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观研究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观研究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观研究《鲁滨逊漂流记》主要叙述了鲁滨逊自流落到海上孤岛之后,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自力更生,最终实现丰衣足食的生活。

这篇小说并不是凭空杜撰,而是有着真实基础的。

1704年9月,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被船长抛弃在距智利五百海里的安·菲尔南德岛上。

该岛方圆36英里,荒无人烟,这名水手独自在荒岛上挣扎了4年,4年后他被著名航海家伍德斯·罗杰斯所救,于1711年回到英国,当时引起极大轰动。

而丹尼尔·笛福正是以该故事为原型,加工成文学作品,将一个普通人刻画成一个典型人物。

因此说小说凸显了殖民者形象,是一本宣传殖民文化的小说。

一、后殖民主义概述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

所谓殖民主义就是从16世纪到20世纪,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在最开始积累资本的时期,这些国家常常直接以军事手段实现对殖民地的占领,然后再进行资本的掠夺,英国是最先以这种方式完成资本积累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行为开始受到道德束缚,也为舆论所左右,因此,他们的侵略行径收敛许多。

而到了自由的资本主义时期,这些国家以自由贸易为借口,通过商业活动来伪装自己的殖民行为。

后殖民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一种批判,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战之后,世界格局被改变,以英国为首的很多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开始走向没落,世界上大多数殖民、半殖民国家得到解放,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重新掌握本国的主权。

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解读《罗宾逊漂流记》,或许能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口。

二、小说中的殖民主义倾向(一)时代背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一些封建国家的经济受到抑制,使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为殖民主义提供了可能性。

后殖民主义反思

后殖民主义反思

论文化理论批评的定位问题——对中国后殖民主义批评以及相关“国学热”和“本土文化”诉求的反思一、后殖民主义在中国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引入中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关注。

与后殖民主义相对的是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指宗主国对殖民地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国家主权方面进行侵略。

而后殖民主义则是指在殖民主义时期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以政治、经济实力做后盾,对前殖民地和第三世界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控制,强调的是对文化、知识和精神领域的控制。

赛义德的著作《东方学》的出版是这种理论成熟的标志。

严格来说,与印度以及非洲国家不同,中国只是一个半殖民国家。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不断地输入到中国。

直到今天,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和控制仍在进行。

纵观鸦片战争至今的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十分激烈,特别是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思潮发生了激烈而深刻的变化。

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断层,西方社会文化的入侵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急速没落,中国整体的文化精神受到了严酷的考验。

概括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关于出世入世的哲学思想体系,十分不注重技术,有“奇淫巧计”之说,做工和经商也远远没有入仕和农耕的地位高;而西方文化恰恰与此相反,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联系到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国难当头、正值危难存亡之际,社会各界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文化界在传统文化中无法找到可以救国救难的实用哲学,因此转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五四时期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对技术和文化的选择就是这些客观历史环境的产物,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响应时代的召唤,中国学术界被迫转向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

这一选择为之后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断层埋下了伏笔。

五四之后的百年来,西方商品经济文化在我国的迅速传播、高等院校里西方知识和思想的大范围推广,全球一体化的触角也已经从经济领域伸向了文化、政治、思想等更深的领域。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是一种文学流派,于上世纪中期兴起。

它以殖民主义的后果和影响为主题,探讨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对被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影响,并传递对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就后殖民主义文学研究中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进行探讨。

一、殖民历史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人民和文化的剥夺和压迫。

例如,作家弗兰茨·范·傅科在他的小说《心之神话》中,通过描述殖民地下印度人民的困境,反思了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摧毁。

他让读者思考,殖民主义是如何给被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二、文化冲突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还通过描绘文化冲突的复杂性和伤害性,帮助人们反思殖民历史对被殖民者文化的摧毁和侵略。

例如,尼日利亚作家奇马曼达·恩戈兹尼·阿迦迪的小说《紫薇残影》中,描绘了非洲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冲突。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追寻传统文化,试图找回失去的身份和自由。

这反映了被殖民地人民对自己文化的珍视和对恢复被摧毁文化的渴望。

三、历史和文化的交织后殖民主义文学还表现出历史和文化交织的复杂性,揭示了殖民历史对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尤其是在后殖民地,殖民主义对当地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例如,加勒比地区作家爱德华·布莱斯提克的小说《荆棘鸟》中,他通过描绘加勒比群岛上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后裔的命运,探讨了殖民主义在加勒比地区种族和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种族歧视和文化分歧,反映了殖民历史的沉重影响。

