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文献综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社会必须用来满足生产和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全部劳动时间。
本文将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列宁的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的研究等方面,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意义和发展进行综述。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必须按照工作日的正常劳动时间支付工资。
这里的正常劳动时间指的是“由它的自身性质规定的、采取技术上必要的或接受的社会要求为界限的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还强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资本家必须按照工作日的正常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产生的基础。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详细讨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和意义。
他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由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生产者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的必要劳动所需的时间”。
他还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各个生产部门间比较的基础,它的长短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
二、列宁的论述列宁在《帝国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强调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础,也是判断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他还指出,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通过控制市场和生产力来压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加速剥削和资本积累。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深入研究。
阿曼多·科斯塔里加在其著作《资本主义批判》中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只有实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真正缩短,才能减少工人阶级的劳动负担和改善生活质量。
乔恩·埃尔斯特和约翰·蒙德在《资本主义的繁荣与衰落》中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取决于生产力水平,还受到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
四、中国学者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学者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第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前提和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揭示它的实现条件和规律。
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是所有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具有不同于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它包括个人消费,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这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
社会总资本在一年内发挥职能提供的社会总产品表现为社会总商品资本。
必须从总商品资本运动公式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
必须确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的原理: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按其最终经济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社会总生产也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跟单个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为C、V和M三部分。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
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中代表C、V和M三部分价值的商品都能够卖出去,从商品形态实现为货币形态;二是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又从市场上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货币形态又实现为商品形态。
社会总产品的这两种补偿,“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
第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因为,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要素;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因素。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运行的本质以及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或者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内在矛盾和价值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占据着核心地位。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这部分剩余价值就成为资本家利润的来源。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
这种资本积累的过程一方面导致了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
资本积累还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上升,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
这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即失业现象。
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但生产资料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
这就导致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当这些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强调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理论分析
力 ,也有 助 于我 们全 面理 解 马克 思 的学 说 。
一
、
生产力的主体性、一般性和特殊性
生产 力 是人类 对 于 自然 的一种 能力 ,然而 ,仅仅 这样 ,并不 足 以说 明生产 力 的 内在 的本 质 ,马克 思 的生产 力概 念 是和 劳动 概念 紧 密关 联 的 。在分 析这 一 关系 时 ,马克 思相 继 指 出:“ 劳动 过程 的简单 因素 是 :有 目的 的活 动或 劳动 本 身 ,劳动 对 象和 劳动 资料 。 ¨ ㈤ “ ” 劳动 首先 是 人和 自然 之 间 的过 程 ,是人
VO . . 1 NO 3 31 J n, 0 6 a .2 0
第 3 卷( 1 总第 1 9期) 2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理论分析
徐衣显 陈锋 刘秉龙
(. 1河北省人 民政府办公厅 ,河北 石家庄 0 0 0 ;2 中央司法警 官学 院, 河北 保 定 0 10 1 500 . 70 0 3 河 北大学 经济学 院, 河 北 保定 0 10 ) . 7 0 2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3期
河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J u n l fHe e ie st P ioo h n o i ce c ) o ra b i v ri o Un y( hls p ya dS ca S in e l
一
般 ,实际上就 是通过 资本主 义生产 力这个特 殊来认 识和 分析生产 力一般 的 ,或 者说 ,马克思 分析生产 力 般 的 目的并不 在于揭 示其 一般 性 , 而在于 说 明这种 一般性 是如何表 现在 资本主义 这个人 类历 史 的特 定阶
国内关于《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综述《资本论》生态思想是指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分析、批判与探讨。
