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语言学常识第二章

语言学常识第二章
5
2.语言学的学科分类和研究取向。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1)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从语言本身的各种现象来看: 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词汇学、语用学 从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现象来看: 文字学、方言学、获得(习得)语言学 从各种语言的联系和发展看: 历史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形态、孤 立)
构》《句法理论要略》。
60年代“转换语法”
70年代“生成语法”
80年代“管辖与约束理论”
90年代“最简方案”
18
(1)生成语言学研究的目标“普遍语法” 假设人的语法知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各语言特有 的“个别语法”;另一部分是人类语言共有的“普 遍语法”。 (2)生成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句法自治” 在语言各要素中,只有句法形式才可以从人脑全部 认知系统中抽象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或者说只 有句法形式才是一个可以穷尽推导和通过有限手段 重复使用而实现的系统。 基础部分:我看书——我/看书; 转换部分:我看书——书我看
6
从研究语言的不同观察角度: 生成语言学(从语言形式角度研究语言的结构生成机 制) 功能语言学(从交际功能的角度解释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探究人脑中的语言 表达和理解机制) 文化语言学(联系民族文化来研究语言文字并探求语 言文字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从语言研究的应用领域看: 应用语言学、实验语音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 学、病理语言学。 法律语言学、新闻语言学、广告语言学 写作学、修辞学、语文教育学 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 7
2、语言研究中的语文传统 全世界语言研究有四个传统: 古印度语言学传统、古希腊古罗马语言学传统、古代 中国语言学传统、古代阿拉伯语言学传统 (1)古印度语言学传统: 公元前10世纪,梵语《吠陀》 研究梵语的语音、语法、语义,公元前4世纪出版《梵 语语法》 (2)古希腊古罗马语言学传统: 公元前3世纪《希腊语法》 公元前2世纪《论句法》 古罗马《拉丁语》、《语法学》 12 文艺复兴时期《普遍唯理语法》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 绪论1·1 心理语言学的对象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心理的。

我们可以归纳出心理语言学的几个特点:1.它是研究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的。

2.这个过程是以认真为基础的。

3.它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包括心理测量的方法和统计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在一些领域(如语言习得)还需要采用自然观察方法和语料库方法。

1·4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1·5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观察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一种研究方法是自然观察。

有些自然产生的行为(如语言习得和失言)是很难任意操纵的,只好在它出现时便进行观察;还有些行为一经操纵,就会收到影响,乃至失真,在实验室里的电话通话和日常的电话通话显然不同。

自然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不干预性。

即不掺杂观察者的任何主观因素,如实地记录客观现象,但这有时不容易做到。

因为语言活动既是心理活动,又是社会活动,所以有的观察又强调观察者参与语言活动。

既要参与但又不干预,就要求观察者灵活掌握。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型式性。

这是观察的根本目的,即从个别的、随机的行为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分析。

第三个特点是:直观性。

这是自然观察的有点,直观的东西比臆断的东西要可靠,但是问题在于心理活动不能直观,必须根据表面观察到的行为去推断其心理过程,要推断就难以避免主观性。

第四个特点是:长时性。

自然观察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找到事物的型式。

(2)实验法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很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的不同的作用,我们往往需要把其他各个因素控制起来,而专门操纵某因素,使它作系统的改变,从而观察其作用。

实验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理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某一种理论、学说或观点。

