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决策研究

合集下载

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
背景: 1、战后战败的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 区占领,柏林地区也由四国占领
2、 美苏之间互相较量,都想 使德国变成己方的政治力 量 美国: 对法国利用战后“马歇尔 计划”,使法国与美英站 在同一立场,共同对抗苏 联
2、美国坚守西柏林: 大规模空运与反封锁 行动 一年间飞行27万次 养活了250万人近一 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的雄心壮志 雄厚的经济实力 以及正确的策略
美国飞机的空运路线
苏联的封锁: 对于人民
给西柏林居
民的生活造成了 很大的困难
人民对苏联
十分反感,反而 对西方的空运感 激备至
这是后来柏林人为 感谢美英法等国修 建的空运纪念碑
3.导火索:西区推行货币政策
西区:
1948.6.18 美英法宣布西 区实行单方面 的货币政策 “B记马克”
柏林危机
东区: 同年,6.22 苏联占区为了抗 议也实行货币政 策 “D记马克”
柏林危机全面爆发:
1、苏方措施: 封锁西柏林与西占区间水陆交通 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的三条空中走廊
提问: 你如何看待苏联封锁柏林的这项举措?
对于自己 苏联也同样损害了自己
和社会主义的形象 而且还是失败的,没有
达到想让西区取消货币政策 这一目标
结果:
1949.5.英法美占领的西区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 苏联在封锁中也蒙受损失,而且没有办法阻止西
德政府的成立,所以宣布撤销封锁,第一次柏林
危机结束。
德国分裂:
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 西德)宣告成立。
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 德)宣告成立。
德国由此开始了长达40年之久的分裂,全世 界由此陷入了漫长而激烈的冷战。

第一次柏林危机之背景分析

第一次柏林危机之背景分析
[2] 由於保守黨在下議院的選舉當中落敗, 因此首相由邱吉爾改為工黨黨魁艾德禮。
會議尚討論關於佔領軍管制德國的共同政策,三國協議如 下: 1.解除德國所有陸、海、空三軍的武裝,解散一切納粹黨的 組織,所有公務機關擔任職務的納粹黨徒均予以解雇,改 用反納粹的民主人士。 2.徹底改組教育與司法機構,取消反民主的納粹法律。 3.拆卸製造飛機、軍火及易於轉變為戰爭物資的工廠,並將 拆卸的機器作為戰勝國之賠款。 4.懲治法西斯戰犯的問題,宣布戰犯及參與策劃或推行納粹 行徑造成的暴行或戰爭罪行者,必須予以逮捕並交付法庭 審判。
英佔區的非納粹化運動基本上按司法程 序進行,對審查對象的判決較寬。1945年, 英佔區就已批准德國人可籌組自由工會和黨 派,可見在政治部分,英國對德國是較為寬 鬆的對待。
第三節 蘇俄之對德政策
蘇聯在二戰中,喪失了大量的人口與經 濟物資,因戰爭的破壞,使得蘇聯工業的重 建機會遠落在其他戰勝或戰敗國之後。因此 尋求從戰敗德國剩餘的經濟與工業實力中獲 得補償,成為蘇聯主要的對德政策之一,同 時亦可藉此對德國形成控制和影響。
美國於1946年月3日在盟軍管制委員會上片面宣 布,美國除了先前已經獲得的賠償外,將不再從美 佔區取得賠償,這導致蘇聯不能從西佔區獲得賠償, 這是美、蘇在對德政策上的第一次衝突。
美國要求實現波茨坦會議同意的「德國經濟統 一」,建議成立經濟聯合管制中心,蘇聯和英國皆 表示反對,但美國不放棄,1946年7月20日,美國代 表提出合併佔領區的提議,英國於7月30日表示同意, 法國則於8月10日表示反對。1946年9月6日,美國國 務卿聲稱要實現德國的經濟統一,西方佔領區的合 併是必經之路。1947年1月1日,美、英雙佔區正式 合併。
第四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北京大学 冷战中的危机处理

