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应是智慧之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https://img.taocdn.com/s3/m/abbd81cf195f312b3169a5be.png)
哲学是“智慧之学”陶华坤哲学是一种邀请、一种引导,是“智慧之学”。
教育哲学的目的就是把教师从固定僵化的程序中和大量偶然的事件中解放出来,使之获得“教育的自由”,从而促使教师教育生活的自我更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一、哲学的使命是“改变”实践教育哲学扎根于教育生活的困惑中。
教育哲学研究走向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价值性。
目的是要真正提升人们的教育智慧,唤醒人们被程式的生活所麻木了的意识,使之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框架和行为模式。
教育的目的不仅促进发展,还要引导和规范发展。
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
教育哲学是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教育实践寻根究底的反思,把一切关涉到教育的观念、制度、行为都纳入到理性的批判之中,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教育者的理性。
实践证明,没有成熟思想的教育是肤浅的短视的,其具体教育价值取向也是相互冲突的。
哲学的使命是“改变”实践。
教育是使人“文化化”的过程,教育的功用就是提升人的境界。
文化人的形象能够引导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性、具体性、相对性、复杂性。
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寻根问底的反思,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教育者对教育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批判力。
二、寻觅“教育的意义”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无知是上帝的诅咒,知识是我们飞向天堂的翅膀。
批判是一种思想历程,缺乏批判,就缺乏真正的学术交流和对话。
研究是最好的学习,用研究的心态进入学习的过程中去,要有内在的思考,智慧存在于寻找到更有利的证据以反驳原有结论的过程中。
哲学根植于对真实交流的追寻和善意的争辩之中。
哲学是思辨的事业、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问题不在生活之外,而在生活之中。
教育哲学提供一种分析教育的方法,即对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语言、逻辑、句法分析,用清晰的概念来取代混乱的思想。
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思想”,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杠杆。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哲学是“智慧”之学含解析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论述类文本阅读:哲学是“智慧”之学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40c6c60b4c2e3f5627634a.png)
哲学是“智慧”之学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所谓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人的智慧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
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智慧之星,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哲学体系或哲学理论,而是由于他开辟了哲学的新天地,开创了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时代.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启发人们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问题中开发人的聪明才智,探索社会问题与人性的奥秘。
故苏格拉底式问题的对话,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与赞赏. 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
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无论是理性思维形式,还是直观领悟形式,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有了问题,人们去思考、探索,才会有破旧立新之举。
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面对客观世界,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宇宙万物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形成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消灭后又归于何处?这些问题开启了人类哲学思维。
先是产生了各种神话,后来在神话基础上产生各种宇宙“本原”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自然哲学的起源。
尽管自然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说法不同,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理论,但都是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深化,关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客体关系问题突出显示出来:主体与客体何者是第一性?人的主体能否认识客体?如此等等。
对此,哲学家不同的回答,形成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其次,智慧表现为人能够筹划与建构未来的崇高理想。
我们常说有智慧的人站得高、望得远,他不同于庸人、常人,这是因为他具有预见与筹划未来理想的聪明才智.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
卡西尔曾经指出,人与动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因为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一定要同我们日常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中的问题区别开来。
当然作为问题,无论是属于哪一类问题,都是人们才智的一种表现,都是开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但通常所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主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
“哲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哲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dd27734fd0a79563c1e72a4.png)
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聪明、智慧之意;中国古代一般指聪明而具有智慧的人。
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中《皋陶谟》记载大禹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孔氏传》解释说:“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哲学”,字意是智慧之学。
这门学问在中国古代曾称为“道”、“道术”、“玄学”、“道学”、“理学”,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用中国的“哲学” 二字表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1848~1905)将这一表述介绍到中国之后,中国学术界逐渐接受并开始用它来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学学说。
在古希腊,哲学原词是“嗞ιλoσo嗞奾α”,拉丁化为“philosophia”,音为“斐禄所费亚”,意为“爱智”。
在古印度,哲学通常被称为“见”或“察”,前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dar▂ana”,意为“见解”、“思想”、“观点”,在个别的哲学体系中视之为“有助于解脱的学科”;后者梵文的拉丁化拼音为“anviksiki”,意为“探究的学问”,后来又用以专指逻辑。
哲学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它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存在形式问题,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因问题,人的伦理关系、审美关系及正确思维的形式问题,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柢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是全部哲学最基本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任务在于探究世界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它涉足于众多的领域,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中纷繁的现象和形式,最后的归宿是要探明世界的本原,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以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中国哲学是智慧之学、大用之学
