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与语文朗读教学

余映潮与语文朗读教学
余映潮与语文朗读教学

余映潮与语文朗读教学

一、成长的足迹

一直向前走

余映潮湖北荆州市教研室434100

中学时代,学校离家很远很远。每到周末,回家的我就会从华师一附中的校园出发,走过武汉长江大桥,再走郊区那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这长长的回家路上和长长的返校途中,我能把一周的功课在心里好好地重温。那时,生命中闪现着美好的前景,理想在心中燃烧。我明白,一个人在走路,但可以做到不仅仅只是走路。

1968年,19岁的我远离武汉下乡了,没想到一去不复返,竟然在乡下生活了14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那窄窄的田间小路上奋力前行,走过春的泥泞,夏的炙烤,秋的风霜,冬的漫长,每跨出一步都会感觉到痛苦;在又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提着胡琴,背着书袋,串村走乡,沿途设点教“跑学”,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奔波中感受劳累;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在乡镇中学当语文教师,当英语教师,当音乐教师,尽心尽力,任劳任怨。

在这所有的日子里,我都尽量珍惜我那已经不再年轻的岁月,钟情于在求知、求能、求智道路上的跋涉,坚持着读书,坚持着笔记,坚持着思考。

在不让人有梦的日子里,梦想的火焰不能熄灭。

每一个人的道路上,命运都有可能安排你像纤夫一样背负着重力在无路可走的地方走一段路,你只能咬牙,艰难地跨出带着呻吟的步子,向前走。

在我34岁、女儿快上小学的时候,我才从乡下走进了县城,走到了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上。又过了两年,我成为荆州市教研室的中学语文教研员。“教研员”,这平实而又内涵深刻的称呼,它给了我多少次的激动与自豪,又给了我多少次的鼓励与警示。它严肃地告诉我:一个教研员事业有成,离不开10个字:敬业,环境,毅力,智慧,学问;一个教研员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养,但有三个方面的素养尤为重要:服务教学的思想意识,崇尚科学的思想方法,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它认真地告诉我,厚重与深刻,表现于读书的数量与方法。许多年来,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我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那就是做读书卡片。在1979年以来的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卡”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我现在手中所拥有的,是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和资料卡片,这是覆盖面极大的、内容丰美的教研情报。国内数种语文刊物的历年精美文章的目录,被我分门别类地收进各个专题研究的目录卡片中。这又读又记的需要时日的读书生活,是我的“四季的耕耘”。其实岂止只是耕耘,更多的是钻探。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这种耕耘与钻探,我也许不会成功。常年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思考与提炼让我发现了语文教学很多方面的规律,更让我发现了很多无人问津的空白,我的教研工作总有着新鲜而开阔的视野,我在宏观思考和微观操作中都获得了无尽的收获与乐趣。为了读书,我很少休息过节假日。在读书之中,我学会了听电视。有同仁问我,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

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鼓励自己。

从36岁到现在,在人生最富有力量的这段时间,我走在辽阔的荆州大地上,开展着我的工作。在我的书房里,有一个墙面贴满了历年来的各种纸条,那都是关于工作的设想与安排;最远的工作,已经设计到了2008年。我的工作,以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为服务对象,以“形成特色”为奋斗宗旨。我坚定地走着培养农村青年教师的路,他们,应该有着美丽如歌的教学青春。

我突破了常规的教研工作模式,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研究、试题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研究五个方面坚持20年开展系列性的活动,带出了五支队伍,培养了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写作能手、试题研究能手和文学社优秀辅导教师。我坚持带领着基层教师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立志让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走进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坚持13年主持召开了13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会。整体阅读的教学艺术、提问设计的艺术、教材处理的艺术、教学生动的艺术、朗读教学的艺术、课中活动的艺术、语言教学的艺术、课型创新的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艺术……一一在我们面前走过,形成了亮丽的学术研究风景。我长期走着送教下乡的路,广大的乡村中有着我的辛苦工作的教师朋友。播撒在沿途路边的,是我那近百节课堂示范教学和100多场教学报告。

我将这样一些看法渗透在我的工作中:

研究教材8个字:上下求索,左右勾联。

教学设计8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应能够深刻地研读教材,应能够科学地设计教学,应学会充分地占有资料,应做到独立地撰写论文,应争取熟练地运用电脑。

阅读教学设计有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关键的是12个字: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阅读教学有四要素: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

“牵挂”二字在我的心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我悉心指导过、关心过、帮助过很多的年轻教师,我也许创造了国内一个小小的奇迹:在2001年湖北省第六届特级教师评选中,我亲手培养的弟子章登享、郑文华、李光烈、刘学刚、胡里仁等5人同时评上了特级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农村教师。

我的工作决定了我应该这样做,他们的成功让我引以为自豪。

我的一位弟子有这样的话语:“要证明年龄与生命的磁性成正比,不需要找别的证据,说出余映潮的名字就够了。不是父亲,但关心和微笑起来,亲切和慈爱已够做我们的父亲了。”我尊敬的前辈朱绍禹先生1999年10月在武汉有这样的赞许:“什么是研究,余映潮的工作就是研究,就是优秀的研究,他让你们如痴如醉。”

就我的工作而言,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中的诗句说到了我的心中: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984年,我开始发表文章。我从卡片中、从大量的资料分析中发现教学论文有这样常用的写作角度:深加工、厚加工、精加工、美加工、趣加工、新加工、联加工、逆加工;发现几十年内竟没有人写出“教例品评”方面的系列文章;发现

几十年内竟没有人写出教材研读方面的系列文章;发现几十年内竟没有人写出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方面的系列文章。这些,是不是留给我来尝试的?

于是,我用了八年时间,写完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从1996年起,写了几十篇有关教学思路设计的文章;从1997年起,写了四十几篇“别出心裁读课文”;从1999年起,我发表了几十篇教案设计;从2002年起,开始发表我的《阅读教学设计艺术50讲》。

我的写作理念是:将一个点写透,将一篇文章写美,将一个系列写新。我的系列论文,都是为一线的老师们写的,它们以“可操作”为宗旨,以“例谈式”为风格;我几乎不引用别人的资料。

暑假中的每一天,我都要写作10个小时以上。

冬天的夜晚,我戴着手套打字。

……

1997年,我50岁。那一年,我开始上示范课。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能够讲课了,也许是写了近百篇“教例品评”吧,也许是写了近百篇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文章吧,也许是读了数百篇有关教学设计的论文吧,总之,我是50岁开始学讲课了。

我利用我的卡片资料对全国最有名气的名师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我发现:人们基本上没有用过“板块式教学思路”,没有用过“一线串珠式”教学设计思路,没有用过“多角反复”式教学思路,没有用过“说读课”“无提问课”等新课型……

这些,是不是留给我的一“隙”之地?