这是实验的出发点。

心里语言学

心里语言学
语言的交际用途;(6)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首先,在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奥颇尔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记和家长报告”为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重要的途径。利奥颇尔德通过对其女儿希尔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语和德语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认为,观察和 研究儿童日记的语言发展有助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研究。但后来贝茨(Bares,1991)却认为更有效的途径是家长对其子女语 言表现的观察。因此,儿童日记和家长报告就成了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一大途径。除此之外,观察数据、采访和实验也是研究 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第二,言语感知发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家长的语言输出和儿童语言学习的关系;(2)儿童早 期言语感知;(3)语言特化。第三,儿童语言词汇研究包括:咿呀学语、单词学习、双词学习、语法联接、词语和词义联接。在 这方面,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得”、“使用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词语与语义的连接”3个方面。第四 ,句子学习和理解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单词和短语向简单句的过渡过程;(2)语法在造句方面所起的作用;(3)句子的形 成 和 理 解 策 略 ; (4) 简 单 句 向 复 杂 句 的 过 渡 以 及 对 较 为 复 杂 语 句 的 理 解 和 使 用 。 第 五 , 在 语 言 交 际 用 途 的 研 究 方 面 , 贝 茨 (Bates,1976)和韩礼德(Halliday,1975)提出的“语用学功能”、奈尔森(Nelson,1973)提出的“指涉和表达功能”成为研究语言功 用的主要理论基础。特别是韩礼德提出的7种语言功能,不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经典,同时也为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理 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考线索。第六,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式为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 但就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而论,以斯金纳和布龙费尔德“刺激—反应”或“强化”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以乔姆斯基 “天生论”为代表的“遗传”或“传递”理论构成了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两大分支。此外,以皮亚杰(Piaget)和布鲁纳 (Bruner)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由贝茨(Bates)和麦克威尼(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模型”和由波特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 ”代表了儿童语言习得模型研究的主体内容。由此可见,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心灵主义的“内在”理论,交互作 用理论的“认知”、“信息处理”和“社会交互作用”理论构成了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 重要基础。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集中讨论的话题,其研究包括:(1)言语感知;(2)词汇提取;(3)句子加工;(4) 语篇理解。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首先,“言语感知”牵涉到“言语感知的研究手段”、“言语感知的条件”、“言语信号的产生和语音的声 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连续性的语音听辨”、“书面语言的感知”和“言语感知模型”共7个方面 的研究。语言感知的研究手段最早是用达得立(H.Dudley,1939)发明的“声音记录仪”(vocoder)记录和分析语 言的输出信息的。后来,制造“声音记录仪”的原理又促使“声音摄谱仪”(soundspectrogram)的出现和发展。 这是按照声音频率的分布,专门用来分析语言信号的“二战”期间的生成物。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受声学语 音学和发音语音学的影响,又出现了“电子肌动记录仪”(electromyography)和“电子记波 仪”(electrokymography),分别用来记录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电压变化和说话时口、鼻腔的气流变化。当然, 最新的研究手段当属“摄影摄像技术”(cineradiography),人们用该技术记录发音的动态变化。在语言感知条 件的研究方面,“语境”是影响言语感知最为重要的条件。语言信号产生方面的研究,大都与“声学特征”、 “元音和辅音的听辨”相关。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研究,是一项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音素”听辨研究。语 言感知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书面语言理解”的研究。这牵涉到“视觉感应”、“字母辨认”、“词意确定”以 及“信息记忆”和“信息组织”等方面的探索。当然,语言感知研究最为重要的领域当属“言语感知模型”的研 究。
研究方法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多地方借鉴了心理学的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测量知 识、能力、态度和个性的倾向。心理语言学对其所研究的对象,如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所提出的 种种理论都必须经过系统的自然观察(naturalobservation)或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s)的验证,才能 判明其是否有效。