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研究逐渐兴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著作与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与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资本论》生态思想的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剥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环境问题,并把这一问题归结为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与方式。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生产过程追求无限扩张和利润最大化,无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导致了环境资源的过度开采、污染与破坏,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国内学者在研究《资本论》生态思想时,注意到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综合性思考和批判。
马克思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维度考察了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成因和机制,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这一方法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中国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和工具。
国内学者在探讨《资本论》生态思想时,注重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分析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特点和矛盾。
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既是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生态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态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学者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生态问题”这一概念,指出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这一观点深化了对马克思《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理解,提供了中国环境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和途径。
国内学者在研究《资本论》生态思想时,还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和理论构架。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了生态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态评价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对马克思《资本论》生态思想的深入研究。
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宏编巨制。
全书共分四卷。
前三卷是理论部分,研究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总形态,构成了一个以资本和剩余价值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是历史的批判部分。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共分7篇25章。
第一篇马克思重点研究商品与货币。
首先揭示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商品的内部矛盾。
他通过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揭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此外,还详尽地阐述了价值的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论述了自己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进而又研究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说明了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商品的内部矛盾必然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于是彻底解决了为古典学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研究了货币发展的具体阶段和形式,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作了全面和系统的论述。
第二篇到第六篇研究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剩余价值的源泉、实质、目的和方法,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
第七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及其后果,马克思以革命的辩证法最后论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著名结论,科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的过程。
共分3篇21章。
第一篇研究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马克思有序地分析了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的三种形态,然后综述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并阐明产生资本循环是这三个循环的统一。
第二篇研究资本的周转,着重分析资本在流通中的构成,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说明它们在不同的时间里,依照不同的方法完成形态的循环。
国内关于《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学界对《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展开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内对于《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有必要对国内关于《资本论》生态思想的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马克思关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探讨其对当代生态问题的启示和现实应用,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揭示《资本论》生态思想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理解,为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探讨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为构建美丽中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研究资本论生态思想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并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其生态思想代表了马克思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方式,引导人们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对资本论中生态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环境的剥削和破坏,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资本论生态思想还有助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供启示,为推动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研究
承担者 , 货币资本表现为预付资本的形式。在第一阶段 , 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是第二 阶段 即生产资本阶段
的先导 和先 行 阶段 。在 第二 阶段 , 资本 流通 被 中断 , 资本 循 环仍 在继 续 。资本 从 商 品流通 领域 进入 生 产领 域 , 而
【 收稿 日期 】 0 6 l — 4 20一 12 ①冯继康 :马克 思资本循环理论 的逻辑 内涵及 当代 价值》 山东经济 ,03年 1 , 14期 , 1 。 《 , 20 月 总 1 第 期 【 作者简 介】李重芬( 9 4 ) 女 , 1 6 一 , 江西人, 山师范学 院副教授 , 韩 研究方 向: 西方经济学 、 济与法学。 经
地发挥企业资本循环主体的自 主性与选择性,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效益优化的基础灭失彻底破坏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模式
