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摘要:脂质体包载技术是将功效成分包裹于脂质体囊泡内的制备技术,由此制成的化妆品脂质体具有皮肤护理和功能性成分载体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研究和应用价值,是目前功效性化妆品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做一下概括,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引言: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1976 年Gregoriadis等鉴于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磷脂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研究用脂质体作为载体包裹药物,发现载药脂质体体内分布与单纯药物有所不同、在血循环中半衰期延长、药物的毒副作用明显改善,药物的溶解性也发生了变化。后经多年研制,人们发现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和物均可用来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最为常用,如卵磷脂、丝氨酸磷脂和神经鞘磷脂以及合成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且脂质体具有粒径小、剂量小、稳定性强、靶向性高、缓释可控和安全无毒等特点,便将脂质体广泛用于多个领域。1986 年,Dior为法国Lancome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叫做“capture”的脂质体化妆品,随后在各个国家逐渐推广。目前,含各种脂质体的化妆品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一:脂质体的结构和性能

1.1 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组成.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多层囊泡,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台囊泡称为脂质体,由于它的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为人工生物膜。

脂质体的这种结构使其能够携带各种亲水的,疏水的和两亲性物质;它们分别被包人脂质体内部水相,插入类脂双分子层或吸附连结在脂质体的表面。脂质体是一种封闭的双分子层(或单分子层)膜的空心小球。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人体细胞,对人体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和性。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构成的脂质体和不同的制备方可以制成不同大小的脂质体。

1.2 脂质组成

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和物均可用于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是最常用的。磷脂的主要成份是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胺酸(Ps),磷脂酰甘油,磷脂酸(PA)等。其结构可简述为由一个短的离子型(至少是强极性链)的“极性头”和两条疏水性的高级脂肪烃长链(非极性尾部)组成,在某一特定浓度的条件下,其极性头与极性头部份相接合,非极性尾部与非极性尾部相接台,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双分子层结构。构成脂质的另一类物质是胆固醇,它在膜中主要起着改变纯磷脂层性质的作用。它象“缓冲剂”一样起着调节膜结构“流动性”的作用构成化妆品用脂质体的表面活性荆主要用卵磷脂,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卵磷脂。天然卵磷脂主要从大豆和蛋黄中提取。卵磷脂的主要成分是磷脂酰胆碱。另外含有少量的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和磷酯酸。脂肪酸的组成多为部分加氢和加氢脂肪酸,称为氢化卵磷脂。氢化卵磷脂制成的脂质体作为化妆品组分,稳定性很好。脂质体的结构夏其双分子层膜。双分子层厚度为300—500nm,为亲油性区域。双分子层内部和外部可以是亲水性区域。因而脂质体能够包埋亲油性和亲水性物质脂质体的作用功能主要表现在其双分子层膜上。双分子层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功能:(1)透过双分子层膜的物质传递功能。泡内物质可以通过双分子层向泡外缓慢释放:脂质体化妆品正是利用双分子层的物质缓慢释放功能,增加皮肤对释放物质的吸收时间,同时

保持皮肤水份(水份也可由脂质体缓慢释放出来)。(2)双分子层膜的能量传递功能;(3)双分子层膜的电子和质子传递功能。

二:脂质体的制备

很多年前,人们在研究各种生物膜的过程中就发现,膜脂类的两亲分子都能在人为条件下形成球形的脂泡,即脂质体,如将磷脂酰胆碱悬浮于水介质中,通过声波作用即可得到大小均匀的闭合泡分散体系,这就是早期获得的脂质体。到目前为止,在脂质体制备方面已研究出多种方法,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2.1薄膜分散法:是将膜材和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后置于烧瓶中,减压除去溶剂,使成膜材料在瓶壁上形成薄膜,再加入含水溶性药物的缓冲溶液,振摇,除去未包封药物,即得脂质体悬液。此法适用于水溶性药物。脂质体粒径为1~5μm,可通过超声波处理或挤压通过固定孔径的聚碳酸酯膜降低其粒径。

2.2超声分散法:是将膜材和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后置于烧瓶中,减压除去溶剂,残液用超声波处理,除去未包封药物,即得脂质体。此法适于制备小脂质体,但易引起药物的降解。

2.3逆相蒸发法:是将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与含药缓冲液混合乳化至形成稳定的W/O 乳液,减压除去溶剂,除去未包封药物,即得脂质体。此法包封容积大,适于水溶性药物、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脂质体粒径在0.2~0.4μm。

2.4注入法:是将类脂质和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后,再用微量注射装置在搅拌下将其均速注入到含药水相中,搅拌挥尽有机溶剂,即得到脂质体。根据溶剂的不同可分为乙醇注入法和乙醚注入法。乙醇注入法优点是避免了使用有机溶剂。乙醚注入法操作过程中温度比较低,适用于对热不稳定药物。

2.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是将脂质、表面活性剂(如胆酸、脱氧胆酸、脱氧

胆酸钠等)与药物放入水中,搅拌或超声波处理,使成胶束溶液,除去表面活性剂和未包封药物,即得脂质体。本法可制得平均粒径为30nm 的单层脂质体。

2.6复乳法:是将含药水溶液加入膜材的有机溶液中,乳化得到W/O 初乳,再将初乳加入到10 倍体积的水中,乳化得到W/O/W 复乳,然后在一定温度下去除有机溶剂,即可得到脂质体。在使用本法时,通过控制温度可以制得粒径为400nm,包封率达到90%的脂质体。

2.7超临界法:是将膜材的乙醇溶液与药物溶液一起放入高压釜中,将高压釜于恒温水浴中通入CO2,进行超临界态下孵化,即得脂质体。本法避免使用有机溶剂,且可得到包封率高、粒径小、稳定性较强的脂质体。

2.8离子梯度载药法:是先用适宜的方法制成包封质子化液体(能使亲脂性药物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物质)的脂质体,再将该脂质体置于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的药液中一段时间后,即得载药脂质体。原理是亲脂药物分子具有自由通过脂质体膜的性质,而亲脂性药物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因此,亲脂性药物分子通过脂质体膜进入脂质体内,在膜内受质子化物质的作用,转变成离子,滞留于膜内。脂质体外的亲脂性药物分子不断地进入膜内,直至膜内质子化能力耗尽,最终在脂质体内聚集大量的药物。常见的有pH 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和醋酸钙梯度法等。离子梯度法最大的优点是包封率高(弱碱性药物理论上可以100%包入脂质体中),甚至有的脂质体不需清除外部游离药物。

三:脂质体对皮肤的作用机理

目前对脂质体的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一般主要有两种理论:(1)脂质体涂于皮肤上后,类脂双层膜破裂.在皮肤上形成一个封闭的薄膜,然后活性成份渗透到表皮中,而类脂留在皮肤上.(2)由于构成脂质体的主要成份是卵磷脂,它又是细胞的主要成份,其形态也与细胞相似,所以脂质体与细胞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