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

合集下载

物理教学中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及其转化策略

物理教学中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及其转化策略

物理教学中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及其转化
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理教学中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转化策略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

物理教学中浅层学习是指学生仅仅学习物理知识的表面,而深度学习则是指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物理教学中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的转化,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加有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物理教学中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的转化策略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有效的策略,以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

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

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
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
推荐
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3]。

这样的学习导致为了考试而对材料进行表面的、短时的记忆,不能促进对知识与信息的理解和长期保持,以至于学生在课后不久就忘记所学知识。

浅层学习者需要外力来驱动学习,典型的是通过评分等级、考试过关、学位证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习的目的就是在测试或考试中避免失败,他们仅关心的是下一次考试的知识内容。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指在基于理解地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他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4]。

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与那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浅层次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者主动的学习、批判性的学习。

要求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的完整含义,包括内容之间的联系和与其它主题和概念间的联系。

根据深度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深度学习它涉及批判性思考,避免被动地接受知识;涉及对信息的整合,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它还是终身的,在学习跳出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后,人们对于深度学习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

语文学习力及其提升策略

语文学习力及其提升策略

秦美娟,特级教师,江苏省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校长。

“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南通市园丁奖获得者。

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力的提升,追求“和合臻美”的语文教学境界。

先后获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江苏省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基于能力观视角,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对语文学习力要素进行阐释并尝试提出提升策略。

阅读力、思维力、探究力、表达力是语文学习力的四个构成要素,既紧密关联又互相促进。

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要做到:促进主体参与,从“掠影”走向“沉浸”;关注学习品质,从“浅表”走向“深度”;指导有效建构,从“占有”走向“存在”。

小学语文;学习力;能力观语文学习力及其提升策略秦美娟“双减”政策的落地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推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

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如何对当前语文教学作出适当的变革,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开始关注“学习力”这个并不算新的概念。

一、学习力内涵学习力是衡量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指标,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

国内外教育领域对学习力内涵的定位主要有能量观、品性观、素质观、能力观四种。

其中,能力观认为:学习力是通过获得与运用知识最终改变工作和生活状态的能力或者动态能力系统。

瞿静指出:“学习力是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交流等渠道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通过实践、体验、反思、环境影响等途径进行的学习力提升,达到产生新思维、新行为的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动态能力系统。

”学习力不是孤立的,它必须融合于学习活动,融合于教师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开放课堂,推动教学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开放课堂,推动教学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开放课堂,推动教学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核心素质”是现阶段教育领域最为因受关注的话题。

将教育教学定位在核心素养上,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只有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

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写:教育的目标,是要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通过怎样的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有权威专家曾经这样说:无论课程标准的理念多么先进,无论教材编写多么精美,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他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

因此,教师的组织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尝试开放课堂,推进课堂教学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主阵地。

一、开放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另人担忧,很多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把学生当成知识灌输的“容器”。

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太多,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较少。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

例如,在讲《角的度量》这一课,很多教师的教学步骤是:①、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操作,②、学生模仿操作,③、加强练习。

难道操作技能教学仅仅是模仿与训练吗?能不能在探究中实现独立思考与创新?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如果能引导学生经历测量工具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了解量角器的做法,不是更有助于学生对测量方法的掌握和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吗?因此,我让学生用半圆形的纸片折出直角、折出直角的一半、折出直角的三分之一……通过折出各种基本角,打开后找特点,认识中心点;在度量需求的不断变化中,体会度量单位的产生,认识10;在学生自主标刻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0刻度线、两圈刻度。

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

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

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学生普遍存在“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情况,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学困生”。

当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未能得到关注和回应的时候,就会陷入了“学困生”的死循环。

如此多的学习困难学生是如何形成的,这让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检视和反思。

1课堂困境的表现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的普遍性我在近十年的田野工作的过程中,对数千个课堂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基于证据的跟踪观察,全面收集、分析焦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海量信息。

虽然每节课都只观察个别学生,但是如果保持高频度、持续性地观察,学生学习的“黑匣子”就会真正打开。

虚假学习导致“学困生”不断增加所谓虚假学习就是“假装学习”,而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生采用各种“伪装”的方式来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

虚假学习的情况从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大量存在,一直持续到初中二年级左右,虚假学习的学生逐渐沦为“学困生”。