北京大学  冷战中的危机处理
卡斯特罗警告,战争会令朝鲜半岛的民众面临“ 极大的牺牲”,“谁也不能获益”,并会影响到 全球70%的人口。
1962年11月20日,美国解除海上“隔 离”,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充分认 识到了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推动 了两国签订军备控制协定的进程。
古巴导弹危机也使苏联认识到自己的战略 核力量仍落后于美国,因此加快了发展战 略核武器的步伐,促使了美苏军备竞赛的 步步升级。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此后美苏开始采取较为缓和的较量方式, 在地区冲突中更多地以支持第三方反对对
作为古巴导弹危机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卡斯特罗 2013年4月5日在古共中央机关报《格拉玛报》 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有责任避免在朝鲜半 岛爆发战争》的文章。文章末尾附有卡斯特罗的 亲笔签名,落款注明写作时间为“4月4日晚11 点12分”。
卡斯特罗称,当前的朝鲜半岛危机是“令人难以 置信和没有理性的”,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以来人类面临核战争的“最危险时刻之一”。
第六讲 冷战中的危机处理
一、第一次柏林危机(“柏林封锁”)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 三、古巴导弹危机
一、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1949年的柏林封锁,是美苏之间 在柏林问题上发生的第一次严重对抗 。也被称为第一次柏林危机。 西战区的货币改革使得苏联与美英等 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了苏 联封锁柏林的“柏林危机”。
肯尼迪政府采取了风险较小的 “隔离” 方法。苏联也没有硬闯“隔离”线, 载武器的苏联船只陆续停驶或改航, 10月26日苏联的船只全部都掉头返航。 最重要的是,在危机期间,美苏两国 领导人通过秘密渠道,寻找解决问题 的途径。
两国达成的解决危机的协议内容:苏 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IL-28轰炸机 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 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 犯古巴,并且同意今后拆除部署在土 耳其的“木屋”导弹等。

三次交通封锁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三次交通封锁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三次交通封锁与第一次柏林危机刘志青关键词:柏林危机西占区东占区美国苏联中图分类号: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83-(2007)01-0023-0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等盟国分割德国虽然是出于对付法西斯的需要,却在占领国美、英、法与苏联之间制造了新的矛盾。

20世纪40年代末期,随着冷战的到来,美、英、法等国为加强中欧的地位,策划其在西德和西柏林的/联合占领区0,并着手利用马歇尔计划复兴德国,宣布单方面实行币制改革。

苏联对此强烈反对,以封锁交通为武器,遂演变成柏林危机。

由于后来还出现过类似危机,故此次被称作/第一次柏林危机0。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三次交通封锁的缘起、过程、结局为线索,揭示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复杂性。

一、西占区的合并与第一次交通封锁冷战开始后,德国的局面更为严峻了。

为了使德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纳入自己对欧战略的轨道,美国企图恢复德国经济、合并西方占领区。

波茨坦协定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第4条规定:/苏联除在本占领区获得赔偿之外,尚可自西方区域获得赔偿0。

(5国际条约集(1945~1947)6,85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但在占领区划定后,美国鉴于当时自己占领区面临的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保存美军占领区的工业生产能力,减轻美国自己的负担,并加重苏联的困难,决心抛弃关于赔偿的规定。

1946年5月3日,美国占领区副军事长官克莱将军在柏林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上宣布:为了使德国恢复经济,/除先前已预支作为赔偿的工厂外,将不再从美占区提供一切赔偿。

0(Clay,Luc i u s D1:Decisi o n i n G er many(克莱:5在德国的决策6),122页,Green2 wood Press,Connecticu,t1970)接着,克莱还宣布了美国关于统一西方各占领区、承认德国的分裂、实现德国的分步/政治重建0的计划。

即:第一阶段,在西方各占领区内建立起各自的/政治生活0;第二阶段,建立美、英双占区;第三阶段,建立西德政府,3个占领区合而为一。

二战时期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战略决策机制的发展与成熟

二战时期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战略决策机制的发展与成熟

二战时期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战略决策机制的发展与成熟作者:钱宇明来源:《江汉论坛》2022年第04期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乃至参加战争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政治与军事决策系统均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削弱了美国有效应对战争威胁的能力,也极大削弱了美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竞争力,1943年初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由于美国政军决策系统缺乏内部沟通、缺乏跨部门协同、缺乏专业性的弱点完全暴露,导致美国政治失败。

痛定思痛,美国各部门领导人立刻着手战略决策机制的重组,努力提高战略决策部门对英国同行的竞争力。

这些努力和战场上的胜利共同保证了美国在德黑兰会议的胜利,由此美国成为盟军的政治主导力量。

关键词: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决策;大国博弈中图分类号:K7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4-0109-05二战期间,美英两国虽然在击败轴心国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两国各自追求的具体战略目标却极为不同,英美之间产生战略竞争。

在英美战略竞争中,两国均瞄准盟军阵营领导权,意图将自己的利益关切上升为整个盟军阵营的行动目标。

具备显著国力和军力优势的美国,却并未在竞争中迅速压倒英国,成为盟军领导者。

这是因为此时的美国存在着包括国家战略混乱在内的诸多缺陷,其硬实力难以转化为大国博弈中的竞争力。

在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后,美国随即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加强了美国在英美博弈中的竞争力,最终成为盟军领导者。

