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部分 国际政治学理论(下)【圣才出品】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1.1 复习笔记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
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
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
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
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一、概念题1.国际政治(河北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2006年研)答: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是:①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间,同时,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②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③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学答: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战略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学、外交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3.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答:①国际政治的行为体传统上可以分为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两类。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领土、人口、资源和完整的主权(最主要因素)之后,才能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作用和影响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②非国家行为体是与国家行为体相对的概念。
它是指国家以外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实体,它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4.全球治理答: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
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
强调的不是权力和中央权威,而是力图通过某种全球规范和影响的网络来管理全球性事务。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难民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难民问题1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难民问题的严重性★★自20世纪以来,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20世纪是一个“难民的时代”。
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次局部战争,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难民问题;(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到60年代末,尽管世界难民问题依然存在,但总的来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3)进入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的难民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1971年的南亚剧变导致了大规模的难民潮;(4)进入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由于世界不稳定地区不断增多,全球的难民人数也急剧增长;(5)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范围的难民数量似乎有所减少,但难民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考点二:难民的理论界定(见表13-1)★★表13-1 难民的理论界定考点三: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国家领土的变更,政权的更迭,社会分裂、民族冲突所导致的动乱和战争,政治和宗教迫害等。
(1)国家版图的变更会造成难民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版图变更而发生的难民潮规模更大了。
(2)种族或民族因素也造成难民问题,几乎每一起难民潮,都有民族因素的影响。
(3)除了民族冲突以外,在当代,造成难民问题的突出原因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
全球两极分化和绝对贫困人口的增加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难民问题。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会间接地导致政治和社会冲突,最终使人流离失所,产生难民问题。
总之,造成当代难民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一种原因比较突出,有时是几种原因共同起作用。
要消除难民潮发生的原因,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发展问题。
考点四:国际社会对难民的保护(见表13-2)★★★表13-2 国际社会对难民的保护13.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难民?答:“难民”正式成为一个明确的国际政治术语,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全力解决的问题,乃是现代的事情。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国际政治学科)【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1.国际政治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一个怎样的学科?答:(1)国际政治学的产生过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
面对纷繁的国际关系现象,特别是国家间不断发生的各种冲突与战争,人们迫切需要找出认识国际行为模式的工具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确立一种国际秩序,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
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2)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国际政治学从产生到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
与外交史、国际法、政治学这样的学科相比,国际政治学在20世纪上半叶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实践,以及冷战和各种国际冲突的检验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像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
①国际政治学迟迟未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跨学科特点。
这门学科在形成的过程中结合并吸收了其他许多学科的体系、框架与方法,而这些学科都是各具特色的。
由于涉及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统计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因此它的发展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十分庞杂的。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圣才出品】

第八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
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因素(见表8-1)★★★
表8-1 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因素
考点二:经济发展与安全(见表8-2)★
表8-2 经济发展与安全
考点三: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见表8-3)★★★
表8-3 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
考点四:经济制裁的相关论述(见表8-4)★★
表8-4 经济制裁的相关论述
考点五:石油危机(见表8-5)★
表8-5 石油危机
考点六:金融危机(见表8-6)★★
表8-6 金融危机
8.2 课后习题详解
1.怎样理解经济安全的含义?
