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d9228d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3.png)
《恐龙无处不有》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之一《恐龙无处不有》。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以“板块构造理论”为说明对象,阐述了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印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揭示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科学规律,启示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所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其对科学领域探究的兴趣。
2、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求知欲较强,但对问题的内在联系的分析,还存在片面、不足等问题,对事理说明文接触较少,根据此学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事理型说明文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注重在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分析主要内容,掌握说明方法等要求,以及探究本课的“为何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
我设置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如“鸟臀(tún)目、褶(zhě)皱”等,并灵活运用。
(2)划分文章层次,了解短文说明对象以及说明事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法,掌握“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迁移。
(2)通过讨论法、点拨法,掌握文中的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体味其妙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按照逻辑顺开展。
(3)通过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了解恐龙化石与板块构造这两个科学领域之间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作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其的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其对科学领域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单元目标要求,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说明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因此我的教学重点设计如下:)(1)“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的理解和掌握。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2b1c6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5.png)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最新6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字词环节(4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d62a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3.png)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恐龙与人类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对地球生态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恐龙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恐龙的特点。
第二章:恐龙的分类与演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的分类,包括蜥臀目、鸟臀目等。
探讨恐龙的演化过程,如从三叠纪到白垩纪。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分类与演化。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的演化过程。
第三章:恐龙的生存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生存的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生存的环境,包括气候、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通过模拟恐龙生存的环境,了解其特点。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恐龙生存的环境。
第四章:恐龙的灭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球历史的认识。
4.2 教学内容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灭绝原因的证据,得出结论。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灭绝的过程。
第五章: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化石的发现过程,如著名化石“北京猿人”。
探讨恐龙研究的重要成果,如恐龙的体温、运动方式等。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的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c94a6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4.png)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恐龙的起源与演化”,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知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恐龙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恐龙分类和演化过程的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方法。
(2)描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3)举例说明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 答案:(1)恐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身体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另一种是根据生活习性,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
(2)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的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两足行走的恐龙,随后出现四足行走的恐龙,演化出具有羽毛的鸟类。
(3)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恐龙化石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恐龙化石和模型成为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e6b9b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3.png)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运用恐龙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讲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科普讲解,培养表达和分享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培养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概念: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介绍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
2. 恐龙化石和骨骼: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和保存。
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的特征,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征。
讲解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结合化石和骨骼的证据。
3. 观察和分析: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引导学生注意特征和细节。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和习性。
五、科普讲解1.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科普讲解,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
2. 学生讲解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科普讲解,评价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活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1. 准备活动: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恐龙化石模型或真实恐龙化石的复制品,并将其埋藏在泥土中。
2.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挖掘恐龙化石,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624a01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d.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恐龙无处不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恐龙的分布情况,通过研究恐龙化石,科学家们发现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生活过。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激发了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恐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假设、验证等,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恐龙的分布情况,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专业术语的理解,科学原理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化石模型、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恐龙的分布情况,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内容,解释专业术语,阐述科学原理。
5.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化石模型,模拟科学家研究恐龙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恐龙分布的科普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恐龙的分布•地球各个角落•海洋、陆地、空中2.科学探究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科普文章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5704a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a.png)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步骤探索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恐龙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活特点,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特点。
2. 答案: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爬行动物,如霸王龙;鸟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如鸭嘴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掌握恐龙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关于恐龙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恐龙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精选6篇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858b7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c.png)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精选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 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导入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 90 吨(目前的大象只有 6 吨),曾以900~1200 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 6500 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 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 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1.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80a927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f.png)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一、说教材《恐龙无处不在》是中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处于生物学与地质学交汇的节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认识恐龙这一史前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本文在教材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激发学生兴趣:恐龙作为史前巨兽,一直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