一、早期美国军政决策体制暗藏的隐患(一)美国军事系统战略决策机制的混乱20世纪30年代,美国陆海军联合委员会(Army-Navy Joint Board)发表了一份对日作战计划即橙色计划。

在这份计划中,美国应当在前期聚焦菲律宾攻防战,并在稳住菲律宾后进攻日本经济腹地并迫其投降。

就常理而言,橙色计划的出现说明美国在30年代对日本的战争准备相当充分。

但事实上,至少到1937年,美国并未真正准备好对日战争。

对抗、威慑与妥协————从总统对国家外交战略深刻影响的角度思考美国在柏林危机中的角色

对抗、威慑与妥协————从总统对国家外交战略深刻影响的角度思考美国在柏林危机中的角色

对抗、威慑与妥协——从总统对国家外交战略深刻影响的角度思考美国在柏林危机中的角色摘要:由于美国总统在美国政治中的独特地位,他们的个人气质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政治决策。

在杜鲁门担任总统期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而肯尼迪总统采取的一方面以军事准备作为威慑另一方面积极筹备政治谈判的策略是第二次柏林危机与第三次柏林危机缓和与消退不可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柏林危机美国杜鲁门肯尼迪一、德国成为美国与苏联对峙的主战场的历史必然性(一)二战后欧洲的衰落与美苏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安全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英法主导和维护的凡尔赛体系瓦解,虽然凡尔赛秩序的挑战者德国也因战败而衰落,但另外一个不服从这一国际秩序的欧洲国家苏联却在战后实力和威望大增。

战后力量削弱的英国也无法继续维持欧洲的安全均势。

在英国衰落后,美国趁机在欧洲和全球扩张,积极抢占英国撤退后的力量真空。

因而,为了争夺二战后的欧洲和世界霸权,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位于欧洲中心的德国成为两国争夺的重心。

最终,为了避免两大军事集团的核战争的危险,美苏两国走向接触,并在德国分裂的基础上建立了危机处理和信任机制。

在成为欧洲力量的平衡中心后,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二)美苏国家战略意图的冲突冷战期间,美国的重点是在欧洲进行遏制苏联的地缘政治斗争,但它还有称霸全球的目标。

因此,美国倡导和支持欧洲的联合,企图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将其纳入西方军事体系,以此抗衡和牵制苏联的力量。

美国与原德国发达工业区所在的联邦德国逐渐走向联合,这将使苏联的安全局势比二战前还要恶劣。

为了阻止西方安全威胁的出现,苏联提出了建立中立、统一的德国和欧洲集体安全体制的反建议。

二战后美国国家实力的增强直接触发了其领导世界的雄心壮志,杜鲁门曾公开宣称,当时的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美国拥有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的力量。

社会主义苏联尽管在二战中经济受到重创,但在经历了战争锻造后,其军事实力和国家声望都有了空前的提升,成为战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凭借着这些优势,莫斯科也形成了自身对战后世界的构想"苏联的外交传统长期以来都是将意识形态目标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确保国家安全,在现实思维中将推广自身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维护国家安全紧密结合此外,苏联在二战之后己逐渐转向追求世界性的大国利益,这一点可以用1946年苏联外长莫诺托夫的一段表态做注释:目前苏联已列于世界最有权威的国家之林,现在如果没有苏联的参加或是不注意到苏联的意见,无论哪一个关于国家间关系的严重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原因

上 ,双 方态 度各执一 端 ,尖锐对立 ; 在波 茨坦会议 上,三 巨
收稿 日期 :2 0 1 3 一O 8 —1 5
强烈 的反响 , 被史家称为冷战爆发 的信号 。 英 国促使美 国承
担领导 自由世界 的责任、 发动对苏冷战 的重要一招是将希腊
6 7
作者简介 :尚慧霞 ( 1 9 8 4 -) ,女 ,河 南太康人 ,硕士 , 研 究方向为世界史 。
因过分 强调 自身 安全而损害周边 国家利益 的做法 , 进一步恶
最 根本 的原 因乃在 于 以美苏为代 表 的两种不 同的意识 形态 及社会制度 的根 本对 立。美 国秉承一贯 的 “ 使命感 ” , 认 为美 国的 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合理 的社会 制度 , 美 国有责任 把它推 广到全世界 ,以民主、 自由的传 播者、捍卫者 自居 ,

