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拖延
拖延症研究报告
拖延症研究报告
【拖延症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拖延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现象,指的是个体对于完成任务或者决定去做某些事情有意识的推迟行动的行为。
拖延症对个体的学业、职业、个人生活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拖延症的特征、原因以及对个体的影响,为进一步解决拖延症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
1.参与者选择: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一定数量的年轻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2.问卷设计:研究问卷包含了个体的拖延症程度、个体认为的拖延原因、影响拖延症行为的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3.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果:
1.拖延症的特征:研究发现,拖延症表现为个体对任务完成的延迟、困难决策以及对自我控制的挑战。
2.拖延症的原因:研究显示,个体对任务的压力感、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个体的时间管理能力都会对拖延症产生影响。
3.拖延症的影响:研究发现,拖延症会对个体的学业成绩、职
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拖延症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对个体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加强对拖延症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个体克服拖延症,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六、研究建议:
1.教育和培养个体时间管理的能力,提高个体对任务的自我约束能力。
2.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个体处理任务压力和焦虑情绪。
3.加强社会心理健康宣传,提高个体对拖延症的认识和重视。
以上是关于拖延症研究的报告,希望对理解和解决拖延症问题有所帮助。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拖延症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拖延症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拖延症,是指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任务、职责或目标时,倾向于推迟或延迟去做,陷入懒散、拖沓的状态。
这种行为常常导致时间管理、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扰和混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拖延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从个体心理、行为习惯、情绪压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拖延症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帮助人们克服这一不良习惯。
一、原因解读1.个体心理因素拖延症的根源之一来自个人内心的心理因素。
人们通常会因为对任务的恐惧或压力感而产生焦虑与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阻碍他们主动迈出第一步。
研究表明,拖延症患者往往担心自己无法做到完美,害怕面对失败和批评,因此选择推迟去面对任务。
实际上,这种心理因素对于拖延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行为习惯因素人们的行为习惯也是造成拖延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习惯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形成了一系列习惯,这些习惯以潜意识的形式指导我们的行为。
如果个体长期形成了拖延的习惯,那么他们在面对任务时就会无法及时开展行动,而是无意识地选择推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拖延行为会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严重干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情绪压力因素情绪压力是导致人们拖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面临琐碎的、乏味的或复杂的任务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无力感、士气低落等负面情绪,这使得人们产生拖延的欲望。
在心理学中,情绪压力与高效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情绪压力不断积累时,拖延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二、应对方法1.设置目标与规划面对拖延症的困扰,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规划。
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抓住任务的关键,不容易产生迷茫和拖延的情绪。
同时,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小步骤,并根据时间表逐一完成,有助于减少拖延的现象。
2.养成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克服拖延症至关重要。
要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时刻。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治疗方法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治疗方法拖延症在现代社会中越发普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然而,我们往往对拖延症的原理和治疗方法缺乏了解。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拖延症的原理,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拖延症是一种心理行为习惯,可以被分析为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1.情绪调节问题:拖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调节个体的情绪,比如对压力的逃避。
当面对一项任务或项目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压力和不安,因此选择去做一些简单愉快的事情来缓解这种情绪,而拖延就成了最常见的选择之一。
2.决策困难:部分拖延者常常在做决定时陷入困境,对各种可能性无法做出有效的选择。
这种决策困难导致他们无法开始行动。
3.思维方式:某些人天性喜欢以过去的行为习惯来决定当前或未来的行为,而不是立即采取行动。
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容易陷入惯性和拖延。
4.困扰性想法:有时,人们会想到一些对完成任务或项目产生妨碍的困扰性想法,如担忧失败、担心他人评价等。
这些困扰性想法进一步培养了拖延的行为。
二、拖延症的治疗方法拖延症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和心理技巧来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识别拖延行为:第一步是认识自己的拖延行为,每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拖延时,要及时停下来思考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意识到自己正在拖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设定明确的目标:建立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和规划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将大任务分解为小目标,并为每个小目标设定具体的截止日期。
