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戏剧雷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现代戏剧选读雷雨教学设计

现代戏剧选读雷雨教学设计

现代戏剧选读雷雨教学设计现代戏剧选读《雷雨》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导言近年来,戏剧教学在中学课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戏剧的学习和表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其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以现代戏剧经典之作《雷雨》为例,设计一堂富有创造力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戏剧文本,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雷雨》这部经典戏剧的背景、内容和文学价值;2. 学生能够理解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探讨其背后的社会现象和思想内涵;3. 学生能够运用戏剧表演的方式,展现对戏剧文本的理解和解读;4.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戏剧的艺术形式和意义。

第三部分:教学活动1. 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了解《雷雨》的背景,介绍作家曹禺以及该剧的创作和上演历史。

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集体阅读和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剧情和人物。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释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戏剧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3. 人物形象解读学生根据剧中的人物形象,分组展开小组讨论。

他们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解读其性格、动机、行为和言语,探索其与整个剧情的关系。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引导,例如:你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称赞《雷雨》中的女主角王仙芝是“现代戏剧价值的原型”?4. 组织实践表演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选择剧中的场景或片段进行现场表演。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编剧、排练和演出,全面理解剧本,并体验戏剧表演的艺术魅力。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以促进学生在表演中发展自信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批判性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雷雨》进行分析和评价。

他们可以讨论戏剧的舞台设计、角色的塑造、情节的发展等方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思考该剧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意义。

《雷雨》教学设计15篇

《雷雨》教学设计15篇

《雷雨》教学设计15篇《雷雨》教学设计1教学模式:读思互导式;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戏剧语言的把握,体会戏剧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戏剧语言的分析;教具:投影片录音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知道,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东西,那就是成语的大量使用。

比如,如果我们今天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场来势非常迅猛的运动,同学们想想看,你想到了哪一个成语?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曾经有一个著名作家还写过一篇著名的作品,题目就叫——明确:暴风骤雨教师述:那么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也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

它的问世,就好象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

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

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

那么这部话剧作品呢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过渡]:那么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通过我们的预习,你对这部话剧作品有了多少的了解呢?我想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二、简述《雷雨》的有关情况教师述:这一部《雷雨》创作于1932年,迄今为止刚好是70年。

这么长的历史,但它仍然不断地活跃在国内外的各大舞台之上,据说最近还有人把它搬上了荧屏。

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看这方面的录象或电影。

那么我想,一部作品能够具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总要有它一些独特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心灵,总要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处又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三、复习戏剧的有关常识教师述:那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我们知道,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要素,我们说,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问]:那么这里的戏剧语言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问]:那么这里的戏剧冲突又指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指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的体现为人物间的性格冲突。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优秀4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优秀4篇)

高中必修四《雷雨》精品教案(优秀4篇)《雷雨》教案篇一一、学习任务1、能力项目(1)学会把握戏剧冲突,并体会其集中化、尖锐化的特点。

(2)学习品味剧本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以及蕴涵丰富的潜台词。

(3)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人物性格、命运及其生产的根源,把握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的关系。

2、语文积累(1)了解戏剧常识,识记有关作家、作品等。

(2)把握外国戏剧的发展脉络,认识莎士比亚。

(3)把握戏剧特殊的结构方式。

(4)掌握部分经典台词及附录词语表中本单元词语。

二、学习建议1、抓矛盾。

戏剧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人物的性格冲突,以及人物对事件的不同观点态度、处理方式等形成的外部冲突。

另外,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形成戏剧的结构。

2、抓语言。

戏剧语言又分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戏剧中的人物外形与内心的活动,更富有言外之意__潜台词)。

3、抓人物。

鉴赏戏剧始终要围绕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三方面来理解分析,而人物是其核心。

矛盾冲突是粗线条地理,人物语言是慢慢地品,人物形象则要深入地思。

4、提倡个性化地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初学戏剧,应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一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四幕)、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下关于《雷雨》前后情节的介绍,把本文与其衔接起来。

4、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

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5、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6、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

