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领导干部国学读本》之廉俭篇

《领导干部国学读本》之廉俭篇

奢则不逊奢则不孙,简则故。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题解】孔子认为过于奢侈和过于节俭,都是不好的;只有符合礼的奢侈程度,才是合适的。

退而求其次,则宁可节俭也不奢侈。

俭而不吝可俭而不可吝已。

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题解】这里谈的仍是节俭要合乎礼仪、适度得中的原则。

我则好诈恶衣薄食,少思寡欲,今人以为诈,我则好诈焉。

(隋.王通《中说.事君》)【题解】王通主张节俭寡欲,时人谓之为诈。

他直言如果这是虚伪的话,自己即使承负虚伪的“恶名”也无所谓。

求免天下之疑天下之人,其所以力为忠心廉洁之行者,未必其心安之以为当然,盖将以求免乎天下之疑也;故虽矫亢过惜,舍利就害,而不敢惮焉。

一节之疑,足以伤其终身之信,此固人情之所甚惧也。

(宋.叶适《水心别集》卷之二《财计下》)【题解】舆论有时候的确可以起到监督作用,而切实可行的廉政制度更不可或缺。

要善于运用社会舆论监督来营造廉洁为荣、贪腐为耻的约束机制。

尚廉一曰尚廉,谓甘心淡薄,绝意纷华,不纳苞苴,不受贿赂,门无请谒,身远嫌疑,饮食宴会稍以非义,皆谢却之。

(元·徐元瑞《吏学指南·吏员三尚》)【题解】“廉”之于官吏,并不是悬义过高、遥不可及的标准。

朴素的人生追求,不收不义9之财,不办违规之事,不赴功利之宴,是居官清廉的基本要求;反之也是走向贪腐的开端。

何为奢侈何为奢侈?其甚者,倡优也,酒肆也,机坊也。

倡优之费,一夕而中人之产;酒肆之费,一顿而终年之食;机坊之费,一衣而十夫之暖。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题解】在资源浪费严重的今天,黄宗羲对于奢侈的界定足以警醒每一个人。

而官员尤其应坚守廉洁,拒绝腐化,因为很多腐败就是从追逐物质享受开始的。

太俭则悭俭虽美德,然太俭则悭。

自度所处之地,如应享用十分者,只享用七八分,留不尽之意以养福可也。

学而第一国学机 2054曲目目录(电子版)

学而第一国学机 2054曲目目录(电子版)

