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中国外交战略

合集下载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浙江冯伟庆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外交战略,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第三,“一边倒”。

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

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

其表现在:一是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面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中国政府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课件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件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答案 C
(2011·海南单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 在 1955 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 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 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 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 同中国的关系,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影 响。
(4)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不结盟政策”。由于东欧剧变 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 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经济建设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一个和 平安全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 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 D
(2011·上海单科)“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 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 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 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解析 扣住中心词“周恩来”、“共同基础”、“不是互相 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即可知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对 发展中国家发表演讲时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中国与印度、缅甸等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过程中逐渐形成。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建国后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建国后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建国后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一、建国后中国外交理念的初步形成(1949-1978)建国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国内外形势复杂,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基础。

首先,中国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坚持自己独立自主和持久和平、平等互利的和外国建交和两个阵营的平衡”,这是中国外交理念的宗旨。

中国认为,外交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利益,坚持自主独立,不做任何超越自身利益的事情,不受外部势力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强调坚持和平发展,主张通过和平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反对武力扩张和霸权主义。

其次,中国主张五项原则外交。

五项原则外交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

五项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

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反映了中国对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强调国家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反对干涉内政,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最后,中国支持和积极参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中国自认为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权利,反对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主张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参与非洲、亚洲的国家建设,提供援助和支持,增强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理念的转变(1979-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外交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思想。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主张开放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中国主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加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化与各国的贸易往来,推动全球化进程,树立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

其次,中国重视邻国关系,提出“周边外交”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调整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调整历程

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 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中国与亚非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原因:中美仍然处于敌对紧张的状态,;有很多亚 非拉国家脱离殖民统治独立。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 20世纪60年代
4.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原因:美国: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守势等。中国: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 巨大影响,对付苏联需要实现统一需要。 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 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不结盟政策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原因:国际: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中国的经 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
“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 “一大片”团结广大第 三世界国家。
原因:(1)美苏争霸。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大陆解放台湾;发动侵越 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年代,中 苏关系恶,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 政策。 (4)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第三 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1)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 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五十个。中国已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 量,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与大国对抗,造成孤立,1968年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 “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对小国外交主要靠经济援助,一 些小国一旦得不到满足,往往“背信弃义”;同时也增加财政负担,影响 人民生活。

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

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

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在中国建国时期,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身政治主张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面对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努力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平等地位。

下面从邻国关系、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地位等方面详细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

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首先关注邻国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形势严峻,亟需维护边境安全和稳定,因此中国主动寻求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合作。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积极参与并支持朝鲜军队抵抗侵略,维护了边界的安全稳定。

此外,中国还与苏联、印度、缅甸等邻国建立了友好关系,通过外交手段促进了地区和平与发展。

其次,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注重国际合作。

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中国成为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旗手,积极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组织及其相关机构,并提出了五项和平共处原则,提倡国际关系中的和平共处与互利合作,引领了当时国际舞台上的积极合作风潮。

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还致力于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新中国当时面临着外交孤立的困境,但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国家尊严和主权的原则,大力争取恢复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中国与美国、苏联等大国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谈判,努力改善与各国的关系,并逐步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1950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标志着中国的外交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然而,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大量的经济援助和合作,但由于国内条件限制和国际形势复杂,中国很难获得大规模的外部援助。

此外,与台湾问题的争端、朝鲜半岛的局势以及对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念的争论等问题,也给中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总之,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努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争取国际支持等。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为。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坚定地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大陆会议,提出“亚洲深层次国际问题”,并支持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支持越南抗法斗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政策受到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主张打破“大国霸权”。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交政策受到影响,国际交往受限。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倡导和平崛起和公平正义。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贸易,同时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于1971年恢复对联合国合法代表性,重塑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从那时起,中国就致力于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改革。

5.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从注重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转向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气候变化等。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卫国家安全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到积极主动推动国际合作的变化。

中国建国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地位

中国建国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地位

中国建国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地位中国建国后,面临着被列强割据的历史背景和世界体系的现实挑战。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确立国际地位,中国不断调整对外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逐渐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本文将从中国建国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地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外政策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压迫和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革命斗争,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政策。

