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身体训练

合集下载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十三章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十三章课余体育训练
(二)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阶段
的任务、内容、要求和训练次数等而制定的。阶段训练计 划的内容比年度训练计划更为具体,它能使训练内容的安 排、主要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负荷量的确定更加切合训练过 程的实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阶段一般以3个月为一个 阶段。
阶段训练计划根据训练任务或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 基础训练阶段计划、准备比赛阶段计划、比赛阶段计划、 恢复阶段计划和临时性短期集训计划等不同类型。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四)战术训练 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
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 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 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 利的行动方案。战术可分为一般战术和专项战 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一般战术训练为主, 旨在适应一般性比赛的规律和特点。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式 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业余体 育训练基础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多层次、 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一、学校运动队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二、基层训练点 基层训练点是以一个或两个运动项目为重点 的训练基地。有的基层训练点根据青少年儿童课 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由教育与体育行政共同规划, 全面布局。有的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所重点中学 为基地,吸收附近学校有特长或有培养前途的学 生参加某项运动训练的训练点。
第十三章 : 课余体育训练
(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
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 体能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 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考试填空题144题

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考试填空题144题

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考试填空题144题1、课时计划也称教案,它是根据学期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安排并结合学生和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编写的。

2、耐久跑的呼吸方法一般要求以鼻呼吸为主,以嘴呼吸为辅,呼吸均匀要有节奏。

3、武术运动是手型有拳、掌、勾;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

4、人们通常把身体素质分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五大素质。

7、一节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其中基本部分是课的核心部分和主要部分,时间安排不应少于全课的五分之三。

8、武术的内容极其丰富,一般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等五个类型。

9、“向右转走”预令落在左脚上,动令落在右脚上。

10、跑,不论距离的长短、其完整的技术结构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四部分,即: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跑。

11、排球比赛中,接发球队获得发球权后,该队队员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轮转至 1号位一个位置。

12、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处于完美的状态。

13、体育与健康课程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 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15、肌肉工作时的直接能源是(ATP),它贮存在细胞中,以肌细胞为最多。

16、由一列横队变成二列横队时,应先(1—2)报数。

17、决定投掷项目远度的因素为出手的(速度)、(力量)、(角度) 。

18、行进间跳远的四个技术环节是(助跑)、(踏跳)、(腾空)、(落地).19、标准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圈上沿高(3.05),场中圈直径(1.8)米.20、排球场长(18)米,宽(9)米,进攻线距中线(3)米;足球点球点距球门(9.15)米21、第一届奥运会的(1896)年举行,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是(罗格)。

体育项目课余训练规章制度

体育项目课余训练规章制度

体育项目课余训练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充分发挥体育项目的育人功能,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学校体育项目的课余训练。

教师、学生及家长应共同遵守并监督执行,以确保训练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身心健康。

二、训练时间1. 每周至少进行3次以上的体育项目训练,每次不少于1小时。

2. 训练时间为下午放学后至晚上9点,具体时间由各教练组织并通知学生和家长。

三、训练内容1. 训练内容由专业教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确定。

2. 训练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短跑、跳高、跳远、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3. 学生应按时出席训练,并积极参与训练内容。

四、训练器材1. 训练器材由学校统一购买和维护,学生不得擅自私用和损坏。

2. 学生在训练时应爱护器材,遵守规定使用。

五、休息和保健1. 训练期间适当休息和保健是必要的,学生应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和休息时间。

2. 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应及时向教练或老师请假并接受治疗。

六、饮食和营养1. 训练期间,学生应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

2. 学生不得在训练前食用过多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训练效果。

七、安全和责任1. 学生在训练时应注意安全,严禁擅自进行高难度动作和危险动作。

2. 学生如因违章操作导致受伤或造成财产损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3. 学生之间应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维护训练秩序和安全。

八、绩效考核和奖惩措施1. 学校将定期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并给予奖励。

2. 学生不得因故擅自缺席训练,如有违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3. 学生在训练中表现突出者,将受到表扬和奖励。

九、其他规定1. 本规章制度如有变动,将提前通知学生和家长。

2. 学校将建立健全的体育项目课余训练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训练质量。

以上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各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守,如有违反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希望各位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使体育项目的课余训练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课余训练管理制度

课余训练管理制度

课余训练管理制度一、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能锻炼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培训和训练机会,我们学校实施了课余训练管理制度。

二、训练对象本制度适用于全校各年级学生,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体育锻炼水平,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训练时间课余训练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下午和周六的上午。

每次训练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四、训练内容1. 体能训练:包括跑步、俯卧撑、引体向上、器械训练等。

