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饮食文化结课论文--宫廷御膳与传统饮食
宫廷菜中的饮食文化探索
宫廷菜中的饮食文化探索宫廷菜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作为中国古代皇室饮食的代表,宫廷菜不仅讲究选材和烹饪技艺,更与中国的宫廷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通过深入探索宫廷菜中的饮食文化,从选材与烹饪、餐具与礼仪、文化传承及演变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选材与烹饪宫廷菜注重选用上等食材,并且会根据季节变化做出调整。
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肉类,都会经过严格挑选。
在宫廷菜中,鱼、肉、蔬菜等各种食材都被充分利用,并通过精心烹饪的方式,将其呈现在皇帝和后妃的面前。
烹饪方法方面,宫廷菜注重调汤、爆炒、卤煮等烹饪技巧,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同时体现皇室对于美食的追求与品味。
二、餐具与礼仪在宫廷菜中,餐具的使用也体现出其高贵和独特之处。
宫廷餐具通常采用贵重的材质,如金、银、玉等。
而且整个用餐过程中,皇帝和后妃要遵循严格的礼仪,注重用餐姿势和举止的优雅。
餐具的摆放和使用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以展示皇室的尊贵和统治地位。
三、文化传承及演变宫廷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融合了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烹饪技艺和饮食习惯,因此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
同时,宫廷菜的制作工艺和味道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廷菜逐渐走向民间,成为一种享誉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饮食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宫廷菜并不局限于皇室或富贵之家,更多的人群开始尝试制作和享用宫廷菜。
这一方面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宫廷菜独特的味道和烹饪技巧给人们带来的美食享受。
而在这个过程中,宫廷菜的饮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总结起来,宫廷菜中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选材与烹饪、餐具与礼仪、文化传承及演变等方面的探索,展示了古代皇室饮食的独特之处。
而如今在现代社会中,宫廷菜的饮食文化正在不断传承和创新,成为人们品味生活的一种方式。
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份古老而珍贵的饮食文化,也希望宫廷菜的魅力能够被更多人所了解和传承。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篇1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
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
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
明朝的食物文化宫廷饮食与民间美食
明朝的食物文化宫廷饮食与民间美食明朝的食物文化:宫廷饮食与民间美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其食物文化也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在明代,宫廷饮食和民间美食并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明朝独特的食物文化。
本文将从宫廷饮食和民间美食两个方面介绍明朝的食物文化。
一、宫廷饮食明朝的宫廷饮食以琳琅满目的山珍海味、精美的烹饪工艺和独特的食器享誉一时。
皇室食谱记录了当时宫廷的饮食文化,其中包括了许多珍奇的菜肴。
首先是仪式感强烈的宫廷宴会。
宴会上,大量的高级食材被用于烹饪,丰富多样的菜品摆满了宴会桌面。
宴席的烹饪技艺极为讲究,注重刀工和火候,师傅们能够将食材发挥到极致,使每道菜品都充满诱人的美感。
其次是宫廷点心的独特之处。
明朝的宫廷点心往往精美绝伦,外形雅观,口感细腻。
例如,有名的“龙须挂糕”外形如龙须,入口即化,是宫廷中备受喜爱的点心之一。
此外,宫廷的酒文化也值得一提。
明朝的皇帝们喜欢饮食文化,他们往往会亲自参与酿酒的过程,亲自品尝各种美酒。
明朝的美酒多样且品质上乘,香气独特,多以水果和花蕊为原料酿制而成。
二、民间美食除了宫廷饮食外,明朝的民间美食同样丰富多样,反映了民间生活的特点和文化传统。
下面将介绍几种典型的明朝民间美食。
首先是“京味小吃”。
明朝的京城(即北京)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京味小吃因其独特的味道和制作工艺而闻名。
例如,有名的“炒肝”是明代时期的一道京味小吃,以卤煮的猪肝配以各种调料,口感香糯,令人难以忘怀。
其次是清明时节的“踏青赏花”。
明清时期,清明时节是人们踏青赏花的好时光。
在踏青的过程中,民众会采摘一些野生的花草或制作小吃品尝。
例如,“香团”就是在踏青时品尝的一种食物,采用多种花草香料制作,香味扑鼻。
此外,明朝的民间美食还包括了各种面食和糕点。
面食在民间非常流行,人们常常用面制作馄饨、面条等食物。
而糕点则追求着外形美观和口感细腻,如“荷叶糕”、“马蹄糕”等。
总之,明朝的食物文化既有宫廷饮食的繁复和精致,又有民间美食的朴实和丰富。
药膳与饮食文化论文
药膳与饮食文化论文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关于药膳的论文。
人们注重饮食保健可以追溯到秦汉,从《周礼·天官》记载来看,厨事制度已经十分详细,《随书·经籍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的“食经”已经大量出现。
《食疗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现有最早的食疗、食养学专著,为唐显庆年间所著,以后又历经数朝。
食疗、食养意识日益增强,技术也日益完善、科学和成熟。
作为集食疗、食补、强身保健长寿于一身的药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结晶,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
食疗经过千锤百炼,两千多年传统的食疗方法和药膳佳肴,千百年盛传不衰。
究其原因:一、传统的文化做奠基首先,药膳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施治为理论依据,按中医方剂组成原则来选择药物和食物的性能,以食物和药物的偏性来矫正脏腑机能偏性,或以食物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特征来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和免疫力。
其次,以传统的烹调技术为手段,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融药物功效于食物美味中,在品尝中强身去病。
调味以和为主,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充分发挥自身效用。
其三,药膳特殊的营养作用。
它所提供的营养素是有特定结构的营养素,有别于一般食物,这种营养素数量极易被人体吸收,此点成为选料的前提条件。
其四,具有治病、保健,强身独特功效。
如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说:“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
用之对症,病身渐愈,既不对症,亦无他患。
此乃至稳至善之方也。
”二、严格的组方为根本药膳要遵循现代营养配伍,针对病的病理及病的根源,选用适当的食物。
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方,烹制之后才可食用。
所选食物大多选用双重作用的,既有药物的特性,又有食物的特性。
三、正确的选用为前提条件运用食疗食补进行进补和治疗疾病,一定要对症治疗,中医遵循治里,应根据人体阴阳之分,选用正确的保健之品显然科学合理是重中之重。
古代宫廷美食与饮食文化
古代宫廷美食与饮食文化在古代中国,宫廷美食一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
宫廷厨师们的烹饪技艺和创新能力,以及对食材的极致追求,使得古代宫廷美食成为一种独特而魅力十足的饮食文化。
一、珍奇食材的探索古代宫廷美食以世俗无法想象的食材为特点。
厨师们为了满足皇室的口味,在整个帝国范围内都展开了食材的搜寻和收集。
