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属计量学范畴。
是学生学习机械类其它课程的基础课程。
其功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能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会用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为后续的学习、实训与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械类各专业的中技学生。
本课程共计72课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机械类各专业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任务为引领,以“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为课程主线,以各专业方向应共同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实际操作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边学边做中理解标准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操作和测量能力。
注重学生正使用量具能力的训练。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学练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认识。
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清楚关于互换性、公差、精密测量及其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术语及定义;2、了解相关公差标准的内容及特点、标注代号;3、熟悉典型几何量的精密测量方法及量器具使用。
五、课程内容与项目学习目标六、课程考核办法本课程为学期考查课,采用百分制形式计分。
该课程考核内容与所占比重如下表:七、课程建议(1)教学建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突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验、实训教学,创造真实的加工、使用、检测氛围,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
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教具、挂图等工具,并使用动画等手段,将“形位公差的公差带”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立体化;通过学生自行对实验进行分析、设计,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完整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基础授课教案教学计划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结合的公差和检测等。
考虑到学生学过机械制图有一定的基础,况且本课程学时较少,内容较多故主要讲授了前三章内容。
课题:绪论教学时数: 2 学时授课时间: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互换性的概念明确本课程的任务教学重点与难点:强调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内容:绪论一、互换性概述1.互换性的概念互换性——指机械工业中,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互换性的优势:使用和维修方面加工和装配方面设计方面互换性包括:几何参数(如尺寸、形状等)的互换机械性能(如硬度、强度等)的互换2.几何量的误差、公差和测量零件的几何量误差——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机床精度、计量器具精度、操作工人技术水平及生产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加工后得到的几何参数会不可避免地偏离设计时的理想要求,而产生误差。
几何量误差主要包含: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表面微观形状误差——表面粗糙度几何参数的公差——零件几何参数允许的变动量,它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等。
只有将零件的误差控制在相应的公差内,才能保证互换性的实现。
二、本课程的任务了解✓国家标准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形位公差的基本内容✓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及基本的检测方法✓普通螺纹公差的特点熟悉或理解✓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常用计量器具的读数原理✓形位公差代号的含义✓螺纹标记的组成及其含义掌握✓极限与配合方面的基本计算方法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形位公差代号的标注方法✓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作业布置:P1 一教后感:课题: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教学时数: 2 学时授课时间: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孔和轴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有关尺寸概念及其关系理解和掌握尺寸偏差、公差的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关系理解和掌握配合的概念复习内容:互换性的概念新授内容:第一章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1-1 基本术语及其定义一、孔和轴孔——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内表面,包括圆柱形内表面和其它由单一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包容面。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介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的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等领域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性,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机械零件尺寸和质量的控制能力。
1.3 教学内容1.3.1 极限配合的概念1.3.2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1.3.3 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1.3.4 公差带的绘制方法第二章:极限配合计算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的基本计算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尺寸和公差要求,计算出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并确定配合类型。
2.2 教学内容2.2.1 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2.2.2 配合类型的判断方法2.2.3 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的计算方法2.2.4 极限配合计算实例第三章:尺寸公差与形状和位置公差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掌握基本计算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尺寸和形状的控制能力。
3.2 教学内容3.2.1 尺寸公差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3.2.2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3.2.3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计算方法3.2.4 公差带的绘制方法及应用实例第四章:表面粗糙度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掌握基本计算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表面质量的控制能力。
4.2 教学内容4.2.1 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4.2.2 表面粗糙度的计算方法4.2.3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4.2.4 表面粗糙度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测量基础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尺寸和质量的控制能力。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2doc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开课系:机电工程系适用专业及学生层次:适用机电工程系所有专业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或四年学时:60先修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后续课:推荐教材及参考教材:推荐:中职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第三版)。