的根本性 转变 , 这就是 国有企业 自我封 闭运 营无法向开放 良性循环 的转变 的根本症结所在。
【 键 词 】 资本循环理论 ; 关 两大 目标 ; 企业的制度创新 国有 【 中图分 类号 】 0 1 1 F9. 【 9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 编号 】 0426 (08 1- 020 10 —7820 )00 1- 3
在商品货币经济中 , 资本是经济活动得 以继续 的标志 , 是能用实物的或者货币的手段获取有形或无形价值 的增值 , 其本质特征是价值增值这一 自然属性 , 马克思 的资本循环理论从本质讲 , 主要研究 与探讨产业资本的 运动过程及前提条件 , 它是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经济运行的视角出发 , 马克思的资本 循环理论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增殖 的本质 , 而且其 内在的经济内容及规律抽象 , 于当代社会 对 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也有极为重要 的借鉴价值 。立足现代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现实 , 探讨马克思关 于资本循环理论 以研究与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紧密联系的国有经济的资本高速发展的路径。
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
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马克思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核心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即资本家使用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以获取货币利润。
马克思首先采用抽象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概念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然后把这种抽象的概念用以说明现实中的工资、利息、利润和国民收人等概念的性质,表明资本主义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和为获取利润的生产目的,以此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讨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有效需求和经济波动问题。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使经济学研究转向了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成为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其对经济学研究的统治迄今已近一个半世纪。
在今天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资本主义”已完全消失,资本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工资、利息与利润只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并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当然,对于新古典的资源配置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完全正确的,主流经济学往往也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对现实的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解释。
然而问题是,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工资率和利息率(利润率)究竟是不是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呢?新古典理论中的资本、工资、利息和利润等概念与现实中以货币价值或价格表示的这些概念是相同的吗?现代国民收人核算统计开始于1929年,同一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可以说,1929—1933年的“大萧条”孕育了“凯恩斯革命”的诞生,但在新古典理论强大的思想意识所形成的观念和教条的无情统治下,凯恩斯的理论很快被融人到新古典经济学,并成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
其中,新古典经济学家通过“总量生产函数”把国民收人核算的统计变量完全纳人到新古典的技术关系分析之中,最典型的是把国民收人的统计变量截然划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两个部分,如实际GDP和价格水平、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当然还可能有实际资本和名义资本。
对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足最 基 本 的物 质 需要 并发 展 自己 的体 力 , 强 自身 增 体 魄 的过程 中 , 过 接 受 教 育 、 加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通 参
来增 加 自己 的知 识 和技 能 , 才能 不 断 提 高 自身 的 也 素质, 来适 应 飞 速发 展 的社 会需 要 。而 从 一个 仅 享 有 民事 权 利 能力 的婴儿 到 一个 真 正 的 劳 动者 , 是需 要 进行 巨额 投 资 的 。体 力 的发 展 暂 且 不说 , 从智 就 力 的 发展 来 看 。 以 2 0 0 3年 为 例 , 个 初 中毕 业 生 一 国家 所投 资的 总 量 为 8 0 6 0元 左 右 , 个 高 中毕 业 一 生为 1 4 0元 , 个 大 学 毕 业 生 为 3 5 0元 左 右 。 30 一 60 这 里 还 没 有 把 家庭 的 教 育 支 出计 算 在 内 。并 且 一 般来 说 , 个人 所 受 的 教 育 程 度 越 高 , 所 拥 有 的 一 他 科学 知 识越 多 , 实践 中所 获得 的技 能 越 多 。 由此 在 可见 , 为生 产 力 要 素 主 体 的劳 动 者 的形 成 , 是 作 就 人力 资 本 的形 成 。
的 角度 说 的 , 是 对 资 本 家 而 言 的 。“ 种 生 活 资 而 这
料 对 资本 和 资本 世界 来 说 之所 以必要 , 因 为工 人 是 的经 常存 在是 它 们 的基 础 ”5。这个 “ 要 ” 是 为 [ ] 必 就 了保 证劳 动力 供 给 不 断 , 即人 力 资本 承 载 体 的生 存 与延 续 , 从而 使 资 本 家 能 够 进 行 再 生 产 , 断 地 获 不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对比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的对比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理论是两种相互冲突的思想体系,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特点、优缺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的一种社会学和经济学思想体系。
它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斗争和剥削问题,致力于实现无阶级社会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是社会中矛盾最为尖锐的两个阶级。
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资本家阶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在于剥削。
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大。
这导致生产关系的失衡,剧烈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稳定。
3. 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西方资本主义理论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思想,强调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和市场竞争。
西方资本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自由市场: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调节资源分配,提高效率。
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经营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2. 利润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人的利润追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通过市场竞争,个体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3. 私有财产权: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保障市场交易秩序和个人利益的重要基础。
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能够激励个人创新和投资,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对比与评价1. 社会公平与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阶级斗争问题,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导致社会的不平等。