东西 方冷 战兴 起 的原 因
的安全。 因此苏联对外政策 目的是要尽可能地 争取 和维持一 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是 ,由于斯大林对 战后世界 局势的估 计过于 严重 , 苏联 的某些不恰当的做法反而促 使了冷战的爆 发。1 9 4 6年 2月 9日,时距离二 战结束不到五个月 的时 间, 斯大林 在对莫斯科选民演说时宣称 :“ 只 要资 本主义制 度还 存在 ,战争就不可避免 。 ”“ 和平是不会有了 ,国内的和 平国 外的和平都不会有了。 ”这篇演说被美 国 时代 杂 志成为 “ 自对 日作 战胜利 以来 一个高级政 治家所发 出的最好 战的 声 明” ,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 ・ 道格拉斯惊 呼之为 “ 第三次 世界大 战的宣言 书”L 2 J P 4 4 。同年又 发生了苏联在伊 朗的军 队 迟迟不愿撤 出,以及 苏联 想要在土耳其建立海、空军基地等 事件 ,为西方指责它要 向邻 国扩张提供 了证据 。总之,苏联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名词解释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名词解释

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名词解释柏林危机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发生在德国柏林的一系列紧张事件和对抗局势。

他作为冷战时期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与较量的缩影,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释柏林危机。

一、背景概述柏林危机发生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初期,分割的德国正迎来东西方代表的统治。

苏联占领区成为了东德,而美英法苏联四国共同管理的柏林则成为了东西方对峙的焦点。

二、冲突原因柏林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德国战败后的冷战格局。

美国提出了“防止苏联扩张”的政策,而苏联则试图扩大其影响力。

而柏林危机的直接原因则可以追溯到1958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柏林问题解决”的提议,要求西方三国撤离柏林,并将其置于东德行政管理之下。

三、对抗与对峙柏林危机的核心就是东方和西方的对抗与对峙。

东德成为了苏联的傀儡国家,而美英法却决心保持对柏林的控制。

这使得冲突的火药桶越来越准备引爆。

四、柏林墙的建立为了解决柏林危机的紧张局势,东德政府于1961年突然开始修建柏林墙,用混凝土与铁丝网将东柏林与西柏林隔离开来。

柏林墙的建立不仅仅是地理隔离,更是心理上的界限,让东西柏林居民难以交流和往来。

五、全球局势的影响柏林危机不仅仅是对柏林民众的一次巨大打击,也对全球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西方的对立日益加剧,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也愈发激烈。

柏林墙的存在则使得全球对冷战升温的忧虑程度进一步加大。

六、危机的解决柏林危机的解决要归功于各方的外交努力与妥协。

1961年至1963年间,美苏两国进行了多次高层会谈,并最终达成了协议。

根据这个协议,双方同意不在柏林问题上使用武力,并允许柏林民众的往来。

七、柏林危机的意义柏林危机作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立的重要事件,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冷战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鸿沟。

柏林墙的建立更是一个世纪伤疤,提醒着我们人类历史上的深度分裂和对立。

在柏林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对于和平、安全和合作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

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随着德国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

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

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领区问题上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巨额援助安抚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给予法国甜头,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合并。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的“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

1948年5月18日,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在德国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的决定》。

决定责成苏联驻德军事当局在西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时立即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

要求“苏联军事当局争取在整个大柏林地区发行苏占区新货币”。

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即发行有B 记号之马克。

苏联得知该计划后,于6月19日提出抗议,占领军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布“告德国民众书”,书中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

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6月29日,美国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1948年9月,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开始拟定新宪。

1949年5月8日,德国议委会通过新法。

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标志著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

苏联于封锁中蒙受道义损失,它深知此时封锁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进程,于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延续462日的柏林危机结束。

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

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

浅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经济大萧条使得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民众对战争的反感也影响了外交政策的制定。

对外政策的考量和中立主义的传统也在中立政策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美国政治氛围的影响使得政府更倾向于采取中立立场。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根源主要包括对经济困境和战争的反感、对外政策选择的考量,以及中立主义的传统和政治氛围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美国在这一时期坚持中立政策的决定。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经济大萧条,战争反感,对外政策,中立主义传统,美国政治氛围,根源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全球经济大萧条的爆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整个国际舞台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不得不面对如何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问题,其中中立政策成为当时的主要选择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的根源,我们需要从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民众对战争的反感、对外政策的考量、中立主义的传统以及美国政治氛围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当时美国政府制定中立政策的动机和原因。

