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建筑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景观的欣赏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景观的欣赏一、知识讲解1.旅游景观欣赏方法(1)培养审美情趣,激发人的好奇心。
(2)提高审美能力,积累文化素养。
(3)优选观赏角度。
观赏距离远近、角度变化、俯仰差异等,都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
景观欣赏,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
①观赏距离的选择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中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
当然,观赏人文景观同样也要把握时机。
(6)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综合感受发挥想象观赏旅游景观,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体会自然美自然景观的形象美,例如山的雄、奇、险、秀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移情于景, 情景交融登山涉水, 求质求真身在自然,志在自然。
欣赏景观的同时,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情随景变欣赏自然景观,不仅要达到悦形、怡情的审美境界,还应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炼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理解天人和谐(1)中国名景欣赏③中国的园林我国南、北方园林对比(2)国外名景欣赏①亚洲名景:泰姬陵、吴哥窟、特洛伊考古遗址。
②非洲名胜:孟斐斯古城及金字塔、肯尼亚山国家公园。
③欧洲旅游景区⎩⎨⎧南部阳光明媚的地中海海岸中部阿尔卑斯山滑雪运动胜地希腊阿波罗神庙比利牛斯—珀杜山④美洲和大洋 洲旅游景区⎩⎨⎧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南太平洋复活节岛国家公园澳大利亚大堡礁二、经典高考试题1.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上图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6分)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3分) 解析 第(1)题,旅游景观的欣赏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优选欣赏角度、把握观赏时机等方面分析,结合云海景观特点应选择合适的观赏位置和时机欣赏。
第(2)题,观景台的选址应该是最佳观赏地点,从图中看观景台所处位置地势险要,因此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观景是为了游客安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一、知识讲解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1.纬度地带性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1)社会经济:人口与城市,产业,交通(2)农业:作物类型,生长期和熟制(3)文化:建筑类型,饮食特点,戏曲风格2.东部季风区的纬度地带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跟踪训练读某大陆局部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下图),完成1~2题。
1.给该区域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的主导风是( )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2.瓶树粗壮的树干能蓄积大量水分以备少雨期消耗。
瓶树集中分布于图中( ) A.红树林区B.荒漠区C.森林和疏林区D.稀树草原区【解析】:1.选A。
2.选D。
第1题,由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半球,该区域主要是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形成降水。
第2题,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当雨季时,树干能蓄积大量的水,留到早季时用。
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稀树草原,故瓶树集中分布在稀树草原区。
叶是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
其形态生长特征是对环境中的光、温、水、肥等生态因子综合适应的结果。
根据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光照与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佳大小。
图1为“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图”,图2为“不同光照和湿度组合条件下植物的最佳叶片大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1,判断最佳的叶面积为( )A.甲B.乙C.丙D.丁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光照不变,在有光条件下,叶片随湿度的降低而减小B.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随光照的降低而减小C.在沙漠地区,植物叶片小,以减少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D.在热带雨林区,植物叶片大,以增加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解析】:3.选C。
4.选B。
第3题,据据图可知随着叶面积的增大,植物蒸腾耗水持续增大,而光合收益增长到峰值后降低,所以最佳的叶面积为光合收益与蒸腾耗水相差最大点。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主要板块边界和地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主要板块边界及地貌一、典例引领读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和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A.山地 B.平原 C.裂谷 D.盆地2.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②地位于非洲板块 B.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块C.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 D.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裂谷、地壳不稳【答案】1.A 2.C【解析】1.①为两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多形成褶皱山。
故选A。
2.②为美洲板块,③为非洲板块,②③之间为生长边界,两地之间距离会不断扩大;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故选C。
二、考点讲解主要板块边界及地貌三、考点训练下面的左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右图示意左图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左上图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南半球,湖泊对河流能够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B.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发源地C.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2.若左上图中河流主要依靠雨水补给,当正常年份河流水量最大时A.亚欧大陆受冷高压控制 B.我国北方秋高气爽C.台湾沿海地区处于台风活动频繁期 D.我国东部沿海盛行东南季风【答案】1、C 2、A某地储水变化量为该地水量收入与支出之差,下图为四个不同流域多年平均储水变化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事象符合图中②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是()A.红壤 B.橄榄种植园C.游牧业D.斑马、长颈鹿4.下列符合图中④地区典型地貌的是()A.雅丹地貌 B.峰林地貌C.角峰、冰斗、型谷D.丹霞地貌【答案】3、B 4、A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
下图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
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民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民居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总结高考地理中的民居知识点。
一、民居类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居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各有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以院落式的四合院为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文化。
而南方水乡地区则以水上建筑为主,如江南的围屋和扬州的独院等。
西南地区以土坯房和木结构多见,而西北地区则以蒙古包为代表。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反映了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二、民居与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海洋气候地区的民居常常采用木结构,并设置一些特殊的建筑形状,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深埋地下、建设密闭的特殊形式,以避免夏日的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袭。