3.制定详细的计划:为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列出需要完成的每个步骤,将大任务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的任务。
这将减少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你更容易开始和坚持。
4.设定奖励机制:为完成任务设定奖励机制可以提供积极的激励,以增强你的动力和抵抗拖延。
自我奖励可以是小的、实时的奖励,如休息时间、娱乐活动等。
5.找到合适的环境:改善工作环境也可以帮助你克服拖延。
找一个安静、整洁的工作空间,减少干扰,提高工作效率。
拖延心理学 (3)
拖延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拖延任务或行为的心理学领域。
拖延是指人们在面临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行为时,延迟或推迟去完成或进行。
拖延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机因素:拖延的原因可以包括缺乏兴趣、低自我效能感、任务没有明确的奖励、焦虑等。
人们往往会选择更容易获得满足感的活动,而将困难的任务拖延。
2. 心理防御机制:有时候人们会通过拖延来逃避情绪上的不适或压力。
拖延可以成为一种对抗焦虑或压力的逃避手段。
3. 自我调节能力:拖延与个体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能够自我激励、计划安排和执行任务的人往往可以更好地避免拖延。
4. 习惯和行为模式:拖延也可能是一种习惯或行为模式。
长期拖延会形成采取刺激控制策略的行为习惯,使人们更
容易陷入拖延循环。
拖延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拖延行为的原
因和机制,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或管理策略。
一些常见的应
对拖延的方法包括设置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日期、分解任务、建立正向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等。
拖延症拖延心理学
拖延症拖延心理学拖延症:探索心理学的深度解读与应对策略拖延症,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在学业、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拖延症的心理学,试图理解这一现象并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个体在面临一项任务时,无法克制自己推迟行动的冲动,常常导致任务无法按时完成,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从心理学角度看,拖延症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首先,社交压力可能是导致拖延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看到他人迟迟未完成某项重要任务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心理安慰,即认为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然而这种心态往往导致我们在最后时刻仓促完成任务,降低工作质量。
此外,自我否定也是拖延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当面对一项任务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担心无法做得足够好而产生自我否定感,从而选择逃避,久而久之,这种消极心态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拖延症。
然而,拖延症并非不可克服。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1、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明确时间的价值,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通过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和日程安排,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2、制定合理的目标:设定可实现、具体和具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控任务,降低拖延的可能性。
3、养成有效的行动计划:为每个任务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包括具体的步骤和时间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跟踪和规划任务的完成进度。
4、寻求支持和帮助: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这有助于我们在面临困难时保持坚持和动力。
5、克服自我否定心理:努力改变消极的自我对话,转而采用积极的自我鼓励和肯定,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
拖延症可能是一种看似无害但实际影响深远的行为习惯。
然而,只要我们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心理学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有可能克服这一难题,提高生活和学习效率,过上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
在面临任务时,让我们积极地采取行动,以克服拖延症,实现自己的目标。
拖延症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拖延症的社会心理学解读拖延症是指人们在执行任务时出现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推迟、拖延行为的心理现象。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时间管理困难以及心理压力增加。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拖延症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一、拖延症的成因1. 完美主义倾向拖延症与完美主义倾向有一定关联。
完美主义者常常过于注重细节和结果,害怕自己的表现不完美而拖延行动。
他们常常陷入“宁可不做,也不做不完美”的思维模式,最终导致任务延迟。
2. 自我效能感不足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内获得成功的信心。
拖延者通常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任务,因此选择将任务推迟。
这种自我怀疑的心理状态会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3. 任务价值感缺失任务价值感是个体对任务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
当个体无法意识到任务对自身和他人的价值时,往往会出现拖延行为。
在没有明显外部约束的情况下,缺乏任务价值感会让人更容易倾向于拖延。
二、拖延症带来的影响1. 工作效率下降拖延症会使人无法及时完成任务,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长期拖延会带来返工、临时抱佛脚等问题,增加工作量,降低工作质量。
2. 时间管理困难拖延者常常无法合理安排时间,导致任务积压,最终面临时间紧迫的压力。
时间管理困难会使人处于被动状态,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3. 心理压力增加拖延症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
任务的积压、时间的逼迫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怀疑都会导致焦虑、内疚等情绪的加重,从而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拖延症的方法1. 目标设定与任务分解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将任务分解为可行的小步骤,有助于提高实现目标的动力。
小步骤的完成会带来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持续行动的动力。
2. 设立奖励机制给自己设立奖励机制,当完成一项任务时,给予自己一些小奖励,形成积极的反馈循环。
这种积极的反馈可以帮助拖延者培养自我效能感和增强任务价值感。
3. 解决完美主义倾向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并理解完美没有存在的绝对,接受事情可以有不完美的一面,这有助于减少完美主义对拖延的影响。
拖延心理学—简·博克_莱诺拉·袁