2. 球类训练: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

3. 团队协作训练:例如搭建障碍、解密游戏等。

4. 兴趣特长培训:如舞蹈、武术、音乐等。

五、训练场地所有训练活动均在学校指定的体育场馆或者活动场地进行。

六、训练授课1. 每堂训练课由专业的体育老师或教练进行指导。

2. 教练应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确保训练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七、训练过程管理1. 学生参加训练前须完成体育器械的检查,并佩戴适当的体育用品。

2. 训练过程中,学生要服从教练的指挥,严守纪律,禁止偷懒、旷课和迟到。

3.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如有身体不适或者意外情况,应及时向教练报告。

八、训练后管理1. 训练结束后,学生要及时整理训练场地,并保证场地的整洁。

2. 学生要按时离开训练场地,不得滞留并且不得发生聚众赌博等非法行为。

3. 学生要注意个人安全,尤其是离开学校后,禁止在危险场所停留。

九、监督检查学校将定期进行训练过程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训练制度的学生进行处罚,并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教育处理。

十、违纪处理如果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违反训练制度,将会受到以下处理:1. 警告:对违反制度轻微的学生进行警告。

2. 记过:对违反制度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记过处理。

3. 留校察看:对违反制度严重的学生进行留校察看一段时间。

4. 严重违反者,将对其作出相应的停课、劝退等处理。

十一、师生交流学生和教练有权利对训练制度提出建议,并且学校也会不定期的进行问卷调查,以提高课余训练制度对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课余体育训练概述

课余体育训练概述

课余体育训练概述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工作。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训练,培养其竞技能力,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

强化课外体育训练,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通过科学的课余体育训练,从中发现优秀运动员的苗子,打好思想、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运动员,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同时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有效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一、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一)基础性从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途径来看,它在总体上进行的是基础训练。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身体机能、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均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

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训练的基础,它的发展对掌握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最佳年龄阶段,在课余训练中应着重注意身体素质的发展全面,打好扎实的身体基础。

基本技术是某运动项目中基本的、使用效率高的技术成分,对其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好坏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和战术的发挥。

青少年处在接受能力较快的学习阶段。

在课余训练中要选择可引起其兴趣的内容,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其掌握基本技术,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技术和掌握高难度技术奠定基础。

在课余训练阶段不应急功近利,一味追求运动成绩,而要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有针对性地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

(二)业余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有具体措施,且形成相对独立系统的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

这一过程不同于专业运动员的系统训练,而是学生在完成正常文化课学习之余进行的体育训练,这一“课余”性质就决定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

因而在训练目标、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方面与专业运动员有着很大的差异。

体能训练作业及答案

体能训练作业及答案

参考答案:1.男女无氧耐力2.循环锻炼法重复锻炼法3.重复锻炼法循环锻炼法4.形态机能身体素质5.数量,粗细6.长,大7.多,大8.最大重复次数,最大肌力9.离心,向心10.拉长1:[填空题]1. 1000m跑(男)、800m跑(女)用以评价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此项目既测试有氧耐力,也测试_______的水平2.一般型用_________和_________往往能受到较好的效果3.体弱型先用________和__________进行锻炼力所能及的锻炼,待体质有所增强时在考虑用其他方法进行锻炼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设置的测试项目,涵盖了人体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各个方面参考答案:1、无氧耐力2、循环锻炼法,重复锻炼法3、重复锻炼法,循环锻炼法4、形态,机能,身体素质2:[单选题]1. 在耐力性运动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

A:有氧适能C:技能体适能D:健康体适能参考答案:A3:[单选题]2.耐力性项目选材时要求()。

A:心容量大,心肺功能发育良好B:心肌收缩有力,慢肌纤维百分比低C:脉搏安静时徐缓有力,运动时脉搏上升幅度较小D:有氧氧化能力较高,运动时血糖水平降低较快参考答案:A4:[单选题]3.女子无氧能力低的原因主要是()。

A:运动时的最大通气量比男子低B:磷酸原和乳酸能容量比男子低C:血红蛋白数值比男子低D:女子的胸廓小参考答案:B1:[填空题]1.肌肉横断面积是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它是由肌纤维的 _______和 _______ 来决定的,通常以 _______ 表示。

2.人的肌力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 _______ ,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 _______ 。

3.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_______ ,则收缩时产生的力越 _______ 。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技巧及方法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技巧及方法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技巧及方法小学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

培养那么怎样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呢?小学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是对一些热爱体育运动项目,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又有某项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一种专门性教育。

结合本校实际,立足文化课教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特长生教学,已被证明着实有效的举措,也是实现文化体育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和谐发展之路。

积极开展课余运动训练,能造就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批开展课外活动的体育骨干力量,有效的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从而达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以建设体育强国的目的。

一、课余训练的任务课余运动训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体育目的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余运动训练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专项的技术、战术与知识,加强身体、技术、战术等全面训练,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提高对所从事的专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总的来说是为了学生打好身体、技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基础。

