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兰亭集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梳理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晓畅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诗人“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学生核心素养与价值观:

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探讨归纳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2. 以读悟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讨论,引导学生在读中品

情悟理。

3、结合“乐极生悲”的抒情特点,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教学重点: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作者在文本中“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2、让学生从课文、导学案背景资料出发,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难点:

1、联系所学,挖掘“乐极生悲”背后所隐藏的“忧患”意识

2、从中国文人的“忧患”传统出发,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千年前,王羲之邀友人兰亭雅集,留下千古名篇;千年后,我们相聚一堂,共赏名篇千古。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古人早已相邀,我们又何不走近兰亭,共“感”美文呢?

二、教学目标

1、疏理词句,晓畅文意

2、以读悟文,体悟情感

3、以情为导,探究人生

三、检查预习

镜像展示学生导学案的完成与修正情况,挑选典型错题进行点拨。

典型错题: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1)“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例如“马之千里者”;(2)“仰观”的宾语是“宇宙”而不是“大”,“俯察”的宾语是“品类”而不是“盛”。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是数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死和生当做一样的”,“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长寿与短命当做等同的”。所以整句的翻译为“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翻译为“……的原因”,全句翻译“他们抒发感慨的原因是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这里的“他们”都是指“前人”与“后人”

四、走进文本

1、世人都说《兰亭集序》是因王羲之行云流水的字而出名,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里还寄寓了作者不同一般的人生体悟。

现在请大家诵读全文,感受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的心情变化?(请于原文中找到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作出标记)

小结:王羲之的情感经历了“乐——痛——悲”的变化过程。

五、合作探究

1、兰亭集会本是一件极其风雅的事情,可为什么作者却会产生“乐”“痛”“悲”这三味杂陈的复杂情感呢?请大家结合文本,集中讨论,尝试着来探究一下王羲之此时“乐”“痛”“悲”的不同缘由。(请于原文找到相关语句)(第一组“乐”,第二组“痛”,第三组“悲”)

(1)乐——有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贤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们这里除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外,还多了一乐“群贤毕至”。所以,此时的王羲之岂不乐哉?乐的是拥有。

可是,转眼间,王羲之却由乐转痛,痛的又具体是些什么呢?

(2)痛——无

年老无觉: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情趣无定: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事物无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生死无避: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这一段,如果学生对于“痛”体悟不深,建议多读两遍)

小结:前一刻还拥有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下一刻就化为虚无,岂不痛哉?羲之之后的“悲”与这里的“痛”又有什么不同吗?

(3)悲——同

哀叹同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生命同误:一死生,齐彭殇

命运同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小结:无论是生死还是感受生死,作者发现前人与后人并无差别,同样会有生死之悲,也同样会为生死而悲。如果说王羲之之“痛”是痛个人之“无”,那么王羲之之“悲”就是在悲人类命运之同,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慨。

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生”“死”。那他本人究竟是重“生”还是重“死”呢?他说的“死生亦大矣”,“大”的究竟是“生”还是“死”呢?

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声音,尽量让他们表述清楚即可,判断留后)点拨:如果文句没有给大家太多的启示,那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考角度,我们试着从情感抒发的特点来思考。

六、思维提升

1、探究“乐极生悲”写作手法的现实意义

(1)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为什么会“乐极生悲”?

提问:请同学们想想,王羲之为什么会在兰亭欢聚时出现这样一种乐极生悲的变化呢?

提示:兰亭集会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修禊事也)

明确:修禊是为了祛除灾祸,祈求安乐。

提问:可是大家想想看,人们为什么会去祈福消灾呢?这恰恰又说明了什么呢?明确:人生无常,灾祸难免。长保幸福快乐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追求。这恰恰就是王羲之由乐转痛的原因所在。

(2)中国文人为什么在情感的处理上喜欢运用“乐极生悲”的方式呢?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同致之悲,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集中表现了我们中国文人的一种特点——“乐极生悲”,大家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提问:中国文人为什么钟情于“乐极生悲”呢?

(播放视频节选——台湾智慧大学校长曾仕强教授“从《易经》来谈‘乐极生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