而西方资本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能够调节资源分配,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双重目标。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分析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矛盾和挑战。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剥削。
劳动力作为商品被买卖,劳动者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
在这个市场上,资本家通过操纵供求关系和支付工资的方式,实现对劳动力的剥削。
然而,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例如,失业率的增加、工资收入的不平等和基本劳动权益的受损等。
这些问题使得劳动者的处境更加困难,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更加关键和珍贵。
二、生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分析是其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然而,这种生产力发展与财富分配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资本家倾向于将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转化为自身的利润,而工人阶级却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收益。
这导致了贫富分化的加剧以及社会不平等的扩大。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分析这种矛盾的框架,并鼓励人们思考如何通过制度改革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关系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剥削关系。
资本家通过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控制劳动过程并获取利润。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成为制约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提倡解放劳动者,推动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
这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改革,建立起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新型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关系的分析和研究,为我们认识和推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理论研究
马克思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理论研究摘要:马克思在他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理论进行了扬弃,创立了以资本价值的周转方式为核心的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理论,使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牢固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马克思;亚当﹒斯密;李嘉图;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两位大师,有着深刻的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理论,马克思在他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理论进行了扬弃,创立了以资本价值的周转方式为核心的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理论(一)斯密将流动资本混同于流通资本斯密说:“一个商人的资本完全是流动资本。
”①判亚当•斯密将流动资本混同于流通资本,这便使流动资本的规定离开了生产领域。
(二)斯密区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标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一种由生产资本不同要素的不同流通方法产生的区别,即是由价值的转移与补偿方式不同引起的区别,是生产资本本身内部的本质区别产生的区别。
但斯密却将生产资本的不同要素在劳动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这种区分固定资本与非固定资本的区别的出发点的东西看成是这种区别本身斯密说,保持在生产过程中给所有者带来利润是固定资本,而离开生产过程进入流通领域给所有者带来利润的流动资本,在这里,私密把流通资本和生产资本混为一谈,这是不合理的。
(三)把工人的生活资料规定为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斯密把工人的生活资料规定为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这里抹杀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本质区别,使得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的事情变得模糊不清了。
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把投在工人的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价值规定为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
二、李嘉图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理论(一)李嘉图以物理属性来规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李嘉图以生产资料的物理属性来规定固定资本,他说“固定资本耐久程度的这种差别,和这两种资本可能结合的比例的这种多样性。
资本概念的理论综述
资本概念的理论综述作者:黄新生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概念具有社会属性和生产力属性两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资本的内涵不断丰富。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分配方式受到一定限制,资本的生产力属性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利用多渠道资本是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资本剩余价值属性以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几乎都把资本看作是积累起来的物化劳动,看作是从事新生产的手段。
他们看不到资本存在的社会关系,看不到资本形成的历史条件。
他们不是从运动中去把握资本,而把资本看作是一种静止物。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积蓄劳动”的观点,指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他还说明,生产资料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下才成为资本,“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 [1]马克思资本论中给我们界定的资本,反映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两重性。
从生产关系而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资本与剥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私人占有资本,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剥削。
从生产力而言,资本的物质内容是社会财富,表现为生产要素,是企业生产的先决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私有制的特性,资本的私有特性是剥削的源泉。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把资本界定为资本主义的特有形式,马克思说:“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然而,为了认识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不必回顾资本产生的历史,这个历史每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
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2]马克思这段话中表明资本主义前期就存在资本,作为货币生息资本的存在形式。
而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生产要素资本。