虚假学习的学生的特征往往对学习的内容缺少兴趣,不掌握学习的方法;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但是为了避免教师的惩罚,会采用“假装学习”的方式来逃避;虚假学习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尊重纪律,比如坐姿非常端正;对教师察言观色、与教师高度配合、紧跟教师的步调,不对老师的教学进度造成任何干扰;出现假装写字、假装读课文、不懂装懂等等一系列“自我伪装”的行为表现。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顺利,对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满意,于是教学进度越来越快。

但是到了“考试”阶段,这种的“虚假学习”的学生成绩就会暴露出来。

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经历了这样的蜕变历程: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应——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兴趣——直至放弃。

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打破这个“学困生的死循环”。

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课堂上,教师也很难发现学生所发出的“求救信号”,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教师往往都是不知情的,因此教师没有办法回应学生的“求救”。

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带领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带领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带领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邵冬娴(淮安市安澜路小学,江苏淮安)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所以英语除了具有理论学习功能以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就需要学生从课本表层学习走向更加深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利用理论知识,突破英语语法与汉语语言结构的不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本文将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展开探讨,结合当前英语教学内容提出的可行性教学方案,希望可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思路。

一、为学生构建英语语言环境,锻炼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语言教育是一种生活化技能,学生处于相应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才能够真正学习并利用好英语知识。

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缺乏英语实际使用环境,所以学生即使掌握了英语知识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限制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

所以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构建相应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能够注重英语学习,掌握良好的英语语言应用方法,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We love animals”一课的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英语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并且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动物单词。

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制作相关动物形象的英语词汇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说出动物的英语单词,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与理解。

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在这些动物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能不能说一说是为什么?”通过话题引导学生能够将主观性思维融入教学活动中,随后让学生进行相应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学生通过实际对话来强化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并且由于学生所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是由学生自己构思得出的,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引领学生从表面学习走向更加深度的学习。

二、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构建课堂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说的语言都是学生自主思考所获得的独特思维,想要促使学生在英语教学中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就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思维角度对英语产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认识。

直观感知: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思考

直观感知: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思考

直观感知: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思考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

""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

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实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几何直观就是以"形"助"数"的一种思路,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直观的行动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与抽象逻辑思维互相促进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他们对完全借助语言文字传递的间接经验,理解困难,而对直接看到和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数学教学内容,更容易接受。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教学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地运用几何直观的思路,直观的观察,直观的呈现,仅仅是前提和手段,而紧接着的思考和分析,或者说教学中的渗透才是几何直观教学的核心所在和目的,让几何直观为孩子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供认识上的支柱。

一、直观的操作,突破教学重难点有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单纯依赖教师语言上的点拨和指导,学生并不能形成切身体验,往往似懂非懂,此时如果借助图形让学生看一看,或做一做,便能在思维的关键节点取得突破,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在方格纸上旋转简单图形时,不少学生感到很困难,如:课本第7页第4题中的第2小题。

部分学生即使知道先找出旋转中心,再找到与中心点相连的两条边,然后依次按要求旋转的操作程序,仍无法正确进行操作。

探究:让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入

探究:让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入

生活 , 可触摸 的、 真实 的生 活 。例如 :
学 习《 经济 生活》 第三课 第一框 《 消 费及 其 类
型》 , 教 师 以“ 老 师 的 梦 想” 为主 线 设计 情 境 。( 1 ) 老 师 最近 梦 想拥 有 一 辆 Mi n i C o o p e r , 市场 价 为 2 5 . 9
【 作者简介】 张丽莉 , 江苏省江阴高级 中学( 江苏江阴, 2 1 4 4 0 0 ) 教 师。
深 度 教 学 的 价值 在 于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的兴 趣 与
效 能感 。学 习效 能 感 高 的学 生 , 往 往 对 学 习活 动 及 其 内容 具 有 正确 的意义 理 解 , 学 习 过 程伴 随着 积 极
的人 , 贷 款还 要 给银 行 那 么 多利 息 , 老 师 觉得 心 疼 。
策 略 。那 么 , 教 师 如何 来 克 服探 究 教 学 与学 习 的表
层 化现 象 , 在“ 润物 细无 声 ” 的 自然状 态 下实 施教 师 的探 究 教 学 与学 生 的探 究 学 习 。 提 升 学生 的学 习 能 力 呢?笔 者 仅就此 谈 些实 践策 略及 感悟 。
学 习兴 趣 与 效 能 感 。
【 关键词 】 探究学 习; 学 习兴趣 ; 学 习效 能感 ; 深度教 学
【 中图分 类号】 G 6 3 3 . 2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5 — 6 0 0 9 ( 2 0 1 5 ) 0 6 — 0 0 6 5 — 0 2
个 根 本 策 略 。 探 究 学 习 的理 论 基 础 主 要 是 建 构 主义 学 习理 论 , 本 文在 建 构 主义 学 习理 论 指 导 下 , 结合 笔