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群众体育骨干服务。

二、课余训练的特点1.课余性参加课余训练的少年儿童都是学生,他们要“以学为主”,只能在不影响完成文化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这个特点是它区别于运动员训练的一个显著标志。

因此我们的课余训练,要以教育方针为依据,通过训练使少年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要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既要重视运动训练,又要不忽视文化学习,做到训练与文化学习两不误。

为此,中小学的运动训练次数每周以3-4次,每次以1-1.5小时为宜。

参加比赛的次数不宜过多,因参加比赛而耽误的学习,要及时补上。

2.基础性基础性是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区别于运动员训练的又一特点。

打基础是由少年儿童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身体训练

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身体训练

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恢复训练、智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等。

其中主如果身体和技术、战术训练。

一、身体训练身体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个方面。

一般身体训练是指在训练中运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以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改造身体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性能,使运动素质全面发展,为专项身体训练打下基础。

专项身体训练采用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身体练习,发展对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有直接关系的运动素质,保证技、战术的顺利掌握和比赛中有效地发挥。

身体训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增强身体训练的各类益处已在前述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时进行论述。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必需高度重视身体训练。

运动素质是身体训练的大体内容:1.力量素质训练作为身体素质的“力量”与身体练习要素之一的“力量”,在含义上有些区别,前者指身体能力而言,即肌肉工作克服外部阻力的能力,后者属于动力学特征,令人或物体沿着不同的方向、线路产生运动。

(1)力量素质的表现方式有: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①最大力量是一个人能充分动员自己的条件时所表现的最高力量,指人体所能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又称绝对力量。

衡量绝对力量并非考虑运动员的体重因素或时间因素。

最大力量由两个因素决定:肌肉横断面的大小和肌肉内部之间的协调性。

②相对力量是运动员每千克体重所表现的最大力量。

③速度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相综合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力量。

速度力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暴发力。

评定暴发力的指数为:④力量耐力是指运动员在克服必然外部阻力时,能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或重复尽可能多的次数的能力。

(2)力量素质的训练方式大致有两类练习:一类是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如带必然重量的练习、对抗练习、克服弹性阻力的练习等。

另一类是克服本身体重的练习,如支撑悬垂、推倒立、跳跃等。

(3)发展最大力量的方式:①采用本人最大力量40%~60%的重量,重复次数12~8次,即40%的强度时作12次,然后强度加大,次数减少,组数是2~5组,每次动作节拍稍慢,但不要中断,这种方式有利于改善肌肉结构。

初中体育课余训练计划

初中体育课余训练计划

初中体育课余训练计划通过课余的训练,初三的体育普招、特招学生能形成趋形,为下半年的训练打基础,初一、初二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发展部分学生的专项水平,挖掘部分学生的潜力达到一定的水平,特别是特招生的训练上要有进步,力争在县中学生运动会上有所突破。

带队教练:具体训练计划星期一练习内容:速度技术一、准备活动1:慢跑4*400M2:柔韧性练习(正压腿侧压腿摆腿栏架上活动关节练习)3:准保活动专门性练习1)摆腿——初抬腿走——侧面交叉步——正面交叉步——弓箭步走——后腿踢跑——小步跑——初抬腿——单脚跳——跨步2)技术练习:60M*6的加速跑,注意节奏、技术动作(初重心、送髋、放松、充分体会利用髋关节带动的正确跑的动作)二、基本内容:1.蹲距式起跑30*8,注意起跑时要蹬地、摆臂、起跑前几步的重心要压住、要小步子、初步频、保持约10~20 M左右重心随着速度的加快而逐渐抬初。

2.行进间60M*6,注意到体会后的途中跑动作,争取尽量用“髋”在跑而不是用“小腿”在跑;积极与准备活动的技术练习相结轨。

3.100M*2,请注意100M全程的感觉,体会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各环节的动作要领。

4.综合素质练习:摆臂——腹肌(两头起)——髋关节练习(拉橡皮带)三、结束部分:1.草地上慢跑5分钟。

2.上下肢相互间放松。

星期二练习内容:综合素质练习一:准备活动,1:慢跑步3*4002:徒手操绕栏架——左右转体——体前屈——前后摸脚跟——跨栏坐——两人对拉——下蹲跳二:基本内容,A:半蹲跳——(男60KG 女40KG)8~12次—背肌20次—快速挻—原地推柱子30次—原地推铅球徒手动作20次——仰卧拉橡胶带共40次30M 体会动作跑——跳栏架10个*3次(这循环练习共四大组)B: 1)30M两人计时单脚跳*6次2)铅球前抛、后抛各30次、推铅球20次3)60M放松大步三:结束部分1:慢跑5分钟2:相互放松四:注意事项:本次训练是综合练习,涉及到的面较多,要做到自理、自觉、自保和相互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在体会铅球动作时要感觉下肢力量的传递、拉橡胶带时体会挻髋、跑动作时要体会整体跑的动作感觉、单脚跳时注意腿的折叠、向前性、脚掌的扒地。