0001《论语》学而第一0002《论语》为政第二0003《论语》八佾第三0004《论语》里仁第四0005《论语》公冶长第五0006《论语》雍也第六0007《论语》述而第七0008《论语》泰伯第八0009《论语》子罕第九0010《论语》乡党第十0011《论语》先进第十一0012《论语》颜渊第十二0013《论语》子路第十三0014《论语》宪问第十四0015《论语》卫灵公第十五0016《论语》季氏第十六0017《论语》阳货第十七0018《论语》微子第十八0019《论语》子张第十九0020《论语》尧曰第二十0021《老子》老子第一章0022《老子》老子第二章0023《老子》老子第三章0024《老子》老子第四章0025《老子》老子第五章0026《老子》老子第六章0027《老子》老子第七章0028《老子》老子第八章0029《老子》老子第九章0030《老子》老子第十章0031《老子》老子第十一章0032《老子》老子第十二章0033《老子》老子第十三章0034《老子》老子第十四章0035《老子》老子第十五章0036《老子》老子第十六章0037《老子》老子第十七章0038《老子》老子第十八章0039《老子》老子第十九章0040《老子》老子第二十章0041《老子》老子第二十一章0042《老子》老子第二十二章0043《老子》老子第二十三章0044《老子》老子第二十四章0045《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0046《老子》老子第二十六章0047《老子》老子第二十七章0048《老子》老子第二十八章0049《老子》老子第二十九章0050《老子》老子第三十章0051《老子》老子第三十一章0052《老子》老子第三十二章0053《老子》老子第三十三章0054《老子》老子第三十四章0055《老子》老子第三十五章0056《老子》老子第三十六章0057《老子》老子第三十七章0058《老子》老子第三十八章0059《老子》老子第三十九章0060《老子》老子第四十章0061《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0062《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0063《老子》老子第四十三章0064《老子》老子第四十四章0065《老子》老子第四十五章0066《老子》老子第四十六章0067《老子》老子第四十七章0068《老子》老子第四十八章0069《老子》老子第四十九章0070《老子》老子第五十章0071《老子》老子第五十一章0072《老子》老子第五十二章0073《老子》老子第五十三章0074《老子》老子第五十四章0075《老子》老子第五十五章0076《老子》老子第五十六章0077《老子》老子第五十七章10078《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0079《老子》老子第五十九章0080《老子》老子第六十章0081《老子》老子第六十一章0082《老子》老子第六十二章0083《老子》老子第六十三章0084《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0085《老子》老子第六十五章0086《老子》老子第六十六章0087《老子》老子第六十七章0088《老子》老子第六十八章0089《老子》老子第六十九章0090《老子》老子第七十章0091《老子》老子第七十一章0092《老子》老子第七十二章0093《老子》老子第七十三章0094《老子》老子第七十四章0095《老子》老子第七十五章0096《老子》老子第七十六章0097《老子》老子第七十七章0098《老子》老子第七十八章0099《老子》老子第七十九章0100《老子》第八十章0101《老子》第八十一章0102《大学》大学第一章0103《大学》大学第二章0104《大学》大学第三章0105《大学》大学第四章0106《大学》大学第五章0107《大学》大学第六章0108《大学》大学第七章0109《大学》大学第八章0110《大学》大学第九章0111《大学》大学第十章0112《大学》大学第十一章0113《大学》大学第十二章0114《中庸》中庸第一章0115《中庸》中庸第二章0116《中庸》中庸第三章0117《中庸》中庸第四章0118《中庸》中庸第五章0119《中庸》中庸第六章0120《中庸》中庸第七章0121《中庸》中庸第八章0122《中庸》中庸第九章0123《中庸》中庸第十章0124《中庸》中庸第十一章0125《中庸》中庸第十二章0126《中庸》中庸第十三章0127《中庸》中庸第十四章0128《中庸》中庸第十五章0129《中庸》中庸第十六章0130《中庸》中庸第十七章0131《中庸》中庸第十八章0132《中庸》中庸第十九章0133《中庸》中庸第二十章0134《中庸》中庸第二十一章0135《中庸》中庸第二十二章0136《中庸》中庸第二十三章0137《中庸》中庸第二十四章0138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10139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20140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30141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40142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50143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60144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70145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80146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10147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20148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30149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40150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50151 《庄子》梁惠王章句下60152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10153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20154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30155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120156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2 0157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1 0158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2 0159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3 0160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4 0161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1 0162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2 0163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3 0164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4 