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兰亭集序
8.兰亭集序
第2自然段
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这
自然万物 用来 和风 放开、 敞开 穷尽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实 值 在 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句话,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的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 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 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 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 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 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 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 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 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 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之于
通“晤”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因 自然 到、及 指“向之”句 等到 到达 附着 过去 对…事情 一时 高兴的样子 满足
不一样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 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 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 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 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 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 读或理解。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 一些评价的内容。
《兰亭集序》完整 拼音 注释 版
yǒnɡ hé jiǔ nián,suì zài ɡuǐ chǒu,mù chūn zhī chū,huì yú kuài jī shān yīn zhī lán tínɡ,xiū xì shì yě。
qún xián bì zhì,shào zhǎnɡ xián jí。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cǐ dì yǒu chōnɡ shān jùn lǐnɡ,mào lín xiū zhú;yòu yǒu qīnɡ liú jī tuān,yìnɡ dài zuǒ yòu,yǐn yǐ wéi liú shānɡqū shuǐ,liè zuò qí cì。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suī wú sī zhúɡuǎn xián zhī shènɡ, yì shānɡ yì yǒnɡ, yì zú yǐ chànɡ xù yōu qín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兰亭集序原文及练习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基础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癸.丑(2)会.稽(3)禊.事(4)激湍.(5)流觞.曲水(6)游目骋.怀(7)放浪形骸.(8)临文嗟.悼2.填空。
(1)王羲之字逸少,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之称。
他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世称。
(2)《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的更大成就在于书法艺术。
它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历史上被称作“”。
(3)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映带左右。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wù)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qū)C.曾.不知老之将至(cénɡ)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qì)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群贤必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B.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倡叙幽情C.天朗气清慧风和畅放浪形骸D.情随事迁修短随化世殊事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实在,确实)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望)D.齐彭殇.为妄作(夭折)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所以C.夫人之相与,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世俯仰D.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7.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引以为..之相与,俯仰一世..流觞曲水B.夫人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活用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一.死生为虚诞D.齐.彭殇为妄作课堂自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白)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C.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指兰亭)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指上文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人)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指上文所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指这次兰亭集会的学士们)4.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8《兰亭集序》课件(共41张PPT)
王羲之——兰亭序
兰 亭 集 序
【初读思考】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结构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B.文章二、三段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 C.全文的感情变化可概括为“乐”“悲”“痛”。 D.《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 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明确: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雅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闲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永和…癸丑…暮春…” “…兰亭…” “群贤…少长…” “此地有…,又有…” “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信可乐也”
【明确】选C。应是“乐”“痛”“悲”。
整体感知
一(1、2)介绍兰亭集会
乐
↓
二(3)抒发人生感慨
痛
三(4)简述写作缘由
↓
悲
小组合作讨论:
一、文章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 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 受?
二、举例子说一说你对第三段的理解。 作者“痛”什么?
三、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固 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悲什么?先来看后世文人“其致一也”的诗 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 良有以也。——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 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 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 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 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 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 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 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8 兰亭集序 王羲之》作业设计方案
《兰亭集序王羲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
二、作业内容1. 阅读作业:学生需仔细阅读《兰亭集序》,并完成以下任务:(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总结文章的主旨,并思考作者通过文章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 讨论作业:小组讨论(1)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观点。
(2)讨论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与其文章风格之间的关系。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生死、聚散”等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作业要求1. 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讨论作业需小组内充分讨论,每个小组需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3. 提交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书面报告或电子文档(如Word文档或PPT)。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感悟深度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以教师为主导。
3. 反馈方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下次作业中改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需在完成作业后,及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完成情况、阅读感受、讨论成果等,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文章的理解程度、讨论参与度、感悟深度等。
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3. 反思与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评价,教师需要对本次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下一次的作业。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
8《兰亭集序》教案
绍兴的兰亭,现在是书法圣地。兰亭布局,以 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 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