由浅入深全面学习知识体系构建策略

由浅入深全面学习知识体系构建策略

由浅入深全面学习知识体系构建策略知识体系是一套有机结构的知识网络,它由多个相关领域的知识构成。

全面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由浅入深全面学习知识体系构建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各学科的知识。

一、确定学科范围在学习知识体系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学科范围。

以计算机科学为例,它包含了多个子学科,比如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明确学科范围有助于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

二、分析知识关联度学科中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度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学习。

可以通过查阅学科教材、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进行分类。

三、建立知识框架根据知识关联度,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将各个知识点组织起来。

这个框架可以是一个思维导图、目录结构或者其他形式。

通过建立知识框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的组织结构和层次关系。

四、按层次学习在学习知识体系时,我们可以按照层次逐步深入。

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学习,逐渐深入掌握更高级的概念和技术。

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坚实的基础,并且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高级知识。

五、扩展知识广度在深入学习某个层次的知识后,我们可以适当扩展知识的广度。

通过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当前学习的知识。

这种全面学习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注重实践学习知识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是巩固和应用知识的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通过练习、项目实践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实践,我们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重视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学科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迁移和影响的。

在学习知识体系时,我们应该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学会将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全面的视野和思维模式。

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与迁移能力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

八、持续学习与更新知识是不断演化和更新的,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持续学习和更新。

由浅入深全方位学习知识体系构建

由浅入深全方位学习知识体系构建

由浅入深全方位学习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是人们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或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在当今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如何构建一个全面而有效的知识体系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种由浅入深全方位学习的方法,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健壮的知识体系。

一、初步了解学习任何新领域都需要从初步了解开始。

对于新知识的初步了解,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互联网资料、文献等方式进行。

初步了解的目的是熟悉该领域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方向和重要研究成果。

在这个阶段,读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整理成一份简要的概述,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指导。

二、重点深入研究在初步了解之后,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这个阶段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和计划,例如阅读专业书籍、参加相关研讨会或者深入学术论坛等。

通过这些途径,读者可以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深入了解某个方向的最新进展。

三、广泛拓展视野除了深入研究某个方向之外,读者还应该广泛拓展自己的视野。

这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了解不同领域的交叉点、关注不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等方式进行。

广泛拓展视野有助于读者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趋势,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输出与分享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掌握和应用,还应该通过输出和分享来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可以通过写作论文、发表博客、参与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

通过知识输出与分享,读者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合作,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

五、持续反思和学习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学习。

读者应该经常回顾自己的学习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找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同时,读者还应该保持持续的学习态度,紧跟知识的最新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总结:通过由浅入深全方位学习的方法,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健壮的知识体系。

这个方法强调了初步了解、重点深入研究、广泛拓展视野、知识输出与分享以及持续反思和学习等关键步骤。

《学习共同体》读书分享读书心得读书汇报

《学习共同体》读书分享读书心得读书汇报

用好“教参”,让自己的课堂进化在阅读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大家好,我是王远老师。

暑假里我有幸读了一本书。

名字叫做《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此书算上后记共241页,分为5个辑,分别是: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让学习真实的发生;指向深度学习的高品质学习设计;学科课例深度剖析;专家型教师成长。

5个辑各有专攻,让人读有所学,感触良多,其中,我对第5辑:专家型教师成长中,最后一个子标题:课堂进化原来是这样开展的,感触很深。

作者提出了四点来促使课堂进化:其中的一点是:充分进行课前准备:文本解读+问题设计+倾听准备状态。

我想重点谈谈我对“文本解读”的思考,说了这么多年的文本解读,大家知道文本解读的定义吗?文本解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