近十年国内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状况综述和发展趋势探讨

近十年国内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状况综述和发展趋势探讨
绍 了西 方语 言产 生研 究 的进 程 、 方 法 与理 论 争论 。 相 较 而言 , 描 述 国 内心 理 语 言 学 发展 状 况 的作 品
并 不 多见 , 而且 , 这些作品要么是纲领性 的, 如 李
( 3 ) 9 0年 代 中期 至 今 为 研 究 的横 、 纵 双 向发 展 阶 段 。心理 语 言 学研 究 不 再 局 限 于 引进 、 模 仿 西 方 语 言学 的研 究 成 果 , 而 是 倾 向于 对研 究 内 容 的深 化 和研 究范 围 的 拓展 , 原 创 性 的 实证 研 究 也 有 所
范围也更多地 呈现出多维度 、 跨学科 的趋势。此
外, 基 于汉语 母 语 的实 证 性 研 究 也 逐 渐 受 到 国 内 学 者 的关 注 , 就相 关 问题 的探 讨 为 心 理 学 研 究 开
辟 了新 的天地 。
二、 近十 年 国 内心 理语 言学 研究 状况
代 末至 8 0年 代 末 为研 究 的 序 幕 阶段 。 以 桂 世 春 教 授为 主导 的学 者率 先介 绍 了 国外 心 理语 言 学 的 历史 、 流派及 其 观点 , 从 而拉 开 了我 国心理 语 言 学 研究 的序 幕 。 ( 2 ) 9 0年 代 初 至 9 O年 代 中期 为研 究 的起步 阶段 。国 内学 者 继 续 介 绍 、 引 进 西 方 心 理语 言学 的研 究成 果 , 同时 , 基 于 国外 实 验 的 实证
中起 着重 要作 用 ; 张思 武 讨 论 了 1 5 、 , 理 机 理 假设 对第 二语 言教 学途 径和 第 二语 言 学 习 的意 义 。此 外, 还有 一些 研究 侧 重 于对 “ 外语 ” 、 “ 教学” , 以及 语 言 学 习者 , 尤 其 是英 语 学 习 者 的“ 学 习策 略 ” 和 “ 认 知过 程 ” 的研 究 , 例如 , 陈 雪 3 J 对 心 理 语 言 学 在 大学 英语 听力 教 学 中 的应 用 现 状 进行 了 分 析 ; 乐莉 J 对 成功 学 习策 略 的实 质 特征 、 学 习策 略研 究 发展 的脉 络 、 学 习策 略 的分类 和有 效 性 的检 验 、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发展心理语言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发展心理语言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发展心理语言学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发展心理语言学”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发展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交叉学科。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探讨儿童语言的产生与获得过程的规律与机制。

研究对象是个体对母语的理解和掌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包括语音、语法、语义、应用语言技能等。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后兴起了一个研究热潮,积累资料渐多。

影响较大的理论有:(1)行为主义观点。

把语言看作是对刺激的一系列反应,可通过强化、塑造或模仿形成,是对外界刺激的习惯化反应体系。

语言是一种后天获得的功能,对其研究着重于功能分析,重视刺激和强化的作用。

(2)乔姆斯基的理论。

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心理官能。

语言在表层上有许多不同,但在深层水平上却具有许多普遍特征。

语言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规则系统,其发展有一个关键期(2岁至青春期)。

(3)认知相互作用理论。

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意图、受规则制约的符号表征系统。

遗传只为语言的获得提供前提条件,但不能使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语言是儿童当前认知机能与当前语言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儿童的认知潜能在质与量上都与成人有很大不同,故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会影响到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方式。

儿童的语言运用是其知识结构的反映。

(4)社会相互作用观。

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获得语言结构中的作用,认为语言结构产生于社会交往中。

儿童及其语言环境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儿童不是语言训练的被动受益者,而是有自己意图的积极主动的语言加工者。

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和养育者对儿童的语言输入,对儿童语言的发展影响甚大。

语言深层结构的出现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社会相互作用在商谈和对话中产生的。

模仿在语言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

但以上四种理论都未能圆满地解释,为什么儿童在4岁左右未经专门训练就能迅速地获得理解母语的能力。

心理语言学五十多年发展评述

心理语言学五十多年发展评述

( ( G r o u n d w o r k f o r P s y c h o l o g y ) ) ) 一书 , 此 书发 行 十版 。 冯特 认 为心理 学 家可 以像 物 理学 家把 复杂 的化合 物 分解 为 简单 的元 素一样 , 研 究经验 的元 素 , 把 复 杂的 感觉 和情 感分 解 为人类 经验 的 “ 原子” 。他对 有 意识 的经 验 和组成 经验 的元 素两 方面都 感兴 趣 。冯特 的 心理 学企 图抽取 这些 基本 元素 。以说 明简单 的元 素 是怎 样组 成 一些 复 杂 的 “ 精 神 复合 物 ” ( P s y c h i c C o mp o u n d s ) 。但他 同时也 意识 到一 个完 整物 体 的某 些特 性 是 不 能 简单 地 归 结 为 它 的各 个 组 成 部 分 之
重 复率 、感觉 强度 、感 由此 可见 , 冯特 的实 验心 理学 基本 上 以认 知作 为
其考 察 的对象
在语 言和 心理 的关 系上 ,冯 特认 为 自然 的言语
究; 在 一 些 领域 还 需 要采 用 自然 观察 方 法 和语 料库
方法。 二、 心理 语 言学 的诞 生
第l 8 卷 第3 期( 2 0 1 3 )
甘 音高咔亍 才 艮
心 理语言学五十多年发展评述
石林 平 ’ , 张 东红
( 1 . 兰 州城 市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2 . 兰州城 市学 院 教育 学 院 , 甘 肃兰 州
7 3 0 0 7 0 )
现 象 。他撰 写 了 5万字 的著 作并 出版《 心理 学基 础》
科, 它是 由语 言学 和 心理 学研 究 相 结 合 的产 物 。心