不同的地理环境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民居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民居对文化的体现民居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往往构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如吉祥的门楼、传统的庭院、建筑物上的彩绘等。
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民居与社会经济民居建设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民居常常以农舍、农庄等为主,体现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在工业城市地区,高层建筑、公寓等则更为常见,代表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
五、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考察民居知识点时,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环境等相关问题。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国民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但各国各地也有独特的民居风格。
例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日本的传统民居“榻榻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的茅草屋则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一、典题示例一、典题示例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回答下列问题。
(1)(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
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
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
(2)(2)简述巴拉顿湖形成的主要过程。
简述巴拉顿湖形成的主要过程。
简述巴拉顿湖形成的主要过程。
(3)(3)与甲河段相比与甲河段相比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素养链接】【素养链接】[解法指导解法指导] ]提:①匈牙利境内大半范围为东部的匈牙利大平原匈牙利境内大半范围为东部的匈牙利大平原,,中部为山脉和巴兰尼亚丘陵兰尼亚丘陵,,全境地势起伏较小。
②据图和图例可知据图和图例可知,,巴拉顿湖周边为断块山断块山,,所以湖泊的形成应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所以湖泊的形成应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即地壳下沉雨水汇集而成湖泊。
③甲河段流经山区甲河段流经山区,,落差大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流速快,,流域面积小流域面积小,,流量小流量小,,且纬度高且纬度高,,结冰期较长结冰期较长;;而乙河段流经平原而乙河段流经平原,,河流流速慢河流流速慢,,流域面积大面积大,,支流多支流多,,汇水量大汇水量大,,流量大流量大,,且纬度低且纬度低,,结冰期短。
结冰期短。
调: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应从地形类型和分布区域地形特征的描述应从地形类型和分布,,以及地势高低起伏状况角度分析。
河流的水文特征应从流速、流量、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分析。
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分析。
答案答案:(1):(1):(1)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北部为山地北部为山地,,面积小面积小,,多流水侵蚀地貌;南部为平原南部为平原,,面积大面积大,,多流水堆积地貌多流水堆积地貌;;地势是北高南低地势是北高南低;;冰川地貌广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常见的地质构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常见的地质构造一、知识讲解1.常见的地质构造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二、考点分析考向一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表答案 C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判断C -D -S -S -D -C 岩层年龄由新到老,然后由老到新,即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
其中A 只是岩层倾斜,不能判断地质构造;B 岩层年龄顺序与题意不符,不正确;D 为向斜,不符合题意。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2.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答案C解析图中显示了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运动的方向。
首先根据图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名称。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因受挤压比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而保留下来,成为山地,B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故D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因为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
考向二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实践意义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3~4题。
3.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4.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山地和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山地和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知识讲解读某区域图,回忆下列知识。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大,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较多。
(2)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3)图中表示山区聚落的是a,表示平原地区聚落的是b。
(填“a”或“b”)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地形影响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3)地形影响交通线路走向: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上,密度小。
(2)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密度较小。
(3)平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上,密度大。
二、考点分析考向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1.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答案 A解析该区域冬季漫长,受到冻融作用的强烈影响,阳坡冬季白天受到的太阳辐射比阴坡多,昼夜温差比阴坡大,导致冻融作用比阴坡大,而冻融作用越强对建筑物地基的破坏越大,因此居民点阴坡多于阳坡。
阴坡为北坡,为西北风的迎风坡,气候寒冷,不利于牲畜越冬;采光条件差。
考向二地形对交通的影响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
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
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
读图,回答2~3题。
2.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双选)()A.多断崖、深谷B.多石灰岩溶洞C.多高山、陡坡D.多角峰、U形谷3.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双选)()A.减轻冰川的危害B.减轻冻土的危害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答案 2.AC 3.CD解析第2题,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桥隧是克服的哪一种不利条件。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一、知识讲解1.“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评价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二、经典高考试题1.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1)~(2)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而且城市之间相互独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一、知识讲解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⑴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生物一地貌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二、高考经典试题1.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