拖延心理学—简·博克_莱诺拉·袁引言拖延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面临拖延的困扰。
然而,有些人却似乎更容易陷入拖延的陷阱,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这就引发了人们对拖延心理学的探索和研究。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是两位心理学家,他们对拖延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共同出版了一本名为《拖延心理学》的书籍。
本文将介绍他们的观点和理论,并探讨拖延心理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拖延的定义在深入了解拖延心理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拖延。
简而言之,拖延是指人们意识到自己需要完成某项任务,但却无法立即着手进行或延迟任务的完成。
拖延行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增加焦虑、降低自尊心、减少工作效率等。
拖延的原因博克和袁在他们的书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拖延原因,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陷入拖延的陷阱。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拖延原因:1.恐惧失败:有些人害怕失败和批评,他们宁愿拖延任务,也不愿面对潜在的风险。
2.完美主义:一些人追求完美,他们害怕任务无法完美完成,因此选择不去做。
3.没有清晰的目标: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可能导致人们迷失在无尽的任务中,从而选择拖延。
4.欠缺自律:缺乏自律意味着无法有效地管理时间和任务,容易陷入拖延的泥淖。
5.缺乏动力:对任务的兴趣不高或没有明确的奖励机制可能导致人们缺乏动力去完成任务,从而选择拖延。
拖延心理学的应对策略博克和袁在他们的书中提供了一些应对拖延的策略,帮助人们克服拖延的困扰。
以下是其中几个有效的应对策略:1.制定详细的计划:制定详细的计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将任务分解成小块,并设置明确的截止日期,有助于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
2.奖励自己:设定奖励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增加动力去完成任务。
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些小的奖励,比如看一集电视剧或吃一块巧克力,以激励自己按时完成任务。
3.找到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了解自己的时间管理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揭秘背后的心理机制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揭秘背后的心理机制近年来,拖延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拖延症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和压力。
那么,拖延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拖延症的定义和特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拖延症的定义和特征。
拖延症是指个体无故延迟开始或完成任务的倾向。
拖延症的特征包括明确的任务,重要但是无法享受的行为,和拖延者内心的矛盾感。
拖延行为可能表现为逃避、分心、找借口等。
二、心理学原理之动机与情绪拖延症的心理机制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首先是动机与情绪的角度。
拖延行为往往与个体的内在动机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动机是指个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驱动力。
当个体对任务缺乏兴趣或目标模糊时,动机将受到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容易陷入拖延的状态。
此外,情绪也在拖延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焦虑、恐惧和压力等负向情绪会引发拖延的倾向。
个体可能会因为对任务结果的不确定性或任务难度过高而感到焦虑和压力,从而不愿意着手开始。
三、心理学原理之自我调节与冲动控制除了动机与情绪,拖延症的心理机制还与个体的自我调节和冲动控制能力有关。
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利情境时,能够自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
而冲动控制则是指个体在面对诱惑和冲动时能够克制自己的行为。
拖延症者往往在自我调节和冲动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他们常常倾向于寻求即时的满足,难以抵制外在的诱惑。
这导致他们往往将重要的任务放在一边,去完成那些对他们来说更加有趣、容易的事情。
同时,拖延症者也容易分心,难以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四、心理学原理之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种任务的信念和自信。
拖延症者常常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们对任务完成的结果持有悲观的态度。
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不足能够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拖延症者可能会陷入“好想法做不好”的困境,他们对自己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标准感到怀疑。
拖延症心理学解释
拖延症心理学解释拖延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许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它指的是在面对重要任务或工作时,由于一系列心理原因而持续推迟或延迟去完成它们。
拖延症可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理解其心理学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拖延症与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有关。
人们常常倾向于延迟或推迟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因为他们感到不安、压力重,或对任务的要求感到不满意。
这些情绪和焦虑感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无法应对,因此他们选择逃避或推迟工作。
另一个与拖延症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任务的启动焦虑。
当人们面对一项新的或复杂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担忧或恐惧感。
这种焦虑往往会引发对任务的回避或延迟。
心理学家还指出,拖延症可能与个体的冲动控制有关。
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缺乏对任务的集中注意力和长期目标的持续性关注。
这种冲动行为可能导致任务的拖延。
此外,社会支持和情感因素也可以影响一个人是否会拖延任务。
缺乏支持和鼓励可能会使人们感到失去动力,难以专注于任务。
而高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和对他人的期望也可能造成拖延行为,因为担心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而选择推迟任务。
了解拖延症的心理学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现象,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克服它。
例如,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培养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都是有效的应对策略。
此外,寻求社会支持和专业帮助也可能对克服拖延症有所帮助。
总结起来,拖延症是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与自我调节能力、情绪管理、任务焦虑和冲动控制有关。