1. 独立自主: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拒绝任何外国干涉。

在对外交往中,中国追求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的原则,坚持均等对话,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2. 亲善友好: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推动睦邻友好政策。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亚非拉国家积极发展经济、文化和军事合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3. 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

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公平正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际地位中国建国时期,在艰苦奋斗中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地位逐渐提升。

1. 获得联合国席位:新中国成立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合法性产生认同,中国成功获得了联合国的席位,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联合国的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 国际影响力扩大:中国在对外政策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提出公道合理的主张,逐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3. 国际合作与援助:中国建国时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多项经济技术援助协议,得到了宝贵的援助和支持。

与亚非拉国家建立了互助合作关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总之,中国建国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地位不断发展壮大,中国通过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尊重。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背景:新中国成立: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威胁。

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外交目的:①结束百年旧中国屈辱外交②为巩固新生政权和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外交基础: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5.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①核心: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核心: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收回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运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②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①核心: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1国建交:(2)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3)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外交(1)背景: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2)成就:①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②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

(2)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①自1970年起,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①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第二阶段
➢ 时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 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既重视改善与美国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与广大亚非拉发 展中国家的关系。 ➢ 实践成果:中美关系的改善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日邦交正常化 建交热潮
中美关系正常化 背景 过程:(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 来总理会谈。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五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 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 题。
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 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 后宣言》。
·2001年朱镕基总理出席第五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期间,与东盟 就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这对双方关系的长远发展 及地区繁荣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2001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古巴、委内瑞拉和巴 西6国取得重大成果,为中拉友好合作关系写下了新篇章;11月李鹏委员长访 问古巴、阿根廷和乌拉圭;唐家璇外长出席了在智利举行的首届东亚———拉 美合作论坛外长会议,并与里约集团外长在联大举行了第11次对话;委内瑞拉、 墨西哥和智利总统、哥伦比亚副总统及古巴外长相继访华。
·2003年6月7日,6国元首又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举行了第二次峰会,签署了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2009年,奥运圣火在神州土地上点燃; 2010年,世博会即将揭开序幕。 新时期,我们的外交成果数不胜数。 唯祝福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
1949.10.02 苏联 1949.10.04 保加利亚 1949.10.05 罗马尼亚 1949.10.06 捷克斯洛伐克 1949.10.06 匈牙利 1949.10.07 波兰 1949.10.06 朝鲜 1949.10.16 蒙古 1949.11.23 阿尔巴尼亚 1949.10.27 民主德国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一、中国外交的特点1. 自主性强中国外交在执行上以自主性为核心特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主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平等互利”,这也成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不受外部干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2. 多边合作中国外交政策强调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地区稳定与繁荣,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普遍、平衡的国际关系。

3. 和平发展中国外交政策以和平发展为主旨,主张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坚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促进国际关系和解与合作。

4. 经济外交中国外交政策在执行中重视经济外交,将自身的发展与国际关系密切结合,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倡导“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5. 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政策以建设和谐世界为目标,提倡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1. 多边外交中国外交将继续坚持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事务,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推动国际关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 大国外交中国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大国,其外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将继续发挥自身作为大国的作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推动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继续为维护国际和地区稳定与繁荣作出更多有力的贡献。

3. 经济外交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经济外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国际经济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5. 文明交流中国将继续推动文明交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对话与交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大外交方针是哪三个

三大外交方针是哪三个

简述建国初期我国的三大外交方针。

答案是:“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其实质含义是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一边倒”,新中国和社会主义苏联站在一条战线上。

提出外交工作三大方针。

早在共和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就根据他对国际局势的冷静观察和精辟分析,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1949年春夏之间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为确定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提供了战略指导。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加以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是指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

这三大方针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完全独立的根本利益。

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外交政策原则,新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这是一种坚定不移地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同苏联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等一批人民民主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同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其他一些外国政府陆续通过谈判,相继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亚洲民族独立国家,以及瑞典、丹麦、瑞士和芬兰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一、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三大外交‎政策。

这种“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实施时间大‎体上是从 1949 年 10 月到 50 年代末。

其基本特点‎是: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主张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不急于解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承认‎和建交问题‎,而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与残余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决定与苏联‎结成同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道,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以此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具体来讲,所谓“另起炉灶”,周恩来解释‎说,就是要同旧‎中国丧权辱‎国外交一刀‎两断,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新加以审查‎,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影响之‎后,再请外国客‎人进来。