这一部分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和议题。

2. 正文2.1 经济大萧条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经济大萧条对整个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经济危机不仅打击了美国国内的经济基础,也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和立场。

经济大萧条导致了许多美国人失业、贫困,社会上的不满情绪愈发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参与战争的反感也逐渐加剧。

经济大萧条使得人们更加珍惜和平,不愿意再次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

美国的中立政策在30年代得到了广泛支持。

经济大萧条还使得政府更加注重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而非将精力放在国外扩张和冲突上。

浅析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

浅析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

峙的基本特征是 : 国际事务的处理 中, 方以不促 发战争 为基 准。在 国际关 系中, 在 双 我们通 常将 美苏对峙的此种格
局 称 为“ 战 ” 局 。然 而 ,98年 , 林 危 机 的发 生却 是 两 大 阵 营欲 突破 “ 战 ” 一 次 尝试 。柏 林 危 机 是 由 苏联 在 冷 格 14 柏 冷 的
戍部 队 。但 是 , 自从苏 联对 柏林 实行封 锁 以来 , 方 西
国家就 被切 断 了与 西柏 林 的联 系 , 们对 西 柏 林 的 他
卫戍 部 队和将 近 2 0 德 国人 的支持 只能 在苏 联 同 5万 意的条 件下从 苏 联 占领 区获 得 , 者是 苏 联 允 许西 或 方 占领 区国家 自由出入苏联 控制 的道路 、 车站 、 火 运 河或是 苏联 的领 空 , 在 苏联 实 施 封锁 后 是 不 可能 这
聊 城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20 0 9年第 5 期
浅 析 柏 林 危机 中艾 德 礼 政 府 的政 策 导 向作 用
滕 淑 娜
( 东财政学院政法学院 , 山 山东 济南 20 1 ) 504
[ 摘
要] 战后 , 二 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 美国为首的帝 国主义阵 营和 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 主义 阵营的对峙 , 种对 这
国人 的方法 看起来 是不 可能挽 救柏林 的。 有 鉴 于此 , 方 国家 对 是 否能 够 和应 该 留在 西 西

是 否撤 出柏林 问题 上英 国 的坚持
14 年 3月 3 98 0日, 苏联 驻 柏 林 代 表 通 知美 国 , 从 4月 1日起 , 联将 检 查 所 有通 过 苏 占区 的美 国 苏
人证 件 , 检查 所 有货 运 和除 私人 行 李 外 的一 切 物 并

美国介入一战的决定

美国介入一战的决定

美国介入一战的决定第一节:引言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武装冲突,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美国介入一战的决定过程,并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第二节:中立政策的挑战在一战初期,美国政府采取了中立政策,希望保持与欧洲战争的距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中立立场面临着各种挑战。

第三节:德国的挑衅行为德国的挑衅行为逐渐引发了美国的不满和敌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德国潜艇战,即德国不顾国际法规定,在大西洋上袭击了数艘美国商船,导致美国人员伤亡。

第四节: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卢西塔尼亚号沉船事件加剧了美国对德国的愤怒。

在这次事件中,德国潜艇击沉了一艘美国客轮,造成数百名美国公民的死亡,引发舆论对德国的强烈谴责。

第五节:蓄意煽动除了德国的挑衅行为外,盟国也开始积极向美国施压,试图争取其支持。

特别是英国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试图将反德情绪在美国社会中激化,以争取美国的军事援助。

第六节:曼海姆备忘录曼海姆备忘录成为美国牵连进战争的转折点。

这份文件揭示了德国曾试图与墨西哥结盟,并发起对美国的袭击。

这一发现进一步动摇了美国维持中立的决心。

第七节:总统的干预在挑衅和国内外压力的推动下,美国总统威尔逊最终决定干预战争。

他向国会呼吁采取行动,保护美国的利益,并在1917年4月宣布对德国宣战。

第八节:国内情绪的转变当美国宣战时,国内舆论也发生了转变。

对战争的支持逐渐取代了中立立场,一些美国人希望通过介入战争来维护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

第九节:战争带来的影响美国介入一战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之一。

第十节:结论美国介入一战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

通过分析德国的挑衅行为,盟国的劝降和国内的舆论转变,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时导致美国最终加入战争的多种因素。

这一决定也对美国的地位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林危机与万隆会议历史小短文

柏林危机与万隆会议历史小短文

柏林危机与万隆会议历史小短文1948年柏林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

1948年2月,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

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公布了“关于改革德国货币制度的法令”;6月21日,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

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加深德国的分裂。

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

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

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

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

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8年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

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1958~1961年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柏林墙位”,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