我不停地向自己挑战,在过了50岁以后,我的课堂示范教学终于走出了荆州,在数千人注视着的大舞台上,我也能“沙场秋点兵”了。我的教学理念是: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近几年,我在浙江、云南、广西、贵州、安徽、山西、陕西以及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示范教学与学术演讲受到普遍的欢迎。

在外面与名师相遇时,人家讲一节课,我也许讲两节课、三节课!

2001年4月,张定远先生在温州听了我教学的《白杨礼赞》后这样评价:“映潮同志的这节课,积淀了知、能、意的丰厚内涵,一扫当前普遍存在的接受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种种弊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在师生相互切磋、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美好的语言,全掌握了。对这样的好课,应加以介绍和推广。”

……

2003年,我56岁。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年轻,因为我要从年龄中减去那被耽误的十余年。

我喜欢这样想——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

我深深觉得,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

我要一直向前走——

让梦想牵扯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让生命成为一架云梯,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二、理论:教材处理的艺术

教材处理的艺术之二:长文短教

所谓“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课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

长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占30%左右,如初中语文第一册30课中,就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9篇长文,第二册中,有《提醒幸福》等10篇长文,第三册中,有《阿长与〈山海经〉》等8篇长文。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等弱势。所以,研究长文短教,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就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由于长文短教需要研究教师如何巧读课文,如何精选课文内容,如何组合教学内容,如何做到精练、高效、有用,所以它具有教材处理研究的普遍意义,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由这一点看,研究长文短教,对于大多数课文来讲,就显得更有意义。

长文短教,从教材的类型看,可分为教读式处理与自读式处理,教读式处理比较精细,自读式处理比较粗放,所以我们一般应研究对长文如何教得精一点;从教学手法看,可分为平实性处理与艺术性处理,平实性处理比较平淡,艺术性处理比较生动,所以我们一般应研究如何教得生动一点。但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也就是说,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如下很多很多的角度进行教材处理:1.扣课文教学要求,以完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2.根据课文内容,以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3.分析竖式结构课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4.分析横式结构课文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目的进行短教。5.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以落实一个“语言教学”的板块为目的进行短教。6.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以突出课文中一个“知识的集合”为目的进行短教。7.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目的,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或创造性复述。8.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主,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

下面请看笔者在“选点”上对课文进行艺术性处理的两个操作实例。

1.突出一个“语言训练点”突出一个“语言训练点”,就是从课文的语文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从语言表达的方式着眼,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出语言表达的某个方面的技巧来进行教学。如或从词语表达,或从句式运用,或从段落写作,或从人物塑造,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积聚一个闪亮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的“点”,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教给学生一点有用的知识。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二——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1.“说”这个词是常常有的。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宇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

喊了起来。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浓缩课文内容,进行怎样把“说”写好的深入理解式的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人适当的内容:“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把它收起来了。”“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教学步骤五:运用所说的“千姿百态表示‘说’”的知识,就下面的“场景”进行说话片段练习:下午放学了,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在村口等着我……这种教学是艺术的,然而又是朴实的,从深处看,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固然是一种知识,一种语言表达的模式,但同时也是一把钥匙,教师所开启的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把锁,他还会让学生想到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怒”,千姿百态表示“哀”,千姿百态表示“乐”

2.交给一把“解读的钥匙”或从模式分析的角度,或从内容点评的角度,或从方法式阅读的角度,让学生习得并实践一种阅读的方法,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长文短教的目的。如《秋魂》的读法指导课。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中的七篇“短文”,其构思规律表现在:每篇“短文”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成长、表现人的品格、表现人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理解。因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以点带面,长文短教,简化教学头绪,以达到教师精要点拨、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目的。

教学片段:1.老师:所以,我们应该理解的一种写法就是:三层式结构,咏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法。2.老师:所谓“三层式结构”,就是“引出事物一描叙事物一托物寄意”。例如课文短文《飞鱼》:在甲板上,我看见一条死去的飞鱼。(这是“引出事物”)它曾经像海燕一样骄傲地在海面上飞翔。它曾经让海里所有的鱼儿投来羡慕的目光。然而它死了,它在甲板上被晒成了鱼干。(以上是“描叙事物”)哦,千万不要离开你生活的土壤。(这是“托物寄寓”)又如课外短文《海上的航标灯》:你见过航标灯吗?(这是“引出事物”)海上的航标灯,很谦逊地站在最远的地方。第一个迎接凶险的风浪。海上的航标灯,永远沉默地埋头工作,日夜不停地指示方向。天色愈黑,航标灯愈亮。(以上是“描叙事物”)要是谁能像航标灯,他将会有一颗不灭的心。(这是“托物寄意”)

3.老师板书:三层引出事物这是一把阅读式结构、描叙事物理解此类文章、托物寄意的钥匙4.现在请同学们读《秋魂》的第一节《秋实》,根据老师的讲析理解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5.同学们朗读并用旁批的形式对课文进行评点: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这是“引出事物”)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以上是“描叙事物”)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是“托物寄意”)6.全班同学进行理解性朗读:①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进行“三层次”评点。②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进行“三层次”评点。③同学们齐读第六段,一位同学进行“三层次”评点。举一反三,点示规律,交给“钥匙”;以点带面,朗读加上评点,只用了大约18分钟的时间,学生便将这七篇短文的内容及结构特点理解清楚。这就是科学地处理教材、进行长文短教的艺术魅力。(未完待续)

教材处理的艺术之三:难文浅教

所谓“难文”,有时是篇幅长、文字多的现代文,有时是用语生僻、意思深奥

的文言文,有时是内容艰深的短课文;有时是看似优美而连教师都似雾里看花的散文,有时是平白如话而寓意难以琢磨的小说。总之,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中上完的或者难以让一定年龄层次的学生理解的课文,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难文”。

