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李大钊
近代中国屈辱史论文
近代中国屈辱史论文近代中国屈辱史论文范文一:中国近代史论文——论中国近代革[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为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民族奋斗史。
民族民主革命是他的主题,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他的内容。
回顾中国近代史,探索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历程。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民族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族主义革命。
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是一卷被鲜血浸满鲜血又惨遭蹂躏的长卷。
中国人民饱受列强的欺压与凌辱,深受国弱民贫的危害。
鸦片战争的屈辱、联军侵华的无奈、日本扩张的悲惨遭遇……但同时,就其本质与主流上来说,中国近现代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民族民主革命、艰苦探索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了世界知名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鸦片战争以前中过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中国的社会矛盾也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由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也拉开了中国革命的序幕。
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祖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中国革命的目标是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革命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
革命因为前后期的领导阶级分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族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民主政治的启蒙思想;鸦片战争后, 随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 都以失败告终。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中国史学史论文3000字
中国史学史论文3000字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内容摘要:研究与撰述史学史,分期问题无法回避。
近五十年来(1950——),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丰,分歧很大。
综览各家观点,评判得失利弊,对推进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研究与撰述史学史,分期问题无法回避。
近五十年来(1950——),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丰,分歧很大。
综览各家观点,评判得失利弊,对推进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一、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研究的两次高潮五十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曾经有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代中前期,第二次是20世纪代以来。
教育部召开文科教材会议,史学史被列入教材计划。
以此为契机,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引起史学界关注。
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武汉、西安等地高校、史学会及研究机构先后召开了多次学术座谈会,就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内容,研究的目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研讨,其中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是讨论的热点之一。
老一代史学家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方壮猷、王毓铨、尹达、孙毓棠、何兹全、郑天挺、郑鹤声、胡厚宣、侯外庐、柴德赓、韩儒林、周谷城、耿淡如、周予同、吴泽、余兆梓、李平心、田汝康、郭圣铭等都发表了对中国史学史基本问题的看法,对中国史学史的阶段性分期以及分期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当时的讨论有不少分歧,但多数人已注意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要反映出史学史自身的发展过程,既不能与中国历史的分期相差太远,又不能将对历史的分期照搬到史学史的分期中,“大家同意基本上跟整个中国社会阶段的发展相照应,但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般总要晚些”(《关于史学史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等人还进行了具体划分,试图将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引入深入。
可惜不久“文革”爆发,这次有关史学史的讨论被迫中断,分期问题也就被搁置起来,再也没人提起。
近现代史论文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摘要:近代110年的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寻求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
向西方学习是他们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这方面的探索显示了由物质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由科学技术上升到政治思想领域的学习;由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到全面革新,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的学习。
从而探索出学习西方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思想,防止全盘西化,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进程特点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懈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首先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进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学习西方思想,并由此引发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史进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前期80年( 1840—1919年),这个时期发生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国家制度到传播西方革命思想,但大都以失败告终。
近代后期30年(1919—1949年),这个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发轫,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工农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时期经历了创建共产党、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成功之路。