0165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5 0166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6 0167 《孟子》离娄章句上1 0168 《孟子》离娄章句上2 0169 《孟子》离娄章句上3 0170 《孟子》离娄章句上4 0171 《孟子》离娄章句上5 0172 《孟子》离娄章句下1 0173 《孟子》离娄章句下2 0174 《孟子》离娄章句下3 0175 《孟子》离娄章句下4 0176 《孟子》离娄章句下5 0177 《孟子》离娄章句下6 0178 《孟子》离娄章句下7 0179 《孟子》万章章句上0180 《孟子》万章章句下1 0181 《孟子》万章章句下2 0182 《孟子》告子章句上10183 《孟子》告子章句上20184 《庄子》告子章句上30185 《孟子》告子章句上40186 《孟子》告子章句上50187 《孟子》告子章句上60188 《孟子》告子章句上70189 《孟子》告子章句上80190 《孟子》告子章句下10191 《孟子》告子章句下20192 《孟子》告子章句下30193 《孟子》告子章句下40194 《孟子》尽心章句上10195 《孟子》尽心章句上20196 《孟子》尽心章句上30197 《孟子》尽心章句上40198 《孟子》尽心章句上50199 《孟子》尽心章句上60200 《孟子》尽心章句上70201 《孟子》尽心章句上80202 《孟子》尽心章句上90203 《孟子》尽心章句上100204 《孟子》尽心章句下10205 《孟子》尽心章句下20206 《孟子》尽心章句下30207 《孟子》尽心章句下40208 《孟子》尽心章句下50209 《孟子》尽心章句下60210 《孟子》尽心章句下70211《弟子规》弟子规10212《弟子规》弟子规20213《弟子规》弟子规30214《弟子规》弟子规40215《弟子规》弟子规50216《三字经》三字经0217《百家姓》百家姓0218《千字文》千字文0219《庄子》逍遥游0220《庄子》齐物论0221《庄子》养生主0222《庄子》大宗师0223《庄子》应帝王0224《庄子》天下0225《诗经》国风.鄘风载驰0226《诗经》国风.邶风北门0227《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0228《诗经》国风.邶风谷风0229《诗经》国风.邶风击鼓0230《诗经》国风.邶风简兮0231《诗经》国风.邶风静女0232《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0233《诗经》国风.邶风日月30234《诗经》国风.邶风式微0235《诗经》国风.邶风新台0236《诗经》国风.邶风雄雉0237《诗经》国风.邶风燕燕0238诗经》国风.邶风终风0239《诗经》国风.王风采葛0240《诗经》国风.王风大车0241《诗经》国风.王风葛藟0242《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0243《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0244《诗经》国风.王风黍离0245《诗经》国风.王风兔爰0246《诗经》国风.卫风硕人0247诗经》国风.卫风伯兮0248《诗经》国风.卫风河广0249《诗经》国风.卫风考槃0250《诗经》国风.卫风氓0251《诗经》国风.卫风木瓜0252《诗经》国风.卫风淇奥0253《诗经》国风.卫风竹竿0254《诗经》国风.鄘风柏舟0255《诗经》国风.鄘风君子偕老0256《诗经》国风.鄘风桑中0257《诗经》国风.鄘风载驰0258《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0259《诗经》国风.召南小星0260《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0261《诗经》国风.周南关雎0262《诗经》国风.周南卷耳0263《诗经》国风.周南桃夭0264《诗经》国风.周南兔置0265《诗经》国风.周南苤苢0266《诗经》国风.周南汉广0267《诗经》国风.召南鹊巢0268《诗经》国风.召南采蘋0269《诗经》国风.召南甘棠0270《诗经》国风.召南行露0271《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雷0272《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0273《诗经》国风.豳风东山0274《诗经》国风.豳风伐柯0275《诗经》国风.大雅生民0276《诗经》国风.小雅白驹0277《诗经》国风.小雅采薇0278《诗经》国风.小雅常棣0279《诗经》国风.小雅鹤鸣0280《诗经》国风.小雅鹿鸣0281《诗经》国风.小雅斯干0282《诗经》国风.小雅庭燎0283《诗经》国风.郑风缁衣0284《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0285《诗经》国风.郑风叔于田0286《诗经》国风.郑风女日鸡鸣0287《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0288《诗经》国风.郑风萚兮0289《诗经》国风.郑风褰裳0290《诗经》国风.郑风丰0291《诗经》国风.郑风风雨0292《诗经》国风.郑风子衿0293《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0294《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0295《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0296《诗经》国风.郑风溱洧0297《诗经》国风.齐风敝笱0298《诗经》国风.魏风十亩之间0299《诗经》国风.魏风伐檀0300《诗经》国风.唐风绸缪0301《诗经》国风.唐风葛生0302《诗经》国风.秦风蒹葭0303《诗经》国风.秦风黄鸟0304《诗经》国风.秦风无衣0305《诗经》国风.陈风衡门0306《诗经》国风.陈风月出0307《诗经》国风.豳风鴟鸮国学励志系列之经书之首《易经》0308《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0309《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40310《易经》系辞上传第三章0311《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0312《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0313《易经》系辞上传第六章0314《易经》系辞上传第七章0315《易经》系辞上传第八章0316《易经》系辞上传第九章0317《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0318《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0319《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二章0320《易经》系辞-间奏0321《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0322《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0323《易经》系辞下传第三章0324《易经》系辞下传第四章0325《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0326《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0327《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0328《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0329《易经》系辞下传第九章0330《易经》间奏0331《易经》说卦传第一章0332《易经》说卦传第二章0333《易经》说卦传第三章0334《易经》说卦传第四章0335《易经》说卦传第五章0336《易经》说卦传第六章0337《易经》说卦传第七章0338《易经》说卦传第八章0339《易经》说卦传第九章0340《易经》说卦传第十章0341《易经》说卦传第十一章0342《易经》间奏0343《易经》序卦传10344《易经》序卦传20345《易经》间奏0346《易经》杂卦传0347《易经》尾声.