语文教材出现语言文字或内容艰深的课文是正常状况。一是教材中需要有表

现一定难度层次的课文,以表现一定的教学标高或实现一定的教学要求,如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二是教材的编者在认为容易理解容易教学的情况下将难以理解难以教学的课文选编进了教材,如2000年版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就是。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各册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教学难度的课文比例大约在15%左右。关于“难文”的教学处理,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有时,难文需要“硬教”,因为课文中的那些“难点”不容回避;但大多数情况下,对难文应该也必须想出一些较好的方法来进行浅教,来进行有一定教学效果、一定教学情趣和教学氛围的浅教。如:

1.用“巧借东风”的办法,从“预习提示”或从“自读提示”中选中一两个教学问题进行教学。

2.用“末位保留”的方法,解决课后练习中最为简单的一两个问题,以带动或完成对课文的教学。

3.用“打擦边球”的战术,从教学内容中引申出一两个点并由课内转移到课外——使教学内容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

4.用“选点突破”的策略,教学课文中或最好的一点,或最美的一点,或最易的一点,或最实在的一点,或最有用的一点。

5.用“变讲为读”的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些感知,有一些感受,有一些感悟。

6.用“逐层深入”的策略,有目的有步骤地分几步解决一个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越过难关。

7.用“巧妙剪裁”的思路,对难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组编、进行组合,从而

淡化难点,越过难点。

8.用“生动讲析”的方法,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地位,对课文的难处进行生动的、形象的、细腻的分析与讲解。

必须指出的是,浅教不是马马虎虎地教,不是如过眼烟云般地教,而仍然是扎扎实实地教,是让学生真正有收获地教,如果教师不颇费心思地教或者要学生自由浏览式地“教”,那就失去了“课文”的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是对教读课文还是对自读课文而言,“教”是不能放弃的,对自读课文中的难文,尤其不能丢掉一个“教”字。所以,“难文浅教”式的教学处理,适合于任何“地位”的课文。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难文浅教”的实例——初语第一册的自读课文《夏天也是好天气》。

1.课文分析

课文《夏天也是好天气》是一篇不长的课文,但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篇比较难教学的课文。

它难在有不少的语句让学生不懂。

如下段文字: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

其中“……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这样的句子让学生为之瞠目。而且,对这样的语句,老师不可能像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一样去一字一句地讲解;即使进行串讲,也是不大能够讲得明白的。

它难在有的字词的含义让学生不懂。如下段文字:

这样的时刻,因为远离世俗,你会感受到一些匆匆忙忙、实实在在中难以领略的滋味,听来全不着边际。

这“听来全不着边际”指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它难在有的生活现象的表述远离学生的生活。如下段文字:

忆及往昔的风云厮杀,唇边掀起一抹自嘲:何苦来哉?这一声心语,为人生送来几许清爽、几许快慰。

这是只有成人才能有的人生体验,老师怎样才能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体会呢?

它难在课后练习设计的要求太高。如:

课文练习三:“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外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想一想,你对夏天的感觉是什么,不妨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夏天让人获得“一份外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这意思恐怕老师也没有多少体会,即使是作为老师也很难讲出自己的理解,又怎能要求学生去理解?

但课文中也有写得易懂的地方,也有学生喜欢的地方。如: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女孩,扬起双眉,唱着童音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穿花裙子。

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男孩,昂起头颅,扮作男子汉说:我喜欢不作准备,就扑通一声跳入清凉的水池。

长大了的人,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2教材处理用“巧妙剪裁”的方法,将课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

并进行“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

3.教学策略①让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感受。

②让学生多说读,用说话的方式由学生讲出对课文的整体理解。③让学

生多说话,让教学内容从课内走向课外,使教学内容显得比较丰满。

④淡化处理课文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⑤在课型处理上仍然上成“自读课”。

4教学实录片断(一)师:好,咱们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夏天好在哪里。请大

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要求咬准字音,比如下面这些字:粘、闷、兀自、发酵、裹挟、熟稔、自省。

(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怎么说?

这样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

师: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

(学生杂然地读课文,说“话”)

师:下面准备课堂发言,先预演一下。

(学生按句式要求各说一句话)

师:刚开始说话的语调不好,像读书,要像讲话。再来一遍。

(学生再说)

师:还是像读书,再来。

师:好,开始自由发言,请自己站起来讲。

生1: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师:多么秀美呀。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气,它是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外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师:这是说,在很热的时候我们的心要静。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男孩子可以跳入水池去游泳。

师:对,潇洒得很。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师:

嗯,休息休息。

生5: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绝望中超脱。

师:谁绝望啊?(生笑)

生6: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往日很多必不可少的事物,都变成了多余。

师:对,让自己轻松一下。

生7: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你的思维、你的渴望、你的生活,全都脱离了

往日的轨道。

师:人们在夏天是一种别样的生活。

生8: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师:对,很多大人都喜欢乘凉,你看见了吧。

生9: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师:

这时心静是最重要的,心不静,就会觉得天气更热。

师:好,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生1:夏天也是好天气,因为我可以吃西瓜。

师:消暑减热。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买冰棍吃。

师:清凉一下你的心境。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去游泳。

师:在水中解暑。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家吹空调。

师:噢,享受生活。

生5: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开车兜风。

师:好多好多的好处,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你们看,通过说“理解”的话,咱们把课文读懂了。

5.教学实录片断(二)

师:下面继续进行我们的创造性学习。我们先把写夏天也是好天气的几点好处读一下,这一次读,要读出表情来。从“这样的时刻,是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起,读到小女孩、小男孩时,都要有表情,好不好?