参考: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乔元信主编编写人:陈萍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一门传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相关理论知识的专业课。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打好基础。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在讲授中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教学。
特别是对有关的术语及定义,要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要充分运用挂图、教具、实物和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的力度。
(4)要布置学生做一定量的习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组织学生对实际工件进行检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绪论教学要求(1)理解互换性的概念以及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几何量误差的概念,了解规定几何量公差和制定公差标准的目的,了解几何量测量的作用。
(3)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学内容(1)互换性概述(2)本课程的任务教学建议:(1)(2)第一章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教学要求(1)、理解孔和轴的概念(2)、理解和掌握有关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的概念及其关系。
(3)、理解和掌握尺寸偏差、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关系。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附电子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联系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类高级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生产实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技术设计和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本课程的要求:(1)了解国标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掌握极限配合方面的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2)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3)掌握形位公差代号的标注方法;(4)了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及基本的检测方法,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5)熟悉螺纹标记的组成及其含义。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读简单图样;(2)本课程概念多,表格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习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不要死记硬背;(3)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好先进行认识性实习,在学习检测知识;(4)充分发挥技能课的优势,利用实习训练中所获得感性知识促进本课程的学习,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课和技能课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三、教学要求、及建议第一章1、教学要求(1)了解国标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熟悉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3)掌握极限配合方面的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2、教学内容(1)基本术语及定义,偏差的计算(2)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3)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3、教学建议本章知识概念多,公式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习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不要死记硬背;第二章1、教学要求(1)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2)熟悉常用计量器具的读数原理;(3)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2、教学内容(1)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2)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和维护3、教学建议计量器具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好先进行认识性实习,通过实物进行学习。
极限配合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内容主要包括:极限与配合知识、常用量具的使用、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公差等。
2.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本课程通过比较全面地叙述机械加工中有关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求、螺纹公差及技术测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专业课学习和生产实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掌握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极限与配合方面的基本计算方法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几何公差代号的标注方法和识读;表面结构代号的标注方法。
从而将本课程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习中去。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机械制图方面的知识及初步的生产实践知识。
在理论知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将本课程的学习与专业工艺课程的学习和生产实习结合起来,利用实习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来促进本课程的学习是很必要的。
通过“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理论研究”的过程让同学们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极限与配合教学要求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弄清尺寸偏差、公差及极限尺寸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
理解公差带的含义,学习标准公差数值和基本偏差的查表方法。
尺寸公差代号的含义。
教学内容§1—1基本术语及定义一、共和轴的含义二、尺寸的术语及定义三、偏差与公差的术语及定义四、配合的术语及定义§1—2 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一、标准公差二、基本偏差三、公差带四、孔、轴极限偏差数值的确定五、配合§1—3 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一、公差等级的选用二、配合的选用第二章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教学要求:理解测量长度尺寸的常用计量器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量块等的测量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了解其他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2—1 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一、计量的单位二、计量器具的分类三、测量方法的分类§2—2 测量长度尺寸的常用量具一、通用量具二、量块三、量具四、量具的维护与保养§2—3 常用机械式量仪一、百分表二、杠杆千分尺§2—4 测量角度的常用计量器具一、万能角度尺§2—5 其他计量器具简介一、直角尺等§2—6 光滑极限量规一、量规的功用及分类第三章几何公差教学要求:理解几何公差有关的各种要素的定义及分类,熟悉几何公差的项目分类、项目名称及对应的符号。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完整版教学课件 整套教程电子讲义(最全最新)
1.1.2 互换性的作用