答:经济安全作为一种观念,应该有久远的历史,因为当人类在经济上多次遭遇威胁和危险之后,他们肯定就有了某种寻求“经济安全”的意识,尽管这种意识变成明确的概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1.怎样从整体上把握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和非主流学派的关系?各种不同的国际系理论可做怎样的划分?答:(1)从整体上把握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和非主流学派的关系在以西方学界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先后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学派,诸如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批判理论、规范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历史社会学等。
从总体上来看,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三派:一派是强调国家间权力斗争的现实主义;另一派是强调多元行为体、跨国互动、国际制度与规范的自由主义;还有一派是强调观念建构与文化因素的建构主义。
这三派被称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
反思主义诸学派,影响还比较小,所以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非主流学派。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这两种学派所阐述的不同学说与理论,反映了人们思考与解释国际关系时所遵循的不同“范式”:①由于不同的理论学派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方法不同,视角不同,因此对问题的阐述不同,所得结论也不同。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理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提出不同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②但也有些理论由于研究途径迥然不同,相互间甚至不存在对等的讨论,例如在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样的理性主义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规范理论、批判理论等反思主义学派之间就存在这样的情况。
(2)各种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可做以下几种划分①现实主义学派在现实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学派和分支的理论阐释是有相当多的差异和争论的。
了解现实主义,就应该历史地了解这个学说的发展,并了解这个学说的主要分支在不同阶段的强调重点。
现实主义又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
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
②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早期阶段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的特点是强调个人自由,认为个体理性的力量通过“看不见的手”可以使社会的共同的善得到实现。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复习答案资料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复习答案资料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免费在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目录隐藏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与专业学习路径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典型题详解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典型题详解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典型题详解第四章国际体系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典型题详解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典型题详解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典型题详解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典型题详解第八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典型题详解第三部分当代全球问题第九章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典型题详解第十章恐怖主义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民族主义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典型题详解第十三章难民问题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典型题详解第四部分中国与世界第十四章从文明的发展看中国与世界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典型题详解内容简介隐藏本书是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从文明的发展看中国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从文明的发展看中国与世界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千年兴衰——中国文明的再崛起★中国文明的千年兴衰包括:(1)中国封建王朝由盛及衰的历史;(2)近现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革命的奋起;(3)中华文明在20世纪末令世界震惊的腾飞。
考点二:中西文明对比——两种不同的世界主义★1.源于西方的世界主义(1)以哥伦布发现美洲为起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全球化。
(2)西方世界主义的发端,即“地理大发现”,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则扮演了第一批殖民者的角色。
新航路的发现使得欧洲人开始走向世界各地,世界范围的殖民主义时代开始了。
(3)18世纪在欧洲发生的工业革命,更进一步推动了这样一个世界主义的过程。
(4)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使得中西文明开始了历史性的大碰撞和大对抗。
被西方世界主义打败的中国文明,其实也是世界主义的,但是,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世界主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
2.以“天下”观为特征的中国的世界主义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具有一种世界主义的模式,这种模式又是以道德文明的传播和各民族的大融合为特点。
(1)天下观①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天下”是由“家”和“国”构成的,家是大夫统治的地方,国是诸侯统治的地方。
②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来看,“天下”又有“中国”与“四方”之分。
③按照世界主义的“天下”观,“中国”与周边部族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地缘关系,而主要是一种文化关系。
④文化主义天下观,使得中国古代政治家特别重视统一的制度、统一的文化,而且特别重视伦理道德。
文化主义的天下观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a.从华夏中央王朝这一方面看,基本上沿袭的是一种“恩威并行”和以“恩”为本的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模式。
b.从与华夏民族形成密切互动关系的少数民族的发展来看,则基本上沿袭了一条接受、学习中华文明并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道路。
c.这样两个方面总和起来,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以和平主义为主要模式的民族融合。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关系行为体)【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关系行为主体(见表3-1)★★★表3-1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考点二:主权国家(见表3-2)★★★表3-2 主权国家考点三:主权的概念(见表3-3)★★★★表3-3 主权的概念考点四:主权受到的影响与制约★★(1)国家的主权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①在主权国家体系中,每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都表现为与其他主权国家的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国家间的合作、结盟,也可能是国家间的竞争、对抗甚至战争。
