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的另一种解读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时习之
学何以能悦?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 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 尔。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 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 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 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 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 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何交友
➢《论语·学而》: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的非功利性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先进》: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 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 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学习的真谛也正是在于“学而时习之”。

这不仅仅是一句古代名言,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无论是对于学生、职场人士还是社会人群来说,都能够从中受益匪浅。

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手段。

而学而时习之,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回顾、巩固已学知识,让知识变成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系。

下面,我们将从学生、职场人士和社会人群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学而时习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如果不及时复习和巩固,很容易就会忘记。

而通过定期的复习,并将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能够深化记忆、提高记忆的延续性。

此外,学而时习之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学而时习之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必备技巧。

在快速发展的职场环境下,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竞争力。

通过学而时习之,职场人士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跨领域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任务和挑战。

对于社会人群而言,学而时习之是实现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

人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积累的,而这种积累需要不断地坚持学习和复习。

通过学而时习之,社会人群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升自我素质,增加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而且,学习也是一种锻炼思维和逻辑能力的方式,能够帮助社会人群更好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学而时习之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无论是对于学生、职场人士还是社会人群来说,学而时习之都是保持进步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在实践中,我们也要注重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络课程、学习交流等。

只有不断地学习、巩固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让学习的旅程更加丰富多彩,不亦乐乎?。

文言文经典名句翻译

文言文经典名句翻译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是很愉快吗?解读: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温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学习也是一种乐趣,能够让人心情愉悦。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读:此句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他人的感受。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痛苦,不应该强加给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此句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以兴趣为动力。

对于知识,只有真正喜爱它、从中获得乐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解读:此句强调虚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在我们周围,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只要我们保持谦虚的态度,就能不断进步。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颜渊》)翻译: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解读:此句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心怀宽广,为人正直,因此内心平静;而小人自私自利,总是担忧自己的利益,因此内心忧愁。

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翻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解读:此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失去了立身之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读:此句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通过温习旧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从而成为他人的老师。

总之,《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学而时习之”是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是《论语》纲领。

习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鸟在日光下飞行,表示鸟在日光下练习飞行。

习的基本义是练习、学习。

学而时习之,是“順天應時”地,反复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道者,圣人行之,明道积德,因民之欲,教化万民,乘民之利,所以成圣贤。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圣人德配天地,道法自然,仰观俯察,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教下以道,以其德全不危,泽被万民。

圣人伏羲创立八卦,教民作网用于渔猎;神农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治麻为布,削木为弓,辟市场;黄帝发明内经,制作舟车,推算历法,艺五种,兴文字,作干支;燧人氏钻燧取火;仓颉造字;伶伦制音;嫘祖养蚕缫丝;隶首作算数。

圣人因其大能(格(格:推究)物、致(致:求得)知(物性、物理、“物”在各种潜力下平衡的能力))大德(全德、积德)对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累功),为后世长期传颂(功德无量)。

《周易》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日: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君子在求道成圣之路上,怀着“保和太和乃利贞”之心,上下求索,积功累德。

古代圣人之言就是积功累德的理论成果,是经过反复实践的真理,是“十年乃字”之言,是“臣斯十世。

此之谓也”之言。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世界是物质的,现实世界里,形而上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而下的东西存在,“物”的理、性、命、质,通过用、通过实践是可以验证的。

我们现代人,把学到的东西,在实际工作加以运用,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反复修正,改正错误,弥补缺失,最终都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期间有付出的艰辛,有迷惘困惑,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学而时习之,设计师们看到自己设计的图纸变成高楼大厦、机器设备的时候,农业专家看着田野里自己培育优良的良种长成的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医生看着自己处方治愈的病人的时候,尤其是第一次,能够使他们有满满地成就感,获得感,荣誉感,满足感,自豪感,大概是古人说的“恬愉”、“不亦说乎”吧。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探讨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探讨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探讨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探讨初中语文《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统的注释是:“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我在二十年前第一次读此文时,就发现此解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此说法严重地不合常情。

起初我认为这错误起源于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他将“时习”注为“按时诵习”并说明是依王肃说。

后来我发现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朱将“时”注为“时常”将全句译为“既学而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也就是说王肃,朱熹和王力在这个错误上是一脉相承的。