结论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历史和文化冲突的反思,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真相和文化自主性的深刻认识。

通过描绘和探讨被殖民地和被殖民者的经历,后殖民主义文学为反思和改变殖民主义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因此,后殖民主义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后殖民国家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看法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看法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看法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对于殖民主义的批判性思潮,强调在殖民主义结束之后,殖民地国家所面临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

后殖民主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当时亚非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但仍然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殖民主义给予殖民地国家的影响并没有在独立后完全消失,而是延续了下来,并且对于殖民地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还表现在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

后殖民主义强调,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仍然面临着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剥削,而且这种剥削往往以经济援助、文化输出和政治操控的形式存在。

在经济方面,后殖民主义认为,殖民主义留下了严重的经济不平等问题。

殖民地国家在殖民主义时期被迫为殖民国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而且他们的经济结构也被殖民国家所控制。

独立后,这些国家仍然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控制和剥削,他们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在政治方面,后殖民主义指出,殖民主义留下了严重的政治不平等问题。

殖民地国家在殖民主义时期被迫接受殖民国家的统治和法律体系,他们的政治权利和自主权被剥夺。

独立后,这些国家虽然摆脱了殖民国家的统治,但仍然受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干预和控制,他们的政府和政治制度往往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和操控。

在文化方面,后殖民主义认为,殖民主义留下了严重的文化依赖问题。

殖民地国家在殖民主义时期被迫接受殖民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习俗,他们的文化被压制和边缘化。

独立后,这些国家虽然开始重建自己的文化,但仍然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和文化霸权的影响。

他们的文化产业往往被西方国家所垄断,他们的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受到外部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后殖民主义的出现对于重新审视殖民主义的历史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殖民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存在。

后殖民主义呼吁我们要关注殖民地国家的发展问题,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还他们应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保护他们的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

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读后感

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读后感

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读〈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有感》哎呀,当我开始读关于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复杂又特别神秘的大迷宫。

我先来说说殖民地吧。

殖民地就像是一个可怜的小羊羔,被一只凶狠的大灰狼给牢牢控制住了。

那些殖民地的人民啊,可惨啦。

就拿印度来说吧,印度被英国殖民的时候,印度人民连自己种出来的粮食都不能好好享受。

英国殖民者就像一群贪婪的强盗,把印度的财富拼命往自己口袋里塞。

印度人民想反抗,可力量太弱小了。

我就想啊,要是我是印度人民中的一员,我肯定气得直跺脚,大喊:“这太不公平啦!”半殖民地呢,就有点像是一个人被别人拽着一只胳膊。

中国在近代就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境地。

中国有自己的政府,可那些外国列强就像一群讨厌的苍蝇,在中国到处乱转,还想把中国的好东西都抢走。

比如说,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工厂,那些中国的工人就像被压榨的小蚂蚁,干的活又多又累,拿的钱却少得可怜。

我爸爸给我讲过,以前的中国工人每天从早到晚干活,累得直不起腰来,而那些外国老板呢,却在一边享福。

我就忍不住问:“这还有没有天理呀?”半封建社会就更奇怪啦。

既有封建时期那些旧的东西,又有一些新的东西冒出来。

就像在一个大杂烩里,什么味道都有。

在半封建社会里,地主就像大老虎,农民就像小绵羊。

农民得给地主交租子,交不上租子的话,地主就会把农民的房子占了,把他们的东西抢走。

我奶奶说她小时候见过那些地主可凶啦,农民苦得没法说。

我就想,那时候的农民心里得多难受啊,是不是就像天一直都是阴沉沉的,看不到一点阳光呢?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讨论过这些事儿呢。

我的小伙伴小明说:“那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肯定特别想把侵略者赶走。

”我连忙点头说:“那当然啦,就像我们要是被别人欺负了,肯定想办法反抗啊。

”还有我的小伙伴小红说:“半封建社会里的那些穷人要是能团结起来就好了。

”我觉得她说得对极了,人多力量大嘛。

反殖民与后殖民主义的兴起

反殖民与后殖民主义的兴起

反殖民与后殖民主义的兴起殖民主义是指一国或一民族以武力或其他手段占领和统治其他国家或地区,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殖民地,通过剥削资源和人力、推行种族主义等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殖民主义运动逐渐兴起,积极抵制和反对这种殖民主义的行为。