从设计方面看,采用按互换性原则设计和生产的标准零件和部件,可以减少绘图、计算等设 计工作量,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的可靠性,有利于产品的多样化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从制造方面看,互换性有利于组织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有利于采用先进工艺和高效专用设备, 有利于实现加工和装配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
(2–3) (2–4)
【例2-3】求孔
650.021 0.002
mm的尺寸公差。
【解】 Th ES EI +0.021( 0.002) 0.023 (mm) 或 Th Dmax Dmin 65.021 64.998 0.023 (mm)
注:公差代表尺寸的制造精度要求,用以反映 加工的难易程度。公称尺寸相同的零件,公差 值越大,加工就越容易;反之,公差值越小, 加工就越困难。这一点应与偏差区别开来,因 为偏差仅表示尺寸与公称尺寸的偏离程度,与 加工的难易程度无关。
(1)零线 零线是指在公差带图中,表示公称尺寸的一条直线,以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通常,零线 沿水平方向绘制,正偏差位于其上,负偏差位于其下。
(2)公差带 公差带是指在公差带图中,由代表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或上极限尺寸和下极限尺寸的两条 直线 所限定的一个区域。
(3)基本偏差 基本偏差是指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极限偏差或下极限偏差,一般为靠近零线的 那个 极限偏差。
一般来说,组成现代技术装备和日用机电产品的各种零件(如自行车、 手表、汽车上的零件,规格为M10-7H的螺母等),都遵循互换性原则。
1.1.1 互换性的分类
1.完全互换
完全互换是指在零部件装配或更换时,不需要挑选、调整或修配,就可以达到预定的装配
精度要求。(例如,常见的螺栓、螺母等标准件的互换性就属于完全互换。) 2.不完全互换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蚃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大纲肁(68学时)薈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羅⒈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蒀⒉任务:是使学校获得技术工所必须具备的公差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专业膀工种应用公差标准和掌握检测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羈二、教学目标蚆⒈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标准及应用即能看懂并学会有关公差与配合内容在图纸上的标注薂方法和查阅有关表格。
芈⒉掌握光滑工件尺寸检测原则及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配合要求。
蒇⒊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
理解常用计量器具的读数原理,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
莆三、教学内容和要求薃一、教学内容蚁⒈教师在讲授中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教学。
袆⒉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行为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效膆果。
莀⒊要布置学生做一定量的习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课题,要组织学生对实际工件进蝿行检测,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芆⒋教师要熟悉学生实习产品工艺,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袇二、教学目的和要求蒂本模块作为本课程的开篇,通过对互换性的讲解,引出了全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趣味性引导肁学生积极性,为此提出以下要求:罿⒈了解互换性的含义及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意义。
莃⒉了解几何量误差和公差的概念含义。
薃⒊了解公差标准化和测量的关系。
芀⒋懂得学习《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的重要性。
莈膃基本模块芁第一章光滑圆柱结合的极限与配合莈教学目的和要求袈本模块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看动工程图纸上标注的公差配合要求,学会有关表格的查阅。
为此提出如下要求:袄⒈掌握基本术语和定义,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尺寸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关系,配合的概念及其与极莂限尺寸的关系,配合的概念及配合种类盈隙计算。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教案标题: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限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3. 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技术测量。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器、测量工具(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 教学材料: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相关教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需要进行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极限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在不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 讲解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包括公差的计算和配合的选择原则。
- 介绍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常见的测量工具。
3. 实例演练(20分钟)- 提供几个极限配合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 引导学生讨论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配合的因素,并解释其影响。
4. 小组合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技术测量。
- 要求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比较测量结果,分析可能的误差来源。
5. 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 概括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和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
-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注意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应用,并提出问题和疑惑。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更多实例,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可以提供更复杂的极限配合实例和技术测量项目,挑战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过程,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发现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理解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1.2 极限配合的概念解释极限配合的定义。
介绍极限配合的应用范围。
1.3 技术测量概述介绍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解释技术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章:极限配合的基本原理2.1 极限配合的基本参数介绍极限配合的三个基本参数:基本尺寸、公差和配合。
解释这些参数之间的关系。
2.2 极限配合的分类介绍极限配合的分类: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
解释每种配合的特点和应用。
2.3 极限配合的选用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极限配合。
解释选择极限配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三章:技术测量基础3.1 测量概述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
解释测量的重要性和应用。
3.2 测量工具和仪器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