在历史上还有古人如何讲这句话,我手头缺乏可以查考的资料。

,但我查阅了能见到的数家注解,如南怀瑾《论语别裁》,夏传才《论语讲座》,还有《论语高级读解》等等,这些作者都是学界泰斗,他们一定熟知古人所有有关此语的解读,但从他们的对此语的解读来看,一类是完全认同现行的注释即认同王肃和朱熹的传统说法。

另一类以南怀瑾先生为代表,他亦认定传统解释不合常情,他把“时习”训为按时实习,并在学习的内容上作了发挥,我认为他的注释比传统注释要高明得多,但仍不得要领。

所以我就推论孔子自己没有明确地为这句话作注,而且是自古以来,这句话还没有得到正确解读,我自信我对此语的解读可能最合孔子心意,现在略表己见,就正于天下。

如前所述,我二十年前第一次读时就发现此解明显错误,并不是我当时有多大学问,而是觉得此解严重地不合常情。

学习,还要经常复习,怎么会是一件快乐的事呢?如果这能是一件快乐的事,那我们全国读高三的同学们不都是整天快乐极了吗?可我们又为何将高三称为人间地狱呢?所以,我当时心中就象被塞了一个冰凉的石头,被埂住了。

我想,孔子如果说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亦说乎!那还差不多,于情上说得过去,但这种自我炫耀又不是圣人的境界,于理上说不通。

后来我想,也许孔老夫子是圣人,本来就不合于常情,他也许就非常爱学习,尤其爱复习,并自得其乐。

小度写范文“学而时习之”新解-模板

小度写范文“学而时习之”新解-模板

“学而时习之”新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一句名言至今流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过人们对此话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学而时习”当然是指学习新东西之后的反复练习,“不亦说乎”则是指学到了新知识的愉悦和高兴。

其实,如果就这句话所隐含的学习机理来看,还应当对“时习之”中的“时”做出解释,即这个“时”的长度是多少。

“时习之”的“时”是什么? 对于“时习之”中的“时”,不同时代有不同看法。

今天,脑神经研究的结果解释说,“时”就是要中断一定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休息的时间,或者说是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复习。

这样才能有效地复习和强化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

而只有真正地掌握了知识,才会有愉悦感,或成就感。

在2000多年前的时代,孔子提出这种教育原理不可能有实验科学的验证,而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和对学生教育个案的归纳分析。

到了生理学或神经生理学的实验验证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得到了更多的科学验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卫・福斯特和马休・威尔逊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们把小鼠置于一个1.5米长的跑道上来回奔跑,并将特殊的电极嵌入小鼠的头骨,记录大脑中海马区细胞的电流活动。

海马区是老鼠和人的主管记忆和导航的区域。

当小鼠跑完一圈后会得到一些食物奖励。

而在小鼠吃完食物并进行下一次跑步时,会有短时间的休息。

表面上看这些小鼠在休息期间似乎并没有活动,只是有些坐立不安,或梳理毛皮,或安静不动,但是它们的大脑记录却暴露了不同的内容。

在休息期间小鼠的海马区活动很活跃。

电极记录显示,小鼠在跑道上跑动的过程中,它们的海马区的一些神经细胞以特定的顺序出现特定类型的电流活动。

令人惊讶的是,小鼠在休息的时候,海马区相同的神经细胞会以与在跑道上奔跑时相反的顺序一遍又一遍地释放出电流,并逐渐加速。

换句话说,休息时的小鼠的大脑是在“逆向回放”在此之前的经历,就像V―D光盘的回放或倒回一样。

这种回放要进行数次,每次经历的时间约为几百毫秒。

在这个极短的回放时间,小鼠的大脑回放了自己在跑道上从结束到开始的所有跑步过程,而且重复回放了好几次。

汉字解读【每日一字】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汉字解读【每日一字】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汉字解读【每⽇⼀字】习:学⽽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每个⼈都熟知。

但很多学习者并没有这种感受,学习的过程⼗分⾟苦,有时甚⾄枯燥,再“时习之”,喜悦从何⽽来?“习”字的甲⾻⽂写作是个会意字。

上边是“⽻”,表⽰鸟的翅膀,下边是“⽇”,表⽰太阳,合起来就是⼩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

