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课的课题研究-模板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文档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文档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文档Experimental report document of the project "the practi cal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文档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报告德化县《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组陈其普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是以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益,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平台为目标,探索如何把合作学习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的教与学的行为与策略的研究,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0xx年秋季起,在我县的一中、五中、六中、八中、三班中学、xxx中学、盖德中学、xxx中学,我们进行了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活动。

一、合作学习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把合作学习作为它的理论基础。

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开创者、xxx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

”杰克布斯等人则进一步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原理。

换句话说,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希望学生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

”而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

合作学习互动观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它不仅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更突出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关于思想品德课的课题研究

关于思想品德课的课题研究

关于思想品德课的课题研究(湖北省枝城市教研室陈光全)一、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纵观思想品德课教学轨迹,仍是通过课题与课题的教学,渐趋推进和教学累积而运行的。

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全套思想品德课教材,总共有140多个课题。

从总体看,这些课题有些什么特点呢?(一)品德规范性思想品德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题的提炼不仅讲求语言简洁明快,而且要画龙点睛,将相应的品德规范凸现出来。

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题群,就不难发现它集中展示了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品德规范,表明哪些是可取的,应当具有的,哪些是不应当具有的,或要避免的。

这种用品德规范“定格”的课题,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课题中有“要”字。

诸如《要按时上学》、《要听别人的劝告》、《要诚实》、《要尊重他人》、《要学好各门功课》、《做事要有始有终》等等,“要”字后面的词语,是强调学生应当具有的某种认识、态度以及应养成的行为习惯。

例如《要按时上学》,“要”是一种强调,“按时上学”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

该课题是想从认识和情感方面引发和调动学生“按时上学”的内驱力。

第二类用“不”字限定。

诸如《不打扰别人》、《不说谎话》、《不娇气》、《不挑吃穿》、《不上当受骗》等等。

“不”字后面的词语,表明是要改变、纠正的行为,同时还有劝告性情感因素。

例如《不说谎话》,用否定词“不”加以限定,既是从道德观点上对说谎的否定,而且携带有对说谎不满意的情感因素。

第一类的“要”与第二类的“不”,是分别从正负方向对学生的呼唤,以牵引他们“入范”。

第三类课题语词中嵌有“爱”字,诸如《爱清洁、讲卫生》、《我爱爸爸妈妈》、《爱惜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热爱家乡》、《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幼小》等等。

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

这类课题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祖国的象征物、中国共产党、集体、劳动、家乡、他人、公共财物,劳动成果要热爱的思想感情。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报...[5篇]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报...[5篇]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报...[5篇]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报...2013年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关键词:主动性开放性个性操作的合理性一、本学期小课题研究方向在大课题的背景下,根据学校的学情和教师关注的侧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大的范畴内,不局限老师的具体研究的小的方向,要充分的调动老师的研究积极性。

这样才能深入挖掘研究的内容,使研究的工作能够深入的落实实施。

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商、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

二、本学期研究预期目标:在第一阶段一部分学校先行试验的基础上,大面积铺开。

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重视从小侧面切入,深入研究试验。

使整个小课题内容趋于丰富完善。

每一位参与研究的人员都有自己的研究侧重点。

三、各校确定研究的目标、模式及研究过程(1)XX中学本学期小课题侧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培养学生时政意识”。

其模式及研究过程——是之前选定学生回家收看新闻联播或上网选摘,待到校上课,进行播报,哪怕简短的印象,对学生既是表达训练也是知识拓展传递,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学生所看所记不系统,支离破碎,借机看电视不完成家庭作业,能上网的家庭寥寥无几,并且被游戏深深吸引,即便能够说出来传递给其他学生的信号也缺乏逻辑重点,基于此,考虑暂由老师代劳,搜集国际国内较为重大的时政,交给学生代言人向大家报告,并留下纪实,为了让学生更具体了解时政,我利用每天从市内往返学校时机,买报纸,供学生阅读选用,算是给学生提供一点最新的时政新闻,报纸的形式文本使学生较为感兴趣,但内涵较杂,需要甄别。

(2)XX中学本学期小课题侧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教学研究” 其模式及研究过程——继续立足于课堂教学,探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和教学。

通过我们的课题课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提升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

初中思品小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思品小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思品小课题研究方案谈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普及和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倡导新理念、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思想品德课上始终演译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幅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有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教师的教学现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三尺讲台为舞台,一支粉笔做教具”机械的传授知识,教师着重于让学生听、记;学生则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所学不能够当堂学当堂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上思想品德课的新课伊始,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2.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两类:(1)学生没有机会自主学习。