他们极力寻找具有珍奇或独特口感的食材,例如以“白玉堂”或“金星宴”命名的宴会,主打以贝类为主的菜肴。
二、精美烹饪技艺在古代宫廷美食中,烹饪技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厨师们细致入微地研磨、搅拌和烹饪,以确保每一道菜肴都如同艺术品般精美。
他们擅长利用各种火候和调料,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保留,力求烹饪出口感丰富且层次分明的美食。
三、色香味俱佳古代宫廷美食讲究菜肴的色香味俱佳。
比如“盘龙松鹤鸣”这道菜,由挪鲁蛙和羊肉精心烹调而成,色泽鲜艳,肉质滑嫩,食之具有丰富的口感。
宫廷美食里常常使用各种珍稀的香料,如胡椒、豆蔻、红辣椒等,以增添菜肴的香气和味道。
四、宴会文化的体现古代宫廷美食与饮食文化的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宴会文化。
在宫廷宴会上,一定有几道蒸、炖、煮、烧等方式的菜肴,形成菜品调和、色香味俱佳的菜系。
不仅如此,宴会文化还体现在食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上。
宫廷宴会上,人们会争相谈论佳肴的制作工艺和食材奥妙,以及与美食相关的诗词、艺术等话题,共同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
五、饮食文化的传承与演化古代宫廷美食与饮食文化是一个不断传承与演化的过程。
除了宫廷成立的厨户,各地的传统美食也逐渐加入到宫廷烹饪中,使得宫廷菜谱更加多样化。
宫廷美食的技艺与精神也通过帝王将相的行宫和郡王府等地向外传承,对民间饮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宫廷美食在现代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保留,成为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
六、宫廷美食的启示古代宫廷美食与饮食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味佳肴,更是对于烹饪艺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启示。
宫廷美食教导我们,尽管古代宫廷美食注重细节和精细工艺,但并非只有帝王将相才能享受。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
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
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
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
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
” 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
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
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唐代的饮食文化从宫廷到民间
唐代的饮食文化从宫廷到民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和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唐代,饮食文化不仅在宫廷中达到了极致,也渗透到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宫廷到民间两个层面,探讨唐代的饮食文化。
一、宫廷饮食文化唐代宫廷饮食文化是以丰富多样的菜肴和独特的烹饪技艺而闻名于世的。
在宫廷中,美食被视为一种象征性的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表达了皇帝的威严和富裕。
1. 独特的烹饪技艺唐代宫廷对烹饪技艺的要求非常高,各种烹饪方法被广泛运用。
炙、蒸、煮、炒、炸等不同的烹饪方式被巧妙地运用在各式菜肴的制作中,使得菜肴的味道更丰富多样。
2. 丰盛的菜肴唐代的皇帝和皇后享受着丰盛的菜肴。
除了常见的牛、羊、鸡、鸭等肉类,还有大量的海鲜和野味被用于宫廷宴席。
例如,以鱼肚、鹿茸、熊掌等稀有材料制作的菜肴更显贵族的身份地位。
3. 礼仪之道唐代宫廷饮食注重礼仪,每餐都有严格的用餐规矩。
宫廷中的宴会和盛宴被认为是社交的重要场合,宴会上的礼仪规范不仅表现了主人的尊贵身份,也是对来宾的尊重和热情款待。
二、民间饮食文化民间饮食文化是唐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繁荣。
1. 广泛的饮食种类在唐代,各地的饮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人们饮食偏好因地而异。
北方人偏好面食,如饺子、包子等,而南方人则主要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
此外,各地还有独特的小吃和特色菜肴,如杭州的西湖醋鱼、四川的火锅等,丰富了民间饮食文化。
2. 饮食生活的娱乐化唐代民间饮食文化中融入了娱乐因素,例如在宴会上会有吟诗对答、歌舞表演等文艺形式的表演,增添了饮食活动的乐趣。
3. 节俭的烹饪方式相较于宫廷饮食的奢华,唐代的民间烹饪更注重以节俭的方式制作美食。
在劳动人民中,大多数的饮食都是简单而营养的。
例如,农民常常以粗粮、蔬菜和豆制品为主食,这不仅可以满足体力劳动者的能量需求,也节省了成本。
三、饮食文化的影响唐代的饮食文化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烹饪中的宫廷菜肴与民间美食
明清时期烹饪中的宫廷菜肴与民间美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烹饪技艺达到巅峰的时期。
在宫廷和民间,都出现了许多口味独特、做工精细的美食佳肴。
本文将从宫廷菜肴和民间美食两个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烹饪中的特色菜肴。
一、宫廷菜肴明清时期的宫廷菜肴以丰富多样、极具艺术性的菜肴为特点。
宫廷厨师们追求色、香、味、形俱佳的独特风格,将烹饪技艺发挥到极致。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御膳”和“御宴”。
1. 御膳御膳是明清时期宫廷内的日常饮食,包括宫廷早晚餐和宴会食品。
宫廷厨师们注重选择食材的品质和烹饪方法的精妙。
御膳的菜肴丰富多样,有凉菜、热菜、下饭菜等等。
比如,“宫爆鸡丁”是一道经典的宫廷菜肴,在炒制过程中注重火候的把握,使鸡肉鲜嫩多汁,口感独特。
2. 御宴御宴是宫廷内举办的盛大宴会,宴会规模庞大,菜肴丰盛。
御宴中的菜肴更加讲究繁复的制作工序和华丽的摆盘艺术。
比如,“佛跳墙”就是御宴上常见的一道菜,它由多种海鲜和肉类构成,煮、蒸、炒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味道鲜美,令人垂涎欲滴。
二、民间美食除了宫廷菜肴,明清时期的民间美食同样充满了特色和魅力。
由于宫廷菜肴的高门槛,普通百姓的饮食更加朴素,但也不乏美味。
1. 美食街小吃在明清时期的城市,有许多美食街小吃。
这些小吃以制作精细、味道独特而闻名。
比如,“汤包”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小吃,饺子皮薄而有弹性,馅料饱满,每一个包子都是用心制作而成。
2. 农家菜在农村地区,人们依赖农田的产物作为主要食物。
明清时期的农家菜多以粗茶淡饭、五味杂陈为特点。
比如,“鱼香肉丝”是一道常见的农家菜,肉丝鲜嫩,配以葱、姜、蒜等香料炒制而成,口感香辣可口。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烹饪技艺在宫廷和民间都取得了较高的发展。
宫廷菜肴以丰富多样、精细繁复的制作工艺著称,而民间美食则追求朴实的口味和良好的口感。
这些独特的菜肴,既展示了时代特色,也是中华美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和喜爱。
古代皇宫里的美食与饮食文化
古代皇宫里的美食与饮食文化在古代的皇宫里,美食那可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咱先说说这食材的来源,那可都是天南地北搜罗来的稀罕玩意儿。
就说这荔枝吧,为了让皇帝和娘娘们能吃上新鲜的荔枝,那得快马加鞭,日夜不停从南方往京城送。
有一次,我听一个老说书先生讲,有个地方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专门挑选了最饱满、最香甜的荔枝,派了一队精兵强将护送。
这一路上,那是不敢有丝毫耽搁,生怕荔枝变了味儿。
到了京城,皇帝一尝,龙颜大悦,重重赏赐了那位官员。
皇宫里的厨房,那叫一个气派!炉灶一个挨着一个,大厨们忙得脚不沾地。
做个糕点,那都是精雕细琢。
就拿这桂花糕来说,得先挑选出最香的桂花,然后把糯米粉和粳米粉细细地筛过,再加上糖和水,揉成面团。
这面团还不能随便揉,得掌握好力度和时间,不然做出来的糕点口感就不对。
接着把面团放进模具里,压出形状,最后上蒸笼蒸。
这蒸笼一打开,那桂花香能飘满整个院子。