《说⽂解字》⾥说:“习,数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

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虽然极为少⽤,但在古汉语⾥却可以找到很多。

如《礼记·⽉令》中有“季夏之⽉……鹰乃学习”,意思是夏季的最末⼀个⽉,⼩鹰就要练习飞翔了,这⾥“学习”就是指学飞翔。

不同于我们今天将学习看作⼀件事,古汉语中,“学”与“习”是两层意思,“学”是获取理论知识,“习”是通过实践践⾏理论,学习就是“知⾏合⼀”的过程。

有⼈将“学⽽时习之”的“习”理解为复习、温习,按照习的本义,理解为练习、实践更为恰当。

这就是说,学懂知识还不够,还要时时付诸实践。

《史记·孔⼦世家》记载:“孔⼦去曹适宋,与弟⼦习礼⼤树下”。

为什么要在⼤树下“习礼”呢?因为当时礼数繁复,若不练习、实践,就有失礼的可能。

不仅是礼,古时⼈们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要经过多番实践,只依靠书本是学不会的。

学与习被组成“学习”⼀词⼴泛使⽤,或许是因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不仅要坐⽽论道,更要起⽽⾏之。

陆游曾作诗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这⾥“要躬⾏”包含两层意思:⼀是学的过程中要“躬⾏”,从习中学,因为实践出真知,⾮凡的智慧总是诞⽣于多次的实践中;⼆是学到知识后还要“躬⾏”,通过实践将所学融会贯通、化为⼰有,以提升智慧、指导⼈⽣。

这⼀过程正是我们常说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此外,“习”字还告诉我们,学习是⼀⽣的事情,正如鸟⼉要飞得⾼、飞得远,就时刻不能停⽌振翅。

细细体味“习”字本义,我们似乎能理解孔⼦之乐:⼩鸟学飞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 学而》首章解读《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 学而时习之" 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 解释为:"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 为"鸟数飞也" 。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 ,"习"则解释为"实习" 。

先谈"学"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 ,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 ,朱熹说"习,鸟数飞也" ,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 为" 实习"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 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 ;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学而时习之:深入理解古代格言从古至今,中国的言论和文字极富蕴意和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学习和领悟它们可以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古代格言,表达了人们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深刻思想。

一、学习古代格言的意义中国古代经典格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祖先在广大文化领域中弥足珍贵的经验之谈。

学习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扩展我们的知识面,掌握文言文古今晦涩的内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迎接更多的朋友。

二、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格言源于著名儒家孔子的著作《论语》。

它代表着孔子深厚的教诲,他提倡人们时刻不忘学习,永远追求卓越,不断扩大眼界,谦逊求知。

这样,当我们克服贪恋学业、加强自身素质的时候,就能从容应对复杂的世界。

三、实施“学而时习之”的方法(1)教育孩子求知若渴。

孩子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书,更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在他面对生活和知识时,宽容性、乐观态度和勤奋学习。

(2)积极思考,勤动口。

学习时要抓住机会,积极思考,勤动口,学会思维,知行合一,把自己知识水平提升到一新高度。

(3)结合实践,掌握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把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所学的学习技巧与真实情景联系起来。

四、结束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古老的格言源于孔子,反映了中华民族求知若渴的精神,它说明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激励我们用自身的行动去发掘真理、显现宇宙的规律以及走向智慧之路。

只要付出能力的努力去学习、去思考,就一定能看到成果。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论语》原文注释翻译解读评析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论语》原文注释翻译解读评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③说(yu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④乐(lè):快乐。

⑤愠(yùn):怒,怨恨,不满。

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

这里指“有德者”。

【解读】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也就不必再赘述了。

倒是那学什么、怎么学的大深意,却是很有必要说上一说的。

“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学”指的是学习。

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

许多人把学问当作知识,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

大千世界,知识海量,如果把学问当作知识,那恐怕一辈子什么都不用干了,只做学生就够了。

尽管哲人说,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但也要有选择地学。

细读《论语》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学问”既不是指文学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识渊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学问一一做人到位,做事正确。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更点明个中意味,指出此节所述是人的“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他强调的其实是“学”之后的“行”。