在各种压力之下老师总担心学生成绩考不好,每一个细节讲了又讲,似乎这样才算是尽职尽责的老师,但也因此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学生只好被动接受。

一到复习老师会为学生整理非常详细的复习提纲,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如何总结归纳、如何学习,因为老师会为他们铺平所有道路,铲掉所有的拦路虎。

加之学生作业负担较重,大量时间已经被作业占用,也不可能花更多时间去主动整理、消化知识点。

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已经习惯被老师拉着走、扶着走。

(2)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

更谈不上自主学习。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在规范办学的背景下,牢牢抓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核心,通过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自学,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研探究(3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研探究(3篇)

第1篇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

本文从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教研探究,以期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引言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本文从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教研探究。

二、课程特点1.综合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涉及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综合性。

2.实践性:思想品德课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时代性:思想品德课内容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人文性:思想品德课强调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法律知识和社会常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

4.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道德品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4.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5.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考试成绩、道德品质等。

3.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题研究综述范文模板

课题研究综述范文模板

课题研究综述范文模板课题研究综述范文模板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1、掌握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发挥本校教师自身特长和学校资源优势,对我校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人格上、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

二、课题界定:思想品德课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制等多方面教育的课程。

品德不同于智力,不能单纯的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2、通过活动指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抵制各种不文明行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4、树立教师服务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拓宽德育阵地,增强教育合力。

三、课题研究内容三、课题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

1、课堂教学渗透法;2、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课外活动结合法;4、品德评价激励法;5、情感体验交流法;四、课题研究措施: 1、将本校教师自身特长和学校资源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成立思品教研组。

本校老师要充分利用每天早晨的时间集体备课,把课改经验带回去,要求青年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本学期结合德育科教研时间,本学期将对每位教师至少听2节课。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讲故事、演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等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利用班队课,召开主题班队会、举行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发掘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课堂教学渗透法;2、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3、课外活动结合法;4、品德评价激励法;5、情感体验交流法;五、课题研究保障: 1、坚持政治业务学习,抓好学习常规落实,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初中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方案高坎中学张万丰一、课题名称:课题:通过读写思辨,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二、课题的提出:中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存在着自主治学能力不够,影响到活动展示时间,对于顺利切实地完成教学目标有一定的障碍。

如一些学生不经过思考,随便发言出错;有些学生做阅读后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

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几乎没有良好的教学策略来指导学生的主动自觉学习意识和习惯。

广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处于无指导状态,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动机缺乏等问题。

针对我镇地处农村,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造成不少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自觉性降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大,学习主动性差等的现状,高坎中学决定对学生的读写思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提高教学效率,对完整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本课题研究对补充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促进本地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可靠的行为指标和心理指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以及与学习行为有关的因素(人格特点和班级环境)进行科学评估,进而进行培养和干预,最后再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估,遵循了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

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设计和长期的坚持实施、反馈、定期总结,在心理学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实践经验,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学习现状,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进行全程监控和帮助,丰富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关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为促进学生“乐学,会学、高效治学”服务。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读: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阅读要抓好三点:一是课前预习阅读,了解某节内容的全貌;二是在教师讲解基础上再阅读,理解有关知识及观点;三是学完某课后阅读,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

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3、课题介绍
交往,时刻进行的,在这个大研究课题中,有很多值得去探究的问题,通过研究学习学生可以观察和查找平时交往中的一些问题或者疑惑。将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这些的难题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总结的能力。根据相关的话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交往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八年级的学生对交学习正处于一种热情高涨的阶段。尤其是初中交往的范围大了,更加踊跃,兴奋;他们喜欢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喜欢纠正别人的错误,喜欢创新,学生没有做过调查、问卷研究等活动,兴趣很浓厚;学生比较少有正面渠道利用网络、学习。
1接触、讨论问题。
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1,指导老师讲解研究性学习要点。给学生做一个关于《研究性学习》主题讲座。(准备演示文稿)
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对相关的交往知识的回顾。
3,提供范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就此话题做深入的思考。
1课时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1,指导,组织开展交流活动。
2,指导制作海报,ppt等。
3,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多给与鼓励和帮助,如果有疑问及时解决。
3-4课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深入的认识,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究,合作意识增强,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进步显著。同学们认识到每个人都会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1设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初中思品课研究课题