(生齐读“这样的时刻”以下五段)

师:再来读最漂亮的两段,写男孩子和女孩子的。重音要读出来。(女

同学一齐试读第一段,男同学试读第二段)

师:男同学读得确实像男孩子,“扑通”两字读得特别好,我觉得还可以夸张一点。下面女孩子、男孩子再一起来演读一遍。演读是什么?就是要有表情地读,声音也应该传达出感情。

(女同学和男同学分别齐读这两段)

师:刚才大家读的这两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反复。

师:反复出现“这样的时刻”,组成段首排比。后面三段没有,老师加上去了,是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加上去也可以,不加上去也可以。加上去有一种整齐的美,减下来有一种变化的美。

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时刻”来说一句创造性的话。一定要是自己想出来的。话题是“当新年来到的时候”,每人以“这样的时刻……”领起,说出一段话。

师:想一想新年的美,新年的快乐,新年的情景,新年的自己的家,新年的别人的家,新年的城市,新年的乡村等等。

(学生思考,教师巡回、鼓励)

师:下面我请这一组的同学来说。一个接一个,大声地朗读,这样连起来就是一篇小小的美美的短文。我先说,同学们接下去说。

师:新年来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生1:这样的时刻,随处可以听见爆竹声。

生2: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生3: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生4:这样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来庆祝这美好的日子。生5:

这样的时刻,人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说,终于可以过新年了。

生6:这样的时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生7:这样的时刻,我们正在过新年。

生8:这样的时刻,就会很热闹(大声)。

师:哟,把我吓一跳。(笑)你们都说得很好,但是老师要批评你们,你们说的都是大话。应该描写一下。那灯光呀,烟火呀,笑脸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呀……咱们留着下次说,好不好?

以上的教学内容,“组合”了课文中两处美而实用的内容——用“夏天也是好天气”和“这样的时刻”来领起课文内容和调动生活积累,它们既让学生的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像线索一样串起了学生易懂的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在句式学用中对生活进行了体验。学生丰富的说读活动形成了极好的教学气氛,难文浅教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材处理的艺术之四:短文细教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凡千字左右的课文都可以看作是短文。

短课文在教学上比较容易掌握,大多能在规定的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材处理上往往不太精细,一般是从全文教学的角度,用讲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我们需要对短课文的处理进行研究,是因为短课文在教材中大量存在,按文字量来计算,教材中的千字文约占50%以上,更不用说短小精美的诗词类课文了。如果说对短课文处理的研究比较到位,那么,大量的短课文在教学效益上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

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

这个“细”字指的是:

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由此,我们可见探索短文细教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让我们关注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让我们研究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教学45分钟,让我们注重教师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让我们设想如何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让我们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让我们探究如何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所以,一般来说,在短文细教上进行过艰苦探求的人,在教学效果上一定比较好,在教学设计的艺术上一定是高人一筹的。

短文细教,仍然要讲究对教材的艺术性处理,我们可以试用如下的一些方法与角度:

1.艺术地细化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体会和品味。

2.充分关注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的时间与课堂容量,从语言训练、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深化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果。

3.细化对课文的理解,从整体上适当增加对课文的品析角度,以立体地多侧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4.深化对课文的品读,对重点内容、主要人物、精彩段落、突出特点、特别手法进行反复而又细腻的析读。

5.根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联缀、补充、收集、查询、交流、研讨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课堂教学的线条与情趣。

6.适当增加对课文“美点”的赏析,以优化对课文的理解;调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课文进行充满灵气的咀嚼品味。

7.运用“1+1”的教学策略,将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精美短章组合为“一课”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学读”“联读”“比读”等不同的教学组合,细化课文的教学。

8.从课文特点出发,细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不仅从形式上艺术地组织起不同的活动细节,而且用巧妙有力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下面请看笔者《纪念白求恩》“短文细教”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

2.进行关于革命生活方面的教育。

二、课型与课时品读课;一课时。

三、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预习提示中列出的词语,给加点的词注音。

2.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你了解到白求恩同志哪些方面的情况?课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手法?

3.思考:怎样科学、快速地背读文中第四段。

四、教学策略

1.设计为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2.全课的教学三步走:理解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3.细在“理解一篇”的理解由叙到议到概括大意。

4.细在“精读一段”分层次多角度地对课文重点段进行析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情况。(7分钟左右)

1.强调字形字音:派遣殉职狭隘热忱拈轻怕重鄙薄

2.点出常用雅词:不远万里以身殉职狭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热忱拈轻怕重满腔热忱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纯粹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

(过渡)

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3分钟左右)

1.同学们大声地、快速地朗读全篇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到白求恩同志哪些方面的情况?请将它们朗读出来。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50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②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到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

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教师:以上都是叙。)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到毛泽东同志评说、赞美了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与品质?请将它们朗读出来。

①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教师:以上是各段的重点句,就是“议”。)

(教师点示:由于“叙议结合”,重点句往往由“议”表现出来。教师顺势请同学们概括各段内容要点: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师完成第一步板书:概括内容要点。)(过渡)

第三个教学板块:朗读,品析课文重点部分。(15分钟左右)

(教师对这一段进行细节化的教学处理,有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对这一段的学习明确“五步”学习要求:①读课文,理解词义;②读课文,感悟层次;③读课文,品析对比;④读课文,品味语音;⑤读课文,渗透情感。第二套方案,对这一段的学习安排“三步”品读训练。下面采用第二套方案。教学方式是读读说

说,读读答答,读读练练。)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

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到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初读训练

①这段文字的重点句是第一、二句;作者高度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两个短语是?(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②作者赞扬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运用了三个表强调的双重否定句,它们是?(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无不为之感动)

③文中对白求恩的称谓很有讲究,从大众的角度,直称“白求恩”,显得亲切;从职业和工作的角度,称“白求恩医生”,表示尊重;从革命事业和共产党员的角度,则称“白求恩同志”,显得庄重。

2.再读训练

①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是:极端的负责任。

而不少人对工作则是: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②白求恩同志对人民是:极端的热忱。

而不少人对人民则是: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③白求恩同志对技术是:精益求精。

而不少人对技术则是:鄙薄技术工作以为微不足道,以为无出路,见异思迁。

④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写法是:叙议结合,运用对比。

3.精读训练

①文中正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白求恩……热忱。

②文中侧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从前线……感动。

③作者批评一些党员的自私自利,从对工作、对事物、对同志和人民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用了“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贬义词突出了这些人的不纯粹。

④用“|”与文中的序号组合,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⑤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第一层,号召学习白求恩精神;第二层,批评某些共产党员;第三层,强调白求恩精神感人至深。

(教师完成第二步板书:——品析对比手法。)(过渡)

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诵一个精段。(10分钟左右)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一段。

1.教师点拨:这一段背诵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①感受层次,②注意语气,⑧控制语调。