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
故选B。
答案B2.《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⑴〜(2)题。
(1) “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利用古代经典散文叙述来分析地形地貌特点的能力。
古文描述的是群山环绕的疏朗空旷之地,地形可能为山间盆地。
第(2)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通过题意可知“桃花源”这种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其形成与山间盆地的独特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答案(1)C (2)A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和地理特征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和地理特征一、知识讲解位置范围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之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山以东祁连山东端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云南东部,大部位置范围界线天山以南,山以北天山以北,泰山以南西山,祁连山,仑山横断山与巫山,秦贵高原之间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
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北依燕山,南到淮河,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黄海长江中下游平巫滨,沿江分布,地域狭长。
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1)~(3)题。
(1)关于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空间变化及其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A.西北向东南减小风力堆积作用 B.西北向东南减小流水堆积作用C.东南向西北减小风力侵蚀作用 D.东南向西北减小流水侵蚀作用(2)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的生存环境,其中“恶水”是指该区域A.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水质恶化的河流 B.多沙少水的河流C.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富营养化严重的河流 D.经常泛滥的河流(3)该区域建有大量的堤坝,其主要作用是A.发电灌溉 B.防洪抗旱 C.调节气候 D.拦沙蓄水【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示地区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土壤颗粒物是随着西北风从我国西北内陆及中亚沙漠地区迁移而来,随着风速的降低,颗粒物粒径较大的先沉积下来,而颗粒物粒径较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物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含沙量较大,所以称为“恶水”。
第(3)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图示区是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
位于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
区域植被覆盖差,水土保持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
河流建造堤坝是为了拦沙蓄水,以防止水土流失。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一、知识讲解1.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二、经典高考试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岛礁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
右图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0分)答案独特性:热带海域风光;岛礁(珊瑚礁)景观。
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用品供给;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2.下图是中国部分重点旅游城市欧美入境旅游联系图,箭头指向表示境外游客在某城市旅游后的流向。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形成桂林山水景观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
为保护桂林山水旅游环境,请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
解析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的溶蚀作用。
优质的地质地貌,尤其是一些奇特的地质地貌,往往是几万年,乃至上百万年大自然的变化所形成的,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从旅游开发到旅游业经营的全过程均应加以保护,具体措施主要有: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合理疏散旅游人流;减少山地旅游垃圾滞留量;保护山地原有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防治周边的工业生产企业带来的污染与破坏等。
答案流水侵蚀(溶蚀)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缓解环境压力;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企业;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桂林山水的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3.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写出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及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6分)解析丽江古城旅游业不利的区位因素主要是远离东部发达地区,距客源较远。
古建筑现在主要存在被毁和过度利用等问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知识讲解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2.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二、经典高考试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
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答案 C解析A、B和D选项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均有其合理性,但不符合题干要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跟踪训练读传统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B、图乙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C、图甲模式有利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D、图乙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2、下列哪组生产方式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B、杭州研制成功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D、海尔集团研制成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1、D2、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结合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异,并能结合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况即可判断。
1.直接根据两图的经济发展特征可判断,图甲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图乙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正确。
2.不可降解包装材料的使用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故C项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考点:本题考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措施。
