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总结共48页文档
认知语言学解读
•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 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的华人。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 原型 • 范畴化、基本范畴 • 上下位 • 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1987年,美国
莱考夫《范畴》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
成;1989年,勒内·德尔文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
言学的正式诞生。9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
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
•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 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 2.范畴化:
范畴化,也叫做归类,是比较的一个特例。 一个范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 类别的参照标准,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 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标例示这一标准,不 完全符合的目标是对标准的扩展。
范畴化,简单地说,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 一类型的过程。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把 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目录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定义、 背景、代表人物)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思考探究 四、认知语言学的优与缺 五、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在
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在
认知语言学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
班级:17国教姓名:吴飞飞学号:178331145认知语言学期末报告认知语言学这门课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对于我们来说也应该递交一份满意的学习报告。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简单谈谈我的收获。
首先,先来明确一下认知语言学的内涵。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的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解释语言学的,致力于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也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来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如何建构的;认知语言学也是一种共性语言学,它探索的是共同的语法规则和认知心理。
从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特点就能够看出,它对外语教学很有帮助。
在我们教学生第二语言时,不仅要去交一些语言上面的知识,还要注意他们的认知心理。
学习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我们在词汇教学方面应该是有严密的逻辑顺序的。
我们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我在教学中应该先交学生们基本词汇,再教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具有稳固性,它被人们一直使用着,可以说是一直没变的;基本词汇还具有能产性,能够产出许多新词,比如说“花”可以构成像“花蕊,花瓣,花香”等词。
基本词汇还具有全民性,它是被全民族所理解的,使用频率高。
总的来说,基本词汇很容易理解,是最容易习得的词汇,而一般词汇就是语言中除了基本词汇之外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一般词汇也会发展更新。
所以说,在教学中,要从基本词汇教起。
对于上位词汇的教学,我们要考虑他的固定性和理解的难度,对于一些已经相对固定的上位词就可以和基本词汇同时教学,而对于一些抽象词汇和依赖语境的词汇,则应该放在基本词汇之后。
关于下位词汇的教学,就要考虑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特点,考虑他们的母语和我们所教的第二外语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是否存在相似性,准确及时把握这些特点,避免产生母语负迁移。
比如对于学习汉语专业的留学生来说,来自韩国的学生,我们就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元音和辅音上的教学,因为他们母语中也存在着原因和辅音,很容易进行混淆。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认知语言学为我们讨论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全新的方法,近二十几年来进展迅猛,一大批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原指真正讨论大脑中语言机制的学科。
〔参见Lamb,1998:381〕时下国内外学者所说的"认知语言学'与Lamb所说的讨论方法和内容并不相同。
目前盛行于欧洲、北美及其他国家的"认知语言学'指的是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月末、80和90年月得到迅猛进展、至本世纪已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
一般说来,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以下3个主要来源,这些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成为国外认知语言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一、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生成语义学家,如:Lakoff、Langacker、Fillmore等。
二、从认知和/或功能角度讨论语言的主要学者,如:Taylor、Dirven、Talmy、Geeraerts、Turner、Sweester、Rudzka-Ostyn、Givn、戴浩一、Brugman等,他们主见运用普遍的认知方式来解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深入讨论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
这一阵营中还包括讨论语言共性和类型学、或从类型学和认知角度讨论语义演化、语法化、象似性等现象的学者,如Haiman、Heine、Hopper、Traugott、Croft、Hawkins、Hnnemeyer等,也包括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和Wilson等。
三、关注认知讨论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主要有:Johnson、Putnam、Gibbs、Rosch、Piaget、Fauconnier、Labov、Rumulhart、MaClelland、Lamb、Lounsbury、Berlin和Kay。
笔者综合当前知名认知语言学家所讨论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观点,并依据自己的理解,权且将其描写定义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阅历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意义讨论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学问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全解
认知语言学的确立
? 认知语言学是近20年来在国际理论语言 学界( 特别是欧美) 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 派, 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尔 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 (Duisbury) 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 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发行《认 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协 会(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 专著。
experience)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 重要方面。
? 对语言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出其规 律的方法具有主观的局限性。根据 个别研究的直觉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只能是一种假设。认知语言学家不 接受关于概念知识的假设。
寻求对理论分析的支持
? 一是探求“心理上真实的”理论或 从实验中获得“客观”的证据。实 际上认知语言学中的许多概念和分 析结果都有待于心理语言学实验的 证据。
