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人物出场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以期能更好地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社会底层,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形象地表达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腐败。

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鲁迅成功地让读者直面现实,思考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示了他的创作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篇幅短小,但却能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抓住读者的眼球。

例如,在他的散文集《呐喊》中,他用现代白话文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悲哀。

他的文字直指内心,鞭挞时弊,令人心潮澎湃。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鲁迅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是他独特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个性。

从这些形象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和同情,也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时,鲁迅的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通过各种冲突和起伏的情节设计,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总而言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成功地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人性的反思,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正是这些独特之处,让鲁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也是让我们欣赏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书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疯狂艺术家,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他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压抑的灵魂在挣扎和反抗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他在酒馆里卖力地为人们斟酒,却始终得不到尊重和认可。

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社会的愤怒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他试图通过酗酒和疯狂的行为来逃避现实,却最终陷入了绝望和孤独之中。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冷漠和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深刻不满和对人性的关怀。

除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孔乙己在日记中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试图通过疯狂的行为来逃避现实,却最终发现自己无法摆脱内心的困扰。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让我们不禁思考起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呼吁人们要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被社会的偏见和压力所左右,要
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真正的自我。

总的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

通过孔乙己的形象,他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关怀,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对社会现实和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找到真正的自我。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这篇以第一人称叙事的短篇小说展现了一个疯子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力。

鲁迅通过疯子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无奈和愤怒,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经典之作。

通过对阿Q这个衰落农民的描写,鲁迅笔下的阿Q代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无力和羞辱。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述,巧妙地展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和不平等。

同时,他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矛盾,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三、《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狗》、《故乡》等作品也被广泛传诵。

这本小说集以对人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不公的揭示为主题,描绘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抗争。

鲁迅的散文叙述简洁明了,语言犀利而富有震撼力,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热风》《热风》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以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为起点展开故事。

全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鲁迅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勾勒出一个丑陋而残酷的现实社会图景,使读者深刻意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五、《阿里郎》《阿里郎》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自卑而懦弱的男主人公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灵的扭曲和虚伪。

鲁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深刻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弱者在社会中所受到的伤害和排挤。

鲁迅的作品独特的创作风格,突出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他的文学风采,还能引起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思考。

赏析鲁迅《命若琴弦》

赏析鲁迅《命若琴弦》

赏析鲁迅《命若琴弦》1. 文章简介《命若琴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音乐家陈荣昌的事迹为背景,通过描述他在艰难环境下追求音乐艺术的执着与坚持,深刻揭示了人与命运的悲剧冲突,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2. 人物形象刻画陈荣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天生对音乐具有独特的感悟力和表现力。

在封建社会的压抑下,陈荣昌无法得到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培养,但他依然毫不放弃,通过自学和不懈努力,成为了一位钢琴演奏家。

文章通过陈荣昌的坚韧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意志力和创造力。

3. 内容赏析3.1. 命运的无情在社会环境的限制下,陈荣昌的追求遭到了恶劣的命运的打击。

文章中提到,陈荣昌的音乐天赋很早就被发现,但是因为家境贫寒,无法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

即使如此,陈荣昌依然决心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并通过自学和倾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

作者通过描写陈荣昌与命运的对抗,以及他不畏困难、奋发向前的坚定态度,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深沉思考。

3.2. 对艺术的热爱音乐是陈荣昌的生命,他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都融入到音乐中,用琴弦上的音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文章中描写了陈荣昌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不断追求音乐艺术的情景,他在恶劣的环境中抚琴、排练,用音乐抵抗着命运的压迫,用音乐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无法言喻的情感。

这种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如何通过创作与表演,与世界产生感应和对话。

4. 文学意义《命若琴弦》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呼吁人们勇敢面对困境,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篇文章从一个音乐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与命运的悲剧冲突,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深入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了鲁迅作品中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5. 总结《命若琴弦》通过描写音乐家陈荣昌的事迹,向人们传递了不畏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理想的积极态度。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让人物自述;(2)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4)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1)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知识分子和农民作为鲁迅作品中的两类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兴"的态度,他的农民题材小说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正是通过这两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一、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故乡人物赏析