![中国哲学是智慧之学、大用之学](https://img.taocdn.com/s3/m/c107a1c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5.png)
中国哲学是智慧之学、大用之学作者:王杰来源:《月读》2021年第03期中国哲学是一种有着大用的智慧之学,学习中国哲学,一是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
智慧是浓缩了的思想,是思想的升华,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哲学,认为中国哲学太抽象玄虚、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则大谬矣。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有一天,庄子和他的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高耸云端。
庄子忍不住问树旁的伐木者:“眼前这棵大树这么高大挺直,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来砍伐它呢?”伐木者听了淡淡地说:“这棵树看起来高大挺拔,却是一棵不中用的树。
用它来造船,很容易沉底;用它来做棺材,很容易腐烂;用它来做器皿,很容易毁坏;用它来做门窗,树中流出的脂液很不容易干;用它来做柱子,很容易受到虫子的侵蚀,因此,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没用的树,所以就没有人砍伐它,以至于它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庄子听了伐木者的这番话,感慨地对弟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材无用,所以长得高大挺拔,得以终其天年,这难道不是无用之用吗?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却往往不知道无用之用。
”第二个故事是:一天,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粒大瓠瓜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之后,得到了巨大的果实。
将其制成壶,但它的硬度不够,盛不了水;若将其剖开制成瓢,它又不规则,装不了东西。
这东西看起来挺大,其实没什么用,因为它无用,我就把它给砸碎了。
”在这段对话中,惠子认为特别大的瓠瓜没有任何用处。
而这时庄子却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
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皮肤冻裂之药的人,祖祖辈辈都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
有人听说后,愿意出百金购买他的药方。
于是,他们全家集中在一起商议,说:‘我们世世代代以漂洗棉絮为业,收入不过几金。
现在如果将药方卖给那个人,一下子就可以得到百金,简直太划算了,不如就卖给他吧。
’于是,那人用百金买了药方,然后来到吴国,献给吴王,并夸赞这种药的用处。
哲学课三分钟演讲稿
![哲学课三分钟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1379ba2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a.png)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思考——关于哲学课的三分钟演讲。
哲学,这个看似遥远而神秘的词汇,实则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在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哲学课的理解。
一、哲学课,开启智慧之门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哲学是智慧之学。
”这句话揭示了哲学的本质。
哲学课,正是为我们开启智慧之门。
在哲学课上,我们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通过哲学课,我们可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首先,哲学课让我们学会了思考。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往往因为缺乏思考而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哲学课教会我们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道德哲学时,我们会思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
这种思考能力将使我们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其次,哲学课让我们学会了分析问题。
在哲学课上,我们不仅要学习概念,还要学习如何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我们会分析不同政治制度的优缺点,探讨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将使我们更加具备洞察力,更加善于解决问题。
最后,哲学课让我们学会了解决问题。
哲学课教会我们如何运用哲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伦理学时,我们会思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困境。
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我们更加具备智慧,更加善于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哲学课,丰富人生体验哲学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哲学课,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首先,哲学课让我们学会了宽容。
在哲学课上,我们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这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
例如,在学习西方哲学时,我们会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哲学思想,从而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其次,哲学课让我们学会了反思。
哲学课教会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
哲学的定义及意义是什么
![哲学的定义及意义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e4268ce910ef12d2af9e7f4.png)
哲学的定义及意义是什么? 哲学的定义:哲学即智慧之学。
它是从理论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构建,从而构成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态度和根本主张,它是人类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说话来体现出隐含深层意义的道理,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
哲学本身就是用来完善自己的精神修养和帮助他人完善思想的。
哲学的特征在于追问本质,不断反思。
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对象无所不包;深度上,哲学的反思是无穷无尽的。
现实中,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学的思维方式。
也即是说我们能够直接关注的现实是具体而有限的,思维的不可封闭性使得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进行无穷追问。
把哲学低估于现代科学是不负责任的,哲学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方式,如果将哲学简单的与现代科学相提并论,则成为了一种狭隘的唯科学主义。
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
凡是承认物质为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称唯物主义者;凡称意识第一性,物质依赖与意识存在的,称唯心主义者。
哲学的定义 2、哲学是能够从混沌自然中发现、彰显和产生一般本体事物的本体事物。
什么是事物?事物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结果,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的具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象,同人脑中形成和产生出来的关于认识对象的知识或观念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语言是事物之家,人类创造的每个语词都具有表述和界定事物的性能。
专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事物实体是多个处在不同时间段中的事物实体组成的集合体。
通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事物实体是多个处在不同空间体中的事物实体组成的集合体。
每个事物实体都具有一系列抽象程度不同的普遍性或属性的名称或观念作为自己的内容,每个事物名称或观念都具有众多的事物实体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
必修4《哲学与文化》易错辨析点
![必修4《哲学与文化》易错辨析点](https://img.taocdn.com/s3/m/bd2f8d6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8.png)