? 2、对语言范畴化诸原则的研究。
? 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 , 所有其 他成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比如说 ,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 ;而对 于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麻雀 ; 麻雀在中国 人的认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 根据莱考夫的论述 , 认知模式据其结构原则的 不同分为四种 : 命题模式、意象图示模式、隐 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 T.Regier(1996) 发现大脑结构的某些类型,如 视角的局部解剖图和方向敏感细胞等,能计算 出认知语言学家发现的原始的空间关系,即图 象---图式(image-schemas) 。Narayanan( 引用
area ) 上 面 的 区 域 是 大 脑 下 顶 叶 ( inferior parietal lobe),这一区域是空间和语言信息的 关键处理器。这一区域受损可导致失语症。形 式空间化假设预测了这一区域的存在,即大脑 下顶叶不仅是空间的脑中枢,而且还可作为语 言信息的关键处理器。空间和语言思维在大脑 中使用了同类的结构。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
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二、主要内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
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
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
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这一理论却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
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
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
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回顾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研究综述,发展趋势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交叉学科。
它语言使用中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
本文的目的是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进行综合性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结构的认知规律。
近年来,认知语法领域的研究主要语篇分析和语言的动态性,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
2、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和概念之间的认知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词汇的隐喻和转喻、概念的组织和结构等。
近年来,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趋势涉及词汇语义的动态性和语境敏感性。
3、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注重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推理、理解、意图识别等认知现象。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文化差异对认知语用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1、跨学科整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望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实证研究方法的拓展: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和语料分析等方法。
未来研究可尝试引入更多实证手段,如计算建模、影像分析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的更深层次。
3、动态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需进一步语言的动态性和系统性。
未来研究可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演变过程、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等,以更全面地揭示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4、语用推理与文化因素: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语用推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概述汇总
沈家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要点一:“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要点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是一种“身心合一”或“心寓于身”的认知观。
要点三:“认知语言学”认为,对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都可以从认知上作出充分的解释,但是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预测。
在“认知科学”的新时代,“认知语言学”将为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作出独特的贡献。
近年来在国际语言学界日渐兴盛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并非所有关于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就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这种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菲尔墨、G.莱考夫、R.兰格克、G.富高涅、L.塔米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却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在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
现实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达上,语言表达也就不可能完全对应于现实世界。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摘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
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
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1 引言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 We Live by等等。
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
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
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
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
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
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1内省法语言内省是指语言使用者对认知中凸现的语言的某些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注意。
认知语言学在开创之初,为了构建该学派的理论框架,主要都采用的是内省法的思辨性研究,即研究者通过观察、内省、分析、推理手段等对语言现象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内省研究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是纯粹的心智主义者。
他认为人类先天具有认知世界的能力,可用内省法进行逻辑推理,采用演绎法认识世界,并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
但是,内省法研究语言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
首先,主要参照既有的研究文献或语料进行研究,虽然该方法在逻辑上具有演绎的性质,但主观性太强;其次,不同实验主体用内省法得出的实验结果仅适用于解释特定的实验,缺乏普遍的解释力;最后,人类的某些认知功能无法被感觉经验所感知,等等。
2语料库法语料库法是用来记录自然发生的言语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是对书写文本中的片段进行记录。
因此,语料库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给研究人员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
从本质上看,语料库是研究者对于某一语言现象内省的验证。
它能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和检索迅速的优势。