鲁迅故乡人物赏析

鲁迅故乡人物赏析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但又不仅仅是对他们二人的介绍,而是通过他们来表现鲁迅故乡绍兴劳动人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变化。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阶级关系的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进步的知识分子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加深了;二是广大农民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变化,导致了主人公的思想的变化。

鲁迅在文章中多次描写了杨二嫂的形象,并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她前后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将杨二嫂身上的自私、市侩性格及对农民的蔑视刻画得入木三分。

小说通过他们两个的刻画,不仅反映了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发展,而且揭示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这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群众之间的尖锐矛盾。

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只是在家乡“我”和几位少年的谈话,交代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出场,接着,便描绘了夜晚海边奇异的月光和杨二嫂无聊而尴尬的生活。

文章所描写的都是些极平常的人物、事件,看似漫不经心,然而却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蕴含着作者对那个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评价。

“到了家,我便知道这老太太多着呢!”这里以一个孩子童稚的眼光对故乡人物的刻画,字里行间流露出孩童特有的纯真与天真。

当一个孩子对故乡人物有着特殊的体验时,就很容易用这种纯真与天真去还原一些典型环境中鲜活的人物。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一切事物的背后都隐藏着深意,每一句平淡的话语中都饱含着极深的含义。

因此,《故乡》并不是一篇单纯的记人叙事散文,它的深层含义更值得人去思考。

一篇好的散文,必定是善于抒情的。

( 1)闰土:人物形象:见鲁迅笔下的闰土。

闰土是一个能干、聪明、机智、活泼、勇敢、正直的人,虽然他家庭贫困,知识浅薄,但在五封信中充分表现了他的心灵美和聪明能干。

同时也说明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

( 2)杨二嫂:人物形象:杨二嫂尖酸、刻薄、势利、贪婪、庸俗的性格十分鲜明。

杨二嫂为了巴结张家,即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斤斤计较,甚至在鲁迅已经买了鸡后还要讨钱,这正暴露了她的市侩嘴脸。

过客鲁迅人物解析

过客鲁迅人物解析

过客鲁迅人物解析1、人物分析:(1)过客这是一个勇往直前的顽强的战斗者的形象,衣履破碎,困顿倔强,他知道他的后面是黑暗和苦难的深渊,因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同时,他也知道他的前面既不是小女孩所说的到处是盛开的鲜花,也不是老翁所讲的都是坟,他始终相信前面总是有路可走的,只不过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从没路的荆棘丛生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

于是,他忍受着疲劳饥渴,带着满身创伤,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昼夜,不怕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地“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决不走回头路。

(2)老翁这是一个悲观厌世者的形象,他曾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然而被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走狗的野蛮统治所屈服,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过着消极退隐的生活。

(3)小女孩这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象征着向往光明的第三代人,天真活泼,拥有一颗好奇的心。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

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

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

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2、《过客》简介:《过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诗剧。

此文通过“过客”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作者鲁迅在上下求索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过客和老翁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们的对话,批判了老翁代表的那种在探索中半途退缩,颓唐消沉的庸人思想,概括了辛亥革命以来革命探索者的不同道路和命运。

3、赏析:在写作和发表《过客》之后一个月左右,作者鲁迅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过一段非常明确的自述,其中说到《过客》的主题:《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作者鲁迅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化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他以犀利的批判眼光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小说作品中包含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触动,这些共同构成了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准确地揭示了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对于他作品的表达力的重要性、分析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探究鲁迅小说叙事风格背后的深层含义三个方面展开解读。

一、准确地揭示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对于他作品的表达力的重要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叙事风格是其作品能够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基础。

鲁迅采用了距离感和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将现实的世界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加以揭示,让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之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个体的痛苦。

