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_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优秀资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4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想让我们明白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不得回避的问题。
对此,本课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方面,因此本框分两目: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个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以说是一头雾水。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目标分析】一、基本知识: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如何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什么关系。
【教学方式】创设情景,问题导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准备】搜索材料,主要是关于地球起源与演变的探索。
【教学结构】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教学】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
4.1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课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必修4第七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与课件【课标再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2)联系的多样性(3)系统优化的方法(4)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3)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高二政治精品学案: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学案【知识点梳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些要素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4、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及其,也具有。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它是在中伴随着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5、物质是,并能的客观实在。
○物质概念○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单项选择题1、在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主旨就是强调人和自然的亲和。
这一思想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追求优美的山林景色和自然意趣就构成其园林美的核心,顺应自然、模拟自然、表现自然就成为其园林审美的主导精神。
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无论是利用自然还是改造自然都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人对自然来说是渺小的C、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返朴归真D、人类不应该改变自然界2、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首要问题是()A、承认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利用自然、改造自然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D、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3、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说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5、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A、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B、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6、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 1 - 第2框运动的规律性.................................................................................................. - 8 -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描述与分类:明确物质与意识两个基本概念。
2.解释与论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3.预测与选择: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4.辨析与评价:评析“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意识的”的错误实质。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阐释。
2.科学精神: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公共参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议题一| 世界的物质性冠状病毒属的病毒是具外套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约80~120nm,其遗传物质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感染人、鼠、猫、犬、狼、鸡、牛、禽类脊椎动物。
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属于RNA病毒。
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的飞沫传播,或者是直接接触。
截至2020年6月24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全球924万人致病。
鉴于病毒来自野生动物,今后至少要让任何野生动物不能够在市场上交易,同时教育公众不要吃野生动物。
[探究任务]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冠状病毒属于物质现象还是意识现象?提示:冠状病毒属于物质现象,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预测与选择·公共参与)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人们应如何应对?提示: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要加强病毒相关研究。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 哲学与文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概念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观念。
2. 学生能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观点。
3. 培养学生思考世界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物质概念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观念。
2. 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和相关概念的解释。
2.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用于课堂讨论和讲解。
3. 准备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准备课后作业,包括思考题和实践活动,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引出本课主题。
(二)探究世界本质1. 运用教材图片和材料,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探讨物质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条件。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 展示一些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怎样发展的?探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 引入主观世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主观世界指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和物质世界有什么区别?(三)总结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成果,教师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以及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四)布置作业1.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思考物质世界是怎样发展的?2. 搜集一些关于物质世界的名言警句或诗词,谈谈你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高中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高中政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最新考纲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本课概览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
提示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
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提醒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4.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和______。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________的、______的和______的;而静止是________的、______的和______的。
(2)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统一。
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二者不能混淆。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的______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更不能把规律与规则(主观)混同。
高三政治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把握高考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规律的概念(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二.教学过程一)学生讲评时事二)导入复习三)复习过程构建知识框架复习考点典型例题讲评学生学案1.构建知识体系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世界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探索世界物质性人类社会的本质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运动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认识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把握规律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典型例题自然界的物质性 D1.人们能够利用木料制出桌椅来,体现了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
但是,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A.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C.人有动物所没有的制作能力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为反物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回答以下两题。
1、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 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板书设计
第三课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本质
1、物质含义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三)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物质的。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由某个人的意识决定的。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是有客观规律的。我们不能随意改变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
从现实状况看,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人想怎样就怎样的。实践证明,建国初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就不符合当时的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使我国经济停滞不前,人民贫穷落后。这就证明,从资本主义一下子跨入共产主义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为中间还有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二)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共同点,比如苹果和菠萝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水果。苹果和狗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生物。苹果和石头的共同点是什么?原子。
读课本29页第一段。
老师:马克思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什么是物质?(列宁下的定义)
学生: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中政治 2.1《探究世界的本质》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一、@§本单兀的地位@§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怎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本单元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这三方面内容构成了本单元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从能力目标来说,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牢固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之,本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物质的概念•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归纳世界的物质性原理2、过程与方法• 联系自然界中的事物并分析其客观性,从而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 联系社会事例,分析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然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意识也依赖于物质,这就是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据此,我们应该反对神创论,自觉坚持无神论思想。
二、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批驳上帝创世说的荒谬性三、教学难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探究活动1】课本第28页●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2、什么是物质?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 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上所讲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属性,都是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一些具体论断,其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这一部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囊括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反映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探究活动2】课本第29页●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探究活动3】课本第30页●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四、教后感第二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联系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要遵循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可以结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事例加深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三、教学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式四、教学过程(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什么是运动?【探究活动1】课本第31页(上)●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高中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高中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课时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
【课堂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和理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2、识记和理解物质的概念
3、识记和理解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目标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教与学】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探究一】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总结“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组成部分。
【探究二】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总结①“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水’‘火’‘原子’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关系”。
②“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什么?”
2、物质是客观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
【思考】恩格斯所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探究一】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总结“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1、人类社会是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
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的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用心爱心专心。
高中政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 1 -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要使教案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从深刻领会课改理念、切实更新备课观念,深入挖掘学习资源,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探究世界的本质
⎪⎪⎪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目题(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1.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如何理解物质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北京高考)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辨析: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节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
(×)辨析:判断某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物质现象。
3.因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物质是不可认识的。
(×)辨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既说明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又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含义(2)明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人能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1)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由一种物质的东西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2)人在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时,必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人们不能凭空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使教案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从深刻领会课改理念、切实更新备课观念,深入挖掘学习资源,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知识点整合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备注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哲学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联系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例1】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A )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
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例2】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C )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据此回答例3~4题。
【例3】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这说明( C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例4】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这一事实说明(B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3、运动与静止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特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反对夸大绝对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对夸大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例6】(2002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C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例7】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 ( D )
A、正确。
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错误。
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C、正确。
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错误。
因为他否认了相对静止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8】2005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170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1号彗星内核。
“深度撞击”被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
撞击的成功,表明( A )
A、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C、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例9】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如生命,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付出了沉重代价。
人们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这说明 ( B )
A、规律是难以认识和利用的
B、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