解释每种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3 测量误差与精度解释测量误差和精度的概念。
介绍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
第四章:尺寸公差与配合设计4.1 尺寸公差的概念解释尺寸公差的概念。
介绍尺寸公差的作用和意义。
4.2 配合设计的原则介绍配合设计的原则。
解释每种原则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4.3 配合设计的实例给出配合设计的实例。
解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配合设计。
第五章:测量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5.1 测量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测量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解释测量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
5.2 测量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测量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解释测量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关键作用。
5.3 测量技术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应用介绍测量技术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应用。
解释测量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极限配合的应用案例分析6.1 案例一:机械零件的配合设计分析一个机械零件的配合设计案例。
解释如何根据零件的功能和制造条件选择合适的极限配合。
6.2 案例二:装配过程中的配合问题解决分析一个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配合问题。
解释如何通过调整配合公差来解决装配问题。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
3. 学会使用量具进行尺寸测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尺寸控制。
二、教学内容1.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1 极限配合的概念1.2 技术测量的重要性2.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2.1 尺寸公差2.2 形状和位置公差2.3 表面粗糙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1.2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和应用2. 教学难点:2.1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计算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实际应用。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量具进行尺寸测量。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案、PPT、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量块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教案内容:第一节: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一、导入讲解极限配合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极限配合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二、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1. 讲解极限配合的定义。
2. 讲解上偏差和下偏差的含义。
三、技术测量的重要性1. 讲解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作用。
2. 强调准确测量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节: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一、尺寸公差1. 讲解尺寸公差的定义。
2. 讲解尺寸公差的表示方法。
二、形状和位置公差1. 讲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定义。
2. 讲解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表示方法。
三、表面粗糙度1. 讲解表面粗糙度的定义。
2. 讲解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尺寸测量一、测量工具的使用1. 讲解卡尺的使用方法。
2. 讲解千分尺的使用方法。
3. 讲解量块的使用方法。
二、尺寸测量实例1. 进行实际尺寸测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3. 让学生熟悉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测量工具。
4. 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极限、公差、配合等。
2. 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标准公差、基本偏差、配合制度等。
3. 极限配合的应用实例:尺寸链、装配精度等。
4. 技术测量基础知识:测量概念、测量工具、测量误差等。
5. 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过程。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相关内容。
2.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等。
3. 实物模型:展示尺寸链、装配精度等实例。
4.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极限、公差、配合等基本概念。
3. 讲解计算方法:讲解标准公差、基本偏差、配合制度的计算方法。
4. 讲解应用实例:讲解尺寸链、装配精度等实例。
5. 演示测量工具使用:演示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6.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7.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极限配合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b. 学生对极限配合计算方法的运用能力。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doc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计划学时:30使用专业:数控加工、模具制造选用教材: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
“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 属计量学范畴。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将公差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釆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互换性角度出发,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2具体目标2.2.1能力目标:1.能掌握有关尺寸公差配合制度、国家标准;2.能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3.能熟练使用游标卡尺、千径外分尺、内径百分表等通用量具测量几何量误差4.能使用光学式坐标测量仪精密测量几何量尺寸误差和形位误差5.能设计简单的光滑极限量规和位置量规2.2.2知识目标:1.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2.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发,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
4.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规定并能正确选用及标注。
5.基本掌握常用件的互换性规定及常用检测方法。
6.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常用度量指标、测量方法并能正确应用2.2.3素质目标: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课程内容与要求:把握基本点,突出重点,紧扣难点。
4.实施建议4.1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理论联系实践,一体化教学4.2教学建议本课程重点内容是: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5P][149KB]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的1、掌握机械零件几何精度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有关术语。
2、掌握有关公差标准的内容、规定及选取。
3、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调整和使用方法。