国学励志系列《左传》《史记》0348《左传》郑伯克段于鄢0349《左传》周郑交质0350《左传》石碏谏宠州吁0351《左传》臧僖伯谏观鱼0352《左传》郑庄公伐许0353《左传》季梁谏追楚师0354《左传》曹刿论战0355《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0356《左传》宫之奇谏假道0357《左传》阴饴甥对秦伯0358《左传》介之推不言禄0359《左传》展喜犒师0360《左传》烛之武退秦师0361《左传》崤之战0362《左传》王孙满对楚子0363《左传》楚归晋知罃0364《左传》子产坏晋馆垣0365《左传》子革对楚灵王0366《史记》管鲍之交0367《史记》晏子轶事0368《史记》老子送孔子0369《史记》司马穰苴治军0370《史记》孙子练女兵0371《史记》商君先见0372《史记》甘茂取宜阳0373《史记》孟尝君年少有才0374《史记》毛遂自荐0375《史记》魏公子迎侯嬴0376《史记》完璧归赵0377《史记》将相和0378《史记》赵奢破秦阏与0379《史记》李牧大破匈奴0380《史记》田单火牛阵破燕0381《史记》屈原与《离骚0382《史记》韩信拜将0383《史记》韩信破陈余井陉0384《史记》陆贾出使南越0385《史记》齐桓侯不信医致死50386《史记》石奢,李离执法0387《史记》游侠列传序0388《史记》滑稽故事三则0389《史记》陈涉起义国学励志系列唐诗,宋词0390《唐诗》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王勃0391《唐诗》渡汉江-宋之问0392《唐诗》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佺期0393《唐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0394《唐诗》感遇-陈子昂0395《唐诗》回乡偶书-贺知章0396《唐诗》咏柳-贺知章0397《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0398《唐诗》望月怀远-张九龄0399《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0400《唐诗》凉州词-王之涣0401《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0402《唐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0403《唐诗》过故人庄-孟浩然0404《唐诗》春晓-孟浩然0405《唐诗》宿建德江-孟浩然0406《唐诗》从军行(四首)-王昌龄0407《唐诗》出塞-王昌龄0408《唐诗》芙蓉楼送辛渐0409《唐诗》长信秋词-王昌龄0410《唐诗》闺怨-王昌龄0411《唐诗》观猎-王维0412《唐诗》使至塞上-王维0413《唐诗》山居秋暝-王维0414《唐诗》鹿柴-王维0415《唐诗》竹里馆-王维0416《唐诗》辛夷坞-王维0417《唐诗》鸟鸣涧-王维0418《唐诗》相思-王维0419《唐诗》少年行(二首)-王维0420《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0421《唐诗》渭城曲-王维0422《唐诗》将进酒-李白0423《唐诗》行路难-李白0424《唐诗》长相思-李白0425《唐诗》关山月-李白0426《唐诗》长干行-李白0427《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0428《唐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0429《唐诗》登金陵凤凰台-李白0430《唐诗》送友人-李白0431《唐诗》望庐山瀑布-李白0432《唐诗》早发白帝城-李白0433《唐诗》峨眉山月歌-李白0434《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0435《唐诗》赠汪伦-李白0436《唐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0437《唐诗》独坐敬亭山-李白0438《唐诗》塞下曲-李白0439《唐诗》玉阶怨-李白0440《唐诗》静夜思-李白0441《唐诗》子夜吴歌,秋歌-李白0442《唐诗》横江词-李白0443《唐诗》秋浦歌-李白0444《唐诗》长干曲(二首)-崔颢0445《唐诗》黄鹤楼-崔颢0446《唐诗》凉州词-王翰0447《唐诗》燕歌行-高适0448《唐诗》别董大-高适0449《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0450《唐诗》望岳-杜甫0451《唐诗》兵车行-杜甫0452《唐诗》石壕吏-杜甫0453《唐诗》前出塞-杜甫0454《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0455《唐诗》月夜-杜甫0456《唐诗》春望-杜甫0457《唐诗》蜀相-杜甫0458《唐诗》春夜喜雨-杜甫0459《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0460《唐诗》秋兴八首选二-杜甫0461《唐诗》登高-杜甫60462《唐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0463《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0464《唐诗》逢入京使-岑参0465《唐诗》枫桥夜泊-张继0466《唐诗》寒食-韩翃0467《唐诗》渔父歌-张志和0468《唐诗》滁州西涧-韦应物0469《唐诗》塞下曲(二首)-卢纶0470《唐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0471《唐诗》游子吟-孟郊0472《唐诗》新嫁娘词-王建0473《唐诗》故行宫-王建0474《唐诗》西塞山怀古-刘禹锡0475《唐诗》乌衣巷-刘禹锡0476《唐诗》竹枝词-刘禹锡0477《唐诗》琵琶行-白居易0478《唐诗》卖炭翁-白居易0479《唐诗》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0480《唐诗》问刘十九-白居易0481《唐诗》暮江吟-白居易0482《唐诗》古风(二首)-李风0483《唐诗》江雪-柳宗元0484《唐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0485《唐诗》题诗后-贾岛0486《唐诗》寻隐者不遇-贾岛0487《唐诗》雁门太守行-李贺0488《唐诗》南园-李贺0489《唐诗》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0490《唐诗》致酒行-李贺0491《唐诗》江南春绝句-杜牧0492《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0493《唐诗》山行-杜牧0494《唐诗》赤壁-杜牧0495《唐诗》清明-杜牧0496《唐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0497《唐诗》商山早行-温庭筠0498《唐诗》锦瑟-李商隐0499《唐诗》无题-李商隐0500《唐诗》无题二-李商隐0501《唐诗》马嵬-李商隐0502《唐诗》乐游原-李商隐0503《唐诗》夜雨寄北-李商隐0504《唐诗》江楼感旧-赵嘏0505《唐诗》风李峤0506《宋词选》长相思0507《宋词选》苏幕遮-范仲淹0508《宋词选》渔家傲。