2021心理语言学的产生、研究内容与展望范文1

2021心理语言学的产生、研究内容与展望范文1

2021心理语言学的产生、研究内容与展望范文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标志,人们借助语言进行日常交际、交流思想、建立社会关系等。

而人类的心理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拥有语言。

心理语言学作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以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然观察、实验和统计等方法,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儿童是怎样学习语言的,人们是怎样理解语言的,语言是怎样产生的。

其中语言理解与产生属于一个领域,叫做实验心理语言学。

语言习得是另一个领域,叫做发展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自上个世纪50 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对言语机制的深入探讨和对语言与人脑关系的有效研究,心理语言学产生了一次飞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神经语言学,使语言学研究有了更为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这不仅推动了理论语言学的发展,同时也对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使语言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心理、语言教学、言语缺陷的诊断和治疗、电子计算机的语言识别等人工智能的领域。

本文简略地谈谈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方向。

二、产生与发展 1.语言的早期心理研究心理学家对语言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冯特所发表的《民族心理学》一书,该书是以对言语的分析、对语言的本质研究为基础的。

之后,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首次把个体发展作为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心,根据每日记载的其儿子头三年的语言发展的材料,于 1881 年编写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

继普莱尔之后,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夫妇又发表了《儿童语言》一书,书中详尽记录了他们三个孩子的学话实录。

1924 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他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对语言学习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此期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智力发生和发展的角度衡量语言,发表了《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

另一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也于 1934 年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版了《语言和思维》一书,提出了内部语言问题。

心理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语言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美国的学者们在1952年成立了语 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又 出版了《心理语言学: 理论和研究 问题概述》。 这标志着心理语言
学的正式诞生。
1、美国第一代的心理语言学家是在行为主义 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下 进行研究的。奥斯古德指出,语言在刺激和 反应之间能起传递作用,例如一说“狼来 了”,大家就警觉起来。但是狼真的来了人 们才怕,如果虚报过几次,即使再说“狼来 了”,人们也不怕了,可见词语和事实的作 用并不完全相同。米勒把信息论运用于语言 研究,发现词在话语中出现有一定的频率,可 用概率来表示。但是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单 靠信息论还是说明不了。
定义 主要研究对象 基本发展概况 基本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价值发展前景 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定义: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 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 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 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 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
它是语言学和心理学跨学科研究的一门 边缘性学科。《应用语言学概论》— 于根元主编
3、现在学者们认识到,心理语言学研 究不能局限于验证某一语法模式是否 正确,而应建立自己的独立体系,于是 出现了第三代心理语言学家。他们不 赞成对言语过程作抽象的分析,而强 调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实验,借以探测 思维和交际的过程。
四、研究方法:
主要是用实验和自然观察来探讨语言行为的规律。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 较一致的、特定的行为表现: 字词学习: 9-12个月——第一个指示词; 意义表达: 大约在18-24个月,儿童开始将词组合在一起,出现双词话语, 如,“要饼干”等; 电报体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保留了正常句子中与意义表达关 系密切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而省略掉了那些虽 然有重要的句法作用,但不是意义表达所必须的词,如介词、冠 词、助动词和量词等。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摘要】心理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首先回顾了心理语言学的历史,探讨了其在认知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当今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现状,指出了一些现存问题和挑战。

然后,展望了心理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了其在人工智能、教育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接着,提出了心理语言学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了继续深化研究、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结语部分对心理语言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强调了其在理解人类语言能力和心理机制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发展、未来展望、历史回顾、当今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应用前景、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重要性与必要性、结语1. 引言1.1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心理语言学作为研究心理学和语言学相互关系的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最初的研究语言对智力的影响,到如今广泛探讨语言对思维、情感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语言学在不断探索中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未来,心理语言学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语言与认知、情感、社会之间更为微妙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语言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也将更加便捷,使得研究范围和深度得以拓展。

