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一段最古的长城)

合集下载

最新《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2

最新《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2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引用文献资料,夹叙夹议的写法2.学习必较阅读的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的感情[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章内涵,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2.从对叙、议的分析中初步形成自己正确的历史观[教学难点]1.理解赵武灵王修筑长城与“胡服骑射”的内在联系2.理解插叙秦始皇修长城的用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内蒙古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

大家还记得《敕勒歌》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令人向往。

古代的塞外诞生出很多民族: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这些相继走上历史舞台的民族,和汉族有过和平的交往,也有过激烈的战争。

今天让我们随着翦伯赞的笔触,去寻觅塞外的历史故事吧。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湖南桃源县人,维吾尔族。

1920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

参加过北伐。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

解放后,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教授、北大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还担任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职。

1968年12月18日他因遭诬陷被迫害致死。

1978年9月平反。

三、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内蒙访古》,是翦伯赞同志写的一篇史论。

1961年7月23日9月14日,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组成了一个有16位委员参加的学术代表团,由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同志率领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历时近两个月,行程15000里。

访问结束后,以流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旅游记。

发表在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周立波编选的《散文特写选》。

原文共写了六节: 第一节“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三节“在大青山下”,第四节“游牧民族的摇篮”,第五节“历史的后院”,第六节“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

《长城》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长城》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长城》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长城》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城》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城》的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1、认识13个字。

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资料,导入课题1、导入: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人教版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人教版
-点评:给予学生作业具体的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反馈:及时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让他们能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答案:根据课文内容,填入正确的词语或句子。例如:“一段最古的长城_______,它是_______的象征。”
②句式和语法:本课中的重点句式和语法包括“时而...时而...”的结构。这种句式通过并列两个或多个动作或状态,形象地描绘了长城的壮观景象。
③文章主题和情感:本课的主题是长城的雄伟壮观和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长城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板书设计:
1.生字词学习:蜿蜒、盘旋、烽火台
-解题步骤:学生需要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研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提问和观察,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和句式结构的掌握情况良好,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同时,他们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并在小组讨论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城的基本概念。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它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关于长城的视频,通过视频来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以及它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城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长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新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第十二课长城语文

最新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第十二课长城语文

长城一、课文解读本文发表于1989 年1 月29 日《人民日报》。

当时,改革开放才10 年,不少人对改革开放的前途和中国的未来既有信心又有担心。

为此,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追昔抚今,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这是作者对历史的新认识,对长城意义的深层思考。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7 自然段),写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

这一部分,借飞鸿作为悠悠岁月的见证,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

将大量用典与形象描写结合起来,洋洋洒洒地表达了自己对长城历史的认识和思考: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是民族封闭的象征,是文化愚钝的标志。

第二部分(第8 自然段),写作者对现实的评说。

这一部分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虽没有将自己对现实的评说独立成段,但是,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这些句子中,可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现实是开放的,中国是充满自信的。

这部分最后对长城提出两个问题,实际是问:我们中华民族愿意开放吗? 我们中华民族能承受住改革开放的冲荡吗?第三部分(第9 自然段),写作者对未来的召唤和展望。

以三个“不”形成一个鲜明的顿挫,为后面揭示主题蓄势。

接着把历史和今天连在一起,含蓄而坚定地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地收束了全文。

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丰富而隽永:长城是“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这充分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足以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我们一定能够承受住改革开放的冲击,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

文章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地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

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

作者思接千载,神骛八荒,所写内容涵盖古今,融贯中西,虽只千字但蕴藉深沉,尤其是遣词炼字匠心独运,引经用典信手拈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语文课文《长城》教学教案范文

语文课文《长城》教学教案范文

语文课文《长城》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长城》的基本内容,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习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培养民族自豪感。

(2)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长城》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习能力。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长城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雄伟壮观。

1.2 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课文内容,阐述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4. 合作探讨4.1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习能力。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欣赏教学5.1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5.2 学生分享欣赏心得,讨论长城的审美价值。

6. 课堂小结6.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6.2 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7. 作业布置7.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8. 板书设计课文《长城》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关键词语和句子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长城》教学教案设计范例

《长城》教学教案设计范例

《长城》教学教案设计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3)提高观察、分析、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点。

2. 长城的象征意义及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 长城的分布情况及著名长城景点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2. 教学难点:(1)长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城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各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长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研究长城的分布情况及著名长城景点。

(2)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总结并强调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长城分布图。

3. 访问当地的长城遗址,了解其历史背景和保护现状,并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情感升华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共同进步。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学校赵中娥【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学家笔下的游记特点和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铺垫的写法,培养学生准确的感悟理解能力、简明的概括归纳能力、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等基本语文能力。

3.领会课文中流露的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唯物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理清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教学中采用讨论、归纳、启发、探究以及比较阅读等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深化。

另外,由于本文逻辑性很强,因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就重点、难点中的关键部分进行讨论,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教学过程中溶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读课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并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包括作者、内蒙、长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情况)。