一门心思只学知识,而不想着如何让学到的知识先服务于自己,后服务于社会,造就的无疑会是一些“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书呆子、百无一用的书生。

这就需要在正确知识引领下,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做事。

有些人满腹才学,却尽做祸国殃民之事,一样是“无学”之徒,譬如秦桧、严嵩等人。

有些人,虽然读的书不多,知识也不够丰富,但做人有担当,做事有主见、重大义,这样的人就是有大学问的人。

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形成的,也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为政、经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

论语中关于勤奋的名句

论语中关于勤奋的名句

论语中关于勤奋的名句勤奋是一种美德,是成功的基石。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对勤奋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下面是十个关于勤奋的名句,以及对其含义的解读。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解读:勤奋学习,不断反复地复习和练习,是一种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解读: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先准备好合适的工具和条件。

勤奋不仅仅要求努力,还要求有良好的准备和条件。

只有有了足够的准备和条件,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政》)解读: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喜欢这个知识并乐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好学者。

勤奋需要内心的喜爱和乐趣,只有喜欢并乐于去做的事情,我们才能更加投入和坚持。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读:学习需要思考,思考是学习的基础。

勤奋学习不仅仅是机械地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和理解知识。

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政》)解读: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喜欢这个知识并乐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好学者。

勤奋需要内心的喜爱和乐趣,只有喜欢并乐于去做的事情,我们才能更加投入和坚持。

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解读: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先准备好合适的工具和条件。

勤奋不仅仅要求努力,还要求有良好的准备和条件。

只有有了足够的准备和条件,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解读:勤奋学习,不断反复地复习和练习,是一种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政》)解读: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喜欢这个知识并乐于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好学者。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文】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论语·学而第一》)【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悦”,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韵”,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翻译】孔子说:“若能时时反复温习已求得的学问,不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欣喜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因此感到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孔子的人生最大乐趣,在于学习与教学,《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就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关于孔子谈论学习经验的篇章,在《论语》全书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例如《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论语·述而》更提到,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为喜欢读书,常忘记吃饭、睡觉,甚至连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

后世有学者认为,《论语》一书的编纂者将〈学而〉篇列为诸篇之首,便是要强调“学习”是《论语》的根本,用心可谓深远。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时而学之不亦乐乎的意思

时而学之不亦乐乎的意思

时而学之不亦乐乎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时而学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源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原文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解读,成为了一种人生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标识。

时而学之,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和经验,不仅在学校里学习,在生活中也不停地学习,从中获得乐趣和成长,这种态度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

学习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在进行的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习的形式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的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和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课程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而且学习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的知识,还包括了生活中的各种技能和经验。

时而学之不仅成为了一种态度,更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时而学之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不断地提升自己,还能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的乐趣。

学习不应该只是一种为了求得成功而苦苦追求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兴趣和爱好。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而且通过学习,人们还能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这种过程更加有趣和充实。

时而学之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速,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

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够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而且通过学习,人们还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时而学之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学习不仅让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让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使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让我们拥抱学习,享受学习,时而学之,不亦乐乎!第二篇示例:时而学之不亦乐乎,这句成语源自《论语》,是孔子对学习的一种态度和认知。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篇一:经典《论语》名句五十条带翻译经典《论语》名句五十条带翻译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论语·为政》【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论语十二章生活中正确的从师之道

论语十二章生活中正确的从师之道

论语十二章生活中正确的从师之道“学而时习之”,不宜解读为“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应当时常温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将“习”解为“鸟数飞也”。

这大概符合孔子的原意。

孔子教授弟子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书本,孔子也并非只是舞文弄墨的老夫子。

他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不逊色于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不仅涵盖了《诗经》、《尚书》、《易经》等理论性课程,同时也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等实践性课程。

它们大致涉及今天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部分内容。

对于这些教学内容,非实践不可。

“纸上读来终觉浅”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只有将自己所学,按时实习,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从哲学角度讲,即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的故事。

师襄是鲁国的乐师。

孔子从师襄那里学了一首曲子,练了十日。

师襄认为可以换下一首曲子。

但孔子不以“习其曲”为满足,还要得到演奏技巧,得到气质神韵,还要得到创作者的为人,直到推测出此曲为周文王的作品才肯停歇,使得师襄“避席再拜”,以表自己的钦佩之情。