还有那御膳房里的汤羹,更是讲究。
有一次,我在一本古籍里看到,说是有位娘娘身体不适,御厨专门为她熬了一道鸡汤。
这鸡汤可不是普通的鸡汤,用的是深山里养的土鸡,加上各种名贵的药材,比如人参、灵芝啥的。
这鸡得先小火慢炖几个时辰,把鸡肉炖得烂烂的,骨头里的精华都融进汤里。
药材也得处理得恰到好处,不能太苦,也不能没了药性。
熬好的鸡汤呈金黄色,表面飘着一层薄薄的油花,闻起来那叫一个香。
娘娘喝了这汤,没几天身体就好了起来。
再说说这宴席,那场面真是壮观。
皇帝宴请群臣的时候,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珍馐美味。
有烤全羊,那羊烤得外皮金黄酥脆,里面的肉鲜嫩多汁;有红烧狮子头,大大的肉丸,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满足感;还有各种海鲜,从沿海地区快马加鞭运过来的,新鲜得很。
大臣们吃得那叫一个开心,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谈论着国家大事。
皇宫里的餐具也是精美绝伦。
皇帝用的碗筷,那都是用金银打造的,上面还镶嵌着宝石。
娘娘们用的则是瓷器,上面画着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还有人物故事。
有一回,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套皇宫里用过的餐具,那真是漂亮得让人移不开眼。
清朝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宫廷菜肴与地方特色美食
清朝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宫廷菜肴与地方特色美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延续了几百年的历史,建立了独特而丰富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清朝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包含了宫廷菜肴与地方特色美食,呈现出了多样的风味和精致的烹饪技艺。
本文将介绍清朝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从宫廷菜肴到地方特色美食,以全面展示清朝时期的独特魅力。
一、宫廷菜肴清朝的宫廷菜肴是烹饪艺术的巅峰之作,融合了多种风味与技巧。
以御厨大师为首的宫廷厨师们专注于创造精美的菜肴,注重菜品的色、香、味、形的协调统一。
清朝宫廷菜肴以花雕鸡、佛跳墙、三吉必炒等为代表,这些菜肴的做法讲究细节,选料十分讲究,每一道菜品都经过反复推敲和改良。
宫廷菜肴不仅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美味而闻名,更是展示皇家荣耀和帝王尊严的象征。
二、地方特色美食除了宫廷菜肴,清朝时期的地方特色美食也是人们口中的美味佳肴。
由于清朝辽阔的疆域和多民族的融合,地方特色美食各具特色,别具一格。
例如,山西的刀削面、四川的火锅、粤菜的广东菜、江浙菜的包子和糕点等等,这些地方特色美食各具特色,口感独特,成为了清朝时期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食品文化与日常生活清朝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不仅仅体现在菜肴上,它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例如,清朝时期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和节日,如贺年糕、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等等。
这些食品不仅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传承了丰富多彩的食品文化。
清朝时期,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发讲究,烹饪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不仅仅注重味道,还注重烹饪过程的仪式感和审美感。
清朝时期还产生了许多与食品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喜鹊桥》等。
这些作品中描述了许多关于食物的历史典故和情感故事,进一步展现了食品与饮食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清朝的食品与饮食文化中,宫廷菜肴和地方特色美食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食品世界。
宫廷菜肴代表了皇家尊严和烹饪艺术的巅峰,地方特色美食则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风味与文化。
明清时期烹饪宫廷饮食的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烹饪宫廷饮食的文化内涵明清时期的宫廷饮食,是中国历史上烹饪文化的巅峰之作。
宫廷饮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融合了各个地方菜系的精华,还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文将从菜肴种类、烹饪技法和饮食礼仪三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烹饪宫廷饮食的文化内涵。
一、菜肴种类明清宫廷饮食是以贵族文化为主导,因此品种繁多、色香味俱佳。
菜肴通常分为“熘”、“炖”、“炒”、“烩”、“焖”等多种烹饪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其中,经典的菜肴多以色、香、味俱佳的特点著称,如“红烧肉”、“东坡肉”等。
这些菜肴在以往历史时期少有涉及,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贵族文化的升华和烹饪技术的发展。
二、烹饪技法明清时期的烹饪技法融合了多个地方菜系的独特之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宫廷烹饪技法。
其中,最为著名的技法是“刀工”。
明清时期的厨师们将刀工划分为“花刀”、“翻刀”、“刺刀”等多种技法,以刀法精细的程度区分不同级别的菜肴。
这些刀工技法在宫廷饮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得菜肴更加美观可口。
除了刀工外,明清时期的烹饪技法还包括“火候”、“炖煮”、“蒸烤”等多种传统烹饪方式。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菜肴的口感更加丰富,独具风味。
其中,“火候”是最关键的一环,它决定了菜肴的口感和风味。
因此,明清时期的厨师们在烹饪菜肴时,非常注重火候的掌握,以保证菜肴的最佳口感和风味。
三、饮食礼仪明清时期的宫廷饮食不仅重视菜肴的烹制,还非常注重饮食礼仪。
在宴会上,宫廷贵族不仅讲究座次、制定饮食次序,还有特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主人在用餐前会先行举杯致意,客人则会回以轻轻举杯示意。
在用餐过程中,客人不会直接进食,而是等待主人示意后方可动筷。
这些规范的饮食礼仪,体现着尊重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此外,明清时期的宴会上还常见一些特殊的饮食活动,例如“赋诗品菜”、“联诗扣碗”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宴会的趣味性,也展示了贵族们的文化修养。
同时,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美食的赞誉和对厨师们的赞赏,体现了社会对烹饪艺术的认可。
古代的宫廷文化与膳食
古代的宫廷文化与膳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宫廷文化,而宫廷文化中的膳食更是独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古代的宫廷膳食除了满足皇帝和皇后的味蕾,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古代宫廷文化历史悠久,宫廷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廷文化越来越繁荣发展,其中的膳食更是成为了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膳食文化。
在尧舜禹时期,三皇五帝自己亲自下厨,食用谷粥、饴糖等简单的食品。
而到了周朝,宫廷的膳食就越来越精美,尽管不及唐朝和宋朝那样的鼎盛时期,但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秦汉时期,宫廷膳食更是精益求精。
皇帝、皇后不但有糖饴、水果等甜味食品,还有荤素搭配、调味讲究的菜肴。