所谓“一边倒”,就是要站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一边。

但是,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丧失‎独立性而跟‎着苏联亦步‎亦趋,并不意味着‎中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中国的外交‎政策仍然是‎独立自主的‎,中国与苏联‎是平等的。

平等原则、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我们一边倒‎是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起是‎平等的。

”一边倒”战略方针是‎新中国政府‎从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出来的‎。

二、新中国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40年代末‎50 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战略是‎三方面选择‎的结果。

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成就

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成就

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成就中国建国时期是指1949年至1978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

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论述中国建国时期的外交成就,以展现中国在这一时期对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和积极贡献。

一、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在中国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与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互利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苏关系。

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共同推进了共产主义事业。

通过对苏联的学习和借鉴,中国得以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参与亚非国际事务中国建国时期,积极参与了亚非国际事务,并发挥着引领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倡导民族解放和亚非合作的国家之一,积极支持亚非国家的独立、解放斗争。

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家间的平等交往和互利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还积极参与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合作、医疗援助等领域,为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台湾回归和恢复对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建国时期,通过坚定的外交努力,成功实现了台湾回归的历史性突破。

1950年代初,中国政府采取了坚决的军事行动,解放了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并逐渐完全掌控了台湾海峡。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统一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恢复正统地位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恢复了对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对世界政治格局的积极改变。

四、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建国时期,尽管与美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中美两国之间仍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交流与合作。

中美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访问和政治对话,推动了两国关系的沟通与理解。

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开启了两国正式建交的进程,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一、50年代1、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

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原因: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⑶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立新中国的国际形象。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就是说17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的合法主权国家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二、60年代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2、原因: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2、原因: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一、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三大外交政策。

这种“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实施时间大体上是从 1949 年 10 月到 50 年代末。

其基本特点是: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主张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不急于解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承认和建交问题,而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与残余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决定与苏联结成同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道,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以此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具体来讲,所谓“另起炉灶”,周恩来解释说,就是要同旧中国丧权辱国外交一刀两断,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新加以审查,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影响之后,再请外国客人进来。

所谓“一边倒”,就是要站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一边。

但是,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丧失独立性而跟着苏联亦步亦趋,并不意味着中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中国的外交政策仍然是独立自主的,中国与苏联是平等的。

平等原则、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我们一边倒是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起是平等的。

”一边倒”战略方针是新中国政府从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出来的。

二、新中国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40年代末50 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战略是三方面选择的结果。

即苏联在国共两党之间的选择、美国在国共两党之间的选择、中共在美苏之间的选择。

当然,最关键的无疑是中共自己的选择。

首先我们来看苏联在中国的选择。

影响其决策的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二是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需要。

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的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
“两个拳头打人”--维护主权和独 立,反对美苏帝国主义的斗争。
7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
“一条线”: 大体以北纬45度为线,把日本、欧
洲、美国联结起来,这条线的作用 是有效遏制苏联向全球扩张,特别 是对我国的扩张威胁。这一战略的 总体构想是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加 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争取同第二 世界的联合。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 的基本尊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 界和平与发展。 • 2、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 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世 界 政 治 的 发 展
世界格局: 一超多强
多级化趋势 霸权主义 地区冲突 恐怖主义
国际裁军的进展
地区缓和
紧张与动荡 特 点: 缓和与和平
总趋势:

走向缓和
流 : 和平与发展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 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 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 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 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 南北问题。概括起来, 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谢 谢!
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 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双方由于各自 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出现了互有 攻守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西欧、日本 、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发展迅速,从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 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外交 政策于80年代初进行了重大调整。

建国以来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中国建国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有:
一、加强邻里友好。

建国以来,中国始终秉持“以邻为壑”的外交政策,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邻里友好合作框架,着力打造覆盖全球的民心相通的周边外交格局。

二、推进全球性责任。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积极主动的立场,发挥积极作用。

建国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并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与义务。

