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教案_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恐龙的起源与演化”,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知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恐龙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恐龙分类和演化过程的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方法。
(2)描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3)举例说明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 答案:(1)恐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身体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另一种是根据生活习性,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
(2)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的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两足行走的恐龙,随后出现四足行走的恐龙,演化出具有羽毛的鸟类。
(3)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恐龙化石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恐龙化石和模型成为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褶皱”“两栖”等。
(2)掌握文中所阐述的恐龙无处不在的事实及其所揭示的科学道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会运用圈点批注法对文章进行分析,找出关键语句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恐龙在南极出现的原因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如生物学中的恐龙与地质学中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关联,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现象及其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关系。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如分析文中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段落,明确恐龙化石在南极出现是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写作手法,例如举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作比较(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等。
2. 教学难点(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例如文中“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中的“大约”一词,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词不能删去的原因,因为这是基于科学推测,无法得到精确的时间。
(2)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推理过程,从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现象如何推导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如生字词的读音和释义、说明文的基本概念等,采用讲授法直接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讲解“褶皱”这个词时,告诉学生它的读音“zhě zhòu”,并解释其是指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
2.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第二章《生命的演化》,详细内容为“恐龙无处不在”。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分布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生命演化过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点、分布及其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标本、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恐龙模型、化石标本和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生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它们了?”2. 知识讲解(15分钟)(1)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各自的代表物种。
(2)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不同种类恐龙的生活环境、食性、运动方式等。
(3)恐龙的分布:介绍恐龙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情况。
(4)恐龙灭绝的原因:探讨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1)恐龙的分类(2)恐龙的生活习性(3)恐龙的分布(4)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
(2)谈谈你对恐龙生活习性的了解。
(3)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恐龙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代表物种有霸王龙、剑龙、翼龙等。
(2)恐龙的生活习性多样,有草食、肉食、杂食等,运动方式有行走、奔跑、飞行等。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处不在》教案恐龙⽆处不在教学⽬标:1.理解⽂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2.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度看问题的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章的主要内容,能理清说明顺序;难点:领悟⽂章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预习交流1.写作背景:恐龙在地球上⽣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命史上的⼀⼤悬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场规模空前的⼤争论。
本课两篇短⽂就是依据⼀些科学发现进⾏科学推理的科学⼩品⽂。
2.板块构造知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淡定中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学说。
它认为地球的岩⽯圈分裂成为若⼲巨⼤的板块,岩⽯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规模⽔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和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说囊括了⼤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陆碰撞等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3.字⾳、字形:略⼆、初步感知:1.思考问题:恐龙为什么会消失?⽂章哪些⽂字表明了恐龙⽆处不在?2.听课⽂朗诵,划分⽂章的层次。
3.结合⽂脏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课⽂开头段在⽂中有怎样的作⽤?【答案】本题运⽤开头句(段)作⽤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既给⼈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读者理解全⽂,是全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处不在?【答案】1986年1⽉,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些化⽯⾻骼,⽽这些⾻骼属于鸟臀⽬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
这些古⽼的爬⾏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恐龙为什么会⽆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一)导入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恐龙无处不在 答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A.“复”应写为“覆”;B.“秘”应写为“密”;D.“侯”应写为“候”。
2.D二、填空题1. tún zhě qī xié yǔn jié漂骼溯膨埃汐2.【示例】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三、综合性学习1.(1)【示例】给我一片绿,还你一片荫。
(2)【示例】不同意。
选择“低碳生活”不是个人的事,而是社会公德。
节水、节电、节油、回收,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了,那么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世界都是有益的。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3)多数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开展宣传活动意义重大。
四、简答题1.不能互换。
因为“漂移”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虽然两个词语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与板块构造理论一致;恐龙不可能在水中漂浮,用“迁移”更恰当。
所以不能互换。
2.“似乎”有好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象。
如果没有“似乎”一词,说法就变得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似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3.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使地质界以前的不解之谜几乎都迎刃而解了,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阅读1.描写了地球北极神奇而绚丽的极光现象,引出说明对象“极光”;语言生活化,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下定义,科学、准确、严密地揭示了极光的本质特征。
3.不能,第④段写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及极光形成的原因,第⑤段写极光多出现在南北两极的原因,第④段与第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③段内容一一照应,结构严谨,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不能删去,“据史料记载”表修饰,说明下文的内容有科学依据,起到限制的作用;说明离地面1.2〜3.0米出现过极光的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主观臆造的;“据史料记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步骤探索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恐龙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活特点,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特点。
2. 答案: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爬行动物,如霸王龙;鸟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如鸭嘴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掌握恐龙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关于恐龙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恐龙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练习及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阅读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8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含试卷)
第18课《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案教与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与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与学方法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课时:1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示: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
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提示: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遗骸(ha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chu):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zho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八年级语文《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带原文
八年级语文《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带原文恐龙无处不在选自《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设计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恐龙无处不在》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恐龙时代”,第三节“恐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多样性、生活习性及其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恐龙化石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吗?它们为什么会灭绝?”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多样性。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巩固学生对恐龙知识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多样性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