照会要求西方在6个月内达成协议,否则苏联就把西方在西柏林驻军人员通过民主德国的过境控制权移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西方予以拒绝。

1961年6月3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11月27日建议,声称“必须在今年使欧洲的这个问题得到和平解决”。

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

会谈仍无任何结果。

8月华沙条约组织各国声明:如西方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约各国决定单方面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

8月13日,在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柏林、西柏林边界。

美国应对柏林封锁的政策研究

美国应对柏林封锁的政策研究

美国应对柏林封锁的政策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了美国应对柏林封锁的政策。

面对苏联的封锁,美国政府首先做出留在柏林,进行空运的决策。

尔后,在空运得以加强的基础上,美国政府提出了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危机的政策,最终危机得以和平解决。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了柏林封锁的两大背景:一是美苏冷战拉开帷幕,二是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分歧,此外,本章还叙述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封锁的早期预测和措施。

第二章论述了苏联全面封锁柏林后,柏林美国军事当局和华盛顿的讨论,美国最后做出留在柏林进行空运的决策,并进一步论述了美国初期决策的特征及深层次的原因。

在本章中还论述了在美英空运加强的基础上,美英法苏四国展开的莫斯科协商和柏林军事长官间的协商。

第三章论述了柏林城市分裂之后,在把柏林问题提交给联合国的同时,美国采取措施加强分裂德国。

1949年春,西方空运进一步加强,西方对苏占区的经济封锁达到极限,西方加速建立西德国家和北约。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领导者感到封锁不能达到其目的,遂向美国发出了可以解除封锁的暗示。

美国迅速抓住了这一机会,由此双方开始了解除封锁的杰塞普-马立克协商,并最终达成了解除封锁的协定。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空运和外交谈判是美国处理柏林危机的两项主要政策。

空运和谈判都取得了成效,二者相辅相成,空运增加了谈判的筹码,谈判为空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柏林危机以及它的和平解决,突出显示了冷战的特点,虽然柏林封锁导致双方的紧张对抗,但是双方都留有余地,避免了正面战争,并最终通过谈判解决了
这一危机,这也充分体现了冷战所具有的自我控制机制的特点。

柏林危机名词解释

柏林危机名词解释

柏林危机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柏林危机是指发生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特别是1958年至1961年期间,针对德国首都柏林问题而爆发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争端。

该危机源于二战结束后全球大国之间对欧洲事务的争夺和影响力的较量。

柏林危机的核心问题源于二战结束后,对德国的特殊地位和未来的争议。

根据雅尔塔协议和波茨坦协定,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个占领区,并设立了四个占领区的临时首都柏林。

然而,随着后来冷战的逐渐升温,这一地位引发了全球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苏联视柏林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试图全面控制德国。

而美国、英国和法国则希望德国能够恢复成为一个独立而统一的国家。

双方对于柏林的统治权和未来地位存在着严重分歧。

柏林危机的爆发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事件上。

首先是1958年苏联提出的所谓“柏林危机解决方案”,要求西方国家从柏林撤出并将其置于国际监管之下。

这一提议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拒绝,并引发了全球对于柏林的关注和忧虑。

随后的1961年,苏联出于对柏林问题的不满,封锁了前往柏林的陆路交通,即著名的柏林墙建设。

这一行动导致西方国家对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并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柏林危机对全球局势和冷战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和对抗,导致双方的相互威胁和军事竞赛加剧。

同时,柏林危机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柏林问题和德国未来的关注,成为冷战时期的一个焦点和引发国际紧张局势的导火索。

柏林危机的启示在于,这一事件揭示了全球大国之间力量对比和利益冲突的复杂性。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要注重平衡和谈判,避免采取极端行动和激化矛盾。

同时,柏林危机也警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脆弱性,并对国际社会呼吁寻求和平、合作与共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方式来介绍柏林危机的相关内容。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柏林危机进行概述,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部分来讨论柏林危机的背景和起因。

美苏对德政策与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缘起

美苏对德政策与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缘起

The Policy against Germany of US-Soviet and the Origin of the First Berlin Crisis 作者: 杨捷
作者机构: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江西南昌330031
出版物刊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5-11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美苏关系;对德政策;第一次柏林危机缘起
摘要: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也是冷战起源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尽管苏联封锁柏林的行动直接挑起了危机对抗,但从战后国际格局转换的整体视角看,危机的缘起与战后初期美苏关系的变化和两国对德政策的演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