必修4《哲学与文化》易错辨析点追求智慧的学问(四个是三区别)哲学是什么(四个是):1.哲学是追求智慧之学,源自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一定是世界观、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三区别:哲学(是时代精神反映)与真正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区别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哲学一定是世界观、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哲学(研究整个世界)和具体科学(研究某一个具体领域)的区别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唯物唯心两大哲学基本派别);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没有科学依据,通常认为水、火、气之类是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用机械运动理解整个世界的运动,历史观是唯心的。
4.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心灵、感觉、经验、意志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的精神(理念、绝对精神、上帝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2.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第一次实现了辩证法与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性(揭示了规律)和革命性(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统一 4.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特理论体系(邓、三、科、习新)唯物论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哲学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共性的概括,是抽象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具体的事物。
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4dce4fb0242a8956bece4f1.png)
莩未‘拜右2008年第lO期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郭明俊【搐要】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
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
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
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
就其本质而言。
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
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关键词1智慧概念框架哲学的智慧智慧的哲学知识型哲学问题的哲学[中图分类号]B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8)10-0031-07当前,中国哲学界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回归哲学的本性”。
人类当今所处的时代,既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又是一个“智慧贫乏”的时代。
由于“智慧已经衰退”或者说“智慧被人遗忘”。
致使当今全球人类陷入了重重生存危机之中,因此“恢复智慧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行动之一”。
fl】(两)由于智慧和哲学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本原关系,哲学一向被看成是“爱智慧”,所以“无智慧的状况”表明“哲学错了”,【l】∞,哲学“弃绝智慧”而沦为知识。
可见,“恢复智慧”就是要“回归哲学的本性”。
然而究竟什么是智慧?哲学与智慧到底是何关系?哲学智慧同其他智慧区别何在?智慧的哲学与遗忘了智慧的哲学有何不同?“恢复智慧”的本真意义是什么?一、智慧辨义“哲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
因此,要想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智慧,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去理解“爱智慧”。
然而“知识易言,智慧难说”,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对智慧的理解不同,从来没有关于智慧的统一的定义,由此导致哲学自身的难以定义。
马克思第一章 哲学
![马克思第一章 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34df48c850ad02de80419d.png)
“在魔鬼为消灭所有神性和人类权力而雇佣的 人中,还能找到一个比我们这位生就给教会和 国家带来灾难的骗子更起劲儿的吗?” 哲学家让世界觉得不舒服,同样世界也让 哲学家们觉得不舒服。然而,如同苏格拉底与 克珊西普一样,实际上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在 爱恨的交织中,你创造着我,我创造着你。
(二)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可能是学习哲学 的最大的“误区”了。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不一定就不 聪明,学过哲学的人亦并不一定就有智慧。实际上恰恰相 反,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言,哲学不是让人有智慧,而是让 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那么,什么是“智慧”?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智慧”指的是“辨析、判断、 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是“聪明”的意思,“慧”也 是“聪明”的意思,因而“智”与“慧”加在一起,应该 是“大聪明”、“大智慧”的意思。就此而论,一般所谓 “生活哲理”之类的“小智慧”、“小聪明”当在排除之 列。问题是,什么叫做“聪明”? “聪明”意指“智力 发达,技艺和理解能力强”。那么,什么叫“智力”? “智力”就是“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 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 等。”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智慧”等于“聪明”, “聪明”等于“智力”,而“智力”则意指获得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的“智慧”并不是这样的“智慧”。
(2)从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爱因斯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 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末,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 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
馆1976年版,第519页。)
江泽民:“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 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 和基因论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沿着微观和宏观这两个 相反的路径,不断走向极端和本原,走向复杂和综合。正 是基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突破性进展, 人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 为世界文明进步的新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6月
《哲学》单项选择题
![《哲学》单项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bfee85810740be1e640e9a76.png)