近年来,该方法在认知隐喻理论、构式理论及词义理论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为认知语言学的众多理论假设提供了实际的语料支撑,从使用频率上对语言现象的集中趋势进行验证。
语料库法的优点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料库法可以通过频率充分反映某一个语言现象的特征,从而阐明该语言现象在人类心智过程中的无意识性。
这种无意识性往往很难通过有意识的内省法阐明出。
其次,可从语料分析上观察某一语言现象的历时演变过程。
另外,语料的频率统计数据还可以协助研究人员辨认出词语的共现特征。
而在这一点上其他研究方法,尤其就是内省法很难努力做到。
语料库法还能帮助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与某一语词(表述)意义相近的表述。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关某情境的表达式集合,如同义词词典。
而内省法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说明人的认知能力不具备这样的信息提取能力。
语料库法最小的弊端是它受到研究者个人主观推论影响。
认知语言学
1
1.主要内容
• 什么是认知? • 什么是认知科学? •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2
1.1 什么是认知? • Cognition:认识、认知
• 从哲学意义上说,“认识”常用来指客 观事体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据《辞海》(1989, 1999)解释:认知就 是认识,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 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语 言和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15
共同点: • 都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 • 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 的头脑里 不同点: • 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 内容、得出的结论等存在一系列根本的 分歧(详见word文档)
16
1.3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 下建立起来的,同时两者之间亦有同步发 展、相辅相成的关系。认知科学既推动了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为后者的主要理论 基础,同时也汲取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 果,认知语言学成为认知科学的主要组成 部分之一。学者们一般将认知语言学视为 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研究和语言 学的边缘学科。
19
这一定义的另外两个关键词: • 认知方式(cognitive method) • 统一解释(unified explanation)
20
•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 的一些认识世界的策略,因此又叫做“认 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常见的认 知方式有: 互动体验 识解(诠释) 意象图式 象似原则 范畴化和概念化 认知模型 隐喻转喻 ……
21
• 统一解释是指要用这些基本原则来解释语 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语法、句 法、语篇等。以往的语言学理论在分析语 言不同层面时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如 用词法来分析词汇、用句法来分析句子, 用组合原则来分析语义、用会话含义、间 接言语行为分析话语等。而认知语言学则 尽量简化和统一分析方法,尝试寻找适合 分析语言所有层面的几种基本认知方式, 这是其他学派所不及之处。
认知语言学
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比较实在的 词逐渐转化为意义虚灵的表示语法功能 的语法成分的过程或现象
4、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一个结构 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将前结者的图式结构映衬到目标域 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5、隐喻映射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一 个隐喻一旦建立起来,为大多数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就会反过来 将自身的结构强加于真实生活之上,从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实 现。
突显观
语言结构中的的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 信息的突显度决定的
注意观
用语言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 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些部分,而对事件过 程中的一些其他细节在语言中却得不到 体现
古典范畴理论
1、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 2、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用逻辑语言
来表达的话,一个特性只可能有两个值,/+/ 或/—/。 3、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的边线。一个范畴 一旦建立起来,就将世界分为两部分——属 于该范畴的部分和不属于该范畴的部分。 4、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凡是具备了 某范畴所有充分必要条件的个体即为该范畴 的成员,凡是不具备该范畴所有充分必要条 件的个体却不为该范畴的成员。
第八章认知语言学派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研 究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新的语言学流 派,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的 一种研究方法,它既可动用认知科学的 理论来解释语言现象,又可通过研究语 言现象发现语言中有关人类认知的规律 性的东西,进一步揭示认知和语言间的 关系。
言语认知课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课程概述在本学期的言语认知课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言语认知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课程内容涵盖了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产出等多个方面,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我受益匪浅。
二、课程内容与收获1. 言语感知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言语感知是言语认知的基础,它涉及到声音的接收、识别和加工。
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语音学、声学等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语音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这些知识使我认识到,言语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2. 言语理解言语理解是言语认知的核心内容,它包括语义理解、语法理解、语用理解等。
课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语义场理论、句法分析、语用学等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了不同语境下言语理解的复杂性。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言语理解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理解,更是对语境、文化背景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把握。
3. 言语产出言语产出是言语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语言生成、语言规划等过程。
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并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了大脑在言语产出中的作用。
这些知识使我认识到,言语产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因素。
4. 研究方法与应用课程还介绍了言语认知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基本技能。
此外,课程还涉及了言语认知在临床、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使我认识到言语认知研究的实际意义。
三、个人感悟与反思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理论知识为实践提供了指导,而实践则使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和深化。
2. 跨学科学习言语认知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它有助于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3. 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