(2)列举三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3)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2. 答案:(1)恐龙起源于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繁荣,最终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灭绝。
(2)三种恐龙生活习性及特点:长颈龙:以植物为食,颈部很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
霸王龙:肉食性,体型巨大,牙齿锋利,是恐龙时代的顶级掠食者。
甲龙:草食性,身体覆盖着坚硬的甲壳,用以防御掠食者。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恐龙的基本概念,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难点:1.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相关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
2.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2.1 介绍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恐龙的定义、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2 讲解恐龙的分类,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2.3 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背景和过程。
2.4 探讨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 课堂活动:3.1 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恐龙的特征。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深入了解一种恐龙,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恐龙的基本概念、种类、灭绝原因和与鸟类的关系。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思考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 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述恐龙的饮食、运动、繁殖等方面的特点。
3. 恐龙的灭绝原因: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如气候变化、天体撞击等。
4. 恐龙化石与骨架: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化石和骨架来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5. 生物进化:探讨生物进化的概念,以及恐龙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设计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恐龙相关图片、化石和骨架的图片,以及灭绝原因的动画等。
2. 道具:准备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时的认真程度和观察能力。
3. 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恐龙灭绝原因时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恐龙电影的片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恐龙无处不在》。
2. 讲解恐龙分类:使用课件展示恐龙的分类图解,讲解蜥臀目和鸟臀目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3. 观察恐龙化石: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2恐龙无处不在 导学案(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导学案答案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科普文章,积累科学知识;查字典用红笔标注不认识的字词(A、B、C都要完成)2.请根据老师导学的问题,筛选提炼信息。
(A、B完成)3.通过学习课文,查阅科普资料,学会围绕一个科学观点,运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
(A完成)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积累知识。
1、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本文选自《新疆域》。
2、为下列词语标音。
臀tún 骨骼gǔgé漂移piāo yí流逝liúshì褶皱zhězhòu携带xiédài(请你订正答案后,每个带注音写3遍,做到已经记住它们。
)二、根据导学,再读课文。
1、本文题目为“恐龙无处不在”,回想一下,你初看到题目时,你觉得文章该是怎样的内容?(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经验作答)答案不唯一:略2、读过文章之后,你发现可能跟我们的想象有区别,请你概述一下文章的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举例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发现:南极的恐龙化石,引发作者一系列的思考和分析,最后证明大陆板块运动的科学推断。
作者告诉我们: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作者非常肯定的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请你在文中找出和这句照应的语句。
答案不唯一:理由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4、作者第2段举例的内容,请你用一句话说明。
(只要表意明确,越精简越好)答案: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5、作者在第6段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结合文章内容,你能用一句话给家人普及一下这个科学知识吗?参考答案: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本课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一、恐龙图片导入:师:关于恐龙的知识大家了解多少,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生:自由展示自己整理的东西,图片、玩具亦可。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
恐龙是古爬行类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古盗龙、尾羽龙、梁龙、翼龙、慈母龙、原角龙、鸭嘴龙、三角龙、剑龙。
恐龙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可是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呀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2、给加点字注音:为了顺利学课文,看看本课的拦路虎我们有没有解决掉。
一个学生读遗骸(hái)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鸟臀目(tún)两栖(qī)天衣无缝(fèng)错了,纠正,强调,正确,过。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然后思考,再同桌讨论回答问题。
提示: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由此我们理出本课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四、合作探究1、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1)、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022最新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2022最新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由孟庆任翻译、梓君参与朗读。
该文指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恐龙无处不在短文参考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短文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在恐龙,这个生活在地球上约2.3亿年的史前巨兽,早已经灭绝了。
然而,尽管如此,恐龙的存在感却无处不在。
无论是在博物馆中的模型,还是在电影中的特效,恐龙都成为了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恐龙的魅力在于其神秘而又庞大的身躯。
在地球上的漫长岁月中,恐龙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有的恐龙高大威猛,如霸王龙;有的恐龙则小巧玲珑,如迷你龙。
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而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恐龙,主要是通过化石的研究得出的。
恐龙化石的发现,让我们对恐龙的认识更加深入。
这些化石是时间的见证,它们帮助我们了解了恐龙的外貌、生活习性甚至是它们的死因。
通过对恐龙化石的分析,科学家们得知了恐龙的体型、饮食习性以及繁殖方式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
除了科学研究,恐龙也在文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电影、动画片中,恐龙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题材。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这个系列电影通过惊险刺激的剧情,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和想象力的恐龙世界。
而在文学作品中,恐龙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例如,《恐龙传》这本科普读物,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恐龙的各种知识。
此外,恐龙也在商业领域中大放异彩。
恐龙的形象被应用于各种产品中,如文具、玩具、服装等。
尤其是在儿童市场中,恐龙的形象备受欢迎。
恐龙玩具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成为了他们的玩伴和朋友。
恐龙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旅游业。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拥有恐龙主题公园或恐龙化石遗址。
例如,美国的乌塔州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博物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而中国的盐城市,也因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群而成为了恐龙迷们的圣地。
恐龙无处不在,它们的存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论是科学研究、文化艺术还是商业活动,恐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课堂教学 | 《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恐龙的分布广泛以及科学家们在阿根廷、蒙古和中国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
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协调”等词语造句。
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恐龙模型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恐龙模型,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讲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恐龙的生活习性:分布广泛食肉、食植繁殖能力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在阿根廷、蒙古、中国等地发现恐龙化石恐龙灭绝原因尚无定论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精讲点拨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_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答案课文《恐龙无处不在》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orG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
陆也已完全分开。
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教学步骤】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文章开头突发议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
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特别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作者并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陆地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呢?”行文到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一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第8、9、10、11段简明地介绍了“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少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而分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
泛大陆先是分成四块,然后大部分继续分裂(只有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后形成一体),于是,“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本文可使读者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南极大陆,这个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舟”,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最后成了冰雪天地”,导致搭乘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灭绝,恐龙不过是它们之中较为显赫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