4、掌握典型零件的公差标准选用原则及公差测定。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够选用常用测量工具仪器测量典型零件的测绘。
2、会选用光滑极限量规和配合量规。
3、能够查表选用合理的极限与配合,并正确标注。
4、使学生具有必备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学以致用,具备本专业学生应有的业务素质。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一〉基础部分第一章:绪论1、了解互换性含义,完全互换性与不完全互换性、互换性生产的技术经济意义。
2、了解机械加工误差存在的客观性,机械加工误差种类,加工误差对零件使用功能和互换性的影响。
3、掌握公差与公差的标准,共查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关系,数字标准化意义与优先数系。
第二章:几何量的加工误差和公差1、了解技术测量的工作内容、技术测量与互换性生产的关系,测量技术的发展概况。
2、掌握极限配合的术语于及其意义,用公式法和公差带图求解孔轴配合的极限尺寸、极限偏差、极限过盈、极限间隙、平均过硬、平均间隙及配合公差间的关系。
3、掌握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基准制(基孔制或基轴制)、基准件、标准公差、基本偏差、公差带、配合、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4、掌握极限配合的选择:基准制的选择、公差等级的选择、配合的选择。
第三章: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1、掌握形位公差与形状公差的定义,2、掌握定位公差与定位误差的基本概念。
3、掌握公差原则:公差项目的选择与公差制的选择、独立原则、包容原则、最大实体原则、形位误差检测原则。
〈二〉测量部分第四章:测量技术基础1、了解测量技术基本知识:长度单位与长度基准、长度量值的传递、量块、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
量具的基本度量指标,长度测量中常用测量器具的测量原理及基本结构。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适用于中职机械类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从互换性的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两个概念研究产品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应用国家标准和检测方法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1)了解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尺寸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应用;(3)掌握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及应用;(4)掌握确定公差的原则和方法;(5)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技术测量仪器使用方法、测量原理;(6)掌握测量误差的概念,能处理测量数据;(7)为正确理解和绘制设计图样及正确表达设计思想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学习方法与要求。
了解互换性的含义、种类、优越性及基本理论;明确互换性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它与设计、制造、维修、管理等方面的关系;了解标准化的含义与基本原理;明确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关系。
第一章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一)教学目的:正确理解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并能熟练的运用公差带图。
掌握极限间隙(过盈)及配合公差的计算及三类配合的区别;(二)教学内容:§1—1 基本术语及其定义§1—2 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1—3 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习题(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公差带图的运用。
2.难点: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原则及方法。
第二章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了解测量技术基本知识:长度单位与长度基准、长度量值的传递、量块、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
量具的基本度量指标,长度测量中常用测量器具的测量原理及基本结构。
(二)教学内容:§2—1 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2—2 测量长度尺寸的常用量具§2—3 常用机械式量仪§2—4 测量角度的常用计量器具§2—5 其他计量器具简介§2—6 光滑极限量规§2—7 计量器具的维护和保养习题(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与长度基准、长度量值的传递、量块、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2.难点:量具的刻线原理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一)教学目的:1、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符号及其意义和特征;2、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3、了解形状公差带的定义;4、了解形状公差的评定方法,掌握直线度、圆度、圆柱度公差带的特点及应用;掌握直线度的评定方法和误差测量、数据处理;5、了解位置公差基准的概念;6、掌握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全跳动公差带的特点及应用;7、掌握同一要素形状、定向、定位、跳动公差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选用;(二)教学内容:§3—1 概述§3—2 形位公差的标注§3—3 形位公差项目的应用和解读§3—4 形位误差的检测习题(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形状和位置公差项目、符号及其意义和特征2.难点:形状和位置公差值的选用原则第四章表面粗糙度(一)教学目的:1.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了解其评定参数;2.掌握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3.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能对测量数据进行正确处理,得出结论。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大纲 工作计划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的1、掌握机械零件几何精度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有关术语。
2、掌握有关公差标准的内容、规定及选取。
3、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调整和使用方法。
4、掌握典型零件的公差标准选用原则及公差测定。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够选用常用测量工具仪器测量典型零件的测绘。
2、会选用光滑极限量规和配合量规。
3、能够查表选用合理的极限与配合,并正确标注。
4、使学生具有必备的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学以致用,具备本专业学生应有的业务素质。
二提高《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措施在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设置中,《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由基础课过渡到专业的重要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无论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还是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无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都会接触到公差配合、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知识。
这就要求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点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注重实际工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据此,笔者将从本课程实践性、工程性强的特点出发,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设想。
1优化课程体系《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主要分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涉及内容主要有极限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齿轮传动的公差及测量、尺寸链等内容,课程讲授内容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有限的30学时内既完成理论教学又完成实验教学,是当前本课程存在的难题。