跨学科的合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心理语言学将与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有更多的交叉融合。

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对语言习得、语言失语症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应用层面探索心理语言学在教育、心理健康、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而在面对挑战时,心理语言学需要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创新,同时也需要应对跨学科研究带来的挑战,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机遇,推动心理语言学在未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2. 正文2.1 历史回顾20世纪初,心理学家沃尔特·普林格(Walter B. Pitkin)首次提出“语言暗示”(language suggestion)的概念,带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心理学论文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心理学论文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心理学论文【摘要】心理语言学的历史并不长,从它产生到现在就几十年的时间。

然而有关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却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心理语言学主要是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即是语言的理解,语言的产生和习得。

本文主要探索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脉络。

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谈起,并且理清其中几个重要概念的关系,以更好阐释心理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内容。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主要阐述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对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其中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最为显著。

文章在最后还展望了心理语言学在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语言学心理学一、心理语言学的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语言活动时,遇见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个看似简单的言语活动却复杂无比。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让他人明白我们的意思。

然而我们却很少有人可以解释语言是怎样实现这一功能的。

尽管如此,一个婴儿,可以在几年时间内习得母语并进行交际。

要解释这些问题,就要弄清楚语言活动的构成。

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

无论怎样,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头脑里都有一个观念的存在。

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转化成我们能看得见听得到的言语,才能够表达这个观念,为他人所理解。

在《心理语言学》里,桂世春开宗明义的指出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过程。

他认为这样可以把心理与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区分开来。

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本身的结构,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功能。

其实,正是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我们可以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然而正如桂世春所指出的,只是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还不够,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结构实现功能的手段,这些手段就是我们使用语言的心理基础,或者说是语言结构的心理现实性。

只有这三者有机的联系统一起来,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言语活动,当然,要有效的使用语言,语言还必须如ler所说,具有五方面的知识。

前三种和语言结构有关,即语音,句法和词汇知识。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心理学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以下是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
1.前言语言学时期:19世纪末,心理学开始关注语言对思维和记忆的影响。

研究者开始注意语言器官、语音学和意义理解等问题。

2.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初,心理学出现了行为主义学派。

该学派认为心理现象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来研究。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也受到了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响。

研究者开始将语言作为行为来研究,将语言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

3.生成语法时期: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诺姆·查姆斯基提出了生成语法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源于人类大脑内部的智能结构。

这使得心理语言学研究开始朝向内部心理过程和语言处理机制转变。

4.言语处理时期:20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产生和理解的方式,发展了许多模型和实验研究,从而深化了对言语处理的认识。

5.现代认知语言学时期:21世纪以来,随着尽职地神经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语言学不断前进。

现代认知语言学强调心理过程对语言产生和理解的影响。

研究者在大脑结构、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对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心理语言学作为语言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历程不仅仅代表了言语理解和产生的研究历程,还深刻揭示了相关领域内的学术成就和知识进展。

心理语言学PPT课件

心理语言学PPT课件
心理语言学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 一、心理语言学的对象: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 过程
➢ 人是怎样产生和理解语言的?——实验心理语言学 ➢ 儿童是怎样习得母语的?——发展心理语言学 ➢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是怎样运用到其他领域的?—
—应用心理语言学
如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人工智能
➢ 怎么建立心理语言学的计算机模型?——计算心理语 言学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 郭桃梅,彭聃龄(2002)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 的语义通达机制 问题:两种语言的信息表征?一般认为:词汇表征是 独立的,而概念表征是共同的 三种模型:单词联想、概念中介和整合的层次模型 (非对称性模型) 任务:图片命名、翻译、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 实验一目的:启动刺激(英文单词)和目标刺激(汉 字)之间是翻译关系时,是否产生启动效应 被试:过6级大学生63名 使用DMDX实验程序 结果:RT、错误率配对 t 检验,显著的启动效应 仍可有多种解释 ,进行后续实验
➢ 实验法注意事项: 简单实验材料与真实生活经验不矛盾 实验环境和程序与真实生活经验不相违背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经典实验举例
➢ Joy Hirsch(1997) 不同双语使用者第二语言的脑机能定 位 12名流利的双语使用者,其中6名从小就会,6名在 青少年时才学二语 fMRI 在扫描仪前用第二语言无声地独白前一天发誓的事情 结果:韦尼克区无差异;布罗卡区有差异:从小就会 双语的被试使用同一区域,青少年才学第二语言的被 试在用母语和第二语言时牵动不同的区域
第一节 心理语言学概述
➢ 李荣宝,彭聃龄,郭桃梅(2003) 汉英语义通达过程的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问题:语言的形态加工和语义加工过程 已有研究发现:当一个语句在符合句法结构的情况下,