3、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华北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主要考查考生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的认知水平。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一、知识讲解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图完成1~3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2.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3.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A.a-b-c B.b-c-aC.c-a-b D.b-a-c答案 1.B 2.D 3.C解析第1题,设问是“初期阶段”,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观察三条曲线变化,运用排除法即可判断第三产业处于下降趋势;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
第2题,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第3题,结合三角坐标图,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三、跟踪训练中国邮政曾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民居建筑不仅反映了各地风俗,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一、典题示例“巍巍祁连百丈雪,悠悠走廊千里春”。
这把映了热量与水分等因素对地处西北内陆的祁连山自然景观的深刻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1.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热带、亚热带自然景观不同,祁连山北麓呈现出的是温带自然景观。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种差异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4分)2.祁连山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呈现巨大差异,东段以森林为主、中段以草原居多、西段则多为荒漠。
这种差异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简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6分)3.祁连山中段,山麓水草丰美,低坡林木葱茏,高坡草甸茵茵,山顶白雪皑皑,这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简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分)4.简释祁连山冰川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关系,并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祁连山冰川及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6分)答案:1.因素:纬度或热量(2分);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2分)2.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2分);原因: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由东向西逐渐变弱(2分),降水量逐渐降低(2分)。
3.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2分);原因:随海拔高度的上升,热量和水分都发生变化,自然景观也随之变化。
(2分)4.关系: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农业发展的水资源紧缺,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是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的主要水源。
(2分);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淡水量趋于减少(2分),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面临的水源危机将逐渐加重(2分)。
5.能源资源储量大,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较充沛。
(任答两点,每点2 分,共4分)二、知识梳理一.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三、跟踪训练下图为局部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e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地形C.土壤地形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地形大气水文土壤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判断。
2023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维导图:植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维导图】[典题精研][典例1]“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
在索科特拉岛(1 800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
读图,完成(1)~(2)题。
(1)索科特拉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A.热带雨林B.热带季雨林C.热带草原D.热带荒漠(2)“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可有利于()A.储水B.散热C.耐寒D.防沙[图解思路][答案](1)__D__(2)__A__[感悟核心素养]区域认知根据索科特拉岛的经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从区域认知上可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进而判断植被类型综合思维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运用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特点),判断植被形态的成因及作用1.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地区主要作用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的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道路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3.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表所示: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涵养水源,保育土壤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
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防风固沙,减轻灾害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影响因素植物形态或分布指示作用热量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不同温度带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不同海拔水分湿生植物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水湿环境旱生植物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干旱环境光照喜光植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光照充足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光照不足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一、知识讲解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5)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因为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二、考点分析考向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答案 1.AD 2.AC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所致,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
三、跟踪训练中高纬度湖泊水体的温度、溶解氧等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和季节变化,湖水中的溶解氧来源于大气和水草、水藻的光合作用。
