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手术入路 (六)松果体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六)--松果体区
笔者端详着James L. Poppen(1903–1978)肖像,情不自禁地再次想起经典的力量。
西方神经外科有两本经典巨著,即《Youmans Neurological Surgery》以及《SCHMIDEK & SWEET Operative Neurosurgical Techniques》,在各自的第六版,其松果体区肿瘤部分,均是来自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Jeffrey N. Bruce教授的手笔。Bruce教授重点探讨了四种手术入路,即:1. Krause:Infratentorial Supracerebellar Approach2. Poppen: Occipital Transtentorial Approach3. Dandy: Transcallosal Interhemispheric Approach4. Wagenen: Transcortical Transventricular Approach
但是,这四种入路各自的优缺点,Bruce教授,在文中仅是给予文字阐述,却没有列出清晰的图表显示。
日本学者,确实细致、简洁。Isao Yamamoto教授,在其文章Pineal region tumor: surgical anatomy and approach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54: 263–275, 2001.)中,将这四个入路各自的优缺点用图表形式夺目展示。笔者读
来,印象深刻,并认为,有关松果体区肿瘤切除手术入路
的探讨、争鸣、争论,无非都是围绕着这四个图表展开。
本篇无意围绕这些入路的具体技术细节展开,只是想大体
谈谈笔者的几点学习感悟。
其一,由“Krause入路”谈起。
1. 特定的手术入路,具有特定的体位。体位,是手术入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手术记录、学术撰文、会议交流,如果使用“Krause入路”词汇,则默认为采用坐位手术( Sitting position)。如果没有采用坐位,即使应用幕下小脑上手术通道,也不能称之为“Krause入路”。那么,目前学术交流中所指的“Krause入路”,是1926年Krause医生首先撰文发表时的入路样子吗?当然不是。目前所指的“Krause入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手术显微镜技术临床应用以后,1971年Stein教授撰文发表的入路样子。详见文献:Stein BM. The infratentorial supracerebellar approach to pineal lesions. J Neurosurg. 1971; 35:197. Krause入路,也是与时俱进的。笔者认为,应这样理解“Krause入路”:(1)具有特定的基本技术内核,如坐位手术、利用幕下小脑上间隙等;
(2)纪念Krause医生,鼓励首创精神,是一种学术荣誉。阅读文献,以及该文献的参考文献,其实能发现许多新知。比如,在巨著《Schmidek 6th》chapter 30 Management of Pineal Region Tumors , 其参考文献有:Stein BM, Bruce J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ineal region tumors. Clin Neurosurg. 1992;39:509-532. 又比如,在巨著
《Youmans 6th》chapter125 Pineal Tumors,出现上述相同参考文献时,还有Bruce JN, Stein BM.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ineal region tumors. Acta Neurochir (Wien). 1995;134:130. Bruce JN,即Jeffrey N. Bruce。从参考文献看出,Bruce教授,曾师从Stein教授。也可以这样理解,自1971年以来,四十余年的时间,Stein教授、Bruce教授,这一学术组合,在松果体区这块学术阵地上,大放光芒!2. 特定的手术入路,具有特定的手术步骤。
没有磨除前床突,没有使用Dolenc三角,则不能称为“Dolenc 入路”;没有磨除岩尖,没有岩斜区的操作,则不能称为“Kawase 入路”。学术交流中,如果使用以神经外科大师级教授的名字而命名的手术入路称谓,则需要遵循其基本技术内核,如体位、切口、骨窗、手术间隙等。曾遇见这样的情况:三叉神经鞘瘤病例,外院手术记录中反复出现“Kawase入路、Kawase”等字样,但其术后CT岩骨尖完整,丝毫没有磨除的迹象,因此笔者认为,其手术入路,不是“Kawase入路”,而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其二,由“Poppen入路”谈起。
1. Poppen入路(Poppen’s approach)
在西方社会,松果体,曾被认为是灵魂所在,“seat of the soul”。既然是灵魂所在,自然也就充满对松果体的神化、敬畏,以及对松果体区病变的恐惧。限于位置深在,技术
条件不发达,那时,松果体区病变的处理,也仅限于颞下减压、分流手术等姑息性治疗。
Poppen教授,无疑对松果体区病变的处理,从放弃姑息性手术,转变为根治性手术,做出巨大推动性贡献。笔者认为,目前学术交流中,使用“Poppen入路”词汇,更多的是指:1971年,澳大利亚的Kenneth Jamieson医生,在“Poppen 1966”基础上,对“Poppen入路”的新发展。开颅靠近中线、枕叶牵向上外侧、沿直窦切开小脑幕,这些都是新发展。
恰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Mayur Sharma教授在其文章《James L. Poppen and Surgery of the “Seat of the Soul”: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所述:The occipital transtentorial approach was described by Heppner in 1959 and popularized by Poppen in 1966 . In 1971, Kenneth Jamieson , an Australian neurosurgeon, modified this approach by approaching closer to the midline, mobilizing the occipital pole upward and laterally and cutting the tentorium away from the straight sinus.
无论怎样的发展变化,利用“枕下经小脑幕”,是Poppen入路最基本的技术内核。念及,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笔者认为,在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研究中,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