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活动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题交流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最怕作文。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篇文章。

为此,我校语文组特提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

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读方法,增强学生的认读兴趣,为阅读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出一系列课堂阅读指导方法,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3.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刻文字的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五、研究对象:

1—6年级共6个教学班的语文教学。

六、研究人员的分工及子课题。

研究人员:语文组及学校领导。

研究分工:共分为三个研究小组,各小组的负责人安排本小组的研究进程,并召集各小组成员交流研究心得。

子课题:

1.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2.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七、实验研究的步骤

课题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月4月29日——2016年5月3日,制定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组,

第二阶段:2008年5月24日,进行课题研究,并及时进行研讨、交流、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