鲁迅的叙事风格让他能够毫不掩饰地揭示社会的阴暗面,让读者能够通过他的笔触看到自己身处的世界的真相。

二、分析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1.多视角叙事:鲁迅常常使用多视角的手法来叙述故事。

他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反映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2.冷峻的描写:鲁迅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粗犷而凌厉的描写手法,例如狠厉的对待、血腥的场景等。

这种冷峻的描写方式使得小说更加迅猛有力,直击人心。

3.夸张的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常常被夸张地描绘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丑化和夸张,鲁迅直接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愚昧。

三、探究鲁迅小说叙事风格背后的深层含义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不仅仅是为了揭示社会的黑暗和群体的苦难,更是为人性的探索和时代的反思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方式。

他通过冷静客观的叙述、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社会进行解剖,为读者传递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鲁迅小说的独特叙事风格让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并引起了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思想的触动。

总之,鲁迅小说艺术中独特的叙事风格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黑暗。

小说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氛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然而,这种新年的气象对于祥林嫂来说,却毫无喜悦可言。

她在这个世界上孤独地挣扎着,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祥林嫂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然而,命运却对她极其不公。

她先是经历了丈夫的早逝,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任丈夫也离世,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几近崩溃。

但更残酷的是,周围人的冷漠和歧视,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无处可逃。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变化。

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不幸,但仍有一丝生气。

然而,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她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精神也极度萎靡。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我真傻,真的……”她希望能得到一些同情和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人们的厌烦和嘲笑。

鲁镇的人们,那些看似正常的普通人,在面对祥林嫂的苦难时,表现出的是冷漠和麻木。

他们把祥林嫂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对她进行指责和嘲讽。

这种人性的冷漠,让人感到心寒。

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更是深入骨髓。

她改嫁被认为是不贞不洁,她的遭遇被视为不祥之兆。

在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她被剥夺了参与的权利,因为她“不干净”。

这种礼教的束缚,不仅在身体上限制了她,更在精神上摧毁了她。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角色。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却无力改变什么。

鲁迅《阿q正传》的赏析

鲁迅《阿q正传》的赏析

鲁迅《阿q正传》的赏析鲁迅《阿q正传》的赏析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风尘女子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阿q正传》的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

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

一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

精神奴役就是用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被统治者愚昧、麻木,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

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内伤”是惊人的,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许多人的灵魂之中,使他们成为畸形的人,任帝国主义宰割,任统治阶级蹂躏。

中华民族后来已是集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面,孙中山先生披荆斩棘,不屈不挠;辛亥革命者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革命先驱的救国热忱、献身精神,的确是可歌可泣的。

但是辛亥革命终于失败了。

这一是因为革命者对封建阶级采取了妥协的态度;二是因为革命者没有注意宣传、教育、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处在不觉悟的状态,没有起来支持和参加这场革命。

所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如故,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状态中。

鲁迅深切地感到,中国必须来一次彻底的变革,而变革要取得成功,则必须唤醒“昏睡”中的国民,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

所以,鲁迅一生以笔作刀,解剖中国社会,解剖国民的灵魂,对他们精神世界的落后面、消极面作彻底的暴露和无情的批判。

对于被统治者,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写作《阿Q正传》就是要给被统治者以启蒙,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看清自己身上恶劣的品性,从而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奋起抗争,去“制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孤独者》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我”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

以下是对《孤独者》的赏析:
1. 主题:《孤独者》的主题是孤独和异化。

小说通过描写魏连殳的孤独和异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魏连殳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得到理解和认同。

他的孤独和异化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

2.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独特。

魏连殳是一个孤独而又倔强的知识分子,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却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坚持和勇气。

3. 艺术特色:鲁迅的小说艺术特色独特,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孤独者》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和压抑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孤独者》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小说,它通过对孤独和
异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坚持和勇气。

这部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赏析《孔乙己》的语言艺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广为流传的经典小说。

作品以河南郑州的一个酒馆为背景,通过一个小人物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在这个小说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艺术手法,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