曹禺《雷雨》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曹禺《雷雨》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曹禺《雷雨》教学设计(通用11篇)曹禺《雷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走进作品,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仅仅用阶级关系看待人物的观念,学习用人文的观点,多角度理解作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一、导语设计:【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

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

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

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二、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1、我们分组探讨。

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谁有关?(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2、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明确:周朴园由对自己以为“死去”的侍萍的所谓“怀念”,到对已经知道还活着的侍萍的惊慌以及对站在眼前的离开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等情感变化过程。

)【板书】怀念——惊慌——冷酷3、鲁侍萍想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鲁侍萍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沧桑,但她依旧爱着周朴园,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说出了真相。

探讨: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周朴园对埋藏在记忆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他要抛弃侍萍? 他深情的怀念侍萍,他爱着侍萍。

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个很美好的人,他的爱是一种很原始、很单纯的、不理智的爱。

《雷雨》教案5篇2

《雷雨》教案5篇2

《雷雨》优秀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雷雨》这部作品,该作品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雷雨》的第一幕,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该戏剧的情节、人物关系以及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了解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戏剧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爱情的正确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雷雨交加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鲁妈等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例句为例,分析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戏剧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作品背景2. 人物关系3. 人物形象分析周朴园:专制、自私、虚伪鲁妈:善良、忠诚、无奈4. 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其他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阐述。

2. 答案:要求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曹禺先生的其他作品,如《日出》、《原野》等,进一步了解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雷雨》教案设计

《雷雨》教案设计

《雷雨》教案设计•相关推荐《雷雨》教案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雷雨》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雷雨》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识记戏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曾有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大学学生,他给沉闷的中国剧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他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那部戏剧就是他的处女作《雷雨》。

曹禺开始酝酿《雷雨》只有19岁,23岁时也就是1933年完成,一年后,当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在巴金的热忱帮助下,这部剧本终于在1934年《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发表了,从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拍成电影,茅盾形容为"当年海上惊雷雨"。

可见《雷雨》的影响有多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雷雨》。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介绍曹禺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雷雨》教学设计(15篇)

《雷雨》教学设计(15篇)

《雷雨》教学设计(15篇)《雷雨》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重点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__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2、是呀,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凉爽。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雷雨》。

(出示课题)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1、课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色。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生字教学:带拼音认生字。

(读给同桌听、全会读的读、指名读)去拼音读。

(打电话游戏识字、抽查读)句段中认字。

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3、指导写字“垂、蜘、越、逃”。

三、再读感知,理清条理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写雷雨?2、指名分节读课文,读懂了什么?3、还有哪些不懂?进入资料城:《闪电的形成》、《球形闪电》、《惊蛰至,春雷起》、《昆虫和惊蛰》、《彩虹的成因》、《为什么雷雨前天气闷热》、《为什么先刮风后下雨》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雷雨》一课,学习了生字词。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2、这节课,我们就要读好雨景,想象雨前、中、后的情景。

二、读中赏雨、读中想象1、雷雨就要来了,是怎样的情景?自由读1、2、3节。

2、汇报。

3、小作者抓住哪些事物来写?把最能表现雷雨前特点的句子找出来,多读读:“乌云”一句:(指名汇报──再指名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乌云压顶,读出这种感觉来)“大风”一句:(用第2节过渡──出示图,请看大风一刮,树枝乱摇,大风一刮,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小作者还看到了什么“一只蜘蛛垂下来”品词品句,这句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读懂的?)“闪电”一句:(与此同时,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雷雨》教学设计14篇

《雷雨》教学设计14篇

《雷雨》教学设计14篇《雷雨》教学设计14篇《雷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5.教时:一教时【重难点简析】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

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作者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

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

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

高二语文雷雨教案高二语文雷雨教案(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二语文雷雨教案,欢迎阅读!高二语文雷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文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及冲突的性质,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2、通过品味富有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及其个性特点;3、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的内涵,透析它们的言外之意;教学重点: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二、介绍作者及情节1、曹禺,原名万家宝。

191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完成了处女作多幕剧《雷雨》,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