小学生田径训练方法

小学生田径训练方法

小学生田径训练方法一、小学课余训练的原则(一)身体全面训练原则1.概念:是指在运动训练中着重身体全面训练,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善人体形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培养运动员具有掌握运动技术的基本能力,为专项训练打下基础。

2.贯彻身体全面发展原则:(1)对身体全面训练要选择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全面地生长发育,增强各器官和系统能力。

(2)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加强协调能力训练,注意各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抓住时机有效地发展某些身体素质。

(3)在全面训练中,要注意与专项训练相结合,有所侧重发展某些运动素质,以便为他们掌握某些运动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二)训练不间断性原则1.概念:是指运动员的训练自始至终地遵循循序渐进地、系统地、不间断地进行训练的原则。

2.贯彻训练不间断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1)坚持多年、系统的训练,并逐年提高要求使运动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2)小学训练应建立起长期规划,要坚持小学阶段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要与中学衔接,实施一条龙训练体制。

(3)小学的运动训练除坚持每周3~4次的经常训练外,在寒暑假期间,不要有所停顿,可适当采取短期集训的方式进行训练,使训练不间断地进行。

(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1.概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是指小学的运动训练应注意结合儿童各年龄阶段身体发育的特点和各运动项目的特点,科学而有节奏地安排运动负荷。

从而能够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保持强烈的运动训练动机,有效地促进运动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发展。

2.贯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按运动员的不同年龄、性别和各阶段身体发育的不同程度,循序渐进地安排运动负荷。

(2)要结合运动员不同训练的基础,因人而异地安排运动负荷。

(3)要结合各训练周期的不同任务,根据训练内容的特点,考虑到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对运动负荷的不同要求进行安排。

二、小学课余训练的内容与训练方法运动训练的任务是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来,以取得相应的运动成绩。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2学校体育: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4直观法: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

5自主学习法:指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内容、完成体育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模式。

6发现是教学法:发现是教学法又叫问题法,它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7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学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8课外体育:指在体育课程以外进行的,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进行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

9课时训练计划:课时训练计划是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它是根据周训练计划以及体育训练实际情况,包括学生身心状态、具体训练要求、气候等,对一次训练课所做的具体安排。

10重复训练法: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

11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12淘汰法: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运动员,最后决出优胜者的一种方法。

它分为单淘汰和双淘汰两种形式。

13循环法: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学校体育学 原(1)

学校体育学 原(1)

学校体育学习题集体育科学学院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一、概念(每题2分,共10分)绪言1、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介于教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2、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3、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形成。

5、体育教学原则:是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6.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7.分解练习法:是指将完整的动作分成几部分,逐段进行体育教学的方法。

8.完整练习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9.体育课的密度:也叫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它是指在体育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

10、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练习密度的总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等等。

11、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

第三章学校体育环境12、学校体育环境:是指开展学校体育活动需要的所有条件的总和。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每题只出一个空绪言1、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现象和学校体育规律。

2、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

第一章学校体育课程的产生与发展1、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课余体育锻炼实施方案

课余体育锻炼实施方案

课余体育锻炼实施方案课余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个课余体育锻炼实施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提高身体素质。

一、目标和原则1. 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2. 原则:科学合理、全面均衡、个体差异。

二、锻炼时间和频率1. 时间安排:将每周至少安排3-4次体育锻炼,每次60分钟左右。

2. 频率安排:每周至少分别安排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等不同类型的锻炼。

三、运动项目选择1. 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车、跳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2. 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体型。

3. 灵活性训练:如瑜伽、拉伸运动等,可以增加关节灵活性和身体柔韧性。

四、锻炼方法和技巧1. 有氧运动:可以选择户外或室内进行,如晨跑、游泳、健身房等,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适中。

2. 力量训练:可以通过自身重力或器械进行,逐渐增加重量和次数,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每次锻炼时长不超过40分钟。

3. 灵活性训练:选择适合自己的瑜伽或拉伸运动,保持每个动作的稳定和舒适,每周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

五、锻炼环境和装备1. 环境:选择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锻炼,如户外跑步场地、室内健身房等。

2. 装备:根据所选运动项目的要求,准备合适的运动鞋、服装、器械等,确保安全且舒适。

六、注意事项和安全保障1. 安全意识:在进行各种锻炼项目之前,要认真进行热身运动,以防止受伤。

2. 个体差异: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锻炼强度,避免过度锻炼。

3. 合理饮食:运动前后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摄入高质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4.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体检,了解个体身体状况和锻炼效果,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以上是一个课余体育锻炼实施方案,主要着重于锻炼时间和频率、运动项目选择、锻炼方法和技巧、锻炼环境和装备、注意事项和安全保障等方面。