后殖民主义则是在殖民主义时代之后形成的思潮和理论,试图将过去殖民主义造成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解决或改变。

一、殖民主义下的剥削与压迫殖民主义的兴起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强制性地控制和组织起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殖民国家依赖于殖民地提供的资源,并将他们视为自身的私人财产。

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经济进行剥削,大规模掠夺资源,导致殖民地资源匮乏、经济崩溃、人口减少。

同时,殖民国家通过殖民地内的种族歧视和社会阶级划分,巩固殖民统治,使得殖民地居民遭受来自殖民国家的压迫和剥夺。

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兴起殖民主义带来的剥削和压迫引发了殖民地居民的强烈反抗。

他们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反殖民主义运动。

这些运动旨在恢复殖民地的独立和自主权,并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

反殖民主义运动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抗争,包括武装斗争、示威游行、抵制殖民国家的商品等。

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反殖民运动包括印度的独立运动、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等。

三、后殖民主义的思潮与理论殖民主义的结束并没有消除其带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

后殖民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

后殖民主义思潮认为,殖民主义的思想和结构依然潜藏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产生着种族主义、文化霸权和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因此,后殖民主义思潮强调需要重新评估历史,反思殖民主义带来的后果,并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世界。

四、后殖民主义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殖民主义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也深深地渗透到了当地的文化中。

后殖民主义关注并探讨了文化认同的问题。

在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文化进行了强制性的改变和批判。

浅谈关于殖民扩张的感想

浅谈关于殖民扩张的感想

浅谈关于殖民扩张后果的感想伴随着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的开始,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全球化进程开始启动。

同时西方列强也开始了的其殖民扩张的历程,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主要方式有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抢劫、奴隶贩卖、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商品倾销等。

对于殖民扩张的后果分析,我们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既要看到殖民扩张的血腥性,又要看到其在客观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即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对于其双重使命问题,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书中这样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奠定物质基础。

”首先,殖民扩张的破坏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给殖民地人的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殖民扩张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着卑鄙贪欲、野蛮暴行的历史,其罪恶是罄竹难书的。

殖民扩张阻碍了殖民地生产力的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屠杀、掠夺和奴役,隔断了亚非拉等地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与灾难,使他们发展的日趋贫困与落后,东西方历史从此拉开了距离,也是造成近代发展中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源。

主要表现为:第一、殖民政府长期奉行的畸形发展该地区单一经济的政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某种或某几种作物种植地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利贷盘剥,从当地掠去大量财富,是该地区民族经济长期处于一种落后情况。

第二,长期的掠夺性殖民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当地的民族主义情绪,是指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盲目排外倾向。

我们应当看到殖民扩张的丑恶一面,了解其对殖民地人民带来的灾难。

其次,殖民扩张的建设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

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虽然这不是殖民主义者的主观目的和自觉行为,以追求物欲为目的殖民行为却结出了异己的果实,但这却是殖民行为不可避免的带来的社会效果。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话语殖民和宗教殖民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话语殖民和宗教殖民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话语殖民和宗教殖民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从出版至今,大多数的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的目光都集中在鲁滨逊“经济人”的角色上,对于鲁滨逊在小说中的“殖民者”这一角色却少有关注。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鲁滨逊勇敢、坚韧的优秀品质,只是希望大家在看到他光明的一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其“黑暗”的一面,唯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人物。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将它的触角伸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技术的革新,圈地运动带来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有的旧的、僵化的体制明显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也不满足于自己原来的社会地位,开始积极争取更多的权利。

与此同时,物质财富变为社会价值的核心,结果导致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狂热的追逐和对道德、责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

而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塑造的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不仅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欧洲殖民主义者的典型代表。

下文就试图从这一历史背景出发,对《鲁滨逊漂流记》中反映出的殖民侵略方式做出解读,还原出殖民主义的殖民真相。

一.话语与权力语言是思想文化的发源处,法国哲学家福柯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话语即权力。

在《话语的秩序》以及1970年法兰西学院的就职讲座上中他第一次提到了话语与权力的结合,认为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

福柯所谓的“话语”并非指语言学和文艺学中的话语概念,而是“权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话语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