鹅池的左旁,是 一座式样别致的三 角形石质碑亭。碑 上镌刻“鹅池”两 字,气势磅震荡礡。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 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 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 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 成了千古佳话。
动词:俯仰
2、作者俯仰什么?俯仰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或句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信可乐也。(第2段)
岂不痛哉。(第3段)
悲夫 (第4段)
思路:
天地
乐 痛 悲
1 、2段
俯 仰
人生
3段
4段
古今
快乐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的 举行 一种祭礼 高高的竹子 酒杯 排列 旁边 都 都 映衬、围绕 省略动词宾语 乐器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繁盛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作诗
流 觞 曲 水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 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 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 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 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 (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环形水渠里来, 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 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 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
《兰亭集序》文言文赏析《兰亭集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7]。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9]。
虽趣舍万殊[10],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1]。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2]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3],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4],齐彭殇为妄作[1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
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
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8]晤言:面对面谈话。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
[9]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0]趣舍:同“取舍”。
[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2]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 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照分别评 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 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 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集会之乐而发, 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 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动到 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 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兰亭集序
写作背景 基础知识 全文分析 名家点评
写作 背景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 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 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 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 水之美和集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名家 点评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 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 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 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浦起龙 《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 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释大全
《兰亭集序》王羲之〔魏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一、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8 兰亭集序 王羲之》作业设计方案
《兰亭集序王羲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自行阅读《兰亭集序》,并回答以下问题:(1)《兰亭集序》的作者是谁?(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2. 写作分析:学生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对《兰亭集序》进行简要的赏析,包括对文章结构、语言、意境等方面的分析。
3. 思考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2)你认为王羲之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什么?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如有疑问,应在第一时间向老师请教。
2. 写作分析时,应结合自己的理解,真实客观地分析文章,不得抄袭或引用他人的评价。
3. 思考讨论应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讨论,积极发言,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1)阅读理解回答是否准确、全面;(2)写作分析是否真实客观,分析是否有理有据;(3)思考讨论是否积极参与,观点是否明确。
2.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以评价结果作为作业成绩的依据。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老师将进行批改,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
2. 老师将把作业反馈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3. 对于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培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王羲之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最后,通过老师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将获得学习成果的肯定和指导,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兰亭集序详解
思路提示三:赞同重长寿的观点。 有好些英年早逝之人,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如果他 们寿命再长一些,将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如王 勃、徐志摩等。有些人尽管本人的生活质量一般,却给了 我们无限的精神财富,如张海迪、海伦·凯勒等,我们一样 希望他们长寿。活着且长寿是创造价值的前提,也能使家 庭快乐、祥和。
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2)或取诸怀 抱 悟言一室之内 (3)群贤毕至
பைடு நூலகம்
三、阅读思考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 有何关系? 答案:文章写兰亭景色时突出了其“淡雅”的特征。三月 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 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 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 “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 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 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 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 和“悟道”。
(2)写景、叙事、抒情的有机统一 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 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 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 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 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 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 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就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 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 这样的写景、叙事、抒情的有机统一,句句真切自然, 极有情致,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ppt课件3
人称“兰亭三绝”
书圣——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
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
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
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
创造了妍美流便、雄逸流动的艺
术美。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
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 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 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 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 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
朗
读
正音
癸丑
流觞曲水
(guǐ) (suān)
(shāng)
(qì ) (hái) (jiē dào)
修禊
游目骋怀
(xì ) (chěng)
(wù) (kuài jī)
若合一契
放浪形骸
悟言
会稽 曾不知
嗟悼
感慨系之
(xì )
(zēng)
文章的思路
乐
痛
悲