而在唐朝和宋朝,宫廷膳食达到了另一个新高度,以至于流传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古代宫廷膳食不但注重一道菜的菜式、品质和颜色等,还注重整个膳食过程的制度化和礼仪化。
皇帝、皇后食膳有专门的仪式,而且特别注重“饮食起居”习惯的规范。
古代宫廷膳食不同于现今外宾宴席那种风格,而是更加注重那种优雅、精致、典雅、庄重的气氛,让人们在饮食中感受到一种高贵的、传统的文化美。
从餐桌的布置、配餐、礼仪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无不彰显着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古代宫廷膳食的制作不仅仅是食品的制作,更是一门艺术。
它包括了菜的颜色、味道、造型、材料和营养等方面,每一样菜品都像一件艺术品。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本人要强调一点,在古代,宫廷的膳食是富贵之人的特权,普通百姓并无机会品尝。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餐饮店等途径体验到宫廷膳食,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朝的饮食文化宫廷与民间的烹饪艺术
清朝的饮食文化宫廷与民间的烹饪艺术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饮食文化在宫廷与民间有着独特而精致的表现。
从宫廷到民间,烹饪艺术在清朝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宫廷和民间两个方面探讨清朝的饮食文化。
一、宫廷饮食文化清朝的宫廷饮食文化以宴席为主要表现形式,尤以皇帝和皇后的宴席最为盛大。
宴席分为多个层次,包括“登基宴”、“封禅宴”、“光绪皇帝喜筵”等不同类型的宴会,每种宴会都有特定的菜肴和礼仪。
宫廷的烹饪艺术追求刀工精湛、食材鲜美、味道独特等特点。
在清朝宫廷,许多菜肴都以季节和宴会性质为依据,选用上等的山珍海味和鲜嫩的肉类作为主要食材。
烹饪方法多样,如炖、炒、蒸、煎等,追求菜肴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融合。
如《御膳房食谱》中记载了许多宫廷菜肴的烹饪方法和配方,如清蒸江团、松子鸭掌、煨熊掌等,这些菜肴常常需要大量的食材和烹饪时间,体现了宫廷烹饪的精细和讲究。
此外,宫廷饮食文化也注重餐桌礼仪。
清朝皇帝和贵族在进餐时,要注意席次、用具的使用和礼节的进行。
餐具多样且精美,有瓷器、玉器、银器等,每一道菜肴也有特定的器皿搭配。
皇帝饮食时,往往要有一番仪式感,如宴会开始前要挥汗如雨地举行社稷祭祀,以示对天地的尊崇。
二、民间烹饪艺术除了宫廷饮食文化之外,清朝的民间烹饪艺术也有着丰富的表现。
在清朝时期,封建统治者追求奢华和繁复的菜肴盛宴,而百姓们则更注重实用和经济的烹饪方式。
清朝民间的饮食文化与汉族的传统饮食习惯相结合,许多传统的烹饪方法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如清炖、红烧、炒、煮等都是常见的烹饪方式,而酱油、醋、花椒、料酒等调料也广泛使用。
此外,清朝的菜肴注重面的制作与烹饪,如酸辣汤面、刀削面等。
在清朝的民间烹饪艺术中,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
各地方的特产和风味菜肴通过各种交流形式流传开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文化。
如江南地区的小笼包、苏州鱼头汤都是清朝时期发展起来的著名菜肴。
清朝的美食文化从宫廷御膳到地方特色菜
清朝的美食文化从宫廷御膳到地方特色菜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期,其宫廷御膳堪称中国美食文化的巅峰之作。
然而,除了宫廷御膳以外,清朝时期不同地域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的美食文化,从宫廷御膳到地方特色菜,带您领略清朝时期的美食雅趣。
一、宫廷御膳:皇家美食的独特品味清朝的宫廷御膳以其独特的品味成为了中国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御膳在注重口感的同时,更注重的是色、香、味、形的相互结合。
不同的宫廷菜肴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各种场合进行调整,确保宴会的独特魅力和宴客的满意度。
在清朝的宫廷菜谱中,有着许多经典的代表作。
比如,“佛跳墙”是一道以海味为主要材料的菜肴,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层次感而闻名于世。
“翡翠豆腐羹”是另一道以豆腐为主要材料的菜肴,其翠绿的颜色和滑嫩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宫廷菜肴不仅是清朝皇室享用的佳肴,更传承至今,成为了华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二、地方特色菜:多样性的美味之旅除了宫廷御膳,清朝时期各地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在北方地区,例如山西、辽宁等省份,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
比如,“烤肉拌饼”是山西地区的著名美食之一,将烤制的肉夹入薄饼中,配以各种调料,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东北水饺”也是辽宁地区的特色美食,皮薄馅嫩,煮熟后鲜美可口,成为了当地人喜爱的常见菜肴。
在南方地区,例如江苏、浙江等省份,也有许多有名的地方特色菜。
比如,“松鼠鳜鱼”是江苏地区的一道传统菜肴,鱼肉嫩滑,配以松花、杏仁丁等食材,形成了独特的口感。
“西湖醋鱼”则是浙江地区的特色美食,鱼肉鲜嫩,配以醋汁和葱、姜等调料,酸甜可口,让人食欲大增。
此外,清朝时期的美食文化还受到了西方饮食文化的一定影响。
西式糕点如奶油蛋糕、马卡龙等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传统中国糕点相融合,创造了许多新的美食。
三、清朝的美食文化对现代的影响清朝的美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对现代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时期烹饪宫廷菜与民间小吃的对比
明清时期烹饪宫廷菜与民间小吃的对比明清时期,中国菜肴经历了烹饪技术与口味的不断演变与发展,特别是宫廷菜与民间小吃在饮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宫廷菜与民间小吃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食材选择、烹调技巧和味道方面的异同点。
一、食材选择明清时期,宫廷菜与民间小吃在食材选择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宫廷菜以珍稀食材为主,如萝卜、鸡脯肉、鸨子肉等,其目的是体现皇帝的尊贵地位和宫廷浓厚的文化底蕴。
而民间小吃则以常见食材为基础,如黄豆、面粉、小麦等,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
在食材选择上,宫廷菜追求奢华与独特性,而民间小吃则注重经济适用。
二、烹调技巧宫廷菜与民间小吃在烹调技巧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宫廷菜注重炖、煨、炸等烹调方法,通过精细的火候控制和精巧的刀工将食材展现得更加精美细腻。
而民间小吃则更加注重烹饪的速度和简便性,如煮、炒、炸等常见的烹调方式。
宫廷菜以其独特的烹调技巧展示着皇室厨师的创新才能,而民间小吃则是普通家庭烹调的简化版本。
三、味道方面在口味上,宫廷菜与民间小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宫廷菜追求鲜美清淡的口味,强调食材的原味和口感的平衡。
宫廷菜使用的调料相对简单,主要以盐、酱油等调味品为主,追求原汁原味。
而民间小吃则更富有变化和创造性,口味更加丰富多样,常见的调料有花椒、辣椒、酱油等,给人一种食欲上的刺激。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宫廷菜与民间小吃在食材选择、烹调技巧和口味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宫廷菜以其珍稀食材和精细的烹调技巧,体现了皇室的尊贵地位和华丽的饮食文化。
而民间小吃则更加贴近百姓需求,以常见食材和简便的烹调方式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
它们共同构成了明清时期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饮食习惯的差异。
这些年代的烹饪艺术和烹调理念对于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我看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来又非常重视饮食,“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深入人心。