浅析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资本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资本理论探析一、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资本理论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斯密、李嘉图等古典学派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867年《资本论》第1卷问世,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自然,作为社会关系代表的“资本”,也就成为马克思揭露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与矛盾最基本的分析工具。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问题的研究始终遵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线索,而从资本理论的核心也就是要通过资本范畴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所以,马克思研究的“资本”总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资本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
在《资本论》中,资本范畴一般都界定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是马克思对资本特征的简化抽象。
事实上,这种抽象的资本规定正是来自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关系的预付货币资本内涵。
马克思的《资本论》从讨论商品和货币开始,进而考察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以此说明劳动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获取收益(货币增殖)能力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来具有的自然形态,但其价值形式只有通过迂回道路、在和别种商品的交换中才能获得,即商品的交换价值。
通过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论证了货币的产生。
货币一旦形成,商品的交换过程就体现为商品流通公式“W—G—W”,即简单的商品经济形式。
但是,当出现了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即当资本家用一笔货币雇用劳动和购买生产资料时,他所支付的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目的是要获取剩余价值(货币的增殖),这使得商品交换公式转化为“G—W—G′”的流通公式。
这样,作为生产的目的,使用价值的质的转化就为交换价值的量的扩大所代替。
所以,只有当资本家能够从中得到一笔数目更大的货币时,他才有理由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这个增加的货币、即G与G′的差额,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其货币表现即为利润,它为资本家提供“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研究2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流通与循环过程,揭示出经济危机的抽象可能性与具体现实性问题。
具体说,马克思在分析简单商品经济向发达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的历史转变过程中,深刻地诠释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其中,马克思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抽象可能性,是对经济危机的现实必然性的理论高度抽象。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研究,首先是从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抽象可能性着手开始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产生于物物交换阶段,其发生前提与爆发基础在于产品交换阶段向商品流通阶段的过渡。
故而,在简单的商品经济时期,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只是潜在地存在危机的可能性。
在简单的商品经济模式下,经济危机仅存在爆发的可能性。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种形式:(1)商品交换过程出现了买与卖两个互相独立的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因为买和卖取得了一个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彼此分离的、互不相干的存在形式,所以它们的直接同一就消失了。
它们可能互相适应和不适应;它们可能彼此相一致或不一致;它们彼此之间可能出现不协调。
……现在完全有可能只有通过极端的不协调,才能达到协调”[8]。
这里的“极端的不协调”即为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经济危机。
相较于直接物物交换,商品交换历经买、卖的形态变化,本质上是将“内在统一”的交换过程,即用自己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同所需的别人的劳动成果相交换的过程分成了相互独立且必须关联的“买”与“卖”两个过程,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第一种可能形式——“没有人买,也就没有人能卖。
但谁也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卖,就得马上买。
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9](P135)。
(2)商品交换分解为在不同空间与不同时间上的互相独立的经济行为。
商品交换过程存在的空间距离与时间滞后,导致商品交换可能的中断。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管理二班闫晓飞)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经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内容现实意义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
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①社会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
马克思资本权力理论研究
马克思资本权力理论研究马克思资本权力理论研究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于资本主义体制的分析和批判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他的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权力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剥削关系,对于对抗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形式,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分配方式。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能够支配工人的劳动力并获利。
这种资本权力的存在,造成了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利益冲突,促使了阶级斗争的产生。
其次,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权力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通过政治和文化的方式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政治领域,资本家通过掌握大量经济资源,能够对政府施加影响,从而推动制定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
在文化领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消费文化,以及由资本家控制的媒体和文化产业,这些都有助于维持和巩固资本权力。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资本权力与剥削关系的紧密联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对工人的剥削来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决定了资本家对社会财富的掌控程度,也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处境。
资本权力的存在使得资本家能够从工人身上获取剩余价值,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马克思的资本权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危机。
其次,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和对抗资本权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压迫和剥削。
最后,这一理论为我们寻求超越资本主义的途径提供了思想指导。
然而,马克思的资本权力理论并非没有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演变和改革,资本权力的性质和表现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他们认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并非只存在对立关系,而是可能存在合作和共赢的机会。
此外,他们也质疑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性和普适性。
简述《资本论》研究方法