福柯这句话隐含一种前提假设:话语是一种资源。

所以,掌握话语这种资源的人,也就拥有了一种权力,即话语权。

话语权的丧失意味着他权力的丧失,进而影响到主体性的存在。

权力话语通常借助一些核心概念如爱国主义等,把对方罪恶化。

每个社会和官方的传统都反对外人对自己所允许的叙述话语的干涉。

这么下去,这种话语就获得了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人类学中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

人类学中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

人类学中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是人类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涉及到人类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文化碰撞和社会变迁等课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概念解读、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来探讨人类学中的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研究。

一、历史背景殖民主义起源于欧洲列强的大航海时代,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殖民地的统治和经济剥削来追求国家的利益。

欧洲列强在殖民地建立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统治体系,影响了被殖民地的人们在社会结构、语言、宗教、价值观等方面。

殖民主义对于后来的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概念解读2.1 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武力和政治控制的手段,强行占领他国或地区,并进行人口移民、经济开发和文化传播的过程。

这种行为通常伴随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的关系。

2.2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是在殖民主义时期之后,人们对殖民主义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思考和反思。

后殖民主义强调反对殖民主义的不平等和压迫,争取恢复被殖民地人民的主权和自主权利,以及重建独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体系。

三、研究方法3.1 文献研究人类学研究中可以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殖民主义时期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以及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思潮和理论。

3.2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村落或城市,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观察。

田野调查可以了解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变迁,丰富人类学研究的经验和实证资料。

四、案例分析4.1 殖民主义的文化影响殖民主义通过文化传播和教育体系的建立,对被殖民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推行了英语教育、基督教传教和西方科学知识等,这些元素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混合文化的格局。

4.2 后殖民主义的抵抗与批判在被殖民地,人们开始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抵抗和批判。

在非洲解放运动中,例如肯尼亚的马热特尤运动和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这些运动推翻了殖民地统治,恢复了人民的独立和主权。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读书心得——《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摘要】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的摇篮。

自1719年首次出版以来,它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的两个关键元素——“自我”和“他者”——为中心,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其一,鲁滨逊如何构建“自我”?其二,鲁滨逊奴仆星期五在作者笔下如何变成一个沉默的“他者”?【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后殖民主义自我他者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在1719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随后,他被誉为英国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之父,《鲁滨逊漂流记》更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摇篮。

自出版以来,它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同的学者从多种文学批评视角解读它,并且褒贬不一。

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身份认同(identity),自我(self)和他者(other)高度相关,在殖民者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对他者的否定扮演着关键角色。

“文明”的殖民者为了成为统治者(或构建自我)将被殖民者描述为原始的,需要控制的文化他者。

建立和维护一个殖民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他者们稳定的殖民霸权。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鲁滨逊由于船难不幸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的孤岛,并且将欧洲“文明”带到这个小岛上的故事。

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的两个关键元素——“自我”和“他者”——为中心,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其一,鲁滨逊如何构建“自我”?其二,鲁滨逊奴仆星期五在作者笔下如何变成一个沉默的“他者”?鲁滨逊在殖民过程中通过两种方法构建自我: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将欧洲先进文化带到岛上;另一种方法是以牺牲原住民(他者)为代价,通过妖魔化他们成为同类相食的现象,鲁滨逊肯定了他的优越性。

在鲁滨逊转换星期五的过程中,星期五的生活方式、语言、宗教等都被改变。

然而,他却毫无反抗意识,从而成为一个永远沉默的他者。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性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性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性*陶东风1、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虽然"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一个到本世纪晚期才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术语,但是这个术语的准确含义却必须联系此前的"殖民主义"(亦称旧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这两个相关概念才能得以把握。

这三个概念分别是对殖民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特点所作出的理论概括。

殖民主义或旧殖民主义是指殖民关系的第一阶段,在时间上被限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其特点是殖民宗主国在政治、军事上对于殖民地国家的赤裸裸的直接统治,殖民地国家或彻底或部分地丧失了自己的国家主权;而在理论上对于殖民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在源头上可以上溯至马克思,而其成熟形态则是本世纪初列宁、卢森堡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本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纷纷独立,取得了国家主权,并开始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控制。

但是由于真正原因,它们在经济与政治上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对于原西方宗主国的依赖。

冷战开始以后,这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所谓第三世界,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落后,在政治与经济上都无法真正独立。