为解决该难题,根据我校机电专业的特点,对课程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即对经典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形位公差的选择、尺寸链等内容进行精讲,授课时注重理论知识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尤其是教材中与实际生产有关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略讲,例如在机械制图中已讲过形位公差的标注和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标注,对这两部分内容略讲,授课时选择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带有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实际工程图纸进行讲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教学大纲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教学大纲一、课程体系机械类大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3年修订)》中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依据,充分发挥大类专业基础课在支撑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学生构建相关读图与绘图、测量技术、材料应用、制造工艺、机械基础等知识应用体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类专业基础课之间,以及与后续专业课之间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原则。
机械类大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机械类大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二、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性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及螺纹公差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测量方法,为继续学习专业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该课程适于在机床切削加工、焊接加工、机械设备维修、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机械类专业的中、高级等各教学层次开设。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熟悉和遵守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等国家标准,熟悉和理解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求、螺纹公差的基本规定、代号及符号、标记含义,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及极限配合、表面结构、几何公差计算和代号的标注方法,具备一定的识读极限与配合、表面粗糙度、几何公差、螺纹公差代号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测量能力。
(2)养成标准化意识和知识更新的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并能适应技术和标准变化的需要的能力。
(3)通过技术测量的实训与生产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几何公差、表面结构要求、螺纹的公差与检测等,见表2。
表2 教学内容四、教学实施建议1.教学场地与设备(1)理论授课教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劳动技师学院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机械制造专业重点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加实践课程。
本课程包含公差与测量两大方面内容,把计量学和标准化两个领域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密切相关,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精度意识和对机械零件的检测能力,为学生考取技能等级证服务。
本课程是传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相关理论知识与培养技术测量能力的专业课。
主要内容包括: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等。
2.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学好该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机械设备及机电产品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该课程已经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课程。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所以必须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具备规定图样上的多种技术要求和进行常规检测的初步技能。
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对机械类专业学习实践的必要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精度的概念,配合的概念,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工作习惯,形成团体配合的集体意识,可以锻炼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形成的良好载体。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一门重要的机械类专业课,与其他专业课如《机械基础》、《钳工工艺》、《车工工艺》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说是其他专业课的先行课,所以在机械类教学中,必须掌握公差、配合及测量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展开专业课程的学习。
该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的服务是贯穿于整个专业技能学习与应用的始终的,从机械设计,到机械制造,在到机械的装配与使用维护,所以学好该课程是对其他专业课学习的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该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实践的过程,能加深对该课程的应用与理解,而该课程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各专业课程中提炼出来的经典题例。
4.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公差与测量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最新的国家标准,能够熟练选择和使用测量器具,具有对典型零件实施检测的能力,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的知识和技能,直接为学生胜任该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服务。
将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主要学习任务:1)机械零件检测的基础知识;互换性的广泛使用;2)掌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术语、定义,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的查表及相关计算;3)尺寸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和选择方法,在零件上的标注和检测方法;4)了解长度和角度的常用测量器具的测量原理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和范围;5)掌握常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项目、应用场合并熟悉其公差带的特征;6)了解与公差原则有关的术语,能根据图样上所标注的符号确定所采用的公差原则,并能根据标注公差值确定被测要素的理想边界尺寸;7)了解表面粗糙度概念以及与其有关的术语、概念、符号及代号的意义,掌握表面表面粗糙度符号和代号的标注方法及选用原则。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达到以下要求:1) 熟练掌握机械零件图纸的识图、分析和加工信息提取;2) 熟悉机械零件加工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分析;3)根据零件图纸要求,使用一般仪器对零件进行检测;4)熟练尺寸误差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检测仪器的选择;5)熟悉形位误差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检测仪器的选择;6)熟练表面粗糙度误差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检测仪器的选择;7)熟练量规的设计方法和原理;8)掌握各类零件的检验,能对误差进行分析、优化、评价和总结。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尺寸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掌握形位公差基本理论形位误差测量原理与方法;3)掌握表面粗糙度基本理论表面粗糙度测量原理与方法;5)掌握螺纹公差的基本理论螺纹测量原理与方法;6)掌握公差配合理论及典型零件公差知识。