初中思品课研究课题

初中思品课研究课题
一、道德与行为规范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在初中思品课中,学生将深入探讨道德的含义、作用以及实践途径,进一步理解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二、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约束。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将了解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沟通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本课题将帮助学生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和尊重,法律意识则是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

本课题将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培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树立守法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的积极、平衡、协调的状态。

本课题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授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六、价值观与人生规划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取向,人生规划则是个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目标。

本课题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

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

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为了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引导作用,本工作室将以学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以《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课题研究为有效载体,深入研究初中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我区思想品德学科建设,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优势发展。

特此制定《思想品德小课题研究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处在急剧变化的青春时期。

如果这时期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其一生。

因此,我们应当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

这不仅是对每个个体负责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目标1、通过对《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的课题研究,探索初中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渗透心理素质养成教育。

通过及时观察、发现,给予学生需要的满足,预防心理问题,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2、构建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培养的体系和基本操作方法。

3、努力提高学生心理缺陷预防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打造高素质的思品学科教师队伍。

三、研究内容1、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培养行为意识部分评价研究;2、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培养身体部分评价研究;3、学生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心理缺陷预防能力部分评价研究。

四、实施步骤1、拟定前期课题准备工作的计划、步骤与安排。

(201*年11月201*年12月)2、通过问卷、座谈、答题等形式,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201*年3月4月)(1)通过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心理缺陷、预防和矫正的能力。

(2)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优秀心理品质的认识、态度和需求。

3、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结论,确立研究重点,设计阶段计划。

(201*年4月6月)4、进行初步跟踪调查;学生对比实验;跟踪对比调查;教育叙事记录等。

(201*年9月201*年12月)5、资料收集整理。

(201*年3月201*年5月)6、撰写研究报告。

思想品德主题教研活动(3篇)

思想品德主题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我校于2021年11月开展了以“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思想品德主题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素养,探索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

2. 促进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深入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 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模式。

4.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期间,各年级组教师围绕思想品德教育主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集体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课堂教学观摩本次活动邀请了校内外的优秀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观摩课后,教师们对观摩课进行了评课,提出了改进意见,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3. 研讨交流活动期间,各年级组教师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1)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2)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4)如何发挥家校合作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在研讨交流中,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为我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优秀教学案例分享活动期间,各年级组推荐了优秀的教学案例,分享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

这些案例涵盖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得到提高,责任感增强。

2.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

初中思品教研研究课题(3篇)

初中思品教研研究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思品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提高初中思品教育的实效性,探索适合初中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体验和实践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初中思品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课题旨在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初中思品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 推动新课程改革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思品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2.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研究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等。

3. 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策略(1)情境创设:分析情境创设的原则和方法,如生活化、情感化、趣味化等。

(2)情境导入:探讨如何将情境导入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探究: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情境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境评价:分析情境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4.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的应用案例收集并分析优秀情境教学法案例,总结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5.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教研课题(3篇)

初中思想品德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本课题旨在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为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2. 丰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理论,推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与发展。

3. 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提供实践指导,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 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2)学生心理特点及需求的变化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3)教育信息化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2. 新时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创新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注重实践、体验、探究的教育理念(3)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3. 新时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创新方法(1)案例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3)合作学习法(4)探究式学习法4. 新时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研究(1)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3)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实验研究法:选取一定数量的初中学校进行实验研究,验证创新方法的有效性。

4. 案例分析法:收集典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案例,分析成功经验与不足。

五、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组建课题组。

2. 调查研究阶段: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课题(3篇)

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1. 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2. 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3. 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1.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1)教学资源丰富:互联网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2)教学手段多样化:借助互联网技术,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互动性强: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互动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

2.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翻转课堂模式:将传统的教学过程颠倒过来,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成果,如论文、作品等。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课程思政课题研究内容举例

课程思政课题研究内容举例

"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以下是一些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的内容举例:
1. 课程设计与社会责任感:
-探讨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2. 创新与思政教育:
-研究在专业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能力。

3. 科技与伦理:
-分析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通过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4. 专业发展与人文素养:
-探讨专业发展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
-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

6. 跨文化沟通与国际视野:
-研究如何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拓展国际视野。

7. 法治与公民意识:
-探讨法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

8.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
-分析全球化对专业领域的影响,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适应全球化发展。

9. 互联网与信息伦理:
-研究互联网时代信息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和处理信息。