《哲学》单项选择题l. 哲学是 A. 时代精神的精华 B. 智慧之学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研究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最一般规律的学问2. 宇宙观是A.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关于宇宙和人生根本道理的学问D.经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3. 一个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很难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这一观点主要说明A. 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B. 人生观反映出一定的世界观C.对人生的观点,态度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D.一个人只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4.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的世界观属于A.宗教哲学B.经院哲学C.僧侣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5. 从古至今人类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 A. 有神论和无神论B. 唯物论和唯心论C. 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6.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或一致的 A.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B.只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C.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D.是一切哲学的观点7. 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整体同部分的关系 B. 共性同个性的关系 C. 理论同实践的关系D. 物质同意识的关系8.“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是指A.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9. 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足从来就有的?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有神论和无神沦的标准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l0.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A. 世外的运动和发展 B. 世界的统一性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D. 世界的可知性1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 世界的运动变化 B. 世界的存在性 C. 世界的物质性 D. 意识的能动性12.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解释世界、说明世界,这种观点是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辩证法D形而上学13. 唯心主义产生的最初根源在于A. 人类及其意识的产生B. 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出现C. 产生灵魂不死观念和自然力被人格化D. 宗教的出现14.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智慧与哲学的关联
![智慧与哲学的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a14b6d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0.png)
智慧与哲学的关联智慧和哲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虽然它们看似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研究对象,但实际上,智慧和哲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智慧与哲学的关联,并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智慧和哲学都是人类探索和思考生活意义的方式之一。
智慧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而哲学则是通过思辨和推理来探索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和原理。
智慧和哲学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即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难题。
它们都要求我们思考和反思,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
其次,智慧和哲学都涉及到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
智慧追求的是认知上的真实和正确,即通过观察和思考去寻找事物的真相。
而哲学则追求的是道义上的价值和意义。
它试图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伦理道德、美与丑、善与恶等。
智慧和哲学在这个层面上相互交织,通过对真理和价值的探索,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此外,智慧和哲学都与人的智力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智慧要求我们具备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而哲学则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智慧和哲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运用智慧和哲学,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商。
最后,智慧和哲学都是人类拓展自身思维边界和超越常识的手段。
智慧使我们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
哲学则通过思辨和思考的方式来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扩展思维边界和超越常识的过程,让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能够跳出常规思维模式,去探索和接纳新的思想和观点。
综上所述,智慧和哲学在不同层面上有着紧密的关联。
它们都是人类探索和思考生活意义的方式之一,都涉及到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都与人的智力和思维方式相关,都是人类拓展自身思维边界和超越常识的手段。
通过学习和运用智慧和哲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提升思维能力和智商,拓展我们的认识和思考的范围。
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学哲学贵在运用
![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学哲学贵在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fbebc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e.png)
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学哲学贵在运用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来被看作是最高意义上的“智慧之学”。
学哲学,可以使我们变得聪明,就象李瑞环同志所说的,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方法多。
但是学哲学有个怎么学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作为基层人民银行的领导干部,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同样也在于运用。
把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是哲学工作者的事儿,我们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分析矛盾、研究对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此,我们就没有必要象哲学研究者一样,花大精力去钻研所有的哲学著作。
我们的精力有限,要集中精神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提醒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局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根底。
不学习哲学,不研究哲学,不懂得哲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这两门理论。
这就是说,我们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践问题。
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
在我自己的学哲学过程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开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
20xx年初,根据工作需要,我从XX市中心支行调任XX中心支行行长。
我长期在XX工作,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和一整套工作方法。
到XX以后,一切都是新的。
人是新的,工作环境是新的,面临的问题和条件也是新。
怎么办?我就从实际出发,详细问题详细分析,屡次召开科长、一般同志、女工、老干部、县支行行长座谈会熟悉了解情况,比照XX的情况,从比拟中寻找基层人民银行工作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民银行工作经历和所掌握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针对XX中支的详细性、特殊性,和领导班子成员一道研究确定了全年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得到了XX中支全体干部职工的认可,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
![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https://img.taocdn.com/s3/m/59ffec2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d.png)