大学近代史论文2000字
大学近代史论文2000字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大学近代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大学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一《论中国革命新道路》摘要: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毛泽东思想中无处不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键字:毛泽东思想;革命;中国特色要革命就必须有革命的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近代中国80年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尽管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是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批评和抛弃了“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家的智慧,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
首先,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对待农民,是中国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农民运动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
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
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
“中国的人口百分之八十是农民,我们讲的人民主要就是农民。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说:“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
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内容摘要]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本文主要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早期中国的传播做一些介绍,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三个方面来阐述。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其于1967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一书序言中,阐述李大钊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时说:“现在,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和最伟大的烈士受到尊敬。
他不是中国的列宁,因为这个荣誉已属于毛泽东。
但是李大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象征着老一辈东方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前期(1915-1919)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
在后者当中,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脱颖而出,出现了新一辈年轻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1927年后,他们掌握了党的领导权。
在中国共产主义者试图把中国历史前进的这个连续完整的链条中,李大钊正好是毛泽东之前的一环。
”他又说:“向为北京大学的历史教授和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是第一个声明拥护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的中国知识分子,他还以中国共产党两主要创立者之一、以不幸的国共合作的主要设计者的身份著称于世。
然而,就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来说,与其说他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治领袖,还不如说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解释者。
李大钊最先承担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使它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他不仅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而且还对未来即将发生的变化作出预言。
他的著作代表着我们时代最易引起争议的革命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唯意志论解释与好战的民族主义的结合。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深深地影响着未来整整一代中国共产主义领导人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中最杰出的一个人是1918年冬至1919年春这段关键的日子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年轻助手——毛泽东。
时代的先驱者(近代史论文)
时代的先驱者—(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有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诚然,历史的长河就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向前流动着,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在时间轴的射线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明必然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象征与发展的源动力,在满目疮痍,备受奴役的近代中国,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树立起华夏儿女的伟大复兴的旗帜,英勇前行着。
他们,就是20世纪的新青年—五四运动的引领者,参与者。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对于一个世纪前与我们同龄的五四儿女,我总有一种格外的欣赏与偏爱,读了陈平原先生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我对他们又有了新的理解,陈平原先生站在学术与文化的角度,不掺杂政治与偏见,客观平和的对五四的前因后果,历史大环境,时代意义进行了深刻而严谨的分析,读完之后让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对于五四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四运动,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写道: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中国发起的一次群众运动,其宗旨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北洋政府,一般认为,这次运动是现代中国一场文化与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虽然它简明扼要的概括了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目的及历史意义,但陈平原先生认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他忽略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大环境与时代背景,对于五四运动的潜在意义也有待进一步说明,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能否前进与发展取决于自身文明的开放与多元,文明又取决于国民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思想程度最为开放的就要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不断,但文化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孔孟之道,老庄之言,还有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后世贡献了思想的饕餮盛宴,而中国也在那时开始了飞腾之路,直到明清时期,科举的八股,思想上只能尊孔从儒,外交实行闭关锁国,中国的封建化已经逐渐深入国民的骨髓,难以根除,接着悲惨的近代史就开始了,在这其间,虽然有美国史学家拜伦所总结的三次变革,但其都以未认识到思想改革的重要性而失败,只有1919年5月4日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方体现思想改革的重要性所在。
