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种态度

合集下载

仰视俯视平视的三种人生态度

仰视俯视平视的三种人生态度

仰视俯视平视的三种人生态度
1. 仰视态度
仰视态度,就是以发展视野,居高临下的看问题,把事情放到更宏观
的角度来看待,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从高处望下去。

仰视态度的人,注
重从宏观上把握进行思考和判断,他的进取心非常的强烈,乐观至上,坚信梦想达成的可能性。

拥有仰视态度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
会坚持不懈地拼搏不懈努力,即使面对各种坎坷困惑,也会学会在有
限的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

2. 俯视态度
俯视态度就是看问题不从宏观,而是从微观,具体,节奏慢一些的思
考角度,仔细看待,搞清楚每一个细节。

只有了解,把握了事情的细节,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只遵循高层施加的任务而做。

拥有俯视
态度的人,注重从微观上把握,把握具体实现切实可行的思考方向,
做实事,看实情,关注细节,是你成功的秘诀。

3. 平视态度
平视态度,就是坚持客观,理性,公正正义的态度,正视生活,正视
事件,正视结果。

客观的思维,一定的无私,去接受多样现实,不偏
不倚,能够独立思考,避免情绪化,有自己的观点,又有公平的判断,去客观分析,更靠谱的做出决策。

拥有平视态度的人,可以在每一件
事上,克服自私情感,一定要把一件事情看透,去做出最客观的判断,不指望结果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只希望做出最客观的决定,来完成自
己的使命。

三种人生态度

三种人生态度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人生的三种态度

人生的三种态度

人生的三种态度“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

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难免于笼统。

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

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

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

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

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

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

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

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

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

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

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

人生的三种态度和观点

人生的三种态度和观点

人生的三种态度和观点对待人生,不过三种态度和观点:悲观、乐观和辩证观。

态度改变人生,观点决定成败。

态度影响观点,观点也影响态度,态度与观点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态度是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对人、事、物、观念等等的评价,以认知、情感和行为为基础并受其影响。

观点即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也是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观点,有什么样的观点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

曾在《龙门阵》月刊上看到过一篇关于三个商人庙墙题诗的故事,很有哲学辩证意味,值得一读。

从前,古时有一商人出门在外,仅着手中有些钱财,经常出没烟花柳巷。

一日,商人和一公子哥为争夺一位妓女,竟厮打起来。

商人一失手,将公子哥从楼上推下,造成重残,因此被官府判刑三年。

三年期满,商人已是妻离子散,家财全无,只好栖身一古庙。

夜深人静,商人回想起这几年遭遇,皆因酒色财气引起,遂感慨万端,在庙墙上题诗一首:“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剔骨钢刀,气是下山猛虎,财是惹祸根苗。

”数月后,又一商人为避雨来到古庙,偶见墙上所题之诗,大不以为然,便取出纸笔,在旁另写了一首:“无酒毕竟不成席,无气处处受人欺,无财谁肯早早起,无色世上人渐稀。

”日后,另有商人路过此地,见墙上所题之诗,玩味再三,觉得虽各有道理,却都失之偏颇,不够全面。

沉吟了一会儿,在庙墙上题诗道:“饮酒不醉方为高,见色不迷真英豪,非分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

”第一个商人因判过刑,对人生持消极的态度,仿佛把人生和这个世界都看透了,这是一种对人生悲观的态度。

第二个商人应该是在生意场上一帆风顺,反映出积极向上的思想,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第三个商人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的人,对人生和世界有比较冷静的认识和看法,既不悲观也不乐观,是一种辩证的观点和态度。

王国维先生也曾有过“人生三境界”的人生境界说: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种态度看人生