首先,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描写手法。

比如他描写孔乙己时,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形象化描写,如“他的手很长,直到膝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却还是一把很密的头发”,这些描写让读者们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孔乙己的形象,进而产生共情。

在描写孔乙己一醉如泥时,鲁迅用“呼吸已经十分不规则”,“把唾沫都吐在自己身上”等极具形象的词句,让读者体验到了孔乙己的悲惨。

其次,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在小说中,他对比了孔乙己与酒店老板、其他客人的阶级差别,从而揭示出社会存在的不公。

同时,他还对比了孔乙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外表的贫穷形象,让读者们不仅看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能感受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

最后,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例如,孔乙己一直唱的歌“长亭外”,在小说中扮演了象征孔乙己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渴望的角色。

而孔乙己的一生也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他是一个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精神上都被边缘化的人。

总之,鲁迅在《孔乙己》中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艺术手法,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揭示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这部小说不仅成为
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摘要]鲁迅既是文‎坛巨匠,又是一面民‎族旗帜。

鲁迅先生短‎暂的一生,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近千万字的‎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他的为人,他的思想,影响并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祝福》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

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象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的世界时‎,她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

[关键词]祝福,鲁迅,批判主义,封建社会,祥林嫂一、作家及作品‎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朝花夕拾无常赏析

朝花夕拾无常赏析

朝花夕拾无常赏析《朝花夕拾无常赏析》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是他以讽刺的笔触揭露封建社会黑暗面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旨在对《朝花夕拾无常赏析》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文学手法等方面剖析其艺术魅力。

首先,本书以朴实的文字表达出了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鲁迅以对社会黑暗现实的触动和反思为基础,通过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悲惨。

例如,短篇小说《庐山谣》讲述了一个农民因为债务破产导致全家被迫离乡背井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鲁迅通过对农民的描写,表达出对封建社会制度的讽刺和批判。

同时,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农民被迫离乡背井的痛苦和无奈,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深思。

其次,本书的主题思想贯穿始终,深入人心。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和黑暗的现象。

他关注的主题主要包括封建礼教、封建官僚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等。

他以辛辣的讽刺和尖锐的批评,暴露了封建社会特权阶级的虚伪和丑陋。

在短篇小说《故事新编》中,鲁迅通过对村中人的描写,展示了封建村庄中的种种艳情故事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以此讽刺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他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漠视和对权贵特权的无视,提醒人们应当正视社会问题,积极改变社会现状。

此外,鲁迅在《朝花夕拾无常赏析》中巧妙运用了许多文学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他对社会现象的愤怒和不满。

在短篇小说《南腔北调集》中,鲁迅通过对官僚主义的夸张描写,展现了封建官僚的伪善和虚荣。

他通过夸张的动作和对话,将官僚的幽默一面展现出来,同时也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

此外,鲁迅还通过显著的对比和隐喻等手法,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结起来,《朝花夕拾无常赏析》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文学手法,成功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深切关注和思考。

手抄报朝花夕拾的人物赏析

手抄报朝花夕拾的人物赏析

手抄报朝花夕拾的人物赏析本文将从朝花夕拾中对不同人物的刻画进行赏析,探讨鲁迅在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表达。

本文主要人物包括: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和父亲,以及衍太太和寿镜吾等。

一、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是一位真诚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的形象深入人心。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描绘了阿长这个朴实的农民妇女的形象,通过她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现了她的善良、朴实和对孩子的深深关怀。

通过回忆性文章的形式,鲁迅将其形象深入人心,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复杂感情。

二、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的良师,他的性格特点是无私奉献,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故事,展示了藤野先生的无私奉献、尊重和关爱。

通过对藤野先生的描绘,鲁迅表达了对他的尊敬和感谢之情,以及对他的无私奉献的赞美。

三、范爱农范爱农是一群爱国小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在《范爱农》一文中是一个令人心痛的角色。

鲁迅通过对范爱农的描绘,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同情。

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悲愤绝望中自杀,鲁迅以其极强的洞察力和同情心,展示了范爱农的悲剧命运和他的爱国情怀。