中国近代史论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为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为其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为其也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一些特别的性质,所以它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关键词:反帝反封群众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这几个西方列强把持的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
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合约上签字。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一、五四运动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有的一些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1.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1)感性认识阶段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它还有力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
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对外国势力的依赖性及其管理的腐败性,虽然办起了企业,建立了海军,但新的生产力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喜爱充分地发展起来的,它就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穷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戊戌维新运动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它的最终失败,也是不可能是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评价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评价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作者:祖丽米热·祖农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12期摘要: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他的历史地位是无法代替。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伟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珍贵的财富。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49-01一、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以及宣传李大钊是热情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伟大意义的第一人。
他在1918年所写下的几篇论文中提到,即已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
李大钊提出十月革命是劳工人民的伟大成果,是庶民的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
李大钊不仅亲自撰文,在《新青年》上办了“马克思研究号”,同时也帮助《晨报》副刊开辟了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
从5月5日到11月11日,在短短的半年的时间里,这个专栏共发表了五种论著,其中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河上肇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等。
除专栏外,《晨报》副刊还用一定篇幅发表了一些革命领袖(马克思、列宁、李卜克内西等)的传记和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在激烈的都斗争里进行的,如大家所知,在1919年“问题”和“主义”的讨论中,李大钊起了重大作用。
李大钊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唯物史观是李大钊要研究和宣传的重点。
所以说,这是与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理解以及对于中国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的理解有关。
李大钊完全的明白了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论的中关键作用和价值。
无论是阶级斗争,无论是无产阶级专政,无论是社会主义,离开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是无法存在和发展的。
近代史纲要论文之《百年沧桑》
近代史论文《百年沧桑》在这个神秘的宇宙深处,有那么一处神秘的蓝色星球,它已经存在了好久好久。
然而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撼人心魄的历史故事。
星球上有一片热烈的土地,几千年来它的文明与传承从未间断过,那便是我泱泱华夏——拥有千年厚重历史与古老文明的国度。
在历史长河滚滚的波涛中,总有那么一朵最为绚丽的浪花,记录着一段值得铭记的时代,一段值得回忆的故事……那一年,烟雾笼罩了青山和绿水,萎靡腐蚀了肉体与灵魂;那一年,太平安逸迷醉了危机隐患,沉沉死气覆盖了勃勃生机;那一年,终于从傲慢跌进了恐惧。
那是屈辱的开始。
西方殖民主义为了攫取巨额财富,在世界各地进行一系列罪恶行径。
英国为了改变对华贸易长期处于的入超状态,开始向大规模中国非法走私鸦片,企图以此扭转贸易差额。
深受鸦片毒害的中国人民愤怒了。
1839年,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清政府接受林则徐的奏请实施禁烟,并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虎门进行销烟。
此行为严重刺激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针对中国的禁烟运动,1840年4月,英国议会通过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决定。
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全面爆发。
这一战击碎了愚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朝上国”的美梦。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随后又陆续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莫大的伤害。
从此,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是我国近代史的开始。