10. 创业教育与社会责任:
-探讨创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创业者关注社会问题。

这些是一些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的例子,你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和学科领域进行进一步的定制和深入研究。

课程思政旨在使专业教育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教研专题(3篇)

初中思想品德教研专题(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工作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研专题。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研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交流、研讨,教师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 促进课程改革:思想品德教研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4. 丰富教育资源: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研的主要内容1. 教材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特点、教学目标等,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2. 教学方法研究:探讨适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3. 课堂教学设计:针对不同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 评价方式研究:探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初中思想品德教研的实施策略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初中思想品德教研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教研工作有序开展。

2. 完善教研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制度,如教研活动计划、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为教研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3. 注重教师培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4. 优化教研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优化教研内容,确保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研(3篇)

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研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研的内涵、意义、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二、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研的内涵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研是指在学校的组织下,教师针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活动。

三、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研的意义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校本教研,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教研有助于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推动教育改革。

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为教育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四、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1. 明确校本教研目标。

学校应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目标,确保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建立健全教研制度。

学校应建立健全教研制度,明确教研组织、人员、时间、内容等,确保教研活动有序开展。

3. 创设良好教研氛围。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教研氛围。

4. 加强教研培训。

学校应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研培训,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5. 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

学校应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6. 注重成果转化。

学校应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五、初中思想品德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教师参与度不高。

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重视不够,参与度不高。

改进措施:加强教师思想认识,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课程思政专项研究方案模板

课程思政专项研究方案模板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课程思政专项研究方案。

二、研究目标1.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2.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4. 推动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转化,促进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三、研究内容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梳理(1)分析课程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2)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大纲;(3)研究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行业、社会发展的关系。

2.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1)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2)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3)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4)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3.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1)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2)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3)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4)探索课程思政跨学科、跨专业协同育人机制。

4. 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1)整理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形成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2)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推广课程思政教学经验;(3)参与课程思政教育项目,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4)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研究,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理论水平。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课程思政教育相关文献,了解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经验;3.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学生等课程思政教育参与者的需求和意见;4. 实证研究法: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检验和改进课程思政研究成果。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完成文献综述、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团队组建;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梳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4. 第四阶段(第10-12个月):整理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进行成果转化与应用、撰写研究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教研(3篇)

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品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品德主题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德育素养,我们特此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3. 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

4. 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邀请知名专家或优秀教师进行主题讲座,内容包括:(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2)德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4)德育课程的评价与反思2.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观摩内容为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旨在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 教学研讨围绕以下主题进行教学研讨:(1)如何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4)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德育教学4.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5. 优秀教学案例分享邀请优秀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案例,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四、活动时间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培训,时间为2天;第二阶段为分散实践,时间为1个月。

五、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

4. 组织教师参加活动,做好记录和总结。

六、活动评价1. 参加活动的教师需提交活动总结,包括活动心得、教学反思等内容。

2. 对活动进行评价,包括活动组织、教师参与度、教学效果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思想品德课的课题研究(湖北省枝城市教研室陈光全)一、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纵观思想品德课教学轨迹,仍是通过课题与课题的教学,渐趋推进和教学累积而运行的。

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全套思想品德课教材,总共有140多个课题。

从总体看,这些课题有些什么特点呢?(一)品德规范性思想品德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题的提炼不仅讲求语言简洁明快,而且要画龙点睛,将相应的品德规范凸现出来。

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题群,就不难发现它集中展示了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品德规范,表明哪些是可取的,应当具有的,哪些是不应当具有的,或要避免的。

这种用品德规范“定格”的课题,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课题中有“要”字。

诸如《要按时上学》、《要听别人的劝告》、《要诚实》、《要尊重他人》、《要学好各门功课》、《做事要有始有终》等等,“要”字后面的词语,是强调学生应当具有的某种认识、态度以及应养成的行为习惯。

例如《要按时上学》,“要”是一种强调,“按时上学”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

该课题是想从认识和情感方面引发和调动学生“按时上学”的内驱力。

第二类用“不”字限定。

诸如《不打扰别人》、《不说谎话》、《不娇气》、《不挑吃穿》、《不上当受骗》等等。

“不”字后面的词语,表明是要改变、纠正的行为,同时还有劝告性情感因素。

例如《不说谎话》,用否定词“不”加以限定,既是从道德观点上对说谎的否定,而且携带有对说谎不满意的情感因素。

第一类的“要”与第二类的“不”,是分别从正负方向对学生的呼唤,以牵引他们“入范”。

第三类课题语词中嵌有“爱”字,诸如《爱清洁、讲卫生》、《我爱爸爸妈妈》、《爱惜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热爱家乡》、《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幼小》等等。