国家间的互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的主观愿望的产物。
②国家在国际互动中可以说权力既受到了削弱,又得到了扩大;它们失去了一些传统的职能,又得到了一些新的职能。
(2)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几乎是不可回避的。
这里面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影响,联合国等世界性组织的影响,各种国际法、国际体制的影响,亦包括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影响。
①经济影响在经济上,生产、市场营销和分配的国际化,使得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无一例外地成了全球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执行“独立自主”经济政策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经济计划的控制越来越困难。
这种情况至少说明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在缩小。
②政治影响国家在政治上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赫尔德把这种影响概括为五个方面:a.伴随着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多,政府可用的政治手段效用明显下降;b.由于跨国力量和相互联系的扩大,减少和限制了国家政府对公民行为的影响;c.在具有高度相互联系的全球体系范围,在国家行为的许多传统领域,不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就无法实现国家的目标;d.国家不得不增进与其他国家的整合程度;e.国际机构、组织和制度的大发展,为全球治理奠定了基础。
③民族国家影响在全球政治体系的作用下,民族国家所受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家自主权的缩小。
自主权受到全球政治体系的影响越大,与主权的分离就越大。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考研笔记第五、六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57)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
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
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早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
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
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二.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63)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Page 165)纵向分层:国际体系、国际子体系、单元、子单元、个人;横向扇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方面。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Page 166)安全关系作为一个犯愁,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行为体处于复杂的安全关系之中,表明该行为体的安全现状或心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行为体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强有力影响。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见表2-1)★★★★★表2-1 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考点二: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六原则:(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2)权力界定利益。
(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客观概念。
(4)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
(5)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6)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
考点三: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比较(见表2-2)★★★★★表2-2 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比较考点四:进攻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的比较(见表2-3)★★★★★表2-3 进攻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的比较考点五:现实主义各个分支的异同点总结(见表2-4)★★★★★表2-4 现实主义各分支的异同点总结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范式,有明显的长处和短处。
(1)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提供了一组简单、明确、直接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描述可以得到历史事实的证明。
正如制度主义者所指出的,现实主义过于重视冲突,而低估了国际制度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2)批评意见认为,这些新的“现实主义者”的概念体系已经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这些对现实主义的扩展已越来越多地混同于自由主义、理想主义、道德主义和制度主义理论,而失掉了现实主义的特有属性。
(3)有关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争论,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更一般的问题,即一种理论发展得越来越不像原来的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才是一种理论有生命力的体现。
考点六:自由主义(见表2-5)★★★★表2-5 自由主义考点七: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见表2-6)★★★★★表2-6 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5-9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5.1复习笔记一、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1.“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1)由来国际关系范畴的“安全”概念,是一个产生于西方的概念。
“国家安全”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安全”的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成为取代诸如军事事务、对外政策、外交事务等较陈旧词汇的新提法。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安全概念的应用日益增多。
(2)界定①界定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
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造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
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②造成界定不一的原因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
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a.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b.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3)安全威胁的分类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①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