理解其心理学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应对策略,以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如果你是一个常常拖延任务的人,不要担心,采取一些行动,你将能够逐步克服拖延症,提高自己的生产力。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与应对技巧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与应对技巧拖延症,指的是一种倾向性的行为,表现为无法有效地开始或完成任务,总是将任务拖延到最后时刻。
这种习惯性的拖延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症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应对拖延症的技巧。
一、拖延症的成因分析1.1 任务焦虑拖延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任务焦虑。
面对重要任务或者紧迫的截止日期,人们容易感到焦虑和压力,因此选择逃避,将任务拖延到最后。
这种逃避行为可以暂时缓解焦虑,但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1.2 即时满足和长期利益的冲突拖延症与即时满足和长期利益的冲突密切相关。
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享受眼前的快乐,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相较于其他诱惑而言,显得无关紧要,从而导致任务的拖延。
1.3 自我效能感和动机问题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信心,而动机则是人们开始和完成任务的驱动力。
拖延症患者往往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无法胜任任务,缺乏完成任务所需的信心和动力,进而将任务拖延。
二、应对拖延症的技巧2.1 制定明确的目标目标的明确性对于克服拖延症至关重要。
通过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任务,并提高自身的动力和执行力。
例如,设定简明扼要、可量化的任务和截止时间,将大任务分解为小目标。
2.2 管理时间合理的时间管理是克服拖延症的关键。
使用时间表、提醒器或者任务列表来规划和安排任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拖延倾向。
此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都能有效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2.3 控制任务焦虑任务焦虑是导致拖延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正向自我暗示等,可以减轻焦虑情绪。
此外,采用分解任务、制定详细计划和合理分配时间的方法,可以减少任务压力,增强自信心和执行力。
2.4 建立积极习惯积极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克服拖延症。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个体故意推迟或延后任务完成的行为习惯,导致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或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在当代社会,拖延症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拖延症。
一、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下的拖延症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会判断出现矛盾的情境,而广义拖延者则是将自己置于这种矛盾情境中并无法解决。
拖延症的产生往往源于决策的不确定性、心态的不稳定、任务价值与难度的矛盾等因素。
1. 决策不确定性拖延症的患者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存在困惑和焦虑。
他们可能对任务的结果产生担忧,担心自己完成任务后评价不佳,或者任务的结果不能满足期望。
这种不确定性促使他们选择拖延,以便推迟面对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
2. 心态不稳定广义拖延者往往具有情绪化和情绪调节困难等特点。
他们可能遇到一些情绪困扰,如内疚、焦虑、情绪低落等,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动力和积极性,使他们远离任务,并以此来逃避情绪困扰。
3. 任务价值与难度矛盾拖延症患者往往对任务的价值产生质疑,怀疑完成任务能否带来真正的效益。
当任务难度较大或者其认为任务无趣时,他们可能会逃避任务。
这种价值与难度之间的矛盾使他们更易选择推迟。
二、自我效能与拖延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价程度。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拖延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1. 低自我效能感导致拖延拖延症患者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并倾向于将任务的困难归结为自己的无能。
这种低自我效能感的存在,使他们感到任务难以完成,进而选择拖延。
2. 拖延增加自我效能感的损害拖延行为往往会带来任务未完成或质量下降等负面后果,进而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这种循环作用下,拖延者的自我效能感愈发减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拖延症与情绪调节的关联情绪调节是拖延行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
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任务或决策时,故意延迟或推迟行动的现象。
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工作压力增加、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下降等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拖延症的本质。
一、进一步了解拖延行为拖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存在。
许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有任务需要完成,但总是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开始着手。
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包括心理动机、情绪调节和认知机制等方面的因素。
二、心理动机解析拖延行为1. 成就动机有些人会拖延任务,可能是因为他们追求完美主义或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过于苛刻。
他们倾向于将任务看作是一种“考验”,希望取得最好的结果。
然而,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他们担心失败,进而导致拖延行为的发生。
2. 异质性动机另一种可能的心理动机是异质性动机,这种动机是指个体对推迟行为产生某种程度的喜悦。
通过拖延,他们可以获得更长的休息时间、追求更加有趣的活动或探索其他令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这种心理动机可能会导致拖延行为的形成。
3. 自我调节动机拖延行为也可能与自我调节动机有关。
个体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无意识地寻求压力,以迫使自己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这种行为可能源于个体的自我激励机制,将拖延视为一种激励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应对拖延行为的策略1. 清晰明确目标制定明确的目标是克服拖延行为的关键。
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步骤,并设定明确的截止日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的时间管理对于减少拖延行为至关重要。