解读又包含三个层次,依次为读懂、读透和超越。

读懂:是指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价值。

读透:是指发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探索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超越:是指发现教学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文本解读的常用方法有两种:1、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内涵。

2、从关键词句段解读文本内涵。

虽然有方法,实际上我们心里清楚,以我们的能力,即使把课文读到背下来,我们能解读出的东西依然是不全面和不准确和浅显的,这也就是很多老师没有底气独立备课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他们选择了直接拿别人的教学设计,套用在自己的课堂中,结果可想而知。

面对文本解读这件必须要做好的事,而我们的能力又不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深入学习一本书,一本你非常熟悉却常常忽略的书,它就是——教参,我说的这本教参是指和教材配套的国家统发的那本教参。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认为这本教参,是对课标具体到年级,到每一篇课文的最详细最深入的分解和落实,面对一篇课文,无论是目标、内容、背景、结构、情感、写法、语文要素甚至各种环节、注意事项等等教参中都有明确的介绍,也就是说,你想要的教参里都有,你忽略的教参里也有,你网上查不到的,教参里还有。

什么是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是什么应怎样支持

什么是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是什么应怎样支持

什么是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是什么应怎样支持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您认为什么是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是什么?(一)深度学习强调积极主动状态下和理解基础上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批判性思考,让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且会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浅层次学习以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为主,深度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具有批判性思维参与的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理解,强调批判性思维,强调要在进行思辨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

而浅层次的学习则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是别人说什么就认为是什么,不加辩证,缺乏深入思考与探究。

比如孩子们对搭建五月风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在老师提示和对照图片,包括孙老师说的到现场考察后他们发现,五月风不是他们搭建的圆筒型的,而是中间粗两头细。

她们并没有老师说了就认可了,而是通过图片观察、实地考察等确定了五月风中间粗的特征。

这反映了冯教授强调的深度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性理解。

(二)深度学习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多学科融合,以及注重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

深度学习体现了在已有知识经验,也就是旧知识基础上的新知识、新经验的建构,以及对自己已有的各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相反,浅层次学习中,孩子的学习内容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以机械记忆为主,缺乏理解,和以往的知识经验不能建立关联,更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五月风搭建:孩子会搭建直筒型的,这是已有经验。

现在要搭建中间粗的五月风,这面临的是新知识的考验。

孩子们在已有直筒型的基础上,想到每一层都往外一点,这就在新旧知识间建立了联系。

用手压住就不倒塌,可也不能一直用手压着,这是已有经验。

那可不可以用小积木代替手压住?探索后发现可以,这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建构。

再后来,搭出一边突出一块的五月风,稳定性更加成为问题之后,孩子们想到了用两根长条积木压住。

用小积木压住是已有经验,用长条积木横压是新经验。

用长条积木横压的新经验是在用小块积木压住不会倒塌的旧知识基础上建构的。

从表层学习转向深层学习

从表层学习转向深层学习

从表层学习转向深层学习作者:孙晓行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8年第20期摘要:中考语法填空题作为现阶段一种新型的英语能力考核方式,在满足我国现阶段新课程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一考核方式的出现,对于中学阶段的英语语法教学改革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基于中考语法填空题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表层学习;深层学习;英语语法教学;初中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94-2中考是考核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做好其相应的改革工作,对于提高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水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中考语法填空题概述由于中考语法填空题是由语法单选题演变而来的,因此,其在表现形式上也基本与语法单选题一致,但是不同的是,语法填空题则是需要学生自己在空白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这样一来,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于语法的掌握程度,还对学生词汇掌握程度进行了考查。

此外,在现阶段的语法填空题中,其主要的侧重点已经不仅局限于考查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词汇,而是考查学生对于语法知识在实际语境中的具体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但是在现阶段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对于学生英语语法的教育却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处理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且失分率较高。

二、表层学习与深层学习的概念与特征分析1.表层学习与深层学习的概念。

现阶段我们所说的表层学习,指的就是主要以记忆为基础,以记忆学习内容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主要方式为信息复制性学习,机械性较强;与表层学习不同,深层学习则是一种以学生理解为基础,以深入探究为主要方法,以寻求知识的内涵、彻底解决问题以及获得情感满足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方法,其主要方式意义探寻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相对来说,其自主探究性较强。