四、父亲父亲在朝花夕拾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性格特点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鲁迅在《五猖会》一文中,以回忆的形式展示了父亲封建家长制的性格特点。

父亲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极为严厉,以至于鲁迅不得不偷偷地去看五猖会,并在后来回忆中对父亲的这种管教方式表示不满。

通过对父亲的描绘,鲁迅表达了对封建家长制的不满和对孩子自由成长的期望。

五、衍太太和寿镜吾衍太太和寿镜吾虽然不是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但他们也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

衍太太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的妇人,而寿镜吾则是一位博学的私塾老师。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对衍太太的描绘,揭示了她的自私和愚昧。

而对寿镜吾的描绘,则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总之,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通过描绘不同的人物,鲁迅表达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鲁迅《明天》赏析

鲁迅《明天》赏析

鲁迅《明天》赏析【析】《明天》写于1920年7⽉,是鲁迅⼩说中最早集中刻划封建社会中劳动妇⼥悲剧命运的短篇⼩说。

作品着重表现单四嫂⼦由于相依为命的⼉⼦的病死这⼀悲剧,展现其悲惨的境地和环境的冷酷:庸医何⼩仙和药材铺⼦“贾家济世⽼店”串通⼀⽓敲诈了她省吃俭⽤节省下来的⼗三个银元和⼀百⼋⼗个铜钱,⽽所开的什么“保婴活命丸”却没有救下爱⼦的命。

孩⼦的死亡不但未引起任何⼈的同情,反为王九妈、蓝⽪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拱之类趁⽕打劫提供了机会。

他们“热⼼”帮单四嫂⼦置办丧事,为了替她借钱备饭,甚⾄把她家的两条板凳和五件⾐服都拿去作抵押,她仅有的⼀幅银⽿环和⼀⽀裹⾦的银簪也不得不交给别⼈代买棺⽊。

凡是在单四嫂⼦家⾥“动过⼿开过⼝” 的⼈,也都来⼤吃了⼀顿……可见,单四嫂⼦的悲剧是多种打击造成的。

作为妇⼥,其社会地位本来就是最低下的,更何况⼜是个⽆依⽆靠的寡妇!她像⾯团⼀样被任意揉搓、摆布、欺骗。

值得深思的是:这⼀切意然被⿊暗的封建习俗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同时,⼩说还从⾦钱关系这个⾓度,表现了封建社会世态⼈情的凉薄,揭⽰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残忍。

庸医和药店⽼板之所以要欺骗单四嫂⼦,不过是为了钱财,⽽单四嫂⼦的邻居们之所以那么“热⼼”插⼿丧事,也不外乎是为了占点便宜。

单四嫂⼦的命运令⼈同情,然⽽她的悲剧并未到此结束。

作为年轻的寡妇,她还有着更进⼀层的不幸。

因为流氓⽆赖蓝⽪阿五还不断地在隔壁酒店⾥窥视着她,伺机⾏动。

⼩说正是通过主⼈公单四嫂⼦的命运,向吃⼈的社会提出了强烈地控诉。

《明天》中的何⼩仙、蓝⽪阿五、红⿐⼦⽼拱之类也并不是封建社会中地位显赫、凶残成性的统治阶级成员,⽽王九妈原是与单四嫂⼦⾝份相同的普通劳动妇⼥。

他们乘单四嫂⼦为⼉⼦治病、治丧之机弄取⼀点钱财,混⼀顿酒饭,也不过是属于顺⼿牵⽺、揩油占便宜的⾃私⼼理和投机⾏为,很难说对单四嫂⼦有什么更险恶的⽤⼼,更谈不上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压迫和剥削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人物出场艺术赏析
小说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这个典型人物怎么出场,却很有讲究!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不多,但是其小说人物的出场却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值得我们认真揣摩。