心理语言学研究概述

心理语言学研究概述

心理语言学研究概述张思宇 中央民族大学摘要:本文对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期的重点研究课题进行简要描述。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历史阶段和重要内容两个部分,以期对心理语言学作清晰介绍。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生成机制心理语言学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和心理学根源。

古希腊时期,以柏拉图为首的天生主义者就提出:语言是自然赋予的,和人类的规约无关,因此词语的声音和意义是完全对应的。

和他们的对立的是以亚里士多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他们认为词语的意义和声音之间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心理学基础。

语言的使用以认知为基础,威廉·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西比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现代心理语言学的雏形。

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词,将语言产生看作是完整的思维转换为有组织的线性语段的过程;提出“统觉”概念,指我们对某一种经验的结构的感知。

例如把一系列的音符听成某一种曲调。

他主要采取实验内省法。

而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波利斯等。

他们首先批判了“内省法”,认为这种方法带有主观性,而且人类行为主要受客观环境影响;反对将心智活动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因此研究对象常常是动物;强调经验在行为中的作用。

一、发展阶段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研究时期、重大突破时期和跨学科发展时期。

(一)早期研究时期儿童语言习得和儿童心理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

库斯谟1859年发表《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

如他用糖水、盐水、奎宁水等分别放在新生儿口中,观察他们的反应。

1954年,《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的概观》问世,成为了心理语言学的宪章。

(二)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心理语言学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时期。

1957年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发表了《句法结构》,提出了转换生成理论,随后深刻批评了行为主义。

第九章 心理语言学

第九章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是如何掌握语言,说出语言和理解语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1.语言的生理基础人类不需要课堂教学就可以自然习得自己的母语。

人类有语言能力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人有声带,因为其它动物也有声带。

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依赖人脑结构和人脑的机制。

人类大脑的左半球的某些区域比右大脑相应的区域要大,这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特征。

由此,人们相信人类的语言能力有其生理基础。

1.1盖奇案例(the case of Phineas Gage)19世纪中叶,菲尼亚斯· 盖奇由于工伤事故大脑前部损伤严重,但是他的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盖奇案例使得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支配语言活动的中枢是在大脑的话,那么显然它不在大脑的前部。

1.2、人的大脑大脑的表面,即大脑皮层,布满了上百亿个神经原(neurons)。

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认知能力都集聚在大脑皮层上(cerebral cortex)。

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

将大脑两个半球相连的是神经路径(nerve pathway)。

通常大脑左半球控制着人体右半身的活动,大脑右半球则控制着人体左半身的活动。

1.3大脑的侧化(brain lateralization)大脑的认知等功能的分工过程叫作大脑侧化。

脑力活动功能的分工有一个发育成长的过程。

大脑单侧化的功能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

左大脑和右大脑都参与人类重要的智能活动,只是在处理所接收的刺激信号的方式上有所差异。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关系:如:Left hemisphere Right hemispherelanguage and speech perception of nonlinguistic soundsanalytic reasoning holistic reasoningtemporal ordering visual and spatial skillsreading and writing recognition of patternscalculation recognition of musical melodiesassociative thought2.语言侧化2.1左半球的语言优势语言侧化(linguistic lateralization)指语言能力在大脑神经系统中的分工。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语言学初期发展的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受到三大理论的影响:一是以华生(J.B.Watson,1878~1858)和斯金纳(B.F.Skinner,1904)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二是以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1933)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三是以珊南(C.Shannon,1948)为代表的信息理论。

首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始的行为主义理论,在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客观功能主义”的学说。

他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接而形成的。

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

1957年,斯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尽管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除了行为主义理论,以布隆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理论也为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建立在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

