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体知识点整理
语文常用文体知识点总结
![语文常用文体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30db8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0.png)
语文常用文体知识点总结一、记叙文1. 故事情节:记叙文是一种叙述方式,要求把原来的事实或事件以一个时间顺序或总时间顺序进行再现,所以故事情节是记叙文的灵魂。
故事情节应该富有情节性,要符合叙事要求,一般可以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2. 人物形象:记叙文里的人物形象应该是鲜明的,有血有肉的。
应该具有特定的性格和存在感,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3. 描写手法:在记叙文中,描写是非常重要的,描写可以丰富故事情节,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 展开方法:一般来说,记叙文以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但是在实际的写作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叙事方式,如回溯、跳跃等,以增强叙事的紧凑性和吸引力。
5. 结构和语言:记叙文的结构和语言应当简练、清晰,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连接和过渡,使整个叙事连贯自然。
6. 发表情感:记叙文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所以作者应当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叙述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议论文1. 立意:议论文是要表达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或主张,所以在写作之前,就要明确要议论的中心论点和立意。
2. 论证: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作者要对中心论点进行充分的论证,运用论证手法,得出合理的推断和结论。
3. 论点:论点是对主题的分析和总结,应该简明扼要,能够提炼主题的本质,让读者一眼看清。
4.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其中引言主要是引出中心论点,正文是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结尾是总结全文,呼应文章的中心论点。
整个结构要有层次感,整体性强。
5. 语言:议论文的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6. 逻辑思维:议论文是一种逻辑性强的文章,所以作者要有逻辑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应当严密合理。
三、说明文1. 主旨:说明文是要说明某一问题的原因、过程、结果等,所以在写作之前,要明确写作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2. 结构:说明文一般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引言是引出主题,正文是对主题进行说明,结尾是总结全文,呼应文章的主旨。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ee969e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0.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体裁),“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2.《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现代诗人。
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
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
著有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3.《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等。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学家、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5.《我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6.《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8.《论教养》作者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主要作品有《善与美书简》。
9.《精神的三间小屋》作者毕淑敏,当代作家。
选自《毕淑敏散文》。
10.《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1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12.《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文学常识、文言文、古诗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文学常识、文言文、古诗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a03acb5aa00b52acec7ca3b.png)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梳理一、文体常识:1.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即引论--本沦--结论)。
(3)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概括性强。
2、小说常识:(1)、定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文学常识: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3、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
4、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
著成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当时禁书,后被人改名为现在的《水浒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它以北宋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官逼民反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封建阶级统治的腐朽,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5、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语文的文体知识点总结
![语文的文体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b2ce2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6.png)
语文的文体知识点总结一、文体概述文体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的总称。
文学作品根据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文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包括形式、风格、表达方式等。
二、诗歌1、定义: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材料,以音韵为载体,以意象为表现方式的文学形式。
2、特点: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常常采用押韵和对仗的方式表达,借助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意境表达。
3、代表作品:《离骚》、《庐山谣》、《致橡树》三、散文1、定义:散文是以自然的语言文字形式表述思想、感情及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2、特点:散文以自然的语言表达,清新、自由,重视文字的流畅性和表现力,不拘泥于古典诗歌的形式要求。
3、代表作品:《醒世恒言》、《与集棋人墨池先生书》、《论语》四、小说1、定义:小说是一种用叙事手法表述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2、特点:小说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人物形象和事件情节展示生活的真实与复杂,情节多样、人物丰富,重视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
3、代表作品:《红楼梦》、《水浒传》、《儿女英雄传》五、戏剧1、定义:戏剧是用舞台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对话、动作和情节表现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
2、特点:戏剧重视舞台表现方式,注重舞台语言和动作的表现力,角色多样、情节紧凑,强调舞台视觉效果和情感沟通。
3、代表作品:《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天下第一楼》六、文体的鉴别与理解1、文体鉴别:要根据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特征和表达方式来鉴别其所属的文体,区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2、文体理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借助文体知识,理解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总结:文体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的总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形式,每种文体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反映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魅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了解文体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https://img.taocdn.com/s3/m/4da36e1b19e8b8f67d1cb913.png)