古时候,人们心中最惧怕的莫过于洪水猛兽,治水成功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 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 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 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 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 「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 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 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
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
兰亭集序赏析 (8篇)
兰亭集序赏析篇1《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能够观宇宙之无穷,俯能够察万类之繁盛。
在那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能够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那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述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人生的欢乐是极有限的,待欢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礼貌的思考。
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5]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赏析篇2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东晋的名土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齐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能够“除凶祥,去宿垢”《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8课《兰亭集序》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8课《兰亭集序》语文教案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下册第8课《兰亭集序》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兰亭集序》课文原文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
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兰亭集序》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兰亭集序》全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全文及翻译作品原文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
群贤⑸毕至⑹,少(shào)长(zhǎng)⑺咸⑻集。
此地有⑼,⑽,又有清流激湍(tuān)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
虽无之盛⒂,⒃,亦足以⒄。
是日也⒅,,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25)。
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之外(28)。
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34),感慨系(xì)之(35)矣。
向(36)之所欣,,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38),况(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新课本,虽趣(四声)舍万殊的“趣”字读qǔ。
作品注释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支遁等41位国家顶级军政明星在,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
暮,晚。
3、会[huì]于会[kuài]稽:会:集会。
《兰亭集序》原文和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和翻译《兰亭集序》原文和翻译《兰亭序》是东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文集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和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
暮春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活动。
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地方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子左右。
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
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
有的人襟怀坦荡,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而纵情游乐。
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
高二人教版语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高二人教版语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1.原文篇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翻译篇二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
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
《兰亭集序》原文、解析、知识点
《兰亭集序》原文、解析、知识点公元353年(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挥毫泼墨,将《兰亭集序》写成书法。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誉为“尽善尽美",爱不释手,最后竟以真迹殉葬。
优美散文+ 书法艺术,再加上濮存昕和于文华的精美演绎,就是王羲之见了,也会叹为观止吧。
♬♬原文及译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禊活动。
时贤名流都到了,年老的年少的都聚在一起。
这地方有高高的山岭,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左右,从中引出一条供流觞用的曲折水流,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
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闹场面,然而临流饮酒,对酒赋诗,也足可以畅叙幽雅的情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爽人。
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聚集在室内,畅谈怀抱;有的人喜欢寄情于喜好的事物,放纵自己,不拘形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梳理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晓畅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诗人“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学生核心素养与价值观:
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探讨归纳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2. 以读悟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讨论,引导学生在读中品
情悟理。
3、结合“乐极生悲”的抒情特点,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教学重点: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作者在文本中“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2、让学生从课文、导学案背景资料出发,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难点:
1、联系所学,挖掘“乐极生悲”背后所隐藏的“忧患”意识
2、从中国文人的“忧患”传统出发,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千年前,王羲之邀友人兰亭雅集,留下千古名篇;千年后,我们相聚一堂,共赏名篇千古。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是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古人早已相邀,我们又何不走近兰亭,共“感”美文呢?
二、教学目标
1、疏理词句,晓畅文意
2、以读悟文,体悟情感
3、以情为导,探究人生
三、检查预习
镜像展示学生导学案的完成与修正情况,挑选典型错题进行点拨。
典型错题: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
(1)“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例如“马之千里者”;(2)“仰观”的宾语是“宇宙”而不是“大”,“俯察”的宾语是“品类”而不是“盛”。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是数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死和生当做一样的”,“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长寿与短命当做等同的”。
所以整句的翻译为“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翻译为“……的原因”,全句翻译“他们抒发感慨的原因是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这里的“他们”都是指“前人”与“后人”
四、走进文本
1、世人都说《兰亭集序》是因王羲之行云流水的字而出名,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为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里还寄寓了作者不同一般的人生体悟。
现在请大家诵读全文,感受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的心情变化?(请于原文中找到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作出标记)
小结:王羲之的情感经历了“乐——痛——悲”的变化过程。
五、合作探究
1、兰亭集会本是一件极其风雅的事情,可为什么作者却会产生“乐”“痛”“悲”这三味杂陈的复杂情感呢?请大家结合文本,集中讨论,尝试着来探究一下王羲之此时“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请于原文找到相关语句)(第一组“乐”,第二组“痛”,第三组“悲”)
(1)乐——有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贤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们这里除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外,还多了一乐“群贤毕至”。
所以,此时的王羲之岂不乐哉?乐的是拥有。
可是,转眼间,王羲之却由乐转痛,痛的又具体是些什么呢?
(2)痛——无
年老无觉: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情趣无定: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事物无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生死无避: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这一段,如果学生对于“痛”体悟不深,建议多读两遍)
小结:前一刻还拥有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下一刻就化为虚无,岂不痛哉?羲之之后的“悲”与这里的“痛”又有什么不同吗?