这个故事生动刻画了孔子对于“学而时习之”的践行。

若能体会到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熟练掌握,则会获得油然而生的快乐。

人人都可体会这种快乐,只需行动即可。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看自己,这是另一种快乐。

想古代交通并不发达,友人从远方而来,定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

此种真情,怎能不令人感到快乐。

难怪诗仙李白会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这样的诗句来吟咏友谊。

“人不知而不愠”则是说学习、实践达到一定的境界,则能做到心平气和,不会因为他人不了解自己而感到不快。

换句话说,也就是能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

本章开宗明义,第一个层面强调学而有所得的个体快乐;第二个层面上升到与朋友交往的社会性快乐;第三个层面升华为与人交往但坚持自我尊严与价值的快乐。

倘若人人依此找寻快乐,那快乐便容易找寻,也比较高尚,而并非只有物质刺激、感官享受才是快乐。

孔子的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的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的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语录《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中一则名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阐述了孔子对于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1.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即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讲、记笔记,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不断地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只有坚持“时习”,不断进行复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2. 孔子的这句话也强调了学习的快乐与满足。

“不亦说乎”这一表达,强调了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成就感和乐趣。

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时,就会感到满足和快乐。

学习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享受和乐趣。

只有将学习与满足相结合,才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而时习之”也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艰难而持久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下去,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4. 孔子的这句话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而优则仕”,即学以致用。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其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孔子的这句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和启示。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此,让我们坚持“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满足,努力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引用孔子的话的作文和和对引用的解读

引用孔子的话的作文和和对引用的解读

引用孔子的话的作文和和对引用的解读《引用孔子的话的作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特别厉害的老爷爷叫孔子,他说过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呀,可有意思啦!啥叫“学而时习之”呢?就是我们学了新知识,还要常常去复习它。

比如说,老师教了我们加法,我们回家后多做几道加法题,这就是“学而时习之”。

那为啥“不亦说乎”呢?因为当我们通过复习,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做题做得更顺溜的时候,心里就会特别开心,就像吃了甜甜的糖果一样!我有个好朋友小明,他每次学了新课文,都会认真读好多遍。

结果呀,老师提问的时候,他总是能回答得又快又好,还被老师表扬了呢!小明心里可高兴啦,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小朋友们,咱们也要像小明一样,学了新知识就多复习,这样我们就能变得更聪明,也会更快乐哟!《对引用的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孔子爷爷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其实呀,这句话就像一个魔法咒语,能让我们学习变得更棒更有趣!“学”就是学习新知识,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

“习”呢,不是练习写字的“习”哦,是复习、温习的意思。

比如说,我们学会了跳绳,要是不经常跳一跳,可能就会忘记怎么跳啦。

学习也是这样,刚学会的生字,如果不多写几遍,可能下次就不认识了。

那“不亦说乎”又是什么呢?就是说这样做会让我们感到很快乐呀!就像我们搭积木,刚开始可能搭不好,但是多搭几次,搭出漂亮的城堡,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开心?学习也是这样,复习让我们更厉害,当然就快乐啦!所以,小朋友们,记住孔子爷爷的话,常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我们就能越来越棒,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引用孔子的话的作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朋友们,孔子爷爷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可太有道理啦!啥意思呢?就是说呀,哪怕是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人能当我们的老师。

比如说,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画画。

小红画得可漂亮了,颜色搭配得特别好看。

《学而》智慧:学而时习,友乐不愠

《学而》智慧:学而时习,友乐不愠

《学而》智慧:学而时习,友乐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学而》中的名句,短短三句话,却蕴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

学而时习,是一种持续学习与实践的态度。

学习,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那只是一个起点。

真正的学习,是在离开校园后,依然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对旧知识的温习。

想想我们在生活中,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比如烹饪一道美味的菜肴。

如果只是在学会的那一刻感到兴奋,而后不再练习,那么很快就会生疏。

但如果时常复习,不断尝试新的做法,不仅能让技艺更加娴熟,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满足感。

又比如我们阅读一本好书,初读时或许只是领略了表面的意思,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翻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往往能有更深的感悟。

