位的疼痛,并且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还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加重,如天气转凉、阴雨天气等。
痹症疼痛多呈酸痛或隐痛的特点,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肢体功能失常。
对于痹症的治疗,中医采取的是综合调理和疏通经络的方法。
其中,针灸疗法是最常用的疗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消除痹邪、疏通经络的效果。
此外,中药治疗也是常用的手段。
根据病情不同,中医医生会选用适宜的中药组合,通过温痹散寒、活血通络等功效来改善症状。
另外,中医推拿、理疗等物理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痹症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总结而言,痹症是一种以肢体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类型。
其病因主要和寒湿环境、不良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
临床上,痹症患者常常表现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
中医治疗痹症主要采用针灸、中药以及推拿等手段,通过疏通经络、活血通络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因此,针对痹症患者,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提供长期效果的缓解和改善。
痹 症

痹症痹症一词见于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
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关于痹的论述有四点:(1)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2)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
(3)闭阻、不散。
(4)麻木。
一、什么是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或关节肿大等证,中医通称为痹。
它可以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纤维织炎、骨刺等多种筋骨关节疼痛性疾病。
二、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
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
正虚,即正气不足。
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
因此,正气不足,也就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
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四个方面:(1)先天禀赋不足;(2)劳役过度:指劳神、劳力、房劳过度而致正虚,同样过逸,即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致正虚;(3)大病、久病、或产后引起正虚;(4)饮食失调亦可以引起正虚。
邪侵(1)季节气候异常,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症。
(3)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
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三、痹症的分型风痹(行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
痹症的健康教育-解释说明

痹症的健康教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痹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
痹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残疾。
因此,对于痹症的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痹症的概述、症状和影响、预防和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的作用进行系统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痹症重视,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患者有效预防和治疗痹症。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介绍。
例如,可以简要描述文章的主要章节和内容安排,说明每个章节将讨论的内容和重点。
另外,也可以提及文章的写作逻辑和思路,以及读者在阅读完整篇文章后预期能够获得的收获。
"3.3 未来展望": {}}}}请编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向读者介绍痹症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症状和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高读者对痹症的认识和了解,促使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更加重视,以及学习预防和治疗痹症的有效方法。
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能够积极参与自身健康管理,从而提高整体社会健康水平。
本文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健康知识,促进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痹症,最终达到促进全民健康的目的。
2.正文2.1 什么是痹症痹症是一种与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
它通常表现为肌肉无力、麻木、僵硬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
痹症的发作可能会导致疼痛不适,甚至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痹症的发作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创伤或炎症等。
痹症通常分为寒痹和热痹两种类型。
寒痹主要是由于寒冷引起的肌肉麻木、僵硬和痛苦,而热痹则是由于体内热能无法正常分布和排出所致的疼痛和不适。
对于痹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而健康教育的普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痹症的症状和预防方法,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加重。
因此,通过健康教育,能够提高人们对痹症的认识,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的发生。
痹症病因探讨

痹症病因探讨一、痹症概念痹症,中医学名词,是指因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其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肌肉酸楚、麻木、活动受限等。
痹症可分为热痹、寒痹、湿痹、风痹等类型。
二、病因探讨痹症的病因复杂多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2.1 外感邪气痹症的发生与外感邪气密切相关。
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痹症。
其中,湿邪是最为关键的病因,湿性重着、黏滞,易阻滞经络,导致关节疼痛、肌肉酸楚等症状。
2.2 内伤因素内伤因素也是导致痹症的重要原因。
包括:- 情志内伤:长期情志不畅,如忧郁、愤怒、焦虑等,导致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痹症。
情志内伤:长期情志不畅,如忧郁、愤怒、焦虑等,导致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痹症。
-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等,导致脾胃损伤,湿邪内生,阻滞经络,引发痹症。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等,导致脾胃损伤,湿邪内生,阻滞经络,引发痹症。
- 劳伤过度:长期过度劳累,耗伤气血,导致经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痹症。
劳伤过度:长期过度劳累,耗伤气血,导致经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痹症。
2.3 遗传因素部分痹症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痹症的易感性增加,使得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更为明显。
2.4 病程演变痹症的发展过程中,病因之间相互影响,病情可能逐渐加重。
例如,外感邪气可加重内伤因素,使得病情愈发严重。
同时,病程长者,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更为严重,导致症状持续或加重。
三、预防与治疗针对痹症的病因,预防与治疗措施主要包括:1.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
2.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志内伤。
3. 饮食均衡,避免过量摄入肥甘厚味、生冷辛辣等食物。
4.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5.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总之,痹症病因复杂,预防与治疗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痹症