学习之变: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学习之变: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学习之变: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推动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度课改,必须推动课堂变革不断走向深层变革,必须推动学生学习不断走向深度学习。

首先,必须明确深度学习是让学生有获得感的“学习”。

真正的学习,应该发生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让学生获得经验,能够让学生“习”,能够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度学习,应该是主动学习,抓住事物“本质”的学习,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根据华南师大皇甫全教授的介绍,学习的学术研究成果“学习中心与知识创造”认为,学习中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学生,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

因此,对“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学习场所”的考察和研究,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专业发展最核心的功课。

科学的“学习”,不仅包含经验的获得,也包含经验的使用;不仅强调学习的方式,也强调学习的动机。

教师只有如此深入地研究和重新认识“学习”,才能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学习观,才能促进课堂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并最终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推进道德课堂建设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道德课堂,是“合乎道,至于德”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

道德课堂最终要实现质的飞跃:教师要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智慧劳动,变知识课堂为情感课堂,变“教本”为“学本”;学生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

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深度课改,在于课堂学习模式的变革;深度学习,在于学科思想的获得,在于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获得,在于三维目标的达成。

那么,能够达成(或趋向于达成)三维目标的学习,才是具有获得感的学习,才是深度学习。

至此可以说,道德课堂较好地彰显了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较好地体现了教育的“知识、技能、品格、文化”四大元素。

提高学习效率的五大策略从表层到深层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的五大策略从表层到深层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的五大策略从表层到深层学习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学习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然而,许多人往往陷入效率低下的困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需要从表层学习过渡到深层学习。

本文将介绍五种有效的策略,帮助人们在学习中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第一,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直接影响我们的专注力和注意力。

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明亮的学习空间,避免干扰因素的干扰,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此外,定时清理学习环境,保持其整洁有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使学习过程更加愉快。

第二,有效规划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的规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时间,将学习任务划分为小块,集中精力进行高效学习。

同时,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确保充分休息,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通过有效规划学习时间,我们可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节省时间并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采用主动学习方法。

主动学习是一种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的学习方式。

相对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主动学习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主动提问、讨论、实践等方法,与学习内容进行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善于总结和归纳学习内容。

学习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整合和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形成概念框架和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学习内容。

通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学习习惯和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预习前瞻、课后复盘等,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前预习和复习,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此外,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笔记、讲解复述、思维导图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总之,提高学习效率需要从表层学习转向深层学习。

分层次学习从浅入深步步提升

分层次学习从浅入深步步提升

分层次学习从浅入深步步提升分层次学习从浅入深,步步提升分层次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学习者逐步提升知识水平,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分层次学习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

一、什么是分层次学习分层次学习是一种递进式的学习模式,它将学习内容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建立在上一个层次的基础上。

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知识,避免跳跃性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如何进行分层次学习1. 明确学习目标在进行分层次学习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者应该清楚自己希望达到的学习成果是什么,然后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

2. 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是进行分层次学习的重要步骤。

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和时间安排,将学习内容分为若干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

3. 逐步提升学习难度开始学习的时候,学习者应该从简单的内容开始,逐步提升学习难度。

通过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学习者可以逐渐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夯实基础知识在进行分层次学习的过程中,夯实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学习者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更高层次的知识。

5. 多角度学习为了提升学习效果,学习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讨论、做练习题等多种方式,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6. 反复复习和总结分层次学习过程中,反复复习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反复的复习和总结,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三、分层次学习的优势分层次学习与传统的一次性学习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渐进式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

2. 分层次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全面的学习结构。

3. 通过逐步提升学习难度,学习者可以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分层次学习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的跳跃难度和信息过载,提高学习的效率。

由浅入深掌握知识体系构建的全面学习策略

由浅入深掌握知识体系构建的全面学习策略

由浅入深掌握知识体系构建的全面学习策略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累积迅猛发展,学习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如何高效地掌握知识,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而由浅入深地学习策略,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由浅入深掌握知识体系构建的全面学习策略。

一、理论层面1.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是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

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教育就是重复。

”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体系。

2. 知识的分层结构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将知识按照一定的层次划分,形成分层结构。