三、深化全球治理。

中国坚持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法治,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参与了大量国际会议,推动联合国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宗旨,为全球治理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加强南南合作。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深入开展南南合作,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提出的背景:(1)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2)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概括为三个方面:(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3)一边倒: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外交上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1)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1953年12月,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外交成熟的表现)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1954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日内瓦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日内瓦会议内容: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日内瓦会议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举办会议(万隆会议)万隆会议背景: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万隆会议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5.建国初期与苏联等国建交的意义: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6.标志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是: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7.1945年联合国成立,由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组成8.70年代外交成就:(1)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3)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1)恢复席位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3国要求中国恢复合法席位恢复合法席位的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中国:中苏关系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美国:美苏争霸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内容: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1979中美建交(邓小平建交)(3)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新时期(1978年以后)的外交建树9.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10.新时期的外交建树(3个积极)(1)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11.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一般是依据: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12.当今中国外交政策调整要依据的国际环境:(1)政治上: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经济:经济全球化。

考点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ppt

考点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ppt

2001年被称为“中国年”
1、上海APEC会议召开
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得多边外交活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就是亚洲太平洋 地区最重要得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区域 性经济论坛,成立于1989年。 1991年中国加入APEC后,为亚太地区经济 合作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年10月更就是成功举办了上海APEC会 议。
党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提出了不 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她们一方反对另一方。
坚持这样得外交政策得出发点就是什么?对待国 际事务,我们要根据什么来决定自己得态度与政策。
独立自主得与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得 外交原则
毛泽东: 周恩来: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与平共处五项原则
邓小平: 坚持独立自主, 不与任何大国结盟
独立自主得与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得 外交原则
毛泽东: 周恩来: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与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与平共处。
1953年周总理首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 双方同意这一基本原则;1955年亚非会议上引申与发 展。
意义:不仅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得基础。也成为世界 上许多国家公认得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得基本准 则。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01年被称为“中国年”
1、上海APEC会议召开
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得多边外交活动
2、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得国际组织
考点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 策和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得国际环境? 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苏 联为首得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得帝 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得局面。美国站在了 中国人民得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新 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 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得政策。 而苏联则对中国得民族与民主革命长期给 予了同情与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7年11月,毛泽东 主席访问苏联时与我国驻 苏使馆工作人员在一起。
历史回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中国和印度开始就中印关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进行谈判。周恩来 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双方同意,五项原则被载入了该协定。图为1954年4月外交部 副部长章汉夫与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在北京签署上述协定。宋庆龄、董必武等中国领导人出席签字仪 式。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宣 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交外交关系。图 为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出席卡特总统 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在中美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98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八一七》公报
基辛格秘密访华 尼克松总统访华
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打开交往大门 为尼访华准备
关系开始正常化
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交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 斯诺登上天安 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 “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 斯廷 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左图为决议通过时 的联合国大会会场。
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 次特别会议。他在会上发言,阐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划分"三个世 界"的理论和中国对外关系的原则。
198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伊东正义。邓小平在会见时说,中日友 好十分重要,友好对两国人民有利。不管国际上有什么变化,也不 管日本和中国国内有什么变化,中日友好不能变,也不会变。
日本总务省发行的日中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 念邮票
中俄关系的改善
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