2.能力目标1)学会尺寸及尺寸偏差的测量与计算;2)学会内径测量外经测量;3)学会形状误差测量位置误差测量;4)学会测量表面粗糙度。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2)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自我提升、开拓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备注几点说明:1、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方法,将几种教学方法穿插进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要求。
2、作业:多采用笔头作业、适当采用习题课集体批。
3、实验环境:利用技术测量实验室的各种量具、量仪,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
4、能力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选用公差数值、查阅公差配合表、标注公差数值和使用一般量具的能力。
5、先修和并行课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课计划课时:2(理论教学)教学要求:1、理解互换性的概念以及互换性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几何量误差的概念,了解规定几何量公差和制定公差标准的目的,了解几何量测量的作用。
3、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学内容:(一)互换性概述(二)本课程的任务一:孔、轴尺寸的极限与配合计划课时:14(理论教学)教学目标通过讲解介绍,能让学生在主观上对机械工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孔、轴在加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测量要求和基本术语以及国家标准的规定;同时通过查表还能正确选用公差带和孔与轴的正确配合。
教学内容1、基本术语及其定义;2、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3、极限与配合的选用教学建议: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媒体的使用,将理论化的东西让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知。
二: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量具计划课时:8(理论教学:6 实训教学:2)教学目标本节内容涉及到实际测量的一些基本知识,所以通过本节的教学与实践,让同学们能对简单的量具对工件进行测量,包括长度、角度等操作,最后通过对量具器具的保养的讲解能让学生意识到加工精度的重要性和操作的安全重要性。
教学内容1、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2、测量长度尺寸的常用量具;3、测量角度的器具;4、量具及量仪的选择。
教学建议通过实物教学,让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每一个动作的操作要领和方法。
在认识量具方面要让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工件加工上要让学生意识到加工精度的重要性,培养严谨、勤奋的作风。
可以到实训工厂,让学生体验零件检测的整体流程,认识量具的重要,有精度意识,学会量具的使用,知道量具的使用范围,更好的掌握量具的相关知识。
三:形状和位置公差计划课时:14(理论教学:11 实训教学:3)教学目标1、掌握形位公差的项目;2、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形位公差的选择;3、掌握形位误差的测量方法,能正确使用指示表、平板、角尺、V型铁、半径规等量具和量仪。
教学内容1、形状和位置公差概述;2、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3、形位公差项目的应用和解读;4、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教学建议本节内容是很抽象的一节,虽然我校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但是教师在上课时尽量能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实验的影像,并加以讲解,让学生对形状和位置公差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到实习场选择零件中的典型件,对其行为误差进行测量联系,通过实训联系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吸收与直观学习,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表面粗糙度及检测计划课时:5(理论教学:4 实训教学:1)教学目标:1、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和主要术语;2、掌握表面粗糙度的主要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及选择;3、掌握(利用粗糙度标准样板)目测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技能。
教学内容:1、表面粗糙度相关知识;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3、表面粗糙度的选用;4、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是很抽象的一节,虽然我校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但是教师在上课时尽量能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实验的影像,并加以讲解,让学生对形状和位置公差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可以到实习场看不同加工方式得到的零件表面的质量要求,通过实际的零件表面质量来认识表面粗糙度。
五:螺纹的公差与检测计划课时:5(理论教学:4 实训教学:1)教学目标:1、掌握螺纹的基本知识和几何参数;2、掌握普通螺纹的基本几何参数及其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1、螺纹概述;2、普通螺纹配合的公差与测量;3、螺纹公差的测量。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一节,故在上课时应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
可以在实习场通过对螺纹公差的测量实习来完成螺纹公差的掌握学习。
五、教学基本条件1.师资要求本课程需要熟悉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领域的双师型教师。
2.仪器设备要求本课程需要设备主要有长度测量仪器、形位测量仪器、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器、螺纹测量仪器、角度测量仪器、综合测量设备等,要求小型仪器每种3~5台。
3.实验实训场所要求本课程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常规教学过程均在教室和钳工实训室完成。
六、课程实施建议与教学方法1.课程模式建议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完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2.教学建议本课程重点讲解尺寸、形位、表面粗糙度及典型零件的测量;在讲解尺寸、形位、表面粗糙度等测量内容时,重点介绍基本测量方法与操作技能;在进行典型零件的测量学习时,重在培养学生依据基本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能力。
校内实训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重点;校外实习应以综合测量为重点。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示范教学、分组讨论、引导文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课程网站、建立教学资源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4.其他根据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在平时授课中介绍测量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
七、考核与评价基于本课程根据工学结合,理论教学服务实习教学的教学特点,建立职业化的综合考评体系,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1、考核方法建立了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操作、制作作品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部分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课堂提问、课外作业、期中测验、课外辅导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考核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实训考核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