而此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争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成为了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那一年,懦弱屈服了强悍,征敛压垮了脊梁;那一年,哀嚎撕裂了肝肠,疾苦抹杀了希望;那一年,终于因压迫催生了反抗。
近代史论文 中国梦 《建党大业》观后感
近代史期中论文中国梦——《建党大业》观后感“我只想要炊烟回到村庄/那隐约是稻谷晚来香/我只想要天使安心梦乡/在妈妈怀里轻轻晃/我的祖国再不忧伤/我的祖国到处是安详/留一片云当做是我的纪念/我从此去了就不回来/你如果想我就看看天……”当低沉刚劲的合唱声响起,一部史诗般恢宏的巨制《建党伟业》落下了帷幕,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着。
片尾曲《有一天》,缓缓地道出了那个风雨飘摇年代所有爱国之士穷尽一生的梦想。
是啊,我只想要,我只想要炊烟回到村庄,晚风中隐隐约约飘来稻谷的清香。
是啊,我只想要,我只想要每个夜里都能有安心的梦,每个孩童能在妈妈的怀里轻轻地晃。
是啊,我只想要,我只想要我的祖国再不忧伤,到处是一片安详。
可是转眼看看当下的祖国,那是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啊。
进入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和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辛亥革命序幕,清王朝濒于灭亡。
当看到革命军队挥舞着红旗,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正在孕育。
1912年1月1日,孙文到达南京。
当日晚10点,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文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先生的民国梦,近在眼前,他脸上的笑容毫不掩饰地透露出他要引领祖国走向自由富强的信心。
整个中国都为之欢欣鼓舞。
当骑兵绝尘而过,步兵整齐划一的从满脸恐惧的百姓面前跑过,我的心为之一紧。
我的担心不无道理,政治格局激变引发南北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刚刚萌生起来的民主富强的梦想,被一击粉碎。
此时,在湖南长沙,新军招兵,怀揣救国梦的少年毛泽东顾不上剃掉辫子便激动地跑过去报名,他以为他一展抱负的机会来了。
而在南京,历时三个月的南北和谈越发紧张。
孙文态度明确,皇帝退位是和谈前提。
而封建统治势力仍旧顽固,北洋政府提出必须要袁世凯出任总统。
民国政府提出,结束王朝,停止战争,走向共和,皆可让。
孙文以为,只要国家能实现共和,即使大总统不是他也没有关系。
中国近代史论文,从《我的1919》看中国的革命转向
从《我的1919》看中国革命的历史转向在西方文化和文明以前所未有的诱惑深刻地干预着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同时,西方国家的中心主义情结和霸权优越感又刻骨铭心地刺激着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和破坏社群的认同想象。
90年代以来,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受挫、美国对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刁难、加入WTO面临的层层阻碍、日本对钓鱼岛的挑衅、一些国家对南沙群岛的虎视眈眈,特别是1999年美国对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的轰炸,这一系列事件都激发了相当数量的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于是,“中国可以说‘不’”的作为一种流行话语便代表了朝野上下具有相当公众性的社会心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伴随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关键点,也正当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千年之际,中国电影继《较量》等以后,陆续出现了《国歌》、《共和国之旗》等叙述国歌、国旗等国家标志符号诞生的影片,出现了《横空出世》、《东方巨响》、《冲天飞豹》等以原子弹、导弹、火箭、战斗机等国防武器的研制、试验为题材的影片,出现了《黄河绝恋》等叙述抗击外来侵略的故事的影片,也出现了我们所分析的这部以描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西方列强欺辱中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这些影片几乎都以民族,国家为故事主题,以承载这一民族精神道义,勇气,智慧的英雄或英雄群像为叙事主体,在调用民众民族主义情绪来强化对西方国家强权势力的拒斥的同时也通过塑造共同的民族意识和社群信念来凝聚人们对既定国家秩序和结构的信任和维护,国家主义精神借助于民族主义感情获得了语境支撑。
如果说,90年代以后,政治伦理化一直是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主导叙事策略的话,那么1999年,国家、民族主义则是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社会文化心理共享的一面旗帜,国家,民族主义的重叠成为了1999国庆献礼片不约而同的选择。
而《我的1919》便正是表达了这种国族想象的一个重要样本。
《我的1919》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黎和会事件为题材的,在这次会议上,西方列强强迫作为战胜国一方的中国接受丧权辱国的战后条约,从而引发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内容摘要:进入近代,伟大的东方文明古国,多灾多难。
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人民,不甘贫穷,不容耻辱。
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张,发动了辛亥革命。
革命胜利了,胜利的果实却被军阀窃取了。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惊醒了正在寻求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党,开始开辟了创建新中国的正确道路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运动道路意义使命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
中华民族曾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创造出了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璀璨文化,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腐朽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
中华民族深重的苦难和极度的屈辱。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
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论【最新】
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论在东西文化论战中的地位与思想史上的意义一五四新文化运动①,是一场谋求清算旧文化,即传统的中国文化;提倡新文化,即现代西方文化的运动。
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一文中指出:中国与印度的东方文明处于仍未摆脱古代文明窠臼的状况。
他认为“可称曰近世文明者,乃欧罗巴人所独有,即西洋文明也”。
就是说,他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放在了纵向时间进化的序列上。
因此,不管陈独秀颂扬法国文明,还是胡适赞美美国文明,都承认中国文明的历史后进性。
所谓“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②也不是永远的差异,只不过是历史发展的早晚而已。
因此,他们根据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来试图解决中国在世界生存竞争中如何生存下去的课题,换言之,就是缩短与西洋文化之间时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他们站在了普遍主义文化史观的立场上,表现为西洋主义、近代主义。