1972年 2月28日, 双方在上海 签署《中美 联合公报》, 阐述了台湾 是中国领土 的一部分和 一个中国的 原则。《中 美联合公报》 的发表,标 志着中美隔 绝状态的结 束和关系正 常化进程的 开始。
1972年4月,以庄则栋为团长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了美国。图为庄则栋(右)与 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左二)等在底特律见面的一刻。
应日本政府的邀请,中国国务院副 总理邓小平于1978年10月22日抵达东 京,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出席互 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 在机场,邓小平受到热情隆重的欢迎。 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问日本。
1978年10月23日晚,日本首相福田 赳夫和夫人三枝在首相官邸举行宴会,欢 迎邓小平副总理一行。邓小平在致词中说 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明确规定,中 日两国不谋求霸权,同时反对任何其他国 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是 国际条约中的一个创举 。
印度总理尼赫鲁(右一)和女儿英迪拉· 甘地(中)访问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热 烈欢迎(1954年10月)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周恩来等步入日内瓦会场
日内瓦会议会场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 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朝 鲜外相南日、越南代外长 范文同合影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办公楼外景
中日关系的改善
1955年10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恢复日中、日苏邦交国民会议会 长久原房之助。左二为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
1962年11月,廖承志同志和日本自民党国会议员高 碕达之助在北京共同签署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该备 忘录在中日关系上是一个重要突破。
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1971年 4月,周恩来 总理在北京 会见格雷厄 姆· 斯廷霍文 率领的美国 乒乓球代表 团,这就是 著名的“乒 乓外交”。 通过“小球 推动大球” 打开了中美 交往的大门。
来华访问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游览长城
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美 国国家安全事务 助理基辛格访华, 随后中美两国同 时发表公告,宣 布尼克松总统将 访问中国,以谋 求两国关系的正 常化。宣读公告 只用了三分半钟, 但却成了20世纪 最出人意料的外 交新闻之一。
抵达朝鲜的美பைடு நூலகம்兵
中国人民志愿军阵地
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邱少云
毛泽东和毛岸英
上甘岭战役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
北 越
1954年
1975年
南 越
• 胡志明:
15岁在国立学校读书 时即参加了一些反法 活动.1911年,受雇于法 国商船,跑了许多国家, 开阔了眼界,对越南反 法斗争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1919年提出著名 的各民族权利八项要 求.1924年来华从事越 南解放活动.1943年领 导八月革命,当年越南 民主共和国成立,被选 为国家领导人.1951年 越南劳动党正式成立, 当选为这样委员会主 席.1969年因病去世, 享年79岁.
非 洲 各 国 地 图
南 、 北 非 以 沙 哈 拉 沙 漠 为 界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非洲的恶果
• 各部 族战 争不 断
• 经济 落后
中果在非洲的外交攻势
中国与非洲联盟
1971月11月,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代 表团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和代表符浩、陈楚、熊向晖 在会场上成为记者注意的焦点。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 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 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 长副署的交由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递 送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 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86年11月9日, 中顾委主任邓小平在北京 人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日本 首相中曾根康弘。
1988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 相竹下登。邓小平说:我昨天晚上特意从北戴河回来欢迎你,希望 我们之间能够建立起不低于田中、大平时代的新关系。我讲田中、 大平时代的关系,主要指相互信任。发展两国关系,要建立在相互 信任的基础上。
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和法国总理兼外长孟戴斯-弗朗斯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17日)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求同存异”方 针
目的: 为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 含义: “同”: 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 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 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 习惯等有所差异。 作用: 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
1975年12月2日, 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 总统及其夫人贝蒂· 福特、 女儿苏珊· 福特。
1975年12月,福特总统的 夫人学跳中国舞。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78年12月16日发 表了《中美建交公报》,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 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 建交三原则(断交、撤 军、废约) 宣布:1979年1月1日 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 并建立外交关系。
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与周恩来握手
1973年2月 毛泽东会见基辛格
基辛格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到访的美国总统尼 克松,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
周恩来陪同尼克松检阅仪仗队
尼克松游览长城 周恩来总理举行宴会,欢迎尼克松总统和 夫人。这是宾主步入宴会厅时的情景
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
重返联合国
1945年10月24日 联合国在纽约诞生
1950年11月,中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前排左一) 出席联合国安理会议,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
“冷战”中的我国对外援助
“冷战”
北韩 南韩
北韩军 联合国军队
中国志愿军
• 1950年6月27日,美国派出海空军武装干涉 朝鲜内战,扩大朝鲜战争。
1965年8月,中国领导人彭真、郭沫若和中日青年联欢。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 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毛泽东把一套《楚辞集注》送给了田中首相
1972年9月,周恩来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田中角荣会谈。
1972年9月29号,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 合声明,中国和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10月23日上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在日本首 相官邸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与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出席互换仪式,中国 外交部部长黄华和日本外相园田直分别代表本国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上签字。《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继续和 发展。
1979年12月9日, 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一行于 访华期间参观陕西省博物 馆。
建国后中国外交战略
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登国际舞台 20世纪70年代:外交舞台的拓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
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
总 原则
国际形势 国家性质 国家利益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另起炉灶” ②“一边倒”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建国 初期 基本 方针
“另起炉灶” ——不承认屈辱,新建平等关系 “一边倒” ——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保 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 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取缔其特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外 交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