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

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

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恢复训练、智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等。

其中主要是身体和技术、战术训练。

一、身体训练身体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个方面。

一般身体训练是指在训练中运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以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改造身体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使运动素质全面发展,为专项身体训练打下基础。

专项身体训练采用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身体练习,发展对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有直接关系的运动素质,保证技、战术的顺利掌握和比赛中有效地发挥。

身体训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加强身体训练的各种好处已在前述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时进行阐述。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必须高度重视身体训练。

运动素质是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1.力量素质训练作为身体素质的“力量”与身体练习要素之一的“力量”,在含义上有些区别,前者指身体能力而言,即肌肉工作克服外部阻力的能力,后者属于动力学特征,使人或物体沿着不同的方向、路线产生运动。

(1)力量素质的表现方式有: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①最大力量是一个人能充分动员自己的条件时所表现的最高力量,指人体所能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又称绝对力量。

衡量绝对力量并不考虑运动员的体重因素或时间因素。

最大力量由两个因素决定:肌肉横断面的大小和肌肉内部之间的协调性。

②相对力量是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表现的最大力量。

③速度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相综合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力量。

速度力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爆发力。

评定爆发力的指数为:④力量耐力是指运动员在克服一定外部阻力时,能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或重复尽可能多的次数的能力。

(2)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大致有两类练习:一类是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如带一定重量的练习、对抗练习、克服弹性阻力的练习等。

另一类是克服本身体重的练习,如支撑悬垂、推倒立、跳跃等。

(3)发展最大力量的方法:①采用本人最大力量40%~60%的重量,重复次数12~8次,即 40%的强度时作12次,然后强度加大,次数减少,组数是2~5组,每次动作节奏稍慢,但不要间断,这种方法有利于改善肌肉结构。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而课余体育训练对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专项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并分析其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专项素质的影响。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的体育锻炼和训练活动。

它可以包括课外体育活动课、校园体育俱乐部、校外培训班等形式。

通过这些训练活动,学生可以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技能的培养,以达到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专项技能水平的目的。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由于学习的繁重和课业的压力,很多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机会,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

而通过课余体育训练,学生可以进行系统性的运动训练,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身体柔韧性。

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也对学生体育专项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体育专项素质是指在特定的体育项目中,学生所具备的专项技能和专项能力,比如篮球运动员的投篮技术、足球运动员的带球技能等。

通过课余体育训练,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一项体育运动的技能训练,比如篮球训练班、足球夏令营等,从而提高他们在该项目上的技能水平。

研究表明,适当的专项技能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体育人格,使他们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竞技精神。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

通过课余体育训练,学生可以在愉快的体育运动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减轻学习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研究表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更好的心理素质,更强的适应能力,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校课余训练活动管理制度

学校课余训练活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课余训练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体育特长,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与管理1. 学校成立课余训练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训练计划、选拔队员、安排教练员、组织比赛等工作。

2. 课余训练活动由学校体育教师担任教练员,负责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和队员的日常管理。

3. 课余训练活动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队员应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潜力。

4. 课余训练活动应定期举行,确保队员的训练时间不少于每周两次。

三、训练内容与要求1. 训练内容应包括基本技术、战术、体能训练等,教练员应根据队员的年龄、性别、特长和训练阶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2. 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注重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确保训练质量。

3. 课余训练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和意志品质。

四、考核与评价1. 学校定期对课余训练活动进行考核,包括队员的出勤率、训练效果、比赛成绩等方面。

2. 教练员应根据队员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激发队员的训练积极性。

3. 学校设立优秀教练员、优秀队员等荣誉称号,对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

五、经费与器材1. 学校为课余训练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训练活动的正常进行。

2. 学校应配备必要的训练器材,保证队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

3. 教练员应合理使用经费和器材,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

六、安全保障1. 学校应加强课余训练活动的安全管理,确保队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

2. 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密切关注队员的身体状况,防止运动损伤。

3. 学校应定期对训练场地、器材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训练环境安全。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学校课余训练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管理原则内容及方法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管理原则内容及方法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管理原则内容及方法课余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一部分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以组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

课余训练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下专业训练的重要补充,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的一项重要措施。

抓好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优秀后备人才,活跃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普及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1.课余训练管理的原则1.1课余训练的科学性原则1.2课余训练的保障性原则在课余训练中,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首先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学生运动员与班主任、班级体的关系,使得他们对训练工作的合理安排中,应保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规范的场地、器械以及训练全过程中配套的后勤保障。