他们为启蒙运动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找到了理论根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补上了思想基础的一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没落”的危机意识抬头,在西方丧失了自信心的国际形势背景下③,梁启超于1920年写作了《欧游心影录》④,举起中国文化再评价大旗,试图反击新文化运动。
他以大战后在欧洲考察的见闻为素材,介绍了在经济萧条和阶级斗争激化中挣扎的西方国家实况,指出西方文明未必完美无缺。
同时他还指出,西方在自然科学万能的口号下,树立了纯物质、纯机械的人生观,否认人类意志的自由,把人类从善恶的责任中解放出来,从而导致了道德的颓废。
因此,用东方的精神文明挽救西方文明,也就是以西方文明发展我们的文明,并以我们的文明补充西方文明,使之相互作用,从而演变成一种新的文明。
因此,梁启超强调这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呼吁中国人建立应有的责任感。
梁的东西文明调和论,击中了西方文化一边倒论者的空虚之处,在“打倒孔家店”口号尚未喊出前的沉寂之时,把东方文明颂扬为世界的救世主。
再加上还有正在中国进行关于东西文化结合讲演的杜威与罗素,与之相呼应,显得很有说明力。
浅析李大钊的青春中华复兴梦
浅析李大钊的青春中华复兴梦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挽救国家危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是时代的主题,一群仁人志士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族复兴的看法,李大钊正是这其中怀揣救国救民热诚的一员。
他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进化论相结合,提出了“青春中华”复兴梦想,激励青年发扬生命力实现中华的复活和再造。
纵观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青春中华理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标签:李大钊;民族复兴;青春中华一百多年来波澜起伏的历史表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是催促中华儿女奋斗的号角。
今天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但是民族复兴依然关乎着每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救亡”虽然实现,但是“图存”依旧任重道远。
早期共产主义者代表李大钊终身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并且提出了诸多极具建设性的理论,构建了民族复兴的理论框架。
李大钊从日本归来后首先寻求的民族复兴之路就是要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国家。
一、中华民族有“再造”的可能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实现中华民族的近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不得不首先深入思考灾难深重的中国到底有没有复兴的希望?能不能得救?对于民族救亡理念,不同派别和阶层的认识是不一致的。
“外人之诋吾者,辄曰:中华之国家,待亡之国家也” [1] 。
面对主权沦丧、亡国灭种、山河破碎的危机,李大钊同样表示出了自己的忧虑:1913年4月1日李大钊于《言志》发表《大哀篇》感叹:“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嗟呼!今之自命为吾民谋福利护权威者,竟若是矣!吾民更奚与共安乐者,耗矣。
哀哉!”[2]。
面对民不聊生的状况,国内有很大一部分人与“外人”一致认为救国无望、民族无救,这是悲观消极的看法。
针对此问题,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给予了最为有利的回答:“白发之中华垂亡”,一个“垂”字巧妙地回答了中国的现状,“垂”即将近、快要的意思,有灭亡的危险,但是并不代表无路可走。
【近代史论文】读《李大钊传》有感
读《李大钊传》有感应时而生者,则其所志就,其所事成,而其及身亦复尊荣安富,名誉洋溢。
先时而生者,其所志无一不拂戾,其所事无一不挫折,而其及身亦复穷愁潦倒,奇险殊辱,举国欲杀,千夫唾骂,甚乃身死绝域,血溅市朝…… --题记当我那天得知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跟近代史人物传记读后感时,我第一时间想起了不是毛泽东、周恩来,而是李大钊,这个在小学、中学的课本中屡见不鲜的伟人,但我们对他却依旧只有肤浅的认知。
于是在周末闲暇,我特地去了郑年锦图书馆,来到书架前,历史的浓重味夹杂在书香之中。
我翻到了一本朱文通所著写的《李大钊传》,觅得一个阳光倾洒的好位置。
时间便从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开始静止,陪我走进了李大钊的世界,一段远没有课本上所写的那么简单的人生经历。
轻轻打开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我想去寻找更多关于他的事迹,他的为人,他的一切。
翻过微微泛黄的书页,映入眼帘的是对他的介绍。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这熟悉的内容我从小就熟记在心。
从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开始,李大钊便就走在了一条想要救国救民的道路上。
1913年的冬天,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的他,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愤怒了,他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随后通电迅速传遍了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李大钊和鲁迅有着同样的东渡日本经历,也许在改革中的日本,他们共同发现了中国清代社会的腐朽与封建。
鲁迅有颗红彤彤的爱国之心,他又何尝不是呢?看到当时的中国,他心里涌起一股想要救国的热血。
于是他不断地学习西方知识,贪婪地吸取着西方国家的发展与变革的经验。
从那时起,他心里就怀着一个愿望,一个天大的愿望--建立新社会!随着帝国主义半殖民地化的加深,他的内心越来越迫切地渴望那个美好崭新的社会,那里将没有压迫,没有斗争,充满着自由与和平,每一个人,都能互助互爱,拥有美好的情操。
浅析李大钊的青春中华复兴梦
浅析李大钊的青春中华复兴梦作者:刘姗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0期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挽救国家危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是时代的主题,一群仁人志士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族复兴的看法,李大钊正是这其中怀揣救国救民热诚的一员。
他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进化论相结合,提出了“青春中华”复兴梦想,激励青年发扬生命力实现中华的复活和再造。
纵观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青春中华理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李大钊;民族复兴;青春中华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157-02一百多年来波澜起伏的历史表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是催促中华儿女奋斗的号角。
今天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但是民族复兴依然关乎着每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救亡”虽然实现,但是“图存”依旧任重道远。
早期共产主义者代表李大钊终身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并且提出了诸多极具建设性的理论,构建了民族复兴的理论框架。
李大钊从日本归来后首先寻求的民族复兴之路就是要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国家。