个体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设置提醒和优先级,以及克制对社交媒体和其他诱惑的依赖,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3. 进行情绪调节和自我激励情绪调节和自我激励在应对拖延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寻求社交支持以及运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增强内在动力,提高自信心,更好地克服拖延症。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精选5篇)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精选5篇)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第1篇【关键词】学习拖延;高校生;拖延成因一、引言拖延是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将近每个人在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过拖延行为。
在越来越强调效率的今日拖延行为受到了人们的贬低和责备。
因此,有必需对拖延进行研究。
据已有资料表明,学习拖延在高校生中普遍存在,有近70%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拖延行为。
它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各种影响[1]。
二、定义与分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学习拖延下定义。
大部分研究者对学习拖延采取了一种间接定义的方式,即学习拖延是学习活动中的拖延行为。
也有少数研究者借鉴拖延的定义,将学习拖延直接定义为:学习者有心而无必需的推迟启动或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1]。
学习拖延的类型划分也基本上参照拖延的划分方式。
第一种划分方式是依照拖延发生在行为上还是意识上分为行为性拖延和决策性拖延;第二种划分方式是依照学习拖延的常常性水平可分为长期拖延与短期拖延,其中长期拖延又分为躲避型拖延和唤起型拖延。
躲避型拖延是指学习者在能够放映出个人本领水平的任务上的拖延;唤起型拖延是指人们在冲刺完成任务时,通过短时间性的拖延,自身的各方面状态都实现最佳或最高[2]。
对学习拖延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认清学习拖延的心理机制及其成因,能更好的进行学习拖延的理论研究和矫治工作。
三、研究近况上个世纪七十时代之前,关于学习拖延的研究多半只停留在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或者哲学解释层面,而没有上升到科学研究的高度。
直到20世纪七十时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心理学家才开始对学习拖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国外对学习拖延的研究以对高校生的学习拖延的研究为主,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研究者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者,以高校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具有选取被试方便、易于察看、测量、跟踪、掌控等优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校生的学习拖延是最严重、最突出的。
我国是近来几年才开始对学习拖延进行系统研究的,还处于起步阶段。
心理学探秘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拖延
心理学探秘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拖延拖延是指在面对任务、决策或者责任时,倾向于推迟、延迟或者回避行动的行为。
许多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个问题。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拖延呢?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秘拖延的原因。
一、拖延的心理原因之一是任务焦虑。
当面临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某些人可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害怕自己无法完成任务或者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
于是,他们就选择了拖延来避免面对这种压力和不确定性。
他们反复考量任务的重要性和难度,产生了犹豫和疑虑,从而产生了拖延的倾向。
二、另一个拖延的心理原因是自我调节困难。
这些拖延者常常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此外,他们对自我目标的制定和规划能力也相对较弱,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导致拖延成为了一种习惯。
三、拖延还与情绪调节有关。
有些人更喜欢在紧迫感和压力下工作,因为这能给他们带来一种紧迫感带来的兴奋和挑战感。
他们享受最后时刻的紧迫感,并相信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作品往往更加出色。
然而,这种持续的压力也会导致身心疲惫,且不一定能够保证良好的表现。
四、拖延的另一个心理原因是对成功与失败的恐惧。
有些人担心失败和批评,他们害怕自己无法达到高标准,害怕做出错误的决策。
于是,他们选择拖延来逃避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避免面对失败和不成功。
这种恐惧心理不仅会影响拖延者的行动,也会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负面的影响。
五、环境因素也会对拖延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个体处于缺乏动力和目标指引的环境中时,更容易被拖延诱惑所困扰。
例如,在缺乏监督和约束的工作环境中,员工更容易拖延工作;在没有明确截止日期的学习任务中,学生更容易将学习推迟到最后时刻。
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动力和提供明确目标的环境对于减少拖延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心理学揭示了拖延背后的一些心理原因。
拖延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涉及到任务焦虑、自我调节困难、情绪调节、对成功与失败的恐惧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
克服拖延症的行为心理学方法
克服拖延症的行为心理学方法拖延症是许多人都面临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我们错过重要的机会。
然而,拖延症并非无法克服,通过行为心理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效的策略来处理拖延症。
一、认识自己的拖延原因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拖延原因。
拖延往往是出于对任务的恐惧或压力感,也可能是因为任务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了解自己拖延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拖延症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当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时,很容易陷入无法集中注意力和行动的状态。
因此,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制定详细的计划非常重要。
三、分解任务拖延症常常发生在面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时。
这时,将任务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处理。
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我们都能获得成就感和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拖延。
四、建立时间管理技巧时间管理是克服拖延症的关键。
我们可以使用各种时间管理技巧,例如番茄工作法、四象限法等,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通过合理规划时间,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拖延倾向。
五、设定奖励机制奖励机制是一种激励自己克服拖延的方法。
当我们完成一个任务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可以增强我们的积极性和动力。