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

继《雷雨》之后,作家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

解放后,有《胆剑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剧本。

2、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

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话剧《雷雨》的剧情、主题和历史背景。

2. 分析和讨论剧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提升学生对话剧的欣赏能力和识别技巧。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雷雨的历史背景和中心思想- 介绍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背景- 了解鲁迅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贡献- 分析《雷雨》表达的社会问题和性别问题2. 观看和分析剧本片段- 组织学生观看《雷雨》的片段选段- 分析片段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讨论剧情发展和主题表达3. 学生演绎雷雨剧中的关键场景-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场景- 学生根据对剧情的理解和角色分析演绎场景- 所有小组依次演绎场景,进行同学间的讨论和反馈4. 分析雷雨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探讨雷雨的主题和故事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分析雷雨中的角色和情节是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对应 - 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现代话剧的海报和简介,激发学生对话剧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雷雨的历史背景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对话剧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观看雷雨片段,并使用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片段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变化。

4. 分组演绎雷雨剧中的关键场景,学生通过演绎加深对剧情和角色的理解。

5. 小组间进行场景演绎的互动,通过这个过程进行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和讨论交流。

6. 分析雷雨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剧中主题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小组演绎和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予其他小组演绎的场景评价和建议。

3. 学生完成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或心得体会。

在探索中国现代话剧《雷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对其历史背景、中心思想,以及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观看片段、小组演绎和讨论,学生将能够增强对话剧的欣赏能力、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并探讨该剧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雷雨》教学设计3篇

《雷雨》教学设计3篇

《雷雨》教学设计《雷雨》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雷雨》这部剧作,了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脉络和特点;2. 理解和掌握戏剧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剧本和观看相关演出片段,介绍《雷雨》的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雷雨》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了解作者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3. 分析剧作的结构和主题,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4. 分析剧中关键场景和对话,讨论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5. 比较不同演绎版本的《雷雨》,探讨不同导演和演员的诠释和理解差异。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分析:通过讲解剧作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了解剧作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 小组合作研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剧作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塑造,交流不同的解读和理解;3. 观看演出片段:观看相关的演出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剧作;4. 阅读剧本:学生阅读剧本,深入分析剧作的对话和情节展开,探索剧作的内涵和作品的意义;5. 批判性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价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剧作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解读,形成小组报告;2. 个人写作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色或情节,写一篇文章分析该角色或情节在剧作中的作用和意义;3. 课堂表演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剧本表演,展示对剧作的理解和体会;4. 口头回答问题: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对剧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雷雨》剧本;2. 相关的演出片段和演员采访;3. 课堂展示投影仪或电视机等视听设备;4. 相关的文献和评论阅读材料。

《雷雨》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通过描写上海一个富裕家庭的婚姻纠纷来反映社会和家庭矛盾的作品。

《雷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雷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雷雨》教学设计《雷雨》教学设计(精选10篇)《雷雨》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1、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⑴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⑵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⑶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⑷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一、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像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戏剧教学内容,选取《雷雨》作为精讲篇目。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四幕悲剧,讲述了周、鲁两家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

本节课将重点分析第一幕和第四幕,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幕:周萍、周朴、鲁妈、四儿等人物出场,展现周家家庭矛盾。

2. 第四幕:周萍与四儿重逢,周朴得知真相,众人物命运走向悲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雷雨》的剧情,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会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戏剧的阅读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情发展,体会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戏剧中的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雷雨》的话剧片段,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幕,了解剧情。

3. 人物分析:分析周萍、周朴、鲁妈、四儿等人物形象,讨论他们在剧情中的作用。

4. 剧情分析:详细讲解第一幕和第四幕,引导学生关注戏剧中的冲突、高潮和结局。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人物分析的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第四幕中的冲突,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关系图:展现周、鲁两家的复杂关系。

2. 剧情发展脉络:梳理第一幕和第四幕的主要情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剧情,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答案示例:《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杂。

周萍忠诚善良,却因家庭压力走向堕落;周朴自私冷酷,对家人无情;鲁妈善良无私,为女儿付出一切;四儿美丽纯真,却陷入情感纠葛。

通过这些人物,曹禺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雷雨》教案

《雷雨》教案

《雷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

2. 品味戏剧语言,体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及动作性。

3. 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

2. 难点: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雷雨》的片段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频中出现的人物及情节,从而引出课题《雷雨》。