痹症痹症是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病因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
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病机经络不通,气血痹阻。
西医学中,痹症多见于风湿热,风寒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主症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舌淡,苔薄白,脉浮。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治法疏经活络,通痹止痛。
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取及辩证选穴。
主穴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臑俞肘部:阿是穴曲池天井尺泽少海腕部:阿是穴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阿是穴大杼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阿是穴环跳居髎秩边髀关膝部:阿是穴血海梁丘膝眼阳陵泉髁部:阿是穴申脉照海昆仑丘墟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另可根据痹痛部位循经远端取穴。
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经络通畅则痹痛遂解,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操作毫针常规刺,病在筋骨可深刺,可用电针。
风寒湿痹可加用灸法,热痹局部可刺出血。
按语1、针灸治疗痹症有较好的疗效,对风湿性关节炎效果尤佳,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属于顽痹范畴,非一时能获效。
2、本病应注意排除骨结核,肿瘤等,以免延误病情。
3、患者平时应注意关节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
中医痹症的意思

中医痹症的意思中医痹症是古老的中国医学理论,被认为是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认为,人体内蕴藏着两个自然力量:阳气和阴气,二者平衡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如果这两种气的平衡被打破,便可能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痹症是由阴气损害、阳气不足或阴阳两气失衡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晕眩、头痛、胸闷、大便秘结等症状。
晕眩一般是由阴气损害引起的,分为虚痹和实痹两种,当阴气阻滞在头顶背部时,会出现虚痹症状,时常会觉得有瘀血停滞在头顶背部,思维混乱,视力不清,头晕耳鸣,胸闷停止呼吸等症状。
而实痹则由于头部内阳气不足,不能充份支撑头部血管,导致中枢神经受损,出现头晕耳鸣、头痛、胸闷等症状。
头痛一般也是由阴阳两气失衡所引起的,其中多由阳气不足所导致。
阳气不足会导致头部血管有瘀血堵塞,或者气血流通不畅,都会引发头痛。
而胸闷经常是由于气血流通不畅引起的,也就是说气血都不能充份的运行在胸部,造成胸部血管堵塞,会出现胸闷、气短、疲乏、乏力、头晕、头痛等症状。
大便秘结也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痹症。
这种症状一般也是由于气血流通不畅引发的,这就导致肌肉韧带松弛,胃肠蠕动减弱,粪便无法松弛排出,从而引发了大便秘结。
中医痹症的调理可以通过饮食调养、穴位刺激、药物治疗、保健养生等多种方法来实现。
其中,饮食上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摄取健康食品,保证营养均衡,调节饮食,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恢复损伤。
此外,还可以通过穴位刺激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晕眩、头痛、胸闷等症状。
同时,可以根据病情多多采用汤药和温热药物缓解痹症,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用药的量,以免服用过量而影响机体健康。
此外,还要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加强心理调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以预防痹症发生。
总之,中医痹症是由阴阳失衡所引起的身体疾病,要预防痹症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和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并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平衡饮食,及时对症治疗,以及加强体育锻炼,采取心理调养措施,以期改善身体健康。
痹症的深度探讨多篇

痹症的深度探讨多篇1. 痹症的概念与历史痹症,中医学上称为“痹”,又称为“痹证”、“痹病”,是一种以疼痛、酸楚、麻木、关节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痹症在中医学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痹症的论述。
痹症病因复杂,主要与外感风寒湿邪、内伤情志、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
2. 痹症的分类与病因痹症可分为热痹、寒痹、湿痹、风痹、痰痹等类型。
各类痹症的病因如下:- 热痹:外感热邪,或体内阳盛,热邪郁滞。
- 寒痹:外感寒邪,或体内阳虚,寒邪凝滞。
- 湿痹:外感湿邪,或体内湿盛,湿邪阻滞。
- 风痹:外感风邪,或体内风气内动,风邪侵袭。
- 痰痹:体内痰湿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3. 痹症的诊断与辨证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疼痛、酸楚、麻木、关节不利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痹症的辨证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实证表现为疼痛剧烈,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虚证表现为疼痛绵绵,关节酸软,活动无力。
4. 痹症的治疗方法痹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痹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痹症主要从祛邪、扶正两大原则出发,根据痹症的类型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5. 痹症的生活调护痹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1. 避免外感风寒湿邪,注意保暖。
2.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
3.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4.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6. 痹症的预防与调养预防痹症应注重以下几点:1. 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 避免外感风寒湿邪,注意保暖。
3.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
4. 饮食宜清淡,合理搭配。
5. 适度锻炼,促进气血运行。
痹症虽然病因复杂,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调护,患者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end)。
痹症案例分析多篇