一、中华民族有“再造”的可能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实现中华民族的近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不得不首先深入思考灾难深重的中国到底有没有复兴的希望?能不能得救?对于民族救亡理念,不同派别和阶层的认识是不一致的。
“外人之诋吾者,辄曰:中华之国家,待亡之国家也” [1] 。
面对主权沦丧、亡国灭种、山河破碎的危机,李大钊同样表示出了自己的忧虑:1913年4月1日李大钊于《言志》发表《大哀篇》感叹:“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嗟呼!今之自命为吾民谋福利护权威者,竟若是矣!吾民更奚与共安乐者,耗矣。
李大钊对史学价值的思考
李大钊对史学价值的思考莫志斌鲁涛(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李大钊对史学价值的思考,是他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史学与人生、史学与国家、史学与治学三个维度探讨了史学的价值,从而大大地拓宽了传统史学的价值。
在李大钊看来,史学不仅能提高人生修养、端正人生态度、规划人生道路、领悟人生真谛,而且它还是激发爱国情感的源泉、“感奋兴起”的“救国学术”、制定革命策略的依据。
同时,李大钊认为史学能训练治学者的思维和技能,而其中最主要的是能培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培养求真务实、严谨周全的学风,培育融汇古今、贯通中外的学识。
回顾和探讨李大钊的史学价值观对当代弘扬党重史、读史和鉴史的优良传统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李大钊;史学价值;人生;国家;治学中图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1-0052-06收稿日期:2011-11-28作者简介:莫志斌(1950-),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思想史。
鲁涛(1979-),男,湖南平江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理工学院《云梦学刊》编辑部编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思想史。
李大钊(1889-192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其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史学、文学、美学以及图书馆学等多个学科。
在他的知识谱系中,史学始终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史学学科教授,撰写过多篇史学论文,更重要的是,他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人类历史,在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有力推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
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
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2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924年1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
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和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1924年11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
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
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
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
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
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万字的《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
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
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牺牲后,1933年由党在白区的秘密组织将其安葬在万安公墓内。
新中国建立后,在河北乐亭、北京等李大钊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相继建立了李大钊的纪念馆。
1983年10月,李大钊烈士陵园在北京万安公墓建成,中共中央领导亲自参加,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1]2主要贡献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
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
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
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
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
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3社会评价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
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
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
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
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
他认为,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
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
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李大钊同志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他认为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何其艰难,但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
正是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
这一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大钊同志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
李大钊同志比较早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抽象的学理和不变的教条,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并在这个过程中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他强调正确认识国情非常重要,考虑中国的问题,是不能置国情于不顾的。
他认为,这个国情问题,不可求于外人。
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情况下的实际运用。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
他强调,社会主义“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它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化”,是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的。
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