可以说,这次危机是战后初期美苏两国从盟友向对手转变过程中,围绕着如何处置"德国问题"而产生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第一篇:第一次柏林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1949年5月)背景:1、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大柏林”地区由四国占领2、美苏为建立和发展各自的同盟体系不断加强对抗和争夺,意图使德国变为己方阵营的独立政治力量3、东西方对德和约难以达成,德国分裂状态不断加深4、导火索:西占区“货币改革”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

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公布了“关于改革植国货币制度的法令”;6月21日,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

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苏联得知该计划后,于6月19日提出抗议,占领军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表《告德国民众书》,书中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

6月22日,苏联宣布在东占区和整个大柏林实行币制改革,发行“D”德国马克。

次日,两种货币在大柏林同时流通,造成混乱;美英法并于同一天宣布在西柏林也将实行币制改革,流通“B”记德马克。

过程:1、苏方措施:封锁西柏林与西占区间水陆交通2、美国坚守西柏林:非军事行动:大规模空运与反封锁行动军事行动:向西德地区增兵进行军事威慑,原子弹(“烤肉机计划”:美国的这项举措对苏联产生了巨大压力,使其不敢轻易将事态扩大。

3、苏联策略的改变:经过秘密谈判4、1949年5月5日达成协议:决定从5月12日起,双方取消一切有关交通运输的限制。

结果:世界航空史上规模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柏林空运也随之而告终。

在前后11个月的空运中,美、英等国总共出动运输机高达27.8万多架次;平均每天飞往西柏林的运输机有599架;累计运至西柏林的物资总重量高达232.6万多吨;运输机每天消耗燃料量为60万加仑;美、英两国空军由于飞行事故损失了7架运输机,70名机组成员殉职。

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空运行动:决策动因与政治效应

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空运行动:决策动因与政治效应

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的空运行动:决策动因与政治效应杨捷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42)001
【摘要】1948-1949年发生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史上的重要事件,而美国应对危机的空运行动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特现象.美国采取该行动既是出于自身文化传统中"特殊使命观"影响下的维护"国家声誉"的诉求,也是由于受到冷战决策困境的制约.从行动成效上看,空运对美国组建西德国家计划的顺利展开、遏制苏联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软权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页数】4页(P116-119)
【作者】杨捷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江西,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712.54
【相关文献】
1.论第一次柏林危机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J], 杨捷
2.公众舆论在美国对台政策决策中的影响——以第一次台海危机为例 [J], 袁小红
3.论杜鲁门在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J], 杨捷
4.美国应对柏林封锁空运政策的讨论及决策 [J], 张凤艳
5.美国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有关核问题的决策 [J], 杨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决策研究
【摘要】: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冷战爆发后美苏两国以军事力量为依托展开的首次面对面的对抗和较量。

危机的爆发根源于对德分区占领状态下,东西方在战后德国的政治走向即统一或分裂问题上的矛盾冲突。

美、英、法三国单独筹建西德国家并单方面在德国西占区实施货币改革的做法,与苏联作为回应而采取的封锁西柏林对外交通的举措所形成的行为互动,推动着东西方矛盾的不断升级,并最终演化为一场对抗性危机。

本文将在综合利用从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陆续解密并出版的美英两国(尤以美国为主)各类官方文件、档案的基础上,结合当事人的回忆录、传记和日记等史料,运用外交史的研究思路,从决策者、决策机构以及国家间关系的层面对美国在这次危机中的决策作深入探究。

在研究范式上,本文将按照通行的确定议程、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外交决策三阶段分析法展开论述,在明晰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也注意展现决策的三个阶段在诸多情况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关系。

绪论部分在说明选题意义、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任务,并对研究方法和参考资料做出简要说明。

论文的主体部分将以决策过程为序,分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首先依据战后初期美苏关系和美国对德政策的演变、从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两个层面考察了爆发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历史背景,并对美国应对国际危机的机制演化作了简单的概述。

危机以四月封锁为序幕,围绕着西德政府的筹建、
西占区货币改革等具体问题,展现了从小到大直至全面爆发的发展脉络。

此外,分析美国对危机事件的初步反应是本章的研究重点,考察的对象将集中在“应对四月封锁”、“封锁平息后的后续政策”以及“对苏联全面封锁的初步反应”三个时段,主要从中央政府及其驻德派出机构军政府两个层面,探究美国在初步反应中的态度、立场甚至对策雏形,以及作出这些反应的动因和意义。

第二章,重点探讨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基本政策的形成过程,论述政府内部参与决策的个人、机构的各自立场及其异同点,进而阐释美国应对政策的实质。