(3)悲——同
哀叹同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生命同误:一死生,齐彭殇
命运同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小结:无论是生死还是感受生死,作者发现前人与后人并无差别,同样会有生死之悲,也同样会为生死而悲。
如果说王羲之之“痛”是痛个人之“无”,那么王羲之之“悲”就是在悲人类命运之同,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慨。
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生”“死”。
那他本人究竟是重“生”还是重“死”呢?他说的“死生亦大矣”,“大”的究竟是“生”还是“死”呢?
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声音,尽量让他们表述清楚即可,判断留后)点拨:如果文句没有给大家太多的启示,那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考角度,我们试着从情感抒发的特点来思考。
六、思维提升
1、探究“乐极生悲”写作手法的现实意义
(1)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为什么会“乐极生悲”?
提问:请同学们想想,王羲之为什么会在兰亭欢聚时出现这样一种乐极生悲的变化呢?
提示:兰亭集会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修禊事也)
明确:修禊是为了祛除灾祸,祈求安乐。
提问:可是大家想想看,人们为什么会去祈福消灾呢?这恰恰又说明了什么呢?明确:人生无常,灾祸难免。
长保幸福快乐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追求。
这恰恰就是王羲之由乐转痛的原因所在。
(2)中国文人为什么在情感的处理上喜欢运用“乐极生悲”的方式呢?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同致之悲,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集中表现了我们中国文人的一种特点——“乐极生悲”,大家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提问:中国文人为什么钟情于“乐极生悲”呢?
(播放视频节选——台湾智慧大学校长曾仕强教授“从《易经》来谈‘乐极生悲’”)
提问:对于《易经》,我不甚了解,但是曾教授的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却让我突然明白了“乐极生悲”对于古人的意义,那就是“居安思危”。
要想获得长久的安乐,就必须时常怀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能“思危”者,才可“居安”。
那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看,王羲之在这里的“乐极生悲”是想暗示我们什么呢?我们回到他的“死生亦大矣”的问题上来看看。
学生回答(提出重点:王羲之“痛”“悲”,其实都是对“生”的一种眷恋、不舍,他更看重的是“生”。
)
小结:“乐极生悲”不是为了生活之痛而悲,恰恰相反,它是为了人生之乐而省。
“乐极生悲”,既是古代文人自我警醒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讽谏统治者、规劝世人的一种手段。
“悲”不是对死亡的妥协,更不是对生命的无奈与消极,而是一种浩荡天地,我自开放的昂扬姿态。
既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死都是避无可避的,那我们何不选择向死而生,灿烂而活?
让我们带着这些理解,再次齐读全文,感受王羲之“乐极生悲”之后的“向死而生”。
2、请大家结合导学案背景资料思考:王羲之是如何在他的时代做到“向死而生,
灿烂而活”的?
(提示:请于“羲之其人”中找到能反映他积极为人的语句,于“羲之其时”中找到能反映当时社会和文人特点的语句)
(1)他亲理政务,勤求民稳。
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新政。
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他就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2)虽有极高的天赋,但依然勤习苦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以“书圣”之美誉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3)《古文观止》中有着如此评论:"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此语评价允当,道出《兰亭集序》之文。
(4)整个魏晋南北朝都是“四分五裂”。
(5)文人都崇尚清谈,而清谈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玄之又玄、毫无实际的东西。
小结:我突然想起了上课前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们该感悟些什么呢?
虽然从文章表面来看,《兰亭集序》里似乎充满了对生命、对人世的无奈、悲痛;但当我们解读文本、材料,知人论世时,却会发现:王羲之是一个极其勤奋、努力的人,无论是在书法论学还是在为官从政,他都是执着于生命本身,展示着他灿烂而精彩的人生。
他是用“乐极生悲”这种中国文人的传统,抒写了我们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灿烂而活”的勇气与智慧。
感悟: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乐极生悲向死而生
七、结束
最后,请让我用一幅对联来结束今天的课。
PPT背景图片:兰亭雅集的图片、当天上课现场照片
对联展示: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盛筵;少长咸集,几兴几叹参悟生死悲欢。
八、作业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我想大家的感悟肯定不止于此。
那么,请完成作业。
结合导学案背景资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是“羲之,我想对你说”。
板书:
修禊事也乐(有)
兰亭集序死生大矣痛(无)乐极生悲(向死而生)
王羲之其致一也悲(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