2. 戏剧知识介绍
简要介绍戏剧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3.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曹禺的生平及作品。

4.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5. 深入研读
- 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

- 引导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及动作性。

- 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6.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 选择《雷雨》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2024年《雷雨》教学教案(精选

2024年《雷雨》教学教案(精选

2024年《雷雨》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话剧《雷雨》第一幕、第二幕,通过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雷雨》的剧情,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把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戏剧的艺术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雷雨》的简介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初读课文,了解剧情: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雷雨》的基本情节,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矛盾冲突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关系图:展示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关系。

2. 矛盾冲突:列出剧本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剧情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剧本内容,从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拓展延伸:观看《雷雨》全剧,思考如何将戏剧元素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戏剧作品,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戏剧社团,亲身体验戏剧表演,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分析人物形象2. 矛盾冲突分析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分析人物形象1. 人物性格特点:如周朴园的虚伪、冷酷;鲁妈的善良、忠诚;四凤的纯真、热情等。

高二语文《雷雨》的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雷雨》的教案设计

《雷雨》的教案设计篇一学习要点:1.了解戏剧(剧本)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诵读剧本台词的基本技巧3.了解剧情,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戏剧主题4.能尝试评价周朴园、侍萍、繁漪等人物形象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进入戏剧单元,了解戏剧(剧本)的基本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对照《雷雨》(选场)简析戏剧与小说两种文学样式的主要异同。

例:1.相同点:①小说主要通过作者的正面描述直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生活和主题;戏剧则是以人物对话(角色对白)的形式展开剧情。

(台词)②戏剧(剧本)除台词外,人物的动作、神情、衣着服饰、身份经历、舞台布景等相对较少,且用小字集中介绍或用括号文字在台词中插入;而小说则是完全融于文中,难于分离。

③小说(主要指长篇小说)常常有广阔的背景和较长的时间跨度;戏剧则缩天地为一隅,变古今为一瞬,使空间、时间高度集中。

④剧本的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利于舞台演出;小说则需要通过改编,才能搬上舞台或银幕。

2.相同点:①都是通过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矛盾,表现重大的生活及社会主题。

②小说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戏剧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都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参与。

二、进入本课,板书课题:雷雨(曹禺)。

介绍相关作家作品知识。

【参考资料】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曹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曹禺和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一起,均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三、分析剧中人物关系1.结合剧本选场,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清人物关系周朴园(矿主,资本家) 鲁侍萍(鲁贵之妻,曾经为周朴园生过两个儿子)周萍(鲁侍萍长子,周家大少爷) 鲁大海(周朴园、鲁侍萍之少子,工人代表)周冲(繁漪之子,周家二少爷) 鲁四凤(鲁贵、鲁侍萍之女,在周家作使女)繁漪(周冲的母亲,周朴园续娶之妻) 鲁贵(鲁侍萍现任丈夫,在周公馆当男仆)2.教师结合全剧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及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雷雨》教学设计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雷雨》这部经典剧作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戏剧文学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雷雨》中的冲突与高潮,培养学生对戏剧结构的把握能力。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雷雨》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家庭悲剧剧本,讲述了周家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

2. 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周萍、四凤等。

3. 剧本结构:三幕剧,分别展现了周家家庭成员在家庭聚会、客厅谈话和雷雨之夜的不同表现。

4. 主题思想:揭露封建家庭的腐朽、人性的扭曲以及命运的无常。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雷雨》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剧本中的冲突与高潮,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内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冲突与高潮,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介绍《雷雨》的作者、背景及剧本结构,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第二课时:分析剧本第一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和冲突。

3. 第三课时:分析剧本第二幕,让学生理解高潮部分的意义。

4. 第四课时:分析剧本第三幕,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

5. 第五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雷雨》剧本原文。

2. 相关资料:鲁迅生平和作品介绍、戏剧文学鉴赏手册等。

3. 影像资料:如有条件,可提供《雷雨》戏剧演出视频或电影版本,以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剧本内容。