简述《资本论》研究方法《资本论》是由马克思在19世纪初发表的一部经济著作,用于解释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运行,以及个体经济行为和全体社会走向的过程。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逐步深入,并强调对个体、社会、经济理论的关系的把握。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方法是从哲学到实践的方法,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表达实际经济现实的经济形式为目标。
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论》时,首先运用哲学手段,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个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了自由的经济行为的社会影响以及隐含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经济活动。
其次,他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情况,揭示商品与资本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社会经济形态的框架。
《资本论》研究方法将对实践的研究作为重点。
这种研究方法从实证角度出发,研究了各种实际经济活动的实际发展过程,研究了市场和资本的实际运行,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运行机制,并以此形成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显示了资本主义在社会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
《资本论》研究方法汇聚了哲学、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潜力,运用对实践的相关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有效的研究,揭示了它的整体运行机制和成因,促使经济学家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研究自由市场经济。
此外,《资本论》也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启发了国家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以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效果。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现了现代经济学本质上综合性的研究特点,使研究者进入更广泛的学科范畴,并将它们结合到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它的观念主要受当时日益发展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对今天的学者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资本论》以其独特的深刻见解和历史进程研究,逐步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的理论体系。
而在把握社会运行的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方法和经济学的路径必定会受到改正和调整。
为此,《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也有助于探寻此类研究的有效途径,系统的提炼研究实践过程的有效研究方法,以构建一套完整的社会经济理论体系,更好地把握和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资本理论研究综述月凡b , 2加8社科纵横2加8 年2第VOL. 23 N0 ,2SOC】 AL SCIENCES REVIEW2 期总第第 23 卷经济管理发展 ,马克思资本理论研究综述石晶青海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青海西宁 81 以刀7【内容摘要】资本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基础上, 创立了自己科学的资本理论。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马克思资本理论的过程中, 阐述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精辟观点。
f 关健词】马克思资本理论资本文章编号:100 7 一91 06 2加8 02 一加59 一03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A 8 11表剩余价值时, 它才变成了资本。
资本的产生和存在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认为资本其次, 马克思认为资本包含着一定阶级关系。
资本之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同时, 马克思在长期的经所以可以带来剩余价值, 正是因为工人生活资料被剥削, 资济研究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的资本理论, 使其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地剥削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
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研究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马克思曾说:“谁谈劳动能力, 谁就不能撇开维持劳动能力一、资本的形成和构成理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生活资料的价值正是表现在劳动力的一资本的形成和定义价值上。
”〔 2]n971. 资本的形成再次, 资本是一种社会属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历史条件:1究分析的资本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基础上的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已经相当发展, 一部分人手中已经掌本与雇佣劳动的社会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而且马握有相当数量的货币, 并足够去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 以致克思分析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资本以及资本积累自己可以脱离劳动专靠榨取剩余价值生活以及积累, 这时他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2 在市场上必须要有劳动力商的规律。
最后, 资本是在不停的运动, 通过流通过程完成资本的品存在〔’ J 麟。
只有当这两种历史条件同时存在时, 资本形成和积累。
资本只有在不停的流通运动的过程中榨取剩才能产生和存在, 特别是劳动力商品的存在是资本产生的余价值, 实现资本家的目标。
最根本的条件。
作为劳动力商品, 工人是自由的, 不受到任马克思在对资本的定义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何人身依附, 然而他自己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丧失维人的现象, 提出资本形成实际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这一持生存的生活资料。
在这种情形下, 他只有出卖自己的劳点在西方经济学中是没有体现的。
西方经济学家站在资本动力。
作为拥有货币的那一部分人, 马克思认为他们在商家的立场上分析如何让资本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品流通时完成了资本的实现和积累。
因此, 马克思说: “商二资本的构成理论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 , 是资马克思从交换的角度发现, 资本是商品和商品交换发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川阶展的产物, 是货币发展的高级形式。
他将资本的构成分成2.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定义以下几种:关于资本的定义, 一般都是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上册的这样一句话:“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ee W ‘名、其中中,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他根据劳动G二G十△G,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
我把的二重性理论, 通过资本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到的这个增值额或超出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可见原不同作用, 认为:“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 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料的那部分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己的价值量, 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 或者说增值了。