因而,中华民族在适应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饮食文化。
几十万年绵延不断的积累沉淀的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层,内容异常丰富,表现绚丽多彩。
这主要表现在:构成中国饮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种类多而且完整。
中国幅员辽阔,在悠久的饮食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烹饪大师们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菜点与饮品。
由于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各地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这些著名的地方风味菜,大多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精湛的技巧、美丽动人的传说和典故,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最为绚丽的篇章。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烹饪原料广取博采,无人能及。
中国烹饪采用原料的广博,是世界其他民族不能比拟的。
其他民族采用的,中国采用了;其他民族没采用的,中国也采用。
不管是禽兽鳞介虫、蔬果瓜菌藻,还是肉骨筋爪皮,根茎花叶实,无所不采,无所不食。
一句话,凡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林里生的、土里长的、人工造的,只要可食,都入食谱。
烹调方法众多,精妙而独特。
中国烹调方法之多,举世无双。
据统计,经常使用的烹调方法就有五六十种以上。
而且,烹调方法的精妙,也令外人叹为奇观。
如爆炒,火焰熊熊,风声呼呼,瓢勺叮当,厨师手臂高扬低回,翻簸颠甩,行云流水般一两分钟一道菜就出了锅。
西方人说像演杂技,变魔术。
不仅爆炒,蒸也是中国的专利。
其他如溜、煸、烹、拔丝、挂霜等方法,中国特色也非常鲜明。
精烹还表现在制作一道菜时,往往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采用氽、炸、蒸、煮、煎、焖、炖等多种方法,才产生了“开坛香味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效果。
风味流派多如繁星,美食名食数不胜数,在世界首屈一指。
传统饮食文化结课论文--宫廷御膳与传统饮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课程论文中国宫廷御膳与传统饮食中国宫廷御膳与传统饮食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国家,华夏儿女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
这不仅使中华民族拥有了辉煌的文明史,也给世界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精辟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其中字字都与饮食有关。
很显然,饮食是人们必需的物质保障。
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出精粹的文化来,不得不说这是需要一定的历史积淀的。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技术精良,菜点众多,调味多样,风味各异,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冠。
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
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荞麦、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①中国历代传统烹饪手法技艺精湛,花样繁多,内容丰富。
人们在味觉方面的追求之外,还有色、香、形、声、器等方面的需求。
然而,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而论,饮食不仅仅是延续生命的需要,更是赠送、赐予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的有效良方。
②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在历史上较著名的发明有以下几项:酒和制曲技术,饮茶,豆腐和豆制品,盐的制造,狗肉和其他动物肉类烹调,与佛教道教同时兴起的素食,酱油和调味品,饼和馒头等主食品种,带馅主食,野菜的发掘,食疗、食补,食品储存保鲜方法如腌制、糖渍、风干、变性(皮蛋)、酒浸、保存各地风土人情(民族、宗教、中外文化交流、节气)食品。
饮食文化中的宫廷御膳
饮食文化中的宫廷御膳咱们中国人啊,对吃那可是讲究得很!从街头小吃到豪华宴席,每一口都藏着深深的文化底蕴。
今天,咱就来唠唠这高大上的宫廷御膳。
要说宫廷御膳,那可真是讲究到了极致。
就拿选食材这事儿来说,那必须是精挑细选,一丁点瑕疵都不能有。
我记得有次去参观一个古代宫廷展览,看到一幅描绘御膳房准备食材的画,那场面,简直了!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有活蹦乱跳的鸡鸭鱼,都被排列得整整齐齐。
光是那水灵灵的蔬菜,就能想象出它们是从最好的土地里长出来的。
宫廷御膳的烹饪方法也是一绝。
煎、炒、烹、炸、蒸、煮、炖,样样精通。
而且每道菜的做法都有严格的规定,火候、调料的用量,那都得精确到毫厘之间。
比如说那道著名的“清汤燕窝”,燕窝得先用纯净水泡发,然后再用小火慢慢炖煮,直到燕窝变得晶莹剔透,入口即化。
这过程中,要是火候大了一点,或者时间长了一点,那这道菜就算是毁了。
再说说宫廷御膳的摆盘,那简直就是艺术品。
每道菜都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珍宝,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造型也是别具一格。
我曾经在一个纪录片里看到,一道“松鼠鳜鱼”被摆成了松鼠的形状,鱼身上的花纹就像是松鼠的皮毛,栩栩如生。
旁边还搭配着用蔬菜雕刻成的花朵和绿叶,简直太美了!还有啊,宫廷御膳的餐具也是相当讲究。
金银玉器那是家常便饭,有的甚至还镶嵌着宝石。
我就想啊,用这么贵重的餐具吃饭,估计都得小心翼翼的,生怕碰坏了。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宫廷御膳的尊贵和奢华。
不过,宫廷御膳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它还承载着政治和文化的意义。
皇帝宴请大臣,那一道道美味佳肴就是一种赏赐和恩宠;接待外国使节,丰盛的御膳则展示了国家的富强和繁荣。
如今,虽然我们已经没有了真正的宫廷御膳,但它的影响却依然存在。
很多高档餐厅都会借鉴宫廷御膳的做法和理念,推出一些精致的菜品。
而且,宫廷御膳所代表的那种对美食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讲究,也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美食文化。
总之,宫廷御膳就像是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光芒永远不会消逝。
浅论古代宴会饮食文化论文
浅论古代宴会饮食文化论文浅论古代宴会饮食文化论文预读: 摘要:1唐代进士宴会中的饮食习惯新进士借宴会抒发登科及第的喜悦之情,结纳同榜进士与官宦贵戚,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筵席是宴会的核心,宴会是饮食与社交结合的一种形式.酒是用于庆贺的最佳饮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曹松在《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的诗中说:“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6].“烧春”指的是烧春酒,剑南酒名为烧春,是经过加热处理过的酒.烧春酒产地为唐代剑南道的绵州,又称“烧香春”,酒质无色,清澈透明,芳香浓郁,酒味醇厚,余香悠长,属浓香型大曲酒.剑南有生春和烧春两种酒,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剑南“解貂赎酒”,留下了“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佳话.进士宴会上的饮料与进士们的身价相当,体现出进士们的地位.酴糜酒,又作“酴醿酒”.这是唐代开发的品种,是用酒经酴糜花串香而成,酒度较高,多为宫廷用酒.据《辇下岁时记》记载:“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球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醿酒,即重酿酒也”[7].