②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2.安全研究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安全研究与安全概念的产生大体同步。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与发展☺理论渊源:哲学(人性论);政治学;世界史学;国际法学;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创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冷战后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范式:行为主义(在分析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假设或理论,必须要用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与传统主义(思辨式语言和诠释方法);实证主义(与行为主义类似)与后实证主义(反对经验观察,强调真理相对性);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学科方法:案例法、定量法、形式模型、诠释法第二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时代观:以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分析为基础,采用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势相结合的时代划分方法,提出了时代发展阶段性、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特征、时代发展的曲折性的观点;☺世界体系理论:建立在其对国际分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的基础上,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带来政治结构的变化,把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构成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马恩);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式垄断形成、垄断组织建立,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殖民体系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结构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提出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认为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民族自觉性原则,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史不可避免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具有双重影响,马恩从社会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分析入手,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应用于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战争与和平理论:战争的根源是私有制以及帝国主义,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正义与非正义取决于是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必须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根除产生战争的土壤第三节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自由主义:早期为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认为个体理性的力量通过“看不见的手”可以使社会的共同的善得到实现;在经济上相信自由贸易促进和平,在政治上相信共和制国家可以实现和平,不强调对国际事务进行外部干预。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圣才出品】

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1.关于安全的概念和安全威胁的分类(见表5-1)★★表5-1 关于安全的概念和安全威胁的分类2.安全研究的发展(见表5-2)★★表5-2 安全研究的发展历程3.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多数学者认为,安全研究的对象是综合的与多层面的。
它的框架与结构可以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体系。
(1)纵向的分层①国际体系,这是最高的层次,包含整个星球;②国际子系统,指国际体系中单元的组合,即国际组织,包括地区性组织,如东盟、美洲国家组织等,也包括其他性质的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等;③单元,指由各种不同的子群体、组织、共同体以及个人所构成的行为体,诸如国家、民族、跨国公司等;④子单元,单元之内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它们能够影响单元的行为,如官僚机构、院外集团等;⑤个人,这是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中分析的底线。
(2)横向的划分布赞等人主张划分横向的扇区,即把安全研究划分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等五个方面。
其涉及的是安全的内容。
布赞等人指出,军事扇区涉及的是强制性关系;政治扇区关系到权力、统治地位与承认;经济扇区涉及贸易、生产与金融关系;社会扇区涉及集体的认同关系;环境扇区涉及的是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
考点二:各大理论流派的安全观(见表5-3)★★★★表5-3 各大理论流派的安全观考点三:安全战略分析★★从安全研究的范畴来讲,战略所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指主权国家,而所涉及的内容则包括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以及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等要素。
1.国家利益的定义及相关流派的论述(见表5-4)表5-4 国家利益的定义及相关流派的论述2.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1)安全问题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国际形势中出现的变化,国家面对的威胁和维护安全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①先是东西方关系中出现了缓和的气氛,随后则发生了苏联和东欧诸国的剧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核心章节

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第一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Page222)一.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通常,人们认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为促进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所确定的优先性构成了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
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
国家对外政策行为中,放在首位的是确保自己的安全、经济繁荣和独立自主。
因此国家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是方面就是国家安全政策、国际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
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把对国家利益的追求转化为对外政策行为。
国家安全政策,亦称防务政策,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为核心;国家经济政策谋求的是对外经济目标,包括贸易谈判,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支持和融入国际经济制度;外交政策主要关注国际和平与稳定,即如何通过谈判在国际互动中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自身造就一个最适宜的国际环境。
国家要实施和贯彻自己的对外政策,就要有适宜的手段,即国家战略。
一般而言,国家要有效地贯彻其对外政策,就必须为自己确定现实的目标,即必须符合自身现实能力的目标。
评估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重要的是区分以下三个层面:(1)反映意图的政策;(2)公开宣布的政策;(3)实际操作的政策。
理论上三者是一致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为了自己能在国际事务中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并且是别国弄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故意使之模糊化。
二.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外部环境,包括地理因素、国际互动因素以及国际体系因素等。
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内部因素,通常包括人口规模、民族构成、经济现状、军事能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等。