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

这类课题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祖国的象征物、中国共产党、集体、劳动、家乡、他人、公共财物,劳动成果要热爱的思想感情。

第四类是用道德名言、警语、俗语、格言作课题。

诸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珍惜集体荣誉》、《劳动光荣》、《我要读书》、《集体力量大》、《身在福中要知福》、《珍惜时间》、《讲信用》等等。

这些名言、警语、俗语、格言是道德智慧的精髓。

它把相应课文的教育主旨点明,有利于学生体认、品尝,作为最佳道德营养吸纳,有终生受益之效。

(二)展示层次性思想品德课题是一个络结构。

九大教学内容,犹如九条教育主线,伸展在小学各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而课题则是缀在这些“线”上的“明珠”。

它们在所属教育主线上有确定的位置,分别展示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育层次和坡度。

例如《我爱爸爸妈妈》、《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三个课题,均属热爱人民的教学内容,然而教育的层次、坡度则各不相同。

低年级的《我爱爸爸妈妈》完全是口语化句子,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昵,洋溢着依恋之情,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儿女很辛苦,要爱父母,尊敬父母,对父母亲有礼貌,要听从父母教导。

中年级的《关心父母》,按照关键词“关心”的提示,情感培养内容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它要生不仅从父母那里受爱,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

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平时要关心父母,主动当好“小帮手”。

当父母遇到伤病时,应尽力照顾。

高年级的《孝敬父母》,情意因素更浓。

这一课题主要是借助陈毅元帅纯真的情怀,以激发和陶冶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上述三个课题,犹如三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热爱人民的教育主线上。

我们只有以“线”驭“珠”,才能吃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三)语词的情境性对于思想品德课题,不能简单停留在弄清它的字面意义,关键是要把握课题语词的思想道德意义。

常常有这种情况,许多课题用了相同的中心词,然而同样的词,思想道德意义却不完全相同。

原因何在呢?因为同样的词,出现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

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册)、《今日事、今日毕》(3册)、《做事不能马虎》(4册)、《做事要有始有终》(5册)、《多为集体做好事》(6册)、《做事要负责任》(8册)和《有事大家商量》(9册),这些课题中的七个“事”,依托于不同的道德情境,其思想道德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的“事”,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性劳动。

如穿衣、洗脸、洗脚、洗手绢、洗袜子、铺床、叠被等。

《今日事今日毕》中的“事”,是指学生的功课,主要是作业。

《多为集体做好事》中的“事”,前面用“好”这个形容词加以限定,是指能给集体带来好处的事。

《有事大家商量》中的“事”,是指集体的事,不是个人的私事。

这个课题强调集体的事,应该大家商量着办,要多听集体成员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不能一人说了算。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只有结合课题勾勒的具体道德情境,审度课题语词的意义,才能把握课题的内含和涵盖范围。

(四)表现主体性学生是受教主体,学习的主人。

思品课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这一教育思想渗透到了课题中。

当我们用“主体性”观点研读教材,就能发现不少课题犹如学生心灵的自我倾述,情感的自我表达,从课题的字句之间,仿佛能看到学生亲自投入的身影和心态。

例如《我爱帮助同学》,课题中的“我”,既是指学生所要认识的客体(教材中的“我”),也是指教室内的每一位同学,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当发现集体其他成员有困难时都要热情帮助。

显而易见,作为道德主体的“我”,已活灵活现地进入到了课题中,不是课本上写的要有什么认识,有什么情感以及怎么做,而是“我”自己要有这种认识,要投入这种情感,要这样做。

又如课题《腾飞吧,祖国》,无疑是洋溢中国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的强音符,如果从主体性视点看,又像是学生道德情感的抒发,是道德主体“我”的衷心祝福。

思想品德课题的这种主体性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点拨、揭示和激发,在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情感共鸣后,课堂上才会出现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

(五)生动活泼性这是指组构课题的语言形式而言。

思想品德课题的字数不多,如《谦让》仅两个字,句式很短,词语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例如《和好书交朋友》,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好书人格化了。

《谁勇敢》采用设问句式,把教育主旨凸现出来,辨析性强,能引发学生思考。

又如《做妈妈的小帮手》,“帮手”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显得平淡,然而在“帮手”前加一个“小”字,表明是做妈妈的“小帮手”,课题就显得生动活泼了。