本文以此为载体,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培养科学思维:通过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增强环保意识:通过介绍恐龙灭绝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既是对前面生物学知识的拓展,也为后续地质学、环境科学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1. 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分布: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2. 恐龙的生存环境:分析恐龙生存时期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恐龙生活的影响。
3. 恐龙的灭绝: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这一事件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分布情况;(2)掌握恐龙生存时期的气候、地理环境特点;(3)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地质学等科学领域的兴趣;(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曲折与进步。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分布;(2)恐龙生存环境的分析;(3)恐龙灭绝原因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恐龙生存环境与灭绝原因之间的联系;(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d8191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0.png)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恐龙时代”,第三节“恐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多样性、生活习性及其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恐龙化石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吗?它们为什么会灭绝?”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多样性。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巩固学生对恐龙知识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多样性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
(2)列举三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3)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2. 答案:(1)恐龙起源于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繁荣,最终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灭绝。
(2)三种恐龙生活习性及特点:长颈龙:以植物为食,颈部很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
霸王龙:肉食性,体型巨大,牙齿锋利,是恐龙时代的顶级掠食者。
甲龙:草食性,身体覆盖着坚硬的甲壳,用以防御掠食者。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5a8ba2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4.png)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恐龙的基本概念,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难点:1.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相关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
2.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2.1 介绍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恐龙的定义、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2 讲解恐龙的分类,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2.3 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背景和过程。
2.4 探讨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 课堂活动:3.1 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恐龙的特征。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深入了解一种恐龙,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恐龙的基本概念、种类、灭绝原因和与鸟类的关系。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4aa2b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8.png)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思考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 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述恐龙的饮食、运动、繁殖等方面的特点。
3. 恐龙的灭绝原因: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如气候变化、天体撞击等。
4. 恐龙化石与骨架: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化石和骨架来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5. 生物进化:探讨生物进化的概念,以及恐龙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设计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恐龙相关图片、化石和骨架的图片,以及灭绝原因的动画等。
2. 道具:准备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时的认真程度和观察能力。
3. 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恐龙灭绝原因时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恐龙电影的片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恐龙无处不在》。
2. 讲解恐龙分类:使用课件展示恐龙的分类图解,讲解蜥臀目和鸟臀目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3. 观察恐龙化石: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2023最新-《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51de1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e.png)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这次为您整理了《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张笑天——《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一、导入:恐龙的相关录像画面二、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进行些研究?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三、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明确: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注意本文用词,并请说明相关段落四、发现写作目的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a恐龙是在南极被发现的,所以主要介绍恐龙的分布区域。
b介绍恐龙被带到南极的过程。
c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如果学生找不出具体依据可以问:哪一句非常明确的交待了写作的目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明确: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五、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大陆漂移学说成立小结:运用了逻辑顺序。
(板书)六、探究作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与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样呢?他提出问题的依据是?请在课文中找出明确:如果把——联系起来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科之间的联系能促进新领域的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科学联系的实例?提示:伦琴发现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这些科学的发现者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细心观察,思考问题善于联系。
那么你想做这样的人吗?试一试七、实践——用联系的思维研究这段从文中抽出的话,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ac4a0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c.png)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辅以讨论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预习内容和要求:(自学)读短文2——3遍,找出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片:出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片1—9(图片)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生:恐龙)恐龙生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二、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出示幻灯片10三、学习新课:1、解题:“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
科普论文。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片113、请看一段新闻:出示幻灯片12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自然地想到了什么?“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cfb22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c.png)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演化历程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定义与分类2. 恐龙的生活习性3. 恐龙的演化历程4. 恐龙的灭绝原因5. 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演化历程、灭绝原因。
2. 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化石研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演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恐龙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恐龙无处不在》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 教学素材:恐龙图片、视频、化石标本等4. 学习任务单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因篇幅原因无法一次性提供,请后续询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恐龙的生活习性,如食性、运动方式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恐龙的生活方式。
4. 知识拓展:介绍恐龙的演化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
5. 课堂讨论: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练习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单。
3. 各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八、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九、教学反思2.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恐龙化石博物馆,直观感受恐龙的真实面貌。