介子推不言禄(4版)

介子推不言禄(4版)

——《左传-僖公24年》
感知——初级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 (1级)
介子推是个什么人? (1级)
理解——中级
介子推为什么认为“文公归晋”
是天命的? (2级)
评判——高级
介子推的观点对不对? (3级)
介子推故事有什么发展?说明 了什么? (3级,选做)
研究——学问

★绵上4

“绵上”有四,那个是真? 请查找研究(4级)
阅读4境界
• 1感知——初级 • 2理解——中级 • 3评判——高级 • 4研究——学问
=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介 子 推
介 母
作者:相传是 左丘明 记录春秋时期 255年历史 史学名著+文 学名著
原文
介子推不言禄(朗读)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 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 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 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 人。”
绵上1




★绵上2

★绵上3
总结
• 1一本书: 《左传》
• 2一个历史人物: 介子推原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学经典三字经课件

国学经典三字经课件

国学经典三字经课件国学经典三字经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读准字音,理解重点的字义,并理解三字经的大意2、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3、学生了解三字经中的小故事,体会故事带来的启发教育意义二、教学内容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三、教授新课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孩子上学学的是那本书吗,2、介绍《三字经》的相关背景《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

[提问:我们班有从河南来的同学吗,]我们的这位老乡,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

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

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

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

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是个老师、父母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3、老师范读,学生倾听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5、学生自由读(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不懂得地方)6、学生举手发言说出自己不懂的读音,字义。