正是这因此, 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 或简称为不变资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川八侧在这个定义中, 马克思本。
” tzl 明 , 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换自己存在的物认为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这一点是不全面的。
质形式, 并且通过新产品把自己的价值转移, 但并不改变本首先, 资本是一个自行增值的价值。
资本的最初形式身的价值量。
“变成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是采取货币形式, 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 将货币转变成为资改变自己的价值。
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本, 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马克思认为只有当货币能代59产〔 2] ‘四 , 。
经过资本的生产阶段, 资本的存在形式又从劳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 剩余价值。
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动力和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 即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以变化的, 是可大可小的。
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三、资本的分类可变量。
因此, 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 或简称为可变资马克思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出发, 按照资本在各个流本。
” tz] 洲可变资本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通领域中发挥不同职能的特点和不同的运动规律, 将资本B:资本的有机构成。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中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银行资本指出:在资本主义整个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资本的有机构成等。
是在不断变化的。
“从价值方面来看, 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或者说, 分为生产资料一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是指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经营的各个物质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
我把生产部门中的资本〔’ ] 蒯。
它包括工业资本、农业资本、建由资本技术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的资本价值构筑业资本等。
它的特点是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成, 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 t ’ 1 朋本三种形式, 并在每一个过程中发挥作用, 生产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资料是划时代的主要手段之一, 由于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发生变化, 在总资本中, 不变资本二商业资本商业资本分为两种形式:商业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发生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不会引起本。
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ee W 一心、 , 商品资本的运动他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5] 。
资本有机构成不中并不出现生产过程, 也不生产剩余价值, 但它由于给生产断提高的机理是:资本的生命力取决于利润? 驱动资本资本带来了利润, 所以要加人剩余价值的瓜分。
商业利润到处寻求最佳获利区? 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 以减少从生产中转移过来, 而这种转移是通过商品的买卖中的差单位产出的劳动耗费? 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 机价来兑现。
器设备越完善, 资本的技术构成提高? 总资本相对增加,三生息资本可变资本减少, 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
马克思说:“利息不外是一部分利润的特别名称, 特别C: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在劳动资料上的这部项目;执行职能的资本不能把这部分利润装进自己的腰包,分资本价值, 和其它任何部分一样要进行流通。
一切资本而必须把它付给资本的所有者。
”生息资本在历史上有两都是流动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资本的其它一切物质种形式:高利贷资本和借贷资本。
高利贷资本是以贷放货组成部分称为固定资本, 则与此相反, 形成流动资本。
”马币或实物的方式来赚取高利的资本, 通过这种形式, 它占有克思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定义是根据资本价值的周转全部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是指为了利息而暂时地借贷给性质和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的。
他认为, 投在厂房、机器上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资本的使用权与所有权不属面的资本是固定资本, 投在原料、燃料等劳动对象上的和劳动力上的资本是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主要区于同一个资本家。
借贷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之间的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被广泛使用。
别是根据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转移方式决定的。
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 一次收回, 在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四银行资本银行资本是进行银行业务带来平均利润的资本。
马克里, 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
飞思将银行资本分为现金和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又可分成两二、资本的形式部分, 一部分是商业证券即汇票, 他们是流动的, 按时到期,马克思从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分析资本的形式。
他将它们贴现已经成为银行家的基本业务;另外一部分是公共资本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马克有价证券, 如国库券、国债券等, 总之, 各种有息的而和汇票思说:“资本的循环过程经过三种阶段:第一阶段, 资本家作为买者出现于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他的货币转化为商有本质差别的证券。
银行所能支配的资本包括两部分: 自由资本和借人资本。
品, 或者说, 完成C一w 这个流通过程;第二阶段, 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第三阶段, 资本家作为卖主回到五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且能给持有者带市场, 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 或者说, 完成W 一心这个流通来一定收人的资本。
它在企业生产中不发挥作用, 只是间行为。
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
接地反映实际资本的运动。
它本身不具有价值, 但可以在商品资本的职能是使资本价值再转化为它原来的货币证券交易中进行买卖。
作为证券的持有和可根据票面价值形式,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w’ -- C一W二P二W、在资本主义生产领取股息, 从而占有剩余价值。
方式占统治地位的基础上, 卖者手中的一切商品都必然是四、资本积累一资本的积累形式商品资本。
资本积累的第一个条件, 是资本家能够卖出自己的商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生品, 并能由此得到的绝大部分货币再转化为资本, 这种积累产剩余价值。
生产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P二W’ -- G‘W?P。
这个循环表示生产资本职能更新, 也就表示再生产, 或实际上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或者说是资本主义者说, 表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的再生产过程;它不再生产。
1. 资本积聚下转第68 页仅表示剩余价值的生产, 而且表示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