第二节国家的对外决策(Page226)一.对外决策的类型全面地观察国家的对外决策,按照对应情况的重大程度,可以分为:1.宏观决策宏观决策是指对外政策指导方针,指方向、路线。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复习答案资料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免费在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目录隐藏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与专业学习路径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典型题详解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典型题详解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典型题详解第四章国际体系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典型题详解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典型题详解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典型题详解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典型题详解第八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典型题详解第三部分当代全球问题第九章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典型题详解第十章恐怖主义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民族主义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典型题详解第十三章难民问题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典型题详解第四部分中国与世界第十四章从文明的发展看中国与世界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典型题详解内容简介隐藏本书是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考研笔记第一二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一战前后的事情。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
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
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二.方法论概述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1.系统层次。
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
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
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体系)【圣才出品】

第四章国际体系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体系及其社会意义(见表4-1)★★表4-1 国际体系及其形成考点二: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按照现实主义理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是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
为体的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大国的权力分布决定着国际秩序的形态与走势。
对于这样的权力体系,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格局。
1.权力及相关概念的定义(见表4-2)★★★表4-2 权力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的定义2.权力的分类(见表4-3)★★表4-3 权力的分类3.影响权力的因素(见表4-4)★★表4-4 影响权力的因素4.国际权力结构国际权力结构所涉及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权力的分布。
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大小不一,强弱不等,因此权力体系的构成呈某种金字塔的形状。
位于权力结构顶端的是超级大国,其次是大国,再下面是中等国家和小国。
(1)“极”的含义“极”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
(2)国际权力结构的类型从以往的权力结构看,大国所构成的国际权力结构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单极、两极和多极。
单极是指权力集中于一个国家,两极指权力集中于两个国家,多极则是指权力集中于三个以上的国家。
5.国际权力的模式(见表4-5)★★表4-5 国际权力的模式6.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源于国家权力的不同的增长率。
(1)吉尔平的假定罗伯特·吉尔平在研究国际体系中的国家行为时,提出了如下假定:①如果没有一个国家相信改变一种国际体系是有利可图的,那么这种体系就是稳定的(即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②如果预期利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能获得纯收益),那么一个国家就可能力图改变这种国际体系。
③一个国家通过领土、政治和经济扩张的方式谋求国际体系变革的过程,只有到付出的成本大于收益时才会停止。
④当变革和扩张的成本与所得收益达到平衡状态之后,维持现状的经济成本的增长就会快于维持现状所得到的经济能力的增长。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状元笔记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八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第一节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要素(Page247)经济安全是就国家的经济生活状态而言的,即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
一.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水灾、旱灾、风灾、生态环境恶化、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自然界的不安全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它有不同的层面,即涉及个人、团体、国家政府,更涉及国际组织乃至全球因素,既涉及经济本身的因素,也涉及军事、政治、文化乃至民族宗教等因素。
二.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速度、有无泡沫成分、通胀率、就业状况、国际收支情况、金融业运转是否正常等等。
非经济因素:特别是政治和军事因素。
在安全问题上,经济和政治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安全会受到政治和军事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安全问题又可能作为原因引发政治问题。
三.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前资本主义时期,国内因素主要表现为国家安定与否,统治者的政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因素主要表现为国家间战争。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限定性作用日益下降,经济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日益扩大。
从概念上将,国内和国际因素是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的,主权可支配的是国内因素,反之则是国际因素。
四.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性因素主要是指不以一国国民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别国或国际社会的因素等。
主观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故意行为的影响,包括政府的政策,国内居民的信心以及官员是否腐败等。
通常情况下,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政府政策至关重要。
所谓经济安全,笼统地说,就是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
综合上述范畴来思考经济安全的一般概念所得到的认识就是:(1)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2)国家内部社会安定,政治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3)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
3.1 复习笔记
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和作用的政治实体。
这种政治实体可能是主权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
一、国家行为体