这就是殖民关系的第二阶段──所谓的"新殖民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的相应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拉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或称"新帝国主义"理论。

它的宗旨是阐述新殖民主义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力图表明:在二战后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自己的技术与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掌握着第三世界的命运,使之依然处于半殖民地或准殖民地的状态,亦即世界体系的边缘,可以说是不叫殖民地的殖民地。

如果说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那么,后殖民主义理论则集中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与民族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上的关系。

欧洲的殖民历史与后殖民主义

欧洲的殖民历史与后殖民主义

欧洲的殖民历史与后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占领、统治和经济控制来扩展其势力范围的过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国家以其强大的海军和军事力量,通过殖民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殖民地。

这些殖民地则成为欧洲国家获取经济利益和资源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殖民主义逐渐受到反对和批评,后殖民主义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欧洲的殖民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首个开始大规模殖民扩张的国家。

他们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建立了殖民地,以寻求贸易机会和获取财富。

此后,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相继加入殖民竞争,并在不同地区建立了殖民地。

殖民地的建立往往伴随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欧洲国家往往剥夺被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强行获取他们的资源,包括矿产、农产品和劳动力。

此外,欧洲国家还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加给殖民地,破坏了其传统的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

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殖民主义并非无法回击。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逐渐兴起。

这些反抗行动以不同形式出现,有和平的示威抗议,也有武装的起义和战争。

这些反抗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自由、平等和独立,与殖民统治进行斗争。

其中一些运动最终导致了殖民地的独立。

后殖民主义是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思考。

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了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和被殖民人民的影响,以及如何面对殖民主义所留下的遗产。

这一理论观点认为,殖民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而且在当代世界中仍然存在,并且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

它认为殖民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和经济控制,还包括文化、认同和权力的运作。

后殖民主义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解放。

它强调对于殖民地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并反对文化霸权和民族主义的扩张。

后殖民主义试图为被殖民人民争取权益,并使世界更加公正和平等。

然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人们认为它未能提供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只是停留在对问题的批判上。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分析》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分析》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分析1. 简介•定义:殖民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和压迫;后殖民主义则是指在殖民地独立之后,对于殖民主义历史和影响进行反思和批判。

•目的: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揭示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身份认同和社会变革等问题。

2. 殖民时期文学作品分析•文学作品背景:根据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国家或地区,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殖民时期文学作品,如《简·爱》、《百年孤独》等。

•分析内容:•揭示殖民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并探讨其对于被殖民者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种族、阶级、性别等不平等关系;•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是否存在帝国意识或抵抗情绪。

3. 后殖民时期文学作品分析•文学作品背景: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后殖民时期文学作品,如《半边天》、《帝都狂想曲》等。

•分析内容:•探讨后殖民时期文学作品中对于殖民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分析作品中对于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的重新定义;•讨论作者通过作品传递出的社会变革与解放的信息。

4.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对比分析•分析内容:•对比殖民主义时期和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主题、风格、叙事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不同视角下对于权力关系、身份认同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的处理手法。

5. 结论•总结各个分析部分,并得出相关结论;•强调在今天后殖民主义仍然存在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参考文献(按MLA格式)1.Doe, John. "Title of Article." Journal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vol. xx,no. x, Year, pp.xx-xx.2.Smith, Jane. Book Title. Publisher, Year.3....以上是根据您给出的主题所编写的文档大纲,具体分析内容和选取文学作品可以根据您的需求进行进一步发展。

人类学对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与理解

人类学对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与理解

人类学对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与理解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一直致力于深入理解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这两个对于全球历史与现实产生深远影响的概念。

殖民主义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现象,对于被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而后殖民主义则是对于殖民主义遗产的思考和批判,其表达了对殖民主义历史遗留问题的关注,并试图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人类学对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与理解。

1. 对殖民主义的研究与理解在对殖民主义的研究与理解中,人类学主要关注的是殖民主义对于被殖民地社会、文化和人民造成的影响。

人类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殖民主义下被殖民地社会的变迁过程以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人类学家关注殖民主义对于被殖民地社会和文化的冲击。

在殖民主义时期,被殖民地的社会和文化经历了大规模的变革和颠覆。

人类学家对这一时期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揭示了殖民统治对于被殖民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破坏和改变。

其次,人类学家对殖民主义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殖民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给被殖民地带来了剥削和压迫,人类学家通过研究殖民主义时期的贸易、劳动关系,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级的影响。