学习不仅是理论的积累,更是实践的运用。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

比如我们学习了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在装修房屋时,就能更好地规划空间;学习了历史中的兴衰成败,就能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多一份智慧和从容。

学而时习,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

每一次的复习和实践,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和突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让我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成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朋友之间的相聚变得越来越难得。

而当远方的朋友不辞辛劳地赶来相聚,那份喜悦和感动是无法言表的。

朋友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和陪伴,更是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

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倾诉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

朋友的建议和鼓励,往往能让我们豁然开朗,重新找到前进的动力。

而且,来自远方的朋友,还能让我们开阔眼界,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他们带来的新的观点和想法,能够丰富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多样性。

论语十二章解读

论语十二章解读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意: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学习时分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越学自己过得越好。

第二种就是自己越学让自己越蠢。

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个比方,一到节假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发祝福短信,看到大家发,你也学着发,人家是一字一句的编写,而且分文别类的发出去给别人。

而你呢?粘贴复制,乱发一通,不管谁都是同样一句话,即浪费自己时间,同时也浪费别人时间。

而且“学”了之后才有“而”后的事情发生,才知道后面有没有好处。

“学而时习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的学习,不是说今天学了,明天就不用学习了。

就比如,现在很多学生以为大学毕业后,就不用学习了,这是错误的,社会的多变,而不是你现在的知识可以一步解决的,之前的淘宝,到现在的微信,到未来的人工智能,哪一个不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呢?不学习只能被时代淘汰。

而且从老师那边学到的知识,也需要自己课后琢磨练习,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是需要时间去练习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慢慢的,养成了习惯,这样就能快乐起来,这就是以苦为乐。

学习的本意不是让你只懂得一个道理,而是要你练成一项有用途的本领。

学习的本质是先模仿,模仿的对象很重要,你模仿的是乞丐,你未来大概也是乞丐,如果你模仿差生,自然而然就是差生。

就好像昨天下午上课的时候,你不以好为榜样,而是以差为榜样,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差,到后面什么都不会。

就好比我写作文写不出来时,就会凑字数,写什么标点符号,凑到500个字,这样下去,如果老师默认这个现象发生,不去管,孩子还会思考吗?还会去积累词量吗?学生又怎么可能学得好呢!所以老师的责任也很重要。

而学生呢?也需要按照老师的说法、做法去行动,最后都是自己得利。

我们都有学习的经历,跟着学习牛的人学习做事一定有好处。

而愚蠢的人自己没有本事,就习惯性的反驳别人。

而真正高手的人,就不会去点醒这帮蠢人,他蠢,由他去吧!学习的根本是照着做而不是听课,就是去做,不会也做,做多了摸着石头过河,你也就会了,会了过后,你得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时习之”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玉山(公众号:玉山话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第一篇,被选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所以我们都很熟悉。

但是这几句怎么解呢?孔子在说什么呢?为什么居于《论语》卷首呢?
教材里是这样解释的:
孔子说:“学了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修养的人吗?”
这也是较为公认的说法。

但是靠谱吗?
我认为不靠谱。

因为不合逻辑,孔子不可能这样讲话。

一口气讲了三句话,一句谈学习,一句谈人际交往,一句谈个人修养,一句不挨一句。

有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地讲话的吗?
一次讲话,而且只有三句,当然是讲同一个主题。

孔子在讲什么呢?开宗明义,在讲他的政治纲领,具有统摄全卷的意义,所以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圣人语录时,把它置于卷首。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实践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不是什么学了又复习。

“习”字怎么解?不是“复习”,《论语》里有谈复习的,那叫“温”,
“温故而知新”嘛。

“习”是什么意思呢?观其形:是展开的翅膀的象形。

表意非常明确,鸟儿展翅,练习飞翔,就叫习。

《说文解字》曰:“习,数飞也。

”鸟儿怎样飞上蓝天的?展开双翅,在空中反复、多次拍打练习。

所以“习”字就含有反复练习,反复操练,在真实语境里进行实践的意思。

圣人开宗明义,强调,我的学问,不是用来在书斋里埋头钻研的,学了就要拿到现实里操练起来。

也就是说,这一句是在谈儒学的实践性。

儒学不是哲学,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济世匡时之学,是用于指导实践的政治伦理学,学了就要会用,不会用就不是真正学会了。