三种态度看人生

三种态度看人生
人生可以三种以观—悲观、乐观和达观态度。

悲观的人,在山脚看世界,看到崎岖起伏;乐观的人,在山腰看世界,看到柳暗花明;达观的人,在山顶看世界,看到天宽地广。

悲观的人说:「人生像一杯苦酒,浓淡都苦涩。

」乐观的人说:「人生像一杯美酒,点滴皆芬芳。

」达观的人说:「人生像一杯清泉,冷暖都心爽。


悲观的人,看到花儿残谢的悲伤;乐观的人,看到花朵盛开的灿烂;达观的人,看到花果结实的希望。

悲观的人,见到人生的生老病死;乐观的人,见到人生的甘甜喜乐;达观的人,见到人生的春夏秋冬。

悲观的人,叹人生步步走向死亡;乐观的人,赞人生步步迈上顶峰;达观的人,悟人生步步回归自然。

悲观的人,趋缩于阴暗一角;乐观的人,迎向那光明一面;达观的人,则横跨悠游二界。

悲观的人,埋怨风向;乐观的人,等待风向;达观的人,调整风帆。

悲观的人,用加法生活,平添劳苦;乐观的人,用减法生活,去除忧伤;达观的人,用除法生活,分享喜乐。

金太阳联考作文人生三态

金太阳联考作文人生三态

金太阳联考作文人生三态我们每个人对待人生,都有不同的态度。

我想说的这三种态度是:积极乐观、勇于接受挑战、珍惜当下。

第一个态度是积极乐观。

什么叫积极乐观呢?就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开朗、正面的方式去面对。

有句古语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个道理就是说,任何一件大事情的发生,都是逐渐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

所以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太难过,要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定能扭转乾坤!记得有一次,我考了一门课的期末考试 ,结果考砸了。

当时我很难过,感觉这门课就这样被我拖累了。

不过妈妈安慰我说:"宝贝儿,只要你从这次失利中汲取教训,下次一定能行的!"妈妈的话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果然,我按照妈妈说的那样去做,第二次就考了一个很好的成绩。

看吧,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人生是多么重要!第二个态度是勇于接受挑战。

什么人生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呢?面对挑战,我们不能躲躲闪闪,而要积极主动地去迎接。

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纷呈,充满乐趣!我的同学小明就是一个勇于挑战的人。

去年暑假,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夏令营。

营里的活动可不简单,有攀岩、野外拓展、生存训练等等。

小明一开始觉得太难了,差点就想放弃。

不过他最终还是咬紧牙关,勇敢地挑战了每一项活动。

结果他不但全部通过了,而且还学到了很多知识,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小明就是因为勇于挑战,所以收获满满!第三个态度是珍惜当下。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短暂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眼下所拥有的一切。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未来的将来自己也会去把握。

重要的是好好活在当下,过有意义的每一天。

前不久,我家的狗狗去世了,我们全家人都很难过。

爷爷就和我说:"孩子,狗狗现在不在了,我们当然会想它,但也不能够太伤心。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过度悲伤于事无补。

我们应该感谢它曾经带给我们的快乐时光,并好好珍惜眼下彼此还在一起的日子。

"爷爷的这番话让我醒悟过来,珍惜当下的日子是多么重要。

初中语文文摘(人生)三种人生态度

初中语文文摘(人生)三种人生态度

三种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

依中国的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竟难免于笼统。

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

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

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

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

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

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觉得人生太无意思。

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

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

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

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

三种态度(1)

三种态度(1)

三种态度
人生有三態,悲觀、樂觀與達觀。

悲觀的人在山腳看世界,看到幽冥小徑;樂觀的
人在山腰看世界,看到柳暗花明;達觀的人在山頂看世界,看到天廣地清。

悲觀的人說:人生像一杯苦酒,清濁均苦澀。

樂觀的人說:人生像一杯美酒,點滴皆芬芳。

達觀的人說:人生像一杯清泉,冷暖都清涼。

悲觀的人看到花謝的悲傷;樂觀的人看到花開的燦
爛;達觀的人看到花果的希望。

悲觀的人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
樂觀的人見到人生的甘甜喜樂;達觀的人見到人生的春夏秋冬。

悲觀的人嘆人生步步走向死亡;
樂觀的人讚人生步步邁上尖端;達觀的人悟人生步步回歸自然。

悲觀的人趨向陰暗一角;樂觀的人迎向光明一面;達觀的人橫跨陰陽二界。

悲觀的人埋怨
風向樂觀的人等待風向;達觀的人調整風帆。

悲觀的人用加法生活,平添勞苦;
樂觀的人用減法生活,減少憂傷;達觀的人用除法生活,分享喜樂。

您選擇哪一种态度呢……?祝您新的一周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

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难免于笼统。

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

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

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

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

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

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

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

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

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

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

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

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

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

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

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

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

其实并不严重。

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

“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

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

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

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

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

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

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

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

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

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
亦皆此意。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

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

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

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则郑重较难,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觉得很不容易。

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

即以我言,亦恰如此。

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

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

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

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