2.同学们读背,教师点拨。

3.同学们演读、演背,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主旨。

(教师完成第三步板书:感受鲜明主旨。)

板书设计至此完成:

《纪念白求恩》学习目标——理解全篇——概括内容要点

精读一段——品析对比手法

记诵一节——感受鲜明主旨

4.进行课堂小结。

教材处理的艺术之五:浅文趣教

浅文趣教是一种教材处理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其中的“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别出心裁,将浅显的教材内容“变”得有趣并在这种有趣中进行语言教学、思维训练与情志熏陶。这种“内在”的趣既能表现教师巧读课文的水平,又能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一是教师开动脑筋,变换手法,将教学的过程撩拨得有趣,这种“外在”的趣能够很好地表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研究浅文趣教,是为了化平淡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从而充分地开发利用课文的价值;是为了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之中进行教学,让同学们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不仅是让同学们学得快而又记得牢,更是让同学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及学习语文的乐处。而在所有的课文处理艺术的研究之中,对“浅文趣教”的研究又是最为淡薄、最为稀少的,这就更加说明了浅文趣教研究的难度和重要性。

研究浅文趣教,也是为了适应教材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我们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浅显的文章,将它们“集合”起来看,那是一个带有明显文体特征的“群体”。在试用修订本的初中教材中,诸如《莺》《月亮上的足迹》《日本平家

蟹》《万紫千红的花》《大自然的文字》《秃鹰之死》《时间的脚印》《气候的威力》《漫话小行星》等,就是若干篇可以一读而过的说明文;又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等等,也是若干篇内容相当明白的议论文。研究这些文章的教学,无疑地,既会有文体教学研究方面的突破,又会有浅文趣教方面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的升华。

浅文趣教,不是说一节课自始至终都要讲究“趣”,如果刻意求“趣”,也许课堂上就失去了“趣”。也不是说老师开讲有趣、老师收束有趣、老师讲的故事有趣等等,那只是课堂上的一种有益的点缀。也不是说一定要用“滑稽”的手段让学生开心、让课堂上有快乐的笑声。浅文趣教,还是要落实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之上,落实在“教学”二字上,要体现出一个“雅”字。比较科学的做法,是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设计安排一个两个或几个比较有“趣”的点。

这种“趣”点,可以从如下一些教材处理方式或教学设计手段上获得:

1别出心裁地分析课文,或将课文材料进行变形,或将课文材料进行组合,

或将课文内容进行浓缩,设计能让学生集体参加的充满“文趣”的表演式朗读活动。

2.针对有些课文短小、精美、易懂的特点,用“反复”的手法,设计分层推进、逐层深入的美读教学步骤,让课堂阅读活动充满“美趣”。

3.教师巧读课文,对课文进行阅读新解,并将自己这独有的心得转化为教学设计,让学生面对浅显的课文,也觉得有一点“奇趣”。

4.针对课文内容,从“发现问题”的角度,从“编拟练习”的角度,从“积聚精华”的角度,设计能让学生觉得饶有“兴趣”的课堂竞赛活动。

5.利用课文内容,学习电视趣味性栏目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次富有“情趣”的能让学生神采飞扬的课堂学习活动。

6.选取课文中一个小小的“点”,从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再创作”的角度,设计一个带有“童趣”的让学生神思飞越的思维训练活动。

7.或由某课的某点内容发散开去,牵连出其他课文中的内容,以形成一个知识的板块;或利用课文本身的语言表达技巧,设计有趣的读写活动,以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

8.利用媒体手段,选取浅短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设计由学生进行的带有阅读个性化特点的充满“雅趣”的自由赏析活动。

……

下面,从教师巧读课文、巧妙设计教学的角度介绍笔者的几例“趣”教片断。每一个教学片断都能表现出一个很美好的“趣”点。

1.趣在“课文变形”式的朗读活动。

如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反复的朗读: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原是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段文字,但在这里“变”了,于是它读起来富有诗味。这就是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实践活动,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牵动着同

学们深层次地进入课文,让他们从心中来聆听、来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音韵美。

这样一个小段是课文内容的总纲,经过这样的美读处理,课文的思想感情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浪花。

2.趣在“语调设计”式的演读活动。

这是《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教学片断。

(1)首先,各小组分组活动,说说朗读《刘胡兰慷慨就义》应如何处理语气语调(①播音员的话,②刘胡兰的话,③阎军的话)。分角色朗读并推选代表,进行小组竞读,看哪一个小组读得最好。

(2)然后,教师出示如下练习,请同学们体会,每一句用怎样的语调和情感来读,将自己的体会用带“地”的短语(如“愤怒地”)表示,填写在文中的括号中。

同学们讨论、比较,最后形成如下共识:

①阎:“是不是共产党?”(凶狠地)

②刘:“是!”(坦然地)

③阎:“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凶恶地)

④刘:“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干脆有力地)

⑤阎:“今后你还要给共产党办事?”(威胁地)

⑥刘:“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坚定地)

⑦阎:“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狡猾地)

⑧刘:“那是办不到的事!”(坚强有力地)

⑨阎:“你真的愿意死?”(不解地)

⑩刘:“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大义凛然地)

(3)根据上面的体会再次分角色演读。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让如此简短的自读浅文上得充满激情的课例,是表现出一种美观、实用,让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激发的教学线条。其“趣”点在于对文中10句对话的朗读语调及情感把握的讨论,这无疑能把所有的学生引入课文。

可以想到,深刻理解课文之后的学生,他们朗读课文的境界,与常规讲析法的效果相比,是何等的不同。

3.趣在“补写句子”读写活动。

这是《秋魂》的教学片断。

(1)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片断:

①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②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2)再请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这两小段文字的“问题”:第一段文字有三个句子,第二段文字只有两个句子。

(3)请同学们用相同的句式给第二段文字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在这个句子中表达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4)同学们的“续写”美不胜收:

如果你种下的是毅力,秋天收获的定是满仓的知识。

如果你种下的是珍惜,秋天收获的定是坚实的足迹。

如果你种下的是爱心,秋天收获的定是片片的绿阴。

如果你种下的是坚强,秋天收获的定是征程上的一往无前。

如果你种下的是希望,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光明的远景。

如果你种下的是勤奋,秋天收获的定是收获的甜蜜。

如果你种下的是友谊,秋天收获的定是真诚的信任。

如果你种下的是清贫,秋天收获的定是艰苦奋斗的美德。

如果你种下的是正直,秋天收获的定是宁折不弯的骨气。

如果你种下的是勇气,秋天收获的定是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

这样的课堂活动在教学上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能训练语感,锻炼思维;二能牵动每一位同学的思绪,形成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三有助于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4趣在“神思飞越”的想象活动。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片断。