第一部分文知1、常用修辞方法:比;人;夸;排比;偶;引用;;反;借代;比;屡次;反。
(1)比:形象生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得详尽,使高妙的道理得浅易懂。
例 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房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人 (使事物拥有人的神、作、言、心理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例 1:桃、杏、梨、你不我,我不你,都开了花赶趟儿。
(3)夸:揭穿事物的××本,烘托××气氛,加衬着力,引起者的烈共。
例1:白三千丈,愁似个。
例2:她没有端酒,就醉了。
(4)排比:可增言的气。
用来理,可把道理述得更密、更透;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得舒畅淋漓。
例1:漫漫路,有朝夕相的人,多少叮,多少呵,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构相同、意称的一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或周边意思的修辞方式。
使言工整。
形式上音整平均、奏感,拥有音律美;内容上凝集中,概括力。
例 1:皆秋景,山山唯落。
——王《野望》例2:晴川阳,芳草萋萋洲。
——崔《黄楼》(6)引用:明文、叙文:既增了服力,又使文章充情画意,兴趣盎然。
在文中,作据能够增言服力,使更加充足。
例 1:唐代人李白曾写道“ 家玉笛暗声,散入春洛城。
”(7) :作用:,引起人注意,启人思虑。
用在一段的开或尾,除引起思虑外,有承上启下的渡作用;用在文中,能使深入,脉清楚。
例 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起作用,增必定( 否定 )气。
例 1:毛主席都是这样,我有什么能够傲的呢?例2:“ 道不是我公众造了人世界?”(9)借代:以代繁,以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详尽、生的收效。
例 1:大胡子凶神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公众一一。
例3:黄垂髫(借指老人和少儿),并怡然自。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71388366bec0975f465e2f0.png)
文体:文章的体裁。
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章:篇幅不很长的作品。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
可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汇总第一部分记叙文一、常见叙事线索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排版好)](https://img.taocdn.com/s3/m/0db8677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f.png)
第一部分 语文知识1、常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对比;反复;反语。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使语言简练工整。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例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归类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668f3065d4d8d15abf234e76.png)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归类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
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
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
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e53c706fad6195f312ba6c5.png)
初中语文常见文体知识识记基本文体常识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五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记叙文一、记叙文体常识1、概念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一)理解概念1、表达方式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初三语文文体知识
![初三语文文体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f6cde1a5f0e7cd18425368f.png)
初三语文文体知识一记叙文阅读规则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3.写作手法(亦可称写法,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托物言志、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叙议结合、首尾照应4.描写的分类:1)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2)描写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3)描写手法——细描、白描5.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6.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7.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8.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9.排比句的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10.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出下文(或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1.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或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2.题目的作用:1)概括内容2)揭示主旨3)提示线索)13.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14.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5.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6.记叙顺序(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17.三种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我),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你),亲切自然,引起读者共鸣;第三人称(他、她、它),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8.记叙线索的形式:1)实物2)人物3)思想感情变化4)时间5)地点变换6)中心事件19.找线索的方法:1)标题2)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3)抒情议论句20.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1)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2)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3)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二说明文阅读规则1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的**特征(结合所在部分的主要内容)2 说明顺序(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特点到用途)3 说明方式:生动说明、平实说明4 说明文类型——从对象分: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从语言特点分:生动说明文、平实说明文5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6 说明文结构(文章各部分的组合形式):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2)递进式3)并列式7 说明文开头举例或引用的作用: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出**的说明内容8 文章中某些内容前后顺序不能换的原因:1)与上文的**相呼应2)运用了从**到**的逻辑顺序三议论文阅读规则1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2 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3论据的排列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议论文的整体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5议论文论证过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横式(并列式和对照式),纵式(递进式),总分式6议论文的论证过程:1)先列论点,后作论证2)先作论证,后列论点7议论文开头的作用:引出话题,引出下文,并作为论证**的论据8文中某一段不能删去的原因:这段内容证明了**,它使全文的论证更加严密,更加完整9论证方式:立论、驳论10论证角度:正面、反面11 论证方法的作用和好处:(证明了、、、、、、,有、、、、、、的作用)举例论证:使论证的观点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对比论证:正反对比,使要论证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使说理深刻、透彻,有说服力。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4513c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f.png)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叙述事件或事物的来龙去脉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注