最后,人类学家还关注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

殖民主义时期,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关系。

人类学家通过考察殖民地社会的语言、教育、艺术等方面的变化,研究殖民主义对于被殖民地文化的影响与塑造。

2. 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与理解后殖民主义是对殖民主义遗产的反思与批判,它试图从被殖民地人民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历史,并思考如何解决殖民主义历史遗留问题。

人类学作为后殖民主义批判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与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人类学家关注后殖民主义下被殖民地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变革。

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人类学家通过研究被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呈现了被殖民地人民对于独立和自主的追求,揭示了权力的再分配和民主的发展过程。

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读后感

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读后感

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读后感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小朋友们看世界:理解“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你们知道吗,我们的世界并不总是像现在这样和平和谐。

欧洲的殖民地遗产和后殖民主义

欧洲的殖民地遗产和后殖民主义

欧洲的殖民地遗产和后殖民主义近代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给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

欧洲国家在大航海时代以及其后的殖民时期,建立了众多殖民地。

这些殖民地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塑造了欧洲的历史面貌,也对殖民地及其后代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持续至今。

然而,自20世纪以来,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也在对欧洲的殖民地遗产进行重新审视,呼吁批判殖民主义的后果,以及重新评估欧洲与其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一、欧洲的殖民地遗产欧洲的殖民地扩张始于16世纪,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主导。

随着时间推移,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相继加入殖民活动,并在世界上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地。

这些殖民地的范围遍布非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殖民地的建立不仅使欧洲国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对被殖民地的人民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开发与资源掠夺殖民地为欧洲国家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欧洲国家通过殖民地的经济开发,获取了丰富的资源,如矿产、农产品和森林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掠夺不仅使欧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和壮大,也创造了殖民地与殖民者之间的经济依赖关系。

2. 文化传播与同化影响在殖民地,欧洲国家也传播了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殖民地逐渐接受了欧洲的语言、宗教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文化影响,甚至发展出了混合文化。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殖民地的本土文化也遭受到了侵蚀和同化的风险。

二、后殖民主义的兴起20世纪以来,随着殖民地纷纷争取独立,后殖民主义思潮逐渐兴起。

后殖民主义不仅是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也呼吁重新评估欧洲与其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后殖民主义对欧洲的殖民地遗产进行了重新审视,揭示了殖民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后果。

1. 文化认同与反抗欧洲国家在殖民地期间对当地居民进行文化同化的政策,导致了后来的认同危机。

被殖民地认同的文化与欧洲文化发生冲突,产生了文化碰撞和文化冲突。

这些后果在殖民地独立后仍然存在,引发了被殖民地国家对西方文化的反抗和重新寻找自身文化认同。

后殖民主义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思想汇报

后殖民主义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思想汇报

后殖民主义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思想汇报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对西方殖民主义历史和其文化影响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思潮。

它关注于解析、理解和回应殖民主义带来的不平等和剥削,并试图找到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以促进平等和多样性的文化关系。

本文将探讨后殖民主义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思想,重点探讨其对权力、文化认同、知识体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1. 斯宾塞的边际文化理论在后殖民主义思潮中,许多学者关注于权力关系及文化认同的问题。

其中一位重要的学者是尤因·斯宾塞(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他提出了“边际文化”的概念,探讨了西方文化中存在的权力差异和剥削。

斯宾塞认为,西方文化常常将非西方文化放置在“边际”位置,忽视了其独立性和多样性。

他的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理解和尊重他者的文化,需要跳出传统的西方中心视角,关注并赋予他者以平等的主体性。

2. 反对知识的殖民化后殖民主义也关注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偏见。

尼日利亚作家欧奈德·艾秋博(Chinua Achebe)在其著名小说《只有在上帝之间》中提出了“写彩差异”的概念,指出西方文化的知识体系在替代他者的观念时往往带有偏见。

后殖民主义认为,西方文化常常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他者,使得他者的观念和知识被边缘化或抹消。

因此,批判思想主张摒弃对于知识的殖民化,推崇对于多元文化和多元知识的平等对话。

3. 文化霸权和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义反对一种全球性文化霸权的存在。

西方文化在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下扩张,导致其他文化日渐边缘化。

而后殖民主义思潮倡导的是多元的文化存在与交流,拒绝将一种文化视为主导,而是将不同文化平等对待。

这种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进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平等。