怎样真正学会?“习”啊,反复操练啊。

孔子是明确反对死读书的。

仅仅发愤学习不行,一肚子学问不应用到实践里,那叫空头理论家,没有意义。

好比你英语学得很好,四级六级考了多少多少分,考试一点不含糊,但是从来没有在真实环境里练习过,你就不可能运用好。

那不叫学会了。

再者,一味复习,又何乐之有呢?好比你学了开车,是在驾校里一遍遍复习快乐,还是上路实际操练一番快乐?
可知“习”,不是复习,而是练习,实习,这是一个与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字眼。

什么叫“时习”呢?这个“时”,时间,时机,修饰“习”字,“时习”就是“获得时机反复操练”,“在恰当的时机反复操练”。

这个时机很稀罕啊,孔子短暂的出仕之后,周游列国,并不能得到实践政治理念的时机。

所以他说,如果得到这个时机,那多快乐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到三层信息:第一,学了就要用;第二,时机很难得;第三,孔子可能并不是那么快乐。

所以,孔子呼唤朋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批评当下什么叫“朋”?志同道合就是朋。

孔子一心要改造社会,使这个世界尽可能的好一点,使人类尽可能的好一点。

但是他有没有获得实践的时机呢?基本上没有。

孔子直到51岁才正式登上仕途,甚至做到大司寇,并代行相权,也有所建树,但是在三桓夹击之下,很快就一败涂地,只得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孔子到处寻找能够理解,接受他的文化精神与政治理念的诸侯国,获得自己的一片政治试验田,以大展身手,创造人间的乐土。

但是,孔子始终找不到。

在人生的绝大多数境遇里,孔子是没有朋友的。

我们太弱小了。

这是孔子心底的哀伤。

所以,孔子呼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聚集起来,壮大力量,一起努力。

有朋友来了,很快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的快乐,而是革命同志团结奋斗的快乐。

为什么强调“自远方来”呢?表明孔子对身边,对当下,深感失望。

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人,才会寄望于远方。

如果这儿有,又何必企望远方呢?
这个远方,可以是空间的——孔子设想,自己还未踏足的遥远土地,或许有那样的人吧!也可以是时间的——譬如三代之治,譬如文武周公,或者千百年之后,礼乐将深深扎根,仁义将开花结果,到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对远方的期许,隐含着对当下的否定。

这是一句多么孤独的吟唱。

有几个人能听懂?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雍容,也是接受事实上,能听懂的极少极少。

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孔子心里的梦想是什么。

这个人好奇怪啊,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何德之衰”。

他好像和我们一样,一个荒谬的、不知所谓的LOSER 而已。

这一点也不奇怪。

正如先知在他的家乡不被人们尊重一样,孔子的悲剧在于,他与中华文明相见恨早。

孔子的思想比起他的时代,领先了好几百年。

就如西方文艺复兴以复古为旗号而实现创新一样,孔子树起“周礼”的大旗,阐述的却是几百年之后的文化政治蓝图。

这是“人不知”的根本原因。

幸而孔子察知了,并接受了这个原因。

所以不恼怒。

这里的“不愠”,与其说是一种刻苦的个人修养,不如说是一种雍容的包容,与平静地接受,是一种历史的态度。

孔子最终安安静静地放弃了政治努力,转而教授弟子,撒下思想的种子,延递仁爱的火苗,等待将来。

我们知道,在孔子的几百年之后,他的思想终被一个庞大而强盛
的王朝奉为帝国的根本精神与政治准则。

甚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们这个民族灵魂里最深刻最厚实的底子。

所以人们说,孔子之道,救一国不足,救天下有余;治一时不足,治万世有余。

“学而”这么三句话,连贯一体,讲的就是孔子的政治纲领:一,强调实践:学习是为了应用,一有机会就要练练!二,对现实感到失望:缺少同志,势单力薄,我们的事业不那么乐观。

三,即便这个时代的人们不能理解,我也平静地接受。

还有第四点,不管多艰难,孔子始终在强调“乐”,而不是叫苦连天,怨天尤人。

李泽厚从中提炼出一个词:“乐感文化”。

这“乐”完全是世间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它是实用理性与情感本体的表里互文,那又是一个值得琢磨的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