重情节的安排和时间顺序的组织,以描述事实真实性为要求。
2. 描写文:描写文是以描写人、物、景物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描写文注重细致
入微的描绘,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让读者对所描写的人物、物品、景物等产生直观感受。
3. 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解释或阐述事物的来龙去脉、原理、作用等为主要目的的一种
文体。
说明文通常采用分析、解释、举例等方法,使读者理解和掌握被说明的事物。
4. 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论述某一问题或主题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要有明确
的观点立场,使用有说服力的理由和证据,通过分析和比较等方法来论证观点。
5. 诗歌:诗歌是一种具有韵律和格律的文学形式。
诗歌通过押韵、节奏和对比等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6.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语言、自由写作方式和散文形式表达个人感受、思考和观
察的文体。
散文常常具有随笔性质,展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7. 寓言:寓言是一种常以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的事物为形象,通过谐趣、象征等手法,寓言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可以启迪人们对社会生活和人生道理的思考。
这些是初中语文文体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分析不同文体的文本。
中考文学文化常识——文体知识
![中考文学文化常识——文体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3ccc8e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b.png)
文学文化常识统编教材七~九年级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梳理(一)文学常识重要文体知识1. 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一般叙事兼议论,大多是作者就一事、一物或者一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看法和感想。
与现代杂文相似,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2.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3.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赠序。
4.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
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
5. 表是臣下对君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在古代,不同时期臣子写给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对后主的上书。
6.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以记叙、描写为主,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7.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统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来说,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仗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九年级语文语文文体知识要点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语文文体知识要点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c0df210b4e767f5acfcec0.png)
文体分类文章体裁:○1记叙文 ○2说明文 ○3议论文 文学体裁:○1散文 ○2小说 ○3诗歌 ○4戏剧 文章体裁的文体特点记叙文:○1内容:通过对具体事物和人物的记叙,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2方法: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法。
说明文:○1内容:通过对有关事物的介绍或对事理的解释,让人门获得有关知识——使人有所知。
○2方法: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议论文:○1通过对客观事理的论证和分析,提高人们的理性认识——使人有所信。
○2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一、 文体特点:1、内容:通过对具体事物和人物的记叙,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有所感2、方法: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法。
根据表达方式来分根据作者反映生活的途径,塑造形象的方式和语言特点来分二、主题:真确、鲜明、集中三、题材:真实、典型、新颖四、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五、结构:层次、段落、过度、照应、开头、结尾、主次、详略六、表达方式:(一)叙述:1、叙述人称:第一、第三人称2、叙述方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3、叙述要求:清楚明白、有变化、详略得当(二)描写:1、描写对象: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行动、心理)景物描写:(自然景物、社会环境、动物景物)场面描写:(劳动场面、运动场面、集会场面、社交场面)2、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比较描写,细节描写,白描3、描写要求:目的明确,形象逼真,抓住特点(三)抒情:1、基本特点(主观感情的表露)2、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借助修辞)3、抒情要求:(真挚自然,情趣健康,具体丰富)(四)议论:1、记叙文中的议论时针对记叙描写的内容发表的言简意赅的评论。
2、记叙文中言简意赅的评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记叙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事物的性质为顺序八、记叙文语言:1、通顺(没有语法上,逻辑上错误)2、准确(用词做句准确)3、简洁(用较少语言表达较丰富内容)4、生动(包含感情,刻画形象,富有变化,口语化)九、记叙文线索:1、以第一人物为线索。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03ccc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8.png)
教材文学常识梳理一、文体知识1.词:按照乐曲节拍创作的歌词,后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裁。
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江城子”是词牌,“密州出猎”是题目。
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李煜、李清照、柳永等,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2.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二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曲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潼关怀古”是小令的标题。
3.说:古代一种议论体裁。
从内容上看,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
大多是一事一议,如《马说》《爱莲说》等。
4.表: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其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诸葛亮的《出师表》即为“表”中范例。
5.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惜别赠言的文章,叫作“赠序”,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6.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7.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8.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一般为他人所写,也有写给自己的传记。
9.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如《答谢中书书》。
10.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常见的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二、古代作家作品先秦时期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
初中语文 文体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 文体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a0fc5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f.png)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议论文1. 定义议论文是由作者通过一定的论述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立场、表达意见的一种文体。