3.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课件)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效果,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课文。

1.播放音乐:《天堂》2.诗歌:《敕勒川》3.图片:长城让学生说出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引起学生好奇,教师适时导入:内蒙,一块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在诗人的眼中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歌唱家的眼中是美丽的“天堂”;而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眼中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循着翦老的足迹,一同走进内蒙,登上长城,去寻觅这块土地沧桑而辉煌的历史,去倾听它给我们留下的悲怆的故事,去感悟那古老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板书:一段最古的长城)二、检查预习效果1.字词(出示课件)迥乎(jiǒnɡ):显然,形容相差得很远。

高一语文《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

高一语文《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

高一语文《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长城的敬畏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深刻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长城在我国历史中有什么重要地位?2.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简要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敬畏之情。

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

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

4.小结本课时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学习课文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情感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对长城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4.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长城主题的手抄报、作文等活动。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深入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引导学生探讨长城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写作训练以“我心中的长城”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长城的情感。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长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以“长城与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4.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长城》语文教案

《长城》语文教案

《长城》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

2. 与长城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雄伟壮观。

提问:“你们听说过长城吗?谁来说说长城是什么?”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和理解这些生字词。

4. 深入探讨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城的故事?”、“你们认为长城对中华民族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等。

6.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强调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长城的短文,可以是介绍长城的,也可以是表达对长城的情感的。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教学任务。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畅性和理解程度。

语文《长城》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长城》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长城》。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雄伟壮观”、“蜿蜒盘旋”等。

(3)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长城》。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长城的感悟和看法。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长城》的文本。

2. 与长城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黑板和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长城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壮丽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长城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长城》。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3)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3. 词汇学习:(1)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 内容理解:(1)教师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写作练习:(1)学生写一篇关于长城的短文,可以是描述、议论或抒情的形式。

(2)学生互相展示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表达和创意。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长城遗址,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城的雄伟和历史感。

2. 开展长城绘画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长城的感悟和印象。

语文课文《长城》教学教案范文

语文课文《长城》教学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城》,使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作文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长城的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4.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长城,增强直观感受。

2. 开展长城主题的绘画、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长城文化的了解。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长城》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图片资料:长城的图片、地图等。

3. 视频资料:关于长城的纪录片、短片等。

4. 网络资源:相关长城的网站、文章等。

九、教学进度1. 第1周: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

2. 第2周: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长城》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长城》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长城》教学设计教案语文《长城》教学设计教案1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要求: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聪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同学的民族骄傲感。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长城的气概宏伟和高大结实;学习观测事物的方法。

技能要求:在学习中开展联想;体会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重点难点:理解长城的气概宏伟和高大结实;体会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观测和表达方法;一边朗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具预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1、我们刚刚观赏了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的美景,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奇妙。

今日我们又将一起登上长城。

那些同学去过长城?2、请几位同学说说长城是什么样的。

〔可以用书上的词语〕3、出示中国地图,找出长城的东西端各在什么地方?长城经过哪些地方?二、介绍长城三、认真看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四、自同学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2、老师确定同学发言。

这段是从远处看长城,是从整体上看长城像一条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长,请同学一块读读这段。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我们随着一起去登长城,站在宏伟的长城上看看长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请一位同学做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吧!读读这段课文。

听的同学从文中找一个词来概括长城给你的印象。

2、大家说得真好!下面我们边看图边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长城的高大结实。

小结:本段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长城的结构,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顶的样子,城墙的外沿的垛子,射口的构造和作用,城台的样子和作用等方面做了详细说明。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犹如实实在在看到了长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站在这样的长城上,想到很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同学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同学争论后发言。

《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精选5篇)

《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精选5篇)

《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一段最古的长城》选自翦伯赞同志的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内蒙访古》。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考察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以唯物史观评价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赞扬他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束缚的创新精神。

文章既描写旅游风光,又抒发见解,把游记与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所写的游记散文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主旨为写作重点进行充分铺垫的写法。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发表的一个主要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及铺垫的必要性。

五、教学媒体设计根据本课教学的需要,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直观:1、在导入阶段,展示一幅长城风景图片,以蜿蜒曲折的长城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感性认识,并由此引出“一段最古的长城”。

2、在分析赵长城的地理位置及大青山南麓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时,展示一幅地形图,使学生将抽象的认识具体化。

3、在分析“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时,分别展示两组图片,一是关于秦始皇修长城的,一是关于“胡服骑射”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这一观点。

4、将一些关键问题制作成简易课件,以引起学生注意。

5、将板书过程制作成课件,并与相关问题链接,使其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分析(一)课文分析及教学设计课文围绕着一段最古的长城展开叙述,先写塞外风光,次写大青山的地理形势及古代草木茂盛、禽兽繁多的情况,再写历史上大青山南麓的重要地位。

这些都是陪笔。

主笔是通过对赵长城遗址的考察,引出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最新《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docx

最新《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docx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体现出来的对创新精神的赞颂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教学重点】1.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2.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教学难点】1.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2.探讨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游戏:通过下面给出的四个提示词语,猜一建筑。