关于《雷雨》优秀教案

关于《雷雨》优秀教案

关于《雷雨》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等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

3.掌握剧本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剧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人物形象的分析。

3.剧本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剧本深层主题的挖掘。

2.人物性格的细腻分析。

3.剧本结构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曹禺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剧本的,提问:“雷雨”在剧本中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二、课堂讲解1.讲解剧本的主题思想:a.社会黑暗面的揭示:通过周朴园、周萍、鲁侍萍等人物的生活遭遇,反映了旧社会的伦理道德、家庭关系和社会矛盾。

b.人的悲剧性命运:以周萍、鲁妈等人物为例,探讨了人性的悲剧和命运的无常。

2.分析剧本的人物形象:a.周朴园:自私、冷酷、伪善的资本家形象。

通过对他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旧社会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

b.鲁侍萍:善良、坚韧、忠诚的劳动妇女形象。

通过她的遭遇,让学生感受到底层人民的苦难。

c.周萍:悲剧性的人物,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3.讲解剧本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a.结构:三幕剧,以雷雨之夜为背景,贯穿始终。

b.表现手法:对话、独白、旁白等,丰富的人物内心描绘,强烈的戏剧冲突。

三、课堂讨论a.你如何看待周朴园这个人物?b.你认为鲁侍萍在剧本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如何反映了旧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四、课后作业2.结合剧本内容,谈谈你对旧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看法。

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剧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雷雨》,提高戏剧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雷雨》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结构特点,让学生对这部经典剧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较为到位。

但在分析剧本主题思想时,部分学生对旧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高二戏剧雷雨教学设计1.07甄选范文

高二戏剧雷雨教学设计1.07甄选范文

高二戏剧雷雨教学设计1.07篇一:一等奖教案雷雨《雷雨》教案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能力目标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生动性特征。

3.通过语言来品味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GpfjIbbzGLmRxFb。

钌諞擬餒姍恥萤瘋詐絕繯內嚦墳涇棲锩谍雞陉跸谖賦鉑閏餾礎赃詔錠鲐坟瀠晓粜。

5.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罪恶。

oXfEcFnrxwyULrj。

殮吳枣鹘缑靨撿轲哔討輒噓錢与忾諸圍骑憂园適齦胀氇泸詬翹頜躋镧恻詔頌帳欤。

㈡教学重点1.把握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仆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㈢教学难点QcHDAPJUVdz98Ll。

鹦淚業脓禪鱔粤玨銻現謗劉畫阙玛龈鯨壺剀購议饭擠顰铍娈卫騍窥蘚饞茧纸譎鮞。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3.揭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腐朽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抓住戏剧冲突。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却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却经久不衰。

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谜,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

今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PAPMRdqRCuuSSDW。

圹谕缩幘棂胁圖癉黄纡緬論鹤粪渗鳌鏷骠賡铲階蹕蹺镗憐槠鄴阆掙绩謎栀蔣拥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一等奖教案雷雨《雷雨》教案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能力目标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生动性特征。

3.通过语言来品味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罪恶。

㈡教学重点1.把握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仆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㈢教学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3.揭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腐朽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抓住戏剧冲突。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却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却经久不衰。

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谜,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

今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前检测】正音烦躁(zào)汗涔涔(cén)惊愕(è)窟窿(lóng).....弥补(mí)谛(dì)听江堤(dī)咀(jǔ)嚼....沉吟(yín)伺(cì)候报应(yìng)缜(zhěn)密....二、解题1.戏剧知识介绍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

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戏剧的三要素):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

中国的戏剧,古代与现代差别迥异。

古代戏剧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其主体是话剧。

戏剧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内容形式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篇幅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2.曹禺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

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

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

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

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

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

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

他读老子、读佛、读圣经,赞美柏拉图的神奇的理想国。

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深沉的忧郁,也热爱过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而所罗门的智慧、耶稣对人类所寄予的真诚热爱,都曾使他仰叹、折服。

但是,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这些先哲们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俘虏。