痹症案例分析多篇1. 痹症概述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痹症可分为热痹、寒痹、湿痹等类型,临床表现多样,如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2. 案例一:风寒痹症患者男性,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一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关节疼痛,以手腕、膝关节为著,伴恶寒、发热、无汗。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无明显异常,舌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风寒痹症治疗:疏风散寒,活血化瘀。
方案:桂枝汤加味3. 案例二:湿热痹症患者女性,32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三个月前涉水后出现关节疼痛,以踝关节、腕关节为著,伴发热、口渴、尿黄。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湿热痹症治疗: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案:四妙勇安汤加味4. 案例三:寒湿痹症患者男性,5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半年前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关节疼痛,以髋关节为著,伴恶寒、关节肿胀、下肢沉重。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无明显异常,舌苔白腻,脉沉紧。
诊断:寒湿痹症治疗:散寒除湿,活血化瘀。
方案:独活寄生汤加味5. 案例四:热痹症患者女性,28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就诊。
患者自诉两个月前出现关节疼痛,以膝关节为著,伴发热、关节肿胀、肌肤灼热。
查体: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肌肤灼热,舌苔黄燥,脉滑数。
诊断:热痹症治疗: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案:犀黄丸加味6. 总结痹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病机多变。
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抓住病因、病机,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本篇文档分析了四个痹症案例,分别为风寒痹症、湿热痹症、寒湿痹症、热痹症,分别给出了诊断和治疗方案。
希望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痹症,是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症。
“痹”即闭阻不通也。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素问·痹论》即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
」在临床上主要可分“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四种。
在内经等古籍中,按病变部位又可分为“筋痹”,“骨痹”,“脉痹”,“皮痹”,“热痹“,“肌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挛痹”,“阴痹”,“远痹”,“血痹”,“胸痹”,“肠痹“,“胞痹”,“食痹”,“五脏痹”等。
详见各条。
1、风痹风痹,病名。
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
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
2、寒痹一名痛痹、骨痹。
指寒邪偏重的痹证。
3、湿痹①痹病中的一种。
《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又名肌痹。
《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②属脚气病之一。
龚廷贤《寿世保元》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
4、热痹热痹,病名。
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
又称脉痹。
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5、筋痹①指筋膜受风寒湿邪所浸而致之痹证。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
”治以疏筋养血结合祛邪法,方用羚羊角散、天麻汤等。
②指肝痹。
见秦景明《症因脉治》卷三。
参见肝痹条。
③指风痹。
《证治汇补》:“筋痹即风痹也。
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
痹症(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四节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2)好发人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症状:反复膝关节、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晨僵感30min。
(4)体征:肢体关节肌肉压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5)辅助检查资料: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2、鉴别诊断骨关节患者出现手、髋和膝等关节受累时,易误认为类风湿。
然而,前者的手为骨性隆起,称为Heberden结节和Buchard结节,而类风湿是滑膜炎;骨关节炎的疼痛在使用过多时出现,休息后消失,而类风湿症状呈持续性;晨僵在骨关节炎不超过30分钟。
在类风湿多超过1小时;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在骨关节炎为正常,而在类风湿多为异常;及X线片在骨关节炎为增生性改变,在类风湿则为破坏性改变。
二者可相鉴别。
3、中医证候分型(1)风寒湿痹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②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③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中医内科学-痹症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 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 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 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
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2.劳逸不当、年老久病、禀赋不足
劳逸不当 精气亏损 年老久病 肝肾不足 禀赋不足 气血不足
肢体筋脉失养 气血生化不足
复感外邪,发为痹证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痹证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 汤寒热并用。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 红花以通络定痛。
五、辨证论治
1.2 风寒湿痹-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五、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总以祛邪通络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
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 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 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 意化痰祛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