下面就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故乡》中的杨二嫂和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谈谈他们的出场。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的精品之一,这篇出自《彷徨》的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祥林嫂的出场先生采用的是“画像法”,即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祥林嫂的“形骸”:“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是濒临死亡边缘的祥林嫂,作者通过视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祥林嫂,无论是形体、神态还是色彩,无不显示着她内心极度的悲哀和痛苦,无不揭示了她从外形到精神的枯槁和幻灭!因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引起了读者对她的极大关注:祥林嫂何以成为一个近乎死人的活物?她的肉体和精神究竟承受着怎样的虐待和摧残?当然,鲁迅先生对祥林嫂外形的刻画,并不仅仅是设置悬念,吊读者的胃口,作者这样为祥林嫂画像,更重要的是通过祥林嫂的肖像来强化祥林嫂的悲剧色彩,为整篇小说奠定一种沉郁、压抑的基调!
如果说祥林嫂的出场是绘形的,那么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的出场则是绘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突如其来的尖利声音,是如此突然和怪异,让“我”不由得“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这也正是杨二嫂要追求的效果——显示自己的存在,从而让对方不至于“贵人眼高”忽视自己!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法,和《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她的大叫大嚷,鲜明的突现了她尖嘴利舌、泼辣贪图小便宜的自私性格,也折射着她日趋贫困、每况愈下的生活窘况。

当然,杨二嫂的典型意义还不仅仅如此!她是中国病态社会的产物,她和祥林嫂一样有着令人吃惊的显著变化:原先“终日坐着”,而现在则不停挪动她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原先“没有这么薄”的嘴唇,现在也变得贫嘴滑舌、伶牙俐齿起来。

杨二嫂从坐着招徕生意的“豆腐西施”,一变而成为一个偷偷摸摸的“三只手女人”,这前后巨大的变化,不仅表明了杨二嫂身心已遭受损害的悲剧命运,而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故乡”的衰败和凋敝!
当然,作为一代大师的鲁迅先生,其小说人物的出场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先生的另一小说名篇《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出场,就不同于上面两种情形。

孔乙己的出场是在作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的基础上才“引出”的!在孔乙己出场之前,先生首先用大量的笔墨为主人公的出场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对孔乙己的生活环境作了充分的渲染,这种渲染既有社会背景的描写,如鲁镇酒店的刻画,也有人物关系的交代,如对短衣帮和穿长衫的描绘,还有生活气氛的烘托,如那令人压抑、活泼不得的氛围。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孔乙己应运而出、应境而来了:“只有孔乙己到酒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经过这样层层渲染和铺垫,才姗姗出场的孔乙己,寄寓着作者深刻的艺术命意:是典型环境塑造了孔乙己,也是孔乙己点缀了这个独特环境!孔乙己这种别具一格的出场方式,不是作者的故弄玄虚,也不是作者的故作高深,而是由小说的主题决定的!即,孔乙己的出场,不仅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而且显示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性!
同样是《故乡》,闰土的出场,就不同于杨二嫂的出场!闰土出场是虚和实
相结合的,在人物正式出场前,作者首先安排了闰土的“虚出”,即,作者通过母亲说起闰土,而引起“我”对童年闰土的回忆,在脑子里首先“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插,向一匹……”然后追忆了一大段关于闰土的往事。

闰土的这次“虚出”,是为了与下文的“实出”进行对比。

就在杨二嫂退场不久,闰土就来了:“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了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更主要的是闰土的一声“老爷”,彻底的打破了我对闰土的美好的追忆,也拉开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自然的也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与追问。

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鲜明对比,是跨越了整整30年的!人世沧桑,30年的岁月带来的巨大变化,揭示了“故乡”的每况愈下,以及人性的可悲异化与人情的冷落淡漠!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人物出场,是人物的第一次亮相,为了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往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来营造,而鲁迅先生小说人物别具一格的出场,可以说不仅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很好的表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因而值得我们认真品味!要使人物出场做到多姿多彩,又不出现雷同是很困难的。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般技巧方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建立在作者对作品人物的分析与理解上。

因此,把握了人物的出场,这同样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好的把握作者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匠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