这个奖励可以是一段休息时间、一杯咖啡或者其他自己喜欢的事物。
六、寻求他人支持有时候,我们自己很难克服拖延症。
这时,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告诉身边的人我们的目标和计划,让他们监督我们的进度,并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七、改变思维方式拖延症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
我们可能会陷入“完美主义”思维,认为任务必须完美无缺才能开始。
然而,这种思维往往会导致我们无法迈出第一步。
改变思维方式,接受不完美的结果,重视行动而非完美,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症。
八、培养自律能力自律是克服拖延症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律的习惯来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例如,每天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并坚持执行,逐渐增加自己的自律能力。
心理学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论文关键词:拖延人格动机自尊论文摘要: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
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
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
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
Ferrari等指出,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报告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上的损失。
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
拖延的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2]。
为了弄清拖延的实质,帮助人们摆脱拖延带来的困扰,西方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介绍,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参考,并希望借此带动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拖延的概念与类型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 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
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
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行动是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
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
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decision avoidance)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3]。
拖延症的心理学解读及治疗方法
拖延症的心理学解读及治疗方法拖延症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心理障碍,许多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种困扰。
拖延症不仅仅影响个人的效率和工作表现,还可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拖延症进行解读,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拖延症的定义。
拖延症指的是在面临任务或责任时,无法按时完成,并且经常将任务推迟或彻底忽视的倾向。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心理学因素是主要的一个。
拖延症往往与个体的情绪调节问题、自我效能感以及对任务的认知评估有关。
例如,一个拥有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可能会害怕失败,从而选择拖延来逃避任务;而一个思维模糊的人可能会因为无法准确评估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选择拖延。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些常见的拖延症治疗方法。
首先,自我观察和认知重构是一个重要的治疗路径。
个体首先需要清楚地认知到自己存在拖延症的问题,并且观察自己在面对任务时产生的情绪和想法。
然后,通过认知重构的方式,改变对任务的负面观念和不合理的期望,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和任务评估的准确性。
第二个方法是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拖延症患者常常因为任务过于模糊或因决策困难而选择拖延。
因此,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个体可以将任务分解成小块,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设置明确的截止日期,以便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个方法是奖励自己和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
通过建立奖励机制,个体可以激励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
例如,可以在完成一个小任务后给予自己一个小奖励,以增强积极行为的意愿。
此外,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也非常重要。
通过反馈,个体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加强自我调节能力。
最后,寻求专业帮助也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途径。
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学家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访谈和技术介入帮助个体从心理上战胜拖延症。
他们可以提供个体所需的支持和指导,并共同探索导致拖延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拖延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但它并非无药可救。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应对策略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应对策略拖延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任务或目标时倾向于推迟或延迟处理,直到无法再延迟为止。
这种习惯性的拖延行为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一、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1. 任务焦虑理论任务焦虑理论认为,人们拖延处理任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对任务的完成感到焦虑。
他们可能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务,或者担心任务完成后得到的结果不如期望。
这种焦虑会使得他们避免面对任务,从而选择拖延。
2. 即时满足理论即时满足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感。
拖延行为可以提供短暂的快乐,例如放松、娱乐或追求其他愉悦的活动。
这种即时满足感会掩盖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拖延。
3. 缺乏自律与自我调节能力拖延症与个体的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有关。
那些缺乏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人更容易陷入拖延的习惯。
他们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优先选择舒适和愉悦的活动,而将任务的完成放在次要的位置。