唐宪宗曾赏赐宰相李绛酴糜酒.《旧唐书•李绛传》记载:“绛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遣使者赐酴醿酒”[8].贾至《春思二首》诗云:“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醾”[9].唐代,游牧民族把乳酪当作主食,内地民族将乳酪用作饮料和各种食品的制作.《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了樱桃宴,“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而覃山积铺席,复和以糖酪者,人享蛮榼一小盎,亦不啻数升”[1].乳酪樱桃在上层社会文化中,是进士及第的欢乐象征,樱桃调加乳酪,以增添果物的醇厚风味.《唐摭言》卷十五《杂记》记载:“赐银饼,馅食之甚美,皆乳酪膏腴之所为也.”[1]这是用乳酪制作的面制点心.谢讽《食经》中记载了许多食品名称,有些品种使用了“乳”和“酥”等字样,比如“贴乳花面英”、“加乳腐”以及“添酥冷白寒具”等,乳酪是这些食品的重要原料.《新唐书•穆宁传》记载:“兄弟皆和粹,世以珍珠目之.赞少俗,然有格,为酪;质美而多入,为酥;员为醍醐;赏为乳腐云.”[10]“酪”、“酥”、“醍醐”、“乳腐”都是乳制品名称,被视为珍珠,用来比喻人品,说明当时乳酪属于较为高档的食品.樱桃初下之时,正逢京城进士科考放榜之际,所有及第的进士都要聚集在一起,举行樱桃宴.《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新进士尤重樱桃宴,……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1],乾符年间,新进士刘覃财力雄厚,买下了京城中所有的樱桃,让大家都来品尝.当时樱桃“山积铺席,”“人享蛮榼一小盎,亦不啻数升”[1].可见当时人对樱桃的喜爱.樱桃一般“和以糖酪”食用,这是唐代的饮食习俗.乳酪樱桃,胡食与汉果的搭配,正是唐代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小小证明.《唐国史补》记载:“李直方,尝第果实名,如贡士之目者,以绿李为首,楞梨为副,樱桃为三,甘子为四,蒲桃为五”[5].宗室后裔李直方仿贡士之目品第果实,将樱桃与进士比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樱桃在唐人饮食、果品结构中的地位,同时也说明其在社会、礼仪层面上的价值.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樱桃除食用和入药外,也是供观赏的植物,“樱桃花参差,香雨红霏霏”[11];也是公卿百僚相互馈赠的礼品,“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12];也是皇帝赏赐臣下的“殊恩”,并且在国家礼仪中担任“荐新”(“尝新”)角色,“白玉窗前起草臣,樱桃初赤赐尝新”[13];也是诗人歌咏的对象,进入文学的词汇,“花时人欲别,每日醉樱桃”[14].闻喜宴有吃红绫饼的习俗.《避暑录话》卷下记载:“唐御膳以红绫饼餤为重.昭宗光化中,放进士榜,得裴格等28人,以为得人.会燕曲江,乃令太官特作28饼餤赐之.卢延让在其间.后入蜀为学士.既老,颇为蜀人所易.延让诗素平易近俳,乃作诗云:‘莫欺零落残牙齿,曾吃红绫饼餤来’[15].红绫饼是唐代宫廷美食,因皇帝赐食,成为进士们夸耀的资本.元代诗人马祖常《贡院次曹子真尚书韵四首》云:“红绫饼啖出宫闱,赐宴恩荣玉殿西.白发词臣曾射策,榜名欣见武都泥”[16].唐代对人才十分重视,这种对人才的重视不仅外在表现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也表现为进士及第后给与他们应有的殊荣.“红绫饼”正是这种殊荣的象征.2唐代进士宴会中的饮食文化唐代进士宴会在中国宴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盖因其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进士宴会体现了唐代社会对科举的重视,产生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科举习俗.唐代进士宴会的主体是唐代士人,唐代士人借酒席宴会宣泄才华,飞觥传觞之间,新诗佳词,叠口而出,行酒之令别创新篇.食与唐诗是融成一体的,一边享用美酒佳肴,一边吟诗作文,“相思莫忘樱桃会,一放狂歌一破颜”[17].唐代流传下来的名篇佳作,相当一部分是与饮食有关的.唐代进士宴会名目不同,举办地点也不同,其所展现的饮食环境使进士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2.1千姿百态的科举习俗唐代进士及第后,在进士宴会中,皇帝赐“红绫饼”给新科进士,以示祝贺和鼓励,这就是所谓的“宴红绫”.红绫饼,又称为“红绫饼餤”,以红绫裹之,故名.在“红绫饼餤”中,“餤”指有馅的饼类.餤的特点是在造型和馅料上深下功夫,从而构成了外观诱人、含馅多样的一类面食.“宴红绫”这一与科举相关的习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出这个时代社会习俗的典型特点,同时也具有独特性.唐代宴饮风俗以及于此相关的饮食风俗十分发达.唐代社会各阶层大都热衷于举行宴会,因此名宴层出不穷,“曲江宴”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宴饮活动,“宴红绫”便是在一次曲江宴上进行的.整个社会的风俗习惯促成了这种与科举相关的习俗的形成和延续.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胡食盛行,饼类据说是由胡地引入的.正因为此,才得以“宴红绫”.这是一种有着深刻地历史文化内涵的习俗.杏园探花宴的主要内容是探花,后来科举进士第3名为“探花”,就是起源于这里.所谓探花就是在同科进士中选择年纪较轻的二人为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他们要骑马遍游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处的名园,采摘像牡丹、芍药等名花.孟郊《登科后》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18]新进士探花宴最盛的是以采摘、观赏牡丹为主的牡丹宴.刘禹锡说:“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19]唐代人爱牡丹已到痴迷的地步.牡丹艳秾绚丽,神采外放,代表了唐代士人建功立业、开张扬厉的精神.杏园探花赏春不限于新进士,唐代长安风俗,每年正月十五之后,京城百姓倾城出动,乘车跨马,在园圃或郊野中设宴探春.“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20]探花的风尚一直留存到北宋初年,至神宗朝才被废弃.《唐摭言》记载:“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1]雁塔题名是新科进士荣耀非常之事,进士宴会于慈恩寺塔下,并即席题名于塔身,谓之“题名席”或称“题名会.”白居易在及第之后,踌躇满志,雁塔题名时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1]的诗句,得意自豪之色映于字里行间.新进士雁塔题名的习尚与唐代盛行的题名、题诗风气密切相关.进士借此希冀声名不朽,形成了雁塔题名的习俗.2.2别开生面的席间娱乐唐代士人在餐饮之际,开展了一系列的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增加宴饮的愉快成分,充实宴饮聚会的内容.宴饮因为娱乐内容的加大而抬高规格,宴饮娱乐也随着宴饮活动的传播而流传,并深入到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次.月灯宴以月灯阁而得名,主要节目是打马球,时间是在清明前后,唐代新进士及第要赴月灯阁打马球庆贺.打马球又称“击鞠,”这是一种在唐代很风行、带有观赏性而竞技性极强的体育运动.马球的打法是:骑在马上,用一种“球仗”击球.唐代的马球球门是用一块木板做成的,在木板上挖一圆洞,后面接一个球网.打马球有益于训练人的协调作战能力及骑术,已略具今日足球赛之雏形.蹴鞠是唐代寒食清明前后举国胜游的一项游艺活动,直至赵宋,蹴鞠之风更炽,成为百姓的日常娱乐.唐代进士宴会是文人雅士的宴集,自然新进士要饮酒赋诗,道喜唱和,留传下来一批诗作.诗歌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多有超过前人;在形式上已经从古体诗逐渐过渡到格律诗.这就意味着在饮酒赋诗中所要求的品德修养与文学素养越来越高.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诗云:“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谁家不借花园看,在处多将酒器行”[21].写出了新进士扬眉吐气的情怀.翁承赞《擢探花使三首》中一首云:“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22].尽显新进士文学才气.杨巨源《观打球有作》诗云:“亲扫球场如砥平,龙骧骤马晓光晴.”[23]表现了唐代士人阳刚和青春的一面.