老师板书并解释7、老师逐句讲解句意注释:初:开始。

性:性情,本性。

习:习惯,习性。

苟:如果,假如。

乃:于是。

道:方法,道理。

专:专心致志译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种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才越来越大。

如果不及早的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国学12册课文

国学12册课文

《国学》第十二册第1课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第2课谢太傅盘桓东山南朝宋刘义庆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第3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唐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第4课记承天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5课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国学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国学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二.教学重点难点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

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

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

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

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

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

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

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

显:显达。

志:记载。

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1.问题剖析(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介之推不言禄ppt课件

2介之推不言禄ppt课件
9
• 【辨析】亡,奔。 • “亡赵”& “奔赵” • 【辨析】“遗,亡,失”。 • “荆人有遗弓者。” • “杨子之邻人亡羊”, • “人又亡铁者,意其邻之子”。 • “失道寡助”。
10
• 2、介之推:重耳的微臣。姓介名推,之 是助词。古人在姓名中往往加“之”字, 如《论语》中孟之反,《左传》中宫之 奇。
2
注释
•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3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4
•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 6、衡从其亩。 •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文 选
介之推不言禄
制作:翁春
文学与传媒学院
1
标点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 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 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 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 为己力乎?下议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 难以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 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 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 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 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 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 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13、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名词 用如意动用法,以···为义。
• 14、赏:赏赐、奖赏。奸:邪恶、狡猾。 • 15、蒙:欺。处:同处于朝。

2介之推不言禄汇总

2介之推不言禄汇总

• •

• • •
4、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唯:仅、只。 5、惠:晋惠公夷吾。怀:晋怀公子圉 外:指诸侯国。内:指臣民。 弃:厌弃、丢弃。 6、绝:灭亡。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 •
12、况:连词,何况,况且。表示更进 一层。 13、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名词 用如意动用法,以· · · 为义。 14、赏:赏赐、奖赏。奸:邪恶、狡猾。 15、蒙:欺。处:同处于朝。

• •

• • •
1、“奸王之位,祸孰大焉?” “又奸先王之理。” 2、“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 周西伯。” 3、“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4、“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5、“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6、衡从其亩。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矣。’ 8、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辨析】从,纵。

“从”指“南北方向”、“合纵”及“放 纵”,后来写作“纵”,“纵”是“从” 的区别字。“从”作“随行,侍从”讲, 读“纵”,意思是“使· · · 从”。
从容



• •

1、盗名不如盗货。 2、“季康子患盗。” “大盗移国。”

• •

1、贼夫人之子。 2、使鉏麑贼之。 3、反不讨贼。

国学讲堂

国学讲堂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本周快乐成长讲堂学习的内容是:“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姐妹之间、朋友同学之间“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说话相互忍让了,愤恨自然就消除了。

”中国传统是非常注意兄弟之间的财物分配的,认为兄弟之间的谦让是应该的,而如何谦让得更妙,是很有讲究的。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武,父母早亡,兄弟三人相依为命。

许武是哥哥,对弟弟们特别好,平时种地的时候,哥哥舍不得让弟弟干农活,因为岁数还小,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多少学一点种地的本事。

到了晚上,即便疲惫不堪,也依然坚持亲自教两个弟弟读书。

如果弟弟们不听话,许武也舍不得责打,而是跑到父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嚎啕大哭,以此来感动两个弟弟。

汉朝时选举人才是靠举孝廉的,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度,于是大家举了许武的孝廉。

这个时候,许武做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他把父亲留下的家产分了三份,自己拿走了其中最好的一份。

老百姓们认为:你做给我们看原来是为了当官,为了骗取声誉,一旦举了孝廉,就原形毕露。

许武就一直背着骂名,但是不知不觉间,他的两个弟弟的声望逐渐好起来,大家发现,即便拿了最烂的东西,弟弟们也没和哥哥闹翻,依然心存感激。

于是大家一致推举了两个弟弟为孝廉,认为他们才是好人。

这一天,许武跑到父亲的坟前嚎啕大哭,召集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把自己原来最好的这份财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而自己什么都没要。