它不仅呈现了“是什么”、“要什么”,而且有意识地要从情感和态度方面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题的备课与教学认识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驾驭课题,充分发挥它在统领教学全程的作用。

为此,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要认真进行课题分析。

课题分析一般分初识课题和终审课题这两步。

初识课题是指首次触及课题时,推断这篇教材会写什么,以求对全课有一个直觉的、整体性感受。

终审课题在初识课题基础上进行,一般作法是先精细地分析课文、插图、练习的价值以及编者的意图,然后再立足整体,终审课题。

具体内容有:1.课题语词的结构与特点;2.课题的思想道德意义与本课的教学目标;3.课题的关键词与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只有对课题进行一番钻研,弄清其内含的思想道德意义,把握其特点,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并发挥其为教学导航的作用。

其次,教师在揭题这一环要重视把课题中关键词的思想道德意义凸现出来。

笔者以为,课题的这些功能能否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和准确揭示关键词的含义。

如果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不准,教学就可能失之于“浅”或失之于“偏”。

相反,对关键词的理解和揭示很精当,就能引发教学思路正确运行,并为全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很好的基础。

例如《做事要有始有终》,“终”是关键词,如果对于“终”的理解仅仅是指做一件事要做完,教学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深度。

相反,教师如果能将“终”字的思想道德意义揭示得更全面,更准确,它不仅指做一件事要做完,而且要按照规格和要求把这件事做好。

学生基于这种理解,就会围绕这个“终”,进行道德努力,每做一件事都不分心,有耐心把它做完做好,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且能让课题真正潜入学生的心中,自始至终为他们的学习导向。

最后,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善于借助课题出示,增强教学魅力。

既然思想品德课题具有品德规范性、展示层次性、语词的情境性、体现主体性和生动活泼性的特点,我们就要利用课题的这些优势,在课题出示方式上,因课而异,灵活多样。

(一)课首揭题目的是启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这课要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为执教《国旗国旗我爱您》,开课先打出一幅投影:全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接着教师示意学生全体起立,奏起国歌,师生一齐向国旗致敬。

通过这一情境的引渡,点燃了学生道德情感的火花。

教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是:《国旗国旗我爱您》”(板示课题)。

像这样课首揭题,学生参与其中,既能满足他们乐于表现的需要,同时又为课堂构建了庄重而和谐的氛围。

(二)课中显题一般安排在教学进程渐趋进入高潮时。

课中显题是一个标志。

它主要牵引学生从“识” 与“情”的相互交融上,获得感悟和感奋的效应。

如执教《相信科学不迷信》,可把课题揭示放在课中进行。

教师先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天气干旱,一位老人求雨心切,竟在盛夏时节,一步一磕头地攀登上山。

因为山顶有座庙,他要到那里祈求神仙降恩,让老天爷下雨。

结果酷暑难耐,老人还没登到山顶就热死在半路上了。

“ 雨真的是神仙掌管的吗”?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动手做雨的形成过程实验。

通过正反事实的对比以及教师描述、揭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方式的教与学,课堂上渐趋呈现高潮态势。

教师便抓住这个时机,把“相信科学不迷信”的课题板示出来。

教师书写的这七个醒目、富有美感的大字,照亮了学生心灵,使他们既感悟到相信科学不迷信的道理,同时又对迷信是愚弄人民,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一定要破除迷信这一点,深信不疑。

既然学生有了感悟和感奋,接着在课的尾部,教师再他们的思想实际,以及学生家庭和现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辨析应当怎样不上迷信的当,不受迷信的害,借此分清是非,指导行为。

(三)课尾点题思想品德课的课尾设计有多种方法,课尾点题是总结全课的一种。

大凡真善美与假恶丑对比强烈以及情理性很强的课文,放在课尾出示课题,就能获得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如执教《劳动光荣》,先从具体入手,让学生感受甘祖昌将军是一位大功臣,年纪大了,组织上本已安排他到杭州长期休养,而他却带领全家回到家乡参加农业劳动,因为他心中认定劳动是最光荣的事。

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乡亲们衷心的钦佩。

当甘祖昌的光辉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凸现后,再由具体到抽象,循着三个层次启发学生认识:1.任何人要生活下去,都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是劳动的成果;3.我们的未来更加辉煌,然而,美好日子的到来也要靠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