曲江春宴,不论是聚会狂欢或离别伤情,新进士以赋诗自娱,吟诗作文以会友,悦情怡性,从而满足社交与交流感情的需要.唐代进士宴会中,场面最热烈的当推酒妓、艺妓以佐饮.这种佐饮是一种综合性的佐饮方式,既有歌舞、音乐,又有行令、赋诗,把宴饮气氛推向高潮.韩偓有《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句云:“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从”[24].从诗中看出,寄贺是长安的一位歌妓,亦可知杏园探花宴有歌妓佐饮.唐代进士宴会需音乐歌舞,由教坊选派助兴.“笙歌日日征教坊,倾国名倡尽佳丽”[25].士人从妓女中获得充分的娱乐,还要借助妓女为自己扬名.士人的诗文若能被歌妓们四处传唱,自然会名声大振,妓女的传唱是最好的传播方式.在政策比较开放,国际间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频繁的唐代,艺妓、酒妓佐饮日益得到推广.唐代的艺妓,除能歌善舞外,还会作诗,出现了著名的诗人,比如薛涛,她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杜牧都有唱酬交往,艺妓佐饮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学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与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中国古典文学充满了灿烂的光泽. 2.3优雅的饮食环境唐代新进士曲江游赏和关宴,多在曲江四岸的亭馆,有时也在租借来的大宅第或有名的苑囿,比如杏园和慈恩寺.曲江位于长安东南,本汉乐游苑,隋时营造京城,凿之为池.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即杏园、慈恩寺.自中宗神龙以来,为长安著名的游赏胜地.曲江最美的时候是春天,“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26],这是阳和初动的早春;“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27],这是生意盎然的暮春.刘沧《及第后宴曲江》诗云:“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亳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28].环境与美食结合在一起引起的极大审美愉悦,这种欢畅的景象记忆犹新.美好的饮食环境可以增进人的食欲,使人的审美情绪和感受达到较高的层次,促进人精神的欢娱.杏园在通善坊,位于曲江池西侧,与慈恩寺南北相望.“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花下忘归因美景,樽前劝酒是春风”[29].白居易忆其进士及第的场景,仍难以忘怀杏园的美景.《秦中岁时记•探花》指出:“宴进士杏花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则二使皆被罚.”[30]探花宴在杏园举办,翁承赞在《擢探花使三首》二首云:“今日始知春气味,长安虚过四年花”[28].诗中描述了杏园花的美.“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纻衣惹得牡丹香”[22].在沉醉中物我两忘,可知饮食环境对人的精神影响作用之大.宴会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除了食物给予人的刺激外,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如饮食器皿、摆设等,都会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起一定程度的作用,从而使宴会增添一层客观的精神色彩.唐代进士宴会充分利用自然之美,选择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举行宴会,使进士身临其境,领略湖光的妩媚,沐浴草地的清新,欣赏丽人的秀美,令进士沉浸于欢乐祥和的气氛.3结语根据原创论文统计数据分析,人们在宴会中,享受自然的恩赐,喜尝美味的食物,联络彼此的感情,抒发美好的情怀.其留下丰富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承上启下,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后世乃至于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将会有许多人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感兴趣.因此,如何继承与发扬我国饮食文化的优秀传统,古为今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课程论文中国宫廷御膳与传统饮食中国宫廷御膳与传统饮食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国家,华夏儿女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
这不仅使中华民族拥有了辉煌的文明史,也给世界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精辟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其中字字都与饮食有关。
很显然,饮食是人们必需的物质保障。
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出精粹的文化来,不得不说这是需要一定的历史积淀的。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技术精良,菜点众多,调味多样,风味各异,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冠。
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
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荞麦、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①中国历代传统烹饪手法技艺精湛,花样繁多,内容丰富。
人们在味觉方面的追求之外,还有色、香、形、声、器等方面的需求。
然而,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而论,饮食不仅仅是延续生命的需要,更是赠送、赐予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的有效良方。
②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在历史上较著名的发明有以下几项:酒和制曲技术,饮茶,豆腐和豆制品,盐的制造,狗肉和其他动物肉类烹调,与佛教道教同时兴起的素食,酱油和调味品,饼和馒头等主食品种,带馅主食,野菜的发掘,食疗、食补,食品储存保鲜方法如腌制、糖渍、风干、变性(皮蛋)、酒浸、保存各地风土人情(民族、宗教、中外文化交流、节气)食品。
中国的伊府面是世界最早的速煮面,中国的粽子是世界最早的软罐头。
②归结下来,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②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
二、中国宫廷御膳的发展脉络我国历史上,上到皇帝、高官,下到平民百姓,都很注重饮食方式,各个阶层对饮食都有不同的追求。
官商富僚追求饮食气派,文人雅士追求饮食情趣,平民百姓讲究热闹喜庆。
具体体现在从宫廷到民间,从内地到边疆,从王宫贵族到平民百姓,食风的“盛”“雅”“艺”“精”“奇”诸方面。
宫廷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层次,它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的庞大食者群的饮食生活,以及由国家膳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生活。
宫廷饮膳凭借御内最精美珍奇的上乘原料,运用当时最好的烹调条件"在悦目、福口、怡神、示尊、健身、益寿等原则指导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美肴馔,充分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科技水准和文化色彩。
③夏朝帝启为王时,开始建立帝王宫廷。
为宫廷服务的膳食机构也随之而设。
夏朝宫廷首设“庖正”专门负责帝王膳食。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宫廷膳食机构相应扩大。
从成汤开始,宫廷就设有御厨,还有“庖正”、“内”、“宰夫”、“司鱼”等各类膳食官员,分别主管帝王的膳食和祭礼等。
周朝的宫廷御膳更为完善,设置了规模庞大的食官阵容,并且名菜已成批出现,其中有天子食用的“八珍”。
周朝的《礼记》堪称国最早的御膳食典,其中宫廷菜点的制法与理论,是前朝所没有的,又为历代所应用。