通过逐层深入学习,我们可以建立起更为稳固的知识框架。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可以先从基本的四则运算开始,然后逐渐学习复杂的代数、几何和微积分等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3. 知识的关联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关联,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于运用归纳和类比的方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逻辑。

二、实践层面1.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应用方法。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不断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2. 多维度学习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领域的学习。

通过拓宽学习的范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和演变。

3.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静静| 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2018-09-17 10:15 儿童/教师/成绩2015年PISA测试反映了我国中小学生学术成绩差距较大,且“学困生”比例较高的问题。

笔者在近十年的田野工作的过程中,对数千个课堂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发现了当前课堂最大的困境——学生普遍存在“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情况,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学困生”。

课堂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进度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未能得到关注和回应,从而陷入了“学困生”的死循环。

要改变课堂困境,使学生从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课堂的系统化变革势在必行。

本文重构了“深度学习”模型,并据此提出了课堂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一、课堂困境的表现: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的普遍性笔者在近十年的田野工作的过程中,对数千个课堂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基于证据的跟踪观察,全面收集、分析焦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海量信息。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情、动作、言语,对教师提问的反应,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学习过程中独特观点、学习风格、学习状态的变化过程、学习成果等,从而形成对个体学生学习历程的“完整证据链”,并以此来反观和反思教学。

虽然每节课都只观察个别学生,但是如果保持高频度、持续性地观察,学生学习的“黑匣子”就会真正打开。

笔者观察发现中小学课堂上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学生大量存在,造成了学习困难学生不断增加,厌学学生比例不断攀升,这是我国当前课堂最大的困境。

(一)虚假学习导致“学困生”不断增加所谓虚假学习就是“假装学习”,而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生采用各种“伪装”的方式来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

虚假学习的情况从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大量存在,一直持续到初中二年级左右,虚假学习的学生逐渐沦为“学困生”。

虚假学习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的内容缺少兴趣,不掌握学习的方法,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但是为了避免教师的惩罚,会采用“假装学习”的方式来逃避。

虚假学习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尊重纪律,比如坐姿非常端正,对教师察言观色、与教师高度配合、紧跟教师的步调,不对老师的教学进度造成任何干扰。

但是如果仔细去观察学生,一些孩子出现假装写字、假装读课文、不懂装懂等等一系列“自我伪装”的行为表现。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顺利,对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满意,于是教学进度越来越快。

但是到了“考试”阶段,这种的“虚假学习”的学生成绩就会暴露出来。

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笔者以长期时间、近距离观察的方式,从一节节课中一个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入手,并结合学生的个人生活史的考察,对学困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建立了“学困生死循环模型”。

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经历了这样的蜕变历程:“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应——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兴趣——直至放弃”。

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打破这个“学困生的死循环”。

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课堂上,教师也很难发现学生所发出的“求救信号”,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教师往往都是不知情的,因此教师没有办法回应学生的“求救”,学生和学生之间也不允许互动,所以学生一直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他们完不成学习任务,而且每一节课几乎都有大量的新任务压下来,学生越来越感到无能为力,越来越害怕上课、害怕学习。

同时,学生还要承受来自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批判或惩罚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学困生”越来越难以承受,直至最后放弃。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将这些学生称为“课堂上的观光者”,这些“观光者”很少被教师点名,也很好主动举手与大家分享信息。

他们尽量坐在教室的最后面,隐藏自己,逃避课堂活动。

有些观光者常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因为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而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并且在班中通常被孤立。

在教师与观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别管我,我也不会打扰你。

”那些被冷落的学生变成了观光者,从不参与,从不兴奋,也未被看中,仅仅待在课堂上而已。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学困生”逐年增加的现象,“隐性学困”不断转化为“显性学困”,低学段遗留下来的学习困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越来越跟不上。

小学阶段大量的“隐性学困”进入了初中,当学习任务的难度和要求提高以后,这些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就暴露出来。

普通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放弃“伪装”,不再掩盖,而是表现出完全放弃——“趴睡”等现象开始大面积出现。

九年义务阶段教育结束以后,一大批学生都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这些学生被“中考”挡在学校的门外,作为“不合格产品”被淘汰出局。