其特点是用行为主义的原则研究意义,在确立语言单位时坚持严格的发展程序,总体上关心语言学的自由地位和科学性。

尽管他的理论受到语义学家里奇(Geoffrey Leech)的批评并成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牺牲品”,然而,布隆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不但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被广泛采用,而且也成了心理语言学研究“句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珊南(Shannon)为代表的“信息论”的研究。

信息论的研究牵涉到信息的计量、传送、变换、处理和储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语言学初期发展的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受到三大理论的影响:一是以华生(J.B.Watson,1878~1858)和斯金纳(B.F.Skinner,1904)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二是以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1933)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三是以珊南(C.Shannon,1948)为代表的信息理论。

首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创始的行为主义理论,在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客观功能主义”的学说。

他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接而形成的。

继华生之后,斯金纳又在华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

1957年,斯金纳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对言语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尽管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后来受到了乔姆斯基的批判,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射”和“可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的心理学理论不但影响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而且也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的理论根据。

除了行为主义理论,以布隆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理论也为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建立在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

其特点是用行为主义的原则研究意义,在确立语言单位时坚持严格的发展程序,总体上关心语言学的自由地位和科学性。

尽管他的理论受到语义学家里奇(Geoffrey Leech)的批评并成了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牺牲品”,然而,布隆菲尔德的研究方法不但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被广泛采用,而且也成了心理语言学研究“句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语言学的初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珊南(Shannon)为代表的“信息论”的研究。

信息论的研究牵涉到信息的计量、传送、变换、处理和储存。

在语言的研究方面,信息理论认为语言的输出表现为一系列的信息符号,依次地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

信息论的研究成果向语言学家对语言信息分布的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和仿照的依据,同时也向心理学家和语言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理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框架。

自1948年信息论问世以来,信息理论中很多的研究方法都被心理语言学家所采用,用来研究“语言的感知”、“语言的产生”以及“语言信息的统计”和“信息分析”。

特别是在“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的研究方面,大量语言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均采用了信息论的研究方法。

二、心理语言学中期发展的理论基础心理语言学的中期发展大体可以从1960年算起至1975年,共15年的时间。

这主要是以西方心理语言学专著的大量问世为根据的。

无论该划分是否准确,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无疑是心理语言学发展壮大的“酝酿期”,而这个时期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勒考夫(Lakoff)的“生成语义学”的研究理论为“动力源”的。

首先,乔姆斯基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书,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

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可归结为以下4点:一是他强调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二是他针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强调了语言习得的“遗传”因素:三是他提出了“语言模块”论,区别了语言系统的规则和表征与认知系统的规则和表征的不同;四是他提出了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也是影响此后语言研究最为重要的新的语言理论。

然而,正当乔姆斯基在努力修正自己的理论并试图提出新的研究模式之时,以勒考夫(Lakoff)为代表的“生成语义学派”与以乔姆斯基本人为代表的“解释语义学派”又在深层结构的“深度”问题上发生了争议:勒考夫认为深层结构还不够“深”,而乔姆斯基则认为深层结构已经“太深”。

此后,尽管有人又提出“格语法”或“功能语法”或“交际语法”等的理论,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勒考夫提出的“生成语义”的理论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语言学的研究。

三、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主题1.言语产生“言语产生”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2)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3)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4)言语产生模型。

首先,“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主要通过对“言语失误”、“言语停顿”、“言语障碍”的数据分析,研究言语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言语产生的因素。

第二,在“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的研究中,主要通过人们在“音素段”、“语音特征”、“单词”、“词素”和“短语”5个方面的语言行为以及对言语者所表现出的“言语失误”现象的分析,研究言语的产生过程。

第三,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言语计划;(2)词汇组织;(3)口误和言语失误的特征和起因。

在“言语计划”的研究方面,主要以莱施勒(Lashley,1951)的“词语产生表现”和佛恩尼(Fournie)的“词语层级组织”等的研究理论为基础,专门探究语言产生模型中“言语表现”和“言语失误”的阶段和言语失误的预测。

在“词汇组织”的研究方面,主要以弗洛姆金(Fromkin,1988)和戈莱特(Garrett,1988)有关同音异义词和近似音词所造成的言语失误的论说为基础,揭示“语义替换”、“音位替换”以及“语义/音位混合”等现象并以此研究词汇组织的过程以及造产言语失误的原因。