教师:现在,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从许多方面来“展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表现出来的画面。

同学们进行“奇想放飞”:

朝阳照耀,粉红色的荷花在碧绿的莲叶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娇艳。

莲叶的清香沁人心脾,荷花的幽香令人陶醉。

触一触莲叶,莲叶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觉。

摸一摸荷花,荷花瓣就像小姑娘的手那样的柔嫩。

莲叶与荷花上面,不时有白色水鸟掠过。

层层的莲叶中间,绽放着水草的小小白花。

青蛙卧在水面的莲叶上,享受着花影下的清静。

辽阔的西湖上,莲叶无边,延伸到远方,与天相接。

几片碧绿的莲叶高低错落,簇拥着一枝嫩嫩的尖尖的就要开放的花蕾。

夏日里,太阳升起,人们划着轻舟在莲叶与荷花的海洋里缓行。

想象带来了美丽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印在了同学们的心中

教材处理的艺术之六:美文美教

大纲对教材选编课文提出的要求是: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中之一是: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所以,教材中“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美文占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美文是语文教材的基础,美文是阅读教学的基地。

美文必须美教,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论是从知识积累、语言训练,还是从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还是从心智培养、情感熏陶等方面看,美文的教学价值都非同一般。我们平日所见的赏析论文、教学设计、教例品评等,大多指向美文,我们平日参加教学竞赛所选篇目,也大多指向美文,都与这“教学价值”有关。

所以我们研究美文美教的教材处理方式与教学设计艺术,也是为了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教学效益。但当我们把审视的眼光投向教学实际时,我们会发现“美文”在很多的时候、在很多的地方并不能够得到“美教”,传统的讲析式教学淡化了美文的色彩,瓦解了美文的生命,有时就像《马说》中所说,美文在教学中“虽有千里之能”,却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因此,美文必须美教首先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才能够静心地研究其教学艺术。在教学艺术上,我们首先要关注的,仍是教材处理的艺术。

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如:

1.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2.美教,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3.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

4.美教,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

5.美教,就是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

6.美教,就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7.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

8.美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处理课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情感,培养健美心态,完善健全人格。

上面所列各种角度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操作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但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在一课之中或一节课之中,课堂上不可能始终洋溢着“美”——美教,应是一两个占有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的、内容与手法都比较美的“教学板块”。

下面请看笔者从美文美教的角度进行的《七根火柴》的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有训练层次分明的“美读”,有各抒己见的“美说”,有揣摩妙点的“美品”,教学中的“美”不时地闪现出火花。

教学策略

1.选择文中最能进行朗读训练的部分,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

2.用“说话”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对课文内容、对主人公进行全面的了解。

3.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妙点揣摩”,对学生进行美析训练。

4.全课的教学形成层层递进的态势。

第一个教学板块——学读课文,理解内容。(18分钟)

1.导入

2.学生各自圈读字词

霎时栗子寒颤粘粘吝惜一瘸一拐倚着挪动脸颊腭下

呆滞翕动积攒腋窝小心翼翼偎依贮满蓦地擎着3.老师点出需要认读的10个词语

挪动脸颊腭下呆滞翕动积攒腋窝偎依贮满蓦地

4.反复落实

5.朗读课文——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朗读要求:

(1)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阴冷的环境里。我们朗读课文,就要注意叙述中低沉的语调,这就叫做:朗读,要把握基调。同学们读“草地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半个晚上”这一部分。

(2)一声低微的“同志”,让我们看到无名战士。濒临死亡的他出现了,他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清楚对无名战士的外形的描写,这就叫做:朗读,要读清层次。

同学们读“卢进勇蹒跚……同志——”这一部分。

(3)无名战士的声音,他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我们此时的读,就要读出人物此情此境下的言行,要注意的是:朗读,要控制语速。

同学们朗读“那同志……在火旁……”这一部分。

(4)无名战士终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留给了战友,他的形象成了一支路标,成了一座丰碑。此时的读,就要做到:朗读,要渗透情感。

同学们朗读“就在这一瞬间……方向……”这一部分。

6.进行学法指导:阅读小小说,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同学们说出来的内容可能有:

一个中国红军战士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茫茫草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风雨侵袭饥寒交迫的行军途中的故事。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一个用最后的生命之火保存火种的故事。一个最需要火柴的人不用火柴的故事。一个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一个通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来的故事。一个与草地化为一体的牺牲者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在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情感震撼的故事。一个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故事。……

第二个教学板块——速读课文,分析人物(10分钟)

1.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献火柴到牺牲的这一部分。2.请

同学们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3.教师示范,同学们发言。

其内容可能有:

他是一个无名战士。是一个用生命保护了火柴的无名战士。是一个牺牲时好似一尊塑像的人。是一个牺牲时手指着长征部队前进方向的人。是一位红军战士。是一个牺牲在草地上的无名战士。是一个变成了一座“路标”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无私无畏关心他人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我军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人。

第三个教学板块——选读课文,揣摩妙点。(15分钟)

1.同学们速读课文。

2.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或“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举例示范。

4.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妙在阴冷自然环境的描写。妙在那凄风冷雨的一夜是不知如何度过的。妙在竟然是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先发现了卢进勇。妙在无名战士的出现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妙在透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无名战士“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的形貌。妙在对无名战士脸色的描写非常细腻。妙在对无名战士说话时“嘴唇翕动”和“挤出了几个字”的描写。妙在“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的生动而有深意的描写。妙在无名战士话语中省略号的运用。妙在通过卢进勇的感受写出了无名战士的牺牲。妙在“路标”这个比喻的运用。妙在故事突出了一个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和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妙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妙在对卢进勇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表现无名战士服务的。妙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妙在开头的暗示。妙在结尾的烘托……

老师指出,最为重要的是:

①妙在饥寒交迫这个严酷环境的设置。

②妙在“火”字贯穿全文。

③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为大家保护了火种。

④妙在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表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