二、应对策略1.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助于减少拖延的可能性。
确立明确的目标可以提供任务的方向性和意义,而制定详细的计划可以为任务的执行提供指导。
将任务细化为具体的步骤,并确定截止日期,有助于减少拖延的倾向。
2. 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工作法、时间表和提醒应用程序等,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这些工具提供了提醒和监督的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控制拖延的倾向。
3. 克服任务焦虑克服任务焦虑是应对拖延的关键之一。
个体可以通过增加对任务的了解和准备,提高自信心和能力来克服任务焦虑。
同时,他们可以使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和正向的心理暗示来改变对任务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从而减少焦虑。
4. 建立自我奖励机制建立自我奖励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自律和自我激励能力。
在任务完成后,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例如休息一段时间、享受一杯咖啡或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
心理学对拖延症的治疗方法研究
心理学对拖延症的治疗方法研究拖延症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心理问题,它给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许多人都有拖延的倾向,但对于某些人来说,拖延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行为模式,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管理时间和任务。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帮助这些患者克服拖延症。
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这种方法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拖延行为是如何与其负面的情绪和思维模式相关联的,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CBT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意识到拖延的负面影响:患者首先需要意识到拖延行为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压力和自我怀疑,同时也会错过重要的截止日期或错失机会。
通过认识到这些负面影响,患者会更有动力改变他们的行为。
2. 识别拖延的原因:患者需要深入了解导致他们拖延的原因。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任务的恐惧、缺乏自律、对即时满足感的追求,或者是对成功的恐惧等。
通过识别这些原因,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制定可行的目标和计划:患者需要与治疗师一起制定可行的目标和计划,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任务。
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的,并且可以分解为更小的步骤。
通过制定明确的计划,患者可以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时间,从而减少拖延的可能性。
4. 培养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激励:CBT还会帮助患者培养自我控制力和自我激励。
这包括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以及如何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和奖励系统。
通过这些技巧,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拖延的冲动,并激励自己去完成任务。
除了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其他一些治疗方法。
例如,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时间管理和任务规划的能力。
这些方法通常包括教授患者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优先级设置和任务分配等。
通过这些训练,患者可以学会更好地组织和规划自己的时间,从而减少拖延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拖延现象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研究计划一、绪论1、研究背景拖延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7O年代末,由Ellis和Knaus等人提出。
拖延在学术领域十分普遍,Ellis 和Knaus(1977)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美国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而Solomon 和Rothblum的研究则表明,有50%的学生报告他们长期有拖延行为,38%的学生报告偶尔拖延。
甘良梅等的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报告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达到中等程度的拖延。
有学者已经关注到拖延原因的研究,有学者提出拖延与自尊有关,有学者认为与可能自我效能有关。
拖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在大学生群体中显现的也十分明显。
国内外对拖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
2、概念拖延的英文“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它原本的含义是:在明天之前把事情做好。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就拖延的定义达成一致。
通过阅读与理解,我所认同的拖延的概念是“尽管可能会带来更糟的结果,但仍自愿延迟预定计划的行为“。
有学者将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情境拖延。
前者主要集中在与拖延行为相关的个体差异 ,这种拖延行为是一种习惯性行为; 后者是指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会拖延,强调情境对人的影响。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
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3、研究目的拖延行为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的也尤为明显,本研究旨在研究探索拖延现象与大学生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从而发现拖延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寻求帮助大学生战胜拖延的有效方法,帮助大学生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收获更多知识。
二、文献综述1、拖延的分类根据不同研究者对拖延定义的不同概括,拖延现象也会被不同分类。
根据不同情境、对象,笔者列举出下列分类。
(1)从拖延对象上分,可分为:学业拖延、生活次序拖延、强迫性拖延、迅速决策拖延。
(2)从影响范围上分:社会拖延和个人拖延,二者都涉及到情境特征和持续性。
(3)从性质上分: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
2、拖延的影响因素2.1内部因素:2.1.1人口学变量主要是年龄与性别两个变量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与拖延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拖延,但关于拖延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我国学者关于拖延性别差异并不显著,但在具体到较细的某些方面会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2.1.2人格特征国外大量研究仍然发现神经质和拖延呈显著正相关,但也有学者发现两者并没有显著相关。