他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于是想搜寻出一条大道来解决他所感到的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

但是读了这些哲学著作之后,答案仍苦思不得。

而他那种执着地、热诚地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创作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

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3.有关《雷雨》投影:雷雨曹禺三、初读感知1.把握戏剧冲突。

解说:戏剧冲突主要指剧中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是戏剧的灵魂,那么,课文节选部分,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来自哪些人的?这些矛盾冲突的起止在哪儿?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出示投影:感情纠葛阶级斗争4.理清剧本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自由讨论。

明确:第二幕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第一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相遇述旧怨)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相认生新恨)四、布置作业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戏剧,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一个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参考答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究第一场,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雷雨》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70多年,但它依然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

一个作品能有恒久的生命力,总要有一些特殊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推动我们去思考与探索。

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外在哪里呢?二、分析课文(第一场)㈠相遇述旧怨1.点读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

提问:开头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烘托人们烦燥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读者和观众。

2.学生自读开头至“哦,侍萍!(低声)是你?”。

⑴周朴园是怎样一步步地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侍萍的?请同学找出周朴园问鲁侍萍身份的地方。

明确:一共四处:“你——你贵姓?”“(抬起头来)你姓什么?”“(忽然立起)你是谁?”“(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请同学揣摩语气并表演出来。

]⑵.开始的时候,是鲁侍萍的什么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而询问她姓名的呢?周朴园后面三次询问发生在什么情况下?明确:鲁侍萍的口音和关窗的举止。

篇二:高中语文 2雷雨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3.雷雨《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戏剧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篇力作,该剧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

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从而真正把握剧中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重点掌握戏剧冲突的独特性及戏剧语言的个性化与表现力。

本文将采取活动式(表演)、探讨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

通过表演课本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在观剧、讨论中不断领略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拟定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介作者,观看第一场的戏剧表演,初步感知剧情,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总结第一场戏所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观看第二场的戏剧表演,分析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发展,并由此进入主题提炼,标题阐释,深入鉴赏本剧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两场戏剧冲突,并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以及学生对戏剧主题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分组编排表演《雷雨》中的两场戏。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戏剧基本常识,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话剧。

2.把握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善于分析冲突所折射的人物性格特征,从而理解戏剧的主题。

3.品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排自演,在表演中激发兴趣,体会戏剧艺术的迷人魅力。

2.通过冲突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戏剧尖锐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假恶丑与真善美,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认识了一个善良美丽而又不屈的灵魂,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20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的话剧名作《雷雨》,这部戏是戏剧大师曹禺的成名之作,为世界文学长廊留下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朴园,这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现在还是先来欣赏几位同学的表演吧。

推进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生课文节选了剧本的第二幕,这一幕又可分为两场,现在就请看第一场的表演。

(台上倾情表演,台下凝神观看,表演结束后掌声四起)师好,掌声很热烈,说明演员们的课前努力没白费,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整个过程很流畅,演员的态度也很认真,感情很投入,表演基本到位,特别是周朴园的虚伪奸诈表露无遗,但鲁侍萍内心的复杂心情表现不够,当然,我有点吹毛求疵了。

师很中肯,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演员们的辛勤付出。

好,这一场实际上是两个人之间的戏,是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看看该怎么分?生可分为,偶遇——相认——冲突——缓和,四个阶段。

师很准确精练哟!他们是在什么情形下相遇的?生鲁侍萍来周家看望女儿四凤,意外发现这家的主人就是周朴园,就这样两个冤家就相遇了。

(学生笑)师当时环境怎么样?生很压抑。

师从哪看出来的?生课文开始一段话:“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师这段话在戏剧中叫什么?生舞台说明。

师正确。

有什么作用呢?生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师不错啊!看来同学们对戏剧常识掌握得很好啊!两个冤家30年没见了,相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鲁侍萍是凭房间布置认出周朴园,那么,周朴园又是怎么认出鲁侍萍的呢?大家讨论两分钟时间。

生鲁侍萍的动作引起了周朴园的疑心,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一舞台说明文字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从而引起了周朴园的疑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因而让她“站一站”,并追问她贵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