⑤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的“路标”意义。

于是,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品,就成为这一节课“美教”的支点。

教材处理的艺术之七:一课多篇

一课多篇,也称一次多篇、多文联教,有时也称比读、联读。简言之,就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教学几篇课文,或者是在一节课中教学几篇课文。

一课多篇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方式。它的设计目的,一是让教学更好地顺应教材,二是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一课多篇教材处理的实质,是在分析某几篇课文组合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对它们进行教学的最佳角度,为顺利地实施教学迈开有指导的第一步。一课多篇式的教学是被教材“法定”了的教学,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每一册中都有“短文两篇”“诗词五首”之类的编排,表现出一种“微型教学单元”的态势。就拿初中语文第一册来讲,第一课就是《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散步》),然后有《〈伊索寓言〉两则》《短文两篇》《诗五首》《诗词五首》等篇目,占第一册总篇数的16%左右。根据对初中语文教材(试用修订本)1—5册的统计,平均每册课本内都有5课以上的此类课文。从高中语文教材来看,第三册多次出现“中国现代诗四首”“中国当代诗四首”“外国诗四首”这样的课文,甚至还有《近体诗八首》《词七首》之类。所以,对这样一个“教学群体”,必须进行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一次多篇教学对教材的处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一“课”之内的几篇课文如何处理,一是如何为单篇课文找到配读、扩读的教材内外的材料。前者为“自

然式处理”,也称“近距处理”,后者为“跨越式处理”,也称“远距处理”。

所谓自然式处理,就是依据教材的编排,自然而然地进行一次多篇教学。初中语文教材有众多的《短文两篇》之类,它们当中不乏硬拼硬凑的组合,但也有一些有着紧密联系的组合,这就为自然地处理一次多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那么,这些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课文组合,其联系性表现在哪里呢?现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进行分析:

1.两篇之间相互吸引。如第二册的《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都是托物言志的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上可谓形影相随。又如第一册《诗五首》中的《过故人庄》与《游山西村》,是可以天生配对、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

2.两篇互为支撑。如第四册《韩愈短文两篇》《西湖游记二则》,第五册《孟子二章》等等,都是同一作者之作品,两篇课文共同表现出作者的思想个性与写作个性,教学可重在求异,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作者的写作特色。

3.一篇为另一篇的复现。如第一册的《〈伊索寓言〉两则》就是。又如第四册《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及第五册吕叔湘的《短文两篇》——《论“基本属实”》《“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写法、思路也差不多,所以重点教学一篇即可。

4.一篇与另一篇组成“台阶”。如第二册第一课《短文两篇》——《敬畏生命》与《热爱生命》。从内容讲,从结构讲,前一篇的难度大于后一篇,两者之间有明显的难度差异。所以,应重点教学《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可由学生自得其解。

5.两篇互为补充。如第一册《短文两篇》中,《金黄的大斗笠》写姐弟之情,表现纯真和童心;《散步》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表现中年人对生活的感受。两者的重点内容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可以突出其各自的特点。

6.两篇互为对比。如第三册中的《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在描写、意境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又如第三册的《乡愁诗两首》,表现手法与意境明显不同;再如第四册的《短文两篇》——《荔枝图序》与《山市》,题材、手法都相去甚远,可用比同求异的方法理解两篇课文的特点。

所谓“跨越式”处理,就是将不在同一单元之内或者不在一册之内或者不在一个学段之内的两篇或几篇文章组合起来一起上,或将课内与课外的两篇文章组合起来一起上。这种“跨越式”的组合,一般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特别强调选择对象。

总的来讲,对一次多篇的教学,我们可主要研究如下的教材处理角度与处理艺术:

1.“学法点拨+读法实践”式:这样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适用于在风格上、写法上有共同特点的几篇课文。

2.“教读+自读式”:这样的处理方式着眼于学生阅读技能的习得与自读感悟,强调突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适用于在难度上有差异的几篇课文。

3.“精读+略读”式:这样的一次多篇教学着眼于充分遵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教一带一或教一带二,以求教学中的省时高效与学生活动充分。

4.“第一组+第二组”式:这样的处理很适合多篇短小诗文的教学,如《诗词五首》之类的课文,可将五首诗词有机地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教学。

5.“教读+综合”式:这样的处理主要用于有相当难度的两篇文言短文或是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我们国家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了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训练。此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具体教学实践,试着从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利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甚至有的学校荒唐地规定“语文课上不许朗读”!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