2. 特点- 明确的中心论点-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论证充分、有力- 立意鲜明、有说服力3. 写作技巧- 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分析问题:剖析问题的本质,并提供相关信息和理论支持- 提出观点: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论证论点:通过列举案例、引用权威资料等方式进行论证- 结论总结:对整篇议论进行总结,强调主题和核心观点二、记叙文1. 定义记叙文是通过叙述事物的来龙去脉、描写人物的外貌和内心活动等方式,来叙述和反映生活中的事情的一种文体。
2. 特点- 故事性强,情节连贯有序- 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语言简洁、贴近生活- 叙述角度独特、视角新颖3. 写作技巧- 确定故事主题:确定写作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设计故事情节:合理安排故事发展的起伏和高潮迭起的情节 -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行为来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运用插叙回顾手法:适当运用回顾手法来调节故事节奏- 注意写作技巧:运用形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语言表达三、说明文1. 定义说明文是通过对事物或问题的定义、分类、特征、原理、产生过程等进行阐述和解释的一种文体。
2. 特点- 准确阐述事物或问题的相关信息- 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描述客观、严谨准确- 通俗易懂、简洁明了3. 写作技巧- 确定说明文主题:明确写作的主题和目的- 正确分类:将事物或问题进行划分和分类- 清晰定义:准确阐述事物或问题的定义和特征- 方法步骤:阐述解决问题或实施方法的步骤和顺序-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例子来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四、诗歌1. 定义诗歌是通过对感情、意境、形象的抒发和表达,以及对文字的音韵的严格要求来构成的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
2. 特点- 抒发情感,表达主题- 约定俗成的韵律和格式- 修辞手法多样、语言优美- 言犹在色、意境深远3. 写作技巧- 确定诗歌主题:明确写作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选取韵脚和格律:根据诗歌的体裁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韵脚和格式- 塑造意象和比喻: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意象来加强诗歌的感染力- 采用修辞手法: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丰富诗歌的表达效果- 注意音韵和押韵: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音韵和押韵的规律,使诗歌更具美感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习中,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的知识点对提高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初三总复习之三大文体知识点汇总
![初三总复习之三大文体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ca1dd0d19e8b8f67d1cb90b.png)
说明文1、说明对象(一般指文章说明的人或事物)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文的常见结构(1)总分式(一般分为总分总式、分总式、总分式)(2)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3)递进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递进关系)(4)连贯式 (各层次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4、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1)列数字: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XX数字准确说明了XX,使说明内容更清楚、具体。
(2)举例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XX例子,说明了XX,使说明内容更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3)作比较: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XX和XX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XX,增强说理的力度。
(4)打比方: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XX比作XX,说明了XX,使说明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引资料:引用了XX的话,说明了XX,使说明的的内容具有权威性。
除此以外,还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等。
5、说明文语言(一般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删”“可替换”:(1)解释关键字(用同义词替换、时间等限制作用)(2)结合句意说明该词在句意中的作用(3)删掉后的句意(删掉后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1、论点提出的方式:论点应该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①开头:a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b举XX事例、引用名人名言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②中间:承上启下的句子③结尾:特别注意“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④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2、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举XX事例(概括事例)证明了XX(如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引用XX的名言或格言、警句,充分有力地证明了XX论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文体知识点整理
文体知识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
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
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
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
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
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
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
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
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
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
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
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
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
a 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
知”。
b 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
c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
3 议论文文体的知识要点
(1)生活中少不了议论,讲道理,发表意见就是议论。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总要提出看法或主张,这种看法或主张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为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即为论证过程。
(3)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两大类:事实材料(事实论据)即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
理论材料(道理论据)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学原理;自然定律;马列毛泽东思想。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所谓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驳论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
(5)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借事发表议论,就事说明道理。
而从“事”到议。
又必须理出并把握两者的联系点,才可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这事“一事一议”的关键。
(6)议论文常见的有几种样式: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于议论性的讲演词,书信等。
在以上样式中,有理论性较强的,有文艺性较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