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一、背景介绍- 哲学的起源和意义- 现代社会对哲学的认知二、智慧的涵义- 对智慧的定义和理解- 智慧与知识、经验的区别三、哲学的智慧- 哲学中的智慧元素- 哲学如何引导人们获得智慧四、哲学的作用- 哲学如何帮助人们走向智慧- 哲学如何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五、哲学的启示- 哲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哲学如何影响个人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六、结论- 总结哲学的智慧之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展望哲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一、背景介绍哲学是一门探究根本问题和价值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弗洛伊德、尼采,哲学家们一直在探寻着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而在现代社会中,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的认知范畴和影响力被广泛的扩展到各个领域。
然而,虽然哲学的认知范畴很广,但哲学的本质却并不是批判性思维或是纯粹思辨。
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是通过智慧的启示和引导来发掘人类的精神和道德价值,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二、智慧的涵义智慧是一种心智能力,它包括认知、思考、决策和行动等方面,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
智慧与知识、经验的区别在于,智慧是一种深刻的认知体验,它基于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和追求,是对于人生、世界的感性认知。
而知识和经验则更多关注于客观性和泛指性,它们基于科学、逻辑的思考和实践,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
因此,智慧和知识、经验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三、哲学的智慧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元素,它们通过探究人类生命、道德、宇宙等根本问题,来指引人们获得智慧。
其中最具智慧元素的学派为斯多葛派,斯多葛派主张人们应该修炼智慧和道德,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其核心意义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引导,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崇高。
另外,对于儒家、佛家等东方哲学中的常识智慧,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智慧启迪。
哲学的定义及意义是什么
![哲学的定义及意义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25d8b3bf111f18583d05af5.png)
哲学的定义及意义是什么?哲学的定义:哲学即智慧之学。
它是从理论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构建,从而构成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态度和根本主张,它是人类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说话来体现出隐含深层意义的道理,让人们去思考和体会。
哲学本身就是用来完善自己的精神修养和帮助他人完善思想的。
哲学的特征在于追问本质,不断反思。
内容上,哲学的反思对象无所不包;深度上,哲学的反思是无穷无尽的。
现实中,我们可以借用哲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学的思维方式。
也即是说我们能够直接关注的现实是具体而有限的,思维的不可封闭性使得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能进行无穷追问。
把哲学低估于现代科学是不负责任的,哲学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方式,如果将哲学简单的与现代科学相提并论,则成为了一种狭隘的唯科学主义。
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
凡是承认物质为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称唯物主义者;凡称意识第一性,物质依赖与意识存在的,称唯心主义者。
大家好我是论文网作者:Rznc论文网许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 语言论文> 汉语论文。
论文标题:哲学的定义。
论文摘要:哲学的定义2、哲学是能够从混沌自然中发现、彰显和产生一般本体事物的本体事物。
什么是事物?事物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结果,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的具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能、意义和价值的…哲学的定义2、哲学是能够从混沌自然中发现、彰显和产生一般本体事物的本体事物。
什么是事物?事物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结果,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的具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象,同人脑中形成和产生出来的关于认识对象的知识或观念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语言是事物之家,人类创造的每个语词都具有表述和界定事物的性能。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77d85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2.png)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2.哲学的起源和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①哲学源于时代,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并随之变化发展。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未必科学)3.哲学的研究对象: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4.哲学与天下观、办法论、自然科学(三个关系)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关键:哲学家的加工。
(2)哲学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联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前进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哲学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尺度)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意意识。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应是智慧之学
哲学是什么?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定义不同,哲学至今都无法找到一个能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确切的定义,而是将这个问题分就两个方面来解答:一个是“哲学是什么”另一个是“什么是哲学”?一般我们问“是什么”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
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该"。
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或者现在是什么样子,它有可能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哲学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不是某一个可以完全教授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维律动。
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
若只知其一,就相当于一无所知。
事实上谁也不可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什么是哲学",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状况感到不甚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总而言之,当我们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
哲学必须以哲学史为母,通过对历史中的所有哲学的实然进行反思、批判,才能更接近于哲学的应然。
那么哲学作为一门连定义都无解的学科,到底是什么使它趟过了纷乱的历史河流,绵延至今呢?“哲学的活力到底何在?”
哲学的活力在于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哲学”一词在西方起源于古希腊(中文“哲学”一词是上世纪末从日本引进的),原义是“爱智之学”。
按照哲学这个原始定义,毫无疑问,追求智慧是哲学的根本目的,哲学家应该以此为。
哲学之所以曾经被目为“科学之王”或“科学的科学”,哲学之所以几度兴盛,都在于它的确提供给了人类以大智慧。
不管今天人们对它如何不屑一顾,但孔孟老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大师的智慧都是无人能否认的。
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哲学是智慧之学,其价值是永恒的。
哲学因其智慧而价值无限,奈何今日的哲学被不少人弃之如敝履?其困境为何?