秦始皇《世界遗产目录》防御好汉答案:长城(说明:长城主要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以前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工事加以连接和修补,1987 年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它是古代的防御工程,现在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说。

故选择以上四个词语。

)通过这一游戏环节引出本课主题──“长城”,这样设计可以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古今长城。

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通常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4 年起修筑的,一直修到明朝,历时 2000多年。

它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延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

总计长度达五万多公里,可谓“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长城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等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历代修筑长城都依照“因地势用险要塞”的原则,关城隘口或建在山峡深谷、危崖绝壁之间,或建在河流转折之处,或建在交通要塞,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在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上设有关隘或关城,并派重兵镇守。

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

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通过对长城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我国这一古迹的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今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军事使命,但这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的万里长城,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语文《长城》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长城》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长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长城》的基本内容,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描绘出长城的壮丽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长城历史文化的认识。

(2)通过课文朗读、图片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能够描绘出长城的壮丽景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描绘出长城的壮丽景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合作探讨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朗读法:通过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4.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中对长城的描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朗读训练:(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教师选取优秀朗读进行展示和点评。

5. 图片展示:(1)教师展示长城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中对长城的描写。

(2)学生发表自己对图片的感受和联想。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7. 作业布置:(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长城》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长城》的艺术特色。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长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长城》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翻译和赏析。

2.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长城》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长城》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2)感受长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内容。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长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重点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语文课文《长城》教学教案范文

语文课文《长城》教学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长城的认识。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分析人物心情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3)学会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描绘画面、分析人物心情等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朗读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培养语感。

4. 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雄伟壮观。

(2)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描绘的长城的景象。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自行归纳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绘的画面和人物心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城的历史价值。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

(2)谈论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长城》语文课文教案范例

《长城》语文课文教案范例

《长城》语文课文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长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运用图像、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长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建筑术语和工艺。

(2)学生对长城在历史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长城》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长城》。

(2)收集与长城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长城的壮观景象,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预习过程中收集到的长城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长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 学习课文内容:(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 讨论与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长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长城的手抄报或写作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师必读:《长城》专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长城》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学会欣赏并分析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长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3)学会查阅资料,丰富对长城的了解,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长城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长城的保护与传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长城》的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2)欣赏并分析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

(2)探讨长城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联系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壮丽景观。

(2)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长城》,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如描绘手法、抒情方式等。

(2)学生通过分析与鉴赏,提高语文素养。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运用表达能力,描述自己对长城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课文《长城》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结合自己的了解,谈谈长城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写一篇关于长城的作文,表达自己对长城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长城》的理解程度,包括内容掌握和写作特点分析。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日期
授课节次
授课班级
教学
目的
了解作者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所写的游记散文的特点。
学习本文围绕主旨为写作重点进行充分铺垫的写法。
教学
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发表的一个主要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及铺垫的必要性。教学准备 Nhomakorabea图片
教学
方法
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直观
年月日
第三部分(8——12)写游览赵长城,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从遗址和史料两个方面考证了赵长城,证明这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与秦始皇作比,赞美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颂扬了他的开创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2、阅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文体特色。
这是一篇游记与史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游记散文。
3、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访古的游踪。
从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再由呼和浩特经集宁,到大青山(古阴山),考察大青山上的一段最古的长城。
4.从居良关到呼和浩特,沿途风光有什么特点?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沿途风光的特点是:肥沃的田野,各种各样的庄稼。
作用是反衬出蒙古的变化。(作者想像中的塞外是;黄沙白草,一片荒凉。实际上这里是: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生动、轻快的笔调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等,都可作为游记的题材。游记的写作方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记人,也可以状物写景,描述中往往带有抒情的成分或议论的成分。能给人以思想教育和美的享受。有的游记还介绍有关的自然或历史的知识。具有科学意义。游记可以分为一般游记和科学游记等等类型。本文与其它游记散文不同的是在记游的同时,加入了史料的考证。
课时授课计划




第二部分(3——8)写大青山的自然条件和在古代的战略地位及赵长城遗址。
A、(3——5)写大青山南北的“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南麓今古自然条件的变化,指出这里古代曾经是“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B、(6——8)写大青山南麓在古代汉族与游牧民族抗争中的战略地位,阐明了赵长城产生的历史原因。




1、课堂组织:5分钟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5分钟
长城在风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见证。它是那么雄伟,又那么神奇。千百年来,激发了多少人赞美它、歌咏它、探索它。
3、讲授新课:60分钟
第一部分(1——2)略写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塞外风光。
途中,用了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并与河北平原相提并论,反衬已经是沃野千里的塞外风光。
无垠良田,茂盛的庄稼。通过这样的反衬,显示出蒙古的巨大变化。)
4.归纳总结:5分钟
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这本身就说明他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向其学习,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同时也说明了他不墨守陈规,具有改革和创新精神。
5.布置作业:5分钟
练习册
教研组长签名:教务科(盖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