在“口误”和“言语失误的特征和成因”的研究方面,主要以戈莱特(Garrett,1988)和卡特勒(Curler,1980)有关“词缀”和“功能词”在句中“换位”现象的分析为基础,探究言语失误的规律、成因以及言语产生的过程。

第四,对言语产生以及言语加工模型的研究,主要以弗洛姆金(Fromkin,1971)提出的“话语生成器模型”、由戴尔(Dell,1986)提出的“扩散激活模型”和由莱沃尔特(Levelt,1989)提出的“信息构成器”分别代表的“串行模型”、“并行模型”和以莱沃尔特的“信息构成模型”的研究为基础,从语音的辨听,到单词的提取以至到语意的联接和确认,讨论言语产生的过程以及影响言语产生的各种因素。

2.语言习得“语言习得”,不但是心理学和语言学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且也是心理语言学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1)语言发展的研究方法;(2)言语感知的发展;(3)儿童语言词汇;(4)句子的学习及理解;(5)语言的交际用途;(6)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首先,在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奥颇尔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记和家长报告”为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利奥颇尔德通过对其女儿希尔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语和德语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认为,观察和研究儿童日记的语言发展有助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研究。

但后来贝茨(Bares,1991)却认为更有效的途径是家长对其子女语言表现的观察。

因此,儿童日记和家长报告就成了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一大途径。

除此之外,观察数据、采访和实验也是研究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

第二,言语感知发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家长的语言输出和儿童语言学习的关系;(2)儿童早期言语感知;(3)语言特化。

第三,儿童语言词汇研究包括:咿呀学语、单词学习、双词学习、语法联接、词语和词义联接。

在这方面,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得”、“使用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词语与语义的连接”3个方面。

第四,句子学习和理解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单词和短语向简单句的过渡过程;(2)语法在造句方面所起的作用;(3)句子的形成和理解策略;(4)简单句向复杂句的过渡以及对较为复杂语句的理解和使用。

第五,在语言交际用途的研究方面,贝茨(Bates,1976)和韩礼德(Halliday,1975)提出的“语用学功能”、奈尔森(Nelson,1973)提出的“指涉和表达功能”成为研究语言功用的主要理论基础。

特别是韩礼德提出的7种语言功能,不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经典,同时也为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考线索。

第六,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式为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

但就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而论,以斯金纳和布龙费尔德“刺激—反应”或“强化”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以乔姆斯基“天生论”为代表的“遗传”或“传递”理论构成了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两大分支。

此外,以皮亚杰(Piaget)和布鲁纳(Bruner)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由贝茨(Bates)和麦克威尼(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模型”和由波特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代表了儿童语言习得模型研究的主体内容。

由此可见,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心灵主义的“内在”理论,交互作用理论的“认知”、“信息处理”和“社会交互作用”理论构成了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基础。

3.语言理解“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集中讨论的话题,其研究包括:(1)言语感知;(2)词汇提取;(3)句子加工;(4)语篇理解。

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人们是如何理解语言的。

首先,“言语感知”牵涉到“言语感知的研究手段”、“言语感知的条件”、“言语信号的产生和语音的声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连续性的语音听辨”、“书面语言的感知”和“言语感知模型”共7个方面的研究。

语言感知的研究手段最早是用达得立(H.Dudley,1939)发明的“声音记录仪”(vocoder)记录和分析语言的输出信息的。

后来,制造“声音记录仪”的原理又促使“声音摄谱仪”(sound spectrogram)的出现和发展。

这是按照声音频率的分布,专门用来分析语言信号的“二战”期间的生成物。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受声学语音学和发音语音学的影响,又出现了“电子肌动记录仪”(electromyography)和“电子记波仪”(electrokymography),分别用来记录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电压变化和说话时口、鼻腔的气流变化。

当然,最新的研究手段当属“摄影摄像技术”(cineradiography),人们用该技术记录发音的动态变化。

在语言感知条件的研究方面,“语境”是影响言语感知最为重要的条件。

语言信号产生方面的研究,大都与“声学特征”、“元音和辅音的听辨”相关。

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研究,是一项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音素”听辨研究。

语言感知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书面语言理解”的研究。

这牵涉到“视觉感应”、“字母辨认”、“词意确定”以及“信息记忆”和“信息组织”等方面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