从国际关系的范畴来讲,作为国际行为体主角的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
它最先产生于17世纪三十年战争之后的欧洲。
1.主权国家
(1)主权国家的四个基本特征
①国家拥有主权,是主权行为体;
②国家拥有一定的政权组织,特别是中央政府;
③国家统治着一定的居民和一定的领土;
④在国际范围内国家代表并保护着这些居民。
在国家的基本特征中,主权是国家所独有的属性。
就现代国家而言,人们认为国家辖下居民的共有认同与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国家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国家的构成要素
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其构成包括三个要素:
①思想观念,以人民的情感为代表,这种思想观念体现在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之中;
②自然要素,包括领土、人口和经济资源等;
③制度因素,包括规制、法律、政府决策结构等,这些东西构成了国家的秩序。
(3)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
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主权、领土、居民和政权组织,有时也包括居民的共有认同与对国家的忠诚。
(4)国家的作用
从政治职能来说,国家所起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①在其统治区域内维持社会的稳定,控制暴力的发生;
②自由和自主地分配国家的资源;
③作为国家内部大多数人民认同的核心。
2.主权的概念
(1)主权概念的提出
主权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让·布丹在《国家论六卷》中提出的。
他把主权界定为“统治公民与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
其后,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从自然法理论出发,阐述了主权的产生。
(2)主权的概念
主权具有双重含义:
①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
②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
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
a.它具有国际法的含义,即国家只有享有主权,才是国际法的一个主体;
b.它具有政治含义,即在国际关系中,或者说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它对其人民和领土享有不受外部干涉的独立的管辖权;
c.它具有道德含义,即所有主权国家都应当尊重别国管理其内部事务的权利。
主权原则的形成,为全球国家处理相互关系确定了基本的准则。
但主权原则在贯彻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大的影响来自于由主权国家本身构成的主权国家体系。
3.主权受到的影响与制约
(1)国际互动网络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在主权国家体系,国家的主权始终会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这种互动,可能是国家间的合作、结盟,也可能是国家间的竞争、对抗甚至战争。
国家在国际互动中权力既受到了削弱,又得到了扩大;它们失去了一些传统的职能,又得到了一些新的职能。
在当代的国际政治中,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几乎是不可回避的影响。
其主要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联合国等世界性组织、国际法与国际体制、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区域一体化与集团化。
(2)国家自主权受到的影响
①经济自主权
国家执行“独立自主”经济政策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经济计划的控制越来越困难。
这种情况至少说明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在缩小。
②政治自主权
国家在政治上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赫尔德把这种影响概括为五个方面:
a.伴随着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多,政府可用的政治手段效用明显下降;
b.由于跨国力量和相互联系的扩大,减少和限制了国家政府对公民行为的影响;
c.在具有高度相互联系的全球体系范围,在国家行为的许多传统领域,不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就无法实现国家的目标;
d.国家不得不增进与其他国家的整合程度;
e.国际机构、组织和制度的大发展,为全球治理奠定了基础。
③国家自主权
在全球政治体系的作用下,民族国家所受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家自主权的缩小。
自主权受到全球政治体系的影响越大,与主权的分离就越大。
(3)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①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
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的发展,无疑意味着对国家主权的削弱与限制。
联合国安理会在理论上是拥有某种超国家的权力的,即为了和平,它可以干预主权国家的事务。
②全球体系
全球体系对主权的影响,最主要的方面可以概括为制度化的约束,也就是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多边协定以及国际法的影响。
这种影响造成国内行为的“国际化”,即国家按照国际准则行事。
③国际法
国际法对主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国际法的发展使个人、政府、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从属于新的法律体系,有了新的权利与义务。
这种权利与义务超出了原有民族国家的规范体系。
此外,某些国家间发生的区域一体化与集团化显然也在改变着主权的含义。
最典型的就是欧盟。
4.有关国家类型的讨论
(1)国家的分类
对国家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按照国家的能力,国家可分为强国与弱国;
②依照意识形态标准,可分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③按照宗教标准进行划分,可分为伊斯兰教国家、天主教国家、东正教国家、佛教国家等。
④以文化作为划分国家的标准,可分为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以俄罗斯为核心)、中国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与西方文明等。
⑤以“民主”作为划分国家的标准,可分为“两个世界”,一个位于国际体系的核心,另一个位于边缘。
(2)无赖国家和失败的国家
①无赖国家
“无赖国家”是指那些对国际社会的准则抱有敌意的国家。
美国就曾正式地把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和朝鲜等国称作“无赖国家”。
南非在结束种族隔离政策之前,也曾被国际社会视为一个“无赖国家”。
②失败的国家
“失败的国家”是指那些失去了国家功能的政治体系。
这种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冷战后所出现的民族分离过程和持续内战的产物。
“失败的国家”则几乎没有或是完全没有国内秩序,不存在制定或实施法律的政府权威,各个派别为争夺地盘而使国家陷于广泛的暴力之中。
如在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塔吉克斯坦、波黑等国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非洲的一些国家一度成为失败的国家。
二、非国家行为体
非国家行为体中最主要的就是国际组织。
广义的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
此外,非国家行为体还包括国际政治运动、种族集团、宗教组织、政党及
其他政治组织,甚至包括个人。
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亦发挥着活跃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十分重大的作用。
1.政府间组织
(1)含义
政府间组织是指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
政府间组织可能是国家的联盟,也可能是国家的联合体;可能是地区性组织,也可能是全球性组织;可能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也可能是基于经济或民族宗教目的等。
参与政府间组织的国家,都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力量所无法实现的目标。
(2)政府间国际组织构成的三要素
①成员国之间要有合作的政治意愿,这是国际政府间组织能够存在的前提与基础;
②组织之中要有一定的结构或形式,这是保证组织稳定性的条件;
③组织要有一定的运作机制,包括组织的宗旨、权力、职能、活动方式和议事规则,这种运作机制可以体现组织的某种自主性。
通常,组织的这三个要素是体现在一定的条约、协定或章程中的。
这些条约、协定或章程,构成了组织的基本制度。
(3)分类
①按照成员身份或宗旨可分为:
a.联盟,包括三个或更多成员的自治组织;
b.普遍成员身份组织,这种组织几乎是国家的全球代表;
c.跨地区组织,其成员超出了一定的地区,但并不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