秦汉时期的宫廷食礼和等级,基本上沿用了周代的制度,但在宫廷采用的食物和菜点、烹调方法、炊具与食具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从有关资料看,汉宫御膳中的面食明显增多,典型的有汤饼、蒸饼和胡饼。
另外,豆制品的丰富多样也使汉宫御膳发生厂重大变化。
在汉代,由于铁制炊具和食具代替了铜器,汉代普遍使用了铁锅。
铁锅传热快,食物易熟,这就促进了烹调技术的发展。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动荡交织、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殊时期。
在饮食文化方面,各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在中原地区交汇一处,大大丰富了宫廷御膳,如新疆的大烤肉、涮肉,闽粤一带的烤鹅、鱼生,皆被当时御厨吸收到宫廷中。
隋代,那个靠杀父而登上皇帝宝座的炀帝杨广在宫中花天酒地,饮馔极丰。
他所食用的馔品,一部分名目保存在谢讽所撰《食经》中,现在人们没法完全弄清它们的配料及烹法,有些馔品甚至令人不知所云,弄不清菜肴究竟为何物,要再现当年的风味也许是一个很难办到的事情了。
唐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大的朝代,物资丰富,粮食满仓,烹调技术十分发达,宫廷御膳大为发展。
唐代御膳不仅相当丰富,而且大有创新,这与唐代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繁盛的餐饮市场分不开。
皇帝常将美味分赐给朝中的文武百官,唐代宫廷中举办宴会,很重视“看席”。
宋代宫廷食用的御膳菜点也有数百种,而与宫廷豪华的御宴相比,宋代的文人社会还是提倡饮食节俭之风的。
一般认为,北宋初期至中期较为简约,后期到南宋则较为奢侈。
辽、金、元三代的宫廷御膳与汉族不同,都以牛、羊肉为主,主食以饽饽面食为主,饮料以乳酪为主。
辽、金还大量食用野味,元则以蒙古风味为主。
明朝宫廷御膳机构庞大,上设尚食局,下设光禄寺和太常寺,其御膳房管理人员高达近五千人,宫廷御膳常用菜点有二百款以上。
明代宫廷御膳十分强调饮馔的时序性和节令时俗,重视离味。
清代是我国宫廷御膳发展到最高峰的时期。
清宫御膳的机构特别庞大,御膳房众多。
历代所有的名菜、名点、名酒、名宴都云集于宫廷,用料之精、菜点之多、烹调水平之高,宴会排场之大,均超过历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继承并推进了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总结并汲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光辉成就,尤其是宫廷筵宴规模不断扩大、烹调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把中国古代皇室宫廷饮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叹为观止的地步。
⑤三、中国宫廷御膳对传统饮食发展的作用我国的宫廷御膳无疑是各阶层人士和厨师创造的食文化精品,是我国食文化中的珍宝。
几千年来,历代宫宴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食文化的发展与提高曾经起了重要作用。
最好的美食当然是首先出现在帝王与贵族的豪华筵席上。
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帝王与权臣贵族起了最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宫廷御膳,称为天厨,代表了不同时期饮食文化的高峰。
④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到清代这几千年中,历代皇宫都有自己的宫廷御膳。
其花色品种之多,制作之精细,形状之美,口味之佳,均胜过一般的地方名菜。
此外,还有许多礼仪以及“以乐侑食”、“伴舞”等与御宴相配的服务礼仪与饮膳形式,严而有序,相当繁琐。
中国宫廷御膳是中国名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年代变迁,封建王朝更迭,大批御厨流落民间,于是大量宫廷菜成为地方名菜。
如陕西的“炸鹌鹑”、“奶油锅子鱼”,就是由唐宫名菜“箸头春”和“乳酿鱼”演变而来。
北京的烤鸭、浙江的赛蟹羹、扬州的文思豆腐、四川的太白鸭子、广东的烤乳猪,亦是如此。
此外,中国宫廷菜早在唐代开始就传播于世界。
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中国粽子已成为日本宫廷的“御粽”。
秦汉宫廷食用的腌菜(腌酸菜)是由鞑靼人从中国引往欧洲的。
“满汉全席”在上个世纪80 年代曾经先后流传到日本、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地,一时形成了品尝中国宫廷菜热。
总之,中国的宫廷宴及菜点,不仅是中国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且在世界的食文化中也是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无论是安乐还是战乱时期,达官贵族们在饮食享乐上,没少对百姓进行剥削。
在那些封建王朝里,统治者们和地主官僚们无疑是造成人民苦难的罪魁祸首,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性。
他们在推动饮食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给大众带来了伤害,我们必须要客观的看待历史。
四、中国宫廷御膳的国际化在现代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诸多的发展领域,有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在中国的境内,有许许多多的外国餐饮,诸如肯德基、麦当劳,经营的是红红火火,也深得大众的喜爱。
但在大家品尝舶来品的同时,背后却有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随着西餐在中国餐饮市场上的不断渗透与发展,中国餐饮业自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饮食文化到技术手段直到管理水平,无不需要以新的思维进行审视。
烹饪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它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的状况。
到了近代,经济落后制约了我国烹饪科学的发展。
在西餐的冲击下,现代中国烹饪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⑥宫廷御膳作为中国传统饮食的精髓,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将会是一个相当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而目前,中国自身的一些局限性,也是得中国餐饮的国际化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李永江先生,在谈到中国餐饮服务贸易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提出了以下对策:1、建立健全餐饮业法规及国际标准体系;2、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调整组织结构,使之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3、加强战略管理,有效控制"走出去"的风险;4、深入发掘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的商业价值;5、增强品牌创新能力;6、实现跨国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⑦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拥有丰厚的底蕴和资源,相信在国力日渐强盛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饮食也能在世界上能有一个大的飞跃。
通过国人的一步步探索,让中国宫廷御膳也能够风靡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①舒君,《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②百度文库,《中国饮食文化漫谈》;③通庆楼主,《中国古代宫廷宴简述》;④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张建宏,《中国古代御膳发展考略》;⑤《食品与健康》,冀嫦,《清代宫廷宴》;⑥百度文库,《西式餐饮在中国餐饮市场上的渗透与发展》;⑦谷歌网页,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李永江,《我国餐饮业的发展与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