(二)浅表学习的“伪学优生”逐渐沦为“学困生”学生浅表学习(surface learning)的情况在课堂中也非常普遍。

浅表学习是一种以完成外在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因此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

浅表学习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事,教师所讲的话都认认真真记录下来,即使教师讲错了,学生也不会提出质疑,如同一架不知疲倦的“复印机”。

但是,如果教师提出了比较挑战的问题,这些学生就不太愿意去思考,而更多地是等待其他人或者教师给出现成答案。

在小学阶段浅表学习的学生成绩一般是比较好的,也可能是教师眼中的“学优生”,但是随着学年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开始出现学习困难和成绩下降的趋势,到了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难度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会表现出学习成绩“断崖式下跌”,学习状态急转直下。

“伪学优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学习内容的挑战性不高,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上来说,1956年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而他的学生洛安德森(L. W. Anderson)对这六个层次进行了重新修订,将其归纳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其中“记忆、理解、应用”被称为“低层次目标”,而“分析、评价、创造”被称为“高层次目标”,其中“创造”作为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具有最高的动力价值,即以最高层次的“创造”作为教育目标取向,则相应的其他五个层次目标将会在“创造”的目标下达成;但如果仅仅以“记忆、理解、应用”这些低层次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就无法自然达成高层次的教育目标。

我们的学校长期进行的以知识传递为取向的教育就是以“记忆理解”为主要策略的方法,难以产生高品质的思维成果,所以“伪学优生”才会不断蜕变,最后甚至沦为“学困生”。

二、课堂困境的归因: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进度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的落差在大量观察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学段的升高,“学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加。

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中会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陷入“学困生”的境地,并最终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

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制造了大量的“学业失败者”和“学校不适应者”,这是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根据笔者的分析,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态与方法有着正向关联。

(一)学生真实的学习历程:缓慢而复杂学习在什么情况下会真实地发生?这是我们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

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去寻找答案的过程。

学习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复杂的思维和互动过程。

杜威(Dewey)从思维产生的过程阐释了“学习的历程”,思维的过程是一种事件的序列链条。

这一生产过程从反思开始移动到探究,再到批判性思维,最后得到比个人信仰和想象更为具体的“可以实证的结论”。

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由“难题和疑问”引发的,而正是“解决方案的需要”,维持和引导者反思性思维的整个过程。

思维的发生就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的过程。

佐藤学借助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的界定,提出“学习”是以语言为媒介构建意义的语言性实践;“学习”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思性思维即探究”;“学习”是在具体活动中的“社会交往”;“学习”是持续地构建自我与社会(同一性与共同体)的实践。

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儿童是以语言为媒、并借助同侪互助关系,不断进行反思性思维和社会化实践而发展的。

学习的过程是在“自我”与“共同体”的张力中不断重构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初产生于“学习困境”,在不同学科情境下可能表现为“迷思概念”、“戏剧冲突”或“两难困境”,这种不能解决、不能突破、不能澄清的状态就是所谓的“认知冲突”,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矛盾状态,并引发探究冲动,不断寻求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重要进行:冲突、理解、分析、试错、验证、修正、重构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学习者完成头脑中的思维过程以后还要通过社会互动,到他人那里去寻求验证或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倾听他人,完善自己的方案,从而更好地解决认知冲突,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这就产生的新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不断持续和深化。

要使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内部动机,必须经历复杂的思维、心理和社会过程,佐藤学将学习成为“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历程给予专业的、细腻的回应,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之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二)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引发普遍性的“学习困难”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缓慢、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是高速的、极度压缩化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第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很多教科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较少考虑学生的立场、视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内容非常庞杂、信息量很大,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进行区分、筛选和归纳,所以会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刷题。

第四,从教学进度上来看,每节课的教学进度几乎都与学生的学习进度之间有较大落差,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了,但是学生并没有跟上,学习进展缓慢,积压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

第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教师往往从如何教学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设计”,而较少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上进行“学习设计”,教师教学内容往往是多、杂、快,很多时间被浪费在已有知识的不断重复上,而真正核心的、有难度、有挑战的课题则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有大量的“不懂、不理解”的“夹生”,但出于对进度的考虑,往往都被掩盖和忽略了。

第六,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不主动参与,所有过程都是教师支配,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衰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