2.课余训练的管理内容2.1运动员的管理学生是课余训练的主体,因此学校应对他们加强目的教育,端正训练态度,督促文化学习,促进全面健康成长。

而运动员自身也应该有正确的导向,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又红又专,为锻炼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为振兴中华而贡献,积极参加运动训练,尊重教练,认真完成运动训练任务,胜不娇,败不馁,努力提高技术运动水平。

2.2教练的管理教练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教练员守则,刻苦钻研业务,主动了解和掌握新的训练技术和战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和指导训练的能力。

教练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训练,认真制定训练计划,努力督促运动员完成训练的任务。

主动关心运动员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饮食起居,为他们排忧解难。

训练中应做运动员政治思想工作的辅导员,训练和竞技的指挥员,遵守纪律的宣传员。

在临场指导中,要注意控制自身和运动员的情绪,同时做好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技术统计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2.3组织的管理学校应在校长领导下由负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后勤、体育、医务工作的有关人员参加,组成领导机构,统一安排,组织实施训练的各项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安排专职工作人员。

刍议课余体育训练六要素

刍议课余体育训练六要素

刍议课余体育训练六要素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为了有效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我们需要关注六个要素: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方法、训练频率和训练时间。

一、训练目标确定训练目标是课余体育训练的首要任务。

训练目标应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制定。

例如,有些学生可能希望提高身体素质,包括耐力、力量、速度等方面;有些学生可能希望减肥塑形,改善体型;还有些学生可能希望提高某项特定的运动技能。

根据不同的目标确定训练内容和方法。

二、训练内容训练内容是指在课余体育训练中所进行的具体运动项目或动作。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如跑步、游泳、篮球、羽毛球等,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适合的训练项目,如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核心训练等。

训练内容应该全面、多样化,以达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训练强度训练强度是指课余体育训练的负荷大小。

训练强度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来确定。

如果训练强度过低,效果会不明显;如果训练强度过高,容易引起身体损伤。

一般来说,初学者应从低强度、逐渐增加到中等强度;有一定基础的人可以选择中高强度的训练;专业运动员可以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四、训练方法训练方法是指在课余体育训练中所采用的具体训练方式。

常见的训练方法有持续性训练、间歇性训练、爆发力训练等。

持续性训练主要用于提高心肺耐力,如长时间的慢跑;间歇性训练主要用于提高肌肉力量和速度,如跑步间歇训练;爆发力训练主要用于提高爆发力和敏捷性,如跳跃训练。

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训练效果。

五、训练频率训练频率是指课余体育训练的次数和间隔时间。

训练频率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来确定。

一般来说,初学者可以每周进行2-3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适宜;有一定基础的人可以每周进行3-4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适当延长;专业运动员可以每周进行5-6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适度增加。

六、训练时间训练时间是指课余体育训练的具体时间安排。

简答课外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

简答课外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

简答课外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一、引言课外运动训练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的各类体育运动训练活动。

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自律能力。

本文将介绍简答课外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热身运动热身运动是课外训练的必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预防运动伤害,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常见的热身运动包括慢跑、拉伸运动、关节活动等。

慢跑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拉伸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弹性,关节活动可以活跃身体各个关节,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的状态。

三、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是课外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学习和练习。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基本技能要求,如篮球运动需要学会运球、投篮、传球等基本技能,足球运动需要学会带球、传球、射门等基本技能。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

四、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是课外运动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

体能训练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速度训练可以提高爆发力和反应能力,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能训练项目和方法。

五、战术训练战术训练是针对特定运动项目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战术要求,如篮球运动需要学会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足球运动需要学会进攻组织和防守配合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比赛录像、学习专业书籍和请教教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战术水平。

六、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课外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比赛中的紧张和焦虑,提高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心理训练包括注意力训练、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

学生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自我暗示等方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态。

七、比赛和考核比赛和考核是课外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检验学生训练成果和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恢复训练、智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等。

其中主要是身体和技术、战术训练。

一、身体训练身体训练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个方面。

一般身体训练是指在训练中运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练习,以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改造身体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使运动素质全面发展,为专项身体训练打下基础。

专项身体训练采用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身体练习,发展对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有直接关系的运动素质,保证技、战术的顺利掌握和比赛中有效地发挥。

身体训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加强身体训练的各种好处已在前述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时进行阐述。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必须高度重视身体训练。

运动素质是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1.力量素质训练作为身体素质的“力量”与身体练习要素之一的“力量”,在含义上有些区别,前者指身体能力而言,即肌肉工作克服外部阻力的能力,后者属于动力学特征,使人或物体沿着不同的方向、路线产生运动。

(1)力量素质的表现方式有: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①最大力量是一个人能充分动员自己的条件时所表现的最高力量,指人体所能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又称绝对力量。