美国内部在形成基本政策的过程中主要围绕着对苏照会问题、是否派遣B-29轰炸机对苏实施核威慑、是否加强空运以及是否采取武装护送打破苏联封锁禁闭等问题展开决策讨论,并最终确立了“以外交和解为主、空运行动为辅”的“双轨对策”。

当然,该政策的确立还是美国内部从总统到部门官员的决策者个人因素、国际关系现实状况以及包括1948年大选在内的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由于双轨政策两个方面的实施都需要获得盟国尤其是英国的支持和配合,因此盟友的态度也是影响美国制订对策的重要因素,而华盛顿在确立政策的前后过程中也均与伦敦方面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密切的外交协调。

第三章,主要考察美国决策的实施进程,并对其间所凸显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以及美国对此所做的进一步决策进行分析,此外还将探讨美国对之前的既定政策进行的反思和调整。

在空运行动的配合下,美国联合英法两国首先试图通过与苏联的直接对话化解危机。

但在经历莫斯科和柏林两个阶段的会谈后,东西方在筹建西德政府以及柏林货币、交通、
贸易等领域的全面分歧,使美国不得不对实施决策的具体策略进行反思,并在与英国等西方盟友协商的基础上调整应对策略。

但随后联合国的介入并没能有效调解双方的矛盾,整个柏林城也由于1948年底的市政选举而分裂为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其间,美国也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不断在具体的应对过程中调整自身的行动策略。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在危机走向和解的过程中,美国内部的一系列决策讨论和应对举措,及其与英法盟友的对策协调。

从1949年初开始,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苏联政府在危机中的强硬政策逐渐趋于和缓,美国对此积极回应,两国通过数次大使级秘密谈判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于5月12日开始解除柏林封锁。

但是,该协议在当年6月举行的巴黎外长会议上得到美、英、法、苏四国政府确认之前,美国依然担心苏联可能恢复封锁并因此在政府内部展开了预防性的对策讨论,并随着外长会议对大使协议的认可而成了美国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的最后决策讨论。

此外,危机对美国的欧洲冷战思维和大西洋联盟政策、冷战军事战略、对德政策以及对国内政局等方面的影响,也是本章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结语部分中,笔者试图运用外交决策理论,从国际体系和国家行为体层面、国内政治和决策机构层面,对美国在危机中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原因做总体考察,并对美国因这场危机而作出的相关决策所产生的成效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第一次柏林危机美国外交决策对德政策柏林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712.5
【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3绪论13-25一、选题意义13-15二、国内外研究状况15-21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任务21-22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22-25第一章危机的垠发与美国的初步反应25-90第一节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历史背景25-40一、战后初期的美苏关系和德国问题25-32二、东西方矛盾在柏林的聚焦32-37三、美国应对国际危机决策机制的历史演变37-40第二节四月封锁和美国的应对40-65一、四月封锁的形成41-45二、美国对四月封锁的反应45-51三、美国应对封锁的后续政策51-65第三节危机全面爆发和美国的初步反应65-90一、货币问题与危机全面爆发65-78二、美国军政府的反应78-83三、华盛顿决策层的反应83-90第二章美国基本应对政策的形成90-145第一节美英之间的立场协调90-105一、美国对英国立场的疑虑及其消除90-97二、围绕照会问题的对英协调97-105第二节美国对策的确立105-145一、美国对苏联复照的反应105-110二、“派遣B-29轰炸机”决定的做出110-114三、关于“加强空运”和“武装护送”的争论114-122四、“双轨对策”的确立122-132五、争取英国支持的努力132-145第三章美国对策的实施与调整145-209第一节美国对策的初步实施及受挫145-170一、初会斯大林:美国内部的反应145-153
二、美国与《对军政官指令》的出台153-158三、军政官交涉过程中的东西方分歧158-167四、谈判期间的柏林变局167-170第二节美国的策略调整及进一步实施170-209一、美国对原定政策的反思和调整170-185二、美国与联合国的调解困境185-195三、柏林市政选举与美国的态度195-201四、美国的柏林货币新方案及美英分歧201-209第四章美国与危机的结局209-242第一节和解契机的出现与美国的反应209-223一、和解契机的出现及其动因209-213二、美国与“杰瑟普—马立克会谈”213-223第二节美国内部有关对策的最后讨论223-230第三节第一次柏林危机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影响230-242结语:对美国危机决策的再认识242-264一、对美国决策的影响因素及特点的国内政治机构层面分析242-248二、对美国决策的影响因素及特点的国家行为体层面分析248-256三、对美国危机决策成效的分析256-264附录264-266参考文献266-278后记27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