4. 社会变革与解构后殖民主义思潮不仅仅是对文化的批判,更关注于社会的变革和重构。

许多后殖民主义者主张解构西方文化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以实现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后殖民理论》读后感1200字范文

《后殖民理论》读后感1200字范文

《后殖民理论》读后感1200字范文《后殖民理论》读后感1200字范文在书的第一章,作者叙述的是后殖民研究的成就以及现在通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但是,作者重点叙述的还是来自这一领域内外两方面对后殖民理论的指责,主要部分一般都以其论点来排列,这种论点在政治上与占主导地位的新殖民知识体系交织在一起。

这类指责总是声称,后殖民理论产生于西方的学术机构,自然而然地就阻止它能够做出激进的有创见的文化分析。

为了说明这些论点,作者讲到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对文化与殖民主义之间复杂关系所做的那种固有的分析模式,以此阐明后殖民理论产生的来龙去脉。

在接着的第二、三、四个章节当中,作者同时采用“细读”方法和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

作者在这本书当中尽可能地评析有关后殖民理论的著作,弄清他们主要的前提,论点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然后,在第五章当中,作者继续对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的其他领域之间新近出现的分歧重新作出评价。

其实,在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书籍当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后殖民理论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后殖民批评所遇到的,比如说,如何使不同的后殖民社会组合和利益与其所进行的各种批评实践协调一致,同时又尊重他们的历史文化特性,这样的问题就是他们二者都同时遇到的。

所以,在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到作者不苟同罗伯特·扬的那种乐观态度,他称赛义德、巴巴和斯皮瓦克等人的著作是“历史著作的新逻各斯”,这些著作的传播会有助于开辟一个勇敢的文化解放的新世界。

其实,“后殖民”概念其内涵不定,近几年来一些评论家已经开始感到焦虑,这一概念可能有内变为一个被任意切割的分析结构的危险。

正如作者在书中得出来的.结论一样,问题在于“后殖民”这一概念常被变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和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所以,很多人就把某些地区,时期,社会的政治构成和文化实践看做真正后殖民是否正确产生了日益热烈甚至是激烈的争论。

其实,在一些学者或者是研究人员来看,现在有不少的研究人员甚至用“后殖民”这一概念来表示一种在政治上介入殖民史和现代新殖民时期强制性现实的基本的共谋模式。

中国学前教育的殖民与后殖民

中国学前教育的殖民与后殖民

中国学前教育的殖民与后殖民近年来,中国学前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殖民与后殖民的挑战。

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使得中国学前教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寻求发展和独立。

本文将分析中国学前教育的殖民与后殖民现象,并探讨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一、殖民时期的中国学前教育在殖民时期,中国学前教育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和控制。

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以英、法、德等国的教育模式为代表的殖民教育使中国学前教育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课程。

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中国学前教育流于模仿和追求西方的教育模式,忽视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殖民时期的中国学前教育由于受制于殖民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教育内容和形式主要服务于殖民者需要,忽视了中国本土文化和儿童的特点。

同时,追求西方教育模式的盲目效仿,使得中国学前教育在殖民时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殖民教育的影响使得中国学前教育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和被统治的地位,无法真正发展起来。

二、后殖民时期的中国学前教育随着殖民时期的结束,中国学前教育进入了后殖民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学前教育开始反思与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并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与教育理念。

同时,中国学前教育也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性。

后殖民时期的中国学前教育正面临着来自全球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更为频繁,国际教育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学前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学前教育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发展本土特色,拥抱多元化的教育文化。

三、挖掘中国学前教育的本土特色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挖掘和发展本土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具有自己独特的学前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

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学前教育应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中国式学前教育模式。

在发展本土特色的同时,中国学前教育也需要与国际接轨,积极吸纳国际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读书报告
70年代末,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的问世,引起了学术界对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问题的大讨论。

一时间,涌现了许多论述该问题的作品。

印度裔学者Ania Loomba的著作,《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Ania Loomba 出生在印度,先后就读于德里大学和英国的苏赛克斯大学。

她主要从事早期现代文学、殖民主义和种族历史、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性别、种族、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莎士比亚、种族和殖民主义》、《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等是她的代表作。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全书共分三章,作者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研究现状谈起,梳理了这个问题发展的学术脉络,并对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做了一定的探讨。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篇纯理论的学术著作,没有一定史学史基础的话,很难读懂。