衡量绝对力量并不考虑运动员的体重因素或时间因素。

最大力量由两个因素决定:肌肉横断面的大小和肌肉内部之间的协调性。

②相对力量是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表现的最大力量。

③速度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相综合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力量。

速度力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爆发力。

评定爆发力的指数为:④力量耐力是指运动员在克服一定外部阻力时,能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或重复尽可能多的次数的能力。

(2)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大致有两类练习:一类是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如带一定重量的练习、对抗练习、克服弹性阻力的练习等。

另一类是克服本身体重的练习,如支撑悬垂、推倒立、跳跃等。

(3)发展最大力量的方法:①采用本人最大力量40%~60%的重量,重复次数12~8次,即 40%的强度时作12次,然后强度加大,次数减少,组数是2~5组,每次动作节奏稍慢,但不要间断,这种方法有利于改善肌肉结构。

②采用75%~95%强度,每组做1~4次,重复2~3组,动作节奏流畅,这种练习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动员多数肌肉协调工作。

运动员在改善肌肉结构的基础上做这种练习,不致“长快”,而能长力。

(4)发展速度力量或爆发力的方法:单因素练习时应使最大力量和肌肉收缩速度两个因素平行发展。

采用比赛性练习和相似练习发展爆发力和速度力量时,应采用小负荷或不带负荷,力求动作连贯技术不变形。

练习的加速过程到结束,应调动身心一切潜力。

练习是处在训练课中神经系统最佳的兴奋状态。

重复次数和组数相应少一些,组间间隔相应长一些。

(5)发展力量耐力的方法:采用比赛性练习发展力量耐力,应加大外部条件的难度,如上坡跑、沙地跑、浅水中跑等。

采用专门性练习或一般练习发展力量耐力,应采用小重量负荷,重复次数多,直至极限重复次数。

(6)少年儿童力量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①注意力量发展的年龄特点。

7~13岁快速力量增加快。

身高突增期,力量发展缓慢,16~18岁发展绝对力量和力量耐力有利。

②少年儿童身体各部分的力量发展应全面,并使各部位和不同类型的力量练习交替进行,以避免枯燥和局部疲劳。

③以动力力量练习为主。

作静力练习前先安排动力练习。

一次练习内可采用“功能性静力练习”,例如运动员先进行快速的举杠铃练习,然后在中途关节处于某种角度时停止不动,这种动、静结合可收到等张、等长两种收缩的效果。

④力量练习前应先作好准备活动,使神经系统兴奋,体温适当高,每做完一次或一组力量练习之后,应做一些节奏较慢的牵拉习,使之达到两个效果:一是使肌肉放松,提高肌肉弹性;二是使肌肉血流畅通,营养物质供应,代谢物质排出更快。

⑤注意不同负重量在练习中的安排。

前苏联P.马克莫里尔斯的对照实验证明,一次课的力量训练负荷,由大到小比由小到大;力量增加效果明显(在充分准备活动之后)。

这是由于较大的负荷是中枢神经系统最良好的状态下完成的,而后者的大重量是在进入疲劳时的练习。

⑥少年儿童憋气时进行力量练习,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因用憋气会引起胸廓内压增高,肺内血液循环受阻,导致大脑贫血。

2.速度素质训练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称速度素质。

它由三部分组成,即反应速度,不加外部阻力完成的单个动作速度,位移速度。

(1)影响速度素质的因素有:①视听觉等感受器的灵敏度;②肌肉收缩的速度;③技术的熟练和动作协调性;④兴奋和抑制转换的灵活性;⑤肌肉中ATP的含量、分解和再合成的速度;⑥白肌纤维成分。

(2)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有效提高反应速度可采用对突发信号作预定动作的回答,如听信号起动,听信号改变方向;对移动目标进行反应,如球的飞行方向和落点;根据对手的动作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如一对一的攻防练习。

训练动作速度可采用降低器材重量做快速练习;借用助力减轻运动员的体重进行练习(如教练的托助、保护带的牵拉);顺应环境助力(如顺风跑、下坡跑、顺水游);采用比赛法在竞争和高涨的情绪下表现最高速度;采用游戏法在变化的环境中做快速练习;最大强度的比赛性练习。

培养移动速度的能力,还需考虑步频和步幅两个因素。

7~12岁主要通过协调训练,提高步频来发展跑速;13岁以后在稳定步频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发展力量和全身各部分力量培养速度。

(3)选择发展速度素质练习的基本要求:①有利于表现最高速度;②采用的动作应是学生已熟练掌握的;③练习时间控制在完成该练习不因疲劳而降低速度;④专门性动作速度练习应与比赛动作的结构相似;⑤避免采用定型化的最高速训练,防止速度障碍。

3.耐力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是指身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耐力是衡量身体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其他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耐力素质的训练又是培养运动员顽强意志品质的极好手段。