2024年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总结一、地理观点和方法1.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和学科特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空间和时间的概念-空间和时间的特征、尺度和层次-地形图、地理图、卫星遥感图等地理信息图的阅读和制作3.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实地考察和调查-统计资料分析-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二、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类型-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原因和机制-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特点和影响2.地球表层要素和地貌-地表水系和地貌的类型-气候和地貌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和改造3.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巴西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4.海洋资源-地球表面积大部分是海洋的原因和特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5.地球的大气环境-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三、人文地理环境1.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改变-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2.人口与城市-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全球和中国特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体系的特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3.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农业区位理论和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4.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和特点-工业发展的区位规律和影响因素5.交通与通讯-交通运输方式的演变和特点-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对通讯方式的影响6.资源与环境保护-资源的类型和分布-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路径选择和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措施四、区域地理环境1.世界自然地理区划-自然地带的划分-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划2.世界人文地理区划-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的分布特点-典型的人文地理区划3.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区划-中国的地理位置、形态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资源分布4.中国的人文地理条件和地理区划-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地域-中国的人文地理区划和经济活动分布五、全球性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2.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全球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挑战3.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和特点-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全球化与国际关系以上为____年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建筑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典例分析
永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
永定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
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
早在2008年永定土楼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36处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成功后大量游客蜂拥而至,近年来永定土楼每年接待境内外游客数量超过600万人。
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加,永定土楼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任务。
下左图为永定田坑土楼群,下右为土楼内部景观。
请指出土楼古建筑遗产保护中应重点防范的灾害(至少写两种)并为促进永定土楼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答案】灾害:火灾、水灾、虫灾
对策建议:开发旅游衍生产品,丰富旅游内容;加大对土楼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充分借力“世遗”品牌效应,发掘土楼文化内涵;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规模,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解析】
“福建土楼”所在区域周边一重山范围内应当做好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严格保护古树名木,预防火灾蔓延以及禁止引进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协调的外来植物物种,预防虫灾。
措施可以从宣传、开发保护、品牌、限定游客数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去谈。
二、知识延伸
土楼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
建议由政府部门介入牵头,通过招投标、举办创意设计大赛等形式,吸引一些创意设计企业开发富有创意、能够体现华安本土文化资源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尤其是能够体现华安土楼文化、玉石文化和铁观音茶文化的具有“华安三宝”特色的相关产品,充实土楼的旅游纪念品市场。
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制作宣传片介绍
土楼文化、茶文化,提高公众认知度;通过参加各种旅游文化节,或各种旅游推介会推广华安土楼旅游项目;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对景区公共基础设施老旧、数量不足等问题,政府部门应组织专项基金,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土楼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借力“世遗”的品牌效应,大力发掘土楼历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土楼文化生态旅游,加快华安土楼迈向世界的步伐。
三、跟踪训练
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
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
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
据此完成1~2题。
1.该镇位于
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
D.山东省
2.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A.寒潮
B.台风
C.泥石流
D.冰雹
【答案】1.C2.B
【解析】1.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地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说明位于山地丘陵地区。
房屋多用石块砌成,说明该地可供建筑的岩石丰富,屋顶瓦片压着石块,说明风力较大,该地有东方好望角之称,由此可以推断该地位于我国浙江,C项正确;故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
2.由上题分析可知,该镇位于浙江,夏秋多台风,风力较大,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台风,B项正确;故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19届高三第九次月考)某科技工作者在重庆市奉节县进行野外考察时偶然发现一栋特别的民房(见图1)。
该民房一层修建于1960年,主要使用石料和石灰为主材,二层修建于2010年,主要使用水泥及水泥空心砖为主材,石料、石灰、
水泥的最终原料都是石灰岩(生产流程见图2)。
据此完成3—5题。
图 2
3.推测上世纪60年代修建该民房时不直接使用水泥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该家庭劳动力不足B.资金条件有限
C.水泥生产技术水平有限D.石料取材便捷
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泥生产对石灰岩品位(有用成分的含量)的要求不断降低,奉节县2015—2017年的水泥产量却大幅度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
A.石灰岩原料不足B.水泥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
C.开采石灰岩引发生态破坏D.当地水泥生产产业升级
5.虽然由石灰岩生产石头纸的经济效益高且优点突出,但是奉节县并没有选择大力发展石头纸产业,而是利用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是A.经济效益更高B.社会效益更高C.减少生态破坏D.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3. A 4. C 5. B
【解析】
3.由材料可知,石灰和石料的获取难度较小,技术要求不高,成本就较低,故资金条件有限、水泥生产技术水平有限和石料取材便捷是不直接使用水泥的原因,该家庭劳动力不足最不可能。
4.水泥生产对石灰岩品位(有用成分的含量)的要求不断降低,石灰岩原料充足,水泥生
产成本下降。
水泥生产产业属于粗放产业,升级可能性小。
地处山区,开采石灰岩引发生态破坏。
5.利用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既可以减少生态破坏,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获得更高经济效益,最终获得更高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