2. 开展恐龙主题的科学实践活动,如制作恐龙模型、举办恐龙知识讲座等。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9a1745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47.png)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体会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说教学重点体会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说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点拨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恐龙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图片上展示的都是什么动物?生:恐龙师: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他们曾经在地球上雄霸一时,那么现在还有这种生物吗?生:没有师:他们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探究恐龙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检测遗骸褶皱鸟臀目两栖追溯天衣无缝地壳2、作者介绍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三)整体感知1、多媒体展示问题:(1)“恐龙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2)是恐龙自己会移动吗?是什么原因造成恐龙无处不在的?(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4)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4、多媒体展示泛大陆分裂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由此得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6、归纳总结说明顺序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找出答案→是大陆自己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移动↓↓得出结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正确的(四)合作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1、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小组合作探究)恐龙化石→板块移动↓↓生物学→地质学↓影响↓一个领域→其他领域2、分组讨论,在学习生活中相互联系的科学领域很多,找出你所知道的,大家互相分享。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693f5edc5da50e2534d7fbc.png)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体会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说教学重点体会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说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点拨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恐龙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图片上展示的都是什么动物?生:恐龙师: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他们曾经在地球上雄霸一时,那么现在还有这种生物吗?生:没有师:他们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探究恐龙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检测遗骸.褶皱..鸟臀.目两栖.追溯.天衣无缝.地壳.2、作者介绍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三)整体感知1、多媒体展示问题:(1)“恐龙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2)是恐龙自己会移动吗?是什么原因造成恐龙无处不在的?(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4)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4、多媒体展示泛大陆分裂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由此得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6、归纳总结说明顺序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找出答案→是大陆自己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移动↓↓得出结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正确的(四)合作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1、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小组合作探究)恐龙化石→板块移动↓↓生物学→地质学↓影响↓一个领域→其他领域2、分组讨论,在学习生活中相互联系的科学领域很多,找出你所知道的,大家互相分享。
恐龙无处不有 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有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8d525d0580216fc710afd3a.png)
恐龙无处不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6号考生,我本次的说课题目是《恐龙无处不有》。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开始说课之前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恐龙无处不有》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其中一篇,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它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得出新的理论。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积累“天衣无缝携带”等词语,了解科普作品有关的常识;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揭示的恐龙灭绝原因,领会文章内外的逻辑关系及事理说明文的特点(重点)3、增加科学意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难点)三、说教法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中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等进行我的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合理组织教学程序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导入,在上课伊始,我将出示恐龙图片,这样来导入我的课堂:同学们,上课前请你们看场电影其中的一段。
知道这是哪部电影,跟哪种动物相关吗?都异口同声说出了答案,对,就是《侏罗纪公园》,讲的就是跟恐龙有关的事情,关于恐龙,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请你们来分享一下。
知道的不少,正如刚才这位同学说到的,这个统治了地球1.6亿年的霸主在6500万年前就突然消失了,却把这个疑问留给了后人,关于它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阿西莫多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恐龙无处不有》(板书)我这样设计是遵循了情意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为下面的初读感知奠定了基础。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8b8ebe1866fb84ae55c8dc6.png)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一、说教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 3 篇课文。
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其中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从恐龙遍布世界说到“板块构造”理论,以此来印证“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入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问题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 ,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
可见,好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因此,学习本文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这也是科学素养的有关方面。
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教法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
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自己能读懂的内容主要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来检验,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技体说明文,篇幅较为短小,以学生自读为主,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说明文的知识之后,对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类内容已经不感兴趣,同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能读懂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体会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说教学重点
体会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点拨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恐龙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图片上展示的都是什么动物?
生:恐龙
师: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庞大的动物,他们曾经在地球上雄霸一时,那么现在还有这种生物吗?
生:没有
师:他们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探究恐龙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检测
遗骸.褶皱
..鸟臀.目两栖.追溯.天衣无缝.地壳.
2、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三)整体感知
1、多媒体展示问题:
(1)“恐龙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
(2)是恐龙自己会移动吗?是什么原因造成恐龙无处不在的?(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4、多媒体展示泛大陆分裂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由此得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6、归纳总结说明顺序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
找出答案→是大陆自己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
得出结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正确的
(四)合作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
1、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小组合作探究)
恐龙化石→板块移动
↓↓
生物学→地质学
↓影响↓
一个领域→其他领域
2、分组讨论,在学习生活中相互联系的科学领域很多,找出你所知道的,大家互相分享。
学生讨论结果:
蝙蝠-----雷达蜻蜓 ------飞机蝴蝶-----卫星
长颈鹿的脖子------太空服苍蝇复眼------照相机原理
3、补充例子
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这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打在牛顿头上。
牛
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
大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
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苹果了落地→万有引力定律
↓↓
生物学→物理学
↓影响↓
一个领域→其他领域
4、齐读课文,找出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
5、比较分析,感受作者用语的准确性。
(四个小组各讨论一个句子)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2、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地球此时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
3、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4、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有些分开。
)
(五)课堂小结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相互联系,学好每一个科目。
(六)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