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手段。古人就非常重视朗读。朱熹的读书方法就有“口诵心惟”法,他强调:“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要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这样便可“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可以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说普通话,但处在农村环境中的住校生,电视看得少,就少了学普通话的机会,平时不说,就缺少了说普通话的环境,学生说话仍是方言土语。为此,说普通话只能在课堂上,尤其是语文课堂上。而且,课本中的范文,都是精选出的美文,也适合学生们朗读,所以,多朗读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们说普通话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朗读中,学生们不仅纠正了唱读的错误,也纠正了普通话中的方言。 二、朗读可认准字,读准音,掌握字词 不注重朗读,语言把握不准,语感能力差,每年中、高考的拼音标调,辨析题都做的不理想。要想流畅地朗 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认准字,读准音,这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在朗读中,查字典,看注释,标好调,读好音。其次,在多次的朗读中,学生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弄清一些词的具体含义,一种方法是查字典,另一种方法就是在朗读中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来揣摩、推测其含义。 三、朗读可提高学生们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 由于不注重朗读,会导致不会说,不会停顿,语言表达差,课堂上回答问题口齿不清,声音不宏亮。课下组织学生开座谈会,学生不能按照提问者的意图回答,即使说也往往语无伦次,磕磕绊绊,吞吞吐吐。只要强化朗读教学,就可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朗读可具体充分地把握文章层次,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 文章如果单纯地只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是不行的,这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通过朗读,让学生们在反复的朗读中去认真、细致地把握,才是主动的、灵活的掌握,这样的效果才最佳。有些文章表面上杂乱无章,千头万绪,可多次读过,在上下段的揣摩比较中,就会豁然开朗,既能从客观上掌握中心,也能从微观上了解段与段的组合,层与层的联系。如《钓胜于鱼》一课,写了很多人物,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就能知道:“钓”与“鱼”的真正含义,从而把握中心思想,从中受到哲理的启迪。实践证明,多读,学生们可举一反三,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本文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推进朗读教学的关键;激发心中的情感是推进朗读教学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性格是推进朗读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兴趣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在教学中,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在教改的今天,朗读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一、了解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所以,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有一位大学生,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这样的集体活动,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他发现,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把朗读作为检测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 朗读是考察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读,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的了解,对课文感情的体会、特色的把握,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判断。并可通过朗读来强化读者和听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认读情况。在新课文预习之后,教师开讲之前,就让学生先朗读课文,教师马上就可以检验到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读情况,为教师“以学定教”、调整教学计划、决定下一步将要为学生解决哪些问题提供依据,动态地生成教学内容。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文句、情节、结构等课文内容的把握状况。学生对文句、情节、结构等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可以通过朗读的节奏、重音等有力地反映出来。我们只要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就可根据他们对其节奏、重音等的把握情况,了解他们对句意的理解程度。并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停顿、重音,准确而流利地朗读,来深化对句意的理解,无需作繁琐的分析和讲解。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课文情感、特色的理解程度。阅读课文,不仅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那怎样了解学生对文章感情、特色的把握情况呢?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朗读。 三、多管齐下,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课堂上,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读好一个字音、一个词、一个句子,反复指导、示范、领读,直到学生读准、读好为止;(2)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民主教学,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 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 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 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不仅是课堂教 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 缺少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笔者也来谈一谈。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 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 需要教师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 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 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 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 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指导学 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 基础。 二、教给方法,指导朗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 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初读、再读和品读。 初读,读正确。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再读,读流利。古人说得好:“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读书,读书,贵在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品读,有感情。要咬文嚼字地品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情感,读 出文章的轻重缓急和停顿。为此,要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 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很有意境。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深 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朗读课文也必须养成良 好的习惯,特别是低年级的朗读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机会。对于低年级 的孩子,任何事情的教学,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为范。比如要求学生点读,你 就要在课堂上示范动作并朗读,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对于低年级主要达成的是 识字目标,这里也是要求我们教师本身的普通话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一定水平的。另外,要随 时随地地及时给学生纠错,他们在唱读的时候一定要打断,并给出正确的示范;有不正确的 断句停顿时,要马上指出来,加以简单的释疑,帮助他们正确朗读。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寻找“新的构思”,“新”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读、会读、读好。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重点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呢? 一、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一)、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二)、有个性地朗读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 (三)、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种层次的读循序渐进,完成了感知——理解——融情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四)、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将近十年的观察分析,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只关注朗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文本内涵的感悟。因此,朗读指导显得过于理性,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老师如此指导孩子:“这句话朗读时,语速应当快一点!”“某某词应当读得重一点!”“某某词语之前应当稍作停顿!”“这是个问句,句尾的那个词语音调应当往上扬!”……在老师如此“具体”地指导下,虽然孩子们也能读出教师期待的那种效果,但可悲的是,孩子们只能读“好”这一句、这一段或者这一篇,倘若换了读的内容,往往就不会读了。 问题二:一味注重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轻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往往显得感性。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教师不太着边际的指导:“你能读出春天的五彩缤纷吗?”“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现有了火之后人们的幸福生活。”“中朝人们情深似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体现吧!”“小珊迪太可怜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小珊迪的可怜吧!”……在老师云里雾里的指导中,孩子

们凭借着已有的经验“云里雾里”地朗读,有时也会“声声泪,字字血”,有时也会“声音高亢,群情激昂”,但是,这种朗读训练有增量吗?鬼才知道。 问题三: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问题四:学生缺乏朗读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问题五: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1、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小课题研究的成果(教育叙事) 中年级语文朗读指导 黄水英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朗读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与激情,将一段段文字通过声音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是优秀的教育技能,良好的教学方法,还是情感的助推器,浸润学生心灵的甘泉。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毕竟朗读的技巧情感掌握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个别学生个性懒惰,课堂上懒动口。因此教师应想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点。 一、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多范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

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二、采取多激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毕竟朗读的技巧情感掌握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个别学生个性懒惰,课堂上懒动口。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朗读做到读对(字音读正确)、读通(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读得有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尤其是课文的重点篇目,必须反复朗读。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2018二年级上册语文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

2018二年级上册语文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见,紧紧抓住“朗读”这一手段,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思想内容 :G633.3 :B :1672-1578(xx)10-0052-01 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加强朗读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位教师执教《鹤群翔空》,文中有一段描写鹤群飞翔的优美舞姿、赞美鹤群的勇敢的文字:“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队飞旋,似在游戏;仔细看去,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对此,老师没有详作分析、点评,只是在播放的轻音乐的伴奏下,配之以彩色的几幅鹤群飞翔的画面,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很快,师生对鹤的敬佩感情进入高潮,并让学生们陶醉。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不了这种气氛。其实,朗读除了齐读有这样好的效果外,其他的如: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包括老师的范读,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领受语文学习的情趣。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

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a5149989.html, 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作者:尹晓丹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9期 摘要:崔峦先生曾经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朗读指导就变得更加重要。阅读教改层出不穷,学说流派风起云涌。探究式学习,热闹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似乎课堂一片热闹,听课者也是觉得十分花哨,让人眼花缭乱。似乎花样多了,课本读的反而少了,甚至一节课下来我们的学生读书少之又少。因此,这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语文课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语文核心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减少花哨,让学生学得更加扎实。还原语文课本,返璞归真,让语文还原本色,静下心来反复朗读,从读中感,感中悟。切实提高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重要性;策略 一、朗读的含义与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我们常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多方位的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但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是朗读?很多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不全对,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如人意,朗读断断续续,作文句子不通顺。 二、课堂中如何指导朗读 (一)读中感,感中悟 语文课上,朗读是很重要的。可以分角色朗读,学生反复朗读并逐渐进入角色,朗朗上口,直至背诵,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文章的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在于此。学生还可以听教师范读,通过老师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通过听老师朗读,让同学体会情感,表达情感,为写作做铺垫。这样学生的思绪就如“导游”一般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分 析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就从学生兴趣、习惯、文体角度、学段特点这几个角度入手,谈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关键词】朗读教学;文体角度;学段特点“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

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朗读教学的现状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