本周阅读的是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三节——从殖民主义到殖民地话语。

这一部分内容,作者首先从殖民主义研究的潮流开始谈起,提到了这一时期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两个方向,即去殖民化问题和包括意识形态、语言、文化等问题在内的新的表达方式。

这其中关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讨论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重点议题。

接下来,作者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学术梳理。

什么是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某一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暴力手段对其他地区和经济体进行掠夺,以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所以说,殖民主义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他们认为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

虽然殖民主义带来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是却也给蒙昧的殖民地带来了新科技和新思想,推动殖民地的现代化。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认同。

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全盘肯定殖民主义,相反他对殖民者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行为是强烈批评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和金钱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人与人的纯粹关系,体现了掠夺的本质,殖民主义是没有人性的掠夺方式。

这一观点被非洲裔的反殖民主义学者艾梅·塞萨尔所继承。

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塞萨尔对这个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在殖民地,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根据种族区分的。

法农也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

也就是说,
跟阶级一样,种族也是划分人类属性的一种方式。

虽然这种方式跟阶级划分的结果并不总是吻合,但它却是存在。

从种族延生出来的是文化的差异。

基于这一思想,塞萨尔和法农主张通过民族间的文化对抗来反对殖民主义。

类似的讨论也出现在了女权主义研究中。

马克思虽然在女性压迫这一问题上没有系统的理论,但他也有过相关论述。

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压迫女性,剥削女性的劳动成果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殖民主义的文化攻势在攫取殖民地的经济利益方面也发挥重要影响。

这一讨论又引起了对“文化”或者“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或“物质现实”之间关系的反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往往是扭曲的,它不能正确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真是关系,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比如工厂通过宣扬勤劳与美德的思想来剥削工人的劳动。

男权社会通过宣扬单身生活很悲惨的价值观念,来鼓励女性结婚并接受婚姻带来的压迫。

所以说,错误的意识形态会遮蔽劳动者的双眼。

而正确的意识形态只有通过对社会的客观反映才能得到。

物质决定意识。

对于意识的对错问题,匈牙利的理论家卢卡奇认为,意识的正确与否取决于阶级立场。

可以说,意识形态无对错,但有阶级。

作者认为,阶级和意识形态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不同的阶级也可能拥有同一种意识形态。

同一个阶级内部,在意识形态上也可能有差异。

接下来,作者搬出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观点来反驳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葛兰西反对经济决定论,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二者辩证关系的思想。

他强调了意识形态和观念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

他创造了霸权概念。

霸权的实现通过暴力和协商两个层面。

他认为意识形态在协调内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传达意志和实现意志的媒介。

霸权的实现不仅仅靠高压和暴力,还需要靠意识形态层面的教化。

许多学者也引用了这一理论,他们认识到殖民统治下,被统治者受意识形态的控制,会自愿接受被剥削压迫的地位。

所以,殖民统治的核心就是争夺文化上的主导权,也即文化霸权。

阿尔都塞又进一步考察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他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意识形态变成个体的主观意志,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机器实现,包括学学校、教堂等。

意识形态是集体的利益反映,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

所以这种文化机器是必须存在的。

但作者认为这种意识形态机器的观点过于实用主义,忽视了制度和国民的复杂性。

第二,意志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推动社会再生产,促进人对自我的认识。

阿尔都塞说意识形态是物质的,这不仅是说,意识形态存在于实践中,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人不仅在思想中对于自己和实际的生存状况产生虚幻的反映,顺从于这种扭曲的关系,而且使自己成为意识形态机器中的一部份。

作者最后提到了福柯,他提出了“话语权”的概念。

在福柯看来,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因素,还包含大量超语言的因素存在。

话语是语言在实践层面上的含义。

话语作为人类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平台,是各项制度、法律、原则甚至文明建构的基础。

话语和权力是互相建构的关系。

所以,话语权代表了广泛的支配力和控制力。

从这个角度说,历史也就无所谓真假,它就是由一堆话语组成的文件和记录,随着话语权的改变个变化。

可以说,话语权是文化霸权理论的一个延伸。

福柯的这一观点,对赛义德有很大的启发。

赛义德在他的《东方主义》一书中,就运用“话语权”的理论,批判殖民主义思想,开辟新的“殖民话语”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