在汉朝的社会里,给一个人钱财不如给他一个良好的声誉,这样才能尽快让他拥有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这是在古代关于弟道的故事里最为传奇的故事。

同学们,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良药。

学会谦让,做到谦让,那你一定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我们时刻要记住:无论做什么,首先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谦让别人,做到先人后己,自己的收获才会更多,更丰富,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和谐。

今天的《快乐成长讲堂》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国学中的礼仪培训教材(DOC 32页)[最新实用型资料]

国学中的礼仪培训教材(DOC 32页)[最新实用型资料]

国学中的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二)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三)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古文观止 学习笔记——介之推不言禄

古文观止 学习笔记——介之推不言禄

古文观止学习笔记——介之推不言禄【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sì)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jīng)善人。

”【现代文翻译】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提赏赐的事,赏赐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国运,一定会有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而那几个随从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窃,何况是贪取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把罪过归咎于上面的人,上面的人又赏赐他们的奸佞,上下互相欺瞒,我难以跟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呢?这样死了又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又效仿它,罪就更大了!况且说出埋怨的话,就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一下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访他们不到,就把绵上作为他的封田,说:“用这来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一、介之推的行为给我们以下启示:(一)不追求功名利禄:介之推不贪图赏赐,他更注重道德和正义,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国学讲授提纲

国学讲授提纲

国学讲授提纲国学讲授提纲薛新力绪言一、何谓“国学”1、“国学”概念显现的背景。

2、从“国粹”、“国故”、“国故学”到“国学”。

3、国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

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或“一国自有之学”,是在一国历史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学咨询,那个“历史环境”所以包括了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什么原因要学习“国学”1、爱国—立国、强国《左传》:“国于天下,有与立焉。

”立国的基础是什么呢?章太炎:“夫国学者,国家因此成立之源泉也。

”“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自立者也。

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

”强国四要素: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水平高、文化有吸引力。

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更加要求文化具有民族专门性。

2、人类文明转型的需要原始文明(采集狩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轴心期文明与文明的转型。

中国的轴心期文明在春秋战国差不多形成,完成于汉代。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最典型的东方理性主义,而当下人类文明转型最需要的确实是理性精神。

3、自我完善知识的自我完善人格的自我完善三、我对学习“国学”的态度1、反对“国学无用”论2、反对“国学万能”论3、坚持“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原则第一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流变秦、汉之际学术文化的差不多架构孔子删订六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七略》与《汉书艺文志》之关系。

国学经典导读:《汉书艺文志》(《七略》之六略三十八种)辑略:六略之总最,大小类目意义,秦汉学术源流(总序、大序、小序)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讲。

诗赋略:屈原、陆贾、孙卿、杂赋、歌诗。

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不足一类的少量书则附入性质相近之类,如史书较少则附入“春秋”)二、魏晋以降学术文化的差不多架构《七略》与四部互竞时期:王俭《七志》与阮孝绪《七录》、郑默《中经簿》与荀勖《中经新簿》、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小学生《国学》十六讲

小学生《国学》十六讲

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
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
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
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 第7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唐代唐王维
•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 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 山僧饭讫而去。
• 第5课 三峡 北魏 郦道元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 (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 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 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 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 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 有很深 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 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
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
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
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
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第一课介之推不
言禄
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

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

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

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

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

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

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

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

显:显达。

志:记载。

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
1.问题剖析
(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为什么介之推不要赏赐?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介之推母亲对儿子的做法有什么态度?
(4)晋文公为什么表彰介之推?
(4)角色扮演。

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介之推及其母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的心理。

2.分析人物性格
介之推:只讲付出,不图名利,名副其实的忠臣。

介之推之母: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支持和陪伴。

晋文公: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小结写法:
*主要抓住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又用了反问,类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
1.日积月累:“寒食节”的由来。

视频资料。

2.拓展有关“寒食节”的古诗:寒食
2.连一连,把传统节日与相关的日期和习俗连起来。

3.晋文公相关历史。

视频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