耐力素质主要反映在心血管耐力上,心血管耐力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有氧耐力训练的强度小,负荷时间长。

如匀速跑和越野跑,心率可控制在120~140次/分钟时间在20~30分钟,儿童从8岁起可进行有氧耐力训练。

实践证明,合理的有氧耐力训练会使少年儿童的心脏容积加大,心搏量增多,呼吸频率减少,恢复能力提高。

无氧耐力训练可采用三种做法:一种是50~80米的短距离和短间隙跑,加大练习密度;另一种是采用较长距离的训练,如100~400米比赛强度或接近比赛强度练习;第三种距离较长的慢速和中上速度变速交替跑。

少年可以从15岁开始进行无氧耐力的训练,在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使心脏既达到增大容积,又发达心壁肌的效果。

如果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会使心壁肥厚,心脏狭窄,从而严重影响未来的发展。

4.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和韧带的伸展能力。

柔韧性是保证动作质量的一个前提,柔韧性差的人,难以完善掌握动作,学会动作很慢,容易受伤;力量、速度等能力发挥受到障碍;动作僵硬费力,加速疲劳产生;动作不舒展大方,姿态不美。

而柔韧素质好的人,能促使这些方面产生正效应。

(1)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关节的骨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肌肉韧带的弹性,环境温度和疲劳程度等。

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主动的压、控、摆动练习和加外力的被动练习。

(2)做柔韧性练习应注意的问题:①利用6~13岁年龄时,关节灵活性好的时机,加强柔韧性练习。

17岁以后骨化开始加速,应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

②每次柔韧练习后应做反方向的练习和放松练习。

③不同部位的柔韧性练习应交替进行,最好是先做躯干部分的练习,再做四肢交替练习。

④和力量练习相配合,避免柔韧性练习过度,而降低肌肉的收缩力量。

5.灵敏素质训练灵敏素质指人体在各种复杂条件下,敏捷、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应从训练各种能力人手,对少年儿童应注意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能力、定向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

练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经常变化手段。

二、技术训练运动技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合理的动作方法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总结,不断演进而形成的一个理想的动作模式。

运动技术是发展竞技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像球类、击剑等对抗性项目和体操、花样滑冰等综合性项目的比赛,均是技术实力的较量。

短跑、投掷、跳跃等快速力量型项目,动作须符合力学原理,才能发挥快速力量素质。

中长跑等耐力项目,技术虽不如上述项目重要,但动作达到经济性和能量节省化的要求,能使运动员获得取胜的实力。

运动技术还是形成战术的基础。

1.技术分析是技术训练的前提不同的运动项目,其技术特征是不同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对运动员实现技术状态的判定,均需对运动技术进行各方面的分析。

(1)动作基本结构分析。

这是对运动技术作简单的描述。

例如非周期性动作一般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准备阶段、主要阶段、结束阶段。

单就对准备阶段的结构分析来说,非周期性动作的准备部分都有一个预摆动作,其动作方向与主要动作方向相反,投掷的预摆技术还有一个扭紧身体的问题,预摆结束有一个突然的制动,这是预摆阶段和主要阶段的分界线。

这样描述虽简单,但对动作准备阶段的技术已基本清晰了。

(2)功能解剖学分析。

利用功能解剖学分析某一动作是由哪些肌肉参加工作,肌肉以哪些方式参加工作,(静力或动力或综合)各肌肉参与工作的先后顺序等。

(3)生物力学分析。

通过生物力学分析,了解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4)动作外形观察。

教练员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敏锐的眼睛,临场 (或看录像)对运动员所做技术动作进行观察,对照动作规格,或若干指标的预定标准进行分析,提供技术训练的反馈资料。

2.实施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少年儿童的技术训练应以基本技术训练为中心。

(2)高度重视协调能力的培养。

协调能力好的运动员,能将所具有的空间感、时间感、肌肉用力感运用于技术训练中,使身体各部分协调一致,从而可以按技术规格完成动作。

对一个协调性差的人进行技术训练是很困难的。

培养协调能力的具体做法有:①采用非专项练习发展一般协调能力,如舞步和仿生练习等。

②对已习惯的动作做局部或完整练习,提出更严格、更复杂的要求。

如镜面或反方向做练习;改变动作的速度和节奏;要求创造性地改变动作方式或战术方案;改变完成动作的空间范围。

③在不习惯的配合下,完成习惯动作。

如:运用不习惯的开始姿势,运用不习惯的组合进行练习。

④利用各种外部条件,使之协调适应。

如:加重物做技术动作;利用自然条件,扩展动作技能。

(3)技术训练应全面、实用、准确、熟练。

技术全面,即要求运动员掌握组成专项运动的各种技术。

如篮球技术没有“弱手”,足球技术没有“弱脚”,能左右开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