从今日哲学来看,此困境是因其自身的匮乏所造成的,而这种匮乏最终将归咎于现代的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解读偏差以致发展误入迷途。
人类从封建的自然经济状态走向了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状态,现代人成为了具有理性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存在。
人类社会理性化的过程造成了文化各部门的专业化,也引起了智慧与知识的分化。
从科学发展方面看,人类的知识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但人类的智慧却未成正比地发展。
哲学作为智慧的载体,本应适时满足人类这种对智慧的追寻需求。
无奈的是哲学家们在面对新的文化处境,忙于给哲学重新定位。
一些人出于传统的惯性,仍盲目迷恋以往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的地位,一心想给哲学保住这种地位,但所有这方面的企图无不以失败告终,因为“科学”已不是过去意义的“科学”了。
也有人承认具体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地位甚至优越性,但却不愿放弃哲学的知识地位,总以为哲学家可以就任何具体的问题提供最高层次的知识和意见,结果也总是除了留下愚蠢的笑柄外,反而损害了哲学的地位,败坏了哲学的名声。
哲学家忘记了哲学应该定位在何处,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做得起劲,致使我们的哲学将智慧丢失了,又如何还有活力呢?
要拯救哲学,必须还其智慧。
还哲学智慧,首先必须恢复哲学本性:爱智慧——哲学必须追求智慧。
智慧可以说是人类灵性的代名词,是人类区别于一切生物的骄傲所在。
智慧不是知识,因为智慧是具有灵性
的,智慧的灵性来源于不断的反思和批判。
亚里士多德曾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那么前人哲学可谓“吾师”,而智慧才是真理。
那么还哲学以智慧,首先必须认识到哲学是以哲学史为孕母,也不可就将哲学等同于哲学史。
我们在对待前人的智慧时应进行反思,不可盲目全信,也不可偏信,亦不可不信。
当然对于经典的智慧还有一种类似的态度,就是不断重复其无可怀疑的真理性,却不能用它作为批判的武器来分析批评当前的问题。
但真理如果不能在新的现实中不断证明自己,那算什么真理。
如果不能将经典理论用来令人信服地分析和批评现实的问题与时代,又怎能称得上真正掌握了这种理论,更遑论发展。
这要求我们的哲学家们拥有某种“中道”,这就是智慧。
可见在还哲学以智慧的过程其实就是“以智致新智”的过程,“以智致智”是哲学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还哲学以智慧,就必须能,并且会提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即“以问致智”。
哲学以哲学史为孕母,而哲学史就是一部问题史。
哲学的存在方式表现为:提问—回答—提问—回答……如此循环。
苏格拉底曾经就是这般激发人类的智慧。
我们暂且不论其理论是否正确,但是这个方法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提问能“致知”。
可惜现在人们都热衷给出种种结论,却少有能提出真正问题的,尽管大家都知道在科学上提出问题才是真正重要的。
提不出真正的问题意味着没有怀疑和疑问,而任何科学一旦没有了怀疑和疑问,也就表明它丧失了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哲学产生于“惊异”,即感到困惑和疑问,哲学的智慧即来源于此。
如果哲学自称知道所有的秘密却提不出真正的问题或不敢承认问题,在一个社会巨变,人们面临前所未有规模与程度的困惑时,它居然不存在问题而只有答案。
那么这并不表明哲学的高明,恰恰暴露了哲学的浅薄和愚蠢,能不能立足于时代和未来,提出真正的问题,并严肃地对待这些问题,是哲学有无智慧与有无希望的标志。
提出一个真正的问题,就是打开了一条新的思维之路和智慧之路。
哲学应该从那些老生常谈,从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结论,从那些不知所云的语词操作中解放出来,智慧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而不是满足于那些自以为是的“真理”。
毕竟,哲学的智慧是从理智的痛苦中迸发的火花,而不是庸俗肤浅的精神装饰。
哲学的智慧还表现在孟子说的“知言”上,即要能辨别和判断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辞,某些伪命题,并予以严肃的批判。
在现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充斥着标榜着价值多元化和观念多元化的种种见解,其中糟粕和精华混为一谈,此时哲学的批判尤其显得必要。
哲学的批判并非是要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是要在思想的砥砺冲突中增强人的理性与智慧。
哲学应该提供一种意识形态,找到一种判断和选择的智慧,破糟粕立精华,方显其哲学本相。
总之,哲学应是一门智慧之学,也必须是一门智慧之学。
这不是书斋里的智慧,而是面向生活的智慧,使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世界,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现在与未来的智慧,这是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体悟到的智慧。
只要哲学有这样的智慧,哲学就会永存,哲学才能更接近其应然,从而回归“什么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