Lay 等人(1998) ,Watson (2001) 的研究均发现大五中尽责性与拖延成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成显著正相关,但在回归模型中只尽责性一因素进入模型。
而Lee 等人(2006) 正式确立了拖沓特质与神经质、尽责性的调适模型, 即在神经质性和尽责性的相互影响过程中, 由尽责性起到了调适神经质和拖沓习惯的作用。
我国学者甘良梅(2007)采用中国人大七人格因素问卷来探讨拖延与人格因素间的相关,结果发现绝大部分人格因素均与拖延有关。
2.1.3拖延动机⏹自我设阻。
自我设阻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定障碍以达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的目的,拖延有时就是拖延者所采取的一种行为性自我设阻手段。
⏹避免失败。
害怕得到负面的反馈结果,不愿面对失败。
⏹完美主义倾向。
Walsh等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倾向与拖延之间存在正相关,具有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拖延行为。
2.1.4时间管理能力Van Eerde 的研究显示, 拖延可能和时间管理技巧较差有关, 并通过时间管理技能训练可得到改善。
2.1.5其他包括情绪、情感因素,主要包括抑郁与焦虑。
2.2拖延的外部因素拖延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2.2.1教养方式与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拖延行为。
其中,母亲专断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拖延行为之间有着显著负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来调节的。
而父亲专断的教养方式在对孩子的拖延行为上存在着性别差异,父亲专断的教养方式与男孩的拖延之间没有显著相关,但却与女孩的拖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2.2.2任务的性质个体对任务的喜好程度往往是其拖延行为的明显的影响。
Blunt等研究发现,导致任务厌恶因子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2.2.3外部环境研究表明,拖延者的拖延行为与完成任务所受的时间压力和来自外界的娱乐方面的诱惑有关。
时间愈充裕,个体越容易拖延。
3、拖延的相关理论3.1三“A”理论Lazarus和Folk man(1986)以压力应对方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三A理论(The Triple A Theory)。
三A是指:评估(Appraisal)、焦虑(Anxiety)、回避(Avoidance)。
即在面临某一情景或某一项任务时,人们首先会评估它会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如果认为有威胁,则会产生焦虑,为了缓解焦虑情绪,人们就会选择回,从而产生拖延。
3.2行为控制理论行为控制理论。
Kohl认为,某些精神系统、调控模式、策略使用方面的功能故障是导致个体产生某些意志拖延行为的原因。
3.3时间动机理论心理学家Steel提出了综合性的时间动机理论(Temporal Motivational Theory),并提出具体如下公式所示:Utility效用=(Expectancy期望*Value价值)/(R延迟*Delay延迟的敏感性)该理论表明,人们更愿意去完成那些给有愉快体验和更容易实现的任务,而拖延带来不愉快体验和相对难以实现的任务。
同时,完成任务的时间越充裕,个体越容易拖延。
4、自尊相关理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
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们欣喜不已。
有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要,都需要知道自己在团体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体会自身的价值。
还有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儿童自尊水平的第一原因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个:一是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二是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三是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四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同伴关系因素。
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
朋友的亲密程度高和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是自尊的重要需求,亲密感有利于建立依恋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5、自我效能感相关理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个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但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因②替代经验。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③言语劝说。
④情绪唤醒。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上述四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
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三、研究问题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自尊与拖延,自我效能与拖延在理论上有相互有联系的地方,也有相同相交的地方,所以深入研究自尊、自我效能与拖延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针对大学生群体,拖延行为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
在国内外理论研究中,对拖延行为原因中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少,而自尊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均包含于影响拖延因素的中,笔者希望可以通过针对性研究,深入探求其中的相关关系及程度,从而发现拖延的内因,同时为拖延方面研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研究方法1、访谈法笔者对大陆及澳门高校在校生进行了访谈,收集大家认为拖延的事件及情景。
2、问卷法根据国内外拖延问卷,结合访谈数据、自尊量表及自我效能量表,自编高校在校生拖延行为调查问卷。
问卷共设题目35题,采用利克特5 点计分 ,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 1 - 5 分 ,得分越高 ,表明被试的拖延程度越高。
3、被试样本母体为中国高校在校生,包含运用方便取样发法,选取中国大陆(样本分布于广东、河南、湖南、北京、福建、山东、浙江、湖北、山西等地)及澳门城市大学在校生213人,其中男生105人,女生108人。
抽样信息如表1。
表1 抽样信息表男女年级大一19 17 36大二17 15 32大三38 52 90大四 3 8 11研一23 16 39研二 4 0 4其他 1 0 1总计105 108 2134、统计方法采取方便取样方法,采取网络问卷及纸质问卷,网络问卷针对中国内地高校在校生,纸质问卷针对澳门城市大学在校生,回收问卷后用spss19.0对其进行数据录入以及统计分析。
5、定量分析5、1 问卷信效度检验运用题总相关法,筛选与总分相关度高的题目,删去相关度较低的题目。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对题目进行因子分析,分出各项因子。
运用对所有题目进行可靠性分析,之后对各个因子进行可靠性分析,确定题目信度。
对题目进行效度分析(相关法),确定其题目效度。
最终对问卷整体的信效度确定,并适当做出调整,修改题目,若时间精力允许可再次发放问卷,并再次重复上述过程,确定一份优秀的问卷量表。
5、2 人口学变量与拖延针对只有两个维度的变量(如:性别,是否独生),可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不同维度间的差异。
针对